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妈妈》教学反思

《妈妈》教学反思

《妈妈》教学反思
《妈妈》教学反思

《妈妈》教学反思

《妈妈》是一首儿童诗,它选取了生活中三个片段,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通过学习学习课文学生能够体会到妈妈的爱,更懂得关心、爱妈妈。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重点词句,感悟文章内容难度不大,主要难在如何通过学习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并学会关心他人,把孝敬父母内化为一种自学的行为。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是认识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在朗读、交流中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并仿照课文编写诗歌赞颂母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真是不上不知道,一上问题就到,原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已无处可挑剔了,然而一经实践的考验,才发现所有的问题就像调皮的小孩不打自招。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我没有做到让学生为自己或别人的朗读作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会朗读诗歌。这样不仅少了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而且使指导朗读过于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除了可以通过评价让学生学会朗读,还可以抓关键词让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该如何读出其中的感情来。如:课文第二小节中的“陪伴”最能体现出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可引导学生从“陪伴”一词去感受到妈妈当时是多么的爱自己,可她都没让自己好好休息,却陪伴着我,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这

是因为妈妈关心我,怕我睡不着。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明白“妈妈这么关心、爱我们,我们也应该关心、爱妈妈”这一道理,当学生明白此道理了也就能很自然地读出感情来。

同时,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也有一点疑问:教学阅读课时,如果只是让学生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并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后,就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朗读课文,而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生字,而把这一部分内容放到第一课时这样安排是否可行?

-

-

一年级数学0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0的认识及其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数字“0”,感知数字“0”的两种实际意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够规范整洁的书写“0”。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及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知“0”,了解“0”的实际意义。 2.难点:认识到“0”作为起点的意义,并能计算关于0的加减法。 教具准备: 幻灯片、放着三根铅笔的粉笔盒、小贴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师:谁看过西游记?这部动画片中都有哪些主要人物?(出示西游记主要四个人物的图片)你最喜欢谁?孙悟空最喜欢吃什么?(出示猴子和桃子的图片) 二、0的认识 1.出示第一幅图片: 师:接下来,看看这三幅图,你能根据这三幅图的内容说一句话吗?(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图中的内容)第一个盘子盘子里有几个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第二个盘子呢?第三个盘子里面有桃子吗?一个都没有,我们用数字“0”来表示。 2.出示第二幅图片: 师:小男孩拿了几个气球?气球发生了什么?现在他手里还有气球吗?一个都没有,我们用数字“0”来表示。 3.利用粉笔和黑板教学。 师:猜一猜老师的粉笔盒里有几个粉笔?现在老师把他们全拿走,现在粉笔盒里几个粉笔?一个都没有,用数字“0”表示。黑板上几个字?我把它们都擦光,现在黑板上还有几个字?一个都没有,用数字“”表示。 4.你能用“0”说句话吗? 5.总结:刚刚我们说的“0”,都表示一个都没有。 6.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0”? 7.出示直尺。在直尺中找“0”的位置,如果一个物体的长度是1,那么在直尺上,它是从“0”到1,以此类推,让学生明白“0”表示起点。 三、教学书写“0” 1.你们觉得“0”像什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记住这个数字,老师编了一首儿歌。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0”,并强调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3.学生在数学书上描实,老师检查学生书写状况。 四、“0”的加减法 1.让学生理解“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 (1)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图意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请学生列式,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列式。 (2)教师用贴画引导学生说出“2-2=0”的式子,并将它写在黑板上。 (3)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

我妈妈教学设计

《我妈妈》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孩子们,我们还背过一首赞美妈妈的诗,记得吗?全班齐背《游子吟》。 2、导入 今天我们来谈关于“妈妈”的话题。英国有位著名的绘画家叫安东尼·布朗,为了赞美妈妈,他特意创作了一本图画书叫《我妈妈》。(出示这本书)孩子们,你们想读这本书吗?(板书:我妈妈) 二、欣赏美文,词语和句式训练 1、看第一张图片初识妈妈:先来看此书的主人公——我妈妈,看看她长得什么样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师:你说得很好,你再看看,妈妈的头发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也许在大家的眼里,妈妈没有明星长得漂亮,但在安东尼眼里,她却很棒!于是他说“这是我妈妈,她真的很棒!”妈妈棒在哪儿呢?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组图片。 2、出示第一组图片 师:快看图,我妈妈是个什么?(手艺特别好的大厨师)是大厨师?从哪里能看出来的啊?妈妈做了些什么?生:蛋糕。 师:妈妈做的蛋糕有哪些形状? 师:用“有……有……还有……”说说妈妈做了哪些蛋糕。 生:妈妈做的蛋糕有猴子头形的,有心形的,有圆形的,还有带五星

的。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妈妈做的甜点吗?。师:哎呦,我发现有的同学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真想尝尝妈妈的手艺。看,妈妈多了不起呀!我们一起读出妈妈的了不起。 3、接着看,(出示:杂耍演员)妈妈在干什么?生:变魔术。 师:哈哈,不知道了吧。我来告诉你吧,它是杂技的一种,叫手技。手技就是用双手熟练地耍弄、抛接各种物件的表演。能把杂技演的特别好的演员才能叫特技演员。孩子们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杂技吧,仔细观察一下,妈妈的杂技与电视上的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我们是一幅图说一句话,没想到这里把两幅图放在一起了,而且把这两句话也连起来了。但是有一个字特别关键,它起了桥梁的作用,你知道是哪个字吗?(也) 师:读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桥梁的作用。造句训练:是……也是……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妈妈也不例外,看妈妈在干什么?生:化妆。(涂口红) 师:妈妈不用化妆师就能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所以我们说:妈妈是个神奇的画家。 师:妈妈不但是个神奇的画家,还是世界上最强壮的女人。快看,妈妈一次就能提那么多东西。你们觉得“我妈妈”怎么样?(真的太棒,太能干了!)(板书:能干) 小结师:这就是生活中的“我妈妈”,她真能干啊,有这样的妈妈,生活真的好开心呀。于是安东尼说:“我妈妈真的很棒!”假如

8.2普查和抽样调查(2).doc2

教学设计 备课日期:2014 年 5 月21 日 课题2普查和抽样调查共 1 课 时 课型新授 教材分析 在上一课时初步了解两种调查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抽样调查的注意问题;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学情分析一般来讲,学生对样本的代表性缺乏深刻认识,容易认为大样本既可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应引起关注。 教学目标(1)经历普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2)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领会其在具体问题中的优点和局限性,会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了解总体、个体和样本的概念。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选用何种调查方式,了解总体和样本的联系。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资源班班通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5.27下1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 二、探究: 小明组在公园里调查了1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为:1-2次83人,3-6次15人,7次及以 上2人。 小颖组在医院调查了100名老年病人,他们一年中生病1-2次的占7%,3-6次的占24%,7次及以上的占 69%。 小彬组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他们一年中生病次数1-2次4人,3-6次5人,7次及以上1人。 问题: (1)你同意他们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2)为了理解该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数据?与同伴进行交流。 (3)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发现他们一年平均生病3次左右。 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 (以上问题先由组内交流,然后班级内交流。)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二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由观察、触摸、猜测、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是直观感知层面的活动中,对圆柱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在反馈中,我注意了对方法的反馈。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方法迁移过来,比较有序地说出圆柱的某些特征,二是更多的学生还不能迁移方法,而是从自己最感兴趣或最为明显的特征着手进行说明。 操作验证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体现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感知后圆柱的有关特征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问题进行验证。从活动反馈来看,活动效果较好。学生思维活跃,方法颇有创意。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活动的过程,也是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圆柱整体的认识,从高层次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此同时,伙伴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如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评介多元等等,但课中教师的语言还可简洁、生动:如学生在验证两个底面面积相等时,一个同学举用圆柱形杯盖拧下直接与地面重叠,其他同学没有补充时,教师可说:如果圆柱物不是杯子上底拧不下,该怎么办?学生的思维肯定会一下子活跃起来…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2

一、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实现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二、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2.创建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3.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4.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三、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小学数学十二册的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四、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五、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教具准备:圆柱表面积展开模型电脑课件学具准备:易拉罐、白纸壳、剪子

《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复习中我力求突破传统复习课的教学模式,思路大胆、新颖、独特。根据学科结构论,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然后分系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最后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事实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一直让老师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习课很痛苦,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我在概念课的复习教学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如果按课的类型分,可以分成计算课、概念课、平面图形课和统计课等,每种课的类型在复习时各有特色。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因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

帮助、点拨和补充。 我在本堂课中执教的《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中的一节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我们六年所学过的所有的数不仅有个初步的复习,更要能够清楚的区分各种不同的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在小学六年中所会接触到的有关数的知识都联系在一起进行知识间的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认识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将各种数在实际中运用。根据我原先的教学设计,在提问“谁能说说小学六年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后,同学们一下子似乎都打开了回忆的大门,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讲了很多,将“整数,小数,负数,分数,百分数,因数,倍数,质数,合数……”都一通说了出来。面对学生对概念的“不理解”以及“乱说”,我选择在此处设下“埋伏”,在后面的课堂中给予学生肯定和及时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自己例举出的“数”中区分“因数,倍数,质数和合数”不是我们所说的“数”,而是这些“数”中的某一项通过一定依据所分列出来的细目。 这一环节的处理旨在激发学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学生在明确了学习要求之后学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要求具体,认知冲突相对集中,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学生有了具体的任务,避免了小组学习只搞形式学生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本课从构思到实施已是几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于学生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学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

幼儿园小班社会:妈妈真辛苦教学设计

新修订幼儿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小班社会:妈妈真辛苦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mall class society: Mom is really har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幼儿园 编订:FoonShion教育

小班社会:妈妈真辛苦 设计思想: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情境的创设,与孩子的交流来促进孩子与妈妈的双向体验,融合亲子间的情感。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妈妈工作、干家务活和照料自己的辛苦。 2、激发幼儿尊敬妈妈,关心妈妈的情感。 3、启发幼儿知道感恩,回报妈妈对自己的关爱。 活动准备: 家长的来信 幼儿掌握的诗歌和歌曲 一位家长参与活动 幼儿每人事先观察过妈妈在家里的一日劳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进入情境”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师:这是什么歌呀?(幼:世上只有妈妈好) 对了,妈妈是怎么好的?

2、说说妈妈在家里的辛苦 师: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回家观察妈妈在家里都做哪些事情?谁愿意说一说…… (幼儿讲) 师:妈妈为你们做这么多的家务活却从来不叫苦,不说累,这是为什么呀?(幼儿回答:爱我们) 师:妈妈平时都很关心我们小朋友,我们小朋友有没有去关心妈妈呀!那你做了什么事情关心妈妈了让她也高兴呢?(幼儿:为妈妈倒杯茶……) 3、了解妈妈工作的辛苦 师:小朋友都说了妈妈在家里的辛苦,妈妈在单位的辛苦你们知道吗?(幼:不知道) 1、那我们拍手欢迎xx的妈妈说一说(这是谁家妈妈)(家长介绍) 2、听了xx妈妈的话,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3、幼说:我觉得妈妈很辛苦…… 4、那我们一起来为妈妈唱首歌《我的好妈妈》。 4、学习体验,懂得感恩 师:让我们一起想想平时在家里,你有没有惹妈妈生气过?是什么事情?(幼儿讲) 师小结:有错了没关系,改正了就是好孩子,这样妈妈更爱你们的。以后在家里可不能在调皮让妈妈生气,要多多

关普查和抽样调查于教学反思

关于“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的几点反思 大冯家学校:孙志艳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初中第四次会议期间,课题组安排了四节观摩课,其中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张韬老师所做的“抽样调查”一节课带给我许多启迪与思考.本文结合这节课的几个片段和笔者自己关于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反思1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可见,学生良好的认知基础将是教师最可利用的宝贵资源,是高效率学习活动的关键. 首先我们看这节课的引入过程.上课伊始,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的问题情境: 一天,爸爸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临出门前,爸爸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 “火柴能划燃吗?”爸爸问. “都能划燃.” “你这么肯定?”

儿子递过一盒划过的火柴,兴奋地说:“我每根都试过啦.” 然后,教师提出了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儿子采用了什么调查方式? 问题2:你认为儿子采用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 问题3: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学生对上述三个问题作出如下回答: 问题1:采用了全面调查的方式. 问题2:不合适,因为所有的火柴都划光了,这个调查没有意义了. 问题3:可以选择一些火柴划一下. 虽然上述问题情境有夸张的成分,但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很容易明白,在某些调查中,全面调查方法并不可行,从而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必要性.从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来看,学生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的认同没有认知上的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并参与问题解答的过程,而其能够很顺利地回答以上问题.由此可见,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审视这些经验,使之升华为新的数学知识,而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 《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其他几个知识点相对于学生较简单,但也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实物与抽象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学生们已经有了1-5的数的认识基础,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学具摆出6和7。教学中在学生已经摆出6根小棒的情况下,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摆出7根小棒。通过学生动脑操作、叙述,使他们充分感知6与7的联系。从过程中归纳得出6和7的大小关系。在教学中我出示了计数器。也许是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当我用计数器数数时,发现学生的兴趣高涨。 这也是我教学本课的一个小小收获,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多直观接触!借助教具可以让学生直觉感知到6比5多1,7比6多1,使学生在松弛的氛围中掌握、巩固知识。并通过一把断尺,让学生知道7后面还有数,以及6、7和1、2、3、4、5之前的大小关系。想象生活当中还存在哪些物体可以用6和7来表示,充分感受实物与抽象数字之间的联系。 而对于重难点6、7的基数序数意义,先做书中的练习从左数第6个鱼缸里有几条小鱼,右数第5个鱼缸里有几条小鱼等由于这部分内容提问的太多,使后面的游戏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实际上这个游戏的部分应该是这节课的一个小高潮,没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而且后面在最后教学6和7的书写时,没有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写,有点遗恨。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设的要求,整节课学生学得也较松弛,但也存在不少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基数序数意义这一环节。虽然我运用了各种方法去渗透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但还是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多动脑既节约时间,又丰盛了活动的形式,让知识的学习在松弛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

一年级数学上册6 11~20各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品编号:2354596851214563555220002 学校:包头市新民镇钽家屯小学* 教师:晓晓* 班级:晴天参班*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它既是10以内数的了解和连续,又是100以内以致更大数的了解的底子,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底子。在本节课讲授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筹划了一系列动手操纵和训练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知识使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进程中得到告成的体验,了解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讲授筹划进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充实动手操纵,资助学生纯熟数数,掌握数的构成。 研究评释,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纵等形象的感知才气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创建起相应的数学观点。讲授中,我让学生本身摆小棒,在摆的历程中视察、掌握数的构成。如许的操纵景象,使学生的“头脑发轫于行动”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联合”、“情理互促”资助孩子们在操纵中体验,在操纵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11根小棒摆在黑板上,再让同学们四个一小组合作讨论“哪种方法能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有11根小棒”。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别人的妈妈教学设计

别人的妈妈教学设计 别人的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融、泞、迈、虔、佑”5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注意“融、泞、虔”等字的读音。积累6个词语: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小组合作,读读演演这首诗。 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韵律以及诗歌表达的感情。 2、通过读文,感受到本课前面一长段对于老奶奶的描写,以及当时的情况描写是为了衬托出了那位青年的爱心。 教学媒体积累一些词语。 课前学生准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了解大意 1、师:当你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 *交流。

2、出示课题:别人的妈妈 *师: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3、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在小组内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出示词语: 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老迈、迟疑、小心翼翼2)读音: 融(翘舌音) 泞(后鼻音) 虔(第二声) 3)字形: *融:媒体书空,注意左下部分的写法。 *翼:羽(没有勾)+田+共 *虔:积累“虎字头”的字(虎、虚、虑……)

4)理解词语: *看图结合课文诗句理解:融雪、泥泞 *理解:虔诚、保佑 *联系上下文理解:老迈、迟疑 三)赏读课文,品味真情 1、再读课文,说说当时别人的妈妈的处境怎样? 1)出示1—6节 2)指导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填空: 一位()的老妇人,独自走在()的`街上,当时( ),使她感到非常(),她心想:()。 *交流填空。 2、过渡出示7—13节 *过渡:就在老妇人迟疑无助的时候,人海里冒出个青年。小组自读,抓住关键语句提出疑问或谈谈你的感受。 1)青年为什么要这样做体现了什么 ①默读这部分,拿出一支笔,把小伙子的表现划出来。 ②媒体出示插图:仔细看看图,来演一演,注意青年的动作和表情。 *媒体上“牵”、“扶”变红色,老师演老妇人。 *生评(重点:牵、扶、细声) ③再来读读7、8、9小节。

绘本阅读《我妈妈》教学设计

绘本阅读《我妈妈》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 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它赞扬了伟大与无私的母爱, 自古以来无数的名人都在作品中歌颂着伟大母亲,有一位来自外国的作家也创作了一本关于妈妈的书,想看看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我妈妈》板题带着对妈妈的爱再读一遍。读出你对妈妈的爱!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英国的儿童画家,他的名字叫做安东尼、布朗。 老师手里拿的就是这本书,书中的故事生动幽默,而且富于神奇的想象力,相信看了这本书,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讲授绘本常识 1封面:我们来看这本书的封面,画的是谁?(安东尼的妈妈)请看大屏幕,安东尼的妈妈什么样子?谁愿意来说一说?(观察外貌衣着动作来描述)你觉得这一个什么样的妈妈?可爱的妈妈 2环衬:打开封面之后我们看到的图案就是环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看上去给你什么感觉,(给人喜悦、温暖的感觉)大家注意看环衬这个图案,一会我们在书中还会看到它。 3扉页:翻过环衬之后,我们便看到了扉页。扉页上画了什么?(一棵金灿灿的心),心代表爱,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二、读文赏图。 (一)第一组画面:让我们跟着安东尼去看她的妈妈吧!这是我妈妈她的真的很棒,我妈妈是个手艺特好的大厨师,也是一个会杂耍的特技演员。她不但是个神奇的画家还是一个很强壮的女人! 安东尼有一个什么样的妈妈?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四幅图) 图1厨师、妈妈做了有各种形状,味道看上去很香甜,妈妈真了不起呀能做出这么美味的蛋糕! 图2特技演员。仔细看看这些物体想一想?妈妈是真正的杂耍演员吗? 这是安东尼的想象,这些物品是什么?安东尼的妈妈在什么要准备这些东西呢? 茶壶、橙子(照顾家人的饮食)妈妈准备小包(上班去挣钱,很会理财)玩 具熊(好玩伴。)汽车(带着我们去游玩或是实习功课) 知道了安东尼妈妈经常要做这么多的家务事,你觉得安东尼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妈妈每天都很忙碌,要做很多的家务。很能干的妈妈) 图3神奇的画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安东尼的妈妈也不例外。 图4、妈妈很强壮?什么拎这么多的东西。(为了生活的必需品) 师:看到安东尼的妈妈忙碌的身影,同学们一定也会想到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妈妈?谁能来说一说?(生说) 小结:我们的妈妈和安东尼的妈妈一样,每天都要做很多的家务,很心苦,有的妈妈长得很瘦小,弱不禁风,但在我们的面前都表现的很强壮,为我们遮风挡雨。 在安东尼的眼中,妈妈忙忙碌碌,妈妈勤劳又能干,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温暖又舒适的家,,所以安东尼发自内心的说:我的妈妈真的很棒。(生齐读)

七年级数学下册 统计调查抽样调查配套习题5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2课时抽样调查 基础题 知识点1 抽样调查 1.(淄博中考)下列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是(D) A.了解全校同学对课程的喜欢情况,对某班男同学进行调查 B.了解某小区居民的防火意识,对你们班同学进行调查 C.了解商场的平均日营业额,选在周末进行调查 D.了解观众对所看电影的评价情况,对座号是奇数号的观众进行调查 2.(湘西中考)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了解某校八年级500名学生对“世界读书日”的知晓情况,从中随机抽取了50名学生进行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样本是(B) A.500名学生 B.所抽取的50名学生对“世界读书日”的知晓情况 C.50名学生 D.每一名学生对“世界读书日”的知晓情况 3.(巴中中考)今年我市有4万名考生参加中考,为了了解这些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2 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下列说法:①这4万名考生的数学中考成绩的全体是总体;②每个考生是个体; ③2 000名考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④样本容量是2 000,其中说法正确的有(C) A.4个B.3个 C.2个D.1个 知识点2 调查方式的选择 4.(内江中考)下列调查中:①调査本班同学的视力;②调查一批节能灯管的使用寿命;③为保证“神舟九号”的成功发射,对其零部件进行检查;④对乘坐某班次客车的乘客进行安检.其中适合采用抽样调查的是(B) A.①B.② C.③D.④ 5.(广元中考)下列调查方式中最适合的是(C) A.要了解一批节能灯的使用寿命,采用全面调查方式 B.调查你所在班级的同学的身高,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C.环保部门调查嘉陵江某段水域的水质情况,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D.调查全市中学生每天的就寝时间,采用全面调查方式 6.(深圳期末)当前,“低头族”已成为热门话题之一,小颖为了解路边行人步行边低头看手机的情况,她应采用的收集数据的方式是(C) A.对学校的同学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B.对在路边行走的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C.对在路边行走的行人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D.对在图书馆里看书的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7.(栾城县期末)班长对全班同学说:“请同学们投票,选举一位同学”,你认为班长在收集数据过程中的失误是(A) A.没有明确调查问题 B.没有规定调查方法 C.没有确定对象 D.没有展开调查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这个单元以读数和写数为基础,我按照教参进行了教学。我在读数时特别注意了读数的要点强调,每一级的数都按照各级的读法读,

只是读完后在后面加上它的计数单位。通过这样的教学,全班一致攻克了读数这难关。写数也是一样,先要找出带“亿”、“万”的计数单位,弄清楚每个级里面的数到底是多少,在依次在每个级里写出相应的数,学生们这些都掌握的比较好。 对于组数的教学,在读题目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反复读三遍,把要组的数先能读出来,读数会读了,写数自然就轻松了,按照这样的规律,难度也降低了不少,学生们做类似的题目也稳定了。 省略尾数也是一难点,我首先就规定遇到大数必须给我先分级,好确定省略的部分,在合理的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最后再按要求改写,这样学生们掌握起来会容易的多。

《数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

《数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 《数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 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为了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并感知已经学过的以及要学的数学知识,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整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真实的自我,同时在课堂上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利用“小红花”等贴纸图案来肯定他们的努力与成果;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上课一开始引入时我先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结果发现我们班的学生在翻书时速度特别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学生甚至都不知往前还是往后。然而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一下子增快了翻书的速度。通过出示直尺图让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又如“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时,我没有及时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只是在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11-20的组成,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小棒的根数感到无奈与困惑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无限的惊喜、兴奋,异口同声说出有20根小棒。

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学生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把数或数的组成编成儿歌(含有数字意义的动作及语言)等活动,让学生熟练的数11-20各数。这些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透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去感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类似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还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完以后,我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加强并提高学生的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活动。

《我妈妈》优秀教学设计

《我妈妈》优秀教学设计 《我妈妈》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理念: 中职语文是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专业创设情境,通过微课视频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用信息化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所选篇目。《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她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充满深厚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老舍那份爱母之情,敬母之意。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他的《我的母亲》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可见,培养自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是大纲的两项基本要求。 学情分析:

中职高一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阅读了一定量有关写母亲的诗歌和文章,他们会感恩,能独立,但是正值十六七岁的年龄,难以将爱付诸行动。阅读面相对比较狭窄,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是很强。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和品味本课语言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的运用文字语言的能力。 教法学法: (1)引导法,点拨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体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的过程。本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颂、怀念之情,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故以朗读法为辅助教法。还有就是教师引导法,切身感染法,通过教师的自我的例子,让学生得到薰陶,产生心灵的共鸣。 (2)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的学法有自学讨论法、发现阅读法、师生共鸣法。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产生自觉的深究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 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6和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7的加减法》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也就是学生掌握了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加法算式或一个减法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有以下3个方面:①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关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②掌握6、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③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为了学生后续的学习,我把课的设计重点放在: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算式上以及加法交换律的渗透和加减法的关系上。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课进行认真的设计。回顾课堂,几个小点还是有点值得回味的。 一、创设情境,引导操作,感受“一图两式”。 为了学生能充分感受“一图两式”,我安排了一次四人小组活动,组长按老师的要求摆好小棒。(把小棒按照5根和1根分成两堆)在学生根据小棒图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要求全组小朋友按从左往右的观察顺序,列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算式。反馈中板演:1+5=6 5+1=6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为什么一个小棒图会有两个不同的算式?在问题的探讨中,学生感受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从而感知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二、再次操作,形成概念,渗透加法定律。 教师在黑板上摆圆片,学生根据图快速的写出两个加法算式。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再一个目的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摆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让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了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学生能正确列出算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当学生得出两道题的加数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的情况后,形成算式:1+5 = 5+1你认为在这两个算式的中间填上什么符号?齐读算式。那这样的算式你还能找几个吗?教师说一个算式,学生对一个算式。从而达到清晰建构: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本节课还有一些要改进的地方:

小学语文绘本《我妈妈》教学设计

绘本——《我妈妈》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渗透绘本阅读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激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讲述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 3、感受妈妈的爱,增进母子间的亲情;模仿绘本语言进行创作。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阅读兴趣 师:上课开始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每天早晨都是谁为你做的早饭啊?那又是谁来送你们上学的呀?(生答:妈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我妈妈》(板书课题:我妈妈)指导读好课题:连起来怎么读啊?哦,老师听出来了,不是别人的妈妈,是——我妈妈(生齐读);不是我爸爸,是——我妈妈(生齐读) 有一位在世界上获得过安徒生童话大奖的作家,他叫安东尼布朗,就专门为我们小朋友创作了一本童话书,书的名字就叫《我妈妈》。小朋友们想看吗?下面,我们就打开书,一页一页地来看看。 二、读文赏图,理解绘本 (一)妈妈真的很棒 (课件出示图片)师:瞧,这就是我妈妈,你看她,怎么样?(指名几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文字:这是我妈妈,她真的很棒!)你们想知道我妈妈怎么棒吗?下面我们就一页一页地看。 (出示图一)说一说,你看到我妈妈怎么样?(指名回答)是啊,我妈妈会做那么多好吃的东西,而且她的样子看上去还很轻松,说明我妈妈的手艺怎么样?(贴写有“厨艺好”的卡片,师领读)(出示文字:我妈妈是个手艺特好的大厨师) (出示图二)再来看看,我妈妈在干什么?(指名回答)不知道了吧,老师告诉大家,妈妈是在耍杂技呢!看过这样的杂技吗?耍的都是什么呀?这些汽车啊、房子啊真的是被妈妈这样耍吗?妈妈会杂耍,其实是说妈妈会做很多的事

——看看妈妈会做哪些事?(请生回答,师适时予以引导)是啊,妈妈太能干了!真是一个“特技演员”(出示文字:也是一个很会杂耍的特技演员) (出示图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妈妈也不例外,看妈妈在干什么?(指名回答)是啊,我妈妈把自己的脸当画纸了。看,不画,嘴都没有。她真像是一位神奇的画家(出示文字:她不但是个神奇的画家)我妈妈每天都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是一个很爱美的人呢!(贴卡片:很爱美) (出示图四及文字)妈妈不但是个神奇的画家,还是全世界最强壮的女人。快看,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师从表情、动作相机引导)那妈妈为什么要拎那么多东西呢?(因为她把家里人需要用的、吃的都带回了家)是啊,妈妈一次就能提那么多东西,表情还如此轻松,真像个大力士。你们说妈妈强不强壮?(贴卡片“最强壮”)(师手指卡片)我妈妈有这么多本领,你觉得我妈妈怎么样?(指名回答,课件出示:我妈妈真的很棒!)齐读 (二)妈妈真的、真的很棒 师:还想继续看这本书吗?有个条件,就请你猜猜后面会画些什么呢?(生猜测:我猜后面会写妈妈有多温柔、我猜后面会写妈妈有多勤劳、我猜后面会写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师:猜得对不对呢?谜底要揭晓喽。 1、(出示图五、图六)小朋友们看一下这幅图,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生观察,大胆发言:花盆里开出一朵红红的大爱心,长出鱼,结出苹果、香蕉、橘子,妈妈的身上、头上开满了花儿…… 引导,看看妈妈的手----绿手指(大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绿手指,师解释一下)绿色的手的人代表什么都可以种的活的人。原来啊(出示文字:我妈妈是一个有魔法的园丁,她能让所有的东西都长得很好) (出示文字:她也是一个好心的仙子,我难过时,总是把我变得很开心)小朋友们说说,你难过的时候,你妈妈是怎么把你变得开心的?(指名回答)是啊,妈妈真善良! 2、(出示图七、图八)继续往下看,妈妈高兴的时候会唱歌,猜一猜她的歌声怎么样?(生答)是的,她的歌声——(出示文字:她的歌声像天使一样甜美)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学习完整数后,第一次学习分数,是一 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 教学奠定基础。 本课教学,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 新的变化。本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这里我就 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过 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 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水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 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 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对二分之一 含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自己说这个苹果的一半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 时候,适时地加以引导。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去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并让 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什么还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通过让学生地反复的说,可以 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每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在讲二分 之一书写的时候,我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画分数线的时候用直尺。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 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 1、首先是时间观念不够强。 导致后边的环节没有更好的实施。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每个环节的具体 时间,导致这节课完成的不是很好。小组活动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主要是在讲 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时,和让学生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这个 环节我让学生反复的说,用时较多。而且形式较为单一。直接影响到后边环节的 讲授。

妈妈怎么做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积累与运用四 口语交际《妈妈该怎样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妈妈该怎样做。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如何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及自己做错了事后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明白今后该怎样做。 难点: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准确使用普通话,清楚、流利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威尔逊出游》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吗? 指名学生回答。 2.威尔逊的妈妈在出发前发现威尔逊少带东西了,但并没有提醒他,而是在威尔逊回来后“明知故问”地引导他认识自己错在哪儿,明白今后该怎么做,你赞成威尔逊妈妈的做法吗?为什么? 生自由交流讨论。 二、互动交流 1.你在外出时,你的妈妈又是怎么做的?请举例说明。

分小组讨论交流,师在班内巡回时,做适当的点拨、指导。 2.针对这一问题,每组推荐一名说得较好的学生上台展示,其余的学生认真听,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说时要举止大方,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听的同学要专心。) 3.你希望妈妈怎么做? 小组交流,互相听取、补充。 三、拓展延伸 请结合威尔逊的经历,想想自己今后该怎么做?(自己动笔写一写,然后交流。) 课堂总结: 这节课,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都认为威尔逊的妈妈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实践的做法很正确,也希望自己的妈妈多给自己锻炼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在独立中获取知识。希望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告诉妈妈,她一定会惊喜的发现你们长大了。 教后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高,由于本话题贴近生活实际,又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交际氛围,使学生大胆地交流,真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受到良好的人文熏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