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内外渗镍工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渗镍工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渗镍工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渗镍工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评分表

国内外渗镍工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河北联合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10轧1班)

摘要:渗金属是热扩渗技术的一种,它是利用渗入金属原子在金属基体表面的吸附、扩散而形成含有渗入金属的合金层。金属材料表面渗镍元素可以大幅度提高其表面硬度、耐腐蚀性和抗高温氧化性,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自然资源十分有意义。本文综述了渗镍技术的原理、方法、发展现状等,详细介绍了渗镍技术在离子、合金化合物、钢材中等的具体应用现状及特点。

关键词:离子渗镍;合金渗镍层;渗层微观组织

1引言

渗镍是热扩渗技术的一种,它是利用渗入的镍原子在金属基体表面的吸附、扩散而形成含有渗入镍的合金层。由于金属元素种类之多、金属元素与镍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和多样性,因此渗镍所能得到的合金层的种类和性能是极其丰富的。选择合适的金属基体元素,往往可以获得性能非常特殊的表面合金层,如高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和抗蚀性或抗高温氧化性。目前我国的渗镍技术发展前景很好。

2渗镍的原理及方法

2.1热扩渗理论

渗层形成的条件:首要条件是渗入元素必须能够同基体金属形成固溶体或化合物;其次是渗入元素与基体金属必须保持直接的紧密接触;再次是还要有一定的渗入速度,这就要求具备一定的扩散温度;最后,对于靠化学反应提供活性原子的热扩渗工艺,生成活性原子的化学反应必须满足热力学条件。

渗层形成的过程:第一步,产生渗剂元素的活性原子并提供给基体金属表面。第二步,渗剂元素的活性原子吸附在基体金属表面上,随后被基体金属所吸收。吸收过程包括活性原子渗入基体金属中,形成表面固溶体或化合物,即最初的渗层,建立热扩渗所必须的浓度梯度。第三步,基体表面继续吸附和吸收渗剂活性原子,最初渗层中的渗剂原子向基体金属内部扩散,基体金属原子也同时向渗层中扩散,渗层逐渐增厚。

2.2渗金属方法

目前材料表面渗金属的方法,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1)固体法

粉末法是固体法中最普通的方法,应用的也最多。此法简单易行,但时间长、损耗大,成分控制困难,劳动条件差,只适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后来发展的快

速加热(利用感应加热或电接触加热)气固化学热处理大大缩短了其工艺周期。

(2)液体法

目前世界上采用较新的液体渗入技术是盐浴法,它的广泛应用归功于TD法的推广。TD法是1969年由日本丰田研究所开发的,是用熔盐浸镀法、电解法及粉末法进行扩散表面硬化处理的总称,实际应用最广的是熔盐浸镀法。液体法具有工艺简单,加热均匀、生产周期短等特点。

(3)气体法

它是将含有渗入金属卤化物的气体与工件在高温下作用,使欲渗金属渗入工件中。此法速度快,渗层质量好,但存在气体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问题。

(4)离子渗金属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渗金属方法,它渗速快、渗层组织容易控制且无污染[1]。

2.3渗金属技术特点

(1)渗层-基体界面化学成分呈连续梯度变化,因而表层和基体结合良好。

(2)其工艺过程可以不影响基体材料的结构,因而不影响其基体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3)渗层-基体材料的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复合材料,可以克服基体材料的某些缺点,得到更好的综合性能。渗层和涂层、镀层的主要区别是渗层由渗入元素在基体元素的基础上组成的合金,渗层的表面即基体材料的表面,对被渗零件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影响很小[2]。

3渗镍在工业纯铁离子应用

3.1渗层组织及成分分析

3.1.1渗层组织特点

离子渗Ni层组织大致由两部分组成,即表面的白亮层及其以下的树枝状结构层,如图1所示。白亮层的抗蚀性极强,4%的硝酸乙醇溶液不能将其细节腐蚀出来,而树枝状组织形态却显得非常清楚。不同的工艺条件对白亮层的形貌没有影响,其树枝状却随渗Ni温度的不同而异。其规律为:随着渗Ni温度的下降树枝枝条变细且更加密集;当渗Ni温度为700℃时,白亮层以下看不到明显的树枝组织。此外,不论树枝粗细,其根部均与白亮层连为一体,可见树枝是白亮层向基体延伸的一种方式。

图1 渗Ni层组织x300

3.1.2渗层成分分析

图2为渗层中Ni的浓度分布曲线,其中图2a为加热温度900℃,保温5h,源极电压800V,阴极电压450V,气压28Pa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图2b为加热温度800℃,保温3h,源极电压800V,阴极电压450V,气压30Pa条件下的试验结果。由图可见,尽管工艺参数不同,渗层中Ni的浓度分布特点是已知的,即在白亮层中Ni浓度较高,与源极材料成分相接近,而且在白亮层内由表向里Ni的浓度梯度很小,而在树枝状区浓度梯度很大。

图2 渗层Ni浓度分布曲线

3.1.3渗层形成机理探讨

关于白亮层的形成,根据组织及成分分析结果,可以认为,其过程主要由Fe、

Ni原子在试样表面沉积外延生长及向内扩散所控制。由于多重空心阴极溅射源对试样表面的原子供给非常充裕,表面沉积的Ni原子数量比扩散进入基体的多,多余的Fe、Ni原子在表面的沉积便形成成分与源极材料相接近的Fe-Ni合金相层。但是其具体形成过程因温度不同而异,当温度高于Ac3点时,Fe、Ni原子在表面沉积后,一部分向基体扩散,其余部分便沿着表面晶格向外生长,白亮层与基体间只有成分差别而没有明显的层基界面。在原子沉积形成渗层的同时,Ni原子向基体扩散,基体中的Fe原子也向白亮层中扩散,从而形成白亮层与基体中的Ni浓度的分布特点。当渗Ni温度低于Ac3点,且表面Ni含量高于其在相中的平衡浓度时,白亮层的形成是以Fe-Ni合金相在相表面形核长大的方式进行的。此时渗层与基体之间有明显的界面。

3.2影响渗层厚度的因素

3.2.1加热温度及保温时间的影响

图3是在其它工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渗层厚度与加热温度的关系曲线。由图3可见,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总的渗层厚度迅速增加。渗层厚度的增加主要表现在树枝状组织层,而白亮层厚度变化不大。图4是在其它工艺参数不变的条件下,渗层厚度与保温时间的关系曲线。由图4可见,渗层厚度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白亮层厚度的增长速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3]。

图3 渗层厚度与加热温度的关系

图4 渗层厚度与保温时间的关系

3.3离子渗镍工艺的研究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T8钢试样在不同渗镍温度下用金相法测得的渗层厚度,见表1,随着渗镍温度的升高,其白色层(纯Ni层)和扩散层增加均较快。图5是45钢920℃渗镍1h的金相照片。可明显看出渗层由表面白色层和次内层的高碳层所组成。表面白色层为纯镍层,次内层含碳量明显高于基体,这是因为镍是非碳化物形成元素,随着镍渗入,把碳挤向内层,故在渗镍层内侧有一富碳区,称之扩散层。

表1 T8钢不同渗镍温度下的渗层厚度

渗镍温度/℃1000 920 860 780

白色层/μm72.34 57.60 33.42 12.24 扩散层/μm150.48 158.35 127.30 76.76 总渗层/μm223.18 215.95 160.72 89.00

图5 45钢渗镍1h金相照片x250920℃x1h

利用双阴极离子轰击炉的辅电源的阴极作为用欲渗金属母材进行离子渗金属,与国外报道的欲渗金属的卤化物电离后的金属离子作为离子源的方法相比较,其不污染环境。用固体纯金属作为欲渗金属母材,由于在真空条件下,金属的熔点明显降低,如在1.33×10-2Pa时铬的熔点降至1040℃,锰的熔点为825℃。它们的蒸汽压相应提高了,加上离子轰击的作用,金属离子或中性原子较容易从欲渗金属的母材中飞出,参与渗入反应,达到离子渗金属的目的。只要更换作为辅电源阴极板的材料,可实现不同的离子渗金属[4]。

4渗镍在合金中的应用

4.1放电气压对渗层镍含量及渗层厚度的影响

图6为渗层表面最高镍含量随气压的变化曲线。可看出20Pa时渗层镍含量很少,当气压从20Pa升至30Pa时,渗层镍含量显著增加;但当气压从30Pa升至50Pa时,渗层镍含量随之降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气压太高,背散射强,即活性原子在向阴极传输的过程中由于碰撞返回的概率增大;气压太低,等离子体密度小。源极溅射出的有效原子数就少。这都会对渗层镍含量及厚度产生影响。因此认为本研究的最佳气压为30Pa,此时渗层镍含量最高。

图6 深层表面最高镍含量虽气压变化曲线

4.2最佳气压下渗层成分分布

图7为30Pa下合金元素镍沿渗层深度的浓度分布。可看出渗层表面的最高Ni浓度可达95%。合金元素镍在渗层中基本呈梯度分布。曲线在从表面到大约20μm处存在一个陡降区,之后缓慢下降。当炉体内产生辉光时。试样与源极之间产生不等电位空心阴极效应,高能量的带电粒子轰击源极和试样表面时,在试样表层形成一个镍的高浓度密集区,且在试样表层形成大量的空位和缺陷,促进镍向基体扩散,形成浓度的梯度分布。

图7 渗层成分曲线

4.3最佳气压下试样渗镍后的显微组织

图8为30Pa下TC4渗镍后的截面显微组织。对照图7的渗层成分曲线可看出,镍含量随渗层深度的增加而平缓下降。整个渗层都是由连续均匀的扩散层组成,扩散层由树枝状组织构成。图9为TC4基体截面显微组织。对比图8与图9可看出,由于处理温度不是很高,显微组织与未渗镍前相比并无太大变化,仍为

等轴晶组织。

图8 渗层截面显微组织

图9 TC4基体截面显微组织

4.4渗层显微硬度分布

图10为30Pa下TC4渗镍后的硬度分布曲线。整个曲线呈梯度下降趋势,与渗层成分曲线相对应。渗层表面硬度达621HV,相对于基体的287HV提高了一倍多[5]。

图10 硬度曲线

5钨表面双辉等离子渗镍组织及机理

5.1物相分析

图11为钨表面双辉渗镍层的XRD图谱,结果表明改性层主要物相为Ni,W及中间相NiW和Ni4W。中间相的存在说明在双辉等离子渗Ni的过程中Ni与W 发生了界面反应。

图11 钨表面双辉渗镍合金层的XRD图谱

5.2微观组织及成分分析

图12为纯W渗Ni后的改性层横截面SEM形貌。从上至下依次分别为沉积层、渗层和基体。沉积层由纯Ni组成,颜色为深灰色,平均厚度约为19μm;渗层呈银灰色,厚度约为2~3μm;渗层与沉积层界面明显,没有发现明显的裂纹、孔洞等缺陷。渗层与基体无明显界面,改性层组织致密,与基体W实现了冶金结合。

图12 纯W渗Ni后的改性层SEM形貌

对渗层进行定量EDAX元素分析,如图13所示。

图13 图12中A区域成分分析

Ni元素原子百分比含量为4.7%,远大于900℃下W-Ni二元共晶相图Ni在W 中的固溶度(0.03%),如图14所示。

图14 W-Ni二元相图

结合XRD分析,推断渗层成分为W(Ni)固溶体及少量中间相NiW和Ni4W。W(Ni)固溶体的形成是由于辉光放电过程中等离子体轰击工件表面,使得基体表面晶体空位浓度增加,空位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向基体内部扩散,形成空位梯度层。表面层的空位可以容纳更多的Ni原子,从而使基体表面对Ni元素的溶解度有可能超过合金状态图中的溶解度。900℃下少量中间相的生成是由于在离子轰击作用的非平衡状态下,活性原子所带能量高于平衡状态下原子能量,更易于与基体原子发生反应。但由于沉积层的形成,阻碍了渗层中中间相的生成。

图15为图12中BC线扫描成分EDAX能谱,扫描方向如图12所示。由图15可知,沉积层中主要为单一的Ni元素,Ni元素和W元素在改性层和基体之间呈梯度分布,梯度分布范围约为2~3μm,说明Ni元素与W原子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扩散,改性层与基体之间达到了冶金结合[6]。

图15 图13中BC线扫描成分分析

6纯钛表面等离子渗镍合金层的显微组织及摩擦学性能TiNi合金具有良好的韧性及延展性,并有着优异的滑动磨损性能,其干滑动

摩擦学性能要优于Co45和38CrMoAlA耐磨钢,在机械制造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研究表明,在对富钛的TiNi合金进行固溶过程中会析出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Ti2Ni相,该相具有优异的延展性,硬度可达700HV,且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7]。钛-镍合金层主要由Ti2Ni、TiNi和钛相组成,合金层的硬度约为570HV,明显大于基体的;与纯钛相比,钛-镍合金层在干滑动摩擦条件下,摩擦因数降低,耐磨性能得到提高。

7渗镍高速工具钢/砂带基材的摩擦磨损实验研究

表面渗镍能有效提高普通高速工具钢共轭接触轮材料的耐磨性,从而能够提高共轭砂带磨床的磨削效率和加工精度。高速工具钢(HSS6542)实验轮在经过表面渗镍处理后,在接近实际工况的实验条件下其耐磨性能得到明显提高。裂纹扩展遇到此类缺陷会产生能量释放而停止扩展,或者由这些缺陷诱导,在界面剪切应力作用下,裂纹改变扩展方向,界面内呈“滑开”型裂纹沿纤维方向扩展,导致界面纵向分层、纤维与基体脱胶现象产生。然而内部存在的随机分布缺陷使裂纹的应力集中得到减缓,扩展速度减小甚至改变扩展方向,这样就有效的保护了纤维[8]。所以在分层,界面脱粘等损伤产生后,虽然也存在部分纤维受损,但是弱界面的作用使单根纤维的受损不会立即传播,断裂的纤维还可以继续承载。

8铸钢表面镍基合金渗层耐磨性能的研究

8.1渗层的相结构分析

图16是Ni-Cr-B-Si渗层的XRD衍射图谱。可以看出,渗层主要是由Ni-Cr-Fe,、FeNi基体相和FeB、NiB硬质相组成。硬质相FeB、NiB分布在塑性很好的Ni-Cr-Fe、FeNi相基体中,对渗层有很好的弥散强化作用,故能很大程

度地提高渗层的硬度和耐磨性[9]。

图16 渗层的XRD谱

8.2硬度

铸钢基体的宏观硬度是16.63HRC,镍基渗层的宏观硬度是53HRC,较基体的硬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原因是渗层中含有大量的FeB、NiB等硬质相,对渗层起到弥散强化的作用,故渗层硬度高于基体的硬度。合金元素的分布以及状态,以及增强相的分布和状态决定了硬度的分布状态。渗层到基体的显微硬度的变化如图17。可以看到,显微硬度是呈现梯度变化的,最高出现于渗层的亚表层处,然后由渗层到基体递减。这是因为,渗层表层是铸型激冷造成的凝固不致密区,硬度相对较低;铸渗时含Gr,Ni的硬度较高的碳化物、硼化物、硅化物析出并上浮,导致了渗层的硬质相分布不均匀,大部分偏聚在次表层阎,故次表层硬度最高;内层由于基体元素对渗剂元素的稀释,其硬度也就变低了。

图17 渗层的显微硬度分布

9渗镍对碳碳化硅化学气相渗透过程

Ni的主要物理性质见表2

表2 金属Ni的物理性质

性状晶型

密度

/g·cm3

熔点

/℃

线膨胀系数

/μm·m-1·k-1

比热容

/J·kg-1·

k-1

导热率

/w·m-1·k-1

银白色面心立方8.902 1453 17.1(420~990℃

)

23.8(990~1390

℃)

471

8805(0~1

00℃)

9.1镍及其合金在SiC陶瓷的应用

SiC陶瓷与金属连接的化学方法常见为扩散焊和活性金属钎焊法,Ni及其合金可以作为活性金属钎料来实现SiC陶瓷之间以及金属与SiC陶瓷之间的链接,合金在液相状态下很容易与陶瓷发生反应,并很好地润湿各种金属从而实现金属与陶瓷的封接。Ni元素通常也用作扩散焊中间层的活性金属,可以降低接头的热应力、防止裂纹的产生,同时还可以降低焊接温度和压力。

9.2镍的催化作用

过渡金属是常用的催化剂,金属催化剂的作用是先吸附一种或多种反应物分子,使在金属表面点发生化学反应。催化作用一般原理是加入催化剂后,反应沿一条需要活化能低的途径进行,催化反应中,反应分子中将断裂的键位同催化剂活性中心有一定的几何对应关系和能量对应原则。金属催化剂通常具有特殊的体相和表面结构,具体表现在:

(1)金属晶格是由金属原子本身,按六方紧密堆积、体心六方堆积或面心紧密堆积而构成的聚集体。

(2)原子间的化学键是非定域性的,它具有较高的共轭能,因而原子热能很高,具有良好的热电传导性及其他各种结构稳定性。

(3)余属原子表面的空配位具有较强的化学作用力,其数量级与体相原子间的凝聚力相当。所以对反应分子的活化,只要轨道对称性合理,能量匹配,这种活化能力是很大的,通常在低温下即可实现化学吸附[10]。

金属催化剂Ni是熟知的形成碳纳米结构,降低分解温度的活性元素,Ni催化剂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催化断裂H-H、C-H、C-C、C-O键,已经证实,金属镍纳米颗粒制成的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

10结语

本文综述了离子渗镍的原理以及渗层组织及成分分析,研究了离子渗镍合金层的显微组织及摩擦学性能,详细阐述了离子渗镍的现状及具体应用。然而在具体的渗镍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的。扩渗速度受到两个方面的约束:浓度梯度和扩散系数。通常情况下,浓度梯度增大,扩散驱动力增大,扩散的速度提高:而实际扩散当中浓度梯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介质提供活性原子的能力。影响扩散系数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温度、晶体结构、晶体缺陷、合金元素等。所

以渗镍的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艳. 离子溅射渗金属的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1-46.

[2]李云振. 铁基粉末空心阴极烧结渗金属工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

2007:1-69.

[3]王从曾, 苏学宽, 马捷, 等. 工业纯铁离子渗镍及其应用研究[J].金属热处

理.,2002, 27(8):19-21.

[4]搂芬丽, 张开, 章建华. 离子渗镍工艺的研究[J].金属热处理1998,(8):20-21.

[5]范莹,王小峰,王振霞,等. Ti6AI4V合金表面等离子渗镍研究[J].热加工

工艺,2007,36(22):66-69.

[6]孟氢钡,沈以赴,杨宗辉,等. 钨表面双辉等离子渗镍组织及机理[J] .南京航

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44(3):405-408.

[7]王泽莹,张峰,王振霞,等. 纯钛表面等离子渗镍合金层的显微组织及摩擦

学性能[J] .机械工程材料,2012,36(4):73-76.

[8]丁逵,张雪萍,胡俊,等. 渗镍高速工具钢/砂带基材的摩擦磨损实验研究

[J] .机械科学与技术,2009,28(5):664-673.

[9]张巨银,杨贵荣,马颖,等. 铸钢表面镍基合金渗层耐磨性能的研究[J] .金属

铸锻焊技术,2010,39(3):62-65.

[10]许漂. 渗镍对碳/碳化硅化学气相渗透过程与性能的影响[D].西北工业大学,

2007:1-64.

[11]

2015年国内外制造业发展趋势

国内外制造业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徐志磊尚林盛 [摘要]阐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并通过与国外先进制造业进行对比,提出了发展的总趋势和发展对策。 制造业是国家生产能力和国民经济的支柱,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一个国家无法实现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制造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将受到威胁;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实现现代化将失去坚实的基础。我国制造业每年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为国家财政提供1/3的收入,吸纳就业人员8000余万人。 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大量国外企业进入中国,我国制造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目前是世界第四大工业生产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2001年我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相当于1998年美国的近1/3、日本的1/2,与德国的相近。纺织品及服装、家用电器、照相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正在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逐步成为世界工厂,而且在一些行业中,制造业已经拥有与世界同行竞争的实力。但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制造业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在2001年世界500强中,我国企业仅有11家,但没有一家是制造业。技术含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航空制造技术第二产业产值只占到5%的世界份额,远远没有达到当年英美两国的水平。 当前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 我国目前只在IT产业和制造方面有些优势,但核心技术还掌握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企业手里。世界工厂是全球产业链的概念,是一个标志,不同的产业壁垒不一样,美国有世界工厂,例如飞机、尖端军工产品、高技术通讯设备,日本有众多的世界工厂。 我国的制造企业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而且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型企业群体也未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产业主体技术依靠外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依附于国外组装比重大。 总体上看,我国的装备制造设备陈旧、落后,缺乏核心技术,大多数核心技术和产品依靠从国外引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低,销售收入利润仅为3.64%(1999年统计),劳动生产率为3.36万元/人?年。从上海汽车工业分析看,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产的大量投入,贡献率达100%,人工对工业增加值贡献为。技术进步的贡献,西方国家为80%,我国汽车工业为27.5%。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材料132 姓名: 论文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六年五月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所遇到的瓶颈、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外部环境下发展的误区警示四个点进行主题的分析。特别提到了当今制造业提改革却过于概念化的问题,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误区警示。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警示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 n d u s t r y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XXXXXXXXX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was expanded from the basic view tha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ubject was analyzed under the four subtitl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encountering bottleneck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warnings of its 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conceptualizing reform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mentioned. Keyword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warning 引言 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制造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没有制造业,所谓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无处体现。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业已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是我国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掌握标准化制造必做的四项工作; ●正确进行精益制造; ●了解管理型和改善型企业的区别。 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一、野蛮制造 如图1所示,世界制造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野蛮制造、标准化制造、精益制造。每个阶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依托于一项管理方式。 图1 生产制造的三大趋势 从无到有是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世界制造都是从野蛮制造开始的。 野蛮制造依托的管理方式是经验管理。经验管理如同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徒弟吸收知识多少完全依靠自身模仿能力的强弱,再加上师父在教徒弟时还喜欢留一手,让经验传承非常不完整。 经验管理建立在人为基础上,是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如果任其发展,企业很难有大的作为。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就要将野蛮制造向标准化制造和精益制造的方向发展。 二、标准化制造 1.标准化制造必做的四项工作

标准化制造依托的管理方式是规范化管理(模式化管理),也被称为克隆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相应的模式。 在规范化管理模式中,制造业的规范管理有四项工作要做: 员工职业化 中国企业员工的总体现状是素质偏低,喜欢我行我素。这样的员工是没有作为的,企业想要发展,必须打造职业化的员工。 工作标准化 做同样工作的员工,做到最后所使用的时间、做出产品的质量都应该是一样的。 流程再造流程 在企业中,再造流程需要精简部门和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因为流程太长会导致信息传达受阻。比如,正常流程下做一个产品需要4天,客户要求在1天之内完成,就需要企业再造流程来适应客户的需要,如四个部门压缩成一个机构。 组织重组 组织重组是规范化管理必须做的事情,也是提高中国制造业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2.充分发挥模式的力量 一家企业做到员工职业化、工作标准化、再造流程、组织重组以后,要想扩大规模,就需要收购其他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标准化制造必不可少。在进行收购之前,企业要创立自己的特色和模式,在收购的同时做到统一。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总部都在美国,但能在全世界的连锁店保持着同样的品位和服务,依靠的就是模式的力量。 要点提示 世界制造的发展趋势: ①第一阶段:野蛮制造; ②第二阶段:标准化制造; ③第三阶段:精益制造。 三、精益制造 标准化制造的企业只能保本经营,制造业的目标是赚钱,所以要进行精益制造。找到标准之后,将工作流程中最重要的拿出来做就叫精益。 1.精益制造的前提 精益制造的前提是规范化管理。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世界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及几点启示

世界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及几点启示 世界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及几点启示 面对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我国制造业发展机遇千载难逢,面临挑战前所 未有。本文在系统梳理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对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为塑造我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建言献策。 从生产手段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将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随着信息技术 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普及水平的提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日益渗透融入到产品 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推动产品的生产过程产生了重大变革。一方面,研发设计技 术的数字化、智能化日益明显,缩短了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之间的时间消耗,极大地降低 了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 另一方面,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在生产中得 到广泛应用,“机器换人”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的重要手段。国际 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机器人总数已经超过百 万台。同时,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平台不断涌现,全球的产业链、创新链的运转更为高效,异地设计、就地生产的协同化生产模式已经为企业所广泛接受和采用。 从发展模式看,绿色化、服务化日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新趋势。生态环境与生产制 造的矛盾日益激化,推动了全球工业设计理念的革新和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以实现资源 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小化。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 本的“零排放”等新的产品设计理念不断兴起,“绿色制造”等清洁生产过程日益普及, 节能环保产业、再制造产业等静脉产业链不断完善,都表明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目标已经 成为制造业的共识。而低能耗、低污染的产品也逐步显示出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中怡康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国内空调市场中,节能变频空调销售占比已经达到58.5%,同比上涨37%,显示出消费者对节能型产品的热情与日俱增。同时,服务化也已经成为引 领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制造业走向高级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制造业的生产将从提供传统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生产、制造与 研发、设计、售后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美国制造业的从业人 员中,有34%是在从事服务类的工作,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20%—25%。 从组织方式看,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已成为制造业培育竞争优 势的新途径。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传统的工业化思维以层级结构管理企业的内部运行,以串 联结构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形成产业链条,强调管理组织等级分明,强调企业业务“大 而全”,难于适应市场和产品的多样化需求。而当前的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协作与分享,要求减少企业管理的内部层级结构,在产业分工中注重专业化与精细化,企业的生产组织 更富有柔性和创造性。例如,海尔通过不断合并业务单元、削减边缘业务等方法来实现企 业运作的扁平化,将8万多员工变成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的“小海尔”模式,最小的自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国内制造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外来制造业正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以及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正如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概念,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应该考虑如何能够长远提升中国创造的能力以及产业投资、经营环境,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早期代工阶段。 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目前,尽管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所提高,但在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更为关键的是,大部分企业和政府部门基于中国市场的薪资水平,来为是否选用机器人做成本核算,却根本没有考虑到周边国家及地区“竞争对手”的人力成本。其实,大规模使用机器人升级制造业,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减少流水线管理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率。因为除了精准、高效、可适应恶劣生产环境等优势,机器人可以给制造业带来“高水平制造工艺”和“制造高水平产品”。 观察人士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更加重视以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发展,国际分工体系开始出现生产布局多元化、设计研发全球化等趋势,全球价值链的重塑日见端倪,与之相伴的是制造业从新兴经济体回流发达国家。 一些迹象表明,美国一些大企业如通用电气、卡特彼勒、福特正在觉醒,开始在本土大规模投资先进制造业,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增长势头在2012年已显露疲态。 对于中国来说,开展国际投资是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因为在全球价值链重塑过程中,智能类新型制造业兴起,其特点是个性化“按需定制”,生产地点必须靠近使用地点。这样一来,原来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家的制造业将“回流”。一旦“智能制造”开始普及,加上美国能源成本持续降低,那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就不再像从前那样具有竞争力。 产能过剩成我国制造业的一大硬伤 发布时间:2015-06-17 资讯内容 分享到:1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年年创新高,不断刷新中国制造业产值全球份额比例,但在这中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过于快速扩张带来的“底盘不稳”,科技含量低、行业规范缺失以及产能过剩等日益突出的问题,中国制造业要想脱胎换骨,还有许多必须经历的阵痛。 10余年时间中国制造已闻名全球。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逆市向上。2010年制造业产值的全球份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正是在这两年,“盛世”景象之下,中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上海海事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材料132 姓名: 论文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六年五月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从中国 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所遇到的瓶颈、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外部 环境下发展的误区警示四个点进行主题的分析。特别提到了当今制造业提改革 却过于概念化的问题,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误区警示。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警示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 n d u s t r y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XXXXXXXXX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was expanded from the basic view tha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ubject was analyzed under the four subtitl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encountering bottleneck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warnings of its 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conceptualizing reform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mentioned. Keyword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warning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考察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将有莫大的启发。 一、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从改变教学媒体、方法,或从精选教学内容,或从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 1.学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教学和设计。美国的教育学家史密斯(P.L. Smith )和拉根(T. J.Rag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达到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包含了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它可以从精确性、细致性、系统性等方面去判断其效果的好坏。设计者必须以高度的精确和谨慎态度,具有系统计划一个方案的才能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时间的误用、资源的浪费甚至无效、沉闷和缺乏动机的学习。因此,设计应考虑许多可能影响实施计划或受计划实施所影响的因素。如,设计者要考虑可能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通过上课,把预先设计好的视觉、听觉及其他传递形式的信息传递出去。所以,教学设计的特点除上面谈到的精确、细致和系统之外,还应有形象性、创造性、工艺性、扩展性和自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它象工程那样需要以过去成功的原理为基础来计划他们的工作,不仅在功能方面,而且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设计事情或活动,建立用以指导他们决策、解决问题的程序。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过程是以一种书面的形式把将要完成的事情或活动的结果写下来,而不是变成实际的产品或结果。因此,当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时,系统的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教师有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马上调节教学。但当教学媒体不能迅速加以调节时(如印刷体的材料、录像材料、以电脑为基础的教学),以教学原理为基础的设计就显得相当重要。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主要依据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有哪些?第三,我们如何检验所达到的结果?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 韦斯特(Charles K. West )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它也是指教师的行动、实践或职业活动。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学习。这种需要大大地扩大了教学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习者将能够了解并适当地运用认知策略;(2 )教学设计应该使用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手段;(3 )教师将充当教学传递活动中运用认知策略和奖励认知策略运用的模范;(4)把认知策略的知识、适当的应用以及对认知策略

CA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CA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研成果开发和转化、实现设计自动化、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 的一项关键新技术;是提高产品和工程设计水平、降低消耗、缩短科研和新产品开发周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科研单位提高 自主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也是进一步向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发展的重要基础。 CAD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重 要标志之一,它使产品设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 根本性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设计绘图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了设计精度。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将人类的聪明才智 和创造能力与计算机高速而精确的计算能力、大容量的存储和数据处理功能结合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 早期的CAD也就是计算机绘图,以完成图形的设计与绘制工作为主。经过40多年的研究与应用,CAD的概念已发生了本质飞跃,它不仅包括图形处理 ,还包括概念设计、造型设计和原理样机设计等内容。它吸收和运用了更多的与设计技术相关联的科学技术和理论,以及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分析 、价值分析和系统工程等知识。与传统设计方法比较,cad彻底改变了设计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把设计人员从繁琐、机械的设计工作中解脱出来 ,将精力和聪明才智转移到创造性的设计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的精度和可靠新,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1、CAD建模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建模技术是CAD的核心技术,建模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就代表了CAD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下图给出了建模技术的发展情况。图中明确显示了从50年代至今建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二维建模、三维几何建模(包括线框建模、曲面建模、实体建模)、特征建模(包括参数化和变量化建模)及产品集成建模的发展过程。 二维建模是最初的CAD技术用来解决二维绘图问题的,后来发展为三维的几何建模技术。三维几何建模又分为线框建模、曲面建模和实体建模。线框建模是以线来构造三维物体,其主要算法是空间自由曲线的拟合和表达相对简单。曲面建模是由曲面来构造

国际制造业发展趋势

城市发展不仅是总量的增长,还是一个结构优化的过程。国际大都市发展历程已经基本证实了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从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中心演进的整体趋势,这种趋势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地位形成了巨大冲击。然而,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我们一向视为标杆的国际大都市都受到了最为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引起人们重新审视城市中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大都市制造业占比下降的同时伴随着向高端环节的集聚,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日趋显著。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代表的国际性大都市在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占城市经济比重均呈现逐步下降态势,这一方面是低附加值产业外迁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发展层次更高,对城市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更显著的特性。但东京制造业2008年以占全国0.56%的土地创造了全国8%的制造业产值;纽约是美国第三大制造业中心,制造业企业每年可为市财政贡献约17亿美元的直接税收收入;出版印刷业是东京和巴黎的第一大制造业,时装产业是纽约第一大制造业,为国际都市时尚传媒业等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国际大都市制造业均呈圈层状布局。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的制造均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呈圈层状布局。核心区一般布局出版印刷、时装等都市工业,内环区一般布局食品、消费品工业,外环区主要布局机械、电子、汽车、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 郊区工业带和产业园是国际大都市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纽约罗斯福岛应用科学园占地195平方公里,由美国康奈尔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和纽约市政府联合投资20多亿美元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生物科技;预计建成后可以孵化600家高新科技公司,为纽约市财政带来约14亿美元新税收。巴黎从西郊到西部的工业轴心两侧组成了西北—东南方向的工业带,市区周围的五座新城,在优先发展经济和工商企业的政策鼓励下,成为了郊区制造业高度专业化发展的重镇,并具有各自的特色;西郊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南郊重点发展航空和电子产业,东郊重点发展基础化学和医药产业。东京大田机械产业集聚区位于日本东京城区的南部,临近国际机场,以电子设备、精密仪器、机床和汽车为主导产业,聚集了佳能、理光、三菱等知名大企业。实践证明:一座城市的生存与繁荣并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发展,而需要其腹地郊区的大力支持,发达的郊区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发展,使城市锦上添花,而落后的郊区则会拉慢城市发展的步伐。 大都市注重与周边城市共同构建一体化的产业体系。纽约都市圈内的层级结构状似金字塔,最顶级的是纽约,次之涵盖了费城、波士顿、巴尔的摩和华盛顿四个较大的城市区域,再次是环绕在上述五座中心城市周边的众多中小型城市,各具特色、互相补充,实现了较好的错位发展模式。东京都市圈则以东京为中心,川崎、千叶、君津、横滨等城市为主要节点,共同构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联合体。 制造业是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产业,是大都市向服务经济转变的重要基础和载体,能容纳大量不同阶层人员就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共同发展可以有效地减缓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冲击,维护大都市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因此,国际大都市在金融危机后更加注重制造业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等我国大都市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既不能因为追求高级化而简单抑制或排斥制造业,也不能一味追求高新技术而忽略传统制造业发展,要努力利用大都市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所形成的聚集效应,发展受服务业影响力大和劳动力素质高级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制造业,促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 破碎机设备: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4277556.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