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卫生学实习案例讨论

卫生学实习案例讨论

卫生学实习案例讨论
卫生学实习案例讨论

实习21金属类中毒案例分析

资料一

1 寄生虫病,感染

2血液常规,尿常规,职业史,饮食史,粪便检查

3铅中毒待诊,

虽然有一些临床症状但还需结合其他检查报告才能得出结论

资料二

1还不能确诊,虽然有铅中毒的情况,但没有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并不能得出该病与职业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2找到职业病发生的原因,确定疾病与职业的因果联系,为治疗提供依据。同时控制病因和限制作用条件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需要收集的资料:

存在哪些职业性有害因素,其强度和浓度及防护情况

收集以往生产环境中职业有害性因素的监测资料和工人发病情况的资料,必要时进行现场测定。

患者所在岗位的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者接触铅方式,时间长短,接触机会大小)

资料三

1.预防为主,酌情的进行驱铅治疗。首先要找出铅污染的来源,尽可能的脱离

铅环境,减少铅接触,适当休息合理营养,给予B族维生素药物和维C等,可使用依地酸钙驱铅治疗。

2.依地酸二钠钙

机制:该药主要经静脉,肌肉给药,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与多种二价三价金属螯合形成稳定的金属络合物,使细胞外液中的铅迅速排出,细胞内的铅缓慢排出。

3.原因:进行驱铅治疗,可引起微量元素减少,特别是缺锌缺钙。(过络综合

症)

注意:间歇给药,监测血钙水平,补充钙锌,给予营养,适当休息

4.观察对象可继续原工作,也可酌情进行驱铅治疗,3—6个月复查一次或进行

驱铅实验明确是否为轻度铅中毒:轻度和中度中毒后治愈后可恢复原工作,不必调离铅作业:重度中毒必须调离铅作业,并根据病情给予资料和休息,如需劳动能力鉴定则按《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6180-2006)处理。

治疗四

1.主要问题

公司的安全设施主体建设与卫生设施主体建设没有同时进行

劳动者的防护措施不当

劳动组织不合理,劳动者工作时间过长

没有进行职业卫生安全的教育和培训

隐瞒劳动者信息

对铅超标者没有妥善的安排

2“三同时”是指我国境内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及引进的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必须在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管理。

3.如何保证职业卫生与安全,监管的关键在哪里?

单位

安全设施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对工人进行职业病的防范教育

监测工厂中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因素,将其浓度和强度控制在致人生病的范围以内

定期对工人进行职业病检测

发生职业病的工人积极的治疗,寻找致病的原因控制与限制该原因的作用

政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的职业病防治情况进行统计和调查分析。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职业病防治的知识,增强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观念,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使职业卫生保护权利的能力。

对在职业病防治中取得效果明显的企业予与鼓励

对较差的企业批评整改

个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工作时做好防护措施,预防职业病。

发现疾病后明确自己救济的途径,维权的方式,享有的权利。

监管的关键:

建立长期有效的卫生监督体系

明确职责,特别是与其他部门交叉职责

实习22窒息性气体中毒案例分析

资料一

1窒息性气体中毒溺水身亡

2对现场气体浓度检测

资料二

1一氧化碳

机制:与血红蛋白分子中亚铁复合物紧密结而可逆性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亲和力大约250-300倍,碳氧血红蛋白的存在还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

一氧化碳直接引起细胞缺氧

硫化氢

机制:进入体内的硫化氢未及时被氢化解毒,则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使之失去传递电子的能力,造成细胞组织缺氧导致“内窒息”。硫化氢还可以与体内谷胱甘肽中的巯基结合,使谷胱甘肽失活,影响体内生物氧化过程,加剧组织缺氧。降低ATP活性

氰化氢

氢离子可抑制四十多种酶的活性,使酶催化的生物氧化过程不能进行,使细胞丧失了对氧的利用能力,而引起“内窒息”

氢离子还可使含有巯基或硫的酶失活,而使其毒性增强

2

有机质产生硫化氢,而硫化氢密度较空气低,因而易沉积于容器的底部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头疼,头晕,口唇及咽部麻木,心跳加快,皮肤和粘膜红润,可有恶心,呕吐。、由于缺氧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皮肤和粘膜呈鲜红色

吸入高浓度时,可无任何征兆,引起呼吸,心搏骤停,在数分钟内发生“电击型”死亡。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可出现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结膜炎,鼻炎,咽炎,嗅觉及味觉异常或减退的发生率均较高。还可见类神经征患病率增高和运动功能障碍。

3治疗:

应用解毒剂,常用“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如病情严重,可静脉缓慢注射50%硫代硫酸钠20ml,必要时1小时后重复半量。

立即脱离现场,移至新鲜空气处。如被氢氰酸污染因脱去衣服,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静卧保暖积极予以氧疗。

迅速拨打120

资料三

1直接原因:没有做好防护措施

根本原因:井底部堵墙未拆除,项目未验收合格就让工人下井

2公司承担责任:在项目未竣工验收合格

水未抽干

李某承担责任: 未尽到监督指导管理义务

处理意见:公司应该对此次事件负责,对雇员进行适当的赔偿

3严格审查承包工程的公司的资质

公司应该对工人进行相关的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责任制

组员

张耕月 201123010201 张英 201123010204 王思瑶 201123010205 王宇 201123010206 宋俐君 201123010215 王振增 201123010229 王琴琴 201123010232 赵斌 201123010233 向艳 201123010234 温雅雪 201123010136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 (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 (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 (5)开拓新领域 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以人类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相互作用。 4、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5、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6、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

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介质的特点 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8、环境因素(en 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9、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途径:它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者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10、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1、根据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

【免费下载】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 第七版 第一章 绪论 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熟悉环境卫生工作内容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本章节的重点:环境卫生学定义;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生活环境等基本概念。▲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 ):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3.☆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重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 ▲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6.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生态综合体。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7.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2)确认性研究(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8.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卫生标准体系。 9.环境卫生工作内容:是环境卫生学理论知识体系指导下的环境卫生实践工作,其目的是电气系

卫生学考试重点(人卫第8版)

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预防疾病不仅是预防医学的目标,也是临床医学的目标。预防疾病既包括防止疾病发生也包括防止疾病的发展和组织伤残。 3、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对于传染病的二级预防除三早外,还应早隔离,早报告以便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积极采取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4、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由理化,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和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构成)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5、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 6、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7、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8、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得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9、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10、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 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1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称二次污染物。来源:生产性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工业三废生活性污染包括生活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 12、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分为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污染物在水中迁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 13、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环境卫生学》 教 案

《环境卫生学》教案2005年7 月 6 日授课年级2002 专业预防医学班 环境卫生学 教研室环境卫生 教师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环境卫生学》杨克敌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起止章节页码第三章大气卫生P55~103 第八章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P251~278 讲授题目第二单元空气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空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计划用学时 2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 1.大气垂直分层 2.太阳辐射的卫生学意义 3.天气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空气离子化的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 5.室内微小气候的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 了解内容 1. 气象因素各要素的概念、强度单位、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2. 空气离子化的发生及评价指标 3. 室内空气噪声污染及非电离辐射污染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大气垂直分层、紫外线的生物学意义、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及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天气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空气离子化的卫生学意义 室内微小气候的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 难点:气温垂直分布、大气稳定度、天气变化与疾病 教学进程:导入(教学目的要求、主要内容介绍等)5分钟 一、大气圈及大气垂直分层10分钟 二、太阳辐射15分钟 三、气象因素35分钟 四、空气离子化15分钟 五、室内空气物理性状及其对健康的影响15分钟 小结5分钟 教学方法:大课讲解与多媒体课件结合 参考资料:1、蔡宏道主编.现代环境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6月

2、盛联喜主编.现代环境科学道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作业:1、复习:本次课教学内容,并整理笔记。 2、预习:教材:P58-91。 3、思考题:1、试述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 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 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 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 化学烟雾等 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 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 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 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 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 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6、高危人群: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首先应考虑的人群 17、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及特征:是指能持久存在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具有以下4个重要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1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健康效用的一类外源性物质。代表性物质:二恶英 19.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20.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

环境卫生学考试重点习题集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环境介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 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类。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 三、选择题 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 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 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 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 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最新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笔记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大] [中] [小]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随着医学与环境科 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 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 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时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严重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污染物数量多,危害面大。 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二次污染物(secondar pollutant,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HC),在强烈的日光紫外线照射下所形成的光化学烟雾。

环境卫生学监测报告单(检验)

附件7(7)医院环境卫生学检验报告单(参照)联号:经培养:检验号:科别:环境类别:Ⅰ类Ⅱ类Ⅲ类 33环境类别监测结果(cfu/m)执行 标准(cfu/m)采集位点:Ⅰ类≤10 下标本(空气)Ⅱ类≤200 撕请目的:Ⅲ类≤500 致病性微生物:送检者:报告者:___________核对者:__________ 送检时间:年月日:报告日期:年月日号联 附件7(8)医院物体表面检验报告单(参照)联号:经培养: 检验号:科别:22环境类别监测结果(cfu/cm)执行标准(cfu/cm)环境类别:Ⅰ类 Ⅱ类Ⅲ类Ⅳ类Ⅰ类≤5 采集位点:Ⅱ类≤5 下Ⅲ类≤10 撕标本:物体表面请Ⅳ类≤15 目的:致病 性微生物:送检者::报告者:___________核对者:__________ 号送检时间:年月日报告日期:年月日 联 附件7(1)医院消毒剂、灭菌剂检验报告单(参照)联号:经培养:检验号:科别:采集类别:消毒剂灭菌剂类别监测结果(cfu/ml)执行标准(cfu/ml)使用天数:消毒剂≤100 下标本名称: 0 灭菌剂撕请致病性微生物:目的:送检者:报告者:___________核对者:___________ 送检时间:年月日:号报告日期:年月日联 附件7(4)医院诊疗器械检验报告单(参

照)联号:经培养:检验号:科别:监测结果执行标准类别采样 类别:进入人体接触粘膜接触皮肤22(cfu/100cm)(cfu/100cm) 0 进入人体采样方法: 接触粘膜≤20 下标本:医疗用品撕请接触皮肤≤200 目的:致病性微生物:送检者: 报告者:____________核对者:___________ 送检时间:年月日:号报告日期:年月日 联 附件7(3)医院灭菌器检验报告单(参照)联号:经培养:检验号:科别:灭菌器类别:低温(EO、 HO)22嗜热脂肪杆菌芽孢枯 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指示菌株压力蒸汽(脉动真空、快速、下排气)温度(℃)时间( h)温度(℃)时间( h)对照组灭菌时间:灭菌温度: 下撕试验组部位:请目的:送检者:报告者:___________ 核对者:_____ 报告日期:年月日送检时间:年月日:号联 附件7(5)医院透析用水、透析液检验报告单(参照)联号:经培养:检验号:科别:类别:类别监测结果(cfu/ml)执行标准(cfu/ml)制备时间:透析用水≤200 下标本:透析用水透析液透析液≤200 撕请致病性微生物:目的:送检者:报告者:___________ 核对者:__________ 报告日期:年月日送检时间:年月日:号联 附件7(6)医院洁净手术室(病房)空气检验报告单(参照)联号:经培养:检验号:科别:监测结果(沉降法执行标准(沉降法环境类别: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个/30min·φ90皿)个/30min)等级·φ90皿手术区周边区手术区周边区采集地点:0.2 0.4 Ⅰ下 0.75 1.5 Ⅱ标本:洁净手术室(病房)空气撕2 4 Ⅲ请目的: 5 Ⅳ对照组送检者:致病性微生物: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笔记考试必备

第三章预防常见病1.出生缺陷、环境中的致畸因素 出生缺陷:新生儿刚出世就有疾病。包括两个方面:1.胚胎在母亲子宫内疚具有的疾病或损伤;2. 胎儿分娩时在产道中得到的疾病或损伤。 致畸因素:1 )病毒感染:病毒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居室通风,空气新鲜最为重要。少去公共场所2 )药物3)放射线4 )烟酒5)环境污染2.婴儿抚触是指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没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的目的。能有效接触皮肤饥渴。注意事项:选择适合的时间,一般为喂奶后一小时左右;调节好室温;抚触者的准备;体现爱抚,以便抚触以便交流;抚触时间应视婴儿的月龄而定。3.婴幼儿患病一般会出现哪些生病迹象? 1)精神:不爱玩,没精神,烦躁不安,哭闹等。 2)表情:眼神呆滞,同时有尖叫啼哭的现象 3)脸色 4)吃喝:食欲不振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等;异嗜癖:小儿对食物以外的物品有不可自制的食欲;食欲亢进。 5)大小便异常 A.粪便表面有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同时小儿排便时哭闹--- 肛门裂。 B.脓便血:便次多,有排不干净大便的感觉,伴发烧,大便脓血样---细菌性痢疾 C.红果酱色:小儿阵阵腹痛,频频呕吐,大便呈红果酱样---肠套叠,2岁以下常见 D.白陶土样:同时尼色加深--- 黄疸型肝炎 E.柏油样:小儿流鼻血, 若将血咽下, 大便就会呈黑色柏油样. 若鼻血止后, 大便正常,则无需担心;若未留鼻血--- 消化道出血尿色异常:正常尿液为清晰透明,淡黄色 A.红色:像洗肉水,同时眼皮浮肿--- 急性肾炎 B.橘黄色:尿色加深呈橘黄色或棕绿色-- 肝胆疾病 C.乳白色:若因泌尿道感染,尿内有脓,可使尿呈乳白色,同时有尿频尿痛的现象。 排尿次数: A.明显减少,眼皮浮肿,常是肾病的表现,腹泻伴有尿量明显减少则是脱水的表现。 B.次数明显增多,一点儿尿液憋不住,常是泌尿道感染的症状。 6)睡眠:入睡困难或嗜睡;睡眠不安 7)囱门:前囱凹陷,可以因脱水而囱门松弛,凹陷。前囱鼓出:主要见于脑膜炎,脑炎等颅内压力增高的疾病。 8)体温4.佝偻病的症状及预防症状: 1)易激怒,烦躁,不活泼,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 2)睡眠不安常惊醒哭闹,多汗。 3)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4)出牙迟 5)头部软化,有乒乓球的感觉。 6)颅骨呈方形,头大脸小。 7)胸部呈串珠肋、肋膈沟或鸡胸,漏斗胸。 8)腕,踝部形成钝圆形隆起。 9)脊柱后凸或测弯。预防:预防先天性佝偻病:孕妇多晒太阳,饮食营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小儿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 5.肥胖症:因过量的脂肪储存,使体

(完整版)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资料笔记整理(考试必备)

第一章生理基础 1.儿童的骨骼特点及保育要点 1)骨骼在生长:需要阳光和营养 2)腕部的骨头未钙化好:不要让小儿拎国中的东西; 3)髋部由三块骨头拼成:在小儿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三块骨头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错位。 4)骨头的成分:任性小易发生变形; 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应从小培养小儿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防止脊柱变形。 6.卫生保健:1培养正确的姿势,2合理组织体育锻炼与户外活动,3全面发展动作,4,保证安全,防止意外伤害,5供给充足的营养,6衣服,鞋子适度宽松2.小儿呼吸系统特点 1)鼻:a鼻腔狭窄易发生鼻堵塞;b睡觉打鼾要检查鼻咽;c学会擤鼻涕。 2)喉:a喉炎是急症:急性喉炎声音呈破竹音或犬吠声。B哑嗓子:小儿的声带不够坚韧,若不注意保护会使声带充血肿胀,形成哑嗓子。因此要注意保护小儿的嗓音,不宜唱大人的歌,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玩热了不要马上吃冷食,伤风感冒药多喝水少说话。 3)肺: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含血量多,含气量少,空气混浊易患肺炎,肺不张、肺淤血。 4)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缺乏弹性组织,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易感染。 4.呼吸系统卫生保健:1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3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4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5教育幼儿以正确的姿势活动和睡眠,6保护幼儿声带 呼吸运功特点:1每次呼吸量比成人少,2年龄越小,呼吸的节律性越不强,3年龄越小,呼吸的频率越快 3.小儿消化系统特点 1)牙齿:一般在6-7岁时出牙,最迟不过一岁。乳牙有20个,2岁半全部出齐。切牙-尖牙-磨牙;先下后上;出牙数=月龄-4;6岁左右,最先萌发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即六龄齿,不与乳牙交换。;7.8岁中切牙,8,9岁侧切牙;10-11第一双尖牙;11,12尖牙;12,13第二恒磨牙。 乳牙功能:咀嚼食物,帮助消化;促进颌面部的正常发育;有助于恒牙的健康;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小儿口齿伶俐。 乳牙发育的需要:阳光和营养;适宜的刺激;避免外伤;漱口和刷牙。 如何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1给婴儿喂奶要坐起来2换牙时要把滞留的儒雅拔掉3家长要教育孩子改正不良习惯4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5要注意保护六龄齿 2)唾液:三队唾液腺:腮腺,颔下腺,舌下腺;婴儿口腔较浅,会来不及将口水咽下,因此会流口水;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口腔常半张着,垂涎口外,称“假性流涎”;唾液的功能:湿润,杀菌,化学消化。唾液腺三至六个月开始完善,出现生理性流涎。 3)胃:婴儿漾奶:婴儿的喷门比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因此当婴儿吞下空气,奶就容易随着空气流出体外,这就是漾奶。措施:可让婴儿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的拍婴儿的背,让他打几个隔,然后在躺下。 4)肠:肠套叠是急症,表现为一阵阵的苦恼,蜷曲着小腿,面色苍白,不吃奶,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全资料笔记整理(考试必备)

第三章预防常见病 1.出生缺陷、环境中的致畸因素 出生缺陷:新生儿刚出世就有疾病。包括两个方面:1.胚胎在母亲子宫疚具有的疾病或损伤;2.胎儿分娩时在产道中得到的疾病或损伤。 致畸因素:1)病毒感染:病毒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居室通风,空气新鲜最为重要。少去公共场所 2)药物 3)放射线 4)烟酒 5)环境污染 2.婴儿抚触 是指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没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的目的。能有效接触皮肤饥渴。 注意事项:选择适合的时间,一般为喂奶后一小时左右;调节好室温;抚触者的准备;体现爱抚,以便抚触以便交流;抚触时间应视婴儿的月龄而定。 3.婴幼儿患病一般会出现哪些生病迹象? 1)精神:不爱玩,没精神,烦躁不安,哭闹等。 2)表情:眼神呆滞,同时有尖叫啼哭的现象 3)脸色 4)吃喝:食欲不振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等;异嗜癖:小儿对食物以外的物品有不可自制的食欲;食欲亢进。 5)大小便异常 A.粪便表面有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同时小儿排便时哭闹---肛门裂。 B.脓便血:便次多,有排不干净大便的感觉,伴发烧,大便脓血样---细菌性痢疾 C.红果酱色:小儿阵阵腹痛,频频呕吐,大便呈红果酱样---肠套叠,2岁以下常见 D.白土样:同时尼色加深---黄疸型肝炎 E.柏油样:小儿流鼻血,若将血咽下,大便就会呈黑色柏油样.若鼻血止后,大便正常,则无需担心;若未留鼻血---消化道出血 尿色异常:正常尿液为清晰透明,淡黄色 A.红色:像洗肉水,同时眼皮浮肿---急性肾炎 B.橘黄色:尿色加深呈橘黄色或棕绿色--肝胆疾病 C.乳白色:若因泌尿道感染,尿有脓,可使尿呈乳白色,同时有尿频尿痛的现象。排尿次数: A.明显减少,眼皮浮肿,常是肾病的表现,腹泻伴有尿量明显减少则是脱水的表现。 B.次数明显增多,一点儿尿液憋不住,常是泌尿道感染的症状。 6)睡眠:入睡困难或嗜睡;睡眠不安 7)囱门:前囱凹陷,可以因脱水而囱门松弛,凹陷。前囱鼓出:主要见于脑膜炎,脑炎等颅压力增高的疾病。 8)体温 4.佝偻病的症状及预防 症状: 1)易激怒,烦躁,不活泼,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 2)睡眠不安常惊醒哭闹,多汗。 3)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4)出牙迟 5)头部软化,有乒乓球的感觉。 6)颅骨呈方形,头大脸小。

《环境卫生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原生环境次生环境)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荒漠化) 3.在我国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把环境分为______和______。(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生态系统的生物,可按照其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5.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主要阶段。(引发;促长;进展) 6.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______、______和______。(外剂量;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 7.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营养条件;生活习惯;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 8. 室内小气候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周围墙壁等物体表面温度)这四个气象因素组成。(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 9.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方式有______与______两类。(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 二、单选题 1.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2.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 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环境卫生学重点(参考优选)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妆品等。 3. 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4.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

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不会一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的运动可以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有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5. 环境因素: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噪声、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生物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等。 6.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

环境卫生学 总结重点

环卫 1.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r):是指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垂直变化,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度数为0.65℃。 煤烟型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来源煤和石油制品燃烧石油制品燃烧 主要污染物颗粒物、S02、硫酸雾NOx和VOCs、O3、SO2、CO 发生季节冬季夏秋季 发生时间早晨中午或午后 气象条件气温低,气压高,风速低,温度低, 有雾气温高,风速低,温度低,天气晴 朗,紫外线强烈 逆温类型辐射逆温下沉逆温 地理条件河谷或盆地南北纬度60°以下地区 3.大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①防止通过大气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②对人的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③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④选用最敏感的指标⑤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4.水体中三氮:①氨氮浓度增高,可能表明水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时间不长,为新近污染②亚硝酸盐氮含量增高,表明水中有机物的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③硝酸盐氮含量升高,而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不高时,表明该水体过去曾受有机污染,现已完成自净过程④若三氮均增高,提示该水体过去和新近均有污染,或过去受污染,目前自净仍在进行中。 5.化学耗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亦称化学需氧量。 6.生物需氧量(BOD)是指水体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7.可产生富集作用的物质特性: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高,急性毒性小,对生物不会产生致死作用。 8.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①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②PH规定在6~9③水饱和溶解氧约7.5mg/L④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小于3mg/L,若超过10mg/L表明水源已受污染。 9.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的理化特性和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10.水体污染的来源:①按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方式分: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②按照污染物的来源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 11.地下水污染的特点:①污染过程极其缓慢②污染渠道多样③自净能力极差④污染难以治理。 12.水体污染的自净机制:①物理净化过程:稀释混合,吸附沉淀②化学净化过程:氧化还原、分解化合③生物净化过程:生物分解、生物转化和生物富集。 13.戒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14.饮用水细菌指标:①细菌总数:规定不超过100 CFU/ml②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菌群:标准限值为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 15.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必须遵守的规则:①取水点周围半径不少于100m的水域内,不准

环境卫生学复习资料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 第四章:热环境(温度,湿度是重点) 热环境: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热辐射,温度,湿度,气流等.它们是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的极为重要的外界环境因素. 动物产热的主要形式(途径):基础代谢产热,体增热,生产代谢产热,活动产热 基础代谢产热:基础代谢在动物上常成为饥饿代谢,是指动物处于饥饿,休息(静卧,清醒),温度适宜(20℃),消化道没有养分可吸收,清醒,安静的状态下的产热量. 体增热:饥饿动物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HI)也称为热增耗,增生热,特殊动力作用(SDA) 生产代谢产热:是指动物生产产品如生长,繁殖,产乳,产蛋,产毛等劳役而增加的产热量. 活动产热:是指动物因起卧,站立,步行,自由活动,觅食,饮水,争斗,适应欢迎变化和其他胜利活动等而增加的产热量. *体增热对于低温环境仲动物御寒具有仲要作用,但在高温环境中则会增加动物的热负荷. 动物散热的形式(途径):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 辐射散热:是指动物与周围环境可度量距离内物体之间的电磁波形式进行的热交换. 传导散热:是指直接接触的两物体通过分子或者原子的震动或者旋转等将热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的过程. 对流散热:是动物与流体(气体或液体)之间分子相对位移造成的热传递. 蒸发散热:是指动物体表水从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动物体热量的过程. 高温时动物的体热调节: (1)加少热产量(2)增加非蒸发散热量(3)提高蒸发散热量 等热区:是指恒温动物主要借物理调节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范围. *等热区是指下限临界温度与上限临界温度之间的环境温度范围.舒适区在等热区的下半部偏上. 临界温度(等热区下限临界温度):是指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动物通过物理调节仍不能维持体温恒定而开始提高代谢率来增加产热的环境温度. 舒适区:是指动物代谢产热刚好等于散热,不需要物理调节而能维持体温恒定的环境温度范围. *若环境温度在舒适区内,家畜最为舒适,饲料利用率最高,生产力最高. 影响等热区和临界温度的因素: 1.动物种类和品种 2.年龄和体重 3.被毛与皮肤状态 4.生产力(生产力高的个体临界温度低) 5.日粮营养水平与动物营养状况 6.饲养管理制度 7.对环境的适应和驯化 等热区理论的意义和应用(了解) 1.为畜牧生产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2.为畜舍的热工建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3 . 为动物育种提供依据

儿童少年卫生学 - 第八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言 一、1. 儿童少年卫生学研究对象:0-24岁儿童青少年。研究的重点人群:中小学生群体(7-18岁儿童少年,即儿 童期与青春期) 2. 各阶段年龄范围界定 A胎儿期:受精卵-孕40周,孕早期(孕0-13周)、孕中期(孕14-27周,身长)、孕晚期(孕28周至出生,体重)B婴儿期:0-1 岁,身长可增加25cm(为胎儿期的一半),一岁时身高约为75cm(为出生时的1.5倍);体重增加6kg(为胎儿期的2倍),一岁时体重约为9kg(为出生时的3倍) C幼儿期:1-3 岁,2岁时身高达成人的一半,体重是出生时4倍 D学龄前期:3-6 岁 E学龄期:6-11/12 岁 F青春期:约10-19岁,女比男早1-2 年 G青年期:约15-24岁 二、儿童少年生物和社会特性 三大特征::①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②接受学校教育的塑造;③明显社会脆弱性和健康易损性。 三、儿童享有的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包括受保护权、参与权) 四、儿少卫生学的学科研究内容 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 2. 儿童少年健康状况及其决定因素 3. 儿童少年卫生服务 4.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技术和方法 五、重要理论:三级预防理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生态健康观、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概述 一、生长发育概念 1.生长: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大小、长短、重 量和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包含形态生长和化学生长。——量变。 2.发育:指身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功能上的不断分化和完善过程,包括“身”(体格、体力)、“心”(心理、 情绪、行为等)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质变。 3.成熟: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达到 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的能力。 成熟度:专指某一特定生长发育指标当时达到的发育水平占成人水平的百分比。 生长长期趋势:是指19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全面出现的儿童少年群体身材 一代比一代长得高、性发育提前、成年身高逐步增长的趋势,是近150年来人类生物学领域最突出的现象。 原因:遗传和环境 主要表现: ①新生儿的体长和体重增加 ②儿童平均身高增加,身高停止增加年龄提前,成人身高水平增加 ③性成熟提前(如月经初潮提前) ④其他:脑重量;第一恒磨牙;骨龄 二、生长发育指标体系 (一)体格发育指标 体格发育通常是指身体外部形态的发育,是人体整体发育的重要方面。体格发育有很多测量指标,大体归 为三类,即纵向测量、横向测量和重量测量。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 世界哪些地区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最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2. 环境卫生学定义; 3. 环境因素的种类; 4. 食源性健康危害物的危险性评估; 5. 环境的分类(按是否受人类活动影响); 6. 生态平衡、生物富集作用定义; 7.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8. POPs、总暴露量、吸收率、改变作用靶定义; 9. 化合物剂量反应关系曲线 10.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 11.联合作用类型、健康效应谱; 12.地球化学因素与健康(常量、微量元素) 13.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14.硒的抗癌机制学说; 15.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的定义; 16.环境污染物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 17.慢性危害影响因素与根本原因; 18.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9.生物标志物和效应标志物; 20.环境化学致癌物与其分类; 21.人类出生缺陷; 22.环境致畸因素、基本特征; 23.水俣病 2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来源; 25.生物标志。 第二、三章 1.大气的结构; 2.大气污染来源; 3.常用空气动力学直径表示颗粒物大小; 4.污染物分类(按形成过程); 5.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6.两种烟雾事件发生对比; 7.慢性影响; 8.大气污染物对健康的间接危害; 9.大气质量标准基本概念; 10.我国制定环境卫生标准的原则、制定方法和标准; 11.大气卫生的防护措施和监督管理; 12.水质性状和评价指标; 13.水体污染主要来源;

14.水体污染自净极其机制; 15.生物富集、生物放大概念; 16.生物性污染危害(水俣病); 17.我国制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 18.水环境功能区划; 19.介水传染病; 20.饮用氯化消毒副产物与健康危害; 21.生活饮用水标准的制定原则; 22.集中式给水; 23.水源选择和卫生防护; 24.氯的杀菌机制、加氯量和余氯量的关系; 25.读书报告题4选1(可能) 1. 何为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土壤的环境容量、腐殖质,其意义如何? 2. 痛痛病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3. 与土壤的特征相结合谈谈土壤的卫生学意义。 4. 简述农药污染及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5. 如何对土壤进行卫生监督监测? 6. 简述土壤污染的来源、方式及土壤的自净过程。 7. 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是什么? 8. 土壤化学物质背景值在制订卫生标准中的重要性。 9. 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10. 土壤重要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危害性 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各种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 缺乏身体活动? (2) 人群膳食结构? (3) 工作和生活压力等精神因素? (4) 遗传因素? 生产生活硬件设施? 健康与安全生产意识? 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 更加洁净的空气、水源和食品卫生状况? 环境卫生学: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围绕人类周围的空间,以及该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各个因素,由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和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组成。环境介质: 是指大气、水体、土壤、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可以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 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有机和无机的组成成分。 环境因素1生物因素2化学因素3物理因素4社会心理因素 食源性健康危害物的危险性评估:急性微生物藻类毒素植物毒素真菌毒素人为污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