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1[1].1.1三角形的边同步练习题(三)

11[1].1.1三角形的边同步练习题(三)

11[1].1.1三角形的边同步练习题(三)
11[1].1.1三角形的边同步练习题(三)

《11.1.1三角形的边》练习题

一、基础练习:

1.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4)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现有两根木棒,它们的长分别为40cm和50cm,若要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不计接头),则在下列四根木棒中应选取()

A.10cm长的木棒 B.40cm长的木棒 C.90cm长的木棒 D.100cm 长的木棒

3.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3cm,12cm,8cm B.6cm,8cm,15cm

C.2.5cm,3cm,5cm D.6.3cm,6.3cm,12.6cm

4.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和4cm,则第三边长x的取值范围是____.?若x是奇数,则x的值是______;这样的三角形有______个;?若x?是偶数,?则x?的值是______;这样的三角形又有________个.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6,则它的周长等于()

A.12 B.12或15 C.15 D.15或18

6.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均为整数,其中某两条边长之差为5,?若此三角形周长为奇数,则第三边长的最小值为?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已知三条线段的比是:①1:3:4;②1:2:3;③1:4:6;④3:3:6;⑤6:6:10;⑥3:4:5.其中可构成三角形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C.4个

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 )

A.6

B.6

C.11

D.10

3.现有两根木棒,它们的长度分别为20cm和30cm,若不改变木棒的长度, 要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应在下列四根木棒中选取 ( )

A.10cm的木棒

B.20cm的木棒;

C.50cm的木棒

D.60cm的木棒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则它的周长为( )

A.9

B.12

C.15

D.12或15

5.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整数,且周长为12cm,则它的最短边长为( )

A.2cm

B.3cm

C.4cm

D.5cm

6.已知三角形的周长为9,且三边长都是整数,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共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7,则第三边长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当周长为奇数时,第三边长为________;当周长是5的倍数时,第三边长为________.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4,则它的周长为_____.

3.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则它的底边长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4,则它的腰长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4.若五条线段的长分别是1cm,2cm,3cm,4cm,5cm,则以其中三条线段为边可构成______个三角形.

5.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10cm,D为AC边上一点,且BD=AD,△BCD的周长为15cm,则底边BC的长为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和7cm,且它的周长大于16cm,则第三边长为?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9,求它的周长.

认识三角形(3)教学设计

第四章 三角形 1认识二角形(第3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二教学任务分析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并掌握其性质,会做三角 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想象、动手做、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 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通过问题的发现解决,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合 作交流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合作学习再探新知;第四环节:精设练习巩固新知; 第五环节:共同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的顶点、三边、内角、 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同学们现在看老师利用一支铅笔就可以支起一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老师与学生课堂交往活动的开始, 是学生学习新知 识的心理铺垫,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破除疑难心理、乏味心理的关键。一个 开心快乐的游戏。 实际教学效果:以实际问题的形式开启新课, 且使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让学 生以轻松、 入探究新知的过程。 活动内容: 三边关系、 个三角形, (演示),你能做到吗? 活动目的: 成功的引入,是让学生感觉到他熟知的生活, 可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中来, 对 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 接下来教学活动将成为他们一种 不但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而 愉快的心态进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 活动一:复习线段的中点定义和确定线段中点的方法,类比得出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和三角形中线的作法。 (1)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 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1 ??? BD= DC= -BC 2 (2) 三角形中线是条线段。如图线段AD (3) 几何表达:??? AD是三角形ABC的中线 三角形ABD和三角形ACD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性质(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中分别讨论)。 (1)在纸上任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并画出它的三条中线,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 系? (2)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也有同样的位置关系吗?动手画一画。 (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得到三角形一条中线吗?你能折出它的三条中线并探究 其位置关系吗? 结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活动目的:以线段的中点知识类比出三角形的中线知识,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引出新知识,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三角形三边关系

第九章:多边形 9.1.3三角形三边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2.知道三角形三边关系 3.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过程。 2.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教学关键: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三根棍子进行演示,从中体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2.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 二探索新知 小组活动: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四根小棒(6cm、5cm、3cm、2cm),让学生任意的取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摆成三角形。 1、有哪几种取法? 2、是不是任意三根都能摆出三角形?若不是,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 3、用三根什么样的小棒才能拼成三角形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6cm、5cm、2cm(2)6cm、5cm、3cm (3)2cm、3cm、5cm(4)2cm、3cm、6cm 经过实践可知: (1)、(2)可以摆出三角形 (3)、(4)不可以摆出三角形 我们可以发现这四根小棒中,如果较短的两根的和不大于最长的第三根,就不能组成三角形。 这就是说: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a.b.c分别是三角形ABC的三边:则有 a+ b﹥c

a+ c﹥b b+ c﹥a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得出 c - b ﹤a b - a ﹤c a – c ﹤b 这就是说: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练习: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3,4,8 () (2)2,5,6 () (3)5,6,10 () (4)3,5,8 () 思考 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检验三条线段中任何两条的和都大于第三条?根据你刚才解题经验,有没有更简便的判断方法? 技巧:只要满足较小的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若不满足,则不能构成三角形. 考考你:有人说他一步能走3米,你相信吗?能否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呢? 姚明腿长1.28米 答:不能。如果此人一步能走3米,由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此人两腿长要大于3米,这与实际情况相矛盾,所以它一步不能走3米。 练习: 木工师傅小李要做一个三角形的木架,已有两根长分别为1m和1.5m的木条,需要再找一根木条,把它们首尾相接钉在一起。这根木条长0.4m合适吗?2.3米呢?这根木条长度为多少米才合适呢? 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第三边长度范围是: 第三边长度的范围你能确定吗? 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牛刀小试: 1、四根小木棒的长度分别为2cm、5cm、9cm、10cm,任取3根可以搭出()个三角形。 A、1 B、2 C、3 D、4 2、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5和11,第三边a的取值范围是()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原创2016.10.20) 我观看了许超老师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选择了“教师语言”的维度进行了观课,具体观课情况如下: 一、观课维度说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师生之间间的情感交流等,都通过良好的数学语言来反馈。正是在此观念指导下,我通过教师的语言这一维度进行了观课。 二、观课分析 1.总体评价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学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总体来说,教师首先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任选两个地点来选择合适路线来猜测哪一条路线最近;然后教师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活动,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了巩固拓展提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许老师通过顺畅的过渡语、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真实自然的评价语,在知识的传递、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 2.主要优点

(1)教学语言自然、简洁,富有指向性。在课始,教师直奔主题,“大家知道,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今天我们就到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样朴实、真实、自然的过渡语直接为下面的问题做好了铺垫。接着教师通过一个指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小明要从家到学校,可以怎么走?”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三条路线就是数学中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 (2)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巧妙进行设疑。比如“为什么同样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学生通过经历围的过程直观的发现:当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此时,教师看似一句平淡的.提问“这样的归纳全面吗?”使学生敏锐地意识到结论的不严谨性。接着教师借助体态语言,在黑板上写出实验过程中的一种情形让学生用不等式表示,学生立即顿悟问题出在了“任意三角形”上面,从而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结论探究出来后,教师并没有止于这一步,而是又抛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提问学生“我们实验的结果严密吗?”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动手实践有时会存在疑点偏差,必须通过理性作图这一过程来验证实验的正确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三角形的认识》精品教案

《三角形的认识》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点及三角形高和底 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点 2.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四.教学难点 会在三角形内三条边上画高。 五.教学过程(1) 三角形的特点 1. 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哪些现象是三角形形状的呢? 2. 导入新课 为什么生活中这些物体要制成三角形形状的呢?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3. 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 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几个角,让学生 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2) 观察三角形特点,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3)老师总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4)练习:判断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5)试一试:方格纸上有4个点。从这4个点中任选3个作为顶点,都能画一个三角形吗? 对比观察: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画一个三角形。

五.教学过程(2) 三角形的高 1. 观察人字梁图 (1)人字梁的高度可以用哪条线段来表示? (2)这条线段与横梁有什么关系? 2.认识三角形的高与底 (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 组织学生再画一个三角形,并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 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在三角形上表明高和底。 强调:通常画高时用虚线,还要表明垂直符号。 (3)议一议:三角形会有几条高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动手画一画,并互相交流。 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所以每个顶点都可以向对边作高,所以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注意:当对边不够长时,可画虚线延长。 3.活学活用—做出下面三角形每个高 教师课件出示三角形高的集中情况。 组织学生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在小组中交流: 图(2)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就是它的2条高,所以它只需作1条高。

例说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几种典型运用

例说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几种典型运用 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主要有这样的关系:三角形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利用这两个关系可以解决许多典型的几何题目.现举例说明. 一、已知两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例1用三条绳子打结成三角形(不考虑结头长),已知其中两条长分别是3m和7m,问第三条绳子的长有什么限制. 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定理和推论可得结论: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为a、b,则第三边c满足|a-b|<c<a+b. 设第三条绳子的长为x m,则7-3<x<7+3,即4<x<10.故第三条绳子的长应大于4m且小于10m. 二、判定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例2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1cm,2cm,4cm B.8cm,6cm,4cm C.12cm,5cm,6cm D.2cm,3cm,6cm 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只需判断较小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最大边即可.因为6+4>8,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应选B. 例3 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1)a-3,a,3(其中a>3); (2)a,a+4,a+6(其中a>0); (3)a+1,a+1,2a(其中a>0). 解析(1)因为(a-3)+3=a,所以以线段a-3,a,3为边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 (2)因为(a+6)-a =6,而6与a+4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所以以线段a,a+4,a+6为边的三条线段不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3)因为(a+1)+(a+1)=2a+2>2,(a+1)+2a=3a+1>(a+1),所以以线段a+1,a +1,2a为边的三条线段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三、确定组成三角形的个数问题 例4、现有长度分别为2cm、3cm、4cm、5cm的木棒,从中任取三根,能组成三角形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二82页 教材简析: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青岛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三角形”中的一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去探求真理的志向,享受成功的喜悦。 3、能自觉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三角形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探索。 教学准备: 学具:小棒若干根、合作探究表。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五足赛跑 师:刚才是他在中间,还可以怎样组合呢?会玩这个游戏了吗?那同学们可以课下玩玩看。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游戏,调节课前师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距离。初步让学生体会三人两两不同的组合方式,为探究三边关系埋下伏笔。】 一、5分钟:合作习惯训练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 师:三根小棒,如果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线段,用它来围成一个三角形,小组四人必须都围成才算成功,比比哪个小组最快!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的这三边存在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实验小学课堂教学“5+35+X”教学模式,每节课前5分钟被称之为“五分钟习惯加油站”。本月训练主题是合作的习惯。通过小组挑战,既考验小组相互配合的能力,同时学生亲身经历把三根小棒围成或者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从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认知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从而也激发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欲望。】 二、小组合作,猜测探究 1、师:刚才谁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围给给大家看一看。真的围不成吗?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如果可以改变小棒的长度,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小棒太短围不成三角形,怎么办?顺着学生的思维:换小棒,换成多长的合适呢?猜想是探究活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猜想,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既是本节课走向成功的一个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起点。】 2、师:换成几厘米的呢? 师:说一说为什么觉得换成5厘米能围成? 生交流猜想理由,并操作验证。 师:还能换成几厘米呢?小组合作继续探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围成三角形? 集体交流: 师小结研究结果:看来大家都认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老师把这个发现记录下来。(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用已有结论初步验证猜测:根据咱们的结论,同学们继续猜,还能换成几

三角形三边关系归纳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考点问题 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主要有这样的关系:三角形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利用这两个关系可以解决许多典型的几何题目.现举例说明. 一、确定三角形某一边的取值范围问题 根据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定理和推论可得结论: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为a、b,则第三边c 满足|a-b|<c<a+b. 例1 用三条绳子打结成三角形(不考虑结头长),已知其中两条长分别是3m和7m,问第三条绳子的长有什么限制. 简析设第三条绳子的长为x m,则7-3<x<7+3,即4<x<10.故第三条绳子的长应大于4m且小于10m。 二、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问题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只需判断最小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即可. 例2(1)下列长度的三根木棒首尾相接,不能做成三角形框架的是() A,5cm、7cm、10cm B,7cm、10cm、13cm C,5cm、7cm、13cm D,5cm、10cm、13cm (2)(2004年哈尔滨市中考试题)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1cm,2cm,4cm B,8cm,6cm,4cm C,12cm,5cm,6cm D,2cm,3cm,6cm 简析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1)5+7<13,故应选C;(2)6+4>8,故应选B. 例3 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1)a-3,a,3(其中a>3); (2)a,a+4,a+6(其中a>0); (3)a+1,a+1,2a(其中a>0). 简析(1)因为(a-3)+3=a,所以以线段a-3,a,3为边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 (2)因为(a+6)-a =6,而6与a+4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所以以线段a,a+4,a+6为边的三条线段不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3)因为(a+1)+(a+1)=2a+2>2,(a+1)+2a=3a+1>(a+1),所以以线段a +1,a+1,2a为边的三条线段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三、求三角形某一边的长度问题 此类问题往往有陷阱,即在根据题设条件求得结论时,其中可能有一个答案是错误的,需要我们去鉴别,而鉴别的依据就是这里的定理及推论. 例4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2cm和21cm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 简析如图1,设腰AB=x cm,底BC=y cm,D为AC边的中点.根据题意,得x+1 2 x= 12,且y+1 2 x=21;或x+ 1 2 x=21,且y+ 1 2 x=12.解得x=8,y=17;或x=14,y =5.显然当x=8,y=17时,8+8<17不符合定理,应舍去.故此三角形的腰长是14cm. 例5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2厘米和9厘米,第三边长是一个奇数,则第三边长为______. 简析设第三边长为x厘米,因为9-2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选择题(共11小题) 1. (2017?绵阳)下列图案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求解可得. 【解答】解:A ,此图案是轴对称图形,有5条对称轴,此选项符合题意; B 、 此图案不是轴对称图形,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 此图案不是轴对称图形,而是旋转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D 、 此图案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轴对称图形,掌握其定义是解题的关键:如果一个图形沿 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求解. 【解答】解:A 、不是轴对称图形,不合题意; B 、不是轴对称图形,不合题意; C 、 是轴对称图形,符合题意; D 、 不是轴对称图形,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 图形两部分折叠后可重合. 3. (2017?呼和浩特)图中序号(1) (2) (3) ( 4)对应的四个三角形,都是△ A . 2. (2017?重庆)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B. )

ABC这个图形进行了一次变换之后得到的,其中是通过轴对称得到的是()

【分析】轴对称是沿着某条直线翻转得到新图形,据此判断出通过轴对称得到的是哪个图形即可. 【解答】解:???轴对称是沿着某条直线翻转得到新图形, ???通过轴对称得到的是(1).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应用,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轴对称是沿着某条直线翻转得到新图形,观察时要紧扣图形变换特点,进行分析判断. 4?如图,已知点P到AE, AD, BC的距离相等,有下列说法: ①点P在/ BAC的平分线上; ②点P在/ CBE的平分线上; ③点P在/ BCD的平分线上; ④点P在/ BAC,/ CBE / BCD的平分线的交点上. C.④ D.②③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点P到AE, AD的距离相等, ???点P在/ BAC的平分线上,①正确; ???点P到AE, BC的距离相等, ???点P在/ CBE的平分线上,②正确;

认识三角形3教案

认识三角形(三) 一、学习目标: 1.会将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 2.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3、经历探索三角形边之间关系的过程,发展有条理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点:目标1、2、 三、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衔接铺垫:三角形按角可以怎样分类? (二)导入新课:三角形按边可以怎样分类呢? (三)出示目标,指导自学:7分钟 自学课本7—9页,完成以下问题 1、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什么三角形,它们的定义分别是什么? 2、如图:在A点的小狗要吃到B点的火腿有几条路线?哪条路线最短? 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 3、完成课本做一做,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4、现有四根木棒,分别为8cm、9cm、11cm、20cm,任意取其中三根木棒摆 一个三角形,一定能摆成吗? (四)小组合作,组内交流5分钟 展示解决的问题,交流不会的问题 (五)小组汇报,组间交流5分钟 各组汇报没有解决的问题,组间解决 (六)抓住关键,教师点拨7分钟 针对自学中的几个问题强调解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强调:三角形的三

边具备以下关系 (七)课堂练习,10分钟 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 (1)3 4 5 (2)8 7 15 (3)12 12 20 (4)5 5 11 2等腰三角形一边长是9,另一边长是4,它的第三边长是多少?为什么? 3在△ABC中,a=4, b=2,若第三边长是偶数,求c的长。 (八)总结收获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2分钟 (九)堂清检测( 6分钟) 必做题: 1、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8,若第三边长为奇数,则第三边的长是() A 5或7 B 7 C 9 D7或9 2、以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为边,能组成等腰三角形的是() A 3 4 5 B 6 3 3 C 7 4 4 D 2 2 5 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x,13,若x为正整数,则这样的三角形个数为() A 2 B3 C 5 D 13 选做题:有人说自己的步子大,一步能走3米,你相信吗?为什么? 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应用

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应用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总大于第三边”这个性质是三角形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下面举例说明. 例1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为4,8,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 分析:从表面上看本题有两种可能,以4、4、8为边的等腰三角形和以8、8、4为边的等腰三角形,但前者不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周长为20. 例2 不等边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边长等于另外两条边长的平均值,那么最大边上的高与最小边上的高的比k的取值范围是 [ ] (98年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题) 解:如图1,设BC=a,AC=b(a>b),高AD、BE分别为h a,

说明: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衡量能否组成三角形或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确定某边的敢值范围时,要注意性质中“大于”二字,而不是相等,“任意”两边而不是其中两边. 例3四边形ABCD中,O为对角线交点, 解:如图2,在△ABC中,由三边关系得 AB+BC>AC,① 同理可得: BC+CD>BD,② CD+DA>AC,③ DA+AB>BD.④ 由①②③④得2(AB+BC+CD+DA)>2(BD+AC). ∴AB+BC+CD+DA>BD+AC 在△AOB中 OA+OB>AB,① 同理得OB+OC>BC,② O C+OD>CD ③ OD+OA>AD ④ 由①②③④得2(OA+OB+OC+OD)>AB+BC+CD+DA. 例4若a、b、c为△ABC的三边,求证关于x的方程b2x2+(b2+c2-a2)x+c2=0没有实数根. 证明:∵△=(b2+c2-a2)2-4b2c2=(b+c+a)(b+c-a)(b-c+a)(b-c-a) 在△ABC中,∵b+c>a,∴b+c-a>0. 同理 b-c+a>0,b-c-a<0.

等腰三角形(3)

第22课时等腰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2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3 ?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二、【重点难点】 重点: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3 ?线段垂直平分 线的性质及判定.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主要考点】 (一)、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它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1.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三)、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1 ?性质:(1)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 相等,且等于60 ;(3)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2?判定:(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 边三角形或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四)、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 ?定义:经过线段的中点与这条线段垂直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判定: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四、【经典题型】 【22-1A】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5,则它的周长为() A. 7 B. 9 C. 12 D. 9 或12 解:题中并没有给出哪一条是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哪一条是底边长,所以要分类讨论.若腰长为2,底边长为5,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若腰长为5,底边长为2,此时三角形存在,周长为12.故选C. 温馨提示:当遇到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求周长类问题时,要分腰和底两种情况讨论, 其结果要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去检验是否可以构成三角形 【22-2A】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0°则它的顶角为 ________________ . 解:当该角为顶角时,顶角为50°当该角为底角时,顶角为80°故其顶角为50°或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常见应用

专题一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常见应用 一. 专题目标 1. 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 通过例题学习,学会用三边关系解决“能否构成三角形”类型的题目 3. 通过例题学习,学会用三边关系解决“第求三边长或可能性”类型的题目 4. 通过例题学习,学会用三边关系解决“三角形中和边长之间的关系”类型的题目 5. 通过例题学习,学会用三边关系解决“绝对值化简”类型的题目 二. 专题环节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 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 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一. 能否构成三角形 例1,1、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4,则它的周长为_____. 分析:根据线段MN 平行于Y 轴,MN=M N y y -,分别讲M 点所在二次函数解析式和N 点所在AB 直线解析式 求得代入即可得到MN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详解: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2=kx +b , 由y 1=-x 2 +2x +3求得B 点的坐标为(0,3).把A (3,0),B (0,3)代入y 2=kx +b ,解得k =-1 b =3. ∴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2=-x +3. ∵MN ∥y 轴,M (x,-x 2+2x +3),N(x,-x +3) ∴MN=M N y y -=-x 2+2x +3-(-x +3)=-x 2+3x=-(x-32)2 +94 (0≤x ≤3)

∵a=-1<0 ∴当x=32时,线段MN 最大值为94 关键词:二次函数表示线段长 一 图形问题:周长 例2,如图,已知二次函数2 45y x x =--的图像与坐标轴交于点A (-1,0)和B (0,-5) 对称轴存在一点P ,使得△ABP 的周长最小,请求出P 的坐标 分析: 二次函数中的周长最小值,往往是用利用轴对称求线段最值的办法来获得的: 即:△ABP 周长为AB+BP+AP ,由于AB 是定线段,所以周长最小值转化 为PA+PB 最小,所以可以做A 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C ,连接BC,和对称轴的交点P .此时PA+PB 获得最小值BC , 此时只需要将对称轴的横坐标代入BC 所在直线解析式,就可以求出P 点坐标。 详解:由题意对称轴为x=2, 如图,抛物线和x 轴另个交点为C (),0c x , P 为AB 上任意一点, 根据A 和C 关于对称轴对称,-1+c x =2×2,∴c x =5, C(5,0) △ABP 周长为AB+BP+AP ,由于AB 长度一定,可知PA+PB 获得最小,即可使得周长最小。 根据轴对称求最值方法可知:A 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为C ,PA=PC,所以要使得PC+PB 最小, P ,B,C 三点成一线时候此时PC+PB 最小,即为BC 长。 此时P 点 即为直线BC 和对称轴的交点。 设BC 所在直线y=kx+b,将B (0.-5)和C (5,0)坐标代入得 505 k b b +=??=-? 解得k=-1,b=-5,所以BC 所在直线解析式为:y=-x -5 将x=2,代入得y=-3,所以P 点坐标为(2,-3),此时△ABP 周长获得最小值。 关键词:轴对称求线段和最小值,二次函数应用 一.图形问题:面积 例3.为了改善小区环境,某小区决定要在一块一边靠墙(墙长25m )的空地上修建一个矩形绿化带ABCD ,绿化带一边靠墙,其他三边用总长为60m 栅栏围住(如图),若设绿化带的BC 边长为x m ,绿化带的面积为y 平方米. (1)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请问绿化带面积的最大值为多少,此时BC 长为多少?

三角形三边关系(带答案)

【考点训练】三角形三边关系-2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1?青海)某同学手里拿着长为3和2的两个木棍,想要找一个木棍,用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 4.(2012?长沙)现有3cm,4cm,7cm,9cm长的四根木棒,任取其中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 二、填空题(共10小题)(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 11.(2007?安顺)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7,则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12.(2004?云南)已知三角形其中两边a=3,b=5,则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

13.(2007?柳州)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23cm和10cm,第三边与其中一边的长相等,那么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_cm. 14.(2006?连云港)如图,∠BAC=30°,AB=10.现请你给定线段BC的长,使构成△ABC能惟一确定.你认为BC的长可以是_________. 15.(2005?泸州)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8cm和6cm,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__cm. 16.(2007?贵阳)在△ABC中,若AB=8,BC=6,则第三边AC的长度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7.(2006?梧州)△ABC的边长均为整数,且最大边的边长为7,那么这样的三角形共有_________个. 18.(2004?芜湖)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另一边等于6,则它的周长等于_________. 19.(2004?玉溪)已知一个梯形的两底长分别是4和8,一腰长为5,若另一腰长为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0.(2004?嘉兴)小华要从长度分别为5cm、6cm、11cm、16cm的四根小木棒中选出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那么他选的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cm). 三、解答题(共10小题)(选答题,不自动判卷) 2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互不相等,且有两边长分别为5和7,第三边长为正整数. (1)请写出一个三角形符合上述条件的第三边长. (2)若符合上述条件的三角形共有n个,求n的值. (3)试求出(2)中这n个三角形的周长为偶数的三角形所占的比例. 2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各边长均为整数,周长大于4且不大于10,请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的三边长. 23.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x,x,24﹣2x, (1)求x可能的取值范围; (2)如果x是整数,那么x可取哪些值? 24.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x﹣3,4,求x的取值范围. 25.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1﹣2x)m、(2x2﹣3x)cm、(﹣x2+6x﹣2)cm

认识三角形(3)练习

认识三角形(3)练习 一.目标导航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了解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并能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它们. 二.基础过关 1.指出下列图形中三角形的高.(1)如图(1)AD ⊥BE 、垂足为点D. △ABE 的高为__________;△ABD 的高是_______________.(2)如图(2)BF ⊥AF ,EC ⊥AF ,CD ⊥AB ,垂足为F 、 C 、D.△ABF 中,___________是AF 边上的高. 在△ACE 中,CE 是___________边上的高.C D 是△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边上的高,是△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边上的高,也是△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边上的高. 如图(1) 如图(2) 1题图 2.△ABC 中,AD 是的中线△ABC ,且BC=10cm ,则BD= cm 3.在△ABC 中,∠A=80°,AD 为∠A 的平分线,则∠BAD= 4.三角形的高线是( ) A.直线 B.垂线 C.射线 D.线段 5.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恰好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射线. B.三角形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 C.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有可能在三角形内,也可能在三角形外. D.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 三.能力提升 7.在下列图中,分别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 7题图 D A B F C E

三角形三边关系案例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此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点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等知识,为学习本课内容,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准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都知道了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但绝大多数的学生却不清楚并不是任意的3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知特点展开的。开始通过师生谈话,复习三角形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动手操作摆三角形(学生发现有的摆不成功),这样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这样的设计,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合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归纳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是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释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既巩固了新学知识,又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写真: 片段(一) 师:同学们对三角形已经有哪些了解?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代替线段),分别长3、5、10厘米,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得时候要注意小棒首尾相连。 生:怎么围不成三角形? 师:是呀,这三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有一根小棒太短了 生:下面一根长了一点。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看来要围成三角形,须考虑三条小棒的长短关系。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 分析点评 从抽象的知识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片断一中,教师故意拿出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3、5、10),首先提出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什么图形?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黑板演示,结果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感到很意外,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以此引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课题。 片段(二) 师:小明去上学,他从家到学校可以怎么走?哪条路最近?(课件演示) 师:你怎么知道中间这条路最近? 生1:这条路是直的,经过邮局的路拐了弯,绕远了。 生2:这是一条直线(线段),(两点间)直线(线段)最短。 师:是啊!拐了弯的路比直走的路远。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典型题型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专题训练 例1:如图,四边形ABCD中, AB∥DC,BE、CE分别平分∠ABC、∠BCD,且点E在AD上。 求证:BC=AB+DC。 变1:如图,AB∥CD,∠A=90°,AB=2,BC=3,CD=1,E是AD边中点。求证:CE⊥BE。 变2: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E是CD上一点,且AE、BE分别平分∠BAD、∠ABC. (1)求证:AE⊥BE;(2)求证:E是CD的中点;(3)求证:AD+BC=AB. C E A D

变3:△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AC=90° ,AB=AC.⑴若D 为BC 的中点,过D 作DM ⊥DN 分别交AB 、AC 于M 、N ,求证:(1)DM =DN 。 ⑵若DM ⊥DN 分别和BA 、AC 延长线交于M 、N 。问DM 和DN 有何数量关系。 (1) 已知:如图,AB=AC ,E 为AB 上一点,F 是AC 延长线上一点,且BE=CF ,EF 交BC 于点D . 求证:DE=DF . D B C F A E M N D C B A M N D C B A

(2)已知:如图,AB=AC ,E 为AB 上一点,F 是AC 延长线上一点,且,EF 交BC 于点D ,且D 为EF 的中点. 求证:BE=CF . D B C F A E 利用面积法证明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 1、如图,在△ABC 中,AB=AC ,P 为底边BC 上的一点,PD ⊥AB 于D ,PE ⊥AC 于E ,?CF ⊥AB 于F ,那么PD+PE 与CF 相等吗?

变1:若P点在直线BC上运动,其他条件不变,则PD 、PE与CF的关系又怎样,请你作图,证明。 F F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4、9,则它的周长为() A 17 B 22 C 17或22 D 13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寻求规律 例1.在△ABC中,AB=AC,∠1=1 2 ∠ABC,∠2= 1 2 ∠ACB,BD与CE相交于点O,如图,∠BOC的大小 与∠A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若∠1=1 3 ∠ABC,∠2= 1 3 ∠ACB,则∠BOC与∠A大小关系如何? 若∠1=1 n ∠ABC,∠2= 1 n ∠ACB,则∠BOC与∠A大小关系如何?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巧用

专项训练一: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巧用 名师点金: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广泛,利用三边关系可以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已知两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证明线段不等关系、化简绝对值、求解等腰三角形的边长及周长等问题. 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1.下列每组数分别表示三根木棒的长度,将它们首尾顺次连结后,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一组是() A.4,4,8 B.5,5,1 C.3,7,9 D.2,5,4 2.有四条线段,长度分别为4 cm,8 cm,10 cm,12 cm,选其中三条组成三角形,试问可以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求三角形第三边的长或周长的取值范围 3.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3,第三边的长是整数,且周长是偶数,则第三边的长是() A.2或4 B.4或6 C.4 D.2或6 4.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 A.6<l<15 B.6<l<16 C.11<l<13 D.10<l<16 5.若三角形的三边长是三个连续自然数,其周长m满足10<m<22,则这样的三角形有________个.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应用 6.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长为6,另一条边长为13,则它的周长为() A.25 B.25或32 C.32 D.19 7.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8 cm,|AC-BC|=2 cm,则AC=________. 8.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4,且周长小于20,则它的腰长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代数中的应用 9.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b,c,且|a+b-c|+|a-b-c|=10,求b的值. 10.已知a,b,c是△ABC的三边长,b,c满足(b-2)2+|c-3|=0,且a 为方程|x-4|=2的解,求△ABC的周长. 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证明边的不等关系 11.如图,已知D,E为△ABC内两点,求证:AB+AC>BD+DE+CE.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等腰三角形 一、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识别方法,会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相互关系;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方法判断等腰三角形;掌握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识别方法;掌握一般文字命题的解题方法 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 比较复杂图形、题目的推理证明。 二、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等腰三角形、腰、底边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腰,第三条边叫底边,两腰的夹角叫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底角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则它叫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为腰,BC为底边,∠A是顶角,∠B、∠C是底角. 知识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这两个性质证明如下: 在△ABC中,AB=AC,如图所示.

作底边BC的高AD,则有 ∴Rt△ABD≌Rt△ACD. ∴∠B=∠C,∠1=∠2.BD=CD. 于是性质1、性质2均得证. 3、说明: (1)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用符号表示为:∵AB=AC,∴∠B=∠C; ②性质1是等腰三角形的一条重要(主要)性质,也是今后我们证明角相等的又一个重要依据. (2)①性质2实质包含三条性质,符号表示为:∵AB=AC,AD⊥BC,∠1=∠2,∴BD=CD; 或∵AB=AC,BD=CD,∠l=∠2,∴AD⊥BC. ②性质2的用途更为广泛,可以用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等.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高(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中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通常情 况只有一条对称轴. 知识点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定理内容及证明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如图所示. 证明:在△ABC中,∠B=∠C,作AD⊥BC于D.则 所以△ABD≌△ACD(AAS). 所以,AB=AC. 2、注意: ①本定理的符号表示为:在△ABC中,∵∠B=∠C,∴AB=AC. ②本定理可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同时也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依据. 另外,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要注意区分,不要混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