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主[1]

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主[1]

2010年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11年6月1日

内容摘要

2010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严峻的自然灾害等挑战,全国各地区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3%、13.8%、14.2%和15.4%,比上年分别提高1.5个、2.1个、0.7个和2.8个百分点。

2010年,各地区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万元,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最快,为17.8%。城乡消费市场同步活跃,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回落,投资的地区结构进一步改善。各地区外贸进出口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贸易顺差仍集中在东部地区,但占全国的比重下降,其他地区占比上升。随着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新一轮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大幅增长,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西部省份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居前。各地区“走出去”战略步伐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创历史新高,海外收购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各具特色。东部地区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活力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加快,对全国经济辐射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取得进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等相关约束性目标基本如期实现。

各地区金融业稳健运行,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加大。居民储蓄存款增长放缓,企业存款增速回落,存款呈活期化态势。本外币贷款增速高位回落后总体走稳,贷款节奏趋向均衡,信贷投放结构不断优化。各地区贷款投向基本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对个人消费以及中小企业、“三农”等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稳步上升,金融机构利率定价制度建设加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各地区融资结构进一步改善,29个省份直接融资比重上升,中西部地区债券发行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各地区继续加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社会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存在较多有利条件。各地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东部地区将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强自主创新,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部地区将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西部地区将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政策措施和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各项举措,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资源优势,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东北地区将继续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

2011年,各地区金融机构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 本报告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情况和数据。

目 录

第一部分 区域金融运行情况 (1)

一、各地区银行业 (1)

二、各地区证券业 (9)

三、各地区保险业 (10)

四、资金流向和融资结构 (11)

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13)

第二部分 区域经济运行情况 (15)

一、消费、投资、净出口和政府支出 (15)

二、产出和供给 (21)

三、各地区能耗、环境治理与保护情况 (25)

四、价格和劳动力成本 (25)

五、主要行业发展 (29)

六、主要经济圈发展 (33)

第三部分 区域经济与金融展望 (35)

专 栏

专栏1 区域存贷款结构变化分析 (3)

专栏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情况分析 (6)

专栏3进出口企业财务状况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18)

专栏4 大力推进产业转移与升级,促进经济结构顺利转型 (23)

专栏5 价格形势调查分析 (27)

表1 2010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地区分布 (1)

表2 2010年年末各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速 (2)

表3 2010年年末各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结构 (2)

表4 2010年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地区分布 (2)

表5 2010年年末新型农村机构地区分布 (9)

表6 2010年年末各地区证券业分布 (9)

表7 2010年年末各地区保险业分布 (10)

表8 2010年年末票据业务地区分布 (12)

表9 2010年各地区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额增速 (13)

表10 2010年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额地区分布 (13)

表11 2010年各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增长率 (15)

表12 2010年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

表13 2010年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6)

表14 2010年各地区社会商品零售额比重和增长率 (16)

表15 2010年各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增长率 (17)

表16 2010年各地区出口额比重和增长率 (17)

表17 2010年各地区进口额比重和增长率 (17)

表18 2010年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比重和增长率 (18)

表19 各地区样本企业出口销售利润率和出口每美元成本 (20)

表20 2010年各地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情况 (21)

表21 2010年三次产业的地区分布和各地区三次产业的比重、增长率 (21)

表22 2010年分地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27)

表23 2010年各地区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27)

表24 2010年各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和增长率 (30)

表25 2010年各地区房地产贷款比重和增长率 (31)

表26 2010年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 (33)

表27 2010年三大经济圈主要经济指标 (33)

图1 2010年年末各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及增长率 (3)

图2 2010年年末各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及增长率 (6)

图3 2010年货币市场资金净融入(融出)情况 (12)

图4 2010年各地区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16)

图5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动趋势 (16)

图6 2010年各地区恩格尔系数 (16)

图7 2010年各地区进出口差额 (18)

图8 2010年各省份三次产业结构 (21)

图9 2010年各省份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 (22)

图10 2010年各地区各类价格同比涨幅 (26)

图11 2010年12月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 (31)

图12 2000年以来服务业年增加值及其占比 (31)

起战略深入实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项目需求旺盛紧密相关。如辽宁在国务院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第12届全运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工和沈阳地铁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入关键期等因素推动下,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2%,带动中长期贷款持续高速增长。广西2010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基础设施相关贷款年末余额较2005年增长近三倍,新增固定资产贷款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40.5%。安徽全年“861”重点项目计划新开工和在建项目4032个,完成投资达5294亿元,其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另外,受经济发展程度差异以及产业转移等因素影响,东部地区在中长期贷款增长相对放缓的同时,其短期贷款增量在全国占比大幅上升9.1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短期贷款增量占比出现大幅下降,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下降1.8个、6.4个和0.9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表现为个人消费贷款占比不断提高、对“三农”和小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个人消费贷款新增额在其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额中的比重分别提高7.8个、8.5个和6.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大于东部地区;涉农贷款增量在其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中的比重分别提高16.3个、9.4个和13.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贷款增量在其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中的比重分别提高9.7个、6.8个和6.1个百分点,信贷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二、地区间存款结构出现调整,东部企业活期存款占比下降,中、西部储蓄存款占比上升

2010年末,各地区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增速均低于上年。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增速同比分别下降8.7个、5.7个、9.1个和6.9个百分点,东部和西部地区降幅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企业存款增速明显放慢。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存款余额增速分别较上年下降19.4个、15.2个、22.1个和18.4个百分点。各地区企业存款新增额在其人民币各项存款新增额中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其中中部地区降幅最小,为7.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降幅最大,为15.6个百分点。造成企业存款增速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信贷投放减少导致企业派生存款减少;另一方面,银行业监管部门出台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项目融资指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和《个人贷款管理办法》(简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要求金融机构实行“实贷实付”的放款原则,并通过受托方式直接划付给交易对手,贷款滞留企业银行账户转为存款的情况减少。此外,各地经济向好回升势头进一步巩固,经济主体活力增强,企业投资及生产、经营占款增加也是企业存款下降的原因之一。

在2010年全国新增企业活期存款中,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活期存款新增额在全国占比分别上升4.4个、1.7个和1.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占比则出现下降,这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有关。由于项目投资拉动、承接产业转移等因素,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出现加速发展,企业景气回升迅速,企业资金流转速度加快,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均较上年大幅提高40个百分点左右,而东部地区企业利润增速提高幅度则相对较小。企业景气状况和企业存款变化的联系在中部地区表现较为明显,2010年,中部地区企业活期存款新增额在其全部企业存款增量中的比重达78.9%,在各地区占比最高,其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也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增速提高幅度是东部地区的近三倍,这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密切相关。如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为该省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10年该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2个百分点;湖北2010年四个季度的企业资金周转情况指数及支付能力状况指数均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全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幅高达75%。

2010年末,中、西部地区储蓄存款余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9.5%,储蓄存款新增额在其人民币各项存款新增额中的比重较上年分别提高2.65个和6.17个百分点。从新增居民储蓄存款期限结构看,东部地区居民定期储蓄新增额在全国占比下降6.3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占比保持升势,分别上升2.8个和3.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相对东部地区,中西部经济呈现赶超效应,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同时其投资、理财渠道却相对较窄,民间借贷活跃程度相对较低,在存款利率提高后,储蓄存款出现一定增长。

(二)各地区贷款增速高位回落,信贷结构趋于优化,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2010年,全国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地区本外币贷款增速高位回落后总体走稳。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29.4万亿元、7.1万亿元、8.8万亿元和3.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21.4%、23.4%和19.7%,比上年分别降低14.1个、12.9个、14.5个和12.0个百分点(见图2)。

贷款节奏趋向均衡,往年金融机构上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集中投放贷款的状况有了极大改善。各地区各季度新增贷款占比总体呈“3:3:2:2”特征,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分别为60.2%、59.2%、58.5%和61.0%,与上年相比降幅均超过10个百分点。

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4.4%、30.9%、31%和32.5%,比上年末分别下降19.0个、13.1个、17.1个和12.1个百分点。新增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年本外币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分别占72.4%、78.8%、90.0%和88.4%,其中海南、陕西、甘肃、重庆、吉林等13个省份的占比超过85%。金融机构总体呈现压票据融资、增一般贷款的态势,各地区本外币票据融资余额占比均比上年下降(见表2、表3)。

个人消费贷款增长幅度较大。2010年,各地区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消费贷款保持快速增长。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1增速分别为27.2%、46.3%、46.4%和42.2%,分别比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增速高出 2.4个、13.8个、12.5个和5.1个百分点(见表2)。人民币消费贷款增量超过1000亿元的4个省份均在东部地区,其中广东增加最多,为2212.5亿元。

1 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住房装修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О信贷投放重点突出。2010年,各地区贷款投向基本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江苏新增制造业贷款自2010年4月份以来连续9个月居各行业贷款增量之首;山东五成以上新增贷款投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 “十一大转型升级产业”贷款占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各地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力度。宁夏新增农业及农户贷款73亿元,是上年的1.86倍;江西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余额和增量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均超过三分之一;四川新增涉农贷款1356亿,灾后重建信贷支持推动农房重建任务全部完成;河南省新增涉农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3.3%,较好地支持了“三农”及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贵州省涉农贷款增长迅速,增速达到41%。青海生源地助学贷款余额增长1.54倍,满足率达到100%;内蒙古助学贷款累放额增长1.2倍。广东累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2.5亿元,是上年的3.3倍;重庆农民工小额贷款翻了近两番;新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累放额增长2.6倍;云南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增长1.1倍。海南小企业贷款增量是上年的 1.9倍;安徽小企业贷款余额2136.9亿元,同比增长61.2%;福建新增小企业贷款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比重达60.4%2。

外币贷款增速回落。2010年年末,全国各地区银行业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5%,比上年末下降36.5个百分点,其中广东、内蒙、山西出现外币贷款余额净下降。分地区看,全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新增外币贷款分别为519.3亿美元、48.3亿美元、56.5亿美元和44.9亿美元,与上年相比,东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少增582亿美元和2.4亿美元,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多增5.8亿美元和0.8亿美元。东部地区外币贷款余额和增量在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和增量中的占比高于其他地区。

金偿债的公益性项目融资平台公司得到重点清理规范,贷款平稳收缩。

三是贷款方式以抵、质押为主,5年期以上贷款占比超过50%。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管理政策从原先过度依赖地方政府信用逐步向落实抵、质押担保措施转移。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的贷款以抵、质押方式为主,采取信用方式发放的贷款占比有所下降。重庆市60%平台贷款的贷款方式为抵、质押担保,其中,土地使用权抵押的贷款占比超过20%。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期限较长,5年期以上的贷款比重超过50%,这主要是因为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工及运营后还款所需要的融资期限相对较长。

四是贷款主要投向公路与市政基础设施,土地储备贷款集中情况有所缓解。约五成以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投向公路与市政基础设施。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主要投向市政基础设施,用于公路建设贷款占比低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部分省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向土地储备集中的情况有所缓解,四川、山西、江西、宁夏等地的土地储备贷款2010年年末余额较上年末有所减少。

五是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成为贷款的供给主力。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年末,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成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供给主力,政策性银行是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提供方。

各地方政府也积极探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与监管的新模式,其中以 “上海模式”、“昆明模式”、“重庆模式”具有较强代表性。上海是最早成立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省(市)之一,在早期的发展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上海的基建规划和投融资方向采取“三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由发改委、财政局、银行三方共同协商制定,上海推进筹资多元化的同时,合理控制负债水平,根据行业性质制定差异化投融资机制,不断提高融资管理的效率,强化对投融资风险的系统性控制。昆明率先开创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机制、推动债务清理并制定偿还计划,形成统一的债务保全方案,实现了各市级投融资平台公司项目产生的现金流能够全部覆盖其自身贷款本息。“重庆模式”中以渝富公司为投资主体,通过八大建设性投资集团投向具体项目,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以盘活存量资金,吸引增量资金。

总体看,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清理规范工作正有序推进。地方政府通过平台贷款方式筹集资金,对弥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平台贷款普遍额度大、期限长,用途监督存在一定困难,信用风险仍需予以关注。另外,部分平台运作机制不健全,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自身风险也不容忽视。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公共事业资金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与各地方政府财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从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局考虑,应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解决上述矛盾,既要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规范,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更要疏导地方建设资金需求,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加强债务管理的制度安排。认真研究论证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筹资方式,改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有效发挥市场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监督约束,促进提高地方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地方政府融资风险。

(三)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整体上升,执行上浮利率贷款占比增加

2010年,金融机构对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利率总体小幅上升。其中,第四季度受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等因素影响,利率上升速度有所加快。12 月份贷款平均利率比年初上升0.94 个百分点,高于本年基准利率累计上调幅度。全年各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主要分布在5.11%~7.74%之间,东部地区利率水平总体低于其他地区。

金融机构上浮利率贷款占全部人民币贷款的比重上升,下浮利率和基准利率贷款占比下降。

12 月份,全国金融机构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43.04%,比年初上升6.49 个百分点。分省看,全年金融机构执行上浮利率贷款占比超过50%的省份9个,较上年增加4个。

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进一步提高。各地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体系与组织架构更加清晰,定价制度建设得到加强;金融机构根据风险情况合理定价取向进一步强化;利率定价技术继续提升,精细化、差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Shibor在金融机构利率定价中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所增加。

受境内外汇资金供求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影响,各地区占比较大的3个月以内大额美元存款利率和1年期美元贷款利率在波动中上升。12月份,上海市3个月以内大额美元存款利率和1年期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37%和2.90%,同比分别上升0.99个和1.43个百分点。四川3个月以内大额美元存款利率从年初0.44%走高至8月份2.15%的年内高点,此后随市场资金供需情况回调。

民间借贷利率逐步走高。2010年,在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上调等因素的带动下,民间借贷利率总体呈逐步上升态势。分省看,各地民间借贷利率涨跌不一。浙江省民间借贷利率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上行较快,全年加权平均利率比上年上升295个基点,广东、内蒙等省份民间借贷利率也有不同程度上升。一些中西部省份民间借贷利率水平有所下降。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

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各分行按照总行的统一部署,继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资产负债规模平稳增长,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10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A+H股公开发行上市,至此,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农业银行各分行深入推进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甘肃、四川、广西、福建、山东、重庆、吉林、湖北等8家分行扎实推进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此外,8月中国光大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顺利挂牌上市。

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深化。国家开发银行各分行按照商业化改革要求加快推进业务模式和经营机制转型,积极建立与国银金融租赁公司、国开金融公司的协调发展机制。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研究制订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实施总体方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分支机构积极构建适应现代银行要求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创独具特色的信贷支农途径。

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江西城市信用社改制全面完成,新疆、甘肃部分城市信用社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少数尝试跨国经营。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四川、重庆、新疆等省份城商行法人机构改革深化。北京银行设立阿姆斯特丹代表处,包商银行与蒙古贸易发展银行开展全面合作,富滇银行赴老挝设立代表处。贵州、陕西、新疆、河北等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完成更名改造,湖北五家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筹建湖北银行,湖南株洲等四个城市商业银行和邵阳城市信用社重组成立华融湘江银行;宁夏、吉林等省份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增资扩股,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抗风险能力。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中国人民银行专项票据资金支持下,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显著改善。2010年年末,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5.6%,比上年末下降1.8个百分点。资金实力显著提高,支农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3.9万亿和2万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加7825亿元和3937亿元。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1976家,农村商业银行84家,农村合作银行216家。广州农商行等部分农村商业银行跨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重庆农商行成功实现境外上市。

农业保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10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农业保险发展。在政策引导鼓励下,保险机构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经办主体从最初的6家增加到18家,并新开展了马铃薯、青稞、牦牛、藏系羊、天然橡胶保险等试点。目前,开办的险种已达14个,并覆盖了所有粮食主产区。黑龙江垦区的主要粮油作物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安徽农作物的总承保覆盖面达72%;内蒙古、吉林、新疆的主要农作物承保覆盖面均超过了70%;江西重点产粮县水稻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79.6%,增速居全国第一。随着覆盖面的扩大,农业保险已成为农民灾后恢复生产和灾区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

(三)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继续增长

2010年,保险业原保险赔付支出3200亿元,同比增长 2.4%。其中,财产险各类赔款及给付1756亿元,同比增长11.4%;人身险各类赔款及给付1444.4亿元,同比下降6.8%。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类赔款给付占比分别为54.6%、18%、18.6%和8.9%,与上年相比,东部和东北地区占比分别下降1.3个和0.7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占比分别提高0.7个和1.4个百分点(见表7)。分省看,青海、宁夏、四川等7个省份各类赔款给付支出增速达到两位数,北京、黑龙江、天津等9个省份出现了同比下降。

(四)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水平继续提高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较上年不同程度提升。保险密度增长较快,各省份增幅均在15%以上,但区域差异仍然明显,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保险密度最高的5个省份均在东部地区。保险深度排名与保险密度排名差别较大,除北京、上海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均居全国前两位外,江苏、浙江等保险密度较高的省份均位列保险深度10强之外,主要是由于这些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较大。

(五)各项改革创新稳步推进

2010年,我国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强化市场行为监管,出台保险投资新规,启动保险营销体制改革,推出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各地区保险业积极开发新产品、创新业务模式,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能力进一步增强。天津保险参与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辽宁森林保险、科技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江苏在全国首创包含“自然灾害条款”的保险产品;广东省在推广外币保单、电子保单、“湛江模式”等方面成效显著。

四、资金流向和融资结构

(一)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为现金净投放,中部地区为现金净回笼

2010年,伴随着国内经济的企稳回升,在物价持续上涨、企业投资稳步增长、居民消费需求旺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全年现金收支水平呈现增长态势,净投放现金6381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354亿元。除中部地区外,各地区现金净投放均较上年明显增长。

东部地区是我国现金投放较为集中的地区,全年净投放比上年增长45.9%。东部各省均呈现现金净投放,其中山东受经济企稳回升、农副产品价格走高、居民消费势头强劲等因素影响,由净回笼转为净投放。

中部地区仍然是全国唯一的现金净回笼地区,全年净回笼增长12%。山西是本地区唯一的净投放省份,且净投放再创新高;安徽、河南两省净回笼现金均超过500亿元,物价持续上涨、住房汽车销售火爆使商品销售净收入多增等带动了其现金回笼的大幅增加。

西部地区现金净投放比上年增长74.0%。其中,四川因灾后重建等原因,现金净投放增长近两倍;云南受农副产品收购、政府补贴直接到户等影响现金净投放增长也超过一倍;广西、重庆、陕西作为劳务输出大省仍然为现金净回笼。

东北地区受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3省均呈现现金净投放,全年增长84.9%。

(二)货币市场交易活跃,资金融入融出规模明显扩大

2010年,我国货币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快速增长。其中,现券成交64万亿元,同比增长35.5%;拆借成交27.9万亿元,同比增长44%;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五是扩大农户信用记录建档覆盖面,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西藏、青海、宁夏等西部省份逐步为农户建立信用档案;“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模式在山西、江西、山东等10个省份得到良好运用;黑龙江推动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评分系统建设,已将147万农户录入农户电子信用档案信息管理及评分系统;江苏以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为抓手,建立了农户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信用档案,目前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860万户,建档面达65%。

六是继续推进司法环境建设,建立健全打击金融违法犯罪的有效机制。福建专门出台了针对台湾同胞的投资保护办法,促进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北京、内蒙古、山东等省份加强与公安机关等部门合作,严厉打击洗钱、假币及信用卡诈骗行为,新疆破获全国首例期货洗钱案;福建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县为块”的反洗钱资金监测“情报网”,在各级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间搭建“信息高速路网络”,可疑交易监测能力明显提高;广东成功开发第一套涵盖产险和寿险业务的“保险业反洗钱现场检查软件”。

七是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提升农村支付环境。辽宁、河南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成功上线运行;广东、海南、福建、湖南依托金融IC卡推进支付工具升级;海南全力推进贸易投资、外币兑换、刷卡消费、资金汇划四个便利化,在全国首创开展由4S 店实时代征扣缴车辆购置税业务;内蒙古、宁夏、贵州等省份加强农村支付体系的延伸,如吉林依托银行系统、网上银行等新兴电子支付工具,有效保障了农户粮食收购结算资金。

八是加强监测,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内蒙古建立“属地监测+风险提示+风险排查+汇总分析”三级行风险监测联动模式;重庆通过与外省毗邻地区建立协作机制,对银行分类别、分区县定量评估,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降至0.9%。

第二部分 区域经济运行情况

2010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严峻的自然灾害等挑战,全国各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万亿元、8.5万亿元、8.1万亿元和3.7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3%、13.8%、14.2%和15.4%,比上年分别提高1.5个、2.1个、0.7个和2.8个百分点(见表11)。

表 11 2010年各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增长率

13.1%,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速(10.3%)高2.8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和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计算。

一、消费、投资、净出口和政府支出

(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增强

2010年,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以及各项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到位等积极因素作用下,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定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7.8%和10.9%,同比回落2.0个和提高2.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逐步缩小,2010年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幅首次高于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幅。

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仍呈现地区差异,但差距有所缩小。2010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65.4%、63.7%、65.0%(见表1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前10位的省份中,有8个为东部省份,其中收入超过2万元的省份由上年的6

个增加到7个。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后10位的省份中,有7个为西部省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2%、11.1%、10.8%和11.0%。

2010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并首次超万元,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8%,增速最快(见表13)。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东部地区的54.9%、44.9%、64.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前十位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和浙江4个东部省份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低于5千元的有10个省份,比上年减少6个,除山西外,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

表12 2010年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工作人员计算。

表 13 2010年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工作人员计算。

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2010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74%,比城镇高4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下降3个和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东部地区最低、东北地区最高,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东北地区最低、西部地区最高(见图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计算。

图 4 2010年各地区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各地区城乡消费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其中,金银珠宝、家具、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等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最高,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快于东部地区(见表14)。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6万亿元,增长18.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万亿元,增长16.2%。

表 14 2010年各地区社会商品零售额比重和增长

工作人员计算。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食品支出比重继续下降,恩格尔系数总体延续下降趋势(见图5)。但受食品价格涨幅较大影响,部分地区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比略有上升。2010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7%,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1%,较上年略升0.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各地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均较上年下降;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较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其他地区与上年略有下降或基本持平(见图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

图 5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计算。

图 6 2010年各地区恩格尔系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