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滇池大观楼长联赏析

滇池大观楼长联赏析

滇池大观楼长联赏析
滇池大观楼长联赏析

滇池大观楼长联赏析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2)帻:古时的一种头巾。(3)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4)翥:飞举。(5)灵仪: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6)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7)缟素:指昆明南面的白鹤山。(8)蟹屿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9)风鬟雾鬓: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10)翠羽:翠绿色的鸟雀。(11)丹霞:丹红色的云霞。(12)九夏:指夏季的90天。(13)芙蓉:莲花。(14)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14)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15)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16)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17)断碣残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随时间而断裂残破。(18)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素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19)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园林初辟于明代。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鉴赏】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全联180字,如一篇有声、有色、有情的骈文,妙语如珠,诵之琅琅上口。该联想像丰富,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被誉为海内外第一长联,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喜溢四方,绘出了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写作者敞开衣襟、推开头巾观海的高兴劲。接着写大观楼四面的景观:东边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骏,西边的碧鸡山如翱翔的凤凰,北边的蛇山如蠕动的长蛇,南边的鹤山如展翼的白鹤。凭楼四望之后,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里,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点缀着如少女鬟髻鬓发般摇曳多姿的杨柳;那一簇簇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前面,作者在观看滇池和四周的群山后,曾发出文人学者们,何不选择这名胜地的高楼登临欣赏一番的感慨。这里,作者在描绘了眼前池中的胜景后,再次由己及彼,概叹: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胜景吧——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作者通过写景抒情,那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重在一个“叹”字上下功夫。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展示出了一幅颇耐人玩味的历史画卷。作者乘兴看够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联想起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视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手挥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走甘肃经四川,占云南灭大理,招降吐蕃,继伐中原。这一系列宏伟壮观的景象,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萧萧的暮雨中消失了。那些纪颂功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烟里。留给我们的只是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江岸边点点的渔家灯火。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还有那睡在山林间文人雅士醒后的一身清霜。这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

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字句洗炼;内涵美质,外溢华彩,意境高妙,气势非凡。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大观楼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正因如此,该联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篡改更换,但始终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重了其在对联史上的位置(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请参看故事间“阮元改联留笑柄”一文)。陈毅在看完了这副长联之后,赋《题大观楼诗一首》,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诗人穷死非不幸,

迄今长联是预言。”郭沫若也曾赞道:“长联犹在壁,巨信笔如椽。”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大观楼题联尤其推崇,据杨尚昆回忆,“国内有些著名的对联他一口气能背下来,比如昆明大观楼那副一百八十个字的长对联,他就能背下来”。

昆明大观楼楹联。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写滇池风物;下联突出一个“叹”字,记云南历史。全联想像丰富,感情充沛,一气哈成,被誉为海内外第一长联。

道光年间,任云贵总督的阮元(字芸台)读完长联后惊呼:长联有“汉、唐、宋、元之丰业伟功,总归一空”之意,是影射大清朝,遂仗势摘下原联,擅加篡改。其改联云: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凭栏向远,喜茫茫波浪无边!看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倚盘龙,南驯宝象。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趁蟹屿螺州,衬将起苍崖翠壁;更蘋天苇地,早收回薄雾残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鸥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爨长蒙酋,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藓碣苔碑,都付与荒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鸿雁,一片沧桑。

阮元改联减弱了长联的气势,缩小了长联语言的内涵,使长联呆滞不协调;阉割了长联的内容和精神,尤其是将“伟烈丰功”尽为“爨长蒙酋”,牵强附会,为达到篡改目的,到了不择手段胡乱用典的地步。这种违反民心民意的举动,使昆明人哗然,纷加指责。据《滇中琐记》载,时人作诗讥讽之:“软烟袋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诗借谐隐之法,以“软烟袋”谐“阮芸台”,用以讥讽嘲讽他。阮元一离任,人们便又把孙髯的长联挂出来了。

阮元在清代颇负文名,著作甚丰。《清史稿》称他“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可谓名重一时,然高名显位,自负改联,却留下了笑柄。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还有一位官僚程月川,也曾将孙髯之联胡编乱改,其篡改联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巾岸帻,喜茫茫宽阔无边!看东骧金马,西峙碧鸡,北耸青虹,南翔白鹤。高人韵士,定当击节讴歌。况栏外树色江声,随地皆诗情画意;更云开雨霁,何时不鱼跃鸢飞。登斯楼也,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风,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争欲同符天地。至今日离宫别馆,悉化为芳草长林;并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夕照。游于浦者,只剩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一行秋雁,两岸芦花。

上联是描写昆明大观楼的景物藉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而引起游览大观楼的人共鸣的。

云南是山国,一层层山水,一层层人家,而在山峦起伏间,有无数的绿野平畴,有大大小小的高原河流和湖泊,像滇池、昆明湖(今之洱海)这样有代表性的山野明珠,它们早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缀成了山国水乡美丽的祖国边疆,岂不令人神往!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昆明大观楼的胜状,也是在一滇池。一登上大观楼,人们称说的“五百里滇池”便首先“奔来眼底”了。登临览胜者心胸豁然开朗,便兴豪起来,披开衣襟,掀起头巾,昂起头来,好高兴呀!只见“空阔无边”白茫茫一片。但是虽说“空阔无边”,五百里却是有限的。大观楼是四面楼,览胜者贪婪地从四面八方看呀看的:东边,龙马腾跃过的金马山;西边,碧鸡(凤鸟)飞午过的碧鸡山;北边的蟠龙、虹山,连绵不断,斗折蛇行;南边,白鹤象一方白绸子一样地翱翔,留下了白鹤山。一看到这些山,一面远观山色,自然勾引起人们联想到优美的神话传说,只用了“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一组相互相对仗的排句,通过形象思维,便把滇池四周的静止景物写得活跃起来了。这只是远处奔来的景物,但是昆明大观楼胜状细腻处何止这些呢?是“高人韵士,何妨选胜(选胜日,造胜境)登临”在大观楼公园里领略更优美的水色风光呢?那些洲、屿、渚、浦日夜沉浮在水中,形成了曲曲折折的港湾水汊;那四时花木,沐浴在云雾中,触景生情,在水边自然联想到水产动物,以螺形、蟹形状洲、屿、渚、浦;在水边自然联想到渔女舟妇的云裳雾纱,描写了螺形、蟹形的洲、屿、渚、浦上的层层花木,曲曲折折的绿柳垂堤,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云鬓”便在孙髯翁笔下生花了。更进一层,那些港湾水汊中又是怎样的呢?无数的半亩浮萍,加上一丛丛的芦苇,倒影在一塘塘的清水中,那点缀着的一只两只“翠羽丹霞”在倒影中出现。这种栖息在芦苇丛中的鸟儿,是通指又是专指的美丽小鸟,我的家乡叫“绿翠”,它有翡翠绿的羽毛,朱红的颈腹,与日色掩映,发出闪闪的霞光。它们跳跃在萍天苇地中,显耀在镜子一般的湖光水色里。“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描绘出一幅美丽动人的写生画。这时游览者已在画图中,也许人与物同化,高人韵士和绿翠鸟同感到自由自在的生活所在。这都是大观楼美丽的自然景物,但是联语提醒人们,更美丽的还是劳动人民改造后的壮丽图景,“莫辜负”冬季的“四围香稻”,秋天的“万倾晴沙”,夏天的“九夏芙蓉”,春日的“三春杨柳”。

孙髯翁由远而近,由近及远,由面到点,又由点到面,既概括又集中,既集中又凸透地把昆明大观楼特有的景物描绘出来了,处处引人入胜。我们知道

“景”是客观存在的,“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意识反映而表现在心理状态上的。因此,写景为了抒情;情也只有在描写景物上抒发。无物的抒情是空的,既燃烧不了自己的感情作用,也唤发不了人们的同感呼吸。但因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对景物的意识活动也就有别。外国的一个文艺理论家说:“自然的光景被织入主人公的精神生活之中,这里可以看出二重的关系:一方面,某种自然现象作用于心理或感情,而在人的内心留着痕迹;另一方面,自然本身以主人公的感情为背景而被美化。”*孙髯翁的笔下是情景交融的,引起游览者的同观同感,因此也是典型的。

孙髯翁喜爱大观楼之美,也概括地描写了这个山国城市之美。昆明是云南省会,由昆明联想到云南,联想到云南的历史。这联想是很自然的,也是到昆明登览大观楼的人所共通的,所以这联想也是典型的。“数千年往事”便“注到心头”来了。“高人韵士”在选胜登临饱览山光水色之余,举起酒杯,对着时间和空间,凭吊起历史陈迹,纵论起古往今来,慨叹那些显赫一时的滚滚英雄们,随着历史的逝往,有谁存在的呢?(“滚滚英雄”当然是反语)使人们回想起来:汉武帝仿凿昆明湖(现今大理洱海)练习水战准备征战伐古滇;唐代几次征伐南诏,唐九征立下铁柱纪功标;宋太祖用兵西蜀之后,认为大理段氏一向臣属中央,宋、段相安,便一挥玉斧:“大渡河西,非吾有(以?)也。”元蒙忽必烈包抄南宋,蒙古人跨上皮口袋做的水马,渡过金沙江征讨云南。……这当然是有代表性的,突出的云南史实,包括征讨的一方,也包括独霸一方而又被征讨的一方,前期的征讨者,又常常是后期的独霸一方者,同时又是后期的被征讨者。总之,为了称雄一世,为了“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总为了称雄一世,独霸一方,鱼肉人民。但是啊!这些“滚滚英雄”们“此起彼伏如车轮”,前狼去了,后虎来了,尽管他们“珠帘画栋”地奢靡淫乐,却料想不到政治气候变幻之快,因此“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是他们“伟烈丰功”(当然是反语)的碑碣一类的东西,也被历史的车轮碾得“残”“断”,而且凄凉地“都付与苍烟落照”中。他们“费尽移山心力”得到的是什么呢?他们都与时俱逝了,之外,他们的坐殿行宫,舆驾栖息,有的成为遗址,有的作为寺庙,只落得使后人听到、看到、感到黄昏夜幕里疏疏落落的几棒钟声,午夜池心里冷冷清清的几点渔火,清晨一行两行的秋雁鸣声,霜意秋凉的一枕睡梦。这就是人们所凭吊的历史陈迹,滚滚英雄们的下场。孙髯翁描述了一幅形象生动的云南两千年的历史画面,表达了作者的史识胸臆,既评了历史,借历史抒发思想感情,却又归结到写景,“高人韵士”登临览胜,把酒论古今,继而流连信宿,又领略了黄昏、午夜、清晨大观楼的景物。“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对滚滚英雄们是凄凉的,但对登临览胜而有所诅咒者来说,却又是黄昏、午夜、清晨时的诗情画意。把评史和写景结合起来,在吟诗作对的构思和艺术手法中,

此老确实是富有才情的。

从思想感情这方面看,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写《哀江南》曲子一样,孙髯翁对封建历史上的统治者、尤其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以至吴三桂、总督、道台之流是诅咒的。我们不难看出孙髯翁在清朝初年怀有明末遗民的思想意识,可以说此老在历史上奋激的一面;但也不可否认他是有局限性的,滚滚英雄们赢得清秋冷落,但以后的史页又该是怎样的新纪元呢?可惜孙髯翁不能想,不能做,也不能见秋后必有冬,冬后必有春的历史发展规律。

对联这种文学体裁,它是分上下两联的,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反上为下,但有时我暗暗地替孙髯翁圆场,读了长联之后,按时间顺序,又从下联想起,再体味回上联去,则“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之后,却又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四围香稻,万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壮丽景物,这才是历史的规律。我记得我乡前辈董成九拔贡模仿过此联,他在邓川马甲邑戏台上写道:

二千年往事,收入午台:唐之蒙焉,宋之段焉,古今陈迹;

六十里封疆,宛如图画:山其枕也,河其带也,遐迩巨观。

从这里看出,董成九先生对大观楼长联,也似乎由下联到上联反想过的。想是可以那样想,但读还是由上联读到下联的,我绝不干“软烟袋”(滇音阮芸台)程含章之流“萝卜韭菜葱”的蠢事,遭我三迤父老通不过。

我们读着长联,就象读着两阕慢词或一套散曲一样,不惟增进了生活知识,对昆明大观楼的风物得到领略,而且铿锵有声琅琅上口,在艺术上得到享受。它除概括集中而又画面凸透地描写出昆明大观楼特有的景物,又代表性地描述评论了云南二千多年的历史陈迹,在写景、状物、叙事、评史交融的同时,抒发了思想感情,燃烧了游者、读者的同感作用,构成了艺术的整体,它在艺术风格上还有许多特点。

全联共长一百八十个字,构成二十个一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相间运用的句读节奏。全联的句子稚俗互见,象“奔来”“看”“想”“趁”“更”“何”“梳裹就”“点缀些”“莫孤负”“费尽”“卷不及”“都付与”“只赢得”……都是一些口头语,却用得准确有力,在词曲调子上又是很和谐的衬托音节。描写滇池四周的山峦,却不直指山名,而是用山名由来的神话故事,用一个“看”字,便引出“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优美形象的排句,不惟使人看到四山的实景,而且引起人们对云南古代神话传说的回味。用一个“趁”字,提起人们欣赏“蟹屿螺洲,梳裹

就风鬟雾鬓”,既确切形象地状物,而且把静物动化,拟人化了。用一个“更”字,提示人们更进一层地欣赏“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另一幅画面,写出了有物,有形,有色,有声的风景画。引导人们“莫辜负”“四围香稻,万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大观楼的四时景物,又寓冬、秋、夏、春时令在景物之中了。至于用一个“想”字引起描叙了“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的史实,而且写出滚滚英雄们在历史上活动的场面。滚滚英雄“尽珠帘画栋”地盛极一时,却“卷不及暮雨朝云”地短暂更替。“便”是留下的“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最后“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既描叙了史实兴替,又评论了滚滚英雄们冷落凄凉的下场,却又构成了秋冬夕日的画面,却都是优美和谐,洗炼精当的诗的语言,富有含蓄力量。联语是格律诗的一种,但比起古诗,律诗、词曲的格律来,又比较自由宽纵了。它的音节可多可少可长可短,它只有上下两联音节、句法的限制,却没有格式韵纽的严格要求,因此,它富有创作余地。但是它的音节、句法、平仄必须协调,讲求对仗,又与诗词同具风格。它只有上下两联,除集句成联者外,上联有仄起仄落或平起仄落两式,上下联是严格要求对仗的,下联的平仄与上联的平仄相反,自然也有平起平收或仄起平收两式。从形式上讲、排律诗的上下两句,五言、七言律诗的颔联和腹联各自成为两副五言、七言的联语。因此,在旧时候老师教“对课”,由三字、五字到七字、十一字……既教学生作对,也给学作诗打下了基础。

联语的最大特点,它是两句对仗句,不惟字数音节、句读必须相等,而且对仗必须工稳,虚对虚,实对实,平对仄,仄对平的。所谓“虚”“实”,不到一百年以前汉文的语法只讲求“虚”“实”二字。用当代汉文语法来讲,那就是说名词与名词,动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形容词……;虚词类中各虚词相对,可以说是同词相对,但从平仄上讲却要同词相反。

中国的音韵史“四声”中有“入声”,平声中有阴平阳平,加上“上”“去”“入”实则有五声,字调的顺序是1“阴平”2“上”3“去”4“入”5“阳平”。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去”“入”属仄声,现在推广的北京标准音的普通话则没有“入”声,而把“入”声的字归到“平、上、去”中去了。中国南方特别是西南三省,特别是白族地区仍保留着“入”声。四声的声调又各有特点,那就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这里只简单的说一说,读旧体诗、词、对,作旧体诗、词、对的人是懂得这回事的。

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总的来说,上联基本上是平起仄落,“滇池”是平声,杨柳的“柳”是字眼,是仄声。下联自然是仄起平收(“往事”是仄声,“清霜”是平声)。它是长联,因此它的内部变化很大,又自成它独特的风格,构成了它

音乐之美。总的说来,内容上上联是写景抒情,是抒写空间的;下联则用叙史评史,与上联相承相对仗而抒写时间的。下联的字句、音节、平仄,内容与上联相对仗。大观楼长联还有一个独特之点:不惟上、下两联相对仗,而且上、下两联内部的大多数语句也对仗起来了,只消把它们排列出来,一看便可清楚。至于其中非逻辑重音和语言重音,也就是说不是“字眼”或“字钟”的却有倒平仄现象,那是合乎“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原则的。援旧例仄声符号用直竖(|)表示,平声符号用横平(-)表示。

---|||--

东骧神骏,西翥灵仪

|||---||

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

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

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

四围香稻,万倾晴沙

||-----|

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

+-++-++-

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

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

几杵疏钟,半江渔火

+--+++--

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下联“东……西……南……北……”方位词,下联用“汉……唐……宋……元……”朝代名相对;上联用“四……万……九……三……”下联用“几……

半……两……一……”来对。不惟有明对,而且有暗对,上联末尾“四、万、九、三……”一组排偶句中隐含着“冬、秋、夏、春”,下联”几、半、两、一”一组排偶句中隐含着“昏、夜、曙、晨”来对。不惟在内容、词语上横的成对仗,纵的也各自成对仗,不惟上、下两联外部成对仗,内部也成对仗,构成了对仗方阵,在联语创作中是很少见的。

它在音节上一言、两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几种句读相间运用,构成了长长短短、断断续续,忽急忽徐的音乐节奏,加上有变化却又有规律的平仄调配,增强了它的音乐之美。每联在二十三个句读中,上联收声于仄的有十一个句读,收声于平声的有九个句读,下联却与上联相对仗。从平仄上看,正显示出上联的平起仄收,下联却仄起平收的特点来了。

仄声一般都短切,其中去声的字又特别响亮,平声舒缓,这是平仄在音韵中的一般特点。孙髯翁在遣词造句、音节的平仄调配上是很考究的,我们只消听一听上联便可领略到了。“五百里滇池”是三仄两平,是仄起平收,形成上三下二两个音节,读“滇池”时平声节拍可长,“奔来眼底”却又平起仄收,是上二下二的两个音节,“奔来”与“滇池”成粘,“眼底”仄声急促一收就象放风筝一样一放一收,与滇池空阔射入眼底的气势是一致的。“披襟岸帻”,是平平仄仄,也是上二下二两个音节,与“奔来眼底”顺势,好与下句作了气韵上的准备,“喜茫茫空阔无边”便突出而且平稳地由远及近地写景抒情来了。“喜茫茫空阔无边”,是上三下四的读法,却又是平起平收,“空阔”的“阔”作了仄救,而免去了音节上平声多而有平板之感。接下“看”字去声特别响亮,提高了音调衬托着上下文音调意境的清晰,引来了“东骧神骏……”四个排比对偶句,逻辑重音和音节重音都是上二下二的读法,二、四两个字是“眼”,平仄对仗着重在字眼上,基本上看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与后面的“四围香稻……”又一组四个排比对偶句,形成了所谓的马蹄声。在“东骧神骏……”一组四个排比对偶句之后,又用“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散行的诗句作一承接,使句法节奏上起了变化。“高人韵士”仍然是上二下二,平平仄仄,与“南翔缟素”顺势。“何妨选胜登临”是六字句读,读法是上二下四或二二二读法,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准备了“趁蟹屿螺洲……更萍天苇地……”一组两个句读十二个字五个音节的既对仗又排比的句子,“趁”“更”字是衬托音节,但具有一层深进一层的逻辑意义,使全联在节奏上别开了生面。后面的一组“四围香稻……”四个对偶排比句,句法与平仄是相同的,但读了却又有所变化。前“东骧神骏……”一组是由“看”字引来的,后面一组“四围香稻……”则用“莫孤负”带来。联语首先是讲究上下两联对仗的,我们既研究了上联、下联的句法节奏、平仄便可知了。由于联语创作有自由宽纵而又有规律的句法,平仄、

节奏,调配得好,就增加了音乐之美,读起来铿锵有韵,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我根据大观楼长联的句法、逻辑重音和这语言重音,除开用标点作适当停顿拉长拍子外,采用了音乐上的切音符号法在节奏快慢上作了划分,在字上注出平仄,提供朗读这付对联的一些体会。

+++----++--+++---+--+---+-+--+++---++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

--++--++--+++---++--+++--++++-++--+-++--+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

----------=-----------=----==------==----

++--++-----+

万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

+--++++--++--+++---++++----+++-++-++-

数千年柱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

++--++---++--+++++++--+++---++--+++-+++--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尽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

----==----=-----==----------=

=----==-----

+--++--+++--

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

大观楼长联久为三迤人士所乐道,是不无原因的,却引起了阮芸台(道光时云南总督),程含章之流在它上打主意,笔削删改,不是所谓“扶正消逆,恐危及自身的奴才思想在作怪;便是偷改丽服为己荣的“沾光”行为,二者必居其一,或者兼而有之。删改,在文学史上是有“一字之师”的,我们对删改未加非议,但问题是删改得怎样呢?我们无妨对比着研究一下。

“披襟岸帻”(“岸”通“昂”)是充分抒写“高人韵士”布衣生活的登览者心胸豪放而兴致勃勃神情的,既表现了作者的个性也是广大登览者的共性的。不是吗?“披衣直上三清阁”是人人常有过的。阮芸台想改为“凭栏向远”。我们不难想象阮总督身着花衣脯服头戴花翎,既不能“披襟”也不能“岸帻”,只是毫无表情地“凭栏向远”而已。改死了。“空阔”“感到”“无边”是滇池奔来眼底时感到的,相辅说明,是与“喜茫茫”相一致的,阮改为:“波浪无边”。波浪岂无有边之理。滇池奔来眼底之后,感到的是空阔无边白茫茫的一片,不会细看波浪,而且滇池中的波浪也不大不多,也不合实景真情。“神骏”“灵仪”,阮、程二人都改为“金马”“碧鸡”,这当然比较通俗易懂,但“神骏”,“灵仪”字句典雅引人寻味,“神”“灵”两字各隐含着一段神话故事。“灵仪”出在《尚书·尧典》:“百兽率午,凤凰来仪。”“北走蜿蜓”原是通指又是专指北山的,阮改为“北倚蟠龙”程改为“北耸青虹”,只落死在一山上面了。“南翔缟素”,阮改为“南驯宝象”,那是另指一物了,“象”之为“宝”,有“金元财宝”的俗气。程改“南翔白鹤”,只给“缟素”下了注解,虽通俗明白,但“白鹤”两字属入声,不及“缟素”来得响亮。“缟素”难于理解些,但前有“翔”字,也就知道是白鹤飞翔过的白鹤山了。“何妨选胜登临”,原是选胜日、选胜地登临的,“休息是工作的准备的”。阮改为“惜抛流水光阴”!不及原句爽朗。程又改为“定当击节讴歌”,景物还没有抒写完,叙史评史还没有开始,“讴歌”些什么呢?而且与上下文在思想感情上统一不起来。“梳裹就风鬟雾鬓”,“风鬟”即“云鬓”,“风”“云”互指,是山国盆地大观楼或翠湖一带常见的景色,孙髯翁运用比喻想象拟人化的写法,是优美的句子,而阮芸台改为“衬将起苍崖翠壁”。“蟹屿螺洲”只是水汀渔浦,像蟹形、螺形一样浮沉在滇

池边,不是山岛,哪来的“崖壁”呢?“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是大观楼中特有的景物,是一幅写生画。阮改为“早收回薄雾残霞”,而把那自由自在的“翠羽丹霞”一网打尽,便把实景改为虚景了。程含章在这儿添改为“况栏外树色江声,随时皆诗情画意,更云开雨霁,何时不鱼跃鸢飞,登斯楼也,莫辜负……”。“栏外树色”是有的,但滇池毕竟是滇池,不是奔腾直泻的江河,哪儿会听到“江声”呢?而且艺术的特点是用笔触让读者感到“诗情画意”的,不必点明。至于“鱼跃鸢飞”,“鸢飞”在滇池不常有,而且太一般化了。“登斯楼也”,在节奏上虽起到顿缓作用,但内容上却是多余的。“孤”改为“辜”,“辜”是“孤”的后起字,李善注胡刻《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孤负国恩”就是例子。“万倾晴沙”,泛指池边田顷沙摊昆明坝子的,阮改为“鸥沙”,那只能单指池边一隅了。

下联改得少,但改得特别坏。“把酒凌虚”,“凌虚”是对着时间、空间的,伏了下文“叹滚滚英雄谁在”的历史评论的。阮改为“凌风”,只能对空间而不包括时间了,而且“凌风”的“风”与上联“风鬟雾鬓”的“风”重字,诗词之作能避开的还是避开的好。阮芸台把“伟烈丰功”改为“爨长蒙酋”,把“断碣残碑”改为“藓碣苔碑”,不难看出阮芸苔的“扶正消逆”思想。又把“移山心力”改为“气力”,“心力”是鞭笞着“滚滚英雄”们的心机打算的,仍然是“心力”好。程含章则把改为“争欲同符天地”,封建时代的“滚滚英雄”们哪意识与日月争光,同符天地呢?至于“卷不及”改为“捲不及”,“捲”古作“卷”。“两行秋雁”是藉雁点秋令肃杀萧条的,阮改为“鸿雁”。“燕来雁去说春秋”,“雁”是秋末冬初的候鸟,“鸿雁”却四季皆有,就点不到秋景上来了。“一枕清霜”原意是一觉凄凉梦的。阮改为“一枕沧桑”,沧海桑田,世事多变,何只一枕才见?程又改为“两岸芦花”,就不知原句既点时令又含有深刻的嘲讽意义了。

阮程二人把长联改得很坏,尤其是阮芸台,难怪三迤人士嘲笑说“软烟袋(滇音阮芸台)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

大观楼是昆明的名胜,生长在昆明的人,或凡是到过昆明的千千万万的人,必然到大观楼一览为快;登览大观楼的人,必然一读长联为快。这副长联已脍炙人口三百多年了,但它屡遭浩劫,现在得到党和人民的爱护,几经修制,金光闪闪地悬挂在大观楼头,又将镌刻在人民大会堂中,代表云南人民的光彩,将为中外人士所欣赏。我不揣固陋,谈谈我的一些赏识,不知同好者以为如何?

一九六五年六月初稿

一九八○年六月修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