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

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

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
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

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

1、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N为AC的三等分点,三角形边上的动点M从点A 出发,沿A→B→C的方向运动,到达点C时停止.设点M运动的路程为x,MN2=y,则y 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 B C D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注意分析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而不一定要通过求解析式来解决.

【解析】∵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N为AC的三等分点,∴AN=1.

∴当点M位于点A处时,x=0,y=1.

①当动点M从A点出发到AM=1的过程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排除D;

②当动点M到达C点时,x=6,y=3﹣1=2,即此时y的值与点M在点A处时的值不相等.故排除A、C.

故选B.

2、如右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若动直

线l垂直于BC,且向右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

积为S,BP为x,则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分三段考虑,①当直线

l经过BA段时,②直线l经过AD段时,③直线l经过DC 段时,分别观察出面积变化的情况,然后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解析】①当直线l经过BA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

②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保持不变;

③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小;

结合选项可得,A选项的图象符合.

故选A.

A.

B.

3、如右图,已知某容器是由上下两个相同的圆锥和中间一个与圆锥同底等高的圆柱组合而

成,若往此容器中注水,设注入水的体积为y,高度为x,则y关于x的函数图像大致是

【解析】注入水的体积增加的速度随着高度x的变化情况是:由慢到快→匀速增长→由快到慢,由慢到快的图象是越来越陡,由快到慢的图象是越来越平缓,所以选A。

4、如图所示,半径为1的圆和边长为3的正方形在同一水平线上,圆沿该水平线从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设穿过时间为t,正方形除去圆部分的面积为S(阴影部分),则S与t的大致图象为()

A B C D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解析】由图中可知:在开始的时候,阴影部分的面积最大,可以排除B,C.

随着圆的穿行开始,阴影部分的面积开始减小,当圆完全进入正方形时,阴影部分的面积开始不再变化.应排除D.

故选A.

5、.如图9,梯形ABCD中,AB∥DC,DE⊥AB,CF⊥AB,且AE = EF = FB = 5,DE = 1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D-DC-C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B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秒,y = S△EPF,则y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解析】:AD=13,sinA=12

13

,当P在AD上运动时,△PEF的高h=

12

13

t,

y = S

△EPF =

1

5

2

??

12

13

t,是一次函数关系,当点P在CD上运动时,高不变,底不变,

三角形的面积不变,当点P在C上运动时,同样也是一次函数关系,故选A。

6、一个大烧杯中装有一个小烧杯,在小烧杯中放入一个浮子(质量非常轻的空心小圆球)后再往小烧杯中注水,水流的速度恒定不变,小烧杯被注满后水溢出到大烧杯中,浮子始终保持在容器的正中间.用x表示注水时间,用y表示浮子的高度,则用来表示y与x之间关系的选项是()

A B C D

【知识点】分段函数图象

【分析】分三段考虑,①小烧杯未被注满,这段时间,浮子的高度快速增加;②小烧杯被注满,大烧杯内水面的高度还未达到小烧杯的高度,此时浮子高度不变;③大烧杯内的水面高于小烧杯,此时浮子高度缓慢增加.

【解析】①小烧杯未被注满,这段时间,浮子的高度快速增加;

②小烧杯被注满,大烧杯内水面的高度还未达到小烧杯的高度,此时浮子高度不变;

③大烧杯内的水面高于小烧杯,此时浮子高度缓慢增加.

结合图象可得B选项的图象符合.

故选B.

7、如图,点P是以O为圆心,AB为直径的半圆上的动点,AB=2,设

弦AP的长为x,△APO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

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答案:A

解析:很显然,并非二次函数,排除B;采用特殊位置法;

当P点与A点重合时,此时0

=

=x

AP,0

=

?PAO

S;

当P点与B点重合时,此时2

=

=x

AP,0

=

?PAO

S;

本题最重要的为当1

=

=x

AP时,此时APO

?为等边

H

O

P

B

A

三角形,4

143>=

?PAO S ; 排除B 、C 、D .选择A .

【点评】动点函数图象问题选取合适的特殊位置,然后去解答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8、在物理实验课上,小明用弹簧称将铁块A 悬于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匀速向上提起(不考虑水的阻力),直至铁块完全露出水面一定高度,则下图能反映弹簧称的读数y (单位N )与铁块被提起的高度x (单位cm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

A B C D

【知识点】分段函数图象

【分析】露出水面前读数y 不变,出水面后y 逐渐增大,离开水面后y 不变.

【解析】因为小明用弹簧称将铁块A 悬于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匀速向上提起,直至铁块完全露出水面一定高度.

则露出水面前读数y 不变,出水面后y 逐渐增大,离开水面后y 不变. 故选C .

9、如图,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线段AB 运动至点B 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 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 为圆心,线段BP 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 与点P 的运动时间t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

A .

B .

C .

D .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分析动点P 的运动过程,采用定量分析手段,求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可以得出结论.

【解答】:不妨设线段AB长度为1个单位,点P的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则:(1)当点P 在A→B段运动时,PB=1﹣t,S=π(1﹣t)2(0≤t<1);

(2)当点P在B→A段运动时,PB=t﹣1,S=π(t﹣1)2(1≤t≤2).

综上,整个运动过程中,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π(t﹣1)2(0≤t≤2),

这是一个二次函数,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一段抛物线.结合题中各选项,只有B符合要求.故选B.

10、如图,正方形ABCD中,AB=8cm,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分别从B,C两点同时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C,CD运动,到点C,D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OEF的面积为s(cm2),则s(cm2)与t(s)的函数关系可用图象表示为()

A B C D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由点E,F分别从B,C两点同时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C,CD运动,得到BE=CF=t,则CE=8﹣t,再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的OB=OC,∠OBC=∠OCD=45°,然后根据“SAS”可判断△OBE≌△OCF,所以S△OBE=S△OCF,这样S四边形OECF=S△OBC=16,于是S=S四边形OECF﹣S△CEF=16

﹣(8﹣t)?t,然后配方得到S=(t﹣4)2+8(0≤t≤8),最后利用解析式和二次函数的性

质对各选项进行判断.

【解析】根据题意BE=CF=t,CE=8﹣t,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OB=OC,∠OBC=∠OCD=45°,

∵在△OBE和△OCF中

∴△OBE≌△OCF(SAS),

∴S△OBE=S△OCF,

∴S四边形OECF=S△OBC=×82=16,

∴S=S四边形OECF﹣S△CEF=16﹣(8﹣t)?t=t2﹣4t+16=(t﹣4)2+8(0≤t≤8),

∴s(cm2)与t(s)的函数图象为抛物线一部分,顶点为(4,8),自变量为0≤t≤8.

故选B.

11、如图所示:边长分别为1和2的两个正方形,其中一边在同一水平线上,小正方形沿该水平线自左向右匀速穿过大正方形,设穿过的时间为t,大正方形内去掉小正方形后的面积为s,那么s与t的大致图象应为()

A B C D

【知识点】分段函数、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根据题意,设小正方形运动的速度为V,分三个阶段;①小正方形向右未完全穿入大正方形,②小正方形穿入大正方形但未穿出大正方形,③小正方形穿出大正方形,分别求出S,可得答案.

【解析】根据题意,设小正方形运动的速度为V,分三个阶段;

①小正方形向右未完全穿入大正方形,S=2×2﹣Vt×1=4﹣Vt,

②小正方形穿入大正方形但未穿出大正方形,S=2×2﹣1×1=3,

③小正方形穿出大正方形,S=Vt×1,

分析选项可得,A符合;

故选A.

12、如图1,点E为矩形ABCD边AD上一点,点P,点Q同时从点B出发,点P沿BE→ED →DC 运动到点C停止,点Q沿BC运动到点C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1cm/s,设P,Q 出发t秒时,△BPQ的面积为ycm,已知y与t的函数关系的图形如图2(曲线OM为抛物

线的一部分),则下列结论::①AD=BE=5cm;②当0<t≤5时;;③直线NH的解析式为y=-

2

5

t+27;④若△ABE与△QBP相似,则t=

4

29

秒。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为()

A. 4

B. 3

C. 2

D. 1

答案:B

解析:根据图(2)可得,当点P到达点E时点Q到达点C,

C

故②正确

故④正确

将N(7,10)代入,知③错误,故选B。

13、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的一边BC与直角边分别是2和4的Rt?GEF的一边GF重合。正方形AB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GE向右匀速运动,当点A和点E 重合时正方形停止运动。设正方形的运动时间为t秒,正方形ABCD与Rt?GEF重叠部分面

积为s,则s关于t的函数图像为(B)

14、如图,是一种古代计时器﹣﹣“漏壶”的示意图,在壶内盛一定量的水,水从壶下的小孔漏出,壶壁内画出刻度,人们根据壶中水面的位置计算时间若用x表示时间,y表示壶底到水面的高度,下面的图象适合表示一小段时间内y与x的函数关系的是(不考虑水量变化对压力的影响)()

A B C D

【知识点】函数图象

【分析】由题意知x表示时间,y表示壶底到水面的高度,然后根据x、y的初始位置及函数图象的性质来判断.

【解析】由题意知:开始时,壶内盛一定量的水,所以y的初始位置应该大于0,可以排除A、D;

由于漏壶漏水的速度不变,所以图中的函数应该是一次函数,可以排除C选项;

故选B.

15、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为正方形边上一动点,沿A

D C B A

的路径匀速移动,设P点经过的路径长为x,△APD的面积是y,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 与x的函数关系的是(B)

P从点C出发,沿BC方向匀速运动到终点C,动点Q从点C出发,沿DC方向匀速运动到终点C.已知P,Q两点同时出发,并同时到达终点,连接OP,OQ.设运动时间为t,四边形OPCQ的面积为S,那么下列图象能大致刻画S与t之间的关系的是()

A B C D

第10题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作OE⊥BC于E点,OF⊥CD于F点设BC=a,AB=b,点P的速度为x,点F的速度为y,则CP=xt,DQ=yt,CQ=b﹣yt,根据矩形和中位线的性质得到OE=b,OF=a,根据P,Q两点同时出发,并同时到达终点,则=,即ay=bx,然后利用S=S△OCQ+S△OCP=?a?(b

﹣yt)+?b?xt,再整理得到S=ab(0<t<),根据此解析式可判断函数图象线段(端点

除外).

【解析】作OE⊥BC于E点,OF⊥CD于F点,如图,设BC=a,AB=b,点P的速度为x,点F的速度为y,

则CP=xt,DQ=yt,所以CQ=b﹣yt,

∵O是对角线AC的中点,

∴OE=b,OF=a,

∵P,Q两点同时出发,并同时到达终点,

∴=,即ay=bx,

∴S=S△OCQ+S△OCP

=?a?(b﹣yt)+?b?xt

=ab﹣ayt+bxt

=ab(0<t<),

∴S与t的函数图象为常函数,且自变量的范围为0<t<).

故选A.

17、如图是我国古代计时器“漏壶”的示意图,在壶内盛一定量的水,水从壶底的小孔漏出.壶壁内画有刻度,人们根据壶中水面的位置计时,用x表示时间,y表示壶底到水面的高度,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的图象是()

A B C D

【知识点】函数图象

【分析】由题意知x表示时间,y表示壶底到水面的高度,然后根据x、y的初始位置及函数图象的性质来判断

【解析】由题意知:开始时,壶内盛一定量的水,所以y的初始位置应该大于0,可以排除A、B;

由于漏壶漏水的速度不变,所以图中的函数应该是一次函数,可以排除D选项;

故选C.

18、如图,点G、E、A、B在一条直线上,Rt△EFG从如图所示的位置出发,沿直线AB向右匀速运动,当点G与点B重合时停止运动,设△EFG与矩形ABCD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运动时间为t,则S与t的图象大致是

G

F

E

第10题图

D

B

C

A

19、如图1,E为矩形ABCD边AD上一点,点P从点B沿折线BE﹣ED﹣DC运动到点C 时停止,点Q从点B沿BC运动到点C时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1cm/s.若P,Q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BPQ的面积为y(cm2).已知y与t的函数图象如图2,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AE=6cm

B、sin∠EBC=4/5

C、当0<t≤10时,y=t2

D、当t=12s时,△PBQ是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由图2可知,在点(10,40)至点(14,40)区间,△BPQ的面积不变,因此可推论BC=BE,由此分析动点P的运动过程如下:

(1)在BE段,BP=BQ;持续时间10s,则BE=BC=10;y是t的二次函数;

(2)在ED段,y=40是定值,持续时间4s,则ED=4;

(3)在DC段,y持续减小直至为0,y是t的一次函数

【解析】(1)结论A正确.理由如下:

分析函数图象可知,BC=10cm,ED=4cm,故AE=AD﹣ED=BC﹣ED=10﹣4=6cm;

(2)结论B 正确.理由如下:

如答图1所示,连接EC ,过点E 作EF ⊥BC 于点F ,

由函数图象可知,BC=BE=10cm ,S △BEC =40=BC ?EF=×10×EF , ∴EF=8, ∴sin ∠EBC=

=

=;

(3)结论C 正确.理由如下:

如答图2所示,过点P 作PG ⊥BQ 于点G , ∵BQ=BP=t ,

∴y=S △BPQ =BQ ?PG=BQ ?BP ?sin ∠EBC=t ?t ?=t 2

(4)结论D 错误.理由如下:

当t=12s 时,点Q 与点C 重合,点P 运动到ED 的中点,设为N , 如答图3所示,连接NB ,NC .

此时AN=8,ND=2,由勾股定理求得:NB=,NC=, ∵BC=10,

∴△BCN 不是等腰三角形,即此时△PBQ 不是等腰三角形.

20、如图1,在矩形ABCD 中,动点E 从点B 出发,沿

B A

D C 方向运动至点C 处停止,设点

E 运动的路程为x ,△BCE 的面积为y ,如果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当

7 x 时,点E 应运动到 ( B )

A .点C 处

B .点D 处

C .点B 处

D .点A 处

21、如图,已知A 、B 是反比例函数

上的两点,BC ∥x 轴,交y 轴

于C ,动点P 从坐标原点O 出发,沿O →A →B →C 匀速运动,终点为C ,过运动路线上任

意一点P 作PM ⊥x 轴于M ,PN ⊥y 轴于N ,设四边形OMPN 的面积为S ,P 点运动的时间为t ,则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通过两段的判断即可得出答案,①点P 在AB 上运动时,此时四边形OMPN 的面积

B 第8题图1

不变,可以排除B 、D ;②点P 在BC 上运动时,S 减小,S 与t 的关系为一次函数,从而排除C .

【解析】①点P 在AB 上运动时,此时四边形OMPN 的面积S=K ,保持不变,故排除B 、D ;

②点P 在BC 上运动时,设路线O →A →B →C 的总路程为l ,点P 的速度为a ,则S=OC ×CP=OC ×(l ﹣at ),因为l ,OC ,a 均是常数, 所以S 与t 成一次函数关系.故排除C . 故选A .

22、如图,点P 是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垂直于AC 的直线交菱形ABCD 的边于M 、N 两点.设AC =2,BD =1,AP =x ,△AMN 的面积为y ,则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大致形状是

【答案】C 。

【考点】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图象的特征。 【分析】当0

, , 11

MN AP MN x

MN x BD AO ===即即, ∴此时△AMN 的面积y=211

22

MN AP x ??=。

当1≤AP=x<2时,如图同样知△AME∽△ABD,

2, , 211

MN PC MN x

MN x BD OC -===-即即, ∴此时△AMN 的面积y=()2111

2222

MN AP x x x x ??=-=-+。

综上,根据二次函数图象的特征,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大致形状是C 。

2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是菱形,点C 的坐标为(4,0),∠AOC=60°,垂直于x 轴的直线l 从y 轴出发,沿x 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设直线l 与菱形OABC 的两边分别交于点M ,N (点M 在点N 的上方),若△OMN 的面积为S ,直线l 的运动时间为t 秒(0≤t≤4),则能大致反映S 与t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答案】C 。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菱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的图象。

【分析】如图1,过A 作AH⊥x 轴于H ,由已知菱形COAB 边长为4,∠AOC=60°,根据含

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可求出OH=2,0≤t≤4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当0≤t <2时,点M 在OA 上运动(如图1),ON =t ,MN=

t ,

S=

1

2

·ON·MN=21t 2=。

②当2≤t≤4时,点M 在AB 上运动(如图2),ON =t ,MN=2

S=

12·ON·MN=1

t 2

?=。 因此,S 与t 的函数关系为:当0≤t<2时为抛物线,当2≤t≤4时为直线,故选C 。

另作介绍:当4<t≤6时,点N 在CB 上运动(如图3),OE =t ,,EN=(t

-4)

S=S△OME

S△ONE=

1

2

·OE·EM -

12

·OE·EN

=(21t t 42??--。

24、如图,边长都是1的正方形和正三角形,其一边在同一水平线上,三角形沿该水平线自

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设穿过的时间为t ,正方形与三角形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 (空白部分),那么S 关于t 的函数大致图象应为

【答案】D 。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勾股定理。

【分析】∵边长都是1的正方形和正三角形,其一边在同一水平线上,三角形沿该水平线自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穿过的时间为t ,正方形与三角形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 (空白部分),:∴S 关于t 的函数大致图象应为:三角形进入正方形以前是空白面积逐渐增大,

当0≤t≤

12时,S=1

2

t 2,

当12<t≤1时,S=12﹣1

2×(1﹣t (1﹣t )=t 2

当1<t≤32时,S=12×1×2﹣1

2

×(t ﹣1(t ﹣1)=﹣2

t 2

4

当32<t≤2时,S=1

2

×(2﹣t (2﹣t )t 2

﹣ ∴S 与t 是分段的二次函数关系.∴只有D 符合要求。故选D 。 25、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B=3㎝,动点M 自A 点出发沿AB

方向以每秒1㎝的速度运动,同时动点N 自A 点出发沿折

线AD -DC -

CB 以每秒3㎝

的速度运动,到达B 点时运动同时停止。设△AMN 的面积

为y (㎝2

)。

运动时间为x (秒),

则下列图象中能大致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答案】A 。

【考点】列函数关系式,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的特点。

【分析】当0≤x ≤1时, 点N 自A 点出发至点D ,此时y =213

322

x x x ??=;当1

点N 自D 点至 点C ,此时y =

13

322

x x ??=;当2

336222

x x x x ??--?=-+??。 根据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的特点,图象A 能大致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故选A 。 26、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为4,M 为BC 上一动点(M 不与B 、C 重合),若EB =1,∠EMF =60°,点E 在AB 边上,点F 在AC 边上.设BM =x ,CF =y ,则当点M 从点B 运动到点C 时,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是

【答案】B 。

【考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平角的定义,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由已知,根据等边三角形每个内角等于600

的性质,∠B=∠C=60°;又由∠EMF =60°,根据平角的定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EMB=180°-∠EMF-∠FMC=120°-∠FMC=∠MFC。从而△BME∽△CFM,得

BE BM

CM CF

=

。由已知,BE =1,BM =x ,CM =4-x ,CF =y ,所以

1x 4x y

=-。整理,得()2

2y=x 4x=x 24+-+--。因此,y 关于x 的函数是顶点在(2,4)的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故选B 。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选择方法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选择方法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考察地很频繁,一般都作为选择题最后一道呈现。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过程为:读懂题意,牢牢抓住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意义,在模拟运动过程中找到分界点,确定不同时间段并分析题意建立相对应函数模型,列出对应函数关系式,由函数关系式选择图象。但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由于是选择题,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快速,准确地选出答案。 一.列函数关系式法 例1.(2014年河南第8.题)如图,在Rt △ABC 中,∠C=900,AC=1cm ,BC=2cm ,点P 从A 出发,以1cm/s 的速沿折线 AC CB BA 运动,最终回到A 点。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x (s ),线段AP 的长度为y (cm ),则能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 解析:由P 点运动过程AC CB BA 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AC 段, y=x(0≤x ≤1),第二阶段CB 段,y=2(1)1x -+(1≤x ≤3),这是一个在定义域内的增函数,但不 是一次函数。第三阶段BA 段,y=5+3-x(3≤x ≤5+3),所以本题选A 。 定评:分析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学习过的知识,建立函数模型,列出函数关系式,由关系式找出对应阶段的图象。这种方法要求高,没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数学素养关系式列不出来,当然这种方法耗时较多。 二.分析淘汰法 例2. (2014年兰州第15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BCD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平行于对角线BD 的直线l 从O 出发,沿x 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运动到直线l 与正方形没有交点为止.设直线l 扫过正方形OBCD 的面积为S ,直线l 运动的时间为t (秒),下列能反映S 与t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 解析:由l 运动 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O 到BD,的过程中,X 轴,Y 轴方向上都在增加,而要表示面积这两个方向上都能用上,所以这必然为开口向上增大的二次函数模式,选择增长的曲线段。第二阶段从BD 到C 的过程,面积在DC,BC 两条边上增大,而此时面积的表示与这两边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可以断定是一个增长的二次函数模式,所以本题选D. 点评:分析运动过程,大体与学习过的正比列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A . B . C . D .

最新最新中考二次函数动点问题(含答案)

二次函数的动点问题 1.如图①,正方形ABCD 的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01084,,,,顶点C D ,在第一象限.点P 从点A 出发,沿正方形按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40E ,出发,沿x 轴正方向以相同速度运动.当点P 到达点C 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正方形ABCD 的边长. (2)当点P 在AB 边上运动时,OPQ △的面积S (平方单位)与时间t (秒)之间的函数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如图②所示),求P Q ,两点的运动速度. (3)求(2)中面积S (平方单位)与时间t (秒)的函数关系式及面积S 取最大值时点P 的坐标. (4)若点P Q ,保持(2)中的速度不变,则点P 沿着AB 边运动时,OPQ ∠的大小随着时间t 的增大而增大;沿着BC 边运动时,OPQ ∠的大小随着时间t 的增大而减小.当点P 沿着这两边运动时,使90OPQ =o ∠的点P 有 个. (抛物线()2 0y ax bx c a =++≠的顶点坐标是2424b ac b a a ?? -- ??? ,.

[解] (1)作BF y ⊥轴于F . ()()01084A B Q ,,,, 86FB FA ∴==,. 10AB ∴=. (2)由图②可知,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用了10秒. 又1010101AB =÷=Q ,. P Q ∴,两点的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 (3)方法一:作PG y ⊥轴于G ,则PG BF ∥. GA AP FA AB ∴ =,即610 GA t =. 35GA t ∴=. 3 105OG t ∴=-. 4OQ t =+Q , ()113410225S OQ OG t t ? ?∴= ??=+- ?? ?.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培优提高).doc

望子成龙学校数学专用资料锲而不舍,方能水滴石穿!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二) (拓展训练) 一、【基础知识精讲】 一、与平行线相关的问题一般都是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由角定角 判定性质 已知角的关系两直线平行确定其它角的关系 2. 由线定线 性质判定 已知两直线平行角的关系确定其它两直线平行 二、探索几何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分析: 1. 由因导果(综合法): 即——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出相应的结论。 2. 执果溯因(分析法): 即——要得到结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所以:解题时,我们即要抓住条件,又要盯住目标,努力促使已 1

望学校 而不舍,方能水滴石穿! 知与未化与沟通。 单: 的常用方法:① 和差法 ②法 ③ 变形法 2.的常用技找共高或共底的三角形。 二、】 例 1 已知平面上一O 个平面上引 2005 条不同 的直线l 1、l 2 、l 3 、? l 2005 , 形以 。 ) 1. 若平面上 4 两 两 相交,且共一 同旁内角。 ( 第 17 ) 2. 在同一平面内有 2002 条直线a 1、a 2 、? a 2002 ,如果 a 1 ⊥a 2 , a 2 ∥a 3 、 a 3 ⊥ a 4 、a 4 ∥a 5 ,? ,那么 a 1 与 a 2002 的位置关系 2

望子成龙学校数学专用资料锲而不舍,方能水滴石穿!是。 例2 如图,某人从A点出发,每前进10 米,就向右转18°,再前进10 米,又向右转 1 8°,这样下去,他第一次回到 18o 出发地A 点时,一共走了________米. A A 18o 1 A 2 变式训练: 1. 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 如果第一次拐的角∠ A 是120°,第二次拐的角∠ B 是150°, A 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 C 平行,则∠C= . B 2.一学员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同, 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A )第一次向左拐30°,第二次向右拐30° (B)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C)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右拐130° (D)第一次向左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例3 如图,将纸片△ABC 沿DE 折叠,点 A 落在点A′处,已知∠1+∠2=100°,求∠A 的度数. A D E 1 2 A B C 变式训练: 1. 如图, 已知:∠1=∠2,∠3=∠4,∠5=∠6. E D C 求证: AD ∥BC. 4 6 F 2 1 5 3 A B C 2.如图2—95,已知 C D⊥AB于D,EF⊥AB于F, G

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

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 1、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N为AC的三等分点,三角形边上的动点M从点A 出发,沿A→B→C的方向运动,到达点C时停止.设点M运动的路程为x,MN2=y,则y 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 B C D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注意分析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而不一定要通过求解析式来解决. 【解析】∵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N为AC的三等分点,∴AN=1. ∴当点M位于点A处时,x=0,y=1. ①当动点M从A点出发到AM=1的过程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排除D; ②当动点M到达C点时,x=6,y=3﹣1=2,即此时y的值与点M在点A处时的值不相等.故排除A、C. 故选B. 2、如右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若动直 线l垂直于BC,且向右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 积为S,BP为x,则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分三段考虑,①当直线 l经过BA段时,②直线l经过AD段时,③直线l经过DC 段时,分别观察出面积变化的情况,然后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解析】①当直线l经过BA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 ②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保持不变; ③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小; 结合选项可得,A选项的图象符合. 故选A. A. … B.

3、如右图,已知某容器是由上下两个相同的圆锥和中间一个与圆锥同底等高的圆柱组合而 成,若往此容器中注水,设注入水的体积为y,高度为x,则y关于x的函数图像大致是 【解析】注入水的体积增加的速度随着高度x的变化情况是:由慢到快→匀速增长→由快到慢,由慢到快的图象是越来越陡,由快到慢的图象是越来越平缓,所以选A。 4、如图所示,半径为1的圆和边长为3的正方形在同一水平线上,圆沿该水平线从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设穿过时间为t,正方形除去圆部分的面积为S(阴影部分),则S与t的大致图象为() A B C D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解析】由图中可知:在开始的时候,阴影部分的面积最大,可以排除B,C. 随着圆的穿行开始,阴影部分的面积开始减小,当圆完全进入正方形时,阴影部分的面积开始不再变化.应排除D. 故选A. 5、.如图9,梯形ABCD中,AB∥DC,DE⊥AB,CF⊥AB,且AE = EF = FB = 5,DE = 1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D-DC-C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B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秒,y = S△EPF,则y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相交线平行线培优-

初一下数学寒假培优训练一(余角、补角以及三线八角、平行线的判定) 一、考点讲解: 1.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4.互为余角的有关性质:① ∠1+∠ 2=90°,则∠1、∠2互余.反过来,若∠1,∠2互余.则∠1+∠ 2=90○.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l 十∠2=90○ ,∠1+∠ 3= 90○ ,则∠ 2= ∠ 3. 5.互为补角的有关性质:①若∠A +∠B=180○ 则∠A 、∠B 互补,反过来,若∠A 、∠B 互补,则∠A+∠B = 180○.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果∠A + ∠C=18 0○ ,∠A+∠B=18 0°,则∠B=∠C . 6.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项目 定义 性质 图形 互余角 两个角和等于?90(直角) ?=∠+∠9021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互补角 两个角和等于?180(平角) ?=∠+∠18021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 两直线相交而成的一个角两边 分别是另一角两边反向延长线 对顶角相等 21∠=∠ 三、经典例题题剖析: 例1.已知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13 5 还少?4,求这个角。 例2.如图所示,AOB 是一条直线,?=∠?=∠90,90DOE AOC ,问图中互余的角有哪几对?哪些角是相等的? 例3.如图l -2-1,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E ⊥AB 于点O ,OF 平分∠AOE ,∠ 1=15○ 30’,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2 =45○ B .∠1=∠3 C .∠AO D 与∠1互为补角 D .∠1的余角等于75○ 30′ 解:D 点拨:此题考查了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和对顶角之间的综合运用知识. 四、巩固练习: 1._______的余角相等,_______的补角相等. 2.∠1和∠2互余,∠2和∠3互补,∠1=63○ ,∠3=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个互补的角中必有一个是钝角 B .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比这个角大 C .互补的两个角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直角 D .相等的角一定互余 4.轮船航行到C 处测得小岛A 的方向为北偏东32○ ,那么从A 处观测到C 处的方向为( ) 1 2 1 2 1 2 A B E O C D 1 2 3 4

平行线与相交线培优训练

D B C A F E 平行线与相交线培优训练(已经修改,很好) 平行线的判定:⑴___________________(2)(3) 平行线的性质:⑴___________________(2)(3) 例题精讲 例1 :如图 1-18,直线a∥b,直线 AB交 a与 b于 A,B,CA平分∠1,CB平分∠ 2, 求证:∠C=90° 练习1.思考:两直线a,b被直线AB所截(如图1-18所示),CA,CB分别是∠BAE与∠ABF的平分线,若∠C=90°,问直线a与直线b是否一定平行?” 练习2.如图所示,AA1∥BA2时,则 图1-24 规律:同一方向的所有角的和等于另 规律:所有角的和=(角的个数—1)× 练习3.如图已知,AB∥CD., AF CF分别是EAB ∠、ECD ∠的角平分线,F是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求证: 1 2 F AEC ∠=∠. 例2:求证: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A 练习1. 求证: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 2.证明:五边形内角和等于540° 例3: 如图1-26所示.AE ∥BD ,∠1=3∠2,∠2=25°,求∠C . 练习1.如图,已知AB ∥CD ,且∠B=40°,∠D=70°,求∠DEB 的度数。 练习2.已知:如图,DE ∥CB ,求证:∠AED=∠A+∠B 练习3.已知AB //DE ,∠ABC =80°,∠CDE =140°,求∠BCD . 例4.如图,当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在物理学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在图中,∠1=43°,∠2=27°,试问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多少度? 练习1.甲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 A. 第一次向左拐30°第二次向右拐30° B. 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C. 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右拐130° D. 第一次向左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E D C B A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复习指要 【典例分析】 例1(2014?贵阳,第9题,3分)如图,三棱柱的体积为10,其侧棱AB上有一个点P从点A开始运动到点B停止,过P点作与底面平行的平面将这个三棱柱截成两个部分,它们的体积分别为 ) x、y,则下列能表示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就是( 考点: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根据截成的两个部分的体积之与等于三棱柱的体积列式表示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再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解答. 解答:解:∵过P点作与底面平行的平面将这个三棱柱截成两个部分的体积分别为x、y, ∴x+y=10, ∴y=﹣x+10(0≤x≤10), 纵观各选项,只有A选项图象符合.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比较简单,理解分成两个部分的体积的与等于三棱柱的体积就是解题的关键. 例2 (2014年?河南省,第8题,3分)如图,在Rt△ABC中,∠C=90°,AC=1cm,BC=2cm,点P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折线AC→CB→BA运动,最终回到点A,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x(s), ) 线段AP的长度为y(cm),则能够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就是(

A. B. C. D.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这就是分段函数:①点P在AC边上时,y=x,它的图象就是一次函数图象的一部分; ②点P在边BC上时,利用勾股定理求得y与x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选择图象; ③点P在边AB上时,利用线段间的与差关系求得y与x的函数关系式,由关系式选择图象. 解答:解:①当点P在AC边上,即0≤x≤1时,y=x,它的图象就是一次函数图象的一部分.故C 错误; ②点P在边BC上,即1<x≤3时,根据勾股定理得AP=,即y=, 则其函数图象就是y随x的增大而增大,且不就是线段.故B、D错误; ③点P在边AB上,即3<x≤3+时,y=+3﹣x=﹣x+3+,其函数图象就是直线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此题涉及到了函数y=的图象问题,在初中阶段没有学到该函数图象,所以只要采取排除法进行解题. 例3(2014?广西桂林,第12题,3分)如图1,在等腰梯 形ABCD中,∠B=60°,PQ同时从B出发,以每秒 1单位长度分别沿BADC与BCD方向运动至相遇 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BPQ的面积为S(平 房单位),S与t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下列结论 错误的就是( ) A.当t=4秒时,S=43 B.AD=4 C.当4≤t≤8时,S=23t D.当t=9秒时,BP平分梯形ABCD的面积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动点函数图象的性质,综合判断可得答案. 解答:解:由答图2所示,动点运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OE段,函数图象为抛物线,运动图形如答图1﹣1所示. 此时点P在线段AB上、点Q在线段BC上运动.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培优经典题(1)

(第1题) O A B C D E (第2题) C D (第3题) D E D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培优经典题(1) 知识要点: ① 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性质; ② “三线八角”的相关概念,垂线、平行线的相关概念;相关几何语言的运用; ③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平行线的性质; ④ 构造平行线,构造截线与平行线相交. 基础训练: 1. 如图,AB 、CD 相交于点O ,且∠AOD +∠BOC =220°, OE 平分∠BOD . 求∠COE . 2. 如图,AB 、CD 相交于点O . 求∠BOD . 3. 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 则∠1+∠2+∠3 =______ . 4. 如图,直线AB 、CD 交于点O . (1)若∠1+∠2 =70°,则∠4 =______ ;

(第5题) E D (第7题)O A B C D F E (第6题) O A B C D E F B D A (2)若∠3 -∠2 =70°,则∠1 =______ ; (3)若∠4 :∠2 =7:3,则∠1 =______ . 5. 如图,直线AB 、CD 、EF 交于点O ,∠1比∠2的3倍 大10°,∠AOD =110°. 求∠AOE . 6. 如图,直线AB 、CD 交于点O ,OE ⊥AB , OF ⊥CD .若∠EOD =3∠BOD . 求∠EOF . 7. 如图,已知直线AB 、CD 交于点O , OE ⊥AB , 垂足为O ,OF 平分∠AOC ,∠AOF :∠AOD =2:5. 求∠EOC .

C B 8. 如图,已知AD ⊥BD ,BC ⊥CD ,AB =3cm ,BC =1cm . 则BD 的取值范围是 . 经典题型: 1. (1) O 为平面上一点,过O 在这个平面上引2005条不同的直线l 1,l 2,l 3,…,l 2005,则可形成______对以 O 为顶点的对顶角. (山东省聊城市竞赛题) (2) 若平面上4条直线两两相交,且无三线共点,则一共有______对同旁内角. (第17届江苏省竞赛题) 2. 如图,已知AD ∥EG ∥BC ,AC ∥EF ,则图中 与∠1相等的角有( )对. A .4 B. 5 C. 6 D. 7 (西 宁市中 考题) 3. 如图,在△ABC 中,CE ⊥AB 于E ,DF ⊥AB 于F ,AC ∥ED , CE 是∠ACB 的平分线. 求证:∠EDF =∠BDF . (天津市竞赛题)

中考专题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

题型一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 (10年3考) 【题型解读】近10年考查3次,考查类型及频次:①判断函数图象考查1次;②分析函数图象考查2次. 类型一 判断函数图像 (2014.8) 1. 如图,AB 是半圆O 的直径,点P 从点O 出发,沿OA →AB ︵→BO 的路径运动一周,设点P 到点O 的距离为s ,运动时间为t ,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地反映s 与t 之间的关系的是( ) 第1题图 2. 如图,在Rt △ABC 中,AC =BC =4 cm ,点D 是AB 的中点,点F 是BC 的中点,动点E 从点C 出发,沿CD →DA 以1 cm/s 的速度运动至点A ,设点E 运动的时间为x s ,△EFC 的面积为y cm 2(当E ,F ,C 三点共线时,设y =0),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 第2题图 3.如图,A 、B 是反比例函数y =k x (k >0)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的两点,动点P 从坐标原点O 出发,沿图中 箭头所指方向匀速运动,即点P 先在线段OA 上运动,然后在双曲线上由A 到B 运动,最后在线段BO 上运动,最终回到点O .过点P 作PM ⊥x 轴,垂足为点M ,设△POM 的面积为S ,点P 运动时间为t ,则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

第3题图 4.如图,在菱形ABCD中,∠B=60°,AB=2,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BA→AC运动到点C,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以相同速度沿折线AC→CD运动到点D,当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设△APQ的面积为y,运动时间为x秒,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第4题图 5.如图,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点M为线段AC上一个动点,过点M作EF∥BD 交AD(或DC)于点E,交AB(或BC)于点F,已知AC=5,设AM=x,EF=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第5题图 6. (2019衢州)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E是AB的中点,点P从点E出发,沿E→A→D→C 移动至终点C,设点P经过的路径长为x,△CPE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函数关系的是()

2020年中考数学题型专练一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含答案)

3.如图,A、B是反比例函数y=(k>0)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的两点,动点P从坐标原点O出发,沿图中 题型一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 类型一判断函数图像 (2014.8) ︵ 1.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点P从点O出发,沿OA→AB→BO的路径运动一周,设点P到点O 的距离为s,运动时间为t,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地反映s与t之间的关系的是() 第1题图 2.如图,在△Rt ABC中,AC=BC=4cm,点D是AB的中点,点F是BC的中点,动点E从点C出发,沿CD→DA以1cm/s的速度运动至点A,设点E运动的时间为x△s,EFC的面积为y cm2(当E,F,C 三点共线时,设y=0),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第2题图 k x 箭头所指方向匀速运动,即点P先在线段OA上运动,然后在双曲线上由A到B运动,最后在线段BO上运动,最终回到点O.过点P作PM⊥x轴,垂足为点△M,设POM的面积为S,点P运动时间为t,则S关于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第3题图 4.如图,在菱形ABCD中,∠B=60°,AB=2,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BA→AC运动到点C,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以相同速度沿折线AC→CD运动到点D,当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设APQ的面积为y,运动时间为x秒,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第4题图 5.如图,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点M为线段AC上一个动点,过点M作EF∥BD 交AD(或DC)于点E,交AB(或BC)于点F,已知AC=5,设AM=x,EF=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第5题图 6.(2019衢州)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E是AB的中点,点P从点E出发,沿E→A→D→C 移动至终点C,设点P经过的路径长为△x,CPE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函数关系的是()

相交线和平行线提高题与常考题型和培优题(含解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培优题(2)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如图,AB∥CD,CD⊥EF,若∠1=124°,则∠2=() A.56°B.66°C.24°D.34° 2.如图是婴儿车的平面示意图,其中AB∥CD,∠1=120°,∠3=40°,那么∠2的度数为()A.80°B.90°C.100° D.102° 3.如图,直线a∥b,若∠2=55°,∠3=100°,则∠1的度数为() A.35°B.45°C.50°D.55° 第2题第三题第4题第5题 4如图,△ABC的面积为2,将△ABC沿AC方向平移至△DFE,且AC=CD,则四边形AEFB的面积为:A.6 B.8 C.10 D.12 5.如图,点D、E、F分别在AB,BC,AC上,且EF∥AB,要使DF∥BC,只需再有条件()A.∠1=∠2 B.∠1=∠DFE C.∠1=∠AFD D.∠2=∠AFD 6.如图,与∠1是同旁内角的是() A.∠2 B.∠3 C.∠4 D.∠5 7.如图,在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直线a与b平行的是() A.∠1=∠2 B.∠2=∠3 C.∠3=∠5 D.∠3+∠4=180° 8.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下列条件能使a∥b的是() A.∠1=∠6 B.∠2=∠6 C.∠1=∠3 D.∠5=∠7 9.如图,将一副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点O,AB∥OC,DC与OB交于点E,则∠DEO的度数为()

A.85°B.70°C.75°D.60° 10.如图,AB∥CD,AE平分∠CAB交CD于点E,若∠C=50°,则∠AED=() A.65°B.115°C.125° D.130° 11.如图,AB∥CD,DA⊥AC,垂足为A,若∠ADC=35°,则∠1的度数为() A.65°B.55°C.45°D.35° 12.如图,直线a∥b,∠1=85°,∠2=35°,则∠3=() A.85°B.60°C.50°D.35° 二.填空题(共12小题) 13.如图,已知BD∥AC,∠1=65°,∠A=40°,则∠2的大小是. 14.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AE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若∠BFA=34°,则∠DAE=度.

专题——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专题——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预热训练】(限时5分钟) 1、某人匀速跑步到公园,在公园里某处停留了一段时间,再沿原路匀速步行回家,此人离家的距离y与时间x的关系的大致图像是() 2、小明从家到图书馆看报然后返回,他离家的距离y与离家的时间x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如果小明在图书馆看报30分钟,那么他离家50分钟时离家的距离为________km. 3、如图,已知正△ABC的边长为2,E,F,G分别是AB,BC,CA上的点,且AE=BF=CG,设△EFG 的面积为y,AE的长为x,则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题重现】 1、(2015年广东中考第10题)如图,已知正△ABC的边长为2,E,F,G分别是AB,BC,CA上的点,且AE=BF=CG,设△EFG的面积为y,AE的长为x,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2、(2016年广东中考第10题)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P从点A出发,沿着正方形的边顺时针方向运动一周,则△APC的面积y与点P运动的路程x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是() 【专题专练】 1、如图,矩形ABCD中,AB=3,BC=4,点P从A点出发,沿A→B→C的方向在AB和BC上运动.记PA=x,点D到直线PA的距离为y,则y关于x的函数大致图象是()

2、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是BC上的一个动点,AE⊥EF,EF交DC于点F,设BE=x,FC=y,则当点E从点B运动到点C时,y关于x的函数图象是() A. B. C. D. 3、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90°,BC=4,点P是△ABC边上一动点,沿B→A→C的路径移动,过点P做PD⊥BC于点D,设BD=x,△BDP的面积为y,则下列能大致反应y与x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4、如图,在等边△ABC中,点O是中心,点P从点A出发,沿着等边三角形的顺时针方向运动一周,则△APO的面积y与点P运动的路程x之间形成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5、如图,矩形ABCD中,AB=4,BC=3,动点E从B点出发,沿B→C→D→A运动至A点停止,设运动的路程为x,△ABE的面积为y,则y与x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拓展提高】 如图,在Rt△ABC中,∠ACB=90°,AC=8,BC=6,CD⊥AB于点D.点P从点D出发,沿线段DC向点C运动,点Q从点C出发,沿线段CA向点A运动,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点P运动到C时,两点都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 (1)求线段CD的长; (2)设△C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是的S△CPQ:S△ABC=9:100?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则说明理由;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CPQ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的值;若不存在,则说明理由.

2020年中考数学题型专练一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含答案)

题型一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 类型一 判断函数图像 (2014.8) 1. 如图,AB 是半圆O 的直径,点P 从点O 出发,沿OA →AB ︵→BO 的路径运动一周,设点P 到点O 的距离为s ,运动时间为t ,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地反映s 与t 之间的关系的是( ) 第1题图 2. 如图,在Rt △ABC 中,AC =BC =4 cm ,点D 是AB 的中点,点F 是BC 的中点,动点E 从点C 出发,沿CD →DA 以1 cm/s 的速度运动至点A ,设点E 运动的时间为x s ,△EFC 的面积为y cm 2(当E ,F ,C 三点共线时,设y =0),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 第2题图 3.如图,A 、B 是反比例函数y =k x (k >0)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的两点,动点P 从坐标原点O 出发,沿图中 箭头所指方向匀速运动,即点P 先在线段OA 上运动,然后在双曲线上由A 到B 运动,最后在线段BO 上运动,最终回到点O .过点P 作PM ⊥x 轴,垂足为点M ,设△POM 的面积为S ,点P 运动时间为t ,则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

第3题图 4.如图,在菱形ABCD中,∠B=60°,AB=2,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BA→AC运动到点C,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以相同速度沿折线AC→CD运动到点D,当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设△APQ的面积为y,运动时间为x秒,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第4题图 5.如图,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点M为线段AC上一个动点,过点M作EF∥BD 交AD(或DC)于点E,交AB(或BC)于点F,已知AC=5,设AM=x,EF=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第5题图 6. (2019衢州)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E是AB的中点,点P从点E出发,沿E→A→D→C 移动至终点C,设点P经过的路径长为x,△CPE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函数关系的是()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

动点问题得函数图像复习指要 【典例分析】 例1(2014?贵阳,第9题,3分)如图,三棱柱得体积为10,其侧棱AB上有一个点P从点A开始运动到点B停止,过P点作与底面平行得平面将这个三棱柱截成两个部分,它们得体积分别为x、y,则下列能表示y与x之间函数关系得大致图象就是() A.B.C.D. 考点:动点问题得函数图象. 分析:根据截成得两个部分得体积之与等于三棱柱得体积列式表示出y与x得函数关系式,再根据一次函数得图象解答. 解答:解:∵过P点作与底面平行得平面将这个三棱柱截成两个部分得体积分别为x、y,∴x+y=10, ∴y=﹣x+10(0≤x≤10), 纵观各选项,只有A选项图象符合.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得函数图象,比较简单,理解分成两个部分得体积得与等于三棱柱得体积就是解题得关键. 例2 (2014年?河南省,第8题,3分)如图,在Rt△ABC中,∠C=90°,AC=1cm,BC=2cm,点P从点A出发,以1cm/s得速度沿折线AC→CB→BA运动,最终回到点A,设点P得运动时间为x(s),线段AP得长度为y(cm),则能够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得图象大致就是()

A.B. C.D. 考点:动点问题得函数图象. 分析:这就是分段函数:①点P在AC边上时,y=x,它得图象就是一次函数图象得一部分; ②点P在边BC上时,利用勾股定理求得y与x得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选择图象; ③点P在边AB上时,利用线段间得与差关系求得y与x得函数关系式,由关系式选择图象. 解答:解:①当点P在AC边上,即0≤x≤1时,y=x,它得图象就是一次函数图象得一部分.故C错误; ②点P在边BC上,即1<x≤3时,根据勾股定理得AP=,即y=, 则其函数图象就是y随x得增大而增大,且不就是线段.故B、D错误; ③点P在边AB上,即3<x≤3+时,y=+3﹣x=﹣x+3+,其函数图象就是直线得一部分. 综上所述,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得函数图象.此题涉及到了函数y=得图象问题,在初中阶段没有学到该函数图象,所以只要采取排除法进行解题. 例3(2014?广西桂林,第12题,3分)如图1, 在等腰梯形ABCD中,∠B=60°,PQ同时从B 出发,以每秒1单位长度分别沿BADC与BCD 方向运动至相遇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 △BPQ得面积为S(平房单位),S与t得函数图 象如图2所示,则下列结论错误得就是() A.当t=4秒时,S=43 B.AD=4 C.当4≤t≤8时,S=23t D.当t=9秒时,BP平分梯形ABCD得面积 考点:动点问题得函数图象. 分析:根据等腰梯形得性质及动点函数图象得性质,综合判断可得答案. 解答:解:由答图2所示,动点运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培优讲义全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培优讲义 教师寄语: . 努力向上吧,星星就躲藏在你的灵魂深处;做一个悠远的梦吧, 每个梦想都会超越你的目标。——佚名 【知识精要】: 1.平面上两条不重合的直线,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2.两条不同的直线,若它们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它们相交。 即,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3.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有关两直线垂直,有两个重要的结论: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4.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______.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平行线的判定:⑴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同一平面,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_______ . 7.平行线的性质:⑴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__________. ⑵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错角相等.简单说成:__________ ⑶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角互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精析】: 例1.如图(1),直线a与b平行,∠1=(3x+70)°,∠2=(5x+22)°, 求∠3的度数。

培优--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综合训练专题电子教案

初一数学寒假培优训练四(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综合训练专题) [一]、平行线的判定 一、填空 1.如图1,若∠A=∠3,则 ∥ ; 若∠2=∠E ,则 ∥ ; 若∠ +∠ = 180°,则 ∥ . 2.若a⊥c,b⊥c,则a b . 3.如图2,写出一个能判定直线a ∥b 的条件: . 4.在四边形ABCD 中,∠A +∠B = 180°,则 ∥ ( ). 5.如图3,若∠1 +∠2 = 180°,则 ∥ 。 6.如图4,∠1、∠2、∠3、∠4、∠5中, 同位角有 ; 内错角有 ;同旁内角有 . 7.如图5,填空并在括号中填理由: (1)由∠ABD =∠CDB 得 ∥ ( ); (2)由∠CAD =∠ACB 得 ∥ ( ); (3)由∠CBA +∠BAD = 180°得 ∥ ( ) 8.如图6,尽可能多地写出直线l 1∥l 2的条件: . 9.如图7,尽可能地写出能判定AB∥CD 的条件来: . 10.如图8,推理填空: (1)∵∠A =∠ (已知), ∴AC∥ED( ); (2)∵∠2 =∠ (已知), ∴AC∥ED( ); (3)∵∠A +∠ = 180°(已知), ∴AB∥FD( ); (4)∵∠2 +∠ = 180°(已知), ∴AC∥ED( ); 二、解答下列各题 11.如图9,∠D =∠A,∠B =∠FCB,求证:ED∥CF. 12.如图10,∠1∶∠2∶∠3 = 2∶3∶4, ∠AFE = 60°,∠BDE =120°,写出图中平行的直线,并说 明理由. A C B 4 1 2 3 5 图4 a b c d 1 2 3 图3 A B C E D 1 2 3 图1 图2 4 3 2 1 5 a b 1 2 3 A F C D B E 图8 E B A F D C 图9 1 3 2 A E C D B F 图10 A D C B O 图5 图6 5 1 2 4 3 l 1 l 2 图7 5 4 3 2 1 A D C B

轻松解决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

轻松解决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

————————————————————————————————作者: ————————————————————————————————日期: ?

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刘老师在线) 1、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N为AC的三等分点,三角形边上的动点M从点A出发,沿A→B→C的方向运动,到达点C时停止.设点M运动的路程为x,MN2=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 B C D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注意分析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而不一定要通过求解析式来解决. 【解析】∵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N为AC的三等分点,∴AN=1. ∴当点M位于点A处时,x=0,y=1. ①当动点M从A点出发到AM=1的过程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排除D; ②当动点M到达C点时,x=6,y=3﹣1=2,即此时y的值与点M在点A处时的值不相等.故排除A、C. 故选B. 2、如右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若动直 线l垂直于BC,且向右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 积为S,BP为x,则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分三段考虑,①当直线l经过BA段时,②直线l经过AD段时,③直线l经过DC段时,分别观察出面积变化的情况,然后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解析】①当直线l经过BA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 ②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保持不变; ③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小; 结合选项可得,A选项的图象符合. x B y P A D C l x s A. … x s B. x s C. x s D .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分析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分析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 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 1.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2.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3.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二、动态几何型压轴题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1.点动问题。 2.线动问题。 3.面动问题。 (二)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 1.特殊探路,一般推证。 2.动手实践,操作确认。 3.建立联系,计算说明。 (三)本大类习题的共性: 1.代数、几何的高度综合(数形结合);着力于数学本质及核心内容的考查;四大数学思想:数学结合、分类讨论、方程、函数. 2.以形为载体,研究数量关系;通过设、表、列获得函数关系式;研究特殊情况下的函数值。 三、双动点问题 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以灵活多变而著称的双动点问题更成为中考试题的热点, 1.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图象问题。 2.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结论开放性问题。 3.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存在性问题。 4.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最值问题。 双动点问题的动态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信息量大,对同学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并特别关注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 四: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五:以圆为载体的动点问题 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中考经常考察,有一类动点问题,题中未说到圆,却与圆有关,只要巧妙地构造圆,以圆为载体,利用圆的有关性质,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此类问题方法巧妙,耐人寻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