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最新资料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最新资料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最新资料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最新资料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德育内容的选定、德育途径及方法的选择和具体运用。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具有预见性、超越性、可能性等特征。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尊重了德育目标的历史延续性,既尊重了历史的客观现实,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需求。第二,注意到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有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注意到了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摒弃了以往。使学生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一刀切做法。第三,体现了社会要求与个人发展的统一性,对个体道德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的培养问题有了初步的强调。第四,考虑到了德育工作的阶段性,对小学和中学的德育目标分别用两个大纲加以规定,即使是中学德育大纲中,也区分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大而划一,没有形成明显的目标序列,缺乏针对性

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是从无律到他律、

律阶段的发展历程。因此,同样是小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和六年级的学生所能够达到的道德要求显然是有区别的,即使同样是六年级的学生。其道德追求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学校德育的目标需要形成一个比较细致的目标序列,并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提出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序列。同时,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为了追求“高大”的目标,很多教师趋向于向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学生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这种缺乏针对性的高目标、高要求的德育造成的后果是学校德育的天平向少数学生倾斜,德育工作热衷于抓尖子、抓典型。对大多数学生的品质培养和训练重视不够。大面划一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要求还会产生另一个后果,就是容易造成学生会说不会做。知行脱离。

(二)德育目标的制定主体较为单一,德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并未真正参与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的。虽然国家作为教育主体之一有决定和颁布学校德育目标的权利和必要,但是如果国家的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没有具体德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社区等积极、实际地参与,它的实际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为没有具体德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社区等的积极参与,容易导致中小学德育目标脱离学校德育工作、学生品德发展规律、社区道德需求的实际,成为华丽或颇具诱惑的词语堆积成的花瓶,另外,也容易导致具体德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社区的消极甚或是抵制的情绪,不利于他们积极性的调动。

(三)德育目标对学生个人的生活幸福、情感强调不够“我认为现在要特别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和道德教育中地位和价值。??道德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它主要用情感满足与否及用什么方式满足和表达来表征自

身的精神需求。因此德育的过程??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深层核心

还在于人的情感――态度系统的改变。通过综合各学科发展成果,??特别是正视当代道德教育现实之不足,我们愈加认识到,必须高度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及德育中的地位和价值。”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仍然以社会本位为主,对个人生活幸福、情感等强调的不够。“如果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完全没有个人存在,这一目标就很难讲是‘现代'的。”

(四)德育目标对学生民主品格、国际意识与对社会、国家的理性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强调不够

德育培养目标无疑最能体现德育甚至教育改革的价值追求

和取向,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尽管体现了时代的部分要求并加强了现实针对性,但仍显不足,表现在:第一,在目标表述中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对青少年学生的

民主品格、民主精神的素质要求,而只是空泛地提“遵纪守法” 等,这无益于民主公民的培养和整个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第二,德育目标对学生的国际意识(视野)和对社会、国家、民族的道德理性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一方面,德

育目标在高度强调国家、民族认同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重要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在全球化时代的生存对人的国际意识、多元文化意识等的培养和对本民族、国家历史的道德理性反思与批判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国际视野、悦纳各国优良道德传统的胸怀、理解或正视各国道德发展历史与差异的精神,反思与批判本国道德发展历史与传统的精神、建构新的适应本国社会发展的道德目标体系的能力也成为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改革的思路

(一)建构多层次的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分层次构建德育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如何分层次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主张。张人杰教授在批判德育目标的单纯统一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德育目标的具体层次构想:在社会转型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可分为四个层面:亦即“应该提倡的”、“必须做到的”、“允许存在的”和“坚决反对的”。学校德育需侧重的则是“必须做到的”和“坚决反对的”两个层面。

在建构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时除了考虑到德育自身的层次性,如提倡的层次、要求的层次、允许的层次、反对的层次外,还需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来确定各年级的德育目标。如在小学低年级,可以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生活习惯等为目标;小学中年级,可以注重培养自立性和有节制的生活态度等

为目标;小学高年级,可以强调培养作为集体和社会中的一员应有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等为目标等。同时在德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上也应体现年级段的特点。

(二)扩大中小学德育目标制定的参与性、民主性在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除了政府决策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广泛吸纳德育专家、具体德育工作者、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相关利益团体(如企业、群众性组织等)代言人等的合理性建议,同时在德育目标的制定体制和程序上尽可能做到科学化、民主化,要较多地采用专家起草、集体论证、多方听证、充分酝酿民主决策的方式,并经过多次论证和修订,使最后出台的德育目标越来越具有民主性、广泛性、可能性和科学性。

(三)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制定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制定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改变旧的、采取外在束缚人的方法来禁锢人、谋求一时一地的社会稳定的学校德育,而是从个人出发,创造条件来发展人,追求内在自觉的、长期的个人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学校德育。因此,德育并不是学生敬而远之或高不可攀的外在东西,而是寻求个人成长优良环境的内在的、自觉的需要和保障,可以是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所以。以人为本的德育最终依然会实现德育的社会价值。

(四)加强对学生民主品格、国际意识与对社会、国家

的理性

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中小学德育目标中应加强学生民主品格的培养。如学会参与并养成民主意识、学会负责并形成责任感、学会关心并建立彼此信任、学会理解并达成有效共识、学会宽容并创造和谐气氛、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并营造愉快的生活环境等。

“新时代的新文化是互补互生的文化,是交融出来的文化。因此成人对待儿童的最聪明、最明智的方式就是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和相互补充。”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批判而不是无端指责或是牢骚抱怨,学会接纳而不是夜郎自大或是自暴自弃,学会反恩而不是急功近利或是好高骛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