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县级课题《小学数学阅读策略研究》是于2012年11月申报,2006年3月被批准立项。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顺利完成课题的各项研究实验任务,达到了研究目标,取得了预定研究成果。

数学是一种语言,不过,这种语言是“慎重的、有意的而且是精心设计的”。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还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但是现实中往往学生不愿去读,不想去读。

一、课题的研究价值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且效果不是很好,对于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没有形成系统、有效和可操作性的指导策略。

2、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与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密切相关。

3、《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可见,“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4、我校办学思想中有9个坚持,其中一个就是课程教学要坚持思维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能有效促进小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5、本课题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和实践研究,研究过程有助于老师们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6、我们认为通过本课题研究,将形成一些有关数学阅读的相关成果,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有效促进作用。

7、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试图形成检测数学阅读能力提高的评价标准。

8、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弱,已经成为我们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打造自主高效课堂的一块重重的“绊脚石”。

根据以上几点,我们自制《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从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方面了解学生的数学阅读状况。调查发现学生对阅读数学材料感兴趣的学生仅有10%,甚至有46%的学生几乎没有阅读过数学课外书籍,83%的学生在阅读中没有计划性与明确的目标意识。在阅读中能够采取写批注、作笔记的仅有8.6%,而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

发现学生解决问题时感到的困难主要表现在阅读时缺乏自主性、自觉性、目标意识淡薄、语言感知能力弱、不能及时更换思维策略、不能准确提取有用信息,对题意理解不当、语言表述紊乱及语言间的转换困难等问题。

因此本课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解决:

1、如何激发小学生数学阅读兴趣的策略

2、强化指导,提升小学生数学阅读技巧的策略

3、培养习惯,升华小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的策略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彼此关系

1、数学阅读能力:阅读是指认真地看并领会其内容。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与纽带,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理解、获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

2、培养策略: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与方法。本课题中是指在数学教育情境中,有效培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方式和方法。

这两个概念之间相辅相成,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通过研究找出策略方法;然后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运用策略方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三、课题的基本理念

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提升了数学阅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数学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以及问题的解决只有在数学阅读之后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数学意识,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是数学学习的先导和深化。

从宏观的角度看,数学阅读不只是“数学文本”中解析出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抽象出一种可以产生以前未曾有过的“数学文化图式”或“数学文化创造规律”。从微观的角度看,数学阅读是指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构建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

四、课题基本研究假设:

(1)学生方面

①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自身通过数学书的阅读包括电子网络的阅读来独立钻研和领会数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方法。②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数学阅读风气。要求学生对阅读的内在需求和阅读的目标性有明显改变,学习的自主意识、阅读的自信心不断增强。进而形成积极的自我阅读、自我提高的内部动力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更大的进步。③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明显提高。不仅是课

内外的阅读能力,还要从解题能力看,让学生要有明显成效。④学生作业优秀率要有明显提升。⑤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成绩。⑥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2)教师方面

①增强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课改意识,促进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②教师根据研究形成的方法策略指导教学,促进专业成长。

(3)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形成合力,为学生的数学阅读创设最佳环境,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五、课题的研究方案——实践框架

<一>研究内容:1、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及问题的调查分析2、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3、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层次构成分析4、形成有效的、不同年段、不同内容的阅读能力培养策略5、通过行动研究法检验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策略研究的有效性6、实验前后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对比分析7、整理收集小学生数学阅读内容及相关素材(如:教材中出现的数学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数学知识、单元小结、算法指导等)。

<二>研究措施

本课题实施周期为三年(2014 年12月——2017年12月)。具体的实施时段如下:(一)酝酿筹备:(2014年12月— 2015年4月)选定研究课题,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申报课题;研制课题研究方案等。(二)前期阶段:(2015年5月— 2015年12月) 1、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针对本校学生阅读能力现状,对本校教师的课例进行研究分析。成阶段成果:案例分析报告。(三)中期阶段(2016年1月— 2017年1月)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 4、学习名师的优秀课例,并进行研究分析。阶段成果:案例分析报告。(四)后期阶段(2017年2月—2017年12月) 1、归类、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各种资料。 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整理、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阶段成果:研究报告,形成小学生数学阅读评价指标,相关论文

<三>研究思路:

为了更好的完成各个阶段的研究,我们主要分年段、分内容来进行。根据不同年段制定一份《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及问题的调查表》。找出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影响因素(心理发育状况、课堂上教师的影响、阅读习惯、家庭因素......).然后对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层次构成分析。在低段主要培养学生在数学阅读方面

的兴趣,中段注重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高段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从文本、图形、数字、图文组合等几个方面来研究,从而找出研究策略。同时形成不同内容、不同年段、不同层次结构的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评价指标。综合上诉,我们认为通过研究得出的策略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将会是有效的,同时通过实践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是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的。六、课题研究成果及成果形式:

<一>、数学阅读教学的途径

(一)转变数学教学观念。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让教师明确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阅读教学的要求。组织教师学习研讨数学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阅读的内容,注重并加强数学阅读教学与研究。

(二)重视课本阅读把握阅读重点

首先要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范围、重点、目的、要求以及阅读时要思考的问题。阅读提示题的设计,除了具有启发性、指导性、探索性,有思考价值外,还要注意难度上的层次性,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提示题。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还可以自己根据阅读内容,确定阅读的目的和要求。

数学教材的情景设计,在介绍数学文化,利用课程资源方面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知识基础与接受水平,符合教育的原理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因此,一定要重视对数学课本的阅读。数学课本的阅读一般有课前、课中课后阅读。

1.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也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事前教师让学生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

有时还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

例如,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基本步骤,提出如下预习要求:

①书上向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实际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

②书上是采用什么办法解决的?你的方法和它的方法有何异同?哪个方法更好,更实用?

③流利的读出书上文本框里的内容,你读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④试着说一说课本上的解决方案是否合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可以讨论)

这样,指导学生阅读预习坚持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已能掌握预习的方法和步骤,并形成了预习意识。

新授前,检查预习的效果,并对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反馈,以此督促学生逐渐形成数学预习的好习惯。课前

阅读要求学生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疑点,提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课前将这些问题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解决,或上在课堂上询问老师准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样既激励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学得轻松。

2.课中阅读时把读、思、议、练结合起来。对于定义、法则、公式等基本知识的阅读,做到有耐心,讲究方式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其产生过程的基础上,逐字逐句让学生反复读,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含义,体会数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教师还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数学情景,引发学生讨论思考,利用教材中数学文化知识板块,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读书与讨论、质疑结合起来,使读书变成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行为。

3.教师根据教材需要安排学生课后阅读。课后阅读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概括,起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作用。让学生逐步养成了不读懂学习内容,就不动笔计算的好习惯。并且,在班级内营造数学阅读的氛围,定期出数学黑板报,举办数学阅读趣味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智力竞赛,数学游戏等,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积极性。课后阅读还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课后阅读的基础上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应用。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询等方法去解决问题,使阅读与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

(三)课外延伸性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龄中期和后期,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跟在学龄初期进行观察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的数学阅读不仅仅局限于数学课本,还引领他们阅读一些数学课外读物,如《中、外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万花筒》以及与数学有关的读物等,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数学课外书、报,上网查阅有关的数学知识,要求学生认真收集整理课外作业、寒暑假作业中的趣题、趣事等,使他们的思考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尽量为他们创设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参与班、校及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一些数学活动,让他们满足自己的展示欲望,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让他们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得到发展。我们也呼吁科普作家们能为孩子们写出更多有趣的适合于不同年龄层面学生阅读的数学科普读物,也建议《小学生数学报》等数学报刊上开辟“好书推荐”栏目,推荐最新的数学科普类读物,对广大的小读者进行数学阅读方面的引导。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注重和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使之形成更好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融合各学科的学习方法,形成适宜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数学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进行学科间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阅读的方法

1.分层阅读。从学生阅读时深入的程度和系统性来看,主要可分为粗读、间读、精读等。粗读是指对于学生已比较熟悉已经掌握的旧知、课文中容易理解的过渡性的导语等阅读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一带而过;精读是指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以及发现问题时,要把相关内容反反复复地推敲、揣摩,力求理解、领会,如果因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实在不懂的问题,应做出记号,便于重点听讲或质疑。精读概念,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定义中的字、词、句,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述或替代,能举出符合定义的实例,会判断某一实例是否符合概念,能对类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找出联系和区别,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精读公式、算理,能理解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说明计算的方法和理由。精读解决问题的例题,能看懂解题的过程,掌握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并探索不同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间读是指对一个名词、术语或一句话因读中有思而读一段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再继续往下读。这种读法无论是在阅读的速度还是在思维的难度上都介于速读和精读之间。

3.分类阅读。阅读中要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类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感知、想象、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各类数学知识在阅读中的侧重点和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去感悟,形成技能。

①图文结合研究性地读。

《课堂作业本》和数学教材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类型:画面中呈现部分数量信息,又出现话语形式的提示,最后以文字出示问题。这是人教版数学的一大特色,比起一大堆文字,学生倒也喜欢这样的花样。但是由于形式的多种变化,加上以直观为主的思维特点,学生往往只看到情境画面,而忽略了真正的数量信息,从而导致解题错误。

例1:

学生通常看到一个3月2号,一个星期二,就犯难了,不知道如何下手。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两个数据与30天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中,单位名称是关键,在解题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单位名称,进行对比观察,从而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做题的时候,我让他们先找出所有的数学信息:3月2日、星期二、30天;然后让学生仔细再读一读问题,找出单位名称,然后学生就很自然地想到:3月2日这个信息是没有用处的。我

把这种方法称为“单位名称法”,是一个不错的判别依据。

②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发现性地读。

教师除了要从现实中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让他们亲自感受数学外,还应

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学以致用,发挥数学知识应有的价值。

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的教学里:

师:今天刘老师还带了一幅自己创作的画,你们看!(课件展示)

生:哇,真漂亮!

师:我把这幅画送给班级。

生:太好了。

师:就把它挂在墙壁上吧。

生:给它配个画框,这样看上去更漂亮。

师:你的提议真不错,好啊,就请大家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动脑筋算一算,至少要买多长的木条来做这个画框呢?

(学生沉默了,没有数学信息)

师:那该怎么办?

生:要先量出这幅画的边长。(课件出示画的尺寸:长4分米,宽3分米)

生异口同声回答:14分米。

师:哦,大家都认为是14分米。好的,那就请电脑来帮我们把木条装在画上吧。(课件演示:木条分成4段后,逐一安装在画的周围。发现少了四个角,木条太短了。)

生:14分米的木条还是太短了,要再买长点的。

师:那到底该买多长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课后去思考研究吧。

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始热烈讨论,一堂课就在学生的争论声中自然地结束了。

这课堂总结的设计内容,其实都是来源于我们生活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像给一幅画配画框,这不仅要用到今天所学的有关计算周长的知识,而且还要应用实际中的装配窍门。当学生在遇到没有直接出示的数学信息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去开展讨论、研究甚至动手操作,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③圈圈点点抓重点性地读。

数学练习中,有一些承接型过渡信息,是以上一题中的结果作为新一题的信息的,

如例2:(1)有84朵花,每4朵扎1束,可以扎多少束?

(2)平均每人送2束,这些鲜花大约可以送给多少人?

很多学生都是84÷4=21(束)84÷2=42(人)其实,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关键,那就是“平均每人送2束”而不是两朵,那么应该是21÷2≈10(人)

很多时候,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用以往的经验解决问题。过后还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相信自己错了。我们一定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这个问题中,单位名称是关键,在解题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单位名称,进行对比观察,从而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又例如:

例3:金龙公司有808千克食用油,每瓶装2千克,可以装多少瓶?把这些油每4瓶装1箱,可以装多少箱?此例与上例非常相似,解题方法也几乎一样。808÷2=404(瓶)404÷4=101(箱)特别是第二个问题中出现了“这些油”,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认定是808千克,毫不质疑。殊不知,808千克也就是404瓶,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每4瓶装1箱”。

教学时,应该肯定学生找出“这些油”这一关键,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关键词句法”。接着引导:这些油指的是哪些油?是808千克?还是404瓶?用哪一个更合适,为什么?进而找出关键中的关键:每4瓶装1箱。而有一些并列型过渡信息,下一个问题的解决与上一题的结果无关。

例4:万山红衬衣长有560件衬衣,如果每箱装8件,需装多少箱?如果每箱装

4件,需装多少箱?

学生这样解题:560÷8=70(箱)70÷4=17()……2()。

于是我引导学生分析:第二个算式里每一个量是什么?用70箱除以4件又是什么?学生在争论中发现不对劲,装好的衣服再装什么呀?此时,我再请学生思考:是把多少衬衫装箱?要求学生把“560件衬衣”划出来,或者把第二个问题补充完整:“如果‘560件衬衣’每箱装4件……”,再解题。这是“信息确定法”,假如问题中有缺少的信息,那么一定要先确定这个缺少的信息是什么,把这个信息圈出来或添上去,再来列式解决。

另外,学生在遇到文字较长的题目的时候,往往就被吓住了,失去了读下去的信心,感到束手无措,胡乱地解决一下。

例5:管理员收了366元小轿车的停车费,收了610元中巴车的停车费。

两种车管理员各收多少辆停车费?

确实,理解长句比短句要费劲许多,尤其是我们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遇到这样的长句,教师要通过浅显的提问一步一步诱导孩子,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并鼓励一切正确的想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明白:只要认真地完整地阅读整个句子,可以结合单位名称法、关键词句法,信息确定法等多种途径,把需要的能帮助理解题目的字、词、句圈一圈,写一写,仔细理解,前后联系,就一定能弄懂这些长句的意思,进而顺利解题。同时,这也提醒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允许孩子用各种方式表达,并经常性地开展这种理解性的交流活动。这种方法也是学生用的最多,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④以形代题具体化地读。

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小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往往对于一些排列上的问题无从下手。如:

例6:学校运动会上,小刚、小强、和小力都参加了1500米赛跑。跑步时,小刚和小力相距113米,小强和小力相距210米,小刚和小强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是有两种情况的,如果单从字面上,学生很容易被三个人名,三个数学给绕进去。这时如果采取画图的方式就比较好理解了。我让学生用图形代表三个人物,然后根据题意画出他们的位置关系,一种情况是小刚和小强分别在小力的一前一后,一种情况是小刚和小强同时在小力的前面或后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易的多。

在我们数学学习中,适当地以形代题,以图代题,往往能够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让学生一目了然。

⑤创设情境表演性地读。

在语文阅读中,经常使用角色扮演或分角色朗读来理解内容,而这个方法在数学上某些地方也同用适用。

如:例7: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756米,小明每天往返两次一共要走多少米?

在这个问题当中,学生对于往返两次不能理解,于是我便创设了一个“学校”和“小明家”的情境,让一名学生扮演小明,我让学生圈出重点的词语“往返两次”,然后让学生先表演“往返”,当“小明”从“家”向学校走的时候,我说“往”;当“小明”放学回家的时候我说“返”,学生很快就明白往返的意思了。然后我再问他们这是往返了几次?再让学生走一个来回,学生就很快明白“小明”一共是走了四次这段距离。

小学低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适当的生活情境,角色扮演的形式,都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因此接受起来特别快,学生也觉得兴趣盎然。

⑥写数学日记、周记总结性地读。

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例如:《时分秒》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给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并用小日记的形式把自己在这一天中的所见、所想和心情记录下来,非常有利于学习。

⑦丰富课外知识延伸性地读。

如果在课堂上单单靠教材文本知识,是远远不能让孩子们认识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的。课外阅读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班有几个数学不好的学生谈到数学、数字,就觉得枯燥乏味,头痛提不起任何兴趣。于是我想了个办法,从数着手,引导学生到课外去阅读数的起源、古代各国的数的各异形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历史等等,学生都纷纷找来了丰富的素材,在数学课堂上组织了一次“数”的交流:古巴比伦数字、古中国数字、古罗马数字等图片展示及文字说明,让学生穿越时空步入历史,亲历了一场数的演变史。学生感言颇多:“数真是太神奇了,原来是这样演变来的;读了这么多的课外资料,第一次发现数学这么有趣,好像把我带到了神秘古国。”一场阅读拯救了学生厌恶数学的情绪。

数学课外读物不多,但是一些好的读物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他们去思索。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学生觉得很新鲜的东西,学生觉得很好奇,这时,让他们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之后,他们往往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不仅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更能进一步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数学阅读的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阅读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阅读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思考题,边读边思考每个字、词、符号和图表的内在意义,边读边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找规律、抓本质,而不能只去死记硬背公式、定义、法则或只是机械模仿计算的方法、分析的过程,只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弄懂、学会知识,掌握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2.手脑并用的习惯。

①划:划出概念、术语、公式、法则等,以便查阅和记忆;划出语句中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提醒自己;划出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质疑。画出直观的线段图、平面图形等示意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帮助自己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

②算:数学知识是以计算为基础的,因此,阅读中,边看、边想、边算,在算中比较找规律、在算中尝试探索、在算中验证推理的结论等。

③操作:阅读中,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边读边运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这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积累了感性材料。

3.勤问的习惯。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学生阅读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刚开始,有些学生不会提问题,提

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这是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待,这样,学生才敢思、敢问,才会逐渐产生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4.自省的习惯。

阅读后,要养成总结、自省的习惯。问自己阅读了哪些知识?哪些是自己独立理解的?哪些是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弄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如何处理?找出成绩和不足,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四、研究的成效

(一)从课堂阅读能力看成效

2011年11月以三上年级《秒的认识》这一课时为例在实验班与对比班进行了一次课堂数学阅读水平的测验,测得结果如下表:

表1:实验班和对照班阅读能力层次检验表

这里我们把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分为四个层次:机械接受水平,阅读时能接受字面上和感觉上的刺激,能记住课本的结论(1分=60秒);意义接受水平,阅读时注意寻找新知识与头脑中适当的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记住结论并力求理解数学结论(1时=60分、1分=60秒);独立发现水平,阅读时能独立揭示问题中的隐蔽关系,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发现新的结论或规律,能融会贯通地运用规律。(1时=60分=3600秒)指导发现水平,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能揭示问题中的隐藏关系,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发现新的结论或规律(这类同学在独立的情况下与意义接受类的同学效果一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实验班的学生处于后几个阅读能力层次学生明显多于对照班,而处于最低层次的学生较少,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实验班的数学阅读能力要好于对照班。

(二)从解题能力看成效

我们提供了三道典型的数学题来测试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阅读能力,第1题语言转换问题,涉及到数学语言间的转换,对学生阅读能力水平要求较高。第2题对于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归纳猜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第3题是一道普通的计算题。出错情况见下表:

表2:对两班学生在三道题上出错百分比的统计

从以上统计可以得出,第3题是一道计算题,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不高,所以出错人数百分比相似,无显著性

差异。而第一、二两题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这两道题上的出错人数百分比有显著差异,说明阅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是有效的。并且从测试后的面谈中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对试题的阅读及理解更是明显优于对照班,其实平时的作业当中早已反映出了这一点。

(三)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成绩

我把11年7月和11年1月所任教二班(3、4班)的成绩与平行班(1、2班)(由另一老师任教)进行比较,课题后成绩有显著差异。

前两个班级的数学平均分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课题后,两班平均分相差3.9分,计算p<0.01,说明两班的成绩差异极显著,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还有两平行班班,这说明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确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四)学生作业优秀率明显增加

作业的评比内容为正确率和清楚程度,计分方式为等级制,为了简单明了,笔者将“优+”和“优”归为优秀类别,其余归为一般类,经统计,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作业优秀者增加了16人,而对照班作业优秀者反而减少1人,经差异检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作业优秀率存在显著差异。

(五)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知识、体会的思想、内隐的思维展现给别人,并使其将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用组织好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根据问题组织、监控讨论的过程,并根据讨论的结果调控讨论的进程,这是思维品质训练的有效方法。此外,在学生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采用“自我提问法”,学生阅读完后写阅读后记……这些措施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具体阅读策略的使用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概括能力、比较与评价能力都会得到了提高。

(六)促进了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

一年来,我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学习,关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通过课题研究,也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四、课题展望及思考

教学的成果,科研的成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最终还是体现在孩子的脸上和孩子的身上,无论教学怎样进行改革,我们都必须把教学研究和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因此,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就是要通过各种策略和途径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获得主动、生动的发展,培育学生积极的阅读情感和创新精神,最终教会学生热爱阅读、学会阅读。

(六)教师队伍得到发展和提高。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使参研教师的行动表现得更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联系、关注学科知识的呈现与学生生活、环境、情绪的关系。能钻研

教材、善了解学生,能体现教育的人文性;热爱生活、熟悉专业、巧设问题与情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重实践、重反思、乐尝试、勇否定,体现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常交流、多学习,体现集体攻关的合作忧势。能把握新课标、能为学而重组教材、做教与学的有心人。通过听讲座,分析、论证、总结、交流实验情况,进行教学与教科研,更新了教育观念,也体验到了对自己专业、对自己学生的更真挚的深情,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长足发展。

(七)取得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数学不再让学生感到“无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了学生自主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课题组的实验研究达到了本研究目标,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1、《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研究》实施方案

2、《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研究》阶段工作计划安排

3、自制问卷调查表《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问卷调查》及情况分析

4、论文《浅谈对低段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浅谈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浅谈如何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研究﹥的实践体会》论文《小学低段数学概念课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获科学城教育局普教学会一等奖并交流

5、学生应用意识过程评价方案

6、一~十二册“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包的建立

7、收集优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课例册

8、课题结题报告

9、实验研究课例、教学设计集和论文集

十、今后研究工作的反思及思考:

我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收获颇多,但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制约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因素主要有五方面:

1.教学观念及方法对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影响

2.教材对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影响

3.考试评价制度对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影响

4.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影响

5.小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对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影响

那么如何在这五方面做得更深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

其中,如何去.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目前,小学数学的考试内容多以知识点的考核为主,致使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为主,忽视对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如果考试命题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一方面从考试的内容上改进,例如在试题中增加对应用数学考查的比例,设计一定的具有现实背景的

问题和开放题;另一方面从考试的方式上改进,例如在试题中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的内容。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利用“一言堂”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非常薄弱,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在应试的范畴内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的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新知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在理、化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面对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当前我们学校的设施和教师教学情况,发现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农村学校一般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准备量太大,或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常常在教室里纸上谈兵代替学生实验甚至取消实验,或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 2、尽管开设实验,但由于农村学生自小学教育就缺乏实验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差强人意,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无兴趣,或者存在畏惧心理,主动性差,或只看不动手,成为实验边缘人。 3、部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对实验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改变我校理化实验课教学的现状,优化理化实验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学校的理化教研组的几个老师研究讨论决定对《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并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做好记录,从而形成适合新课标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我们课题组理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简介 一、标题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二、序言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老师仍然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非常高,约占分值的10%至15%之间。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的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

中出现。导致计算错误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我想应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找到以下存在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错的原因不仅仅是马虎粗心,而且还有其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摘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的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教学教材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农村,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问题。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

数学小课题结题报告(培训学习)

库尔勒市实验中学“小课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方案)课题名称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课题成员 忽兴、杨丽萍、汪帅、高红伟、柳东阁课题 组长 李海峰 简要背景说明(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一)问题提出背景: 审视当前学校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刻认识,使之在具体实践中走了样:一是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而缺乏时效性。二是过分追求课堂顺畅,严重忽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过强,过弱的趋势都会影响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因此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内容: ①构建合理合作探究组织。合理、科学分配小组,还要有良好的分工与配合,要做好合作学习的准备,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加强对合作方法的指导。 ②选择恰当的合作探究时机,把握好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契机,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精选合作课题,要设计好讨论的内容。灵活、科学安排合作探究。 ③建立有序的合作规则,保证充裕的合作探究时间,使合作具有实效性。

④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 (三)课题的应用价值: ①扭转教学现状:合理设计教学中的小组合作讨论,使之不再流于形式,重视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②学习形式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注重知识的运用,而现代的学习形式更加注重知识的转变和形成过程,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进一步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创新点: ①改变合作学习中的重“学生”轻“教师”现象,对传统讲授式矫枉过正。 ②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合作学习不能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③数学合作学习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思维上的激发、互补与互动。任何形式上热闹而思维活动不足或不够深入的合作,都不是理想的数学合作学习。 ④数学内容通常具有延续性、拓展性与应用性,所以课内合作与课外合作需要并重。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已经清醒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开发出一套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本身包含着教师大量的决策过程,而这个决策过程更是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为支撑。研究表明,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等。当今社会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很多城镇学校都把它作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不断增加。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分布,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优质的数学资源,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数学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凡能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因素都是教学资源。它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即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因素。但是,由于很多教学资源并不一定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不能直接为教学所引用,不能直接进入学生学习活动范围或成为活动对象。所以,本课题所指的“教学资源”特指能够直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的,并能被师生直接利用,有可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参考辅助资料。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堂教学,并能与教育活动相联系的有用资源。一般地,教学资源并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直接的利益,因为教学资源增多,意味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因此,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决师生、教材、教参三者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三、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小课题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结题报告纳卜藏九年一贯制学校马洪福 一.课题基本情况 1.研究的背景 ①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共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有很多学校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组织,也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生活的集体。因此,班级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最基本的支点与抓手,班级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②学校高位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根本价值存在是文化存在。认识一所学校,一定要认识该学校的文化;研究一所学校,也一定要研究该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是最值得研究的因素,也是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先进的学校文化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校本教育研究,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校根据“特色为根,质量为本,

文化为魂”的办学方针,致力于建设“美丽校园”,打造品牌学校涵。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体系还不完善,还未能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的班主任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没要有在日常的教育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要使学校在更高层次上良性运转,必须借力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办学品位,确保学校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③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学生养成教育方面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不为班级着想,不关心班集体,缺乏集体思想,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与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班级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没有良好的班风,班貌,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就没有班级精神的形成。教育的本质,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文化人”。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帮助下知道“做什么”,部分学生知道“怎么做”,而只有少部分学生才知道“为什么做”。我们的理想,就是让绝大多数学生知道“为什么做”,而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帮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文化一旦化为学生自觉主动追求的东西后,它就可以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撑点,价值判断的参照系。如此,学生就会用某种“特征”的文化选择生活,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选择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做正确的事情”,以至形成一种生活精神。 ④教师生命发展的需要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 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是市级个人课题,,2006年11月经市教科所批准,在县教科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06年12月启动,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实验,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着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即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也已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或简单的知识统一,而是以追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内涵,应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终身发展,面向终身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我很用功,但知识掌握得不多、不牢,能力提高得有限?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太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探

索,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一旦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方面用点心,就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规律。 6、培养、锻炼一支由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所组成的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小课题结题报告完整版

小课题结题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单位:杨木川镇中心小学 主持人:沈明月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能力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课题总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法,指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优秀读本进行阅读和品鉴,提高对语言的赏析、感悟能力,进而达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读书的愿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 2、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 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 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达到自主阅读的目 的,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5、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 词句的良好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

研究对象:本校一、二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展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对调查情况分类对比,积累材料,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进行具体操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诵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低年级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但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地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 美。? 1.读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在读中揣摩语音,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和课文的内涵。如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我基本上都要经过以下环节:(1)、初读课文,整体感受。(2)、细读课文,感悟理解。这个理解包括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3)、美读课文,感悟情感。由此可见,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读书活动,因此,我总是在指导学生把书读顺、读得有感情上下功夫,摈弃了繁琐分析,在多读、熟读中体会词语含义,感悟思想感情。读是综合能力,它体现了语文的学习规律和特点。 2.渗透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技巧。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阅读课上,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或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实效。因此在阅读课上我时刻注意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点易转移,因此读书的形式尽量追求多样化。如初读课文时的听读、自读,理解课文时的指读、轻声读、范读、练读,巩固提高中的分角色读、配乐读、比赛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读书保持着盎然的兴趣。 (2)、在课外,根据阅读的需要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诗歌类、散文类的文章适合于动情地反复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小说类、童话故事类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实效,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本组研究成员的教学业务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其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数学练习活动设计上依然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操作。成绩主导,多练多算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练习模式单一化,毫无新鲜感可言,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课堂有效练习的探究与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内容详实)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研究 崇文教育集团安居街校区杨建梅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走出学校,担任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他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培养学生质疑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达到能终身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经过我反复论证并结合班级实际,决定以“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研究”作为我班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目前课堂教学仍没有跳出教师“提问式”地传递知识,学生“答问式”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如目前提倡并风行的小组讨论学习,也往往是让学生讨论怎么回答,很少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推广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为了能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常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述科学家小时候敢于质疑,长大后有成就的故事,如瓦特小时候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鲁班小时候的故事《锯是怎样发明的》,课外读物中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敢于质疑问难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勤动脑、敢质疑的榜样,慢慢在学生的心田中培养质疑的欲望。 2.教学中使学生敢于发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努力帮助了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就让这位学生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就让这些学生在课下单独问老师;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就让学生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

数学国家级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 —————结题报告 延 川 中 学 数学课题组

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 结题报告 延川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习惯的培养,关系着一个人数学素养的深浅,培养中学生数学应用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现状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多"悟" 少,这和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有关。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是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主动地"教出来"的。教出来的东西往往很快就遗忘,而悟出来的东西,经历了自己的主动尝试,在尝试过程中真正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则会终身难忘。有人曾给"素质"下过一个耐人寻味的定义,即"把老师教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来的东西"。这其实是指自我感悟的东西、自我尝试的东西。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披金挂银,从不空手而归。但令人激动的场面隐含着人们深深的思考,这些成绩的取得,大都是经过强化训练突击而来,选手们学得的只是应试技巧,是用已有的公式、法则、定义解决问题,而缺乏创造的底蕴。可以设想,这些被免试推荐升入名牌大学的人,很难在未来的科学发现与发明中有所作为。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在标志科学最高奖赏的诺贝尔奖金中,世界已有400多人获奖,有的仅一所大学就有几十人获奖。但中国大陆至今只有一个人获得。因此,我们只能称奥林匹克竞赛奖章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炫耀。中国的初等教育甚至中等教育在世界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最近几年,外国的中小学生纷纷到中国留学,外国的中小学校竞相招聘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但我们的高等教育却不能令人满意。为什么美国的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的高等教育却赢得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原因很多,但有一点非常重要,美国的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拘束,有很多的尝试机会,发散思维能力极强。中国的小学生从不想尝试,只知道学习就是标准化的死记硬背,辐合思维能力很强。打开我们的小学课本,就会发现需要背诵的东西实

数学微课题结题报告

微课题《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分析与矫正的研究》结题报告 (该微课题获区级三等奖) 课题名称:《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分析与矫正的研究》课题立项号:qcwkt199 课题承担人:李彩华李艳侠 所在单位:黎明小学 《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分析与矫正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建设高效课堂是推进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学定教,坚持减负增效,坚持全面育人。其中重点工作之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法研究和指导,进一步优化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校有很多的外来民工子女,他们的数学思维活跃,但练习的质量不理想。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练习的成效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课题立足于学生数学练习的错题的诊断和解决,以帮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摆脱困境,从而提高正确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具实用性。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1)学生重视错题的修改,养成自觉纠错的良好学习习惯。 (2)学生对错题养成反思习惯,思维水平、辨析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的数学学习准确率得到提高。 (4)通过记录、反思、归纳、整理错题,“变废为宝”,提高教师

对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过程中将出现的错误思维有预见能力,能有效改进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及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能。 错题是小学生数学练习题中常见的问题。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所用的策略、教学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各不相同。另外,学生个体学习兴趣、能力、思维品质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错误。在老师批改作业中通过对错题的反馈分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正如皮亚杰所说的:“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错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的教,非常值得研究。 结合区教学会议上提出的指导意见,我们希望就学生数学错题进行深入探索,希望通过对错题一般性成因进行分析,寻找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指导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反思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就更具有实际价值。 三、预期的研究结果 (一)学生方面: 1、养成及时记录错题,重视错题的修改,养成自觉纠错的良好学习习惯。 2.学生对做题养成反思习惯。 3.学生的数学学习准确率得到提高。 (二)教师方面: 1.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师生沙龙研讨、调查问卷分析和规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改造力有多强。在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课中,我们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是带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这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极为重要。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教育事业受“应试教育”影响,培养的学生表现出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文化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毛病。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而实验操作更是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怎样让学生在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内科一学课的需求,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比较长时间的探究。我们发现生活很多物品可以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于是,我们提出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科学启蒙教育内涵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还要求他们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养成科学态度,认识科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经过的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5年3月) 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科学(新课标)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准备。我组学习了《科学课》、《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与仪器》、《科学教学与实验》等杂志。 2、实施及发展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0月) 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验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的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及生活中的物品开展实验和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在指导学生实验中,科学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汽水瓶、可乐瓶、矿泉水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牛奶盒、塑料袋、气球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1)、很多学生学会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雨量器、会设计制作一个保温瓶和

(完整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杨凌高新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是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表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了方向。如何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尤其是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能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圈子,这个问题对于我校来说特别重要。我校位于高新区,周边是农村,学生来源多数是农家子女,家庭经济不富裕,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人们按一定传统方式生活,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不利影响。加上传统的原因“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考,学生背”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课业负担重,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才能适应课题改革的需要,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把实验研究的突破定位在课堂教学上,选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实验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己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的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为了使我校的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体系,对现行数学教材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创新能力的教学,如何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性因素,摆脱过去传统陈旧的课堂模式,在新课程下构建新教育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2、让学生学习数学,知道它来源于生活,更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体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同名40766)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大宁县古乡小学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是我校结合“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于年向大宁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的小课题。该课题在我校研究已逾一年,基本完成预期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实效,现将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概念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探讨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作出正确概括和判断;才能正确掌握数学的性质、运算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正确合理进行各种运算,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它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治本”关键。 通过聚焦课堂,在课堂观察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老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把注意力放在概念、法则、定律的文字叙述上,把相关的概念等同于僵化的条文,好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合作把条文中的文字给“挤”出来就完成了课堂任务,接下来主要就是死

记硬背加强化应用。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教学现状,明显与我校“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及生命教育总课题相违背,因此我们于年向大宁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的县级小课题,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 课题提出后,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认真学习和分析,了解到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已经引起了不少学校及一些数学专家、一线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网络、书本中已有不少知名专家学者对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数学概念的应用、数学概念的拓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但对学生如何通过自主体验、参与建构,最终形成概念的内化等相关研究不多。为此,结合我校校情和学生实际,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将数学概念进行内化,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数学概念”的教学实践的研究,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领会新课程理念,努力将践行学校办学理念与自己的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较为深刻的认识,提高数学专业水平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水平,促进教师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寻求一条适合于学校教师概念教学的有效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在“概念教学”活

数形结合课题结题报告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龙游县塔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负责人:黄秀清成员:徐根郑素莹柴巧云郑丽萍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众所周知数与形这两个基本概念,是数学的两块基石,可以说全部数学大体上都是围绕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提炼、演度、发展而展开的,在数学发展进程中,数和形常常结合一起,在内容上互相联系,在方法上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也使许多代数学和数学分析的课题具有鲜明的直观性,而且往往由于借用了几何术语或运用了与几何的类比从而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例如,线性代数正是借用了几何中的空间,线性等概念与类比方法,把自己充实起来,从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数学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与形的研究,其中贯穿始终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其中,“数形结合”无疑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与“形”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数学学习的两个重要基础,它们分别发展的同时又互相渗透、互相启发着,共同推动着数学科学的向前发展。 (二)研究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世界中,数与形是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这是直观与抽象相结合、感知与思维相结合的体现。数与形相结合不仅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需要。从表面上看来,中学数学内容可分为数与形两大部分,中学代数是研究数和数量的学科,中学几何是研究形和空间形式的学科,中学解析几何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研究的学科,实际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渗透了数与形相结合的内容。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作为数学老师,应能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上的灵活,过程上的简便。在小学阶段,虽然属于数学的起步阶段,但笔者认为渗透“数形结合”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有利于记忆。学生懂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后,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性记忆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有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那么,就能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第四,“数形结合”的方法是联结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一条红线。布鲁纳认为:“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在中学数学中要赋予新的涵义。而在中学数学中全部保留下来的内容只有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与之有关的内容,而“数形结合”是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一条纽带,“数形结合”更是连接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一条红丝带。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早在数学荫牙时期,人们在度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过程中,就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了。早在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数学家系统地引进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方法,用代数式描述某些几何特征,把图形中的几何关系表达成代数式之间的代数关系,17世纪上半时,法国数学家笛卡几通过坐标系建立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后来,几何学中许多长期不得解决的问题,如尺规作图三大不能问题等,最终也是借助于代数方法得到完满的解决。 近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研究得很多也比较透彻。虽然“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还是很少,并且也不透彻。但其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经验与借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课标》同时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

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三者合一。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因此他主张在教学方式上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二)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三)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行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

小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小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篇一:教师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模板 附件三: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 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ⅹⅹ学校ⅹⅹ(执笔) 前言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策略研究,20XX年10月通过评审,被立项为县级教师小课题。自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通过写“系列日记”来提高低年级学生习作素养的方法和策略。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

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日记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习作形式,倍受老师的关注。低年级同学有求新奇,好幻想,爱动手的特点,但真正写起日记来又有一定的困难:不是没话可说,就是千篇一律,要不就是流水帐。而且,低年级的写话训练根据每个老师的指导方法,训练效果参差不齐,没有有效的系统的训练模式和方法。有的孩子积累较好掌握了方法后经过训练很喜欢写作,有的孩子因为训练较少接触不多,变得害怕写作不喜欢写作。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思想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作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由表达,是一种精神领域的自我需求,更是一种追求自我成长的表现。但现在的很多孩子怕写作文,到了高年级写作文是完成老师的任务命令,毫无乐趣可言。如果能从小开始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和兴趣,让他们学会并且能够经常利用写作的方法表达自己,以后的习作自然不是难事。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习作素养研究,扭转习作教学因人为定位的 偏差,使之真正展示学生生命活力和个性,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教学创造自由、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使习作成为学生实践语言文字能力、发展语言个性、发挥创新个性的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