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同社会简介

大同社会简介

大同社会简介

大同社会简介

论“大同社会”思想

论“大同社会”思想的 发展历程及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我作为一个地道的山西人,对于“大同”二字并不陌生,山西省大同市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城,它离我的祖籍并不远,我也曾去过那里亲身体验它的传统文化。大同市的核心是被古城墙环绕着的古城区,古城门上的四个大字既展示着古城的名字,更是历史传承的思想,那就是“天下大同”。 辽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于今大同城建西京,十七年(公元1048年)置大同县附郭。意取“世界大同”。自此,大同县名沿用未改。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为大同府治。抗日战争时期分设东、西大同县。1949年5月解放后,大同城区建为大同市,属察哈尔省。1952年11月重归山西省。1993年7月雁北行署撤销,与大同市合并,并将雁北行署下辖的部分县划归大同市。 大同思想意取《易经》,是和成圣的最高人格相适应,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段话的意思是: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

什么是大同社会呢

什么是大同社会呢? 有篇文章运用了孔子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 孔子的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他们称之为“大同之世”。 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社会化发展,相互之间融洽、一体化,使人类社会走向互助、合理、繁荣的新阶段。大同社会本于自然社会观的历史社会表达,自然社会观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统一关系的学说,曾有位西方学者认为现代我们的社会与现代物理学所包含的世界观并不一致,它没有反映出我们在自然界所观察到的协调的相互关系,按此认识则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文化殊途同归,都要求一个依法自然系统性及系统关系的协调统一的社会,而要达到这种关系就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我们整个文明能否生存下去也就取决于我们能否进行这种变革,它最终取决于采纳东方态度的能力,有体验统一自然和协调生活的艺术。今天综观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调整人与自然对立的文明,转换思维,开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文明,这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文明之路。 大同就是关于人、自然、社会的和合,人类在这个地球世界已经无可辩驳的成为了主导,没有必要以征服对立的态度对待这一生存环境,在这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以文明和谐的态度发展我们自身。和谐化是人类社会高级阶段的必需,部落社会时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但更多的是人的生命本能意义,大同社会人类将以人的生命自觉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因此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意义,它并非单一或一致的行为模式,这也是不可能的,必然会滋生矛盾、弊病,那么它应该是一种系统和谐的秩序,建立一个有秩序、有组织地进行创造、发展的社会,体现了大同社会的一个内涵。 大同社会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只有礼制才能倡导和谐的社会关系并体现这一关系,所以礼制社会才是一个自觉文明和谐的社会。礼制社会一般从伦理上讲的社会观,而伦理便是怎样的社会关系,至大同社会它是社会基础并且是一切社会关系文明进步之据,虽然礼运而大同,但作为历史观,大同社会的一般社会关系可称为公营制,但公营制与礼实无矛盾并且一致的,公营制具有礼制的意义。礼制本是人伦,而人伦推广又何尝不是人事,历史社会的人事内涵意义可以不同,而礼制的社会功能一直存在的,自然社会——礼制是一切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是社会文明进步之本,礼运大同的社会制度称为公营制,这是历史社会观。从社会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自然社会看,社会体制终究是礼制,不同的历史社会表现不同,但发端是一样的,事实也始终存在着,无论何种社会,这一人伦关系总要有的吧,部落社会显然如此,国家社会还是如此,国家社会迈向大同社会更要靠礼运大同。由于历史社会都是具体的,表现不一样,从其特征上讲,因而有国家社会——所有制,大同社会——公营制,事实也如此,而自然社会——礼制只是从人类社会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实质内涵上而言,历史的发展可以不同,历史的认识可以不同,礼制社会始终存在的。同时从事实考察,礼法一贯交融,互为其根、互为其用,相互缺一不可。礼制法治是一个文明社会之据,它也是一般的社会体制,由此形成的社会化体制或大同社会的公营制是包含具有的,什么是社会体制?即社会化体制,社会关系实是社会道德关系,因此社会化体制也只能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成为可能,礼与社会化体制是一致的,礼本身具有社会化意义如道德的社会性意义,没有社会道德关系,没有文明素质高尚的人类,是不可能建立一个文明祥和的社会体制

大同社会思考

‘‘对于任何一门思想史,我们所能提出的最高要求是他能向我们展示气象万千的人类思维方法’这句话是十分具有内涵的,按我的理解,我们研究思想史,领略气象万千的人类思维方法时,更应历史的批判的理解这种思维方法,对一些优秀的思想加以吸收,以至于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思想、构想。 斯多葛主义即大一统世界的社会理想,它是在古希腊城邦制毁灭的时代,与当时的犬儒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共存并流传最长的一种社会改造思想。它拓展了社会学的视野,丰富了社会思想的传统,也为欧美民主思想提供了原料。 斯多葛学派提出的众生平等观、世界主义、自然法相互联系。 (1)众生平等观:由于社会政治现状的极大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城邦政治理论的基础。该学派所说的众生平等主义思想,即一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人无分高低 贵贱。在这里,它提出世界共同体的概念。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人都能参与其事 务而不论他在权利、声望及财富结构中的地位如何。 (2)自然法:和我们现在的法律有着不同,斯多葛学派提出了一种超脱一切法律的理性。这种理性可以说是个人的自然本性;也可以说是人类的自然理性;或者可以 说是世界共同体的一种理性。它作为一种遍及宇宙的万能的力量,是法律和正义 的基础。我们的法律与正义出自其中,并且,我们的法律我们可能不遵守,即我 们的法律不是那么完善,而为世界共同体和人类所普遍认同的这个理性是必须遵 从的。 (3)世界主义:其实就是一种大同主义的世界观,是当时大一统社会取代城邦制社会的历史趋势在意识领域的反映。但是和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思想还是有着差异 的。 斯多葛主义使我想起有必要和我国的大同社会思想、西方社会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练习起来进行一些理解。 大同思想出处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特点:(1)全民共有的社会制度,天下为公; (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 (4)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 (5)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 (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春秋末到秦汉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 康有为设想未来的大同社会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剥削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物质文化水平很高,国界消失,政治上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没有贵贱等级,男女完全平等,家庭消灭不存在父权夫权的压迫。 孙中山的大同思想:土地国有,大企业国营,但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存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两个阶级依然继续存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普遍改善,国家举办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公共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人类描述了一个美好的图景——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

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与西方“理想国”的联系与区别

班级:ACU 学号:140513148 姓名:郭跃敏 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与西方“理想国”的联系与区别 作为中西文化的开启者——孔子和柏拉图,人们往往相提并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孔子提出的“圣王”思想和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思想,二者旨在使政治道德化,通过道德高尚的圣贤来拯救日渐衰落的世道人心,建立和谐的“大同社会”或“理想国”。面对不同的思想文化碰撞,只有经过思考,求同存异才能让这两种思想、两种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探究二人思想的异同,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两者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周王室逐渐呈弱势,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孔子所处的社会,还是生产力很不发达、产品很不丰富的一个社会。同时,为争夺财富,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烽烟四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拯救人民苦难,就必须要有象周公、姜尚、管仲这样的英雄人物。所以,在《论语》中,对诸如尧、舜、禹所造就的“大同”时代和周公、管仲等英雄人物,孔子始终都充满了敬仰。主张以“仁、礼”治国的孔子就此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思想。孔子的社会主张是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实现“天下大同”。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从这两者来看,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面临同样的问题。 所谓时势遭英雄,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分别提出了“大同世界”和“理想国”。“大同世界”里所描绘的社会设想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美好局面,社会上得每个人都仁义、正直。柏拉图的“理想国”强调道德和政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理想国论证,最完美的理想国,最深刻的标准是“正义”。从根本上可以看出两者有相同的理想社会目标,大同社会里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所有的人都能得到供养,人们各安其位、共同劳动、共享财富、各得其乐,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平安祥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理想国” 由治国者、战士和劳动者三个阶层组成,三个阶层之间因“天赋”的差别而在国家中承担不同的角色:管理国家、保卫国家、供养国家。整个国家的内部结构有条不紊,各阶层之间既界限分明,又相互合作,共同追求国家的“正义”,当三者分工协作、互不干扰时,便形成了正义城邦。其二,两者有相同的统治者人选,大同社会要求“天下为公”和“选贤与能”,即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统治者必须是由大家选举产生的贤能之士,其继任者也同样要通过选举,决不能世袭传子,以此保证天下真正成为天下人之天下;理想国中作为国家统治者的哲学王,既不是终身制,更不是世袭制,必须实行轮换制。那些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哲学王的佼佼者,在轮到他们执政时开始治理城邦,带领理想国人民走上和谐社会的道路。最后,两者也有相似的社会分工。大同社会首先按照年龄对整个社会进行合理的安排,老人可以安享天年,青壮年者可以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职位,少年儿童可以得到

我心目中的大同社会

《我心目中的大同社会》 八年级九班李超 心存善良,热爱和平的人,心里一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有些人的世外桃源可能是拥有豪华的轿车,精美的别墅,豪华的公司,过上美酒千杯,金钱万贯的生活;有些人的世外桃源则是与自己的伴侣,带着自己年幼的孩子,去乡下过上耕种劳作,丰满的果实是用自己的双手,汗水一点点努力下来的生活;而有些人的世外桃源是带着自己的父母,去远方,多为他们尽自己一份孝心。等等 可是拥有豪华的轿车,精美的别墅,豪华的公司,真的能让人感到快乐吗?那只是你的欲望得到了实现,得到的越多,欲望就越大,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不知足而常乐呢?这就是人类的最高境界。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正是吴均所做的《山中杂诗》描绘了一幅山于山交际处的丝缕白烟,在茂密的竹林缝隙间看落日。清晨,就有鸟拂着翅膀飞向屋檐,鸟的歌声,竹林细叶被风拂的声音,布谷鸟的声音等,演奏着一曲曲动人的自然之乐。打开窗子就有一丝丝清凉云雾随之拂面而来,你的每一寸肌肤都将受到大自然的洗礼,那感觉真是太美了。没有世俗,没有喧嚣,没有争吵,没有嫉妒,没有怨恨,只有以书卷、墨香为伴,以鸟为友… 当我学完《桃花源记》后,感触很深,脑子里似乎已经浮现出那种画面。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与大同社会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以要想实现大同社会,必须每一个人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当别人遇到挫折时,伸出我们的双手去帮助他人,温暖的种子便开始生根发芽;当别人面临崩溃时,伸出你的双手,触动他内心,温暖的种子开始长出花蕾;当别人手足无措时,伸出你的双手,向他指明正确方向,温暖的种子便迎风怒放。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不是一个人来完成的,是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努力,双手来构建的。只要心中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就一定能成功!

中国文化概论之大同社会思想

我在《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中简单的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大同思想下的中古古代理想社会。现在我们先从大同思想的来源和概念来分析中国古代的大同。 说起大同思想我们就会想到儒家的大同思想。儒家大同理想是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提出来的。《礼运》篇大概产生于秦汉之际或汉初,这时,新兴地主阶级已经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帝国,正在雄心勃勃地为巩固封建政权,发展封建主义经济基础而斗争,于是,它的某些思想代表人物就设计出大同这种理想社会方案,为自己的事业描绘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儒家大同的理想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同样我需要感叹一句,没有孔子就没有儒家,而儒家的大同思想,即天下大同思想也是孔子的理想。 我们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来自孔子),便是古代大同思想对现代的影响的一个方面。中华民族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同舟共济就是一个具体生动的例子。我对儒家略有了解是因为我们开始学《论语》时,了解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而“大同”与“仁”亦是殊途同归。 所以我通过对《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后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儒家的大同社会其实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理想社会。让我想到的我们

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后期的共产主义制度与“大同”社会似乎有些相似了!话又说回来,虽然就当时而言,大同社会只能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下所构想的一种如世外桃源一样的理想主义社会,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发展却是建立在以大同社会为目标的前提下的。 西汉以后的封建时代的大同思想西汉中叶以后至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发展一直停留在封建主义阶段,没有形成新的生产力和新的阶级,因而儒家大同类型的理想,未再出现新的模式,我已经在上面的段落中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其中有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通过学习后的一些观点。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其他类型的大同思想,从而进行比对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代大同文化思想。 农家类型的大同理想,主要通过组织农民起义的宗教团体的某些生活制度体现出来,农家“并耕而食”的理想人人劳动,没有剥削;社会生产基本上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但存在若干独立的手工业,并进行着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之间的交换,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没有商业欺诈;不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不存在专业的脑力劳动者,连君主也和人民“并耕而食”。农家的这种理想,实质上是农民小生产者对自己落后的经济地位的理想化。东汉末期张鲁的五斗米教是最早的典型。而且这种思想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几千年建立在中国小农经济环境下的文化思想。知道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时期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这种农家类型的大同思想的影子。不过仔细与儒家的大同思想比较,我们会发现农家类型的大同理想实际上是儒家

大同社会(1)

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个人对社会、社会对个人以及人尽其力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不过大同社会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修养到达相当高的境界就可以实现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 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 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 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 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 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7.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同社会毕竟只是一种人们理想中的社会。宗 孔子的大同社会主要特征有三点: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小康社会 这是孔子说的,孔子区分了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的,孔子认为周礼只不过是“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天子是世袭的,人是分等级制度的;但是大同社会则是尧舜时代,天子由禅让、选举产生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孔子认为人类最终会走向大同社会的盛事之中! 孔子之所以在当时主张恢复周礼,只不过是对现实妥协的结果,是针对于当时春秋时期各地不断战乱而提出来的、更切实际的一种政治主张。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当时的中国应该先实现小康社会(恢复周礼),然后再过渡到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类似共产主义社会,但比共产主义社会更合理;小康社会比社会主义社会更现实,更可操作。儒家大同社会,可欲不可求;小康社会是个理想的现实社会,可欲可求。

孔子所说的“小康社会”指的是()三代之英时期(即后文指的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时期)。 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得意忘言 :只有主体和客体融合才能得意,一旦主客分离,虽言语尽也不能得其意,得意正是忘我的境界的一种体现。在这种境界中,意不可传,不可言说,因为真正的意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融合过程中,言只是对主客分离时对客体的描述,一旦主客分离,主体脱离融合之境,其描述只是对象性的,不可能切合真正的意。主体忘言,即主体达到了主客融合的境界。 ?庄周《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解释: 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 道,不用明说。 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出自张载《横渠语录》,原文如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译文: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1、“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 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通过修身致教,最后 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 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 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礼运大同篇

礼运——大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六册中的《礼运——大同》中“大同”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吟唱和讨论的方式来理解“大同”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古代“大同”的内涵,树立现代大同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学会吟唱,理解“大同”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吟唱讨论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用具:一体机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咱们传统的圣人孔老夫子是个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他总能触景生情,抒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常叹生不逢时,公开申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有一天,他去参加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弟子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那让我们的万世师表都心向往之的时代到底是个什么时代呢?请大家打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六册看到58页的礼运第九——大同。 (二)听唱

首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著名学者徐健顺教授吟唱的《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教唱 非常优美的一段吟唱,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唱两遍。注意:请把你们嗓子的音量调大一点,大家准备好了吗?(教2遍) (四)跟唱 好,现在,我再把视频打开,我们一起来跟着视频试一试,看大家能不能把它唱下来。注意:请把你们嗓子的音量调大一点,大家准备好了吗?请看视频(唱)。 大家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很好),所以——掌声送给自己! (五)吟唱 我们现在把视频关掉,我给大家起个头,大家再试试。 (六)比赛 分组比赛:先小组比,然后男女生比。 (七)讨论 这段以“人”为本,从“仁爱”出发的文言文言简意赅,把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蓝图勾勒了出来,就像是一幅印象派的画,朦胧之间留给观者无数的想象的空间。接下来的环节,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1、同学们见仁见智,谈谈你对这段文字中的“大同”的理解。

论大同社会

论大同社会 “大同”代表了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实践层面的集中反映。“大同”一词出于儒家经典(礼记)中“记帝王礼乐之因革”的‘礼运’。文中记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大同就是“大和”与“太平”,也就是和谐社会与太平盛世。这是“大同”在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和政治理念意义上的应用。 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大同社会蓝图里,有其理想的描述和明显的特征。在政治上,提出大同社会应天下公有、选举贤能;才能与品德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在经济上,提倡共同劳动、人人为公、各得其所、财产不必藏于己”,共同享用劳动成果,全体社会成员生活都得到保障。在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上,追求诚信和睦.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相互关爱,人人“讲信修睦”,团结友爱,互敬互助,祥和安宁。这三方面的特征是大同思想的精髓之所在,集中反映了人们对传统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在历史发展中,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根据《礼记》思想的精髓设计了传统理想和谐社会的实践模式。 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

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礼记正义》解释说:“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也。”《正义》是以大同为五章故事的,所以举出尧不以帝位传其子丹朱而传给舜,舜又不传其商均而传禹的事例以资证明。《正义》虽然也承认“天下为公”首先是指最高统治的帝位,但从所举事例看,不全是《礼运》所说的大同,因为尧、舜虽然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但在思想上是把“天下”作为私有物来“禅让”的;而且又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让人的。《史记?五帝本纪》写道:“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舜与“大同”的区别在于:尧、舜的禅让是权宜性的,大同的选贤与能是制度化的;尧、舜是个人指定的,大同是“天下”选举的;尧、舜是终身制的,大同是非终身的。在大同世界里,就根本不存在帝与王。 在所谓的大同社会里,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

民国时期大同矿工的社会生活

兰台世界2012·9 月上旬 近代有不少中外人士包括晋人对大同煤炭资源异常关注,展开了资源的争夺,兴起了开矿的热潮,对近代矿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对大同矿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煤炭资源的调查研究方面。对矿区社会和矿工生活的专门研究的著作,仅见于《大同煤矿“万人坑”实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但是该书主要是对日本占领大同煤矿时期,大同矿工的生活状况的讲述,侧重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缺乏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并且受研究时段的影响,尚不能全面反映民国时期大同矿区矿工的生活状况。可以说专门对大同矿区矿工生活的研究还相当缺乏,甚至可以说是空白,对大同矿区的研究存在不均衡现象。这不能不说是大同地区社会和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缺憾。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文从社会史的视野出发,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三个方面剖析民国时期大同矿区矿工的生活,以丰富大同矿区社会史内容。 一、矿工的物质生活 考察矿工的物质生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工资和衣食住行。 工资是矿工物质生活的主要来源。矿工的衣食住行用,是消费活动,消费活动直接反映矿工的物质生活或者说生活境遇。不管是早期半工半农的窑工,还是后期向近代化的产业工人发展的煤矿工人,他们进入矿山劳动的主要目的是出卖苦力以维持生活所需,或求得生活境遇的改善。但是,“工人所受的剥削和压榨从一开始就是极其沉重的,在大矿兴办起来以后,工人的景况不是改善了而是更加恶劣了。在小煤窑时代,工人的日工资还有五角到一元,每过四五天还可休息一天,而大矿的日工资则只有二角到三角五分,晋北矿务局规定每月休息一天,有的公司则连一天也没有。生产上毫无安全设备,伤亡事故极多。据晋北矿务局医院统计,1933—1934年间,上该院就诊的伤号占职工总数三分之二以上,死亡达1%多。这只是上该院就诊的数字,还不是伤亡的全部”[1]34 。低工资、伤亡多是民国时期矿工生活的常态。一个只有大约600名工人的矿,每年有 几十人死亡,是最好的情况。据《矿业周报》载,1936年7月山西大同口泉镇山洪暴发,大同保晋煤矿被山洪灌淹死数百人[2]。日本占领大同煤矿时期,日本人发“引换证”来顶工钱。所谓“引换证”是日本人印发的一种在煤矿内部流通的“货币”,矿工们凭它只能到把头开设的卖店里去换粮食或日常用品,离 开卖店,引换证只是一纸空文。引换证类似于后来的代金券。在工资变成引换证,由引换证在卖店里换取日常用品的过程中,矿工们无疑又受到一层剥削。 矿工“吃的是阳间的饭,干的是阴间的活”,一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在井下矿工们要承受矿难、意外,还有把头给他们的身体带来的伤害。低廉的劳动换来的收入极其 微薄,使他们在井上的生活举步维艰,衣食方面也是大大低于当时普通民众的平均水平。 首先看衣。民国时期窑工的衣着大体呈几种状况:烂窑衣、麻袋片、水泥纸、广告纸,甚至无衣。有一首大同矿区流传的民歌是这样描述的:“一身窑衣脏又烂,半截裤腿裆烂完,寒冬腊月冷得抖哇,捆到身上遮遮寒。下井它能顶窑衣,黑夜睡觉算褥毡,扔到街上没人要,却是咱们好衣衫。把头鞭打衣更烂,恶狗撕开好几片,寒风刮来布片飞,结成血痂硬板板。烂窑衣呀窑衣烂,记下矿工多少愁和 冤。”[3]878又破又烂的窑衣的作用可以说是发 挥到了极限。“穷汉窑里钻,麻袋片子当衣衫,遮羞难避寒,窑黑子真苦寒。”[3]878 可以推测,民国初年或更多的时候,矿工们终年穿着褴褛的衣服, 就像叫化子一样。条件好一点的,下班回来还能换换,大多数的常年不换。日本 人占领大同煤矿时期,矿工穿的是破麻袋片、广告布,用水泥袋纸来遮体避寒的不乏其人。下煤窑已是穷苦人的无奈的选择,下窑后仍然衣食没有着落,便是民国时期矿工的真实生活。看另一首民歌中反映的新婚窑工夫妇的生活。 “那年八月二十五,嫁给了下窑的陆四五。一条破盖物补又补,毛炭烧得大炕热乎乎。头天吃了顿小米饭,往后尽是些山药 蛋。苦是苦,可人没数,得给灰猴养个抓地虎。”[3]877民歌中,补了又补的破铺盖、山药蛋 为主的饭食,反映了他们婚后穷困的境遇。在 这样的境遇下,女主人公对下窑的丈夫的人品却没有抱怨。灰猴是她对丈夫的昵称,而且要给他生一个像老虎一般的儿子。山药、莜面是大同地区的主要作物,背炭工能吃上山药莜面已经是很好的生活了。“二屹旦,下窑背黑炭,背回炭,吃啥饭?筱面窝窝山药蛋。筱面 没熟呢,坐在炕上发愁呢。” [3]876 至于日本人占领大同煤矿时期的伙食,更是不堪入目,难以下咽,矿工们吃的是用发霉的高粱、糠、花生皮混合磨成的“兴亚面”,喝的是井下的脏水。 衣食之外,关乎物质生活的就是住和行了。“清末,大同小窑矿工住房为干打垒和土窑子。干打垒就地取材,以片石垒成,上覆椽木、柴草和泥土,土窝子则在山坡或崖下掘土石为屋。屋内筑有火坑。火坑高约2市尺,紧靠窗户,约占半间房,垒有炕洞,上覆土坯,灶 中烧煤,火焰经坑洞由屋外烟囱排出,全炕皆 热,既取暖又做饭。”[3]871 从《大同矿务局志》记 载的清末大同矿工的居住情况可以推知民国时期矿工的居住条件。在日本占领大同煤矿期间,大批被抓骗的劳工,一到矿山,就被矿督查押送到阴森恐怖的大房子里当作囚犯一样看管起来。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所谓的房,指劳工大房。“大房子相当于平常房子的八九间,房子对头两条大炕,通常一间大房 子要住一百四五十号人。墙上留几眼窗子, 窗子不糊纸,也不装玻璃,全用木板铁条封 死。房内光线暗淡,空气污浊,而且又潮湿,臭虫、苍蝇、蚊子到处横行。被骗来的工人当中,许多人没有行李,只铺些烂麻袋、破席 片、洋灰袋纸片。没枕头的,就用砖头、石头 当枕头。”[4]143衣食住的条件极其艰苦,出行 的状况就不得而知了。 二、矿工的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类特有的生活领域。精神生活既体现着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深层内涵,又展示 着社会历史变动迟缓急速的时代风貌。” [5]257 矿工的精神生活主要体现在窑神信仰和对窑神进行祭祀的庙会活动中。“冬至传说是矿工的保护神———窑神爷的生日,在大同矿区这天是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仅次于大年,各煤窑放假3天。这天窑神庙里灯烛辉煌,香烟袅袅,矿工们轮流在窑神爷塑像前顶礼膜拜,祈祷窑神爷保佑自己平安无恙。庙前云集着摊贩和卖艺、占卦、说书、唱戏等三教九流之人。天黑时分,几十支火把同时点燃一个个大旺火(用二三百斤重的煤块垒成,高数丈),高 矿工的社会生活 □张月琴 民国时期大同 dang'an档案 chunqiu 春秋35

大同浅析

大同浅析 人类大同思想是中国和世界历代仁人志士的毕生崇高追求和人类共同理想,是全世界人民的终极理想。在中国,从春秋的经书到近现代的著作中都能见到,甚至还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如孔子《礼记》、康有为《大同书》、孙中山等都讨论过大同,毛主席在提到了“大同境域”等等。国外也进行过类似的描述和探索,如理想国、太阳城、乌托邦、和谐公社及世界政府等等。虽然都没有成功,却做了勇敢的尝试,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没有阻止人类前进的脚步。马克思主义出现后,共产者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认真审视人类的运动发展,总结规律,使其向真理靠拢,并不断付诸实践。大同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大同理想是不是离我们很遥远?大同社会怎能与共产主义相提并论呢?诸如此类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我不敢妄谈,只愿将自己的真实而肤浅的看法与众人分享。 “人类大同思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早已有之的朴素思想,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什么是人类大同社会呢?纵观历史,“大同社会”主要是体现了“和谐、公正、幸福”的理念。不同的经典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在儒家经典中描述的大同社会是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单就这段话来看,主要从所有制度、选举原则、人际关系、社会保障、婚姻状况、社会治安等方面进行了美好的描述。虽然佛道二家没有鲜明的记要,但是却有美好的憧憬。佛家有“极乐世界”。道家有“小国寡民”,老子在《道德经》中记道“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阵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简言之他们表述各抒已见,共同点却都说是大同社会个“公平诚信、民风淳朴、人人快乐、天下一家”的“举国咸宁”“协和万邦”的传统农业“太平盛世”。 这些古老的思想基本上延续到了近代,而没作太大的更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形势和社会矛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危机四伏,以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为代表的不同阶级、阶层的先进人士,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征途中,设计了三种各具特色的大同理想方案。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三者大同思想的演进更替过程,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和内在的逻辑性,体现了近代中国乐观主义

《大同》教案

大同 一、教学要求 1.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孔子,《礼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内容提示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几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作者生平 《礼记》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孔子后人所作,其中引用了许多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 孔子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

论孟子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大同社会的关联

论孟子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大同社会的关联 儒家的两大代表人物,孔子与孟子,他们各有其主张,虽然本质大体相同,但在具体的思想方面却是不同的,他们的思想各有特点,主张也不尽相同。孟子的主张相较于孔子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两者的思想任然具有关联,在很大的程度上本质相同。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性善论,延续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从经济,思想和政治三方面来构建一个衣食富足,君民同乐的和谐社会。经济方面,孟子注重民生。他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爱惜民力,轻徭薄税,不违农时,不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不饥不寒,衣帛食肉”。在思想方面,孟子注重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忠信孝悌的优秀品格教育百姓,让天下归心。在政治方面,孟子注重“仁”政,民贵君轻。他认为上层贵族的奢靡浪费造成了黎民饥寒交迫的事实,统治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求统治者要解决这样的现象。并且认为统治者应停止无休止的征战,让利于民。如此,便能使国家强大。“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是孟子对于自己理想社会构想的具体呈现。 孔子所提倡的“大同社会”,主要思想是“人人为公”。孔子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民族应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大同”是“仁”的最终归途。“大同思想”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礼记·礼运》中这样说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与地也,不必藏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家大同的理想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儒家的大同理想比较详尽,比较完整,更美好,更诱人。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他的思想传承于孔子,但在他这里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孟子的理想社会与孔子的大同社会不尽相同,但两个思想都强调了“民为本”这个思想,以民本思想为主而产生的理想社会的构想。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的德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保民”,“养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纲领。孟子的仁政思想相较于孔子是有进步的,虽然二者的本质也是殊途同归,但在动乱时代诸侯称霸的诱惑是谁也抵挡不了得。孔子提出的大同是完全“乌托邦”的思想,孟子的思想虽有一定的空想性,但在具体实施之下相较于大同思想更有希望实现。儒家的理想社会思想在荀子时基本完善,儒学也成为了以后各个朝代的传统。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处在一个变动和解体的状态之中对社会政治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形成了“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同乐”的社会风尚。孔子曾说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顿。”而在孔子看来,只有解决了庶民百姓的生计问题,消除了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才能够使社会达到稳定、和谐的局面。可见,关心庶民百姓的生存条件、生活状态一直是儒家“大同”世界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其理想社会的构想中同样把儒家“大同”世界这一思想主题作为自己的题中应有之义。孟子针对当时的战乱不断,庶民百姓“仰不足

大同赏析

大同赏析 【译文】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孔子之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赏析 《大同》的社会理想,在现代人眼中是属于空想性质。即使这种以共享社会财富、人人有自觉为人服务以及强调民主的“大同”社会在原始公社确曾有过,但它只是出现在极稚气的人类历史阶段,出现过又崩溃了。它被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所取代,也是由于社会声产力必须摆脱绝对平均和分工不细致的粗浅社会制度,以促进商品交流。不能否认私有制的出现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大同”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以至今日的资本经济的功利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大同思想,集中和总结了古代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也体现以人为本的各种美好的价值观。它是对人性的自私及社会不平等、不公义的否定,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取向,成为鼓舞人们的反抗剥削、反对压迫、清楚垄断、消灭专制,争取社会进步和平等的宣言,成为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的依据,这都说明了它的影响所及和力量所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