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专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专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专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专

综合自然地理

一、名词解释(4分*6=24)

1、自然综合体:地表一切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都是紧密联

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各种尺度有大小,等级有高低,内部复杂程度有差异的统一体。

2、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

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即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边界约束下,各个结构有序和功能互补的要素集合。

3、生态关系: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生物与它们的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协同发展、依存

的关系。

4、生态系统:在地表自然界中,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一

个统一的物质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的物理化学因素。地理学家常常把生态系统视为地理景观的基本结构单元。

5、地域分异规律:是制约或者支配地域分异的规律,是存在于地域分异中的客观的本质的必

然联系。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和派生地域分异规律。

6、垂直带:在高大的山地或高原地区,由于垂直分异,自下而上就可形成一系列的自然地带,

即垂直带。

7、复式景观:在地表某些土地类型单位或组合型景观按一定的方式在小尺度范围内经常重复

出现,就形成了复式景观。

8、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

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9、自然带:是地表热力带性分异的空间结构,是沿纬线延伸的大尺度自然综合体,在它的内

部具有相对一致的太阳辐射净值,以及与之有关的自然地理过程。

10、景观:是自然省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上最一致的地段,

具有自己特有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地方自然条件的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是区划的下限单位。

11、土地分级: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土地单位的地理划分或合并,即根据土地单位的相似

性和共轭性逐级进行土地单位的划分或合并,并且建立有序的土地单位分级系统。

12、土地:是地球表层的陆地(包括内陆水域、沿海滩涂),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

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还包括人类活动长期的影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资产以及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二、填空(1分*25=25)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科学理论基础:地理系统学说

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相关性

4、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宇宙因素、行星因素、地圈因素)、外部环境

5、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

6、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7、全球性地域分异:热量带、气候带、海陆分异、海陆起伏

8、划分五带的具体标志:有无直射的太阳光线、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

9、理想大陆水平地带有27个水平地带

10、两类自然区划:认识性\建设性

11、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的基本层次: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

12、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的基本层次: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

13、土地分类的逻辑原则:完全集合原则、相对一致原则、有序原则、

14、人地观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根本看法或观点。地理环境决定论、二元论、或然论(人地

相关论)、和谐论

15、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思想经历三个阶段: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地理系统学说阶段、耗

散结构理论。

16、地理表面系统的两大能量来源:内能、外能

17、每一个被划定的区域的特点:发生的共同性、地理结构的统一性、空间上的完整性。

18、中国自然地带的划分:195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方案-28个自然地带。

19、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地块、地段、地方。

20、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有古地理方法、部门区划叠置法与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地域聚类法、自然区划工作程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三、判断(1分*8=8)

1、地表物质循环:地球表层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物质关系以及

由此产生的环境效应。四种形式: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

2、带段性分异: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可以观察到热量条件,以及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发

生了有规律的变化,这种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称为带段性分异。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四川盆地。

3、在自然大区内划分自然地区:地域聚类法,《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任美锷)8个自然地区。

4、我国的国土宣传日:6月25日。

5、生命有机体如果趋于接近最大值的熵的状态,就是死亡。有机体维持生存的唯一途径就是

通过物质、能量的新陈代谢,从环境中不断汲取负熵,即有机体是赖负熵为生的,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了当它自身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从而使它自身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而又很低的熵水平上。生物有机体是生命的活质,生命就是核酸和蛋白质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机体的出现是地球表层系统进化的产物。

6、自然地理环境中客观存在着地域分异规律性:地表热力分异、海陆分异和构造地势分异是

地域分异的基本表现形式。地球内能及其对地表的岩性所产生的海陆分异和构造地势分异。

7、中国自然大区的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8、农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干预

下,变性而成的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9、水平地带性分异反映了大陆内部以热量分异为基础,所存在的水热对比关系的差异。水热

对比关系变化是水平地带更替的主要原因。表示水热对比关系的指标称为水热系数。10、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下可持续利用时

的实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包括土地的生产潜力、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两方面。

11、人地关系:一是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改造

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二是地理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分布。

12、小气候分异:是一种小尺度地域分异的基本形式,在小尺度空间范围内,小气候随着地

貌部位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以及土地类型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它不是一个部门地理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的概念。

1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属性

14、自然区划工作程序的两种基本类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进行自然区划,就是根据大、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性,在大的地域单位内逐级揭示其内在差异性,先划分高级区域单位,后划分低级区域单位。自下而上进行自然区划,就是运用地域聚类方法,去编制自然区划方案。

15、派生的地域分异规律性: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客观存在

的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性,它们相互独立,平行并列,又相互迭加,共同制约着各个自然地理要素和各级自然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派生出各种形式的地域分异规律。16、小尺度地域分异

(1)基本概念:景观区的内部,可以观察到局部地貌形态、小气候、岩性、土质、排水条件、以及相应的土壤和生物群落等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性质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称为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性。

(2)基本特征

A、空间尺度小(是综合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景观区内部的地域差异)

B、综合性很强

C、是划分土地类型的依据,是土地类型发育、分布的制约因素

D、人类活动对小尺度地域分异有着深刻的影响

17、生态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内,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按照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

形成有规律的序列,一环扣一环,相互结成一个整体,即物质和能量的输运结构就称为食物链。

四、简答(7分*4=28)

1、海陆分布的基本特征?

(1)地球上海陆面积对比差异大;

(2)海洋和陆地在地表各个纬度带分布不均;

(3)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4)某些大陆东部边缘被一连串花环状岛屿群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岛弧外侧是一系列深邃的海沟。

2、自然区划研究的基本内容?

自然区划的研究内容既包括区划的一般方法论,也包括某一具体区域的自然综合体分异规律的认识性区划方案,以及自然区划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就是为了某种明显的生产目的而制定的建设性区划。

(1)方法论

自然区划的一般方法论,也称为自然区划的理论体系结构,

包括:A、决定区域分异的空间地理规律性;

B、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

C、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

D、区划方案的等级单位系统。

(2)区划方案:认识性区划-部门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

建设性区划-农业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等。

3、综合性原则的科学涵义?

(1)在进行自然区划时,必须全面研究自然综合体所有成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突出自然景观的发生统一性和地域共轭性,这样才能保证区划是综合的,而不是部门的。

(2)以自然综合体为对象来拟定区划单位系统,必须将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外生因素与内生因素、现代因素与历史因素结合起来。

(3)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从来就不是平衡地作用于地理要素和自然综合体的各个发展阶段,任何自然区域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主导因素。

(4)应当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抓本质、抓典型,从中优选出一个或几个贡献率最大的标志或指标,即信息量最大的主导标志或主导标志群,作为分区划界的客观依据。

4、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的基本特征?

(1)地带性单位起源于地带性因素

(2)任何地带性区划单位都是不完全的自然综合体

(3)地带性单位在空间结构上呈条带状分布,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沿纬度方向更替

(4)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的基本层次: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

5、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基本特征?

(1)非地带性单位起源于非地带性因素

(2)非地带性区划单位也是不完全的自然综合体

(3)在空间结构上非地带性单位大体呈块状,无明显的更替方向

(4)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的基本层次: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

6、土地类型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1)弄清楚当地土地类型的发生因素和环境条件;

(2)说明土地分类的技术方法和特征;

(3)拟定土地分类系统,对土地单元进行诊断、分类;

(4)阐明各个土地类型的特征;

(5)揭示各种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6)编制土地类型图;

(7)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土地类型的建议。

7、土地评价的原则?

(1)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

(2)效益与投入相比较的原则

(3)对多适宜性土地的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

(4)可持续利用原则

(5)因地制宜原则

(6)多学科综合性原则

8、地球表层系统的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9、为什么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

(1)在地球表面,物质的三相并存,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巨大的界面。

(2)地球表层是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的辐合区,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迭加区。

(3)地球表层系统是生命的源地,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中心场所。

(4)地球表层系统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人类社会必须与地理环境协同发展。(5)地球表层系统自身的不断进化。

(6)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有序的物质结构。

五、论述(15分)

1、热力分异和海陆分异的形成机制环境效应

热力分异:

(1)形成机制:

①地表的热量来源:地表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

地表获得太阳能的数量决定于太阳辐射强度、日地距离、太阳光线对该地区的入射角、以及太阳光经过大气圈时所发生的变化等。

由于地表太阳辐射分布随纬度变化,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热力差异,并导致其它自然地理要素和过程、以及整个自然景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②地表的热量分布: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沿纬度呈带状分布决定于行星-宇宙因素。

地带性主要表现在地球的自然表面,主要决定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态和运动。

(2)环境效应: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划分出五个天文地理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1)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特点:同类自然景观和自然地理成分沿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呈带状分布,超过一定带幅后即被另一类景观及其组成成分所取代。

表现——热量带(自然带):赤道带、热带、(边缘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带)。

地带性表现为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性质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并且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区域单位。

(2)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海洋的地带性分异表现在大洋表层的沿纬线延伸的自然带即大洋表层性质按纬度方向的有规律变化。

海陆分异:

(一)形成机制:

(1)海陆分异是经度地带性发生的前提条件;

(2)海陆相互作用是经度地带性发生的必要条件;

(3)经度地带性是在海陆分异的背景上产生的一种非地带性分异;

(4)地球内能是导致海陆分异的主导因素。

(二)环境效应

(1)地球上海陆面积对比差异大;

(2)海洋和陆地在地表各个纬度带分布不均;

(3)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4)某些大陆东部边缘被一连串花环状岛屿群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岛弧外侧是一系列深邃的海沟。

2、自然区划的定义、主要原则和方法

(1)定义: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2)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

A、发生学原则(发生统一性和相对一致性是一切区域的本质属性,在自然区划中,必须阐明区域自然综合体的统一形成过程和古地理分化过程,即必须遵循发生统一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统称为发生学原则)

B、区域共轭性原则(自然区划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区域,区域共轭性是一切自然区域的基本属性——统一性、唯一性、地域上的不可分割性)(空间连续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在自然区划工作中,必须查明区域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各个方面,用全力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从事自然区划工作应当遵循的综合性原则)

(3)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

A、古地理方法(在自然区划工作中,运用古地理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去查明区域分异的历史过程,揭示地表区域分异规律,认识自然区域的发生统一性,是贯彻自然区域发生学原则的主要方法)

B、部门区划叠置法(主要是利用部门自然区划的成果,直接将部门区划图(如气候区划图、地质地貌区划图、土壤区划图以及植被区划图等)相互重叠和对比分析,进行分区划界)

C、地理相关分析法(首先比较各项自然现象的分析图、分布图和区划图,从而了解自然综合体的轮廓,然后按若干重要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拟定区划的界线根据)

D、主导标志法(就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某种能够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标志和指标作为分区划界的客观依据,是贯彻主导因素原则的基本方法)

E、地域聚类法(就是在土地类型制图或景观类型制图的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聚类分析,把具有发生学联系和共轭关系的不同土地类型单位或景观类型单位合并为一定的自然区域,是贯彻发生统一性和地域共轭性原则的一种区划方法)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资料最终版

名称解释 1.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 2.岛屿:面积小且散布在海洋、河流或者湖泊中的小块陆地 3.自然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4.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弧与大洋分隔的海域。 5.陆间海:介于大陆之间的海,深度较大,有海峡与外海或大洋相通。 6.洋流:指具有稳定流速和流向的海水运动 7.梯度流: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的洋流 8.补偿流: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所形成的海流。 9.风海流:风对海面的摩擦作用产生的洋流 10.纬向地带性:即地表地理现象近于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带状规律性 11.非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呈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特性。 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排序 大洲面积:亚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极洲1400 欧洲1000、大洋洲900 大洋面积:太平洋:17 968万平方千米、大西洋:9 336.3万平方千米、印度洋:7 491.7万平方千米、北冰洋:1 310万平方千米 全球地表形态基本特点 大陆大洋的基本特点 大陆地形主要特征 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40 m。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 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 m,陆地的高差约为9 240 m。 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 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 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欧洲大陆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非洲是个古老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南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则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

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一、概念题 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9、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0、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1、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二、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对这个新物质体系,曾使用不同术语

三、简答题 (一)简述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中“环境”含义的差别。 答:在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中因研究的主体不同,主要矛盾不同,各自“环境”的含义也各有差别: 1、环境学领域的“环境”主要研究人体与环境的矛盾,是以人体为主体的污染环境。 2、生态环境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矛盾,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主体的“环境”。 3、地理环境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矛盾,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环境”。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 自然地理学 绪论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第一章地球 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小 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 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

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 ))))))))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 各行星轨道面2. 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所3. 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4. 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5. 的倾斜都比较小;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6. 道面也较接近;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形状效应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大,反之则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的程度也是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 1、古希腊罗马的埃拉托色尼,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创用“地理学”一词,在西方被称为“地理学之父”。奠定了 数理地理的初步基础。计算得出地球圆周的长度。首次测量黄赤交角。与实际情况十分相近。埃拉托色尼《地球大小的修正》一书包括以下各方面的研究:赤道的长度、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极地带的范围、太阳和月亮的大小、日地月之间的距离、太阳和月亮的全食和偏食以及白昼长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著有《地理学》。 把世界分成3个主要地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非洲);5个气候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 2、墨卡托:16世纪地图学家。致力于地理制图,制造了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天球仪。1569年,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 柱投影编制了航海图,使航海者能运用直线航海,不需要转换罗盘方向。这种投影后称墨卡托投影,至今为中纬度和低纬度航海图所采用。 3、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完成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以实践证明了大地 球型说的正确。 4、《尚书·禹贡》以自然地理实体如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的疆域、 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现象,作了简要描述和比较。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 5、《山海经》:《山经》分为5 卷《海经》13篇。全书内容庞杂,自然方面包括山、川、泽、林、野、动物、植物、 矿物、天象,人文方面的邦国、民族、民俗、物产、信仰、服饰、疾病医药、以及古代帝王世系、葬地和发明制作,无所不包。 6、《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 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此外,也有较多的沿革地理和地名资料。 7、《梦溪笔谈》:是一部有关自然地理现象综合观察与探索的科学著作,内容广博,是反映我国当时科学水平的一 部巨著,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推断出海陆变迁的普遍规律。 8、亚历山大·冯·洪堡:发展形成了《自然地理学》,,德国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洪堡则继承和发展了“宇宙派”的思想,创立了自然地理学。洪堡提出了一系列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的有:①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法——利用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来说明一地的气候特点;②气温的高度换算法——把地面气温换算成海平面气温;③等温线法——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并首次绘制了北半球的等温线图;④剖面图法——利用地形部面图研究山区的地理情况;⑤比较法——运用比较法去分析地理规律。主要贡献有: ?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洪堡的美洲考察路线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洪堡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作理论性概括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为自然地带性学说奠定了基础。 9、道库恰耶夫: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家,近代土壤发生学的奠基人。揭示了地球表面土壤的地带性分 布规律与纬度及气候带的一致性,提出了水平地带性和山区随海拔高度而变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以其代表作《论自然地带学说:水平和垂直土壤地带》,成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0、裴秀: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代表作《禹贡地域图》,这是世界上见于文字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提出了著名的 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11、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化和各种差异的原因及因素,被称为地域分异因素。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主 要是太阳能;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 12、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 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变化的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广义: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异的现象。狭义: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13、综合自然区划: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表达地理现象与特征的区域分 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14、土地:是地球表层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特殊综合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与活动空间,是劳动的主

专题气候

专题五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第12版) 【专题突破】 本专题为世界自然地理,涉及到气候的两大要素和气候类型分布、特征等知识。复习中着重通过实例理解相关概念,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和气温降水的图表资料,描述各地的气候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世界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名称 特征 分布 热带 热带雨林 全年高温多雨 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马来群岛等地 热带草原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巴西等地 热带季风 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热带沙漠 全年酷热干燥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 温带 温带海洋性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比较均匀 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 温带季风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北、华北地区,俄罗斯 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温带大陆性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较为湿润。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 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内陆地区,另外还有南美洲 的潘帕斯和巴塔哥尼亚地区 亚寒带 亚寒带针叶林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不多,但气候比较湿润。 南北极圈附近。主要在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大约为北纬50°~70°之间 寒带 苔原气候 长冬无夏,终年严寒,降水少 主要分布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冰原气候 终年酷寒,降水稀少 主要位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陆地区 高山高原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 南美洲安第斯山等 【典例例题】读甲、乙两图,回答1~2题。 1.图中关于①、②、③、④四地自然条件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①地为荒漠 B.②地降水集中在夏季 C.③地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D.④地降水最多 2.甲图四地气候类型与乙图一致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和分析气候资料图的能力。②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集中在冬季。所以答案B 错。乙气候资料图由气温特点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得知位于亚热带,通过观察各月平甲 乙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大气部分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大气部分) 1、解释下列诸词:气候系统,干洁空气,气温直减率,温跃层,盖雅假说,露点,相对湿度,水汽压,标准大气压,虚温,单位高度气压差,均质大气,等温大气,多元大气,位势高度,太阳常数,总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地球有效温度,位温,抬升凝结高度,假相当位温,大气稳定度,自由对流高度,潜热,冰晶效应,重力冲并,下降末速度,临界尺度,天气系统,天气过程,锋面气旋,阻塞高压(切断低压),极锋,台风,沃克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焚风,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 2、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3、臭氧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大气中的臭氧在气象学和生物生命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5、为什么水汽和尘埃是大气的重要成分? 6、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 7、写出等温大气压高方程的表达式,举例说明其应用的方面。 8、气压系统主要有哪几种基本形式?什么是深厚系统和浅薄系统?怎样的温压配置有利于上述系统的形成? 9、已知f=40%,t=15℃,p=1000hPa,求 10、求出气压为1000hPa,气温分别为30℃和﹣30℃的饱和湿空气的虚温差。说明虚温差在高温,高湿时大,还是低温,低湿时大?当计算高层和低层大气密度时应如何合理使用虚温? 11、若甲气象站的海拔高度为200m,测得气压为988hPa,气温为﹣11℃,邻近的乙气象站气压为980hPa,气温为﹣13℃,试问乙气象站的海拔高度为多少? 12、已知某测站H=100m,某次气压观测值经过温度和重力订正后为1000hPa,气温为20℃,求海平面气压。 13、某高山的相对高度为3000m,在山脚测得气压为1010hPa,气温为25℃,求山顶上的气压。 14、某一中纬度城市的海平面气温为10℃,探空资料显示大气温度递减率为6.5℃·km-1,对流层顶部气温为﹣55℃,试问:其对流层顶的高度是多少?同一天赤道地区某地的气温为25℃,探空资料给出气温递减率为6.5℃·km-1,对流层顶高16km,那么,对流层顶部的气温是多少? 15、何为辐射?辐射遵循哪些基本定律? 16、太阳辐射光谱可分为哪三部分?各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多少?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起了什么变化? 17、为什么大气在比较干洁时,天空呈蔚蓝色?而浑浊时天空呈灰白色?并解释早晚的红日。 18、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哪两部分组成?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19、太阳辐射随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纬度,海拔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20、地面有效辐射的大小与地面和大气的哪些性质有关? 21、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随纬度如何变化? 22、什么是干绝热过程,什么是湿绝热过程?在干湿绝热过程中分别有哪些保守量?写出露点温度直减率的表达式。 23、为何湿绝热直减率()小于干绝热直减率()?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如何通过,,判断大气的层结稳定度? 24、设山高为l000m,=0.65℃/100m,一团末饱和湿空气在迎风坡山脚时的温度为20℃,露点为16.5℃,当它上升到山顶时,水汽已全部凝结并离开气块。求该团空气上升到山顶时的温度是多少?越过山顶后到达背风坡山脚时气温为多少?

综合自然地理第二版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第二版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开放性:指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也有物质的交流,其基本特征就是系统有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系统成分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反馈关系来调节,使输入与输出实现动态平衡,从而使系统达到稳定。 2.耦合性:在自然地理系统中,任何一种组分同时要受到多种层次节律的作用。这些节律在地理事物上得到巧妙的耦合,使得地理事物不断向前进化。不同主体的地理事物,所耦合的节律层次是不一样的,进化程度高的地理事物所耦合的节律数量多,进化程度低的地理事物所反映出来的节律作用层次就少,如生物受到的节律作用要比无机界的地理事物受到的节律作用层次多。 3.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带状,而按经线方向有南北更替、循序排列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称为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 4.双列系统:地域分异的结果,使自然界划分为一系列大小不同、等级有高低的区域单位,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然而,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因此,自然界同时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 4.单列系统:由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同时作用于地标自然界,而上述两类区域单位各自反映其中一种地域分异因素,因此他们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其登记系统也是不完全综合性的区划等级系统。自然界还存在着反映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就是一般所谓的单列系统。 5.土地: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他们作用的后果。 6.地理节律: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随时间的演化而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叫自然地理环境的

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部分试题(见面课)答案

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 见面课1 1. 单选题(2分)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以下的哪一位艺术家被合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A拉斐尔 B多纳泰罗 C提香 D波提切利 2谁在绘画领域里的地位如同但丁在文学领域里的地位? A丁托列托 B达·芬奇 C乔托 D丢勒 3、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里的十二位门徒,最为年轻的是A约翰B小雅各C大雅各D犹大 4,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作的天顶画,尺寸大得惊人,约有A200平方米B500平方米C400平方米D300平方米 5,拉斐尔《雅典学院》中的柏拉图的形象其实 A是以毕达哥拉斯为模特儿的 B是以阿波罗为模特儿的 C是以达·芬奇为模特儿的 D是以欧几里得为模特儿的 (错2个) 见面课2 1,关于荷兰国立博物馆,以下哪个说法有误: A荷兰国立博物馆充满荷兰商业社会的特点 B荷兰国立博物馆位于海牙 C荷兰国立博物馆与法国卢浮宫同时期落成 D荷兰国立博物馆是荷兰国家级的历史和艺术博物馆 2,关于荷兰国立博物馆的收藏,以下哪个说法有误: A荷兰国立博物馆的艺术收藏展现了荷兰十七世纪黄金时代的社会风貌 B该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有关的绘画和器物 C该博物馆的收藏并未纳入奥兰治家族的王室收藏 D该博物馆的很多艺术品曾被运往卢浮宫 3,关于伦勃朗的《夜巡》,以下哪个观点有误(两个): A这幅画现在的尺寸是伦勃朗最开始创作时的尺寸 B这是一幅描绘阿姆斯特丹射手连队的群体肖像画 C伦勃朗通过人物的姿势、光线的明暗对比等方式表现出人物的动感 D《夜巡》描绘的是夜间场景 4,关于荷兰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十七世纪中国青花瓷,以下哪个说法有误: A中国青花瓷对荷兰本土制陶业并未产生影响 B中国青花瓷为欧洲的“中国风”提供创作源泉 C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大量青花瓷,并分销到欧洲各国 D中国瓷器因其精美并具有异国情调,很快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物品 5,荷兰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以下哪幅作品并不属于风俗画:A弗洛里斯·凡·戴克的《餐食》 B扬·斯蒂恩的《欢乐家庭》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 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时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土地覆盖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2、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 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水平下,能直接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所应用的土地。 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个因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按特确定方向作有规律发生 水平或垂直分异现象,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维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规律性趣划分各自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4、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表层(A或A+AB和诊断表 下层(B或E。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5、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用以描述空间范围与性质的地理语言包括有地点、地方、区域、地带、圈层、距离、界线、类型、分布格局等。 6、土地类: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因素将各土地纲分成若干类型,主要的类型 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岗、台地、平地(川地、沟谷地、低湿(沼泽、滩涂等。 土地型:主要依据次一级土地类型分异的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 7、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认为因素(如种子、栽培管理技术、物质投入等完全满足的条件下, 在当地光温水土条件作用下作物可能获得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光温水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如改良、适时的栽培管理、科学的耕作制度、合理的物质投入所能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中考历史和社会三轮复习专项训练世界自然地理

中考历史与社会三轮复习:世界自然地理 一、单选题 1. )下列四图中,可以表示印度最主要的气候类型的是 ( D. B. C. A. 32”1562.411“次南极科考顺科考船,至此历时日,上海吴淞锚地迎来了天的第雪龙号月”“)(见右图)雪龙号科考船行驶过程中经过的甲、乙、丙三个海域分别是(利完成。

A. B.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 C.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3.“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3-4 小题。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 1 ))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B. A. 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乡村,这里有河流 D. C. 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城市,这里有田野 2 ))该聚落地处((B. A. 冰天雪地的高原地表崎岖的山区 C. D. 灌溉便利的平原干旱缺水的荒漠 3 )()下列四幅图是图幅相同的等高线地图,表示坡度最陡的是 ( B. A.

D. C. 4. )下图为四个大洲轮廓图,关于图中四个大洲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②A. ① B. 大洲主要人种是黑色人种和黄色人大洲有世界 上最高的高原 种④ C. ③D. 大洲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大洲有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5.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 因)素(D. A. B. C. 纬度位地形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因素 置——6.珠穆朗玛峰,也有世界陆地最亚洲最明显的特点是地表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峰)低点是( B. A. C. D. 里海贝加尔湖红海死海7. )爱斯基摩人住在北极地区,他们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这是 ( B. A. 为了体现他们的生活特色他们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C. D. 因为他们喜欢与众不同因为爱斯基摩人特别 耐寒 8. )下图反映了海洋为人类提供了

《自然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

绪论 1.简述地理系统垂直范围的划分依据。 2.试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3.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5.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6. 试述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地球 1.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 3.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4.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6.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7.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8.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 9.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地壳 1.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2.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地质构造在外力配合下可形成哪些构造地貌类型? 4.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 5.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 6.构造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7.板块边界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分别可形成哪些地貌类型? 8.震级与烈度有何差异与联系?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 9.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10.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壳演变和生物演化各具什么特征?生物的演化与地壳演变有何联系? 11.简述内动力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系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1.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何特点? 2.什么是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平衡随纬度怎样变化? 3.什么是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的方程是什么? 4.何谓干绝热减温率和湿绝热减温率?说明它们的区别和原因。 5.试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对大气中气流的形成有何作用? 7.“三风四带”是怎样形成的? 8.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 10.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 11.说明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12.说明锋面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3.说明热带气旋的形成、结构和天气特征。 14.说明冷性反气旋和暖性反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5.对比分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6.影响气候的地形因子是什么?说明地形对辐射、气温、降水、空气运动的影响。 17.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它对气候有何影响? 18.根据你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的月、年平均值,确定其所属的柯本气候类型。 19.简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规律。 20.简述全球变暖的现状和趋势。 21.全球的变暖的原因和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2.人类面临全球变暖应采取那些措施减轻其危害? 23.南极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4.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危害是什么? 25.人类在遏制臭氧层破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后应注意什么问题? 26.引起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27.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危害? 28.人类应采取什么措施遏制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趋势? 29.简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原因。 30.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 31.能源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解决能源问题? 3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的状况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33.谈谈你对解决环境问题的认识。 34.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概念及其变化研究的内容。 35.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全球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第四章海洋水和陆地水 1.简述水系和流域特征对河流水情的影响。 2.径流有哪些表示方法?各自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综述径流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简要说明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5.简述湖泊的成因分类及各类型的主要特点。 6.试说明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简述沼泽的水文特征。 8.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试说明岩石的水理性质及其度量指标。 10.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那几类?试对比说明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 11.海水盐度水平分布有什么特点?试简述其原因。 12.简要说明海洋热赤道北移的主要原因。 13.试述浅海区的波浪和深海区的波浪的差异。 14.潮汐是怎样形成的?简要说明潮汐的变化规律。 15.试述深海风海流的物理机制和立体结构。 16.简要说明海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7.简述水分循环的自然地理意义。 18.“四水”转化研究的意义何在? 19.水量平衡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第五章地貌 1.怎样理解内、外力动力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2.试分析崩塌与滑坡的异同,怎样防止这两种自然灾害? 3.简述地表流水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4.试述冲出锥与洪积扇在形态和成因上的异同。 5.河漫滩与河流阶地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何特点? 6.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 7.喀斯特漏斗、竖井、落水洞、地下河在发育过程中有何联系? 8.石芽、峰林、峰丛、孤峰在形态上有何差别?它们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9.冰蚀地貌与冰碛地貌各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绪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 (一)在六大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基础上形成四大物质圈层(对流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二)内部分异复杂,具有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特有物质和现象(土壤层、沉积岩、各种地貌) (三)通过四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流和信息传输 (四)固,气和液三相物质并存 (五)从地球内部和外层输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辐射、地热、重力) (六)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干扰和控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大多已成为人类聚居场所。 第一章 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质作用类型(理解);地壳的结构和类型、三大类岩石的 成因、特征和联系(掌握) 1.地壳的结构: 1)以康拉德面(距地表约10km) ,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2)上层为硅铝层,以O、Si、Al为主,又称花岗岩层,大陆上厚约10—40km 3)下层为硅镁层,以O、Si、Al为主,但Mg、Fe、Ca相应增多,称玄武岩层,大陆平 原厚可达30km 2.地壳类型: 1)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近海薄内陆厚,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2)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平均厚度仅7.3km,最薄处仅5km,仅由硅镁层组成(缺少 硅铝层) 3.岩浆岩: 岩浆岩: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 1)定义: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 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2)主要特征: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具有生物化石 3)成岩途径:a.压固;b.胶结;c.重结晶;d.新矿物生长 4)构造: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 的成层特征; 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如雨痕、波痕等。 5.变质岩 1)变质作用:先成岩石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之 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据先成岩石类型划分为正变质岩(岩浆 岩变质)和负变质岩(沉积岩变质) 3)变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4)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6.三大类岩石联系

世界地理(自然部分)期末整理

世界地理(自然部分)期末整理 一、大题(简答或论述)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总特征:分布不均 ①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且在中、高纬度,分布几乎连绵不断;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特别是在56o~65oS之间,除仅有少数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 ②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除南极大陆以外,所有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和澳大利亚、欧洲和非洲、北美和南美,而且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陆间海。 ③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 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即亚非之间的苏伊士地峡(运河)、欧非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亚洲与北美之间的白令海峡、南北美之间的巴拿马地峡(运河)。 ④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走向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两岸大陆能够拼合起来;亚洲大陆东缘弧沟系发育,即岛弧和海沟伴生;南北半球极地的海陆分布正好相反,北为北冰洋,南为南极大陆。 2、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①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 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 m,陆地的高差约为9240 m。 ②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 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 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③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欧洲大陆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非洲是个古老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南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则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即大陆中部是平原,其东西两侧为山地或高原。 3、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①深度大、高差大 以海平面为基准,世界大洋的平均深度为3800 m。洋底地势起伏的高差要远远超过陆地,如洋底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 m,而由洋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夏威夷群岛上的冒纳罗亚山,海拔4170 m,所

自然地理学—刘贤赵—复习资料

湖南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地信,测绘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系统 2.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和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全球性(EP,DSDP,WCP,IGBP 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法(最基本,最主要的)※

(2)仪器观测法; (3)历史比较法(将古论今法); (4)GIS与遥感方法; (5)室内实验法; (6)资料收集分析法:文字,影像,图片,数据。(7)地理学数学法 4.八大行星运动特点(公转) (1)近圆性 (2)共面性 (3)同向性 (4)遵距性 5.地球的自转,公转对地理的影响 自转:(1)昼夜交替现象; (2)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公转:(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四季更替(春,夏,秋,冬) (5)五带的划分(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6.(太阳,地球,月亮)行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恒星年,恒星月,回归年 7.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划分:(1)地壳(2)地幔(3)地核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 8.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分界:莫霍界面 地核与地幔之间的分界:古登(德)堡界面 9.岩石圈的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10.岩浆作用:

当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或地壳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途中,发生各种变化的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1.三大岩石的特征: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1)构造特征; (2)冷凝特征 2.变质岩主要特征:(1)具有片理特征 (2)有片麻构造 (3)有呈极状构造 3.沉积岩的主要特征:(1)层理构造显著,富含次生矿质,有 (2)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 12.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和喷出岩的结构与区别 ①侵入岩:(1)矿物结晶程度高 (2)晶粒有粗有细的斑岩 (3)早期结晶的矿物被后期结晶的矿物包裹 ②喷出岩:(1)岩流,岩被,斑状成稳晶质构造结构 (2)气孔,杏仁,流纹构造 区分:化学,矿物成分。产状,结构构造的差别 喷出岩多为气孔,杏仁,流纹状构造;侵入岩为块状构造,斑晶大小相对不定。 13.风化的基本概念 ①物理风化:指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显著的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 ②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③生物风化:指受生物成长及生活影响而产生的风化作用 14.作用于大气的力有哪几个? ①气压梯度力 ②惯性离心力 ③摩擦力 ④地转偏向力 1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几个方面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云层尘埃28%)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6%) 16.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世界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全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 一.亚欧大陆 名词解释: 太平洋西缘岛弧一海沟系海沟和岛弧分布在各大洋中,以太平洋最多,尤以西太平洋最发育。岛弧和海沟构成岛弧一海沟系,是地壳不稳定区域。 挪威峡湾在挪威语中,峡湾的意思是深入陆的海湾。挪威的海岸线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咬噬着陆,形成了峡湾。挪威峡湾的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常湿的气候。分布在纬度40到60-- 65°之间的大陆西岸。这类气候全年在盛行西风影响下,气旋频繁过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区多达2500mm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C,年较差远小于同纬度的陆与东岸地区。属于这一气候的有西北欧、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南非及澳大利亚的东南一小部分。 北大西洋暖流又名北大西洋西风漂流。大西洋北部势力最强的暖流,系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源于纽芬兰浅滩外缘,在50° N 20°W附近分成三支:干支经挪威海进入北冰洋,南支沿比斯开湾、伊比利亚半岛外缘南下,北支向西北流到冰岛以南。北大西洋暖流的流量随墨西哥湾暖流的强度变化而变化。该暖流对西欧与北欧气候有明显增温增湿作用。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因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而得名。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中海沿海最为典型的原因是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是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在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水温相比陆地低从而形成高压,加大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势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温又相对较高,形成低压,吸引西风,又使西风的势力大大加强. 问答题: 1.第四纪冰川作用对亚欧大陆地理环境的影响。亚欧大陆演化的基本特点 影响1、对地貌的影响:冰川对于它所覆盖地区的地形起着很大的改造作用。在距冰川中心较近的地区以侵蚀作用占优势,形成峡湾、槽谷、羊背石等冰蚀地貌,距冰川中心较远的地区则以堆积作用为主,在那些地方散布着终磧丘、鼓丘、蛇形丘、冰磧阜等冰磧-冰水地貌。北欧以冰蚀地貌为主,也有冰磧-冰水地貌,东欧和中欧基本上是冰磧-冰水地貌。河流改变流向,河湖串联;冰盖区外的黄土堆积。2、海面升降3、海陆变迁4、海岸阶地5、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6、对动植物的灭绝 演变特点欧洲大陆的形成是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通过不同地质时期与相邻陆块结合、分离的漫长过程,伴随多次地壳构造运动,古陆块外围相继形成加里东、海西、乌拉尔、阿尔卑斯等褶皱带,逐步地奠定了大陆的构造基础。 亚洲和欧洲陆地相连,形成全球最大的陆块---- 亚欧大陆。在地质构造上亚欧大陆原来并不是一个整体构造的陆块。早在二叠纪乌拉尔洋的最终闭合使俄罗斯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镶接,其间形成南北走向的乌拉尔褶皱带,从此 欧亚大陆连为一体。(演变特点这个的答案不确定) 2.比较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地形特征 西西贝利亚平原: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低平,切割微弱,沼泽广布。北部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