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三章 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三章 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三章 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三章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一、定义和分类

山坡稳定性,是工程地质的重大问题。促使山坡变化的地质作用种类繁多,重力堆积造成山坡的剥蚀作用是其中之一。这类剥蚀作用,按其运动方式,可分为崩塌作用、撒落作用,滑坡作用及泥流作用等。山坡在上述作用的影响下,将不断受到改造,并形成相关的堆积物和堆积地貌。这些堆积物统称为重力堆积物。

重力作用:位于斜坡上部被裂隙分割的岩层或松散堆积物,在普遍存在的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的过程,叫重力作用或块体运动。

根据运动特点分为4个类型:

崩塌作用:快速的、突然的坠落;

潜移(蠕动)作用:长期缓慢的运动,无滑动面,有滑移带;

滑动作用:先缓慢、后快速的运动;

流动作用:泥、砂、石与水搅和成粘稠体的流动过程。

二、地形和堆积物

(一)崩塌地形及崩积物

崩塌作用:山坡上部由于风化、剥蚀、地震及裂隙等影响的岩石,在自重力作用下,整块向下坠落,迅速地跨向坡脚的作用。

崩积物(xd):崩塌作用形成的堆积物。

崩积物常见于山坡陡峭(>45°),坚硬岩石组成的边坡,特别是地震区。大规模的崩积物,可堵塞山谷,构成一条天然堆石坝,在坝堤后形成堰塞湖。如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引起山崩,崩积物使岷江堰塞成大、小海子。

崩积物特点:未分选,成分简单,由具棱角的大小不一的岩块和岩屑组成,其中的巨型岩块有时可被误认为是基岩露头。其成分与山坡上部基岩成分一致。

剖面结构下粗上细,不具层理。

倒石堆:崩积物呈圆锥形在坡脚堆积,称倒石堆。

倒石堆的岩性与斜坡上部的岩石基本一致,颗粒大小混杂,垂直剖面上看颗粒自下而上逐渐变细。当斜坡坡度逐渐变缓时,崩塌作用逐渐减弱。有时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形成倒石裙。在一般情况下,当自然坡度小于30度左右时,岩石的重力作用不能克服碎石间的阻力,倒石堆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一)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斜坡坡度大于55°、高度超过30m的

地段有利于发生崩塌。

2.岩性条件:岩性对崩塌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坚硬脆性的岩石组成的高陡边坡易发生崩塌;另外,硬、软岩相间构成的边坡,因风化的差异性造成硬岩突出、

软岩内凹,这样突出悬空的硬岩也易于发生崩塌。

3.地质构造:岩体中各种不连续面的存在是产生崩塌的基本条件。当各种不连续面的产状和组合有利于崩塌时,就成为发生崩塌的决定性因素。

坚硬岩石中节理的大量存在有利于岩石的崩塌。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

节理发育和扩大,使陡岩边坡愈来愈趋于不稳定状态,一旦遇到地震、

暴雨、地表水冲击或人工开挖及爆破等因素的触发,就会沿裂隙发生崩

落。此外,岩石中层理、片理、劈理的倾向如与斜坡倾向一致,沿这些

构造面也容易发生崩塌。

4.水的条件:水是诱发崩塌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崩塌绝大多数发生在雨季,特别是大雨过后不久,渗入节理裂隙中的水,增大了岩体重量,软化了岩体

强度,增加了水的静、动水压力,促使节理扩展、连通,诱发了崩塌。5.气候因素:高寒地区冰劈作用广泛发育,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日温差及年温差较大,这些地区物理风化强烈,岩石易破碎成碎块,崩落极为盛行。

6.其它条件:主要是人为因素和震动影响。如果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处理不当,会促使崩塌的发生;地震、列车、爆破施工引起的震动,也是诱发崩塌的因素。1967年8月29日,13时23分,川藏公路东久拉月地方,突发大崩塌。当时东久河右岸,一山突然崩倒下来,撞击公路对面山体,对面山体又反撞崩塌,山崩之下,飞鹰难逃! 这就是轰动全国的拉月大塌方。恰好通过这里的解放军司机10名当场死亡,尸骨无存(即川藏线上10英雄)。自此拉月地区山河面貌为之骤变,东久河改道,现只看到一座已整体落架、仅余桥头石碑的木桥,这是塌方前公路原线的桥。从现场估计,这次崩塌方量达2500万立方米。嗣后于1973年、1977年、1978年、1980年又先后发生过崩塌,并伴有河谷泥石流活动。

撒落作用:山坡上部基岩,由于物理风化崩解成岩屑,在重力作用下沿山坡向下滚动的作用。由撒落作用形成的堆积物为撒落堆积物。

撒落与崩塌作用区别:

(1)撒落堆积物为细小的碎石或岩屑,不是规模巨大的岩块。

(2)持续时间长,崩塌作用时间则极为短暂。

(3)涉及范围广,崩塌作用仅限于山坡某一狭窄部位

撒落堆积物特点:大小混杂,较崩塌堆积物略有分选,剖面的颗粒下粗上细。这是由

于岩屑沿山坡滚动时,大而重者产生的动能大,滚动较远。撒落堆

积物中岩屑成分象崩塌一样,比较单一,与山坡上部基岩成分完全

一致。

倒石锥:撒落堆积物展布于坡脚,形成上尖下圆的锥形体。

(二)地滑地形和堆积物

地滑作用:位于斜坡上的岩石或松散堆积物,沿一个不连续的剪力面向斜坡下部移动的一种块体运动。

1.地滑的发生和发展:由滑动的岩体和滑动面两个基本要素组成。

形成和发生的条件:(1)可以引起重力滑动的斜坡;

(2)松散堆积物或有裂隙、孔隙的岩石;

(3)水的参加。

滑动可以在坡度较为10度的斜坡上发生;坡度较越大越利于滑坡的发生;但发生

滑坡的坡度角一般不大于30度,因为在大于30度的斜坡上一般不发生滑动,而

是崩塌。

滑动作用通常以潜移作用为先导,并可转化为崩落作用。

影响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

岩性:滑坡是由重力引起的一种扭性破裂变形,其发生和山坡的物质组成有关。

坚硬致密块状的石灰岩、花岗岩和石英岩等脆性岩,其抗剪强度大,由这些岩石

组成的山坡高陡而稳定,很少产生滑坡。页岩、粘土岩及其它松散的第四系堆积

物多是塑性的,它们的抗剪强度低,由这些物质组成的山坡容易发生滑坡。

地形:山坡高度、坡度和横断面的形状,决定山坡内部应力状态,也是影响滑坡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松散堆积层的滑动坡度在20°以上,基岩滑动坡度30 – 40

度易形成滑坡。

地质构造:岩质坡体内部各类裂隙和结构面(层面、断层面、节理面、片理面、不整合面等)的存在,可以削弱滑坡体的内聚力,并为地下水的活动提供通道,因

而滑坡往往是沿一定的结构面滑动的。特别是结构面与山坡坡面平行时,坡

体最容易发生滑坡。

水的作用:滑坡常发生在雨季或雨后。水库水位的骤然变化,以及施工中排水不当,都可引起滑坡。事实表明,滑坡的发生,水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其表现为:

(1)水渗入岩体或土体中的孔隙,减少土粒间的吸附力,加强土体的重量,

加大其剪应力,使之下滑;

(2)地下水的浸润、潜蚀和溶滤,使颗粒间的粘结力大大地降低;

(3)水大量渗入斜坡,使潜水面升高,相应地增加了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

对滑体起着浮托作用,降低了抗滑力;

(4)不透水的软弱地层受地下水作用发生软化成为滑动层,促使上覆地层

下滑。

从上可见,水的作用可通过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冲刷作用和软化作用等方

面的影响来表现。

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洪水期或水库蓄水,引起地下水位升高,静水压力增大,由静水

压力产生的浮托力会降低山坡的抗滑力。反之,如洪水迅速消退,

或水库水位骤降,则产生地下水向坡面渗透的动水压力,这也增

加了山坡的滑动能力。

水的冲刷:水冲刷坡脚,使山坡增高,坡面变陡,导致边坡比增大,破坏山坡内原来的稳定应力平衡状态,引起滑坡。此外,流水冲刷切穿岩体内部与坡向一致的

结构面,山坡将沿着这样的结构面发生滑动。

软化作用:水的渗入,使较松软岩石软化,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滑动。

除上述四种最普遍因素外,地震、爆破或在山坡下部挖掘土方,建筑物的附加荷载等,都可导致滑坡的发生。

滑坡发生的三个阶段:

蠕动变形阶段:从山坡稳定状态受到破坏,到整体滑动之前的变形阶段。当斜坡上的岩(土)体内抗剪强度小于剪应力时,产生塑性蠕动变形,使土体内应力调

整,并在后部产生拉张性裂隙,故渗水作用加强,张性裂缝加宽,开始出

现小的位错,两侧也出现扭性破裂面,坡脚受到挤压,滑坡出口潮湿渗水,

滑动面大部分形成,但尚未完全贯通。该阶段是滑坡的前兆,长的可达几

年,短者仅几天。

滑动阶段:随着斜坡变形的发展,后缘张裂加宽,错距增大,两侧的羽状扭裂贯通并撕开,前缘被挤压鼓起,产生鼓张裂隙,滑坡出口附近渗水浑浊,这时滑动面

已全部形成,接着便开始整体向下滑动。为剧烈滑动(应力释放)阶段。大

型滑坡开始整体滑动前,岩石受到挤压错动,会发出响声。

渐趋稳定阶段:滑坡滑动中,当抗滑力超过滑动力时,滑坡停止滑动。该阶段滑坡体内部松散物质在自重作用下逐渐压紧,重心降低,能量不断消耗,地面的

各种裂缝逐渐被充填,提高了滑坡物质的抗剪强度,滑坡的稳定性日益

增加。滑坡台地已变平缓,其后壁坡度变换并生长草木,不再发生崩塌。

坡体物质变的很紧实,地表无明显裂缝。滑坡前缘已无水渗出,或流出

清晰的泉水,表明滑坡已基本趋于稳定。这段时间要经过3-5年的,甚

至更久。

滑坡类型:

崩塌性滑坡:滑坡以每秒几米甚至几十米的高速度下滑,由于速度快,来势猛,滑动时伴有巨响,并产生很大的气浪,因而往往造成巨大灾害。如四川雅砻江某

地滑坡,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内,6,800 ×104m3的坡体全部滑下。

牵引式滑坡:滑坡下部先行滑动,然后牵引上部下滑的滑坡。

推移式滑坡:滑坡上部先变形滑动,尔后象推土机一样推动下部一起滑动的滑坡。

滑坡稳定后,如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已消除,滑坡将转入长期稳定。若诱发因素尝未完全消除,且又不断积累,到一定时候,稳定滑坡又重新活动,即滑坡复活。

2.地滑的堆积地形:地滑的基本地形是滑体与母体岩层分裂所形成的地滑崖和由滑体所构

成的地滑堆积地形。

滑坡作用形成的堆积物称滑坡堆积物。在基岩山坡上的滑坡堆积物,往往会保持着岩层或岩体的构造,因而容易被误认为是基岩露头。

滑坡形态示意图

1-滑坡体;2-滑坡面;3-滑坡基座(滑坡床);4-滑坡壁;5-滑坡平台;6-滑坡台坎;7-滑坡舌;8-滑坡堤;9-滑坡凹地内的湖泊;10-后缘引张裂隙;11-扇形引张裂隙;12-鼓张裂隙;13-扭裂隙

(三)流动地形和堆积物

流动体的基本类型

泥流:以泥土为主;

石流;以石块为主;

泥石流:泥砂、石块和水的混合物。

泥流作用:分布在山坡的松散堆积物,被水浸湿后,在本身的重力作用下,便会缓慢地顺坡往下移动,这种作用叫做泥流作用。

泥流作用一般发生在粘土或亚粘土含量较高的松散堆积物内,因它们的持水性较好。而要使斜坡堆积物里保持大量的粘土或亚粘土,斜坡必须平缓,这样才不至于使粘土和亚粘土被水流冲走。因而,泥流作用一般发生在坡角10°-20°缓坡上,坡角最大者不超过30°。

泥流作用主要发生在冰缘区或多暴雨的热带地区。

泥流堆积物:泥流作用形成的堆积物。

泥流堆积物一般由较细的物质组成,也可含有粗粒物质,当其流动时细粒物质含水多流动较快,粗粒物质流动较慢,沉积于斜坡上部。具有分选性差,磨圆度低,无层理构造等特点,与冰碛物有相似之处,但泥流堆积物的砾石成分不如冰碛复杂,与坡上基岩完全一致,碎屑棱角尖锐,剖面内无任何流水冲刷的痕迹,这些特点是它与冰碛物的主要区别。

泥流阶地:泥流作用形成的台阶状地形。它是由若干个高度很低的台阶组成,每个台阶呈舌状,舌尖朝坡外。由于几次间歇的泥流过程形成。

土流:经常由暴雨产生,在其形成过程中,过饱和是一个基本条件。多形成于小沟的源头部分,那里地表径流汇流集中,水渗入细粒物质使其过饱和并发生土流。小沟源头分布厚层细粒物质土流易于发生。坡麓挖掘、植被破坏也是产生土流的一个主要原因。伴随土流还常常发生崩塌现象。

土流扩大成碗型进入河谷变成软泥流。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暴雨急流的水中含大量泥沙,

到达山麓时,洪流扩散变成软泥流。

火山泥流:是形成于火山锥坡的一种碎屑物流。暴雨、火山伴生水、火山锥陡坡、细粒的火山喷发物,是形成火山泥流的基本条件。

泥石流:一种含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与一般洪水不同,它爆发时,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浑浊的泥石流体,仗着陡峻的山势,沿着峡谷深涧,前推后拥,冲出山外。往往在倾刻之间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灾害。泥石流爆发具有突然性,常集中在暴雨或积雪大量融化时,是一种山区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北纬30-50度之间,具有强大的破坏性。

泥石流形成条件:1. 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

由构造运动形成: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褶曲轴部。

由新构造运动形成:地壳抬升;地震。

由岩石风化形成:

由支沟冲刷形成:

由人为弃渣形成:

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

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

2.有陡峻地形: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

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

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

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

3.有充沛的水动力来源:短时间内突然性的大量流水。

突然性大量流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

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

③冰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使其摩阻力减小,滑动力增大以及水流对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

其他条件:如人为地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石等,

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

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①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②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按流体特征分:粘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大于40%;

稀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小于40%。

a.黏性泥石流:也称结构型泥石流,含大量黏土、细颗粒物质的泥石流或泥流,稠度大,

黏性大,密度高,浮托力强,有铺床作用和阵流现象。固体物质占40%~

60%,最高达80%,水不是搬运介质,而仅是组成物质;大石块有浮运和

翻腾现象。

b.稀性泥石流:也称紊流型泥石流,含黏细颗粒少,稠度稀,黏性小,密度低,浮托力

弱,水为主要成分,固体物质占10%~40%,石块流速小于泥沙、浆体,

呈翻滚、碰撞、跃移运动。

2005年6月10日下午14时30分左右,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宁安市沙兰镇遭受百年不遇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造成3000人受灾。 14时30分左右,洪水瞬间到达沙兰镇,由于沙兰镇地势低洼,沙兰中心小学352名学生和31名全校教师全部被围水中。当时学生正在沙兰镇中心小学上课,因洪水来势较猛,一、二年级年龄较小的学生被淹死,此外还有数名村民失踪、死亡。许多房屋被冲垮,洪峰过去四五小时后,乡里一些路段还有相当的深水。当地电力设施全部冲垮,通讯中断。在40分钟内,降雨量达到150毫米~200毫米,瞬间形成洪峰,引发泥石流,最高洪峰水位达2米左右,冲向沙兰镇。截至6月18日,因洪灾死亡人数达到106人,其中学生102人,村民4人。另有3名学生失踪。

(四)蠕动地形和堆积物

蠕动变形:是指边坡岩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向临空方向发生长期缓慢的塑性变形的现象,有表层蠕动和深层蠕动两种类型。

表层蠕动:主要表现为边坡表部岩体发生弯曲变形,多是从下部未经变动的部分向上逐渐连续向临空方向弯曲,甚至倒转、破裂、倾倒。

表层蠕动多发生在陡倾层状岩层或陡倾结构面发育的岩体中,层面或结构

面走向与斜坡面走向平行或交角很小。一般反坡向倾斜或倾角大于60o者

更易发生。

深层蠕动:是由于坚硬岩层组成的边坡底部存在较厚的软弱岩层时,由软弱岩层发生塑性流动而引起的长期缓慢的边坡蠕动变形。

潜移作用:地表松散堆积物或岩层长期缓慢向坡下移动的过程。动力是重力,水是润滑剂

特点:

1、运动速率慢;

2、移动体与不动体之间无明显滑动面,而是渐变过渡的。

第五章 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

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 岩溶作用概念 表石灰岩被溶蚀后形成的地貌。岩溶作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 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 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 坏的过程。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由此产生的现象。 Mud Cave Location San Diego County, California

碳酸盐类岩石的相 对溶解度,与岩石 中CaO/MgO比值密 切相关。 可溶岩石的相对溶 解度随CaO/MgO比 值增大而变大。 硫酸盐溶液也有溶蚀性! 粗放式稀土开采导致严重生态灾害!!!

隔水层;2.平水位;3.洪水位;4.最高岩溶水位;5.最低岩 溶水位;6.上层滞水;7.水流方向;8.悬挂泉 Ⅰ.包气带;Ⅱ.季节变动带;Ⅲ.饱水带Ⅳ.深部循环带 第二节岩溶地貌 1.地表岩溶地貌 (1)石牙与溶沟 溶沟:地表水沿可溶蚀 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 溶蚀与侵蚀,形成纵 横交错的凹槽; 石芽:凹槽之间残存的 突起岩石。 溶沟和石牙高差一般 不超过3m!!!

石牙发展而来。 峰林or 峰丛??? (3)峰林与峰丛 峰林: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峰群; 峰丛:一种山峰基部相连的石灰岩山峰群。 溶蚀洼地: 是与峰林、峰丛同期形成的一种负地貌类型。平面形态为 圆形或椭圆形,溶蚀洼地和溶蚀漏斗常以底部长度100米 为两者之间分界线。 (4)孤峰与岩溶平原 孤峰:兀立在岩溶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的灰岩山峰。 岩溶平原(坡立谷):比溶蚀洼地更为宽广的地面平坦的 岩溶地形。长宽达数公里以上。

河北兴隆陶家台喀斯特干谷 源自: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重庆市奉节县小寨天坑 源自: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地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地貌:又称地形,指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内营力:指地球内能积累与释放引起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它不仅形成地表基本起伏,还影响外营力的作用性质与强度。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垂直、水平、褶皱和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外营力:指在太阳能和重力能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受大气、水的运动及生物作用产生的营力,它对于塑造各种中、小地貌形态有重要影响。外营力作用通常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 气候地貌学:主要研究受气候控制的地表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发育的规律。(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貌与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向斜山、单斜山、背斜谷和向斜谷等,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或称次生构造地貌。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为动态构造地貌,或称活动构造地貌。岩石地貌学:是研究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外力剥蚀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沉积地貌学:根据沉积物的成因和结构来研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沉积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是应用地貌学理论分析和解决与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和规划有关问题的学科(与国民经济建设、生产建设紧密结合)。地貌学的应用可以分为两部分: 1)人作为地貌营力,其无意和有意(规划)对地貌过程和地貌的影响;2)资源评价,工程建设与规划。、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松散的碎屑物,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叫风化。 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但是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又称残积相堆积物,是第四纪陆相沉积的一种成因类型。、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物理的崩解的过程,并没有改变其化学成分和性质。 岩石和矿物在水、大气中的O2、CO2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岩石和矿物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这种风化作用叫作化学风化作用。一些不含水的矿物与水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一部分水要进入矿物内部,改变原来矿物分子结构,形成另外的新的矿物,称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反应而起的分解作用,矿物同水中的H+、OH-离子结合而形成新的矿物,称水解作用。含有CO2的水溶液对矿物的分解过程,称碳酸化作用。 氧化作用是矿物与游离氧化合的反应过程。空气、水或地下一定深处都有大量的游离氧它与岩石氧化作用后,可使其中低价元素矿物转变为高价元素矿物。生物风化作用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使岩石矿物受到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1)植物根系对岩石的挤胀崩解(根劈作用)2)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加速岩石破碎。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出各种化合物,如碳酸、硝酸和各种有机酸,对岩石有较强的腐蚀作用,称为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微生物的作用明显 红色风化壳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到晚期阶段的产物。它的组成物质除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习题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重力 1. 假如没有重力,下列猜想正确的是() A.树叶随风摇摆 B.物体不会下落 C.杯子中的水会轻易倒出来 D.举起很重的物体不容易 【解答】解:A、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如果没有重力,空气将不再存在,所以也就没有风吹树叶,故A不正确; B、物体之所以下落,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如果没有重力,物体将不会下落,故B正确; C、如果没有重力,水就不能从杯中轻易倒出来,故C不正确; D、举起物体要用力,是克服物体受到的重力。物体如果不受重力,我们将轻松举起质量很大的物体,故D不正确。 故选B。 2.如图,小球被压缩的弹簧弹出后,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过程中受到() A.重力、支持力 B.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C.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弹簧的弹力 D.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动力 【解答】解:小球被弹出后,不再受弹簧的作用力,在水平面上滚动的过程中,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f作用. 故选B. 3.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下列对身边物理量估测的数据,你认为符合实际的是() A.八年级物理教科书重约100N B.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 C.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约为6 g D.多数人脉搏跳动100次用时约15min 【解答】解:A、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的质量在200g=0.2kg左右。受到的重力在G=mg=0.2kg

×10N/kg=2N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一根筷子的长度在25cm左右,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在6g左右,一角硬币的质量在3g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跳动100次的时间在90s=1.5min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4. 关于g=9.8N/kg所表示的意思,正确的是() A.1kg=9.8N B.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它质量的9.8倍 C.质量是9.8kg的物体重1N D.质量是1kg的物体重9.8N 【解答】解: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二者是两种不同的物理量,不存在等量或倍数关系,故AB错; 在地球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质量是9.8kg的物体重为9.8×9.8(N),故C错、D正确. 故选D. 5. 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是() A. B. C. D. 【解答】解:物体的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当质量为零时,重力也为零,所以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故选A. 6. 关于“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正确的是() A.重心很低 B.重心很高 C.重心不在物体上D.里面有特殊装置 【解答】解:不倒翁上小下大,重心在不倒翁的下半部,重心位置很低,由于不倒翁的重心位置低,所以“不倒翁”能不倒. 故选A. 7. 如图,抛出去的篮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 A.受到的合力为零 B.受到阻力的方向不变

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重力的定义、方向、大小及作用点 2、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1力的定义 (2)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2、引入课题 【讲牛顿与苹果的故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引发了出奇的深思“树上落下的苹果为什不向别的地方飞去,而是一定向下落?”是否与星星在天上运动有某种联系呢?如果想要知道这是为什么,那就进入到今天重力的学习中。 1、重力 【提问】接着刚才的小故事继续讲,在此基础上,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知道了苹果落地的原因。那么什么是万有引力呢? 【演示实验】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于是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成果后提出:宇宙中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举例:扔粉笔等 【师说】我们知道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那么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也有万有引力,(举例:吊 着的台灯、风扇)我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是物体受到的力称为重力。通常用字母G来表示。 【师说】知道了什么是重力,你能否像牛顿一样提出“对于重力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生:思考后回答①重力的方向向哪?②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③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④重力有何应用?⑤重力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⑥天上的飞机、海上的轮船都受重力的作用吗?⑦谁对物体施加了重力?…… 【师说】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都想弄清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研究。对于⑥和⑦我 相信大家对重力的概念少加思索就能够回答。你能回答⑥⑦两个问题吗 2、重力的大小 【演示实验】托起一本书跟托起两本书,所用的力一样吗?由此我们知道,托起质量不同的物体,会感觉所用的力不同。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那么物体的重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1、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10 N/Kg 3、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师:板书: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 = mg G --------- 重力 --- 单位(N) m ---- 质量---- 单位(kg) g=9.8N/kg 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9.8 N

第七章 第三节 重力

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生成】 1.什么叫力?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时,通常用________把力的________都表示出来,具体作法是:沿力的________,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________,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________,用线段的________或________表示________。 3.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________,简称________,它用符号________表示。 【新知探究】 认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由于地球的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通常把重力的叫重量。 3.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写成数学表达式为。4.重力的方向总是的。 5.重力在物体上的叫物体的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 二、合作探究 任务一:重力的由来 1.重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 2.重力的产生是来源于___________,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 3.动手作6.3-1的小实验,亲身感受引力。(同桌合作) 4.利用身边的物品,演示三个和重力有关的小实验。 5.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或应用与重力有关?请举二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重力的大小 1.不同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吗?________。比如:_______________。 2.猜想:物体所受重力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我猜想的依据是。 3.探究: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1)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如何确定砝码的重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水沉积地貌(学案)

流水堆积地貌 主备人程益芹审核人吴雷云 【学习目标】 1.了解河流堆积貌的形成过程 2.理解河流堆积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异同点 【学习过程】 学前质疑: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例举河流堆积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共同条件?又有哪些不同? 自主学习----------内容梳理 1、流水堆积地貌: 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下来,就会形成堆积地貌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 分布地区作用过程地貌类型 山前水流流出_________,地势_________,河道_________,流速减慢,物 质_________,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冲)积扇。洪(冲)积扇 不断扩大而彼此相互联合。_________平原 中下游地 区河流在凸岸_________,形成水下堆积体,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 _________。洪水季节,继续接受堆积。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 _________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_________连接在一起。_________平原 入海口水下坡度_________,加上海水_________作用,流速_________,泥沙 沉积在河口前方。_________平原 合作探究: 1、比较三种流水堆积地貌形成的共同点有那些?三种地貌的形成有哪些差别? 2、议一议:黄河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其重要条件有哪些? 3、《全球三角洲告急》文章中指出,像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等很多三角洲都在不断萎缩,预计到2100年,某些三角洲的面积可能会消失80%以上。而另据百度百科介绍,面积仅次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俄罗斯勒拿河三角洲仍在不断拓宽。那么到底哪些三角洲会萎缩,哪些会扩展呢?根据所学知识能不能分析其中的道理?

第七章第三节 重力 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十一中学赵大庆【设计指导思想】 1.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教学理念。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注重体现新课程提倡的动手实践的新理念。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让学生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多种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经验,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教学中应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学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即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境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媒体选择】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小重物。

第七章第三节重力跟踪练习

第七章第 3 节重力跟踪练习 1.如图所示纸做的“不倒翁小鸟翅膀上装有两个回形针,将鸟嘴放在 指尖上转动而不会掉下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回形针降低了小鸟的重心 B.装回形针升高了小鸟的重心 C.小鸟的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上 D.小鸟不掉下来是因为鸟嘴上有胶水 2. 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 ;物体受到的重力为N 3. 请在图中画出足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4. 画出图中靜止在斜面上的茶杯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5.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上。下图所示为质量分布均匀但形状不规则带有小孔的薄木板,请用细棉线、刻度尺、笔和铁架台来确定它的重心。 1)操作方法:。 2)判断方法:即为簿木板的重心 6. 下表是小华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和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 7. 一辆重为 1.5 ×103 N的摩托车,它的质量为多大?(取 g=10N/kg)

8. 蛟龙AG600水陆两栖飞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三大飞机”之一,被誉为国之重器,AG600主要用于大型灭火和水上救援,可以从地面起飞和降落,也可以从水面起飞和降落,AG600空载时质量为41.5t ,最多可储水12t 。(取g=10N/kg)求: (1)AG600空载时的重力是多少? (2) AG600 满载时的重力是多少? 第七章第 3 节重力跟踪练习参考答案 1.A【解析】:装上回形针小鸟的重心降低,稳定性增强;小鸟的 形状不规则,重心不在几何重心上,鸟嘴上并没有胶水,故 A 正

确, BCD错误。 2. 2 ;2 3. 4. 5. 几何中心;(1)①用细棉线系住小孔将不规则的薄木板悬挂起来,当木板静止时,用笔和刻度尺在木板上画出重力的作用线AB; ②利用同样的方法再画出另一重力作用线CD (方法正确同样得分)(2)AB、CD的交点 6. (1)天平;弹簧秤(2)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7. 解:由G=mg m =G/g 3 =1.5 ×103 N/l0N/kg=150kg 答: 摩托车的质量为150kg 8. 解:(1)AG600空载时的质量:

第七章第三节重力(20201109172951)

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 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 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 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 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 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第三章流水地貌(1)

第六章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一节风成地貌 所谓风成地貌指风对地表松散碎屑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由此看出风沙地貌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地表必须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而且比较集中,年蒸发量常超过年降水量的若干倍,甚至上百倍,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地表出现大量的物理风化碎屑物,并且地表植被稀疏,疏松的沙质裸露地表。因此,干旱半干旱地区具备了风沙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第二,地面风力较大,且频繁,能够吹扬疏松的地表物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面增温较快,气流上升,造成地面气压差,所以干旱半干旱地区风的强度和频度都比较大。再加上该地区地势一般开阔,植被稀疏,自然屏障较小,风力强劲,影响范围广,能够使地表疏松碎屑物发生迁移和堆积,形成大面积的荒漠。 所以,风沙地貌一般出现在世界各个干旱半干旱地区,全世界荒漠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左右。我国沙漠和戈壁的面积为109.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4%,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当然,风沙地貌并不局限于干旱半干旱区,只要有丰富的沙漠、平坦裸露的地表和一定强度的风力,也能形成各种风成地貌,例如豫东和豫北平原的黄河古道区,现代沙质海岸等地方均可见到风沙地貌。 一、风沙流 风经过松散物质所组成的地表,当风速达到使沙粒脱离地表进入气流中移动的临界速度(即起沙风速)时,才能形成风沙流。起沙风速的大小与沙粒粒径和地表性质等自然条件有关。 根据观察,在粒径0.1-0.25mm为主的干燥裸露的沙质地表中,起沙风速一般为4-5m/s。一般来说,沙粒粒径与起沙风速呈正比,沙粒粒径愈大,起沙风速也愈大。 风沙流中沙粒大小与高度的关系,一般是离地表愈高,细粒愈多,主要是悬移;愈近地表粗粒愈多,主要是跃移和蠕移。 风沙流中高度愈低含沙量愈高。据观测,绝大部分沙粒都在离地表30cm以内,特别集中在10cm以下。当风速为5m/s时,测得含沙量90%都分布在地表10cm之内。

第七章第三节重力习题

第三节重力练习题 1、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 ■勺原理制成的,建筑工人常用它来检查墙壁 ______________ 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 受到桌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0 3、人拉弹簧,拉力使弹簧变形了,即发生了__,守门员把飞向球门的球 踢回去,设球来去的速度大小不变,踢球的力改变了足球运动的——,即改变足球的 ____ ________ . 4、在物体所受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式___________ ,G代表______________ 、m代表 ____________ 、g = __________ 读作____________ 它表示_____________ 4 5、一座限重为5 X10 N的桥,一辆自身质量为1.1t的卡车要能安全过桥,所能 装载的货物不能超过 ___________ kg. (g=10N/kg ) 二选择题 1. 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几何中心必然与重心重合 B. 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 C. 重心总是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之外 D.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

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D、苹果下落是由于苹果熟透了的缘故

【八年级】2020春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word学案

【关键字】八年级 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主备教师使用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如:河里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苹果落地等。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 1.重力的产生 学生阅读课本,找到重力的概念: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学生分析:重力的施力物是,受力物是。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2.重力的方向 思考:如何检验一副画是否挂正,你有哪些方法?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学习要求:阅读教材并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总结: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比。 (2)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N/kg。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10N/kg,这个值用g表示,g=9.8N/kg,表示质量是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粗略计算,g可取10N/kg。 (3)G =mg 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4.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思考题: 质量均匀的球挂在墙上,如果质量为, 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它受到的重力。 四、拓展提升: 1、重为3N的贡柑,从树上落下的过程中,受到重力的作用. 对于贡柑所受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大于3N,方向竖直向下B.小于3N,方向竖直向下 C.等于3N,方向竖直向上D.等于3N,方向竖直向下 2、有一苹果它的重力是2.45N,则它的质量是克. 3、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1:3,则它们受到的重力之比为(),若甲物体的物重为196N,则乙物体的质量为()。 4、对于g=9.8N/kg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质量是的物体所受的力是9.8N B. =9.8N C. 在地球上,质量为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为9.8N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是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地貌类型和第四纪沉积类型。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研究,对于水工建筑、道路桥梁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及灭害防治、河运航道、地下水赋存条件以及砂矿地质等方面都具有最普遍而广阔的意义。 在暴雨或大量积雪消融时,所形成的瞬时洪流称暂时性水流。暂时性水流形成的侵蚀地形是侵蚀沟,沟床中的水流堆积物称冲沟堆积物。沉积于沟口的沉积称洪积物。 在半干旱气候带的松散沉积层之上,在植被稀疏的缓坡地区侵蚀沟可以发展得很快,使地形遭受强烈的分割,蚕食耕地,破坏道路,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淤塞水库河道,冲沟密布还使潜水位下降,造成危害甚多,为黄土高原的沟堑纵横,称为侵蚀沟。侵蚀沟中被侵蚀破坏的碎屑物质,洪水期被搬运出沟口后,由于水流分散,坡度急剧减小,流速降低,这些碎屑物质遂堆积于沟口,形成一种半圆冲出锥堆积物称为冲出锥。 洪积扇是在暴雨季节,山区洪流沿河谷流出山口时,由于山区与山麓之间地形相差悬殊,水流出山口后形成散流,水流厚度、流速迅速减小;同时还因地表水的蒸发及通过山口松散沉积物时的迅速下渗,使水量大大减小,搬运力急剧减弱,由洪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口处呈扇形堆积形成的。过去不同时期的河谷底部(河床及河漫滩部分),由于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被抬升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以上,呈阶梯

状分布于河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每一级阶地都经历了两个形成阶段:首先是以侧方侵蚀为主,形成宽广的河谷,同时堆积冲积层;然后下切侵蚀加强,切开冲积层,形成阶地陡坎。 冲积平原是大河的中下游发生大量堆积而形成广阔的地带。可以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 山前平原是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成因上属于冲积洪积型。当河流流出山口到平原后,河床坡降急剧减小,水流呈扇形散开,河道分汊,水流厚度减小,其动能大大减弱,形成冲洪积扇形平原。 中部平原是冲积平原的主要部分,组成中部平原的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但也夹有湖积物及风成堆积物,位于中部平原的河流,以汊道式的游荡型河流为主,众多的河流甚至几个水系组成一个冲积平原。 滨海平原成因上属于冲积海积平原。其沉积物颗粒更细,沼泽面积大,并伴有周期性海水入侵。在滨海地区有典型的海岸带的沉积及残留的地貌,如海岸砂堤(贝壳堤),以及泻湖、海湾等。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讲解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风力地貌(aeolian landform):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地貌。包 括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 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即在副热带高压区(南、北纬15°—35°),如北非撒哈 拉和西南亚的阿拉伯沙漠等地,或温带内陆区(北纬35°—50°),如苏联的中亚,我国西北和美国西部等。 一、风砂作用 风将地表沙粒吹离地面,随气流运动形成风沙流。它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 (一)风砂侵蚀作用 风砂流:风沿地面吹动时,可将地面松散物质吹起进入空气中,这种携带砂的气流,称风砂流。 只有当风速达到使砂粒脱离地表进入气流中移动的临界速度(即起砂风速)时,才 能形成风砂流。起砂风速大小与砂粒粒径、地表干湿及植物多少等自然条件有关。 风蚀作用( aeolian erosion):风沿地表前进时,由于风力或携带碎屑物对地表的岩石和松 散沉积物的吹毁或磨损作用,称风蚀作用。 包括吹蚀和磨蚀两种方式。 1吹蚀作用:一定风力作用下,未固结或固结差的细粒物质发生移动而离开原地,当风力进一步增大,较粗物质也被带走,从而使地面遭受破坏。 最容易被剥蚀的粒径为0.08毫米。剥蚀物的粒径与流速平方成正比。 发生吹蚀作用的力有:迎面冲力;碎屑粒上下风速不同产生的上举力;紊流产生的 上举力。 吹蚀作用的方式:其一、当风的迎面冲力和上举力的合力超过碎屑粒的重量和地表 摩擦力时,碎屑粒便被吹扬而去。 其二、被风吹扬起来的碎屑物在沿地表运动时,对组成地面的碎 屑进行撞击,致使后者推移。 吹蚀作用强度取决于风速和地面性质。风速越大、地表颗粒越细、松散、干燥,吹蚀越强。 2磨蚀作用:砂粒一旦起动,在地表附近形成风沙流,移动的风沙流对地表岩土冲击、摩擦,使其遭受磨蚀。 磨蚀作用强度取决于风力和地面性质。0--0.5米,尤其是10厘米高度范围内,沙砾数量最多,磨蚀作用最强。

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学生姓名:任课教师:李珂 上课时间:学习主题: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重力的定义、方向、大小及作用点 2、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l力的定义 (2)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2、引入课题 【讲牛顿与苹果的故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引发了出奇的深思“树上落下的苹果为什不向别的地方飞去,而是一定向下落?”是否与星星在天上运动有某种联系呢?如果想要知道这是为什么,那就进入到今天重力的学习中。 1、重力 【提问】接着刚才的小故事继续讲,在此基础上,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知道了苹果落地的原因。那么什么是万有引力呢? 【演示实验】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于是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成果后提出:宇宙中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举例:扔粉笔等 【师说】我们知道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那么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也有万有引力,(举例:吊着的台灯、风扇)我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是物体受到的力称为重力。通常用字母G来表示。【师说】知道了什么是重力,你能否像牛顿一样提出“对于重力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生:思考后回答①重力的方向向哪?②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③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④重力有何应用?⑤重力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⑥天上的飞机、海上的轮船都受重力的作用吗?⑦谁对物体施加了重力?…… 【师说】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都想弄清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研究。对于⑥和⑦我相信大家对重力的概念少加思索就能够回答。你能回答⑥⑦两个问题吗 2、重力的大小 【演示实验】托起一本书跟托起两本书,所用的力一样吗?由此我们知道,托起质量不同的物体,会感觉所用的力不同。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那么物体的重力和它的质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1 2 3 质量(Kg)0.05 0.1 0.15 重力(N)0.5 1 1.5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1、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10 N/Kg。 3、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师:板书: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 = mg G——重力——单位(N) m——质量——单位(kg) g=9.8N/kg 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

岩溶及岩溶地貌的形成

地 质 实 习 报 告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一班 姓名:张建 学号:0802100136

岩溶及岩溶地貌的形成 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岩以溶蚀为主的长期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称。岩溶又名喀斯特(karst),它来源于欧洲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尔斯高原。喀尔斯高原是一个石灰岩地区,岩石裸露,形态千奇百怪。十九世纪末,喀斯特的第一个理论概念是在这一地区建立的,从此这一也名变成了地学中的专用科学术语,并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在我国,岩溶等同于喀斯特。 顾名思义,岩溶就是对岩石的溶解。凡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做岩溶作用。这种作用所产生的地上和地下的各种形态叫做岩溶地貌。 岩溶景观有地表岩溶地貌与地下岩溶地貌两类:地表水溶蚀和侵蚀石灰岩,形成许多凹槽,其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在热带多雨的厚层纯石灰岩地区,石芽发育得特别高大,称为石林; 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成的山峰结合体称为峰丛和峰林。 地下的岩溶地貌是各种溶洞,地下水中含有的碳酸钙在过饱和条件下沉积而成各种化学堆积物:从洞顶往下悬挂的叫石钟乳;从洞底往上生长的叫石笋;石钟乳和石笋相接叫石柱;洞壁上的片状沉积叫石幕。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下的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积物形态,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碳酸岩分布面积约达130万km2,喀斯特地貌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省区,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 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比如著名的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就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武陵源景区内的巨厚的石英砂岩,产状平缓,使岩层不能沿层面薄弱部位滑塌,覆盖在志留系柔性的页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刚性的石英砂岩垂直节理发育,在水流强烈的侵蚀作用下,岩层不但解体、崩塌,流水搬运,残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险、秀、幽、旷等千奇百怪的峰林。

第四章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四章陆地流水地貌及沉积物 §1、地面流水地貌及沉积物 一、片流地貌及沉积物 1、片流:沿着斜坡缓慢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特点:水层薄、流水慢。 区域:斜坡至坡脚。作用:形成斜坡地貌的重要动力。 2、洗刷作用:片流破坏斜坡上的物质的过程。坡度在40°-50°作用最强。 3、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麓披盖,形成似裙裾形态的堆积地貌。 4、坡积物的特点:a 分布在坡脚;b 细砂、粉砂、粘土为主;c 从山 坡到坡脚由粗变细;d 夹细粒碎石砂土透镜体;e 分选、磨圆差;f 基本无层理;g 在垂向,从上到下由粗变细。 二、洪流地貌及沉积物 1、洪流:沿着冲沟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特点:流速快,动力大。区域: 沿冲沟。作用:形成山地地貌的重要作用。 2、洪流:(1)剥蚀地貌(侵蚀沟),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细沟、 切沟、冲沟、坳沟; (2)堆积地貌:冲出锥、洪积扇、洪积平原。 3、冲出锥特征:a 面积小,锥形;b 锥面坡度大;c 岩相分带不明显。 4、洪积扇: 特征:a 面积大,扇形;b 坡度较小;c 岩相分带明显;d 扇面发育沟槽;e 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貌上划分为:扇顶、扇形、扇缘。 扇形相(扇中相):洪积扇的主体,厚度最大,扇面坡度5°-10°,干

涸的辫状水系发育;主要由砂、砂砾、砂质粘土组成,在剖面 上形成由漫洪相的砂土夹槽洪相的砂砾构成典型的“多元结 构”。该带的潜水面较高,含水层丰富,适宜开采地下水,植被 发育。 扇缘相:坡度小于5°;沉积物较薄,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构成,含少量砂质透镜体,粘土和砂质粘土层发育“纹泥状”薄层理; 此处物质细,透水性差,易发展沼泽,植被发育;发育垂直节 理,易产生地面沉降、崩塌等地质灾害。 扇顶:粗大的砾石、砂砾,夹有砂质透镜体,沉积物厚度大,砾石分选性差,具一定磨圆和叠瓦状排列,砾石间充砂、粘土混合物, 具充填式结构,潜水位低,植被不发育。 5、洪积平原:由若干个洪积扇连接成大型的向盆地、河谷或平原缓倾斜的 组合地貌。 6、洪积物成分:角砾石、砂、粘土,简单;结构:分选、磨圆差,多元结 构(水流不集中且多次改向)。 7、泥石流:含大量碎屑物质、密度高、粘度大、饱和的高速度运动的重力 流。特点:密度大,搬运能力强,是洪流的5-50倍,爆发 突然,破坏力大。(花岗岩、石英岩、混合岩地区不利于其形 成) 8、泥石流堆积物特点:(1)结构:有层而无理,砾石AB面逆指上游;(2) 次生构造:泥包砾、泥球、充填构造、压楔构造,0.5m以上 砾石有碰击纺锤状碰坑或擦痕。

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其堆积物 一、岩溶及其发育条件 (一)岩溶的概念 喀斯特(Karst)国内又称岩溶,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一种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剥蚀为辅的特殊地质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地质现象的总称。Karst 一名来源于南斯拉夫的一地名。 喀斯特作用(karst process)—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素岩等)以化学溶蚀为主,以流水冲蚀、潜蚀和机械崩塌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二)岩溶发育条件 1、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取决于其成分和结构。 岩石的成分:可溶性岩石有三类:①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和芒硝等;③卤素岩类岩石如岩盐和钾盐等。 分布最广的石灰岩在含有CO2的水溶液中,将发生以下的溶蚀作用:CO2+H2 O →H2CO3水和CO2作用生成碳酸,碳酸与石灰岩发生反应生成重碳酸钙,重碳酸钙常呈Ca++和HCO3—离子形式溶解于水中而随水流失,其中也有一部分可以产生逆反应,重新沉淀形成碳酸钙。 如果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水的溶蚀力就越大。二氧化碳多来自于大气和土壤表层,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所以溶解流失的碳酸钙经常多于重新沉淀的碳酸钙。使石灰岩中产生许多空洞,促进了水流的冲刷和岩溶的发展。 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方解石的溶解度高于白云石,一般说,石灰岩比白云岩易于溶解。 岩石的结构:可溶性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就愈大;隐晶质和细晶质的岩石溶解度较粗晶质高;不等粒结构比等粒结构的相对溶解度更大。这只是一般的 规律,实际分析中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使水与可溶性岩石间有广泛接触的可能性,使岩溶不限于岩石表面,还能向深部发展。 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裂隙发育和孔隙度的高低,而且裂隙比孔隙更为重要。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