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免疫问答

免疫问答

免疫问答
免疫问答

免疫问答

1、

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免疫球蛋白分子由四条肽链组成,2条长链为重链,2条短链为轻鲢,4条肽锭通过链间二硫键连在一起。免疫球蛋白分子肽链的N端,在L链1/2和H链1/4氨基酸的种类和顺序各不相同,称为可变区;肽链C端其余部分的氨基酸,在种类和顺序上差别不大,称为恒定区。

免疫球蛋白(IgG)的结构模式图

2、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主要包括抗原结合作用、补体活化作用、亲细胞作用、结合A型和G蛋白、可透过细胞膜。

3、试述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免疫球蛋白(Ig)包括IgG、IgM、IgA、IgD、IgE五大类,其特点分别为:

IgG为标准的单体分子,电泳速度最慢,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具有吞噬调理、中和毒素、中和病毒、介导ADCC、激活补体经典途径等作用,可通过胎盘。IgG合成速度快、分解慢、半衰期长,在血中含量最高。

IgM为五聚体,是Ig中分子量最大者,分子结构呈环形,含一个J链。IgM凝集抗原能力比IgG大得多,激活补体的能力超过IgG1000倍,与补体一起有吞噬调理作用。其血中含量低、半衰期短、出现早、消失快、组织穿透力弱。

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血清型IgA以无炎症形式清除大量的抗原。分泌型I gA(SIgA)为双聚体,每一SIgA分子含一个J链和一个分泌片。SIgA性能稳定,在局部浓度大,能抑制病原体和有害抗原粘附在粘膜上,具有调理吞噬和溶解作用,构成了粘膜第一线防御机制;母乳中的分泌型IgA提供了婴儿出生后4-6月内的局部免疫屏障。

IgD分子结构与IgG非常相似,其性能不稳定,血清中含量很低,可作为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

IgE为单体结构,正常人血清含量最低,与个体遗传性和抗原质量相关,在特应性过敏症和寄生虫感染者血清中IgE水平升高,其Fc段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介导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又称亲细胞抗体。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类型。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可分为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

何谓T细胞在胸腺成熟过程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阳性选择过程:前胸腺细胞最初为CD4、CD8双阴性细胞,此后CD4和CD8开始表达,同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称为CD4+、CD8+的双阳性细胞。后者表面的T细胞受

体(ICR)α、β若能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达的MHC I类或Ⅱ类分子结合,即可分别分化成CD8+细胞或CD4+细胞。

阴性选择过程:胸腺皮质和髓质交界处的巨噬细胞(MФ)和树突状细胞表达高水平的MHC Ⅰ、Ⅱ类抗原,后者与自身抗原结合成复合物,但是这时的TCR刺激不是诱导细胞增殖,而是诱导细胞凋亡。由于在此期间能遇到的抗原通常都是自身物质,所以死亡的细胞都是自身反应细胞,这种现象称为阴性选择。

试述T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及其特征。

T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有:①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T细胞识别蛋白质抗原的特异性受体;②CD3分子,可与TCR分子以非共价结合形成一个TCR-CD3复合受体分子,是T细胞识别抗原的主要识别单位,具有稳定TCR结构和传递活化信号的作用;

③CD4和CD8分子,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粘附分子;④CD28分子,为最重要的协同刺激受体分子;⑤CD2分子,是细胞间粘附分子,也是信号传导分子,可

使T细胞活化,它不依赖于TCR途径,是T细胞活化的第二途径;⑥极迟活化分子(VLA),可与细胞外基质配体分子相结合,为T细胞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⑦细胞因子受体;③CD44和CD45分子,CD44分子为一种归巢受体,CD45对各种活化途径有重要调节作用。

NK细胞的功能有哪些?

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其功能主要包括:

(1)直接杀伤靶细胞:NK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与T c细胞不同,这种杀伤不需要TCR识别靶细胞上的抗原,也不需要识别靶细胞上的MHC分子,因此可以在靶细胞最暴露的早期行使杀伤功能,不需要事先的抗原致敏,所以称为自然杀伤。

(2)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作用:NK细胞的杀伤活性可通过某些细胞因子(例如IL-2)的诱导而显著增强,这样的细胞称为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用LAK

细胞治疗肿瘤是颇有潜力的一种生物疗法。

(3)抗原依赖的杀伤作用:NK细胞表面有IgG的Fc受体(CD16),因此可通过抗体的媒介活化NK细胞,杀伤抗体包被的靶细胞,这种特殊的活性称为抗体依赖性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B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有哪些?

B细胞膜主要表面分子有:

①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能识别可溶性蛋白质抗原分子,它识别的表位是构像决定簇;

②Fc受体,可结合免疫球蛋白Fc段是检测B细胞的一种方法;

③补体受体(CR);

④细胞因子受体(CFR);

⑤丝裂原受体;

⑥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

⑦B-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补体具有多种生物作用,不仅参与非特异性防御反应,也积极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补体的功能可分为两大方面:

①补体在细胞表面激活形成攻膜复合体(MAC)并插入脂质双层膜,最终导致细胞渗透性溶解;②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蛋白水解片段,如调理素(C3b、C4b及iC3b),趋化因子(C5a),免疫粘附(C3b/C4b与CR1和CR3的结合),借此清除免疫系统复合物,辅助抗原呈递细胞(APC)对抗原的处理与呈递;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以及增强杀伤细胞对靶细胞的ADCC作用等,从而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介导各种生物效应。

此外补体还与体内其他一些酶系统,如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及纤溶系统等,互相影响、互相激活,产生一系列生理与病理效应。

细胞因子有何生物活性?其共同特性有哪些?

细胞因子是一大类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其生物活性表现在多个方面:调节免疫应答、诱导炎症反应、影响造血功能、抗增殖作用、神经-内分泌样效应等。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概括如下:

①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诱导细胞因子产生的因素也多种多样;

②多效性:每种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都不是单一的;

③高效性:细胞因子具有微量强效的特点,与内分泌激素的效果相似;

④速效性:对激发因素的反应很迅速;

⑤短效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时间不长,而且细胞因子的半衰期很短,所以作用时间短暂;⑤局效性:一般只在分泌局部发挥作用,即自分泌效应和旁分泌效应;⑦网络性:各种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相互关联,一种细胞因子可以诱导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也可以抑制其他细胞因子的分泌,形成一个网络,共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及生理平衡;⑧难检性:细胞因子的检测极困难,不能直接进行定量检测。

HLA复合体的基因可分为哪几类?各编码什么分子?

根据编码分子的特性不同,可将HLA复合体的基因分成三类:I类基因,主要包括HLA-A、B、C三个位点,编码MHC Ⅰ类分子;Ⅱ类基因,位于D区,主要由DR、DQ、DP三个亚区构成,编码MHC Ⅱ类分子;Ⅲ类基因含有编码补体成分C2、C4、B因

子及TNF、热休克蛋白和21羟化酶的基因。

HLA基因的遗传特点有:单倍型遗传、共显性遗传和连锁不平衡。

MHC I类分子分布在哪些细胞上?有何生理功能?

MHC I类分子分布于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但不同组织细胞的表达水平差异很大,淋巴细胞表面I类抗原的密度最高。I类分子的重要生理功能是对CD8+T细胞的抗原识别功能起限制性作用,也就是参与向CD8+T细胞呈递抗原的过程。CD8+T细胞只能识别与相同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多为内源性的细胞抗原,如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等)。I类分子主要介导Tc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是重要出移植抗原。

49、MHC Ⅱ类分子分布在哪些细胞上?有何生理功能?

MHC Ⅱ类分子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上,此外精子细胞和某些活化的T细胞上也有Ⅱ类分子。Ⅱ类分子的功能主要是在免疫应答的初始阶段将经过处理的抗原片段呈递给CD4+T细胞,CD4+T细胞只能识别与相同Ⅱ类分子结合的抗原片段。Ⅱ类分子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呈递,在组织或器官移植过程中,Ⅱ类分子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靶抗原,在免疫应答中,Ⅱ类分子主要是协调免疫细胞间的循环作用,调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MHC在医学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MHC在医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①MHC与器官移植:I类和Ⅱ类分子是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供-受者间的MHC相似性越高,移植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②MHC与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抗原实际上就是MHC Ⅱ类分子抗原,有调控免疫应答的作用;此外免疫细胞间的相互识别还有MHC限制性;

③MHC与疾病:有些疾病与HLA的一种或数种抗原相关,带有某种HLA抗原的人群发生某种疾病的频率远远高于不带该抗原的人群;

④MHC与法医学:HLA是体内最复杂的多态性基因系统,且HLA终身不变,可用于亲子关系鉴定和身份鉴定;

⑤MHC与人类学研究:因HLA基因连锁不平衡,某些基因或单倍型在不同种族或地区人群的频率分布有明显差异,可用来探讨人类的源流和迁移。

什么是HLA表型、基因型、单倍型?

某一个体的HLA表达的抗原特异性型别称为表型,表型是HLA基因表达的蛋白所显示的特异性性状;HLA基因在体细胞两条染色体上的组合称为基因型,它是来源于父亲和母亲的两条染色体上的HLA基因组合;单倍型指的是同一条染色体上紧密连锁的的HLA等位基因的组合,在遗传过程中这些等位基因很少发生同源染色体间的交换,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

根据主导免疫应答的活性细胞类型,可将免疫应答分成哪几类?

可将免疫应答分为细胞介导免疫(cellmediatd immunity,CMI)和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两大类。CMI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简称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是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也称抗体应答。

按抗原剌激的顺序可将免疫应答分成哪几类?各有何主要特点?

按某一抗原是初次剌激机体还是再次或多次刺激机体,可将免疫应答分为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和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初次免疫应答比较缓慢柔和,需要的抗原浓度大、诱导潜伏期长、抗体滴度低、持续时间短、优势抗体为IgM;再次免疫应答则较快速激烈,潜伏期短、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优势抗体为IgG和IgA等。

什么是辅佐细胞?辅佐细胞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捕获抗原?

辅佐细胞是一类能够摄取和处理抗原的细胞,它还能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故又称为抗原呈递细胞。辅佐细胞可通过吞噬作用、胞饮作用以及受体介导的内摄作用捕获抗原。

T辅助细胞(TH细胞)有哪些免疫功能?

TH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启动细胞,没有TH细胞的活化,机体会处于免疫无能状态;活化的TH1细胞释放IFN、IL-2和其他免疫效应因子,可以促进T细胞应答、抑制抗体产生、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活化的TH2细胞释放IL-4和IL-5等细胞因子,可使B细胞活化,促进抗体产生。所以TH细胞是免疫应答的中心细胞。

细胞免疫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方式主要有细胞毒作用和迟发型超敏反应,可表现出如下的生理功能:抗感染效应、抗肿瘤效应、同种排斥效应。

胸腺非依赖(TI)和胸腺依赖(TD)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各有什么特点?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可由TI或TD抗原诱发。TI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不需要TH细胞辅助,绝大多数也不需要巨噬细胞参与,只产生IgM型抗体,无免疫记忆,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可出现再次应答。TI抗原在体内代谢很慢,血清中抗体水平虽不高,但维持时间很长。

TD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需要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协作,先产生IgM,继而产生IgG 或其他类型的Ig。初次刺激后可诱导记忆性B细胞形成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可出现再次应答,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亲和力较初次应答中的抗体高。

什么是免疫耐受?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有什么不同?

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状态。

免疫耐受是特异性的,表现在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的免疫应答仍正常存在;免疫抑制是非特异性的,即机体对各种抗原均呈无反应性。

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免疫耐受是否能诱导成功取决于抗原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

(1)抗原性状。一般而言,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单体物质常为致耐原;大分子、颗粒性及蛋白质的聚合物为良好的免疫原。

(2)抗原剂量。一般抗原剂量越大则越易诱导耐受。TI抗原高剂量才能诱导B细胞耐受;TD抗原低剂量与高剂量均可诱导耐受,高剂量时T、B细胞均可致耐,低剂量时,仅能诱导T细胞耐受。

(3)抗原注射途径。一般来说,抗原经静脉注射最易诱导耐受,腹腔注射次之,肌肉及皮下注射最难。

(4)机体方面。一般在胚胎期最易诱导耐受,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不同的种属和品系诱导耐受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此外机体在免疫抑制状态下有利于诱导免疫耐受。

试述杂交瘤技术的原理。

制备单克隆抗体基本上是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来完成的,这种技术的主要环节和过程就是利用聚乙二醇作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具有在体外不断繁殖能力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为一体,在HAT培养基的选择作用下,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顺利生长,经过反复的免疫学检测和单个细胞培养。最终获得既能产生所需抗体,又能不断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纯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在其后产生的腹水中即可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见图3-16。

图3-16细胞融合与HAT选择示意图

佐剂对免疫动物有何作用?

佐剂的主要作用有:

(1)佐剂增加了抗原的表面积并改变了抗原的活性基团构型。

(2)佐剂可以直接激活免疫活性细胞。

(3)延缓抗原吸收,增强抗原剌激作用。

试述Ⅱ、Ⅲ型变态反应的变应原、主要相关疾病、检测方法及发病机制。

Ⅱ型变态反应的变应原包括药物、病毒或自身抗原等。主要相关疾病有: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Ⅱ型变态反应的检测主要是针对引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发病机制为: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IgG 或IgM类抗体。抗体特异性地结合到位于细胞表面的抗原上,活化补体,溶解靶细胞,诱导粒细胞侵润及吞噬作用而产生过敏反应。

Ⅲ型变态反应的变应原为蛋白质分子。主要相关疾病有:血清病、皮肤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Ⅲ型变态反应的检测主要是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或组织固定的免疫复合物。其发病机制为: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大量IgG和IgM类循环抗体,并与之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发生补体介导的组织炎症.

试述自身免疫病的三个基本特征。

自身免疫病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1)患者血液中可以检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和(或)与自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2)患病组织器官的病理特征为免疫炎症,并且损伤的范围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抗原分布相对应。

(3)用相同抗原在某些试验动物中可复制出相似的疾病模型,并能通过自身抗体或相应致敏淋巴细胞使疾病在同系动物间转移。

何谓免疫缺陆及免疫缺陷病?主要临床特征是什么?

由于遗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获得性损伤称为免疫缺陷;由此所致的各种临床综合征称为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病人有反复迁延性或机会性感染,易发生恶性肿瘤,常伴发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

简述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区别。

完全抗原是指能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同时又能与相应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即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物质。半抗原是指本身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

什么是TD-Ag?什么是TI-Ag?它们引起免疫应答有何特点?

TD-Ag与TI-Ag的概念及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指需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TI-Ag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指无需T细胞辅助,可单独剌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

TD-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为:①不仅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②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也可产生其他类别抗体;③可产生免疫记忆。TI-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为:①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②只产生IgM抗体;③无免疫记忆。

抗原的免疫原性强弱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抗原免疫原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抗原本身的理化性状和宿主因素。抗原的理化性状指抗原的分子量、化学组成、物理状态。一般而言: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免疫原性强,小分子物质(如多肽、核酸)免疫原性较弱;含大量芳香族氨基酸的蛋白质免疫原性明显高于以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的蛋白质;聚合体蛋白质比单体可溶性蛋白质免疫原性强。宿主因素主要指抗原相对于宿主的异物性和宿主的遗传特性。通常种属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但某些在胚胎期与免疫系统隔绝的自身物质或改变的自身物质也具有免疫原性。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是受基因控制的,反映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什么是异嗜性抗原?举例说明其意义。

异嗜性抗原的概念及意义:异嗜性抗原指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某些异嗜性抗原在医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有共同抗原,可能与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病的发病有关。又如,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与变型杆菌的一些菌株间有共同抗原,临床上可采用相应变形杆菌为抗原,与斑疹伤寒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即外-斐试验),进行辅助诊断。

何谓隐蔽的自身抗原?举例说明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后,可引起哪些相应的临床疾病?

隐蔽的自身抗原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正常情况下与血流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自身物质称为隐蔽的自身抗原,主要包括眼晶状体蛋白、眼葡萄膜色素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和精子等。这些自身抗原解剖位置特殊,在胚胎期没有机会与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自身淋巴细胞接触,或在胚胎期尚未出现,故机体未能建立先天自身免疫耐受。当外伤、感染等原因使这些物质进入血流时,便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严重者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甲状腺球蛋白抗原释放,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甲状腺炎;眼晶状体蛋白、眼葡萄膜色素蛋白抗原释放,可引起晶状体过敏性眼炎和交感性眼炎;精子抗原释放,可引起男性不育等等。

举例说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分子的生物学作用:单核/巨噬细胞可表达多种表面分子,包括白细胞分化抗原、粘附分子、MHC分子及各种受体分子等,它们与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抗原提呈、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①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免疫球蛋白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可分别与IgG 的Fc段及补体C3b片段结合,从而促进巨噬细胞吞噬抗原性异物;②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MHC抗原,可与抗原肽形成复合物呈递给T细胞,启动免疫应答;③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属于粘附分子),可与T 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从而产生T细胞活化的协同剌激信号(第二信号)。

简述抗原提呈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抗原提呈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①经吞噬或吞饮作用将抗原摄入胞浆形成吞噬体;

②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

③抗原在吞噬溶酶体内被蛋白水解酶降解成具有免疫原性、能与MHC Ⅱ类分子结合的小分子多肽片段,简称抗原肽;

④内质网中合成的MHC Ⅱ类分子进入高尔基体;

⑤来自高尔基体的含有MHC Ⅱ类分子的分泌小泡与吞噬溶酶体融合,抗原肽进入分泌小泡与MHC Ⅱ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

⑥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使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

168、T细胞表面主要的协同剌激分子受体有哪些?其配体各是什么?

T细胞表面主要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及配体:T细胞表面主要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有CD28,CD2(LFA-2,即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CD11a/CD18(LFA-1,即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等。其配体分别为CD80(B7/BBl),CD58(LFA-3,即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CD54(ICAM-1,即细胞间粘附分子-1)等。简述CD3分子的结构及主要功能。CD3分子的结构及主要功能:CD3分子由γ、δ、ε、δ和ε五条肽链非共价键结合组成,五条肽链均可分为胞外区、穿膜区和胞浆区。在T细胞膜表面,CD3分子与TCR分子结合形成一个TCR-CD3复合受体分子,其中CD3分子具有稳定TCR结构和传递活化信号的作用。

简述胸腺微环境的组成及作用。

胸腺微环境的组成及作用:胸腺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组成。胸腺基质细胞包括胸腺内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主要参与胸腺细胞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蛋白、纤维粘连素、层粘连蛋白等,主要介导胸腺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间相互接触。细胞因子包括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分泌的IL-1、2、3、4、6及GM-CSF、M-CSF、G-CSF等,主要作用是诱导胸腺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各种分化抗原及各种受体的表达,调节胸腺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分化发育。

什么是阳性选择?有何生理意义?

阳性选择的含义及生理意义:阳性选择是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过程中经历的一个发育阶段,发生在胸腺深皮质区。位于该区的CD4+CD8+双阳性T细胞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MHC Ⅱ类或MHC I类分子发生有效结合时,就可被选择而继续发育分化为CD4+或CD8+单阳性T细胞,而未能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MHC Ⅱ类或MHC I类分子结合的双阳性T细胞,则会发生细胞凋亡。此过程称阳性选择。阳性选择的结果是使T细胞获得MHC限制性。

什么是阴性选择?有何生理意义?

阴性选择的含义及生理意义:阴性选择是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过程中,在阳性选择之后经历的另一个发育阶段,发生在胸腺皮质与髓质交界处。位于该区的CD4+或CD8+单阳性T细胞若能与胸腺内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或自身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则导致该种T细胞克隆死亡(克隆排除)或不能活化(克隆不应答),只有那些未与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或自身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的T细胞才能继续分化发育为成熟T细胞。此过程称阴性选择。通过阴性选择可使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被清除,使机对自身组织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简述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

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根据T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

CD4+T细胞包括初始T细胞(又称THO细胞)、TH1细胞和TH2细胞,其表型为CD2+、

CD3+、CD4+、CD8-,TCR识别抗原受MHC Ⅱ类分子限制。

初始T细胞是TH1细胞和TH2细胞的前体细胞,被抗原激活后可分泌IL-2、4、5和IFN-γ等细胞因子,调节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活化的初始T细胞在以IL-12为主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增生分化为TH1细胞;TH1细胞通过释放IL-2、IFN-γ、TNF-β等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活化的初始T细胞在以IL-4为主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增生分化为TH2细胞;TH2细胞通过释放IL-4、5、6、10等细胞因子,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CD8+T细胞包括Tc细胞(杀伤性T细胞)和Ts细胞(抑制性T细胞),表型为CD2+、CD3+、CD4-、CD8+,TCR识别抗原受MHC I类分子限制。TC细胞是介导细胞免疫的效应T细胞,经抗原致敏后可特异性杀伤携带相应抗原的靶细胞(如肿瘤细胞或受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Ts细胞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阻止初始T细胞活化,抑制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THl细胞与TH2细胞各分泌哪些细胞因子?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THl细胞与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作用:THl细胞分泌IL-2、IFN-γ、TNF-β等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TH↓2分泌IL-4、5、6、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生、分化,合成并分泌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简述B细胞在骨髓内不同发育阶段的标志性变化。

B细胞在骨髓内不同发育阶段的标志性变化:B细胞在骨髓内的发育经历了祖B 细胞(pro-B)、前B细胞(pre-B)、不成熟B细胞、成熟B细胞四个阶段。祖B 细胞可表达CD19分子;前B细胞表面除CD19分子外,还出现MHCⅡ类分子及CD20分子,此外发生Ig重链基因重排,继之胞浆内出现μ链;不成熟B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表达SmIgM和CD21分子,同时CD19、CD20及MHC Ⅱ类分子表达量增加;成熟B 细胞除表达CD19、CD20、CD21、SmIgM和MHC Ⅱ类分子外,还可表达SmIgD、CD35、IgG Fc受体等。

试比较B1细胞与B2细胞的主要特征。

比较BI细胞与B2细胞的主要特征:

①B1细胞为未成熟B细胞:膜表面只表达SmIgM而无SmIgD;对TI抗原应答,产生抗体不依赖T细胞,只产生IgM类抗体;无免疫记忆。

②B2细胞为成熟B细胞:膜表面同时表达SmIgM和SmIgD;对TD抗原应答,产生抗体依赖T细胞,可产生IgM和IgG等多种类型抗体;有免疫记忆。

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包括:

①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源性;

②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向性;

③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

④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小于60 000Da)的分泌性糖蛋白;

⑤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

⑥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高效性;

⑦细胞因子作用具有重叠性;

⑧细胞因子作用具有多效性;

⑨细胞因子作用具有网络性。

180、细胞因子有哪些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有:

①抗感染、抗肿瘤作用,如IFN、TNF等。

②免疫调节作用,如IL-1、IL-2、IL-5、IFN等。

③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如M-CSF、G-CSF、IL-3等。

④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如IL-1、IL-6、TNF等细胞因子可直接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①溶菌和溶细胞作用;

②促进中和和溶解病毒作用;

③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

④炎症介质作用、如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

补体生物学功能的具体内容请参考教科书有关章节。

补体系统激活后可产生哪些有活性的裂解片段?具有何种生物学效应?

补体系统激活后产生的有活性的裂解片段包括:C4a、C4b、C2a、C3a、C3b、C5a、C5b。

C4a、C3a、C5a均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C5a具有趋化作用,能吸引具有相应受体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向炎症区域游走集聚,增强炎症反应;

C2a具有激肽样作用;

C4b、C3b具有免疫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

试述补体系统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补体的抗感染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溶菌作用。病原体感染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发挥作用;另外,细菌菌体成分特别是脂多糖可直接激活补体,不需抗体参与,在抗感染早期具有重要作用。

②促进中和和溶解病毒作用。抗体和补体与病毒作用后可有效地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另外,补体对某些病毒,如RNA肿瘤病毒和C型RNA病毒,有直接溶解灭活作用。

③补体通过C3b、C4b功的免疫粘附和免疫调理作用,可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排除作用。

补体激活产生的哪些片段具有免疫调理作用?其作用机制如何?

补体激活后产生的C3b、C4b具有免疫调理作用,作用机制是:以C3b/C4b为中间"

桥梁",通过其N端非稳定结合部位与细菌及其他颗粒性抗原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后,再通过其C端稳定结合部位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的巨噬细胞结合,促进其吞噬作用。

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抗体的概念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不同。

(2)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

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后者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1)Ig的基本结构:Ig单体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四肽结构。在重链近N端的1/4或1/5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重链可变区(VH),其余部分为恒定区(CH)在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轻链可变区(VL),其余1/2区域为恒定区(CL)。VH与VL内还有超变区。

(2)Ig的生物学功能:

1)结合抗原

2)激活补体:IgG、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 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与Fc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介导细胞毒性及超敏反应的作用。

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肽链功能区。

免疫球蛋白的肽链功能区:Ig的重链与轻链通过链内二硫键将肽链折叠成若干个环状结构,这些肽环与免疫球蛋白的某些生物学功能有关,称为功能区。IgG、IgA、IgD的H链有四个功能区,分别为VH、CH1、CH2、CH3;IgM、IgE的H 链有五个功能区,多一个CH4区。L链有二个功能区,分别为vL和CL。VL与VH 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CL与CH上具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IgG的CH2、IgM的CH3具有结合补体C1q的部位,CH3或CH4可与某些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

192、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1)IgG:血清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分布最广;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大多为IgG;惟一能穿过胎盘;与抗原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其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作用;与NK细胞结合介导ADCC作用;还可与SPA 结合用于检测某些抗原。

(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种系发育、个体发育及免疫应答产生最早;结合

抗原、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的能力比IgG强得多,是高效能的抗体。

(3)IgA:血清型为单体,也可为双体;分泌型均为双体,且带有分泌片,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分泌液中,是机体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可抗菌、抗病毒、抗毒素。

(4)IgD:为单体,血清中含量很少,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为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SmIgD是B细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5)IgE:为单体,半衰期最短,血清中含量极微,主要在某些过敏性体质人血清中查到,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为什么说在胎儿脐血中检出高滴度IgM时会考虑胎儿有宫内感染?

胎儿脐带血中检出高滴度IgM时提示可能有宫内感染的原因:因为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时,首先产生IgM类抗体,该抗体产生早、半衰期短,故在血中一旦检出高滴度的IgM类抗体就表示有近期感染。

简述IgG经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后的酶解片段及各片段的生物学功能。免疫球蛋白酶解片段及其生物学活性:木瓜蛋白酶将IgG从铰链区二硫键N端切断,得到两个完全相同的Fab段和一个Fc段。前者含有一条完整的L链与一条近N端的H链的1/2,具有结合抗原的能力;后者含两条近C端的H链的1/2,可与某些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胃蛋白酶将IgG从铰链区二硫键C端切断,得到一个具有两个Fab段的大片段F(ab’)2段和多个小分子多肽碎片即pFc’段。一个F(ab’)2段结合抗原能力远远超过两个Fab段。PFc’无生物学活性。

简述Ig生成的类别转换。

Ig生成的类别转换:是指一个B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V-D-J功能性基因片段保持不变,而C区基因发生重排的过程。通过类别转换,一个B细胞克隆可产生两种不同类别的Ig,但其抗原结合特异性完全相同。

免疫学考试问答题及答案

1. 什么是免疫 ?免疫的功能和表现有哪些?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在正常情况 下,免疫对机体是 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 免疫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 ①免疫防御, 即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清除异物的能力, 该功能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 该功能过低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自稳,即清除体内衰老和死亡细胞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及时清除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或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分不发 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如果免疫耐受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免疫监测,即免疫系统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 胞和病毒感染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免疫监测功能过低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 2. Burnet 克隆选择学说和克隆清除学说的内容是什么?根据该学说,免疫系统如何区别“自我”和“非我”? 是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 Burnet 提出的,内容: (1) 在机体发育的早期,体内存在着无数针对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克隆。同一个克隆的细胞 均表达相同的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 (2)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反应的 T 、B 淋巴细胞被 “禁忌", 形成免疫耐受,此为克隆清除。 (3)出生后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相互作用,引起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活化和分化,此为克隆选择。 (4)分化后的所有效应细胞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自我-胚胎时期和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物质;非我(抗原):胚胎时期没有和免疫系统接触的物质,如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 3. 什么是免疫应答?根据免疫应答的机制,免疫应答分哪两类?每类的特点和组成如何? 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和分子的协调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包括 三个基本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活化、增值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性免疫和适 应性免疫两大类。固有免疫特点:( 1)出生时已具备(早)( 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 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 4)个体差异不大 固有免疫 组成:(1)解剖与生理屏障,皮肤、黏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2)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粒细胞、 NK 细胞(3)体液因子:补体、细胞因子、 溶菌酶 适应性免疫特点: (1 )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 2)具有特异性( 3)一般不能遗传( 4)个体差异大( 5 )具有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组成: 抗原提呈细胞、B 淋巴细胞、浆细胞 、记忆B 细胞、抗体、补体、 T 淋巴细胞、效应 T 细胞、记忆 T 细胞、细胞因子。 4. 什么是免疫耐受?其产生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此时机体对其他抗原仍可做出正常的免疫应答。 免疫治疗,抗体药物: CTLA-4 抗体,针对信号通路的小分子药物。 6. 结合抗体的结构,阐述其生物学功能。 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是四肽链结构,包括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重链和轻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分为氨基端( 端的 1/5-1/4 处和轻链近 N 端 1/2 区域内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多变称可变区,其余部分为恒定区。 IgG 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意义;⑤ 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 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7. 举例说明细胞因子的特点与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CK )是一类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产生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主要分六 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 细胞因子的特点:①结构特点:低分子量的蛋白质或糖蛋白, 半衰期短;②产生特点: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不同的细胞产生,一种细胞可以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③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或内 分泌的方式发挥效应;④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作用特点是多效性、高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和网络性。 子生物学活性有:①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抗细菌、抗病毒;②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③调节免疫反应;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⑤刺激 免疫耐受分为中枢耐受和外 周耐受。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 T 与B 细胞发育的过程中,不成熟 T 及B 细胞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的耐受。其主要机制如下:当 细胞分别在胸腺及骨髓微环境中发育至表达功能性抗原识别受体阶段, T 细胞抗原受体与微环境基质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肽 -MHC 分子复合物呈高亲 和力结合时,引发阴性选择,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致克隆消除;不成熟 B 细胞在骨髓及末梢中,与自身 Ag 呈高亲和力结合时,亦被克隆消除。 外周耐受是指成熟 T 及 B 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 Ag ,不产生免疫应答。其形成的主要机制有:克隆清除,免疫忽视,克隆无能及不活化,免疫调 节抑制,信号转导障碍,免疫隔离部位。 5. 免疫学的前言和热点问题? ①免疫识别的结构基础和相关机制,适应性免疫: TCR 、 BCR 、抗原表位;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 ②免疫系统发生、免疫细胞及亚群。③ 免疫调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④免疫记忆,对记忆性 T 、B 细胞的许多特性尚不清楚。⑤ microRNA 与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及免疫应答的调节。 ⑥炎 症复合体的功能。⑦表观遗传学研究。 ⑧系统生物学研究。 ⑨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可视化研究。 10、免疫治疗:肿瘤疫苗,基于免疫细胞的 N 端)和羧基端(C 端)。在重链近 N 抗体的生物学功能:①特异性结合抗原, 阻止病原体对机体的感染;②激活补体, IgM 、 IgG 与抗原结合后导致抗体 Fc 段构象改变,暴露出补体结合位点,使 C1q 能够与之结合,通过经典 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 IgA 或细菌脂多糖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③结合 Fc 受体,表面具有 Fc 受体的细胞与相应的抗体 Fc 段结合,发挥调理吞 噬、ADCC 介导I 型超敏反应;④通过胎盘和粘膜, 细胞因

预防接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预防接种应首选哪种注射器(C)。 A、玻璃注射器 B、标准型一次性注射器 C、自毁型注射器 D、以上三种均可 2、现场接种时,接种证上不需要登记的资料是(D)。 A、疫苗名称 B、接种时间 C、疫苗批号 D、环境温度 3、关于疫苗外观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有摇不散块状物时,需用振荡器多次振荡后使用 B、疫苗如冻结,应放置温水中缓慢解冻后使用 C、安瓿有裂纹但未破裂时可使用 D、无标签或标签不清时不得使用 4、不适合肌内接种法的疫苗为(D)。 A、百白破疫苗 B、狂犬疫苗 C、乙肝疫苗 D、流脑疫苗 5、如何正确开启疫苗(A)。 A、首先将疫苗安瓿尖端的疫苗弹至底部,用砂轮在安瓿颈部锯一圈,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安瓿颈部,用消毒干棉球包在安瓿颈部将其折断。 B、用砂轮在安瓿颈部锯一圈,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安瓿颈部,用消毒干棉球包住安瓿颈部将其折断。 C、首先将疫苗安瓿尖端的疫苗弹至体部,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安瓿颈部,用镊子敲开安瓿。 D、首先将安瓿尖端的疫苗弹至体部,再用砂轮在安瓿颈部锯一圈,用干棉球包住安瓿颈部将其折断。 6、灭活疫苗超过多久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B)。 A、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7、一儿童2周岁,于2018年2月20日被犬咬伤左下肢,但该儿童于2018年2月13日接种过乙脑减毒活疫苗,你认为该怎么处理(A)。 A、处理伤口后,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 B、处理伤口后,暂缓接种,应与乙脑疫苗间隔4周后再接种狂犬病疫苗 C、处理伤口后暂缓接种,于1周后再接种狂犬病疫苗 8、5%左右的儿童接种卡介苗后不产生卡疤,建议(B)。 A、补种 B、不补种 C、经PPD测试后决定 D、自愿选择 9、我国将AEFI分为几类(B)。 A、七类 B、五类 C、六类 D、不分类 10、在疫苗运输中卡介苗应放在冷藏包(B)。 A、上部 B、中部 C、底部 D、侧壁 二、多项选择题 1、判断合格接种必要条件的有(ABCD) A、有准确的出生、接种时间记录; B、免疫起始月龄正确; C、剂次间隔时间正确; D、家长承认或证、卡相符; E、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有记录。 3、储存疫苗的正确做法是(ABC) A、口服脊灰疫苗放冷冻室 B、注射用脊灰疫苗放冷藏室 C、麻腮风放冷藏室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 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又称Forssman 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 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11.TI-Ag: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1 抗原本身的因素 (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2) 理化性状 1) 分子大小 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医学免疫学问答题期末考试题

免疫思考题 第一章: 1.免疫的概念。 免疫: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对机体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当抗原性异物进入机体后,机体能识别“自己”或“非己”,并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排除非己的抗原性异物,对自身物质不发生免疫应答而形成免疫耐受. 2.免疫应答的类型。 体内有两种免疫应答类型:一是固有性免疫应答,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二是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为特异性免疫。 第一章: 1.免疫器官的组成。 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根据功能分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有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主要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2.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的功能。 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屏障作用:血—胸腺屏障;骨髓是分化、产生血细胞的场所:多能造血干细胞,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脾脏是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同时能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还具有过滤作用。淋巴结也是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也具有过滤作用。第二章: 1.什么是抗原、抗原表位?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抗原。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表位。 2.抗原有哪些基本特性? 两大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即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及致敏淋 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即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3.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体现在分子大小,大分子物质含表位数量较多,有强免疫原性;化学组成,蛋白质是良好抗原,多糖和多肽也有一定免疫原性,脂质和单独的核酸免疫原性差;抗原表位的易接近性;物理形状;佐剂使用。二、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4.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T细胞决定簇 B细胞决定簇 *表位受体 TCR BCR *MHC分子必需不需 表位性质主要是变性多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

免疫学考试问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免疫?免疫的功能和表现有哪些?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 免疫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即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清除异物的能力,该功能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该功能过低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自稳,即清除体衰老和死亡细胞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及时清除体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或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如果免疫耐受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免疫监测,即免疫系统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免疫监测功能过低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2.Burnet克隆选择学说和克隆清除学说的容是什么?根据该学说,免疫系统如何区别“自我”和“非我”? 是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net提出的,容:(1) 在机体发育的早期,体存在着无数针对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克隆。同一个克隆的细胞均表达相同的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2)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反应的T、B淋巴细胞被“禁忌”,形成免疫耐受,此为克隆清除。(3)出生后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相互作用,引起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活化和分化,此为克隆选择。(4)分化后的所有效应细胞具有相同的特异性。自我-胚胎时期和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物质;非我(抗原):胚胎时期没有和免疫系统接触的物质,如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 3.什么是免疫应答?根据免疫应答的机制,免疫应答分哪两类?每类的特点和组成如何? 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和分子的协调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活化、增值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固有免疫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固有免疫组成:(1)解剖与生理屏障,皮肤、黏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2)吞噬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NK细胞(3)体液因子: 补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适应性免疫特点:(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适应性免疫组成:抗原提呈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抗体、补体、T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 4.什么是免疫耐受?其产生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此时机体对其他抗原仍可做出正常的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不成熟T及B细胞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的耐受。其主要机制如下:当T及B 细胞分别在胸腺及骨髓微环境中发育至表达功能性抗原识别受体阶段,T细胞抗原受体与微环境基质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呈高亲和力结合时,引发阴性选择,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致克隆消除;不成熟B细胞在骨髓及末梢中,与自身Ag呈高亲和力结合时,亦被克隆消除。外周耐受是指成熟T及B细胞,遇源性或外源性Ag,不产生免疫应答。其形成的主要机制有:克隆清除,免疫忽视,克隆无能及不活化,免疫调节抑制,信号转导障碍,免疫隔离部位。 5.免疫学的前言和热点问题? ①免疫识别的结构基础和相关机制,适应性免疫: TCR 、BCR 、抗原表位;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②免疫系统发生、免疫细胞及亚群。③免疫调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④免疫记忆,对记忆性T、B细胞的许多特性尚不清楚。⑤microRNA与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及免疫应答的调节。⑥炎症复合体的功能。⑦表观遗传学研究。⑧系统生物学研究。⑨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可视化研究。10、免疫治疗:肿瘤疫苗,基于免疫细胞的免疫治疗,抗体药物:CTLA-4抗体,针对信号通路的小分子药物。 6.结合抗体的结构,阐述其生物学功能。 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是四肽链结构,包括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重链和轻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分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在重链近N 端的1/5-1/4处和轻链近N端1/2区域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多变称可变区,其余部分为恒定区。抗体的生物学功能:①特异性结合抗原,阻止病原体对机体的感染;②激活补体,IgM、IgG与抗原结合后导致抗体Fc段构象改变,暴露出补体结合位点,使C1q能够与之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或细菌脂多糖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③结合Fc受体,表面具有Fc受体的细胞与相应的抗体Fc段结合,发挥调理吞噬、ADC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④通过胎盘和粘膜,Ig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意义;⑤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7.举例说明细胞因子的特点与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CK)是一类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产生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主要分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的特点:①结构特点:低分子量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半衰期短;②产生特点: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不同的细胞产生,一种细胞可以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③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或分泌的方式发挥效应;④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作用特点是多效性、高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和网络性。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有:①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抗细菌、抗病毒;②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③调节免疫反应;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⑤刺激造

预防接种知识问答(4.25访谈)

预防接种知识问答 1.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疾病? 答:预防接种是人为地将经减毒或灭活等工艺处理的少量细菌或病毒及其代谢产物接种给人,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产生针对该种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但接种疫苗后不会导致人体发病。 我国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第一类疫苗是国家免费提供的,所有适龄儿童都应按规定接种;第二类疫苗是自费并自愿接种的。 通过接种疫苗,全球消灭了天花,我国2000年通过了无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通过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后,全国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降至2006年的7.18%,5岁以下人群已降到1%以下;通过接种疫苗,我县多年没有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发生,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2.我国免费为儿童接种的疫苗有哪些? 答:我国免费接种疫苗是指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第一类疫苗),就是我们政府提供免费的疫苗给儿童接种,这些疫苗是从四苗到六苗,到现在是14种疫苗,针对儿童的有11种,具体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白百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风疹联合疫苗、麻腮风联合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A群和A+C群)、乙脑疫苗,另外为特定人群提供的免疫规划疫苗有3种,有钩体疫苗、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 3.孩子预防接种前父母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接种前父母应注意小孩的身体健康状况,若有异常情况,建议身体完全康复以后再接种疫苗。同时在接种疫苗前,父母要主动将小孩的健康状况告知医生。 4.给孩子接种之后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情? 答:接种后要留观30分钟,回家后对注射部位不能挤压,保持局部干燥,注意保暖防寒,饮食清谈,避免剧烈活动。同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小孩的身体状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第一章抗原 一名词解释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性物质表面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 半抗原:本身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简单小分子抗原物质,当予蛋白载体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时,获得免疫原性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可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无免疫记忆 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毒性作用而保留原有抗原性质 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包括改变的自身抗原和隐蔽的自身抗原 功能性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淋巴细胞识别,启动免疫应答,同时能与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发生免疫反应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内部,不能被淋巴细胞识别,无法触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决定簇 共同抗原:存在于两种不同抗原分子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与血流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自身物质 肿瘤特异性抗原: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相应正常细胞或其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肿瘤相关抗原(TAA):不为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在正常细胞上也可微量表达的抗原 超抗原:是一类有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不同于促有丝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质 交叉反应:抗原或抗体除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含某种(些)相同抗体的它种抗血清或含某种(些)相同抗原决定簇的它种抗原结合的反应 白细胞分化抗原(CD):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的抗原性标志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在胚胎期由卵黄囊和肝细胞合成,是胎儿血清中的正常成分。当发生原发性肝癌是,血清中AFP含量显著增高 免疫佐剂:与抗原一起活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弗氏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是有液体石蜡或植物油和乳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混合而成,使用时与水溶性抗原充分混合,使抗原分散在佐剂中形成油包水乳剂。在不完全佐剂中加入死的分枝杆菌(结核杆菌或卡介苗)就成为弗氏佐剂 二问答 1.简述TD-Ag和TI-Ag的概念,两者引起免疫应答有何区别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1.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2.产生抗体以IgG为主 3.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1.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2.只刺激B细胞产生IgM 3.无免疫记忆 2.何谓嗜异性抗原?举例说明其意义 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大肠杆菌O86含人血型B物质,肺炎球菌14型含人血型A物质 3.何谓隐蔽的自身抗原?举例说明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后,可引起哪些相应的临床疾病 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

免疫学题目及答案

免疫学题目及答案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1.免疫、免疫学的概念? 答: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是有害的。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机体的感染、抗肿瘤免疫机制及免疫病理机制,为生命科学提供有效的免疫学诊断和免疫防治方法等的一门科学。 2.免疫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地位? 答:现代免疫学已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免疫学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科学实力及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免疫学在20世纪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消灭传染病及人类感染及非感染疾病方面获得的巨大成效,在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发展生物论和方法上的任何一次突破和进展,均会极大地促进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 3.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答: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免疫组织(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及B淋巴细胞)及免疫分子(细胞表面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等)组成。 免疫系统具有: ①免疫防御功能②免疫耐受③免疫监视功能④免疫调节 选择题 1.免疫对机体是:( E )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有利也有害 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2.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是( C ) A.维持时间较长; B.经克隆扩增和分化,有免疫记忆; C.不经克隆扩增和分化,作用迅速,无免疫记忆; D.主要参与的分子是特异性抗体; E.以上均不是。 3.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的功能称为( A )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识别 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C ) A.肿瘤 B.超敏反应 C.反复感染 D.自身免疫病 E.移植物排斥反应 5.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 ) A.肿瘤 B.超敏反应 C.反复感染 D.自身免疫病 E.移植物排斥反应 填空题: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组织组成。 2. 在体内有两种免疫应答类型,一种是固有性免疫应答,另一种是适应性免疫应答。 3. 特异性免疫应答有特异性、记忆性和获得性三大特点。 4.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有无特异性、先天具备、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和可稳定遗传四大特点。 第三章抗原 1.抗原的概念、特性 答:抗原(antigen)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特性:①免疫原性②抗原性 2、为什么说医用破伤风抗毒素既是抗体又是抗原? 答:医用破伤风抗毒素(属于动物免疫血清)Array 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动物(马)→动物血清中含大量抗毒素(动物免疫血清经精制) 人体(特异性治疗和紧急预防用) 动物免疫血清对人体具有两重性: ①提供了特异性抗体,中和细菌的外毒素,防治疾病。

预防接种知识问答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之一 --预防接种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预防接种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2.什么是国家免疫规划 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疫苗分几类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 4.什么是第一类疫苗 是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5.什么是第二类疫苗 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目前常用的第二类疫

苗有流感疫苗、水痘疫苗、b 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肺炎疫苗(23 价多糖疫苗、7 价结合疫苗)、狂犬病疫苗、流脑 A+C 群结合疫苗、流脑 A+C+Y+W135 群多糖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百白破-Hib 联合疫苗、伤寒副伤寒疫苗、霍乱疫苗。 6.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有哪些? 目前对适龄儿童接种的第一类疫苗有 11 种,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麻疹疫苗、麻腮疫苗、麻风疫苗)、白破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A 群和 A+C 群多糖疫苗)、乙脑疫苗。并且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疫苗替代全细胞百白破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即第一类疫苗的最小外包装的显著位臵,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免疫规划”专用标识。 另外,有 3 种是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接种的疫苗,包括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在发生疫情或洪涝灾害时,对重点人群接种的炭疽疫苗和钩端螺旋体疫苗。 7.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能预防哪些疾病? 卡介苗(BCG):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OPV):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Pa):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白喉、破伤风;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疹疫苗,MV):麻疹;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MMR):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HBV):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兽医免疫学作业题(有答案的)

兽医免疫学网上作业题 作业题一 一、选择题 1.免疫的概念是( D )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的功能 B.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D.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2.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D )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反复感染 E.免疫增生病 3.免疫原性较好的物质其分子量一般大于( B ) A.5Ku B. 10Ku C. 20Ku D. 50Ku 4.下列哪种物质免疫原性最强( B ) A.蛋白质B.多糖 C.染色质D.DNA 5.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是( A )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6.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 C) A.半抗原 B.抗体 C.抗原 D.既是抗原又是抗体 E.超抗原 7.IgG的重链类型是( B ) A.α B.γ C.δ D.ε E.μ 8.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 E ) A.VH B. VL C. CH D.CL E. VH 和 VL 9.能与肥大细胞表面FcR结合,并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Ig是( E ) A.IgA B. IgM C. IgG D.IgD E. IgE 10.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 C ) A.IgA B. IgM C. IgG D.IgD E. IgE 11.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最早合成的Ig是( B ) A.IgA B. IgM C. IgG D.IgD E. IgE 12.下面哪一类Ig参与粘膜局部抗感染( A ) A.IgA B. IgM C. IgG D.IgD E. IgE 13.SIgA为( D ) A.由二个IgA单体与J链组成 B. 由一个IgA单体与J链组成 C. 由二个IgA单体与J链和分泌片组成 D. 由一个IgA单体与J链和分泌片组成 E. 由五个IgA单体与J链组成 14.介导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发挥ADCC效应的Ig主要是( C ) A.IgA B. IgM C. IgG D.IgD E. IgE 15.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成分激活顺序是( D ) A.C123456789 B. C145236789 C. C124536789 D.C142356789 E. C132456789 16.不参与C5转化酶形成的补体成分是( B ) A. C4 B. C5 C. C3 D.C2 E.B因子 17.能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扰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称为( C );能刺激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称为( B );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称为( D );能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称为( A );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统称为( E )。 A.IL B.CSF C.IFN D.TNF E.单核因子 18.下列不是T淋巴细胞主要分布的区域是( C ) A.淋巴结的副皮质区B.淋巴鞘C.外周血D.生发中心 19.T淋巴细胞表面负责识别抗原的是( E ),负责传递抗原识别信息的是( B ),绵羊红细胞受体是( A ),MHCI类分子限制识别的是(D ),MHCII类分子限制识别的是(C )。 A.CD2 B.CD3 C.CD4 D.CD8 E.TCR 20. B细胞定主要居于淋巴结的哪个区域( E ) A.生发中心 B.副皮质区 C.深皮质区 D.浅皮质区 E.髓窦

预防接种知识问答(四)

预防接种知识问答(四) 一、常见的预防接种形式有哪些? 常规接种:是指预防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预防接种服务周期,为适龄儿童和目标人群提供的预防接种服务。 群体性预防接种: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内,针对可能受某种传染病威胁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的预防接种活动。 应急接种: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 二、多种疫苗如需同时接种,其原则是什么? 多种疫苗如需同时接种,原则上每次最多可接种2种注射疫苗和1种口服疫苗,注射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除非有特殊规定,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同一支注射器内接种。 三、冷链有关概念 冷链是指为保障疫苗质量,疫苗从生产企业到预防接种单位,均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储存、运输和使用的全过程。 冷链设施设备包括冷藏车、配有冷藏设备的疫苗运输车(以下称疫苗运输车)、冷库、冰箱、冷藏箱、冷藏包、冰排及安置设备的房屋等。 冷链系统是在冷链设备的基础上加入管理因素,即人员、管理措施和保障的工作体系。 四、疫苗和稀释液储存和运输的温度要求是什么? 1.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麻腮疫苗、麻风疫苗、乙脑疫苗、A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流脑多糖疫苗、甲肝疫苗、钩体疫苗、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等在2~8℃条件下避光保存和运输。 2. 脊灰减毒活疫苗在-20℃以下或2~8℃避光保存和运输。 3.其他疫苗和疫苗稀释液的储存和运输温度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使用说明的规定执行。 4.运输疫苗时应使用冷藏车,并在规定的温度下运输。未配冷藏车的单位在领发疫苗时要将疫苗放在冷藏箱中运输。 (本资料仅供参考,请以正式文本为准)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各章练习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各章练习题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一、填空题 1.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发挥——功能、——功能和——功能。 2.超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反应——;而发生肿瘤是由于——功能缺陷。 3.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物质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4.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变性细胞的功能称为。该项功能失调可引起——。 5.医学免疫学的起源学科是——。 二、名词解释 1.免疫 三、问答题 1.简述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2.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过强,免疫监视 3.自己,非己 4.免疫自稳功能,自身免疫病 5.微生物学 二、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物质,对“自己”耐受而排除“非己”抗原物质的生理过程。 三、问答题 1.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抗原物质的种类和特点。(3)免疫应答的过程、规律和特点。(4)免疫学应用,包括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诊断。 2.免疫系统的功能及效应: (1)免疫防御:是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功能正常可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 害,即抗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有两种情况:免疫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机能。功能正常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 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与保护。功能紊乱或失调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即认己为敌,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起攻击。 (3)免疫监视:指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 功能正常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第一章免疫器官 一、填空题 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和——。 2.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3.人类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4.骨髓是——分化成熟场所;胸腺是——分化成熟场所。 5.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是——、——和——。 6.淋巴结中的B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区,而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结的——。 二、A型选择题 1.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D.脾 E.淋巴结 2.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脾 E.淋巴结 3.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是( )。 A.T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B.B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C.T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D.B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E.免疫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4.周围免疫器官的功能不包括( )。 A.接受抗原刺激 B.产生免疫应答 C.过滤和清除病原微生物 D.造血及产生免疫细胞 E.过滤血液 三、问答题 1.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免疫学问答题答案

问答题 1 简述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并叙述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止原则。 一、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属I型超敏反应。 二、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 (一)机体致敏阶段1 机体注射青霉素后,青霉素的降解物青霉噻唑或青霉稀酸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IgE抗体的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的IgE FcR 结合,使机体处于对青霉素的致敏状态。 (二)IgE桥联引发细胞活化) 处于青霉素致敏状态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青霉噻唑铅酸或青霉稀酸可通过桥联方式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刺激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细胞的活化后脱颗粒(含有生物活性物质)。 (三)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和超敏反应的发生 致敏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后释放激肽、白三烯、组胺等活性物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快速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起炎症反应以及组织损伤等超敏反应。 三、防治原则 应从两方面考虑(变应原,机体反应性) (一)检出变应原并避免接触 1.详问病史 2.皮肤试验,青霉素、抗毒素,花粉提取液等 3.测IgE,放射性变应原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二)特异性脱敏疗法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注射脱敏:少量多次短间隔(抗毒素)--消耗IgE 仅能暂时维持疗效,一定时期后将恢复致敏状态。 (2)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口服脱敏:少量,逐渐增量(食物) (三)药物治疗 1.抑制Ag、Ab结合,阿斯匹林 2.抑制介质释放,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 3.拮抗生物活性介质,苯海拉明、扑尔敏、息斯敏、乙酰水杨酸 4.改善器官反应葡萄糖酸钙、Vitc、糖皮质激素 2免疫系统有哪三大功能?简述其正常表现和异常表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