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谈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问题时特别强调,到了青春期,个体会认真回答这个永恒的问题:“我长大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断追问自己,“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这个人怎么样?”,“我要到哪里去?”青少年既关心自己的未来,也关注社会。他们在寻找自己未来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自己对自己以及对社会应该担当的独立权利和义务。他认为,青少年确立自我同一性的目的在于要解决好如何健康成长的问题。

精神分析学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对自我同一性是这样理解的,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探索并尝试去建立自己稳定的自我同一感(自我同一性)。

青少年有四种同一性状态:

(1)同一性获得。青少年已经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同一性问题,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并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积极的自我投入。同一性获得者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最佳状态,这样的青少年通常表现出更高的自主和自尊水平,具有更高的自我发展潜力,对外部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2)同一性延缓。这类人正在经历艾里克森预言的危机,正在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方向。他们要做出一个承诺,但是现在仍然在各种选择之间犹像不决。他们往往具有更高的焦虑水平,并通过拒绝、发泄和认同来控制焦虑,同时表现出较低的决断性。

(3)同一性早闭。

这类青少年并没有经历过危机或者探索,而过早地做出了投入,但这种投入是非自觉的,是以别人对他的期望为投入方向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为青少年的未来发展目标做的决定。这类人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通常会表现出高水平的专制性,低水平的自主性和外控的行为方式。

(4)同一性扩散。

这类青少年没有仔细思考或解决同一性问题,也没有详细计划将来的生活方向。他们既没有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也没有做出投入。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没有方向且缺乏心理活力,外向性较差,在人际交往上容易出现障碍。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

但在此,“危机”有着 者说是 会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identity)。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 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而自我同一性的 确立(identityachievement 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成大人了。获得同一性,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如果年轻人不达到同一性的确立, 就有可能引起统一性扩散或消极统一性发展。 统一性扩散指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

青少年青春期教育教案(五年级)

青少年青春期教育教案(五年级)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青春期 2、了解青春期特点 3、为顺利度过青春期打好基础 二、重点、难点。 重点:青春期的健康生理、心理和道德观念。 难点:调节情绪,解开心结,为顺利度过青春期打好基础 三、教学准备:课件、人体挂图。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自己现在和小时侯的身体特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了解什么是青春期。 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在人类及高等灵长类以雌性第一次月经出现为标志;泛指青春期的年龄。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子则从12-14岁才开始。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很大,所以,通常把10岁至20岁这段时间统称为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的高峰。这一期间,不论男孩或是女孩,在身体内

外都发生许多巨大而奇妙的变化。因此,掌握和了解这一时期身体内的变化,对孩子顺利渡过青春期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 2、共同讨论,了解青春期的基本特征: 以性成熟为主要内容的生理成长,对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及社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形成这一时期的几个重要特征: 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时期 青春期是一个发展时期 青春期是一个变化时期 青春期是一个反抗时期 青春期是一个负重时期 3、男女生各自完成调查问卷。 男生的调查问卷: ①、你是()岁时身高开始突增的? ②、你出现喉结了吗? ③、你有没有出现遗精(回答“有”或“没有”) ④、你觉得你是不是进入青春期了? ⑤、你有没有突然感到很烦躁的时候?你是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的? ⑥、你有没有喜欢过哪个女生?你为什么会喜欢她呢? ⑦、你对自身的发育有没有产生困惑?是否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 女生调查问卷: ①、你是()岁时身高开始突增的? ②、你的乳房开始发育了?(回答“是”或“不是”) ③、你有没有出现月经?月经期间你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吗? ④、你觉得你是不是进入青春期了? ⑤、你有没有突然感到很烦躁的时候?你是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的? ⑥、你有没有喜欢过哪个男生?你为什么会喜欢他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谈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问题时特别强调,到了青春期,个体会认真回答这个永恒的问题:“我长大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断追问自己,“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这个人怎么样?”,“我要到哪里去?”青少年既关心自己的未来,也关注社会。他们在寻找自己未来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自己对自己以及对社会应该担当的独立权利和义务。他认为,青少年确立自我同一性的目的在于要解决好如何健康成长的问题。 精神分析学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对自我同一性是这样理解的,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探索并尝试去建立自己稳定的自我同一感(自我同一性)。 青少年有四种同一性状态: (1)同一性获得。青少年已经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同一性问题,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并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积极的自我投入。同一性获得者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最佳状态,这样的青少年通常表现出更高的自主和自尊水平,具有更高的自我发展潜力,对外部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2)同一性延缓。这类人正在经历艾里克森预言的危机,正在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方向。他们要做出一个承诺,但是现在仍然在各种选择之间犹像不决。他们往往具有更高的焦虑水平,并通过拒绝、发泄和认同来控制焦虑,同时表现出较低的决断性。 (3)同一性早闭。 这类青少年并没有经历过危机或者探索,而过早地做出了投入,但这种投入是非自觉的,是以别人对他的期望为投入方向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为青少年的未来发展目标做的决定。这类人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通常会表现出高水平的专制性,低水平的自主性和外控的行为方式。 (4)同一性扩散。 这类青少年没有仔细思考或解决同一性问题,也没有详细计划将来的生活方向。他们既没有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也没有做出投入。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没有方向且缺乏心理活力,外向性较差,在人际交往上容易出现障碍。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11426791.html,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作者:吕琦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03期 校外教育工作,承担着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培育、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校外教育工作范围广,内容丰富,注重个性发展,以兴趣培养为主要目标,活动方式多样,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活动”是校外教育的生命线,艺术交流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校外教育显著特点之一。 一、文化交流,加深了解 黑河是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之一,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仅一江之隔。黑河中俄青少年活动中心发挥地缘优势,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哈巴罗夫斯克等城市开展对俄文化艺术交流。 1.俄罗斯青少年黑河活动营 为了让俄罗斯青少年了解黑河,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俄罗斯青少年黑河活动营,让两国学生共同学习生活,俄罗斯青少年走进学校、博物馆和普通市民家庭,体验中国家庭生活,带领中俄青少年参观民族风情园,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曲艺、传统美食包饺子、中国武术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对中国的认识,结成手拉手好伙伴,近距离全方位了解黑河的民俗文化。 2.“双子城”杯中俄青少年俄汉语大赛 黑河是中俄边境线上唯一与俄罗斯城市相对的城市,俄语在黑河使用率很高。2010年恰 逢俄罗斯“汉语年”,举办了“双子城”杯中俄青少年俄汉语大赛,参赛选手们在演讲、绕口令和才艺表演等几个环节里出色的表现,赢得阵阵掌声。选手们通过对口相声、民族舞蹈、太极拳表演、双节棍展示等富有东方韵味的才艺表演掀起了一个又个高潮。 通过学汉语,可以让俄罗斯青少年了解到与欧洲文化完全不同的东方文明,而在中国学习汉语期间,又会结识很多中国的朋友,让两国学生更深的了解汉语和俄语,视野更加开阔,为中俄两国青少年架起友谊的桥梁。 二、重视美学教育和礼仪教育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针对电影《风雨哈佛路》片段的探讨及自我情况分析解读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针对电影《风雨哈佛路》片段的探讨及自我情况分析 林亚南1 (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E.H.Erikson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自我同一性问题涉及到青少年发展的各个方面,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探索自我和同一性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核心。本文对电影《风雨哈佛路》中个别人物及笔者本人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进行分析,将片中主人公Liz与她的朋友Chris进行对比,探讨了片中主人公自我同一性确立成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风雨哈佛路;自我同一性;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扩散 看完电影《风雨哈佛路》,让我产生思绪种种。许多人看完这部电影,将关注重点放在了Liz悲惨的出身和生活上,从小生活在贫民窟的Liz,父母吸毒,母亲患有精神分裂,从小开始乞讨,在垃圾桶里捡吃的,上学的次数屈指可数。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了收容所,Liz和她的朋友Chris开始了流落街头的生活……我固然敬佩她没有被如此艰苦黑暗的经历打垮,但更令我深思的是,是如何强大的力量使她能够在经历彷徨、绝望后始终不放弃心中的爱与希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片段中结尾Liz的”Yes,I do”是如此坚定,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其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呢?下文将进行探讨。 一、J.E.Marcia提出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 Marcia将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操作化,根据Erikson自我同一性理论中的两个主要维度/变量——探索和投入的程度将青少年划分为四种同一性状态,即: 表1. Marcia提出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 1[作者简介]林亚南,女,汉族,1991年生,辽宁丹东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青春期 2、了解青春期特点 3、为顺利度过青春期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1、明确什么是青春期 2、为顺利度过青春期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自己现在和小时侯的身体特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了解什么是青春期。 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在人类及高等灵长类以雌性第一次月经出现为标志;泛指青 春期的年龄。 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子则从12-14岁才开始。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很大,所以, 通常把10岁至20岁这段时间统称为青春期。 2、共同讨论,了解青春期的基本特征: 以性成熟为主要内容的生理成长,对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及社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形成这一时期的几个重要特征: 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时期 青春期是一个发展时期 青春期是一个变化时期 青春期是一个反抗时期

青春期是一个负重时期 4、集体研讨,如何顺利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是少年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男性从儿童的身体、外貌、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 人生观等,都脱离了儿童的特征而逐渐成熟起来,更为接近成人。 这些迅速的变化,会使少年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卫 生问题,甚至产生不良行为。因此,青春期是一个既可以预测、又 不可预测的时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中,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 是可预测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或问题则不可预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变化,顺利度过青春期非常重要。 一、指导思想 二、教育目的 2、帮助青少年了解青春期身心的各种变化,认识这些变化的正 常性和必然性,引导他们对这些变化持有正确的态度; 3、引导青少年逐步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及和谐交往的人 际关系; 4、帮助青少年掌握有利于缓解青春期变化带来的压力,使他们 具有处理各种矛盾、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知识、技能; 5、培养青少年自尊、自信、自爱和维护基本权利的意识及社会 责任感,使其具有把握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的能力,为成年后 安全、健康和负责任的行为打好基础; 6、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其珍惜生命、抵制诱惑,不 吸烟、不喝酒,远离毒品,塑造完整的健康人格。 三、教育对象及内容 (一)教育对象:青春期健康教育以青少年为主体,在学校开设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并纳入课程计划。选择适宜的、针对性较强的 青春期健康内容,运用影视录像、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

浅谈青少年德育教育与全面发展

浅谈青少年德育教育与全面发展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变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但我国仍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这代表着我国仍需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促成发展。社会的发 展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智慧和实践,而当代青少年在学校参与 学习,并不直接作为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力量,但是未来他们 一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将社会主义事业发扬光大的主要 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反映出我们国家 的风貌,决定着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由于青少年在中学阶段 个体身心仍处于成长发展中,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1-16 岁的青少年思维已经具备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即已经可以进 行抽象思维,将多变量因素融入到复杂任务或问题中去思考。这个 阶段可以有效的培养和发展科学思考能力,并将这种缜密的科学思 考方法应用到认知事物上来。为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成为社 会主义事业发展有用人才。因此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 共同引导。现代网络十分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分布广,“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被人们广泛关注。如果一个青少年善意的行为出 现在网络上成为热点,则被争相传唱,夸赞连连,联系是普遍的, 该青少年所处的城市、学校、家庭、父母都会被赞誉一番,这就是 正面效应,也可以理解为正能量;如果一个青少年做出有违背道德、法律的事被网络公布出来,相应的城市、学校、家庭、父母都会遭 致谩骂,这就是反面效应,即负能量。对于当事青少年来说,会承 担相应道德或法律责任,影响一生,而对其他仍处于身心发展的青

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特点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属于形式运算水平,其主要特点是思维活动不再受思维内容的局限,可以依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能运用形式运算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这就是说,青少年期儿童的思维具有抽象逻辑性。 1.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初中学生在面临智力问题时,并不是直接寻求结论,而是根据问题、材料和情景,对课题进行逻辑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提出将会出现的不同结果的可能性。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最后确定何种可能性是事实。再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适宜的现实性结论。他们不断地检验假设,迅速地放弃不正确的假设,及时地建立新的假设,从而使建立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能力逐渐提高并趋向成熟。 青年期可以进一步地以个体从未经验过的事项,运用因果关系等逻辑理论构成命题,建立假说。能够运用逻辑法则和推理建立抽象的问题和命题是认知能力成熟的表现。这个时期思维者完全可以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抽象逻辑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抽象逻辑思维的假设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抽象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在头脑中进行抽象的符号运算,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逻辑运演,形成独立的形式运算体系。 三段论是人们典型的思维方式。三段论是由两个直言命题作前提,推导出一个直言命题结论的演绎推理。这是人们经常运用的重要思维形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假言三段论的一种。 研究者们以这种典型推理形式为课题,以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中一年级、初中三年级和大学生为受试者,按条件推理原则进行研究,分析儿童推理能力发展特点。研究发现,无论在推理形式,还是推理内容方面,都随年龄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初中以上儿童及大学生的推理正确率基本上不再受内容关系的影响。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他们已经能够进行独立的逻辑形式运算,达到了逻辑推理的理论型水平。·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是西方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的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然后提出了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概念,与自我和人格的发展密切相关。 自我同一性本质上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 (1)最基本的层面; (2)个人同一性; (3)社会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将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征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人格框架,即情感和态度一致、需求和能力一致、目标和信念一致。 “自我同一性”的本义是身份的认同。它是指个体试图将与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结合成一种独特的“统一的自我风格”,并决定协调和区别于他人。一个简单的理解可能是统一他们的“众多人格”,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它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对与自我发展有关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自我肯定和反思。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

要发展任务。埃里克森认为,人类必须经历心理社会进化的八个阶段,即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这些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这八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的。人的发展经历了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核心任务。当该任务被妥善解决时,就会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恒等式。核心任务处理的失败或失败会导致个人身份的不完整和不连贯,而处理的成功和失败是两个极端。例如,婴幼期的最佳状态是基本信任状态,而最坏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状态。核心任务的结果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

抓养成教育促青少年全面发展

抓养成教育促青少年全 面发展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科右中旗申报盟级“优秀团建创新项目”典型材料之三 抓养成教育促青少年全面发展 共青团科右中旗委员会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盛则国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右中旗少工委紧紧围绕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开展工作,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在各中小学生“重养成”的活动中开展好“人之初”的启蒙教育,对青少年的养成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少先队组织基本情况 我旗共有106 所学校,就读学生28957人,其中小学25 所,就读学生15715人;中学13所,就读学生9467人。少先队员共有18870人,少先大队30个,150个中队。总辅导员1人;大队辅导员30人;中队辅导员150人,校外辅导员50 人。 少先队组织现有各类校内外活动阵地共计100个。旗级学校及农村中心学校校内活动阵地基本配备,以队室、图书室、广播站为主,校外阵地分布比较广泛,烈士陵园、敬老院、公园、街道社区和科尔沁活动中心都可以看见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二、团建创新目标 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多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

惯。为青少年全面发展开辟一道健康成长之路,为祖国培养出身心健康、高素质、有良好习惯的人才。 三、创新内容以及创新成效 ㈠通过各种途径,营造德育管理良好氛围。 1.建立健全德育管理创新机制。我旗各中小学始终把建章立制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狠抓制度落实。建立了学校支部、政教处、少先队、班级管理立体化网络,并明确德育管理的任务要求,各负其责。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政教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及少先队干部都参与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德育工作。并建立德育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班主任和班集体德育工作量化考核机制,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奖励机制,把德育工作考核的结果,纳入学校量化考核之中。 2.抓好德育环境建设,构建内隐外扬的育人环境。我旗各中小学重点抓住了校园环境的“四化”、“一建设”,即:绿化、美化、净化、硬化和“教育阵地”的建设。有“一廊”(画廊)、一馆(博物馆)“四报”(墙报、板报、手抄报、校报)、“十室”(校史室、医务室、语音室、实验室、书画艺术室、舞蹈教室、广播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等阵地。每天要求校园做到“九无”、“七有”即室内外“无果皮纸屑、无痰迹、无污水,无脏物,无刻痕,无淫秽书画、无物品流传、无体罚学生、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师生犯罪”。学校有醒目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班风和学生《守则》、《行为规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中外名人画像等,并布置合理。创设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学校要求每个班教室布置有特色,力求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一个角落育人;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浓厚的德育文化氛围。在美化校园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 的方式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1950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出版的《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为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自身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个体在青少年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那么如何在青少年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具有重大意义。 一、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及获得方式 1、家庭因素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的期望。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2、学校教育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象马斯洛所称之为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被一些流氓小团伙拉下水,从而选择消极同一性。 校园应该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影响集中表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际氛围。再次,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提倡积极向上,民主开放,健康自由的校园文化,改善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环境 3、社会文化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社会要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和背景。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昂扬的还是消极颓废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其次,社会中应该具备良好的榜样,青少年很容易对社会中或者学校中的榜样进行模仿,例如现在较为广泛的“追星”现象。那么学校和社会应尽可能的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来引导青少年;社会还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民主包容的社会氛围,为青少年创造自由发挥的社会环境,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民主、和谐、自由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个体认知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有效衔接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有效衔接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摘要】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教育青少年的活动平台。 【关键词】校外教育校内教育有效衔接 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教育青少年的活动平台,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外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校外教育这个平台给广大青少年提供充分锻炼、发展的天空,使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发展,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只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促进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有效衔接,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1.校外教育、校内教育都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一样,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途径之一,是全方位服务、教育广大青少年的活动平台,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优越的活动场所,积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形成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 习奠定基础。

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的、系统的、规范的,是经过整理的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青少年的个性与兴趣。而校外教育恰恰给青少年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机会,使他们在更大、更多的空间里自由发展。因此,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只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校外教育以公益性为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活动内容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扩大参与面,这样才能调动学校家长支持校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青少年参与校外教育活动 的主动性。 二、校内外教育需要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 1.校外教育的教育特点是“活动为主”,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积极探索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使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校外教育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让青少年参加实践体验活动,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项目,获得亲身的感受和体验,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活动,使知识得到应用,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发现自身知识能力的不足,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弥补,使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青少年活动要适应学校教育的需要。校外教育肩负着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任,积极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可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形成资源共享,解决校外教育场所“五日空”的现象,使校外教育普及化,扭转校外教育只为少数有特长的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1950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出版的《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为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自身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个体在青少年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那么如何在青少年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具有重大意义。 一、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及获得方式 1、家庭因素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的期望。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2、学校教育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象马斯洛所称之为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被一些流氓小团伙拉下水,从而选择消极同一性。 校园应该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影响集中表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际氛围。再次,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提倡积极向上,民主开放,健康自由的校园文化,改善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环境 3、社会文化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社会要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和背景。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昂扬的还是消极颓废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其次,社会中应该具备良好的榜样,青少年很容易对社会中或者学校中的榜样进行模仿,例如现在较为广泛的“追星”现象。那么学校和社会应尽可能的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来引导青少年;社会还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民主包容的社会氛围,为青少年创造自由发挥的社会环境,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民主、和谐、自由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个体认知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我是客观而真实的自我存在。这二者会处于一种不一致的状态,这种不一致可能是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渡自卑。在青春期个体中经常开展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的讨论,充分把握青春期个体的思想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人生理想的教育,帮助他们修正不正确的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使每

青少年自我统一性发展

青少年自我统一性发展与反社会行为成因 青少年同一性发展 探讨这个问题的主要是埃里克森,儿童在进入青少年期的时候由于身体和心理各方面的变化会出现统一性危机,他说成功的解决同一性危机取决于个体是否解决了此前在儿童期中的危机;没有一种健康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以及勤奋感的话,要建立一种和谐的统一感就有困难;青少年解决同一性危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或她成年期中的危机所作努力的效果。从所有可能的以及想象的到的关系中,年轻人必须在个人问题上,在职业方面,在性领域,以及在意识形态方面作出一系列范围更小的决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一性状态: 同一性达成:个体在经历危机和探索阶段之后作出了抉择; 从多种测量指标来看,达成同一性的人都要比其他人在心理上更为健康;他们的成就动机、道德推理能力、与同龄人的亲密关系、反思能力,以及职业成熟度等测量指标上的得分都最高 缓冲时期:个体正处于危机和探索时期; 处于缓冲期的个体,在焦虑指标上得分最高,在于权威有关的方面表现出了最高的冲突水平,而且自身是最不坚定也最没有威严的。 同一性阻滞:个体做出抉择,但未经历一个危机和探索时期 同一性阻滞的个体最容易服从权威,表现出最多的成见,并且对于他人的赞许由最为强烈的渴望,自主性水平最低,同父母的关系最为紧密 同一性混乱:个体没有作出坚定的选择,也不试图去做这样的选择。 同一性混乱的个体,表现出最多的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他们最容易社会退缩,而且表现出和同龄人的亲密关系水平是最低的。 同一性建立与人格特征:同一性达成者的青少年,在外倾性维度上的得分较高而在神经质上的得分较高;阻滞的青少年开放性维度上的得分较低;同一性混乱的青少年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较高,开放性和宜人性维度上的得分较低;人格可能影响了同一性的发展。 同一性发展与教养方式:同一性发展良好的个体更可能来自充满温情的家庭,而非对个体过分加以限制的家庭;缺少来自父母的温情,往往会于出现抉择方面的问题有关,出现同一性混乱;缺乏父母对个体的鼓励,则同在进行大范围探索方面出现问题有关。 同一性危机解决:构建同一性既是心智过程,也是一种社会过程,关键在于青少年同他人的交往;重要他人的反应,就塑造和影响了青少年发展中的同一感;年轻人所在的社会(尤其是那些对青少年具有影响力的个体)在塑造青少年自我感中所发挥的作用;青少年构建了一种同一性,社会则赋予了青少年同一性。 同一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同一性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文化中,在同一社会的不同亚文化中,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之中都会有所不同;年轻人所接触到的选择越多,以及必须做出抉择的领域越多,在建立同一感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也越多;当前青少年经历长期而艰难同一性危机可能性比以往大得多Kroger(1993)。 心理社会缓冲期:现代社会中同一性发展必然存在的复杂性,创造了对于心理社会缓冲期的需求;即青春期中一段不会受到过度责任和义务约束的“隔离时期”,而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会妨碍年轻人追求他们自我发现;美国社会鼓励青少年在学校里度过较长的时间,从而给她们一段缓冲期,他们可以认真思考未来的计划,而不必急于作出无可挽回的决定。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 自从1963年艾里克森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一种能力。自我同一性是行为的建筑师,行为所凭借的蓝图就出于自我同一性心灵,主体行为是自我同一性的外在表现。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失败会导致自我发展的无目的性、无意义性,会使青少年丧失发展的动力源泉。临床心理学家也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主题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障碍。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是个体毕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逾越的重要里程碑,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健康人格进行理论探索,认为自我同一是健康人格的本质特征。 同一性形成始于婴儿依恋的出现、自我感的发展、独立倾向的出现,止于老年阶段对人生的回顾与自我整合。已有关于同一性发展的研究主要针对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的个体。Marcia和其他同一性研究者认为,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有一条发展路径,即由同一性扩散发展到提早成熟或延缓状态,最后达到同一性获得。通过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变化的跨文化研究和追踪考察,研究者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趋势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大多数研究者发现,个体在18岁之前一般不能建立前后一致的同一感,并且18- 21岁之间最能体现出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尽管整个青少年期都存在对自我的探索,但自我同一性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青少年中期或晚期,直到青少年晚期个体才会建立起稳固的同一感,特别是20岁左右这一时间是建立稳固同一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早期的个体大部分处于同一性扩散、提早成熟和延缓状态,而很少有人达到同一性获得状态。研究发现从高中到大学这一时期,达到同一性获得状态的人数增加,而处于同一性扩散的人数减少;大学高年级比大学一年级和高中学生更可能达到同一性获得。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路径可能是波动的,如前进或倒退,也可能是稳定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同一性发展是一个不断丧失与获得的过程,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的个体不断地由一种同一性状态向另一种同一性状态转换。这说明,在某一时期已经明显解决的同一性危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至少没有最终解决。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个体与社会互相调节的过程,因此,影响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有个体内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国内对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的考察集中在社会环境因素,其中包括: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大众传媒和群体交往等。 (一)家庭因素。郭金山的研究发现,相互支持,帮助,关心,自由表达、鼓励资助和独立的家庭环境促进大学生同一性的发展,形成高级的成熟的同一性状态;而缺乏支持、关系疏远的家庭环境可能使学生形成混乱的同一性状态;王树青,张文新的研究发现,溺爱型、权威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在获得状态上得分均较高,权威型还有较高的早闭状态得分,专制型教养方式有较高的扩散状态得分和最低的获得状态分数。 (二)学校环境。江南发的研究发现,学校规模越大,班级人数越多对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不利影响越大;按能力编班比按常态编班对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不利影响较大;男女同校、同班以及学校声望的高低对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有不同影响。 (三)大众传媒。陈卓然、丁家永的“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媒介接触影响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印刷媒介有利于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过多地接触电子媒介不利于他们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对电视、报纸、课外书、网上信息中的知

浅谈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

浅谈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 【摘要:】青少年是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过渡阶段,体现着个体成熟度的自我意识在这个阶段得到了重要发展。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其年龄范围在10~20岁左右。青春期的青少年既有热情的渴望、交往的扩张和个性的开放,又有自己独处、孤芳自赏的闭锁。这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发育,不可避免带来了许多的困惑和烦恼,常是人生的“危险期”。鉴于此,作为家庭、学校和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完善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增强其自我调控能力,还要充分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关键词:】青少年、青春期教育、自我意识、心理特点、道德教育 在青少年这段时期里,人类会经历一段青春期,也就是性成熟的过程。学者们认为很难给青春期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它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在当今社会,对青春期的一个全面的理解来源于各个角度的信息,最重要的包括信息来自于心理学,生理学,历史,社会学,教育学以及人类学。从所有的这些观点和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解释青春期是一段改变、转化的时期。它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为自己成人角色的转换做准备。在此期间,自我意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随着青少年的生理和心里的发展,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日生夜长着。作为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一种把握,对自身状态的一个衡量,也是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的一个基准。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身高体重的增加已赶上或超过成人。从心理上看,青少年的心理品质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思维能力,他们开始把自身作为思考的对象,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力求按照社会化标准来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审视和评价,并激励自己、完善自我。从社会条件上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们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切都使青少年对自我日益关注和重视,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日渐成熟。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其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青少年以用我来表示自己的时候,自我意识的发展的一个阶段,在此之后,自我意识相对平稳地发展,到了青春期,青少年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有人将这个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此时自我意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分化 心理学家把自我分成两种,一种是主体的我,是处于调节者和观察者的位置,可以调节和观察个体自身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一种是客体的我,是处于被观察的位置,可以作为客观观察对象的自我。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最初是混沌不分的,童年期儿童不能将自我作为客观对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 一、名词解释 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假想观众: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2)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3)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4)生活情感,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5)人际情感,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合作感、信任感等。 6.自律道德 :是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

浅析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浅析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其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素质教育。青少年德智体全方面塑造有利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较高的个人素养。 关键字: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必要性 青少年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我国以科教兴国战略为指导,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旨在将青少年铸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同时塑造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诸多方面的教育,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中贯穿着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青少年时期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国家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塑造良好品行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决定时期。 一、德智体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 1 德智体的含义 德即为德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即为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体即为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2 德智体三者间的内在联系 德智体这三方面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会经常出现矛盾的,需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前几年存在的矛盾,现在有些已经解决,有些退居次要地位,但新的矛盾又不断出现,有些还很突出,这是客观存在。我们要面对现实,不是回避这些矛盾,而是研究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正视这些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前进。 德、智、体是青少年获得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三个基本方面,是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使受教育者青少年时期的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社会培养人才,必须注重青少年思想素质的提高。当然家庭在教育方面更要注重德智体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必须从德智体多方面全面衡量。学校和社会不能只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忽略思想政治工作和人体素质锻炼。青少年的觉悟提高,学习自觉性必然提高,就能学得更主动、更扎实。身体素质高,精力充沛,学习效率也高。德智体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依靠力量 1 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家庭力量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的独特作用。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育开发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观念源自于父母的言行举止,一部分来自于后天成长环境的潜移默化。家庭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有主助于塑造青少年良好品质,身心健康发展,认知能力提高,思想观念增强。总之,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温室,在温室的保护下青少年应学会汲取健康的营养成分,发扬正能量,全面发展德智体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2 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校力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