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论语》十二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5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节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学而不思则罔(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3)有是哉( )

(4)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

2.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卫君待子而为政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分)

(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2分)

4.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甲、乙两文的特点。(4分)

曹刿论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7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注释] 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牺牲玉帛( )

(2)肉食者鄙( )

(3)门官歼焉( )

(4)公伤股( )

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分)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2分)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2)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5.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鱼我所欲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万事莫贵于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3)不若手足之贵也( )

(4)予子冠履( )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分)

(2)万事莫贵于义也。(2分)

4.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3分)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2017年7月6日,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保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⑤

5.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的观点。(2分)

富贵不能淫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

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⑤拜而死。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 ①弘范:元军统帅。②张世杰:宋军将领。③泫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⑤乡:同“向”,面对。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岂不诚大丈夫哉( )

(2)天祥泫然出涕( )

(3)富贵不能淫( )

(4)吾事毕矣(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B.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C.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D.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分)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2分)

4.乙文中,文天祥哪些表现体现了甲文中孟子的有关“大丈夫”的思想主张?请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甲]《富贵不能淫》全文

[乙]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家贫樵①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②,始食盐酪③。

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己。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里居倡行乡约,相率无敢犯。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④,解以覆之。晨留客饮,妻子贷粟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学者称一峰先生。

[注释] ①樵:砍柴。②大祥: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③酪: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这里指正常的食物。④殣:饿死的人。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B.必敬必戒(告诫)

C.挟书诵不辍(停止)

D.或遗之衣(给予,馈赠)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分)

(2)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2分)

4.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和礼。这在罗伦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试举例分析。(4分)

5.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请结合甲文中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4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困于心,衡于虑( )

(3)王数封我矣( )

(4)而子辞(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2分)

3.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4.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4分)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车驾至临淄,自劳军,群臣大会。帝谓弇①曰:“昔韩信破历下②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③。而韩信袭击已降④,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又田横烹郦生⑤,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有删节)

[注释] ①弇:耿弇,字伯昭,曾随刘秀起兵,后拜建威大将军。在扫平齐地割据势力张步的战争中,立有大功。②历下:与下文“祝阿”均为地名。③方:同“仿”。④袭击已降:韩信袭破历下之前,刘邦已派郦食其到齐,游说齐王。齐王同意与汉和好,并撤除了对汉的防

御。韩信趁其不备袭击齐军,并攻灭齐国。⑤田横烹郦生:当韩信袭历下时,田横以为郦生出卖了自己,便将郦生烹杀。

1.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行拂乱其所为( )

(3)自劳军( )

(4)又事尤相类也(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分)

(2)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2分)

4.甲文“故天将降大任……曾益其所不能”的内容可用乙文中的哪句话进行概括?请找出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5.乙文中的耿弇同甲文中的舜等六人具有哪些共同之处?(2分)

北冥有鱼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3分)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而累邪!”

[注释] ①訾:毁谤非议。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奋起的样子

B.《齐谐》者,志怪者也志:怪异

C.先生将何处处:看待

参考答案

一、

1.(1)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2)诚信

(3)这,这个(4)所以,因此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种题型,积累识记是基础。对于课外的文言词语,可以采用课内迁移到课外的方法。(1)(2)两题是课本上内容,注意识记。(3)中的“是”是古今异义词,这里的“是”是“这”的意思,(4)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

2.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例句“人不知而不愠”和B项“学而不思则罔”中的“而”都是转折连词,A项“学而时习之”的“而”表递进关系;C项“曲肱而枕之”的“而”表修饰关系;D项“卫君待子而为政”的“而”表承接关系。

3.(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是从不马虎对待的。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外还要准确翻译出句子重点词语的意思。(1)句要准确译出“知”“愠”的意思,(2)句要准确译出“于”“苟”“而已”的意思。

4.两文都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格言警句。甲文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态度等,乙文体现了孔子认为做事成功的关键在于名正言顺的主张。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对比阅读能力。两文都通过对话行文,是典型的语录体,两文都有流传至今的许多成语、格言、警句。甲文从内容上看写了道德修养和学习方法及态度两个方面,乙文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中可概括出“名正言顺”。[乙参考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

孔子说:“一定要先做的是端正名分啊!”

子路说:“有这样治理国政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何必去端正名分呢?”

孔子说:“粗鲁啊,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的话,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事情就不成功;事情不成功,礼乐就不振兴;礼乐不振兴,刑罚的执行就不得当;刑罚的执行不得当,百姓就会感到手足无措了。所以君子做事必须符合名分,言语必须可以实行。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语,是从不马虎对待的。”

二、

1.(1)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2)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3)被杀死(4)大腿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种题型,积累识记是基础。对于课外的文言词语,可以采用课内推课外的方法。(1)(2)两题是课本上内容,注意识记。(3)中的“歼”是动词,

但这里是被动用法,意为“被杀死”。(4)“股”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大腿”。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好这类题,首先能正确翻译出句子的意思。“宋公及楚人战于泓”意思是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根据这句话的句子成分,“宋公及楚人”是主语;“战于泓”是谓语,不难划分朗读停顿,同时还要注意题干要求“只标一处”。

3.(1)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一定要翻译正确无误。如(1)“鼓”是动词,翻译为“击鼓”;(2)注意“济”“击”等词语。

4.(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也(或既济而未成列)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内容理解。第(1)题先要分析曹刿与乡人的对话,找到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然后分析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找到第三次对话是可以一战的理由,应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第(2)题也要抓住子鱼的两处“以告”,第一

次是“及其未既济也”,第二次是“既济而未成列”,这是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

5.示例: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襄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道比较分析题,答题时注意分析两场战役取胜、失败的原因所在。

[乙参考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司马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告诉宋襄公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进攻,也不擒捉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险要地势的。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三、

1.(1)同“避”,躲避(2)假如,假使(3)不如,比不上

(4)给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第(1)(2)题是考查课内文言字词的积累,考生要熟练掌握这些词语的意思。第(3)(4)题,是课外文言词语释义,这要求课外联系课内,如第(3)题可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不若”一词,是“不如,比不上”的意思。第(4)题,可以联系“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俗语可以判断是“给”的意思。

2.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或用法的能力。A项,这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是”;B项,都是“比”的意思;C项,所以/原因;D项,“与”同“欤”,语气词/给。

3.(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思想(本性),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第(1)题,注意“非独贤者”“心”正确翻译为“不只是贤德的人”“思想(本性)”;第(2)题,注意“万事”“贵”“义”正确翻译为“一切事物”“更可贵”“正义”,在逐字逐句正确翻译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习惯,调整语序即可。

4.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题目要求选出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作者隐居思想。②是生命大义体现。③告诫人们不要孤芳自赏。④为朋友之间的义气。⑤是社会的正义。因此选C。

5.舍生取义万事莫贵于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