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毕业设计(论文)

姓名:黄艺凡

学号: 132612250002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

指导老师:王鹏

论文提交日期: 15.6.11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学士学位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所涉及的项目为本人亲自负责或者参与实施的项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本人完全了解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士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摘要............................................................. II Abstract.......................................................... III 插图索引........................................................ IV 附表索引......................................................... V 第1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1)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 (1)

1.1.1国际定义 (1)

1.1.2国内定义 (1)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 (1)

1.2.1 口头传说和表述 (1)

1.2.2 表演艺术 (1)

1.2.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1)

1.2.4 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 (2)

1.2.5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2)

1.3.1社会性 (2)

1.3.2 多元性 (2)

1.3.3 地域性 (2)

1.3.4 脆弱性 (2)

1.3.5 文化艺术性 (3)

第2章城市旅游发展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4)

2.1 城市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4)

2.1.1 城市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作用 (4)

2.1.2 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阻碍作用 (4)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旅游开发的作用 (5)

2.2.1 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 (5)

2.2.2 丰富旅游开发项目、提高旅游开发层次 (5)

2.2.3 宣传促销旅游目的的的形象品牌价值 (5)

2.2.4 弘扬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旅游的社会、文化价值 (5)

第3章南京城市旅游发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研究 (7)

3.1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 (7)

3.1 南京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8)

3.2.1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现状 (8)

3.2.2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8)

3.2.3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及其与城市旅游发展关系为基础,以南京为例,报告了南京旅游发展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现状,对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和客源分布以及游客对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城市旅游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间关系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旅游发展的同时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南京市

The article take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elementary theory and with the urban traveling development relations as a foundation, take Nanjing as the example, reported in the Nanjing traveling development regarding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use and the protection present situ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the Nanjing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ype and the source of tourists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tourist regarding the loc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understanding situation, finally indicated the urban traveling development and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related the importance, how and further did discuss gives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during traveling development the question.

Key words: Urban tour;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use and protection;Nanjing

插图索引

图3.1 南京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情况统计图 (9)

图3.2 外地游客对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情况统计图 (9)

图3.3 南京2006-2009年国内客源分布分析图 (10)

附表索引

表3.1 南京已申遗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 (7)

第1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

1.1.1国际定义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给出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1.1.2国内定义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意见》的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出了这样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和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指的是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实践性。

除以上所列举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外,一些学术界、文化界人士也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本文中所提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围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定义为标准。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划分为五类。分别是:语言和口头文字类、表演艺术类、仪式习俗类、知识和实践类、传统技艺类。

1.2.1 口头传说和表述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即诗歌、传说、谣谚等,以及相关的具有濒危且具有重要价值的语言。

1.2.2 表演艺术

即在文化群体的节庆或礼仪活动中的表演艺术,主要指在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戏剧等。

1.2.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主要指反映某一民族或风俗习惯的重要节日、礼仪、游艺活动、庆典活动、民族体育活动等。

1.2.4 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

即有关大自然的观念,农业活动和知识,生态知识与实践,药典和治疗方法等,有关大自然、海洋、火山、环境保护和实践、天文和气象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精神上的、预言式的、宏观宇宙的和宗教方面的信仰和实践,冶金知识,计数和计算方法,畜牧业,水产,食物的保存、制作、加工和发酵,花木艺术,纺织知识和艺术。

1.2.5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主要指世代相传、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手工技艺,传统生产、制作技艺等。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1.3.1社会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是人类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和群体认同力的集中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总是和人类实践相联系,具体表现为人类实践的过程性、价值性。过程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和传承的过程直接表现在人类具体实践过程中。价值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和传承的动力由不同的实践主体价值诉求来体现,实践主体诉求的文化遗产都贯穿在相同或相似的实践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1.3.2 多元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不同地区、种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而且表现在种族、信仰的群体、个体在不同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不同的形态。而且,同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存在形态也是有区别的,此外,不同风格和素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会直接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与多样性,如不同派别中具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又常常又因为其个人的气质、修养和独到的艺术创造而使得本派艺术风格得以丰富,并使之发扬光大,传承于世。

1.3.3 地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就一个民族来说是指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的地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有很大的影响,进而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该民族的文化特征。

1.3.4 脆弱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是指在全球化、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危险境地,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就有失传的可能。

1.3.5 文化艺术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它们都可归属于艺术或艺术表达形式。

第2章城市旅游发展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2.1 城市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2.1.1 城市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作用

(1)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变得淡薄,对中国古老且深厚的传统文化了解得越来越少。尤其是在如今宣扬个性的社会氛围下,一些人更多的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体利益与欲望的满足,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人唯利是图,不讲诚信道德,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稳定。另外,大多数年轻人对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甚至生活方式趋之若鹜,这对宝贵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不利的。但是,通过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对于既有的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有效开发及利用,一方面可以使旅游目的地居民了解其生活城市的珍贵遗产,激发其保护传承遗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旅游宣传可以使得当地的文化得到传播和弘扬。

(2)旅游发展扩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物流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占据广阔市场,从一定层面上可以说这是导致现如今许多非物质问遗产逐渐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现代旅游所强调的体验性又重新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地区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地方旅游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把对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纳入到经济建设的大局中去,从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持续长久地占据一定的市场空间。

(3)市场价值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人员的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必然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发展的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鉴于极大地市场价值,一部分当地居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古老街巷、乡土环境及文化氛围。特别是当地的年轻人开始主动了解并渐渐喜欢他们曾经忽视的传统文化,渐渐改变了过去普遍存在的文化弱势心理增强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关键问题正依赖于原住民乡土意识的提高。

2.1.2 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阻碍作用

(1)旅游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庸俗化

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旅游活动演变为一种具有娱乐性、商品性和大众性的文化活动。由于一部分旅游者怀着猎奇求新的心态使得旅游发展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正当商品化、庸俗化的可能。比如,有些地区为了一味迎合旅游者的世俗化的要求将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东西改头换面或者大肆仿造。另外,一些与当地文化毫无关联的活动的开展也日渐商品化,其开展与举行甚至根据某些旅游者的需求而更改,其内容也大多带有浓重表演色彩,丧失传统文化真实面貌。而这种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这些文化活动的举行丧失了其原有的价值与意义。

(2)旅游活动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遭到冲击

伴随旅游开发触角的不断延伸,对于传统文化保留的较为完整的地区大多是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开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破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居民在“示范效应”的

影响下较容易在短时间内受到旅游者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影响,从而在其潜意识里逐渐模仿客源地游客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甚至改变自身的传统习俗,即旅游活动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遭受到冲击。

(3)旅游活动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文化环境遭到削弱和破坏

通常情况下,任何本土文化在于外来文化发生接触时,都只选择其中与自身文化价值相契合的那部分加以接受和吸收,而那些和本身不相容的部分予以排斥和拒绝。在城市旅游的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对于外来文化也会存在本能的选择,然而在经济的刺激下,其选择接受的范围常常会较于一般情况会有所扩展。旅游接待地为必须满足前往旅游者地需要逼迫参与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各方不得不接受外来文化中的一些必要内容,为外来文化的进入做出让步,甚至主动创造、提供适合旅游者的文化环境。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固有文化特色的削弱和破坏。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旅游开发的作用

2.2.1 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地域文化艺术结晶,城市旅游发展中通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有序的开发而形成的旅游产品别具一格,必能增加旅游活动的吸引力,同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可以得以深入挖掘。例如古村落、古街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旅游开发中可以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从而丰富现有旅游项目。同时,也可以定期根据当地风俗习惯开展各色民俗活动以进一步增加旅游活动的吸引力。

2.2.2 丰富旅游开发项目、提高旅游开发层次

当今,世界的旅游趋势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过度,而伴随这一趋势引发了在旅游设计及开发上的激烈竞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巧妙有机结合可以给旅游目的地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更是有着举足轻重。例如,广西三江程阳八寨侗族的民族风情游,现已开发了白天参观游览,供游客欣赏当地歌舞、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采用变异、嫁接等方式,呈现出一幅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和情境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旅游的开发层次,迎合了现如今旅游的新趋势。

2.2.3 宣传促销旅游目的的的形象品牌价值

城市旅游策划中可以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重要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可以使旅游目的地在树立旅游形象时,能够尽可能地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进行整合,使之对旅游者形成长久地吸引力。以节会庆典为例,其内容主要是旅游目的地较有代表性的旅游活动,如果定期举办必能被旅游者所熟知。另外,当地可以将其作为自身独特的旅游形象品牌进行大力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2.4 弘扬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旅游的社会、文化价值

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大量传统伦理道德,因而可以将其作为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素材,从而使游客在轻松的旅游活动中同时对丰富的

传统文化有所体验与感知,进而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更为重要的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对于促进团结、颂扬和睦也具有积极作用。例如,旅游目的地通过定期举办节会庆典、开展民间歌舞表演活动,在弘扬当地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外来游客一直以来求新、求奇的旅游动机,从而让旅游者了解当地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而构建和谐、稳定的旅游目的地社会环境。

第3章南京城市旅游发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

用与保护研究

3.1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

由于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故而使其成为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上南京曾与西安、洛阳、北京并成为四大古都;另外由于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先后建都南京所以南京还被称为六朝古都。悠久的历史积淀孕育了南京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和保护的意识日渐清晰,近年来南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做出了积极努力。以下是作者根据国家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统计的截止到2006年,南京所获申遗成功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详见表1:

表3.1 南京已申遗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

遗产名称申报时间级别类别地区

南京剪纸2006 国家民间美术江苏南京

江浦手狮2006 国家民间舞蹈南京浦口区

留左吹打乐2006 国家民间音乐南京六合区

秦淮灯会2006 国家民俗南京秦淮区

南京白局2006 省曲艺南京秦淮区

阳腔目连戏2006 省传统戏剧南京高淳县

骆山大龙2006 省民间舞蹈南京溧水县

东坝大马灯2006 省民间舞蹈南京高淳县

麻雀蹦2006 省民间舞蹈南京江宁区

秦淮灯会2006 国家民俗南京建邺区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2006 国家传统手工技

南京白下区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2006 国家传统手工技

南京栖霞区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2006 国家传统手工技

江苏南京

(资料来源:南京旅游园林局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19249053.html,/)

3.1 南京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3.2.1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现状

(1)开发取得一定成效但层次不一

以南京云锦为例,数十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南京云锦研究所,该所在成立后为使得南京云锦恢复其勃勃生机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研究及创新工作。早在2003年和2005年南京云锦曾两次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之一。但是云锦的发展同样遭遇问题,南京著名工艺师金文介绍,现在市场上的云锦产品要么太高端要么太低端,和老百姓相去甚远。

(2)开发形式多样

以南京秦淮灯会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为例,以其为主题的一系列相关旅游开发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例如每年定期举行的赏灯会、有奖猜谜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性,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2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资金投入,开发力度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时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若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进行开发,则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旅游产品。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然而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导致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开发力度,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至今尚未开发。

(2)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地域性与社会性,南京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品种丰富,而在实际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却存在着简单化、庸俗化、雷同化的倾向,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3)缺乏系统规划,旅游开发较为零散

旅游规划可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力也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因此系统的规划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的必要前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缺乏系统的规划,旅游开发较为零散,基本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主管部门自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要和展示活动,对旅游规划缺乏重视,忽视旅游市场结构分析和缺乏可行性论证,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动如昙花一现,难以形成持续的旅游效应。

(4)宣传力度不够,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了解不均

由于历史底蕴深厚使得南京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但是目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开展的相关旅游宣传无论从力度还是收效来说似乎都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为了解游客对南京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状况,特别设计了调查问卷,分别针对当地居民以及外地游客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详细内容见附录1:

另外,对于问卷调查表,笔者根据实际回收表单做了进一步分析,详见图1:

图3.1 南京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情况统计图

图3.2 外地游客对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情况统计图对以上两表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可以得到:

①从针对南京当地居民发放的问卷调查可知,尽管对于云锦、金箔、灯会等耳熟能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所知道的比重相对较大,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却不甚了了。询问得知,72%的受访者是因为从未接受过相关宣传而导致。

②从针对外地游客发放的问卷调查可知,外地游客尽管也对南京云锦,金箔锻制技艺有所耳闻,但显然比重较当地居民仍有比较大的差距,而对于所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内容更是罕见。询问得知,89%的受访者在其所在城市除互联网外并无其他方式了解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③综上,尽管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但是各种有效的宣传手段使用并不尽如人意,力度也更有待加强,从而对受众形成持续、强烈的新引力。

(5)客源市场狭窄

南京市六朝古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可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较弱,媒体宣传手段单一且以省内居多。致使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动期间客源市场狭窄,参加客源多为省内游客及本地居民。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客源市场是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关键因素。为说明这问题文章专门针对南京2006年—2009年国内客源分布进行分析,详见图3:

图3.3 南京2006-2009年国内客源分布分析图

(资料来源:南京市旅游园林局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19249053.html,/)由上图分析可明显看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客源主要来自省内及其本地居民,省外客源则少之又少,因而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开拓省外及国际客源市场刻不容缓。

3.2.3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来自民族的、民间自发产生的群体性文化,与生俱来便很脆弱。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资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正受到严重威胁。[1]所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如果只顾开发而不加以保护的话将导致其快速消失,其结果不仅不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只有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会不断吸引大量的旅游者,才能体现其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利用价值,旅游产业才有可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性措施

①政府扶持

政府扶持体现在政策、经济、管理等方面,主要是经济方面。目前,国家已经明确规定,地方的保护经费由各地政府自行解决,政府可以发挥主导功能,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吸纳社会资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来。

②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辩证地看待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南京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贯彻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理念,科学辩证地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既要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又要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与有形的物质产品,它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不能完全由短期的、简单的市场法则来决定其优劣高下,因此,要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产品生产和非物质文化服务的特点,尊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在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彻底抛弃传统的发展观中的糟粕,树立起新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既要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做法,着眼长远,合理利用。

③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

政府应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深入、详细的调查。在资源调查的过程中,必须把隐藏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找

出来,并充分认识到其价值,然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在开发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保护,让它们在旅游发展中获得新的生命。一方面,对那些濒临灭绝失传的、迫切需要保护的遗产,将原汁原味的表演、技艺进行记录整理,把整理好的文字、实物、音像资料送进博物馆保存。另一方面,应剔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适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部分,融入现代元素进行改良以展现南京本土风貌。

④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保护投入机制

对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继有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使本地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

⑤调动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当地居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着和传承者,因此让旅游地居民能够对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自觉保护是旅游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进一步形成完成的社区参与机制,让当地居民能够参与到旅游开发与决策中去,感受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己任,为旅游企业、政府的保护工作积极出谋划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和传承为居民带来切身利益,激发他们自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19249053.html,

[2]李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刍议》,江西大学出版社,2001(2):9-10

[3]王军华:《试论我国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31-32

[4]王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及其价值》[J].学术界,2003(4):51-53

[5]范玉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林宜婷:《浅析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关系》,河南高等院校出版社,2007(9):8-11

[7]杨启光:《文化哲学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8):100-103

[8]谢立:《旅游与文化》,广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32-34

[9]柯友生:《哈尔滨旅游发展的初步探讨》,东北机械出版社,2002(8):12-46

[10]Liu shidi.The success of communication from the Kun Opera to see the spiri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s heritage.Free Papers Download Center.2009-1-23

[11]连国盛:《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探讨》,宁夏出版社,1999(3):8-12

致谢

首先感谢母校所提供的便捷文件资料搜索条件,让我在着手撰写论文之初就获得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另外,感谢自始至终给予我莫大帮助的老师,从论文初拟大纲到初稿直至最终定稿,她认真负责,耐心指导,并在我迷茫困惑的时候给予我启发,没有老师的帮助我的论文不会完成的这么顺利。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同学在我撰写论文期间所给予的宝贵意见。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毕业设计(论文) 姓名:黄艺凡 学号: 132612250002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 指导老师:王鹏 论文提交日期: 15.6.11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学士学位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所涉及的项目为本人亲自负责或者参与实施的项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本人完全了解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士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摘要............................................................. II Abstract.......................................................... III 插图索引........................................................ IV 附表索引......................................................... V 第1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 (1)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 (1) 1.1.1国际定义 (1) 1.1.2国内定义 (1)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 (1) 1.2.1 口头传说和表述 (1) 1.2.2 表演艺术 (1) 1.2.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1) 1.2.4 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 (2) 1.2.5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2) 1.3.1社会性 (2) 1.3.2 多元性 (2) 1.3.3 地域性 (2) 1.3.4 脆弱性 (2) 1.3.5 文化艺术性 (3) 第2章城市旅游发展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4) 2.1 城市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4) 2.1.1 城市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作用 (4) 2.1.2 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阻碍作用 (4)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旅游开发的作用 (5) 2.2.1 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 (5) 2.2.2 丰富旅游开发项目、提高旅游开发层次 (5) 2.2.3 宣传促销旅游目的的的形象品牌价值 (5) 2.2.4 弘扬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旅游的社会、文化价值 (5) 第3章南京城市旅游发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研究 (7) 3.1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 (7) 3.1 南京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8) 3.2.1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现状 (8) 3.2.2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8) 3.2.3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试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姓名: 一、简答题 1、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的异同。 同:都有可传性,都是以物质为载体的,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遗产的稳定性。 异:传承方式的不同;传承方法的不同;传承非遗比传承物遗更需专门技术;传承结果 的不同。 2、我国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1)强化立法保护 (2)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 (3)重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4)完善专业的科研机构和培训机制 (5)加大财政投入,广开财源 (6)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3、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1)历史传承价值 (2)科学认识价值 (3)审美艺术价值 (4)社会和谐价值 (5)经济开发价值 二、论述题(共60分) 1、我国国务院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分类的,这种分类是否科学?请加以评析。 答案要点:分10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科学性:(1)涵盖性,指导性强;(2)突出重点和特色。 不足:独立性不够明显;划分不够清晰。 2、庆阳有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非遗名录?谈谈你对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建议。(20分) 答案:入录:庆阳唢呐艺术、庆阳香包刺绣、环县道情皮影戏、窑洞营造技艺、庆阳剪纸。 认识:重视不够,经费不足,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缺失, 建议:政府重视,群众参与,完善相关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政策和资金投入,对外交流与合作,对传承人的补贴。 3、试述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20分) 答案:(一)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坚强后盾。 (二)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可忽视。 (三)整体化保护更能客观全面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产业化经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的大势所趋。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12月4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宣布,批准中国珠算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成为中国第30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珠算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此前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科文组织在其网站上介绍说,中国的珠算是一套历史悠久的、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方法。珠算通过传统的口述和自学等方式世代传承,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而珠算申遗成功之后,相关专家表示说,此举有助于让更多的人在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加深对珠算的了解,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下面,小编将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盘点如下:

2001年 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2003年 中国古琴艺术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2005年 1、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点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特点:系统性活态性(它包括文物、遗址、建筑群)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遗址,墓葬,建筑、石刻、石窟、壁画及近现代的不可移动性文物如石窟、可移动性文物如各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 文化遗产:祖辈创造出来的保留至今的历史遗存。 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的职业性学科,涵盖十分广阔,内涵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利于文化传承的的多样性,丰富性。 概念: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表现形式如口头传说叙述,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的探索,婚俗节庆礼仪风俗、传统手工技能还包括与上述形式相适应的文化空间。 特性:时间性,空间性,文化性。 文化线路:代表了人类的迁徙与流动:代表了一定地区内国家和地区贱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 意义:促进了文化的思想之间的交流,但是他必须集中在一个与其有历史联系与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性。 产业遗址:农业遗址、工业遗址,商业遗址 文献遗产:世界记忆工程 产生条件:可能性,具有丰富的资源、必要性保护和传承 独特的视野和视角 第一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的探索,告诉我们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深杜挖掘,告诉我们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律的探索,告诉我们该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的形成 第一阶段:20C三十年代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提出并倡导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人类的遗产。

第二阶段四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并设立国际资金来保护国际遗产。 第三阶段持续20多年的抢救努比亚遗址的救援和活动是催生世界遗产公约诞生的直接诱因。 2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 在国际社会拯救阿布辛贝勒神庙活动的影响下对文化遗产的法定保护进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议程上来,世界文化遗产概念也已成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个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国际遗迹和遗产委员会)就保护文化遗产起草了一个公约,同时美国和世界自然遗产联盟合作,对自然遗产保护进行归纳,并提议将自然遗产保护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同一个法律中。 世界遗产的内容: ①却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 ②指出缔约国在确定了潜在遗产方面的责任,以及他们在保护这些遗产时所起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作者荣子涵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150088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2010年08月21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1900年发表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没能延续至今。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王朝被覆灭,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战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能打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五千年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然而对于这些精髓我们并没有好好的保护与利用,只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愈来愈多的与世界接触,我们喊着让中国国际化世界化,可是那样的后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的出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些事情我们经历的久了,就会忘记它不平常的来历。直到韩国抢先注册端午节这一原本属于我国的纪念节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乐府诗集》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看着迪士尼版的《花木兰》。迪士尼乐园中被许多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人物围绕的木兰亭即灿烂夺目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若木兰真的知道了,恐怕现在又要多叹息了。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饮茶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

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而对于此,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和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 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 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五、《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能够增强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更有力的反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其早日完成这一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 关于“非遗”,往往侧重于个别少数民族的、特别是濒临消亡的人口基数小的民族文化的抢救,这当然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突破个别民族、局部区域、特定时间、某个行业的“非遗”,在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中,去发掘对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成员有普遍影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覆盖,不分男女、贫富、行业、信仰等差别在全社会广泛适应的“非遗”呢? “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非遗”,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实用性,也表现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但现实保护中,我们对遗产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汇总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①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遗产的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不可再生和不可传承性,保护也主要着眼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范围包括: (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技能;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其他人类遗产包括: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在于: 1.自然遗产是通过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的,由于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普世价值,所以才需要保护,其形成的动因和过程都是大自然自身的变化,并没有主观的人的因素的参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无论其创造,还是其传承,都需要有人的参与,离开了人的参与,根本就谈不上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2.自然遗产的产生和存在主要是大自然自身变化的结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类的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民间艺术。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 设计理念: 通过自己在课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些。小组的合作学习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去了解知识的活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关资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讲授新课: 1、龙泉窑青瓷 (1)出示龙泉窑青瓷图片 (2)龙泉窑青瓷制作过程 2、传统木 3、浙江泰顺溪东桥 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它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所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称为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

4、雕版印刷技艺。 5、兰亭集序(书法唐摹本)晋代王羲之。 提问:你能从“道”字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中感受不同书法的艺术特点吗? 学生:…… 6、如来佛观音菩萨像(西藏唐卡) 作业要求: 1、你有哪些想了解、不熟悉的文化遗产? 2、收集一些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资料。 3、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同学们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 归纳小结: 口头传承; 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 传统手工艺技能。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及其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携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然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很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危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做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做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了,应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保护、传承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源于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月28日批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发展。”《公约》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

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典故与传说等);2.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与竞技等);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包括传统节日、民族节日和传统习俗);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传统医药、宗教信仰等);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包括民间美术和公益类、生产类、商贸类手工技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非遗的保护传承,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先进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明多样化及可持续发展。所以保护、传承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还处于起始阶段,出现的问题不少,需要我们共同关注、探讨和解决。 目前,从我所处的永康市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资源消亡速度快 就如2011年永康云溪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为发掘云溪古村落文化,在收集编写《云溪传说》时,很多经口口相传、口传心授、

济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

济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济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文学(共计7项):闵子骞传说华山华阳宫传说五月十三祭天习俗《泰山北届届碑之谜》等几 十处(件)名人名地历史名地历史故事传说大明湖的传说东平陵城的传说李开先的传说故事 民间美术(共计3项):济南面塑济南剪纸济南泥塑 民间音乐(共计1项):商河民歌 传统戏剧(共计5项):济南吕剧济南京剧五音戏王皮戏济南皮影戏 曲艺(共计6项):山东快书(杨派、高派) 山东琴书山东大鼓济南相声长清落子平阴渔鼓民俗(共计3项) :商河梁王冢庙会女郎山庙会千佛山庙会 民间舞蹈(共计10项):四蟹灯商河鼓子秧歌梆鼓秧歌芯子(抬芯子、扛芯子、转芯子) 加古通花鞭鼓舞济阳鼓子秧歌高跷(乔家、胡家、饮马) 猫蝶富贵绣球灯 传统手工技艺(共计7项):历城板栗栽培技艺龙山黑陶制作技艺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技艺商河老粗布制作技艺仲宫白酒传统酿制技艺济南烤鸭制作技艺章丘大葱栽培技艺 其他(共计1项):大观园晨光茶社 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49项) 民间文学(共计22项) 张尔岐的传说大舜的传说鲍叔牙的传说辛弃疾少年传说黄巢村的传说历城民间故事章丘地名传说袭勖的传说故事大周三藏、大唐三藏义净传说五股穿心柏传说郭巨埋儿的传说黄巢寨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扁鹊的传说孙膑与庞涓故事马山故事娄敬洞传说故事玉皇山传说灵岩寺的传说故事和圣柳下惠的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的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的传说故事 传统美术(共计1项):鲁绣 传统音乐(共计2项):砸山东章丘扁鼓 传统舞蹈:扇鼓舞八卦益智灯 传统戏剧(共计2项):平阴木偶戏章丘梆子 曲艺(共计2项):木板大鼓评书(济南方言) 传统技艺(共计6项):济南油旋制作技艺垛石镇平安五香驴肉制作技艺德馨斋传统酱酿制技艺黄家烤肉制作技艺糖酥火烧制作技艺石家老陶制作技艺 民俗(共计5项):孝堂山庙会马山三月三庙会少岱山庙会黄石公祭祀活动章丘铁匠生活习俗 传统医药:宏济堂传统中医药文化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济南形意拳 扩展项目(共5项):传统美术(共计1项)长清剪纸 传统舞蹈(共计3项)商河高跷曲堤金李小伞秧歌济南西关高跷 曲艺(共计1项)山东快书(于派) 课题示范 宏观类: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调查、影响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因素、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议 微观类:闵子骞传说的现代价值、听山东快书品曲艺魅力 要求:1、课题组自由组合,每小组6-8人 2、填写完整,每小组填写一份申请表本周交至政治组林琳老师处(交表时间每天课间操,另领取活动记录表和结题登记表) 3、活动记录表和结题登记表上交时间为12月7日前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与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 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与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 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与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意义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范围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问题,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17日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和12月分别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根据《公约》的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征: 1 无形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占有任何具体的物理空间, 看不见, 摸不着, 只能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 从而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例如, 端午节是一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任何有形物质载体,以一种节庆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2008年开始将端午节定为国家法定节日, 就是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无形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种有效保护方式,使其内容的丰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可能。 2 传承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个群体或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传承积淀下来的。具而言之, 一种具体的文化形式, 只有经过历史的演进, 承载了人们厚重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品格, 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种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要为其传承创造良好的氛围,保持其原生态环境,使之能够延续、传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