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的文学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这一时期:

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

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

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代表作家: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施蛰存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三大主要文学派别是: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派。

左翼文学:以左联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治色彩的人民大众为其文学描述对象,注重文学的社会政治文化功能。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

一、主要发起人: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

二、代表作家:茅盾、蒋光慈、柔石、丁玲、鲁迅、周扬、夏衍、殷夫等

三、两个鲜明的特征:人民性和世界性

四、特点: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五、主要文学样式:

1、鲁迅的新历史小说

2、茅盾的长篇小说和“三部曲”体式

3、茅盾、吴组缃等的社会剖析小说

4、艾芜、萧红的抒情小说

5、张天翼、沙汀的社会讽刺小说

6、萧军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的小说

茅盾与《子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茅盾在上个世纪三、四年代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50年代以后,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子夜》既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也是“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还是现代文学史上率先对中国资产阶级和具有现代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及社会背景进行大规模描写的作品。

主题思想:

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时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的艰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反而更加殖民化了。

京派文学:20世纪20年代末,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作家群所形成的以强调审美、宽容及民族文化精神重建的一个纯文学流派。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而得名。其命名不仅带有时间和地域性,还有政治倾向性。

一、代表作家:巴金、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林徽音、芦焚、肖乾等。称之为"京派",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二、主要刊物:《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三、基本特征: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四、京派的构成:

一是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成员;

二是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作家;

三是北京高知和高校师生,如朱光潜、李健吾、林徽因、冯至、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等。

五、特点: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不满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品性,多从文化角度观照普通人生。

强调与都市文明相对立的理想化宗法制农耕文明生活,发掘人情、人性的美好。多带怀旧色调和平民性。

2、人性道德的探索。

通过发掘普通人的善良、美好,探讨“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即通过写人性美来批判丑,从中表现其文化的意蕴。

3、节制从容和谐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沉淀生活,节制感情,除尽火气,以诚实、宽厚的心态来创作。

和谐、圆融、静美的境地。

4、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发展了抒情体小说。

有形式感,讲求“文章之美”,作品比较有可读性。

思想上,京派文学批判地继承“五四”文学传统。艺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

1、继承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主张。

2、具有平民化。

3、注重表现纯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4、结构的散文化。

5、简约、古朴、明净、活泼的语言。

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

海派文学:20世纪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兴起的市民通俗文学,因上海表现最为典型,故称为海派文学。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风、施蛰存、张爱玲、苏青等

他们站在现代文明和都市商业文化的角度审视上海,表现丰富复杂的都市生活,注重文学的通俗性、娱乐性,注重艺术的自觉性和社会批判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海派的构成:

一是由五四文学分离出来走向都市大众读者的张资平、曾可今、曾虚白、章克标、叶灵风、林微因等初期海派;

二是三十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家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黑婴、杜衡、徐霞村、禾金等谓之第二代海派;

三是四十年代后涌现的后期海派作家张爱玲、苏青、徐訏、予且、无名氏等人。

特点:

一、世俗化、商品化倾向。

二、性爱小说成为初期海派作者的主要创作倾向。

三、注重小说形式的创新。

新感觉派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前半期。强调直觉和作者对都市生活的主观感受,运用精神分析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表现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矛盾困惑的生活,是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

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

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民国旧派。这是一个以言情、黑幕、武侠和侦探为主题的小说创作流派。大约产生于20世纪初年,是清代黑幕小说的末流。该派认为文艺的目的是饭后工余的消闲和消遣,注重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创作形式多采用白话章回体。

代表人物有周瘦鹃、包天笑、张恨水等。

该派曾编辑过《小说月报》、《礼拜六》、《申报》副刊《自由谈》、《小说画报》、《紫罗兰》、《红》、《珊瑚》等刊物。

积极性:

1、该派创作量大,涉及面广,反映了社会的普遍现象,具有客观的认识意义。

2、五四时期,该派便运用“通妥白话”写旧小说,具有进步意义。

3、该派有文才的人,如周瘦鹃等进行了大量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为人们所称道。

4、后期鸳鸯蝴蝶派发生分化,包天笑、周瘦鹃等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张恨水写了《八十一梦》、《五子登科》等反映抗战的进步作品。

局限性:

(一)该派与清末堕落的“黑幕小说”一脉相承,其文学具有一定的封建因素。

(二)该派本着“娱乐”、“游戏”的目的进行创作,把文学作品当作商品出卖,取消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大量言情、黑幕、武侠小说的创作,把人们引向堕落,贻害极大。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 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 (见朱栋霖本p159) 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 三,小说流派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1 “左联”准备期 (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 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 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 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 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 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二月》

三十年代小说流派

三十年代小说流派 “新月派”(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以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代表,新月书店、《新月月刊》、《诗刊》等。“人性论”:以“健康”、“尊严”为标志、清除粗劣的、卑俗的成分,因而是一种贵族主义的人性。——“以资产为文明的祖宗,指穷人为劣败的渣滓”(鲁迅)——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立。 鲁迅“但是‘都带’,而非‘只有’”阶级性——(潜在)不能否认人性的客观存在,与极左思潮的差异与分歧。 京派 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主要阵地是:《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等。代表作家:沈从文、废名、萧乾、卢焚等。 【文学观念:由(王国维)、周作人、朱光潜:(1)文学不直接宣传(针对左翼与右翼),又植根于人生,“怡情养性”。——文学本质论。(2)发展:宽容、多元多向。“多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承传五四“幼稚的生发期”)。】(PPT上的)。 书】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浅陋,关注乡村世界,去寻找挖掘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上海。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政治性(组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 战斗:“左联”五烈士 理论:(苏联的影响,不断的斗争与变化)“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左联的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译介工作,推动其传播。 (2)加强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输入苏联等国作品 (3)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社会剖析派小说 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时期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自觉地将小说创作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全景地再现中国社会现实,同时侧重从经济角度对社会进行观察剖析。艺术上注重宏大的结构、重大的题材。茅盾是开创者,吴组缃等是主力。 新感觉派小说 活跃在30年代上海的一支现代主义小说流派。阵地有《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代表作家如施蛰存、刘纳鸥、穆时英、黑婴、徐霞村等。新感觉派是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在上海的都市商业文明的孕育中成长起来的,更多关注人的潜意识的存在。 新感觉派承接了20年代张资平、叶灵凤的初期海派小说的余绪,下连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40年代的市民小说,是海派文学的重要阶段和支流。通俗之余,更多了先锋文学的性质

20年代散文流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20年代散文流派 篇一:20年代散文整理 20年代散文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主要是杂文创作)—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作家群: 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对于文化痼疾,社会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1927年《野草》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到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 (二)语丝文体(语丝派)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这一群体不同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由《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仁团体,但其影响却能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相提并论,而且这个刊物坚持的时间很长。《语丝》周刊从24年11月17日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停刊,是极少数长寿刊物之 一。它先后由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柔石、李小峰任主编,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川岛、章依萍、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另外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如郁达夫、朱自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从成员的构成看,语丝同仁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艺术主张方面都不很一致,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近,即提倡自由 思想和独立意识,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语丝作家群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对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进行了猛烈的抨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一、散文创作的丰收期 1.二十年代的散文: 现代散文的产生——散文文体的自觉——杂文、美文的成熟 2.三十年代的散文: 杂文繁荣——抒情散文艺术创新——报告文学兴起 二、杂文 (一)现代杂文的演变轨迹 1.“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杂文兴起 2.二十年代:杂文已臻成熟;大革命失败后,一度趋于沉寂 3.三十年代:杂文繁荣鼎盛,进入高潮期 (二)三十年代的杂文成就 1.繁荣的杂文园地:刊物多——作者多——作品多 2.杂文的“鲁迅风”:以鲁迅为典范的杂文创作潮流 A 鲁迅后期杂文 B 瞿秋白、茅盾等的杂文创作 C 师承鲁迅杂文的新秀创作:徐懋庸、唐弢、柯灵、巴人、聂绀弩等。 3.杂文理论贡献: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三)杂文新秀 1.徐懋庸(1910——1977),原名徐茂荣,浙江上虞人。作家,翻译家。杂文集:《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 2.唐弢(1913 —— 1992),浙江镇海人。作家,评论家。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投影集》《短长书》 三、小品文 (一)“小品文的危机”

1.“论语派”:30 年代出现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是林语堂,成员有陶亢德、潘光旦等。得名于1932年创办的《论语》半月刊,后又办《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文字,主张“性灵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2.左翼作家对“论语派”的批评A.对“论语派”的自由主义立场和态度的批评 B.反对一味追求“纯文学”倾向,提倡战斗的小品文 (二)林语堂 1.“幽默大师”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福建龙溪人。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1年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1923年参加“语丝社”。1932年创办《论语》杂志,致力于“幽默文学”的倡导,被称为“幽默大师”。 2.自由主义的小品文作家 A.针砭时弊,抨击反动统治的黑暗腐败:《祝土匪》《讨狗檄文》《论政治病》《谈言论自由》《奉旨不哭不笑》等 B.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半部韩非治天下》《脸与法治》等C.对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文学的不满:《马克思风》《今文八弊》等 3.林语堂对中国现代散文的贡献 A.倡导“幽默文学”:拓宽现代散文的表现领域 B.创造了“闲谈体”散文:笔调自由,形式多样,庄谐并重 C.融合了中西方散文小品艺术:“幽默”、“闲适”、“性灵”三位一体 四、抒情散文 (一)现代“美文”的新拓展 1.独立的“艺术制作” A.自觉的文体意识:新近作家对抒情散文的“独立的创作” B.独立的文体形式——“何其芳体” 2.注重个人心灵的抒写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之我见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之我见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这个时期显著的特征有三:其一是“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三是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前者一般又称为左翼文学运动。以“左联”为中心,拥有一片发表园地,形成一种声势。这一时期的“左联”之外的作家无论在政治上与文艺上都具有不同倾向,本身也处于不断分化中。这些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没有“左联”那样共同的严密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文学运动。他们往往由于文学见解的比较一致而出版刊物,编辑丛书,由此集合一批文学好尚相近的作家,共同开展活动。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

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三大文学派别创造了不同的文学景观,但有同一生存于3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因而在整体文学的张力场上又显示出某些共同的趋向,在整个现代文学历史发展中展现出一种时代文学的特征。首先是文学创作的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第二个特征则是着重社会解放,重视叙事;第三点,在这一时期心理刻画艺术得到了特别重视与发展;最后,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家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 不得不说,三十年代的现代文学文坛是缤纷的,而这一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家的风格都是我所欣赏的,比如说开创新的文学范式的茅盾、带有独特“京味儿”和幽默风,擅长描写“市民世界”的老舍、还有大胆去讴歌青春,揭示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巴金、为我们建造“湘西世界”散文的沈从文、还有一大批像叶紫,萧红,丁玲,张天翼等等的小说家和徐志摩,戴望舒,臧克家等的诗人…… 在他们当中,我欣赏沈从文,一个如此才华横溢的男人,一个具有如此特殊气质的大家。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这句名言,如今刻在沱江江畔沈从文墓旁的大青石上。作家永远回到了故里--曾被新西兰作家路

大一下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

第六章:30年代小说(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其他) 第一节:矛盾 一:文学道路和人生道路 1:文学批评家沈雁冰 2:小说家矛盾—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 贡献:提供了现代都市长篇小说的范本,提供了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种人物典型 3:文学史意义:驾驭长篇的能力,塑造典型的才情,宏大豪迈的叙事,精雕细刻的工夫,批评视角的敏锐值得称道 社会剖析小说 概念由北大教授严家炎于1982年提出,指以矛盾为代表,包括吴组湘,沙汀,艾芜,王仁叔,叶紫等在内的一群作家的创作,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试图将科学的社会理想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是创作达到从本质上揭示生活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走向的目的。 特点:一般从社会政治经济分析入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以阶级斗争为表现重心,以理性分析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 都受到影响 二:《蚀》三部曲 1:内容表现大革命运动前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了革命阵营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2:《幻灭》静女士慧女士 描写了不谙世事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知识女性静的性格悲剧—叙述者及文学史对静女士都持批判态度 静女士并非文学史或权威叙事者所谓的弱势女性,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行动能力的现代新女性,静对学潮,革命的冷眼旁观与疏离态度及对革命的幻灭感受,呈现了矛盾对革命的理性反思与批判 3:《动摇》 摇摆不定的革命者方罗兰;魅力四射,现代开放的新女性孙舞阳;投机革命的反动分子胡国光(这一形象开启了左翼文学塑造反面人物的模式—凶残,贪婪,狡诈,道德败坏) 4:《追求》 描写大革命失败后一群青年知识分子苦闷颓废的生活状态,他们不甘寂寞,但所有的追求都以幻灭告终,小说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状态 张曼青:政治/教育/婚姻朱近如;王仲昭:报纸革命/陆俊卿;章秋柳:成立社团/以爱情与身体点燃他人;史循:嫉妒颓废/追求自杀 5:《蚀》三部曲的评价 艺术上比较粗糙 情趣上也不够平衡(身体叙事,男性欲望眼光,热衷于情色描写)但近年来却好评渐增,其值得肯定之处有 ①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的塑造,静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等呈现了革命队伍中的时代新女性;形象特征:性感,开放,追求刺激,崇尚享乐,有着强悍泼辣的生命力和反封建的叛逆性 ②反思革命的激情与理性,小说以真挚饱满的激情,融入矛盾自身的经验,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角度反映大革命运动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清醒的批判精神 ③思想与艺术都超过了蒋光慈等人的“革命+恋爱”小说 “革命+恋爱”小说:左翼作家创作的表现革命者的革命与恋爱故事的小说,是30年代小说的重要现象。代表作家:蒋光慈《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野怨》丁玲《韦护》洪灵菲《流亡》三部曲华汉(阳翰生)《地泉》 特点:革命与恋爱是最重要的叙述元素,革命的浪漫蒂克,概念化,模式化(公式主义的结构+脸谱主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三四十年代)

社团时间地点发起人、成员刊物、作品主张、创作特点地位、意义 东北作家群30年 代中 期 上 海、 北平 等地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 舒群、罗峰、白朗、李辉英 《生死场》 (萧红) 《鸳鸯湖的 忧郁》《科尔 的生死场》 (端木蕻 良) 《边陲线 上》(洛宾 基) 《没有祖国 的孩子》(舒 群) 怀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日本侵略者 的巨大仇恨创作小说,以粗犷的风格把 这片黑土地上的生生死死和不屈的灵魂 移到了纸上,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绪 和鲜明的东北地方色彩 开了现代抗日 文学的先河 京派小说1930 年前 后 北平废名、萧乾、芦焚《骆驼草》、 《大公 报·文艺副 刊》、《水 星》、《文学 杂志》等。 艺术观方面,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 以载道”的浅陋,执意拉开与现实政治 的距离,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审美性 取材上关注纯朴、原始的乡村世界,去 寻找和挖掘那里的永恒不变的人性美、 人情美。 审美趣味方面,京派小说家崇尚“和谐”, 鼓吹情感的“节制”与艺术技巧的“恰 当”。 创作实践中追求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多 样和文字的明净,注重氛围渲染和风情 描写,具有着圆熟静穆的诗美和牧歌的 情调, 为现代抒情小 说的发展作出 了重要的贡 献。 作家简介人物形象分析典型意义作品分析 沈从文(1902—1988 5 .10)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翠翠:爱和美的化身 傩送:爱和美的化身 老船夫:淳朴民情和古风 的象征。 1、文学观念 2、创作风貌A 理想 人性和人生的追求者:湘西人性 中的美与善的悲剧性思索 曹禺(1910-1996)戏剧家、戏剧教育家。 原名万家宝,出生 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 家庭。周朴园:一个有浓厚封建色 彩的资本家。 自私、冷酷、专横、虚伪 艺术成就 (1)语言个性化(2)语言动作 性(3)语言的抒情性(4)潜台 词丰富。 运用许多重要手段 (1)巧合与穿插 (2)渲染和烘托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老一代农民形象二诸葛:胆 小、老实、迂腐、迷信 赵树理小说创作贡献: 1.新生活和新主题开创现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30年代的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回顾30年代的中国文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绚烂的一笔。在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方面,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3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作家团体。因为直至1936年“左联”解散,期间6年的时间里,他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他们“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他们讨论大众语和文字阿拉丁化”;他们还引入“社会主义现实”的口号。以左联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思潮风靡中国。他们与“新月派”争论文学的阶级性,与“京派作家”争论文学是否应与时代政治保持距离?“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相互对峙又相互渗透,使30年代的文学创作形成不同的文学景观,又存在某些共同趋向,形成了一种时代文学的特征。小说方面,左联和左翼小说家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茅盾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它的社会剖析小说“从典型环境来介绍并塑造典型人物”使他的作品极具成就。《蚀》三部曲、《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等等都将人物特有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剖析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蒋光慈是“左联”准备时期小说的代表人物。柔石的《二月》表现出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善写女性并始终保持女性立场的丁玲也有很大的文学贡献,她的《在黑暗》《自杀日记》及为她带来更大名气的《沙菲女士的日记》无疑都是经典之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转向农村题材的又一作品,也依旧带着丁玲的特色。张天翼是“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华威先生》《包氏父子》等一批小说是他讽刺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成绩不可小视。萧红又是一位创造力丰富的女性奇才。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带有强烈的情感,描述在东北这一片白山黑水沃土中人民仍旧挣扎在命运的枷锁中。还有很多优秀的左翼小说家如沙汀、吴组湘、叶紫、艾芜,端木蕻良等也都在30年代左翼阵营中贡献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京派”小说中的代表人物首推沈从文。他用他的小说散文建造出一个“湘西世界”,他是“京派”最高成就的体现者,他将他的美学观带到他的作品里,写出人性、写出湘西的风土人情及湘西儿女的情感历程。《边城》、《三三》《长河》《龙朱》,无不刻画出宁静安逸的水乡生活和善良、正直、质朴的人们。《八骏图》《贵生》《顾问官》也大胆地揭示了人的丑恶与虚伪。叶圣陶的《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王统照的《山雨》展现出京派作家坚持自己的“人生派”立场和现实主义风格。而废名的小说《莫须有先生传》突出了“京派”作家除了显现乡村文学和统一审美感情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萧乾是个后起之秀,他的《蚕》《梦之谷》和以童年视角写下的《篱下》都包含健朗,充满生气及热烈的感伤。海派小说家又被誉为新感觉派。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被人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海派重要人物施蛰存的短篇《上元灯》《将军底头》《石秀》和具有心理分析特色的《魔道》等都是30年代海派作家“轻文学”“都市”的力献。30年代形成了一个中国现代新诗歌的时代,相当于左翼诗歌团体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以其中殷夫和蒲风相当有代表性。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及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相互竞争的局面。作为中国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在同一时期也成就了他的散文建树。那种带有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和犀利,“反常规”的杂文,无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30年代的散文中,包含有闲适、自在的幽默小品文(林语堂),也有《山水游记》《钓台的春昼》等真切灵活的文字(郁达夫),还有独特现实艺术散文的《画梦录》(何其芳)。在戏曲方面,30年代出现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位大师级剧作家:曹禺。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在群众心中扎根也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同时,夏衍也是一位优秀剧作家,他的《赛金花》曾轰动一时,《上海屋檐下》则展现了夏衍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健吾也是这一时期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他不同于曹禺和夏衍,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多幕剧《这不过是春天》是其代表作。此外,《梁允达》《以身作则》《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等戏剧作品表现出李健吾从现实中取材但分析人物行动,对戏剧艺术的探索精神。 在这三十年的现代文学中,我独独青睐诗歌,而在现代诗歌的创作中,我又偏偏喜爱30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个,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第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 第一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的阐扬是以翻译与介绍西方精神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方式延伸,同时,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的论著也不断出现。 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是二三十年代最能引起当时中国美学理念界兴趣的。1925年,丰子恺与鲁迅先后翻译出版。 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乃是文艺的根抵,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理想。 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藉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 他们的文艺思想本质上承传了五四文学的人文主义思想。

第二节左翼文学思潮 1928年,无产阶级文学作为正式的口号提出,并发展成为一场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运动。 发起这场文学运动的,主要是经过整顿的创造社和新成立的太阳社。 创造社的刊物《创造月刊》和《文化批判》,发表郭沫若的《英雄树》和《桌子的跳舞》,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化》 太阳社的刊物《太阳月刊》,发表蒋光赤的《关于革命文学》。 与鲁迅、茅盾等人的论战。 左联: 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大会选举沈端先(夏衍)、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左联”常务委员。 鲁迅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左联主要进行了下列文学活动: 一、创办刊物。《萌芽》、《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等。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三、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四、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五、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 提倡。 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秘密杀害,震惊中外,史称“左联”五烈士。 1936年春,“左联”自动解散 两个口号(“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争论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第一节:老舍创作道路: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猫城记》、《离婚》 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 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 “京味”,语言传神,极富表现力。 一、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1、老派市民: 《二马》老马 《牛天赐》牛老四 《离婚》张大哥 《四世同堂》祁老人 2、新派市民(洋派青年) (1)西崽:蓝小山《老张的哲学》丁约翰《四世同堂》 (2)纨绔子弟:《离婚》张天真 《四世同堂》祁瑞丰、冠招弟 3、底层市民 《月牙儿》母女《骆驼祥子》祥子 4、理想市民(侠客兼实干家) 《老张的哲学》赵四 《赵子曰》赵景纯 《二马》李子荣 《离婚》丁二爷 《四世同堂》天佑太太、韵梅、钱默吟 “京味”与幽默 2、揭示北京文化心理结构 “官样”文化特征: “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1、受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 2、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三、老舍的语言艺术 ①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②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语文学性统一起来。 第二节《骆驼祥子》 1、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一、强者沉沦的悲剧: 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二、悲剧原因: ①客观: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车场主女儿虎妞的诱骗 ②主观: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

第一节巴金创作道路 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他的 前期共12部中长篇小说,60多部短篇小说 ⒈前期题材: (1)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 (2)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如《家》。 ⒉巴金前期小说代表作: ①处女作:《灭亡》,是立志献身的年轻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表白。 主人公杜大心,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富有正义感和献身精神,又狂热而脆弱,加上错误理论的引导,在狂热、盲目、幼稚的斗争中无谓地牺牲了自己。 ②《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③《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第二节《激流三部曲》 “激流”的含义: 1919年至1924年,中国正处与一个风起云涌的历史转折时期。作品反映在这一历史激流中,一方面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 ⑴高老太爷 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⑵觉慧 封建专制的叛逆者,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对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 ⑶觉新 ◆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性格:委曲求全、懦弱顺从 有责任感,忍辱负重 ◆是新旧交替时代的承载者 ⑷其他人物形象: 鸣凤:纯洁刚烈 梅芬:温顺驯良 瑞珏:善良厚道 冯乐山:荒淫残忍 四老爷:狡猾贪婪 五老爷:腐化堕落 四太太(王氏):阴险奸诈 (二)《家》的艺术结构 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三)《家》的艺术风格——青春型 真诚热烈的青春之歌。 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 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 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 第三节 《憩园》: 旧主人:杨梦痴(杨老三),儿子杨小寒 新主人:姚国栋,儿子小虎 第四节《寒夜》 《寒夜》的艺术风格——深沉 题材:小人小事 基调:悲哀、忧郁 主题:探讨人性、揭示人生世相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30年代新诗

三十年代新诗 表现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关注现实。二是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一、关注现实。 三十年代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主要有这样几部分: 1.左翼诗人。进步的或左翼的诗歌在社会政治的重压下曲折成长和发展,是30年代新诗的重要现象。他们主要是左联的殷夫,左联发起的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 (1)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2)1932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 (3)该会在北平、广州、青岛、天津、湖州等地成立分会,会员有200人之众。 (4)1937年4月,为适应抗战需要,中国诗人协会成立,中国诗歌会中的诗人大多参加这一组织,中国诗歌会解散。 (5)中国诗歌会影响较大的诗人主要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等。 2.与中国诗歌会同时出现的诗人:主要是艾青、田间、臧克家。 艾青:早期诗集:《大堰河》影响巨大。 田间:受马雅夫斯基影响,出版诗集有:《未明集》、《中国牧歌》、叙事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臧克家: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出版诗集有:《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1934)、《运河》(1934)等。其诗富有乡土气息,被称为“泥土诗人”。 二、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与现实主义诗歌形成对照的是,一批诗人执着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并追求诗歌艺术的美。这主要由两大部分诗人构成:一是新月后期诗人群;二是现代派诗人群。 1.新月后期诗人群: 1931年1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月派诗人进入后期发展阶段。其诗人主要有:孙大雨、叶公超、梁宗岱、卞之琳、陈梦家、邵洵美、林徽音等。 关于新月社、新月诗派、《新月》杂志、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是英美留学生。成立之初两年内没有专门刊物,主要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等为活动园地。1926年借《晨报》副刊创办《诗隽》和《剧刊》,提倡新诗格律化,肯定传统戏曲艺术的合理性。1927年,新月社的活动中心移往上海。 新月诗派:中国现代新诗重要流派之一,形成于1926年春夏之际,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新月诗派”主要以《晨报》副刊的《诗隽》为活动园地。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1926年与闻一多创办《诗隽》,新月诗派形成。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新诗发展有重要贡献。其成员除徐志摩、闻一多外,还有朱湘、饶孟侃、刘梦苇、孙大雨等。 后期新月诗派主要是以1928年春创办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1月创办的《诗刊》(季刊)为园地。后期新月与政治保持明确距离,提倡健康、尊严与人性,艺术受欧美格律诗广泛影响。后期诗人除徐志摩、孙大雨等人外,还有邵洵美、陈梦家、林徽音、卞之琳等。 1931年底因徐志摩遇难,《诗刊》停刊,不久,《新月》终刊,新月诗派衰落。 2.现代派诗人群 1.1932年5月,施蜇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所刊诗歌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被称为“现代派”。 2.现代派诗人主要有:戴望舒(主将)、施蜇存、南星、金克木、何其芳等,他们以刊物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诗人群。 3.现代派诗人的代表诗集有:《望舒诗稿》(戴望舒,1937)、《鱼目集》(卞之琳,1935)、《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有汉园三诗人之称,1936)、《预言》(何其芳1945)等。4.抗战爆发后,现代派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走向衰微,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40年代“九叶诗人”继承和发展。 5.现代派诗人的艺术来源:从外国艺术来看,主要受T。S。艾略特的影响,从中国来看,主要继承和发展晚唐五代李商隐、温庭筠等诗人的传统。 6.艺术手法:反对直抒胸臆,主要运用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 戴望舒、卞之琳的诗。

30年代的散文状况(一)

30年代的散文状况(一) 30年代的散文状况(一) 三十年代,民族的自尊、血性在越来越具体的描绘中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趋向。只有用大爱拥抱全人类的人,才能在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存在,彰显文化的价值。鲁迅、刘半农、朱自清、冰心等面对时代与社会的茫然、苦难,已不写或很少写散文诗。散文诗作为20年代的宠儿,在瓦解分化中沉淀成更加规范的散文诗,或分化出散文、杂文、议论文。如鲁迅著名的杂文,朱自清、矛盾、冰心等人的散文。 现代散文诗与散文的苍茫精神 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不可避免在人文科学界、学术知识界打上烙印。散文诗在动荡挤压中,成为标志民主、自由、平等的课题。很多作家在叙事、议论、抒情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可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散文诗也不能脱离现实,偏安一隅。 冰心的《寄小读者》、《往事》等,充满着人文的关爱,同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文笔婉约、清新、率真,与鲁迅作品风格形成鲜明对照。而他们的情感、思想、目标,都是一致的,在散文诗的基础上,依赖自己的独特体会,以及生活、艺术阅历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 30年代,如历史长卷中的一个折子,对于志存高远的中国作家,在思想、文学领域、艺术风格方面,都在不断实践中创新、

完善。散文诗在这个时期少了,却更加成熟了。由此完善、发展的现代散文等,由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上升到形而上的哲思层面。文以载道,鲁迅杂文的洗礼,让我们在深邃的历史中,看到所有封闭的思维,都可以面向世界打开。这是历史的广阔,也是艺术的广阔。是作家面对风云变迁的时代,以刀笔抒发壮怀激烈的情感,站在历史高度调整自己,使文学作品融入时代。在与现实相通中,建立一种诗意的情感,把血性与温情统一起来。 现代散文诗与散文的互生 一、意象、意境之间的互通 “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象”即寓意的艺术形象,“境”是二者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们的范围是不同的。但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只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在读者心中形成想象的画面——意境。散文诗与散文的不同在于,散文诗没有完整的叙述或线索,具有弹跳、波动、动荡性,而散文反之。除此之外,二者之间还存在互生的关系。如何其芳的《黄昏》,题目本身意象暗示,这是一篇孤独、落寞、惆怅的写意。 马蹄声被演绎成小花,是作者借助外来的美好,抒发自己的渴望。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成文。运用了象征等手法,把“小山巅的亭子”比喻为希望,却又在忧郁中徘徊不前。表现出文人在历史的坐标上,历史流程中内心的丰富与现实的矛盾性。这种立体的描述,注重生命感悟、人生哲思,是对生命底蕴的情感化和境界化的思考。这种靠向散文的叙述,在意境中潜意识的流动,引发了散文等文体的出现。那个“小山巅亭子”的叙述,从中可以读出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在回忆中用象征的方法,朝向内心的

30年代散文

第十九章 30年代的散文创作 [学习提示与述要] 本时期散文比起前一个时期,艺术探求更加多样,尤其是杂文小品文有长足的发展。可以着重了解几种最活跃的文体或创作潮流,还应关注不同的散文观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其中林语堂和何其芳可作为鉴赏分析的重点。 [知识点] 《论语》与《人间世》、《宇宙风》三期刊、30年代小品热、《太白》与《芒种》杂志、30年代"鲁迅风"杂文及其主要作家、《汉园集》、开明书店、夏衍《包身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 [教学内容] 30年代散文创作的整体情况 第二个十年的散文创作在第一个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和二十年代相比,具有着自己独特的呈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化的分野。这是30年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1927年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后,受政治形势的影响,30年代的散文创作派系,通常都以政治倾向来划分,即属于左翼作家的散文;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散文;以及政治态度比较超越的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散文等。 文体意识比以前大大增强。这是30年代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不同创作风格的追求在更大程度上还体现为对散文的社会功能和文体要求的不同理解,30年代的散文并没有因为政治化和诸多论争而走向危机,相反,却因为多方面的艺术探求而获得了生机,杂文、小品文和抒情性散文都各自有长足的发展。 第一节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 左翼作家处于被国民党当局实施的文化围剿的压迫之中,他们当然更看重散文的现实批判性和论战的效果,作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就很自然地成为他们首选的文体,这样,30年代就又出现了一个杂文创作的繁荣期。 "鲁迅风"杂文:30年代,除了鲁迅仍在继续创作之外,在他的影响下又一批新的杂文作者涌现了出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这些足以证明鲁迅对这一时期的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的杂文风格特色是可以用"鲁迅风"来加以概括的。 "杂文双璧":徐懋庸和唐弢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杂文新秀中的"双璧"。 徐懋庸(1911-1977):其知识渊博,长于思辨,其杂文贴切泼辣,文风质朴,主要也是针砭旧物,但是和鲁迅比,视野和力度都比较小。主要杂文集有《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 唐弢(1913-1992) :其杂文简明而有文采,是政论和艺术散文笔调的结合。学到了一些鲁迅的风格,但是却比不上鲁迅的深刻和广博。主要杂文集有《推背集》《海天集》。 梁遇春(1906-1932):是一位独树一帜的文体家,杂感随笔作家。其生前死后结集的随笔有《春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

第七章:三十年代的小说 三十年代即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这时期,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以至造成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左翼小说。 第一节左翼文学 一、“左联”早期小说 30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的出现,即“普罗小说”的出现。 (一)、“普罗小说” 主要成员: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等。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以蒋光慈为代表。“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蒋光慈。左翼文学中,蒋光慈影响最大,是革命文学的元老。 1、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与胡适同乡。1924年从苏联回国后,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发起组织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先后主编了《太阳月刊》、《新流月刊》、《拓荒者》等鼓吹左翼革命文学的刊物,积极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新梦》是蒋光慈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尽情歌唱的诗集。蒋光慈的第二部诗集《哀中国》。 1925年五卅运动中写有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1926),短篇集《鸭绿江上》(1927)。1927年又完成了反映上海工人起义的《短裤党》(1927),较早地描写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工人。大革命失败后,又写了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野祭》(1927),《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菊芬》(1928)、《最后的微笑》(1928),文学出版界进入了一个“蒋光慈时代”。 由于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口味,所以这种模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中迅速蔓延开来。 2、华汉 华汉(即阳翰笙1902——1993),曾参加过创造社,是初期普罗文学的一位多产作家。创作有长篇小说《地泉》三部曲(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个中篇)等。《地泉》不仅是作者的代表作,而且是一部对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作者在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力图展现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从低潮重新走向高潮的时代特征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出路。但由于作者缺乏深入的生活感受和受到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加上人物描写的“脸谱主义”和情节结构的“方程式,”致使作品带有图解革命运动,艺术表现概念化的毛病。1932年重版时,在书前特意附上了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邨和作者华汉的五篇序言,这些序言从不同角度把《地泉》放到中国普罗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评述,并以此总结了初期普罗文学的得失。 (二)、柔石和胡也频的小说 1、柔石 柔石(1902——1931),早期有短篇《疯人》集,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三姊妹》等,善于描写青年的爱情苦闷,富于浪漫气息。后期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短篇《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这些小说都超离了当时概念化的风尚,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20年代散文整理

20年代散文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主要是杂文创作)—短小精悍的社 会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 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作家群: 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对于文化痼疾,社会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1927年《野草》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到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 (二)语丝文体(语丝派)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这一群体不同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由《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仁团体,但其影响却能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相提并论,而且这个刊物坚持的时间很长。《语丝》周刊从24年11月17日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停刊,是极少数长寿刊物之一。它先后由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柔石、李小峰任主编,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川岛、章依萍、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另外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如郁达夫、朱自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从成员的构成看,语丝同仁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艺术主张方面都不很一致,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近,即提倡自由

第二节 30年代文学

第二节30年代文学(1928-1937) 第一节概述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1928年,创造社除老成员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外,又新增加了刚从日本回来的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等文学青年,继续出版《创造月刊》,又新创刊《文化批判》。1928年1月,郭沫若在《创造月刊》上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将是“无产阶级文艺”。此后,在《文化批判》、《流沙》和太阳社的《太阳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许多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文章。这些倡导初步论述了革命文学的根本性质、任务,接触到作家世界观的转变问题。 2.关于“文艺自由”的争论 这场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1931年底,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连续发表文章,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之间左右拉弓。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地位。左翼的反批判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有所阐发,却又片面地趋向另一极端。党内的理论家歌特(张闻天)撰文,维护文学真实性标准的独立价值,对真实性与党性、政治倾向性作了较为辩证的分析。 第二节茅盾 1932年到1937年间,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1933年,茅盾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子夜》,作品一深入的社会思考和成熟的艺术技巧而轰动当时,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该时期他还创作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出版了《春蚕》,《泡沫》,《烟云集》三个短篇小说集合《印象’感想‘回忆》,《速写与随笔》等散文集。1940年前后,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作品。 第三节巴金 巴金最早的创作始于发表在1922年7月至11月《文学月刊》和1923年10月《妇女杂志》上的一些新诗和散文。《灭亡》的出世标志着作家文学生涯的正式开始。1929年到1949年底,他一共创作了18部中长篇小说,12本短篇小说集,16部散文随笔录,还有大量翻译的作品。在这当中,中长篇小说无疑代表巴金建国前创作的主要成就。比较著名的有:《灭亡》,《死去的太阳》,《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第四节老舍 回国后到抗战爆发前,老舍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同时创作了长篇小说,即《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老舍的主要作品有《火葬》,《四世同堂》,《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