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2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2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2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1-24T16:02:09.7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刘香艳冯娜屈宁[导读]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是常见的输液反应,重在预防,以及发生时积极有效的处理、护理

刘香艳冯娜屈宁(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药物治疗性所致静脉炎的护理,总结经验,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通过对我科2012年9月俩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的护理,将经验总结报道。结果经过治疗护理,两例静脉炎患者均治愈。【关键词】药物治疗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256-01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是指经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性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原因直接损伤静脉壁,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形成血栓,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性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例均为我科2012年9月份胃癌住院患者,发生静脉炎均在术后2~5天、患者禁饮食,经外周静脉给予消炎、补液营养支持治疗期间。

1.2 临床表现:两例患者右侧前臂沿头静脉走向有红色条索状改变,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肿胀,患者有触痛,触及硬结;其中甲例硬结有两处,一处大小为2cmx2cmx1cm,另一处2cmx1cmx0.5cm;乙例有一处硬结,大小 1.5cmx1cmx0.5cm。

1.3 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涂抹方法:选用生理盐水棉球从中心向外周清洗患处两次,以无菌纱布吸干创面水份,再用棉签蘸取适量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涂抹患处,面积大于患处2~3cm为宜,2~3次/日,3天为一个疗程,要求患处皮肤完整 [1]。

1.4 结果两例患者患处经涂药、护理5个疗程后,患者甲除硬结外其余部位红肿消退,硬结一处缩为 1.5cmx0.8cmx0.5cm,另一处0.8cmx0.5cmx0.3cm; 患者乙除硬结外其余部位红肿消退,硬结缩为 0.7cmx0.4cmx0.2cm。患者甲涂药40天后静脉炎治愈,患者乙33天后治愈。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因切口疼痛,及各种引流管的刺激再加上一些对血管刺激药物的输入往往会出现烦躁、焦虑,不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护士用诚恳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尽大程度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利用精湛的操作、护理技能赢取患者的信任;讲解各项操作、及治疗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取得配合。

2.2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重在预防,静脉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选择穿刺部位、穿刺针;评估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及肢体的活动度[2],留置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提高穿刺技术。加强对输液部位及输液侧肢体血管的观察,积极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充分稀释后,确保输液针头在血管内,再行静脉注射,防药液外渗,并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

2.3 用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涂抹患处;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具有抗炎、消肿、止痛和促进皮肤血管修复等功能,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成本低[1],用药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过敏情况,用药后患处的修复情况。

3 讨论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是常见的输液反应,重在预防,以及发生时积极有效的处理、护理。发生药物治疗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操作技术不良;不适当的穿刺部位;导管针的留置时间太长;固定方法不当;输液的浓度高、酸碱性太强或不兼容造成沉淀;疾患本身的病理状况,如年龄或疾病造成的血管壁脆弱、发炎。

护理人员除高度的责任心、关心爱护患者外,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及技能水平,对药物治疗患者应积极评估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和处理已发生的静脉炎,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舒适。参考文献

[1] 张红菊,李丹. 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治疗5-氟尿嘧啶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7):1338-1339.

[2] 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86.

2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2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1-24T16:02:09.7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刘香艳冯娜屈宁[导读]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是常见的输液反应,重在预防,以及发生时积极有效的处理、护理 刘香艳冯娜屈宁(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药物治疗性所致静脉炎的护理,总结经验,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通过对我科2012年9月俩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的护理,将经验总结报道。结果经过治疗护理,两例静脉炎患者均治愈。【关键词】药物治疗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256-01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是指经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性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原因直接损伤静脉壁,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形成血栓,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性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例均为我科2012年9月份胃癌住院患者,发生静脉炎均在术后2~5天、患者禁饮食,经外周静脉给予消炎、补液营养支持治疗期间。 1.2 临床表现:两例患者右侧前臂沿头静脉走向有红色条索状改变,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肿胀,患者有触痛,触及硬结;其中甲例硬结有两处,一处大小为2cmx2cmx1cm,另一处2cmx1cmx0.5cm;乙例有一处硬结,大小 1.5cmx1cmx0.5cm。 1.3 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涂抹方法:选用生理盐水棉球从中心向外周清洗患处两次,以无菌纱布吸干创面水份,再用棉签蘸取适量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涂抹患处,面积大于患处2~3cm为宜,2~3次/日,3天为一个疗程,要求患处皮肤完整 [1]。 1.4 结果两例患者患处经涂药、护理5个疗程后,患者甲除硬结外其余部位红肿消退,硬结一处缩为 1.5cmx0.8cmx0.5cm,另一处0.8cmx0.5cmx0.3cm; 患者乙除硬结外其余部位红肿消退,硬结缩为 0.7cmx0.4cmx0.2cm。患者甲涂药40天后静脉炎治愈,患者乙33天后治愈。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因切口疼痛,及各种引流管的刺激再加上一些对血管刺激药物的输入往往会出现烦躁、焦虑,不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护士用诚恳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尽大程度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利用精湛的操作、护理技能赢取患者的信任;讲解各项操作、及治疗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取得配合。 2.2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重在预防,静脉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选择穿刺部位、穿刺针;评估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及肢体的活动度[2],留置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提高穿刺技术。加强对输液部位及输液侧肢体血管的观察,积极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充分稀释后,确保输液针头在血管内,再行静脉注射,防药液外渗,并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 2.3 用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涂抹患处;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具有抗炎、消肿、止痛和促进皮肤血管修复等功能,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成本低[1],用药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过敏情况,用药后患处的修复情况。 3 讨论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是常见的输液反应,重在预防,以及发生时积极有效的处理、护理。发生药物治疗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操作技术不良;不适当的穿刺部位;导管针的留置时间太长;固定方法不当;输液的浓度高、酸碱性太强或不兼容造成沉淀;疾患本身的病理状况,如年龄或疾病造成的血管壁脆弱、发炎。 护理人员除高度的责任心、关心爱护患者外,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及技能水平,对药物治疗患者应积极评估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和处理已发生的静脉炎,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舒适。参考文献 [1] 张红菊,李丹. 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治疗5-氟尿嘧啶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7):1338-1339. [2] 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86.

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体会(一)

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体会(一)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方法。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腔内、静脉、肌肉和口服等方法将化疗药物引入人体内,而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但由于治疗恶性肿瘤疗程长,局部静脉反复穿刺造成机械性损伤,且化疗药物渗透性强、刺激性和毒性大,极易引起静脉发红或发黄,病变血管硬化成条索状,伴局部疼痛,严重者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发生血流受阻,影响静脉通道的建立,阻碍化疗计划的进行从而影响疾病治疗的效果〔1〕。静脉炎的预防已成为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们科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1静脉炎发生机制 1.1机械性损伤 静脉经反复穿刺或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过长,对血管壁的刺激性过大,血管内皮受损,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细菌性静脉炎,同时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针、管尖端聚集形成血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2化疗药物的刺激性损伤 许多化疗药物可对组织产生化学性刺激,引起化学性炎症,常见为卡莫司汀、依托泊甙、替尼泊甙、达卡巴嗪及丙脒腙等;有的药物还可使组织形成水疱,常见药物为长春花碱类如NVB,蒽环类如阿霉素及吡南阿霉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氮芥等药物。由于化疗药物刺激

性大,且多为高渗性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使静脉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产生炎症改变,引起化学性静脉炎,同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痉挛变硬,易并发血栓形成〔2〕,形成血栓性静脉炎。 1.3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 90%肿瘤患者凝血机制异常〔3〕,同时化疗药物又可引起组织因子释放,纤溶活性受抑制,药物的毒性作用加重了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形成。 2预防措施 2.1医患双方应做好心理准备 在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患者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能力。 2.2正确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部位有关〔4〕,一般情况下应首选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注射部位一般由远端及近端,左右静脉交替使用。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用药,还应避免手背及关节附近部位给药。 2.3稀释化疗药物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将药物充分稀释。但应根据每种化疗药物药理性能及毒副作用,选用适宜的药物溶媒,不同的溶媒溶解对保护化疗药物的稳定性、酸碱度、和降低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体会

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体会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方法。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腔内、静脉、肌肉和口服等方法将化疗药物引入人体内,而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但由于治疗恶性肿瘤疗程长,局部静脉反复穿刺造成机械性损伤,且化疗药物渗透性强、刺激性和毒性大,极易引起静脉发红或发黄,病变血管硬化成条索状,伴局部疼痛,严重者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发生血流受阻,影响静脉通道的建立,阻碍化疗计划的进行从而影响疾病治疗的效果[1]。静脉炎的预防已成为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们科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1静脉炎发生机制 1.1机械性损伤 静脉经反复穿刺或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过长,对血管壁的刺激性过大,血管内皮受损,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细菌性静脉炎,同时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针、管尖端聚集形成血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2化疗药物的刺激性损伤 许多化疗药物可对组织产生化学性刺激,引起化学性炎症,常见为卡莫司汀、依托泊甙、替尼泊甙、达卡巴嗪及丙脒腙等;有的药物还可使组织形成水疱,常见药物为长春花碱类如NVB,蒽环类如阿霉素及吡南阿霉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氮芥等药物。由于化疗药

物刺激性大,且多为高渗性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使静脉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产生炎症改变,引起化学性静脉炎,同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痉挛变硬,易并发血栓形成[2],形成血栓性静脉炎。 1.3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 90%肿瘤患者凝血机制异常[3],同时化疗药物又可引起组织因子释放,纤溶活性受抑制,药物的毒性作用加重了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形成。 2预防措施 2.1医患双方应做好心理准备 在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患者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能力。 2.2正确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部位有关[4],一般情况下应首选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注射部位一般由远端及近端,左右静脉交替使用。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用药,还应避免手背及关节附近部位给药。 2.3稀释化疗药物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将药物充分稀释。但应根据每种化疗药物药理性能及毒副作用,选用适宜的药物溶媒,不同的溶媒溶解对保护化疗药物的稳定性、酸碱度、和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有着明显的影响[5]。

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9-06-28T15:18:16.99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5期作者:刘甲[导读] 观察中药蜡疗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探讨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作用机理。 临沂市中心医院,山东临沂 2764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蜡疗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探讨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周围血管病入院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蜡疗治疗配合传统活血化瘀之中药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活血化瘀之中药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现代化中药蜡疗治疗周围血管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药蜡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发生于肢体浅静脉的血栓性、炎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肢体浅静脉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型如蚯蚓、硬而疼痛为特征,多发于青壮年,以四肢多见。属于中医“赤脉”、“青蛇毒”、“恶脉”、“黄鳅痈”等范畴[1]其由湿热之邪外侵,或寒邪凝滞,郁久化热以致气血瘀滞,脉络阻塞不通所致。湿热与瘀血是主要致病因素,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大法。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为我院2017年~2018年住院的血栓浅静脉炎患者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34~73岁,平均45.9岁,部位均为下肢。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 据《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2]浅静脉炎诊断标准: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在下肢,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颜色变为褐色,其下可触及条索。 1.2.2中医辩证标准 依据《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2]中青蛇毒的证候分类标准。脉络湿热证:沿浅静脉走行或静脉曲张团突然出现疼痛、色红、肿胀、灼热,可摸到硬结节或索条状物,以下肢多见,可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或濡数。 2 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采用智能恒温电蜡疗机(XYL-I型)作为治疗仪器,以熔点58℃的医用白色无水石蜡为基质,每公斤配制:制川乌、制草乌、红花、威灵仙、独活、羌活、川芎、白芷、各15g,研细和蜡调匀,经仪器加热至58℃-60℃,在患者患肢外敷,1次/d,30min/次,7次为一疗程。自拟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药物组成:熟地12g、鹿角霜10g、肉桂6g、当归10g、川芎12g、赤芍10g、丹参20g、川牛膝15g、水蛭6g、蜈蚣2条、附子6g、甘草6g。药物由本院中药房统计采购,煎药室煎制。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2.1.2 对照组 自拟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药物组成:熟地12g、鹿角霜10g、肉桂6g、当归10g、川芎12g、赤芍10g、丹参20g、川牛膝15g、水蛭6g、蜈蚣2条、附子6g、甘草6g。药物由本院中药房统计采购,煎药室煎制。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2.2 观察方法 两周后观察两组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评定疗效,观察不良反应情况。主要症状与体征包括疼痛、硬结肿胀和皮色变化,按轻、中、重度3级计分,每级计1分,计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①疼痛:轻度为偶有疼痛,按压局部时有痛感,但能耐受,不用止痛剂;中度为经常疼痛,按压局部时痛感明显,偶尔服用一般止痛剂;重度为疼痛感明显,按压局部时痛感较剧烈甚至拒按,经常服用止痛剂。②硬结肿胀:轻度为外观无明显硬结,但触摸时有条索状硬物感;中度为可见局部有条索状结节,触摸时硬结较硬,轻度高于皮肤;重度为局部有条索状硬结,或结节成团,明显高于皮肤或局部有索状硬结萎缩凹陷。③局部皮色变化:轻度为局部皮色浅红或轻度色素沉着;中度为局部皮色发红或明显色素沉着;重度为局部皮色紫黑或局部有瘀血。 2.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3]有关标准。痊愈:局部红肿热痛及硬索状物完全消失,组织恢复正常,体温及白细胞恢复常;显效:肿痛消失,索状物尚未完全吸收;有效:肿痛减轻,但未完全消失,索条状物存在;无效:以上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反复发作。 2.4 统计学方法 指标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蜡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用于很多疾病的治疗。[4]清代外科专家祁坤在《外科大成》一书中,对蜡疗的操作方法及适应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载述。蜡疗是用加热溶解的医用蜡作为热介质,将热传至机体达到治疗目的。蜡疗具有相对保温时间长,具有可塑性,能紧贴于体表各部的特点。一方面通过蜡疗能改善微循环,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增加汗腺的分泌,使组织水肿吸收、致痛介质排除,使炎症浸润吸收达到消肿止痛目的,同时促进细胞代谢机能活跃。蜡具有的油质成分,对瘫痕、肌腿挛缩可促使其软化松解、恢复弹性。另一方面,蜡在冷却过程中体积逐渐缩小,对皮下组织起局部机械压迫作用,有消除肿胀以及松弛患者关节韧带、肌肉、肌键的作用,有利于关节功能的康复。 总之,蜡疗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无副作用的真正的自然疗法,而且简单易行、费用低廉,在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是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曰庆何清湖等.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9—201.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分级(INS)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害。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72小时更换1次,

纱布辅料48小时更换1次,如遇敷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压炎的发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小时。 3、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首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液体量调节输液速度。当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大量补液时应选择粗大静脉,速度不宜太快,如输入脂肪乳、甘露醇时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氯化钠溶液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文献报道:滴注甘露醇时应加热至35℃,使用套管针静脉滴注,可减轻对血管壁的损害。在输液顺序上应先输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的液体后输等渗液或刺激性较小的液体,输入血制品前后应用氯化钠溶液冲管,以减少有效成分得附着,避免损害性药物残留血管内造成损害,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合理使用封管液抽吸5ml至10ml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采取边退针边推注的正压封管方法(参考书: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考试指导用书《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60)。 5、做好健康宣教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取得患者配合。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指导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避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阻塞导管,睡眠时不要压穿刺血管,如有渗漏立即拔管,更换穿刺部位。对于使用可能造成静脉炎的药物应对患者采取

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7-06-09T13:35:17.5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作者:春宁娟 [导读] 尽快发现,急速处理,还要提升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最大化的减轻患者病痛,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宝鸡市岐山县医院胸外肿瘤外科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722400 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后机械刺激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医院PICC置管病患100例分成两组进行观察,实验组和常规组,一组采取相关预防和护理对策,另一组正常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栓性静脉炎患病概率降低,已病者因处理及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科学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不仅能减少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的概率,还可以抑制患者由于血栓性静脉炎带来的病痛。 关键词:PICC置管;血栓性静脉炎;预防及护理 引言: PICC技术是新引进的一种静脉输液技术,是静脉输液技术的总称,其主要是将管由外部的静脉穿刺进内部,然后留置在上腔静脉中,对于肿瘤病人的化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且此技术操作工艺并不复杂,危险系数很低,操作一次就可以留置很长时间,对保护静脉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凡事都有两面性,PICC技术有很多优点,但是却伴随着很多并发症的发生,其中血栓性静脉炎就是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也是目前护理过程中的难点,科学合理的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1]。 一、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 PICC置管后引发的静脉炎有很多种,主要有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过敏性静脉炎,以及感染或受到药物刺激产生的静脉炎等。 1、机械性静脉炎:此种症状发病前的空窗期比较短,一般在PICC置管后三天 以内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导管直径及材料的选择不合适,一般如果穿刺部位在活动的关节处,如果导管的材质过硬,且管径不合适,加之病患每次活动都会给血管造成压力和摩擦力,反复作用后,血管的内膜就会被磨损,有炎症,最后促使了机械性静脉炎的产生。 2、血栓性静脉炎:此症状发病的时间比较晚,一般都发生在PICC置管后期的 时候,此病的发生与病人的自身体质和化学刺激有关系,一般在PICC置管之前要将导管在相关的化学溶液里浸泡防治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PICC置管后降低了周围血液的流速,加之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摩擦而造成的,化学药品的刺激也会造成局部的炎症。因此病人在进行PICC置管后要适量的活动,切不可过量活动,那样会加速机械摩擦造成血管损伤严重,致使血栓静脉炎发生。另外如果导管穿刺不到位,也会造成静脉炎的发生。 3、过敏性静脉炎:此种症状相对来说,发生的情况比较特殊,且频率较低,一 般是由于患者对于PICC置管技术的导管产生过敏反应,而发生静脉炎。PICC导管是用高级的硅胶制成的,一般情况下人体对于其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但仍会有特殊的病患体质,对此种材料过敏,排斥经内部淋巴等细胞引起表皮产生反应,被我们称之为过敏性静脉炎。 4、在对患者进行PICC导管操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遵守流程做无菌处 理,就会造成血管受到细菌刺激,而造成感染,发生炎症。此外,由于患者体质较弱,抵抗力降低,PICC导管过程中,血管受大量化学药品的刺激,再加上每种药物的渗透压的差异,给血管造成很大损伤,导致静脉炎。 二、试验资料与试验方法 1、资料:以国家相关法律以及技术文献作为理论基础“国家护理学研究”“护理杂志”等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找出相关知识“PICC置管技术”、“ 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 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等。 2、试验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PICC置管后血栓静脉炎的防治及护理策略,将选取的100例应用PICC置管技术的病患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常规组进行试验,对实验组的病患实施PICC置管后血管性静脉炎预防和护理措施。首先要组织专门的PICC置管静脉炎预防小组和护理小组,选一个小组总组长,然后在选择两个小组小组长。其次总组长组织组员学习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主要特征、产生原因、预防措施、日常护理等相关的知识,提高小组人员的自身水平。最后,要经常组织小组成员开会,讨论PICC置管后病患的具体情况及实验成效。常规组正常治疗。 三、PICC置管后血栓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实验的结果 实验组PICC置管病患,在置管后,经过专业小组人员的科学护理及预防措施的实施大大降低了,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的概率,即使发生此类病症,也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了病患的痛苦。且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 四、对PICC置管后血栓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实验结果的讨论 科学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不仅能减少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的概率,还可以抑制患者由于血栓性静脉炎带来的病痛,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护理质量。充分了解了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导管周边的血液流速减慢,肢体会出现浮肿现象,且伴有疼痛感,皮肤表层温度升高发红,尤其是穿刺的部位疼痛更是剧烈,在对导管进行消毒清洗时,受到阻挠。然后采取相关的预防护理促使,对PICC置管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1、PICC置管前期的预防护理措施 首先在PICC置管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血管的承受力等,要仔细检查身体状况和调查以往病历,然后选择适合患者情况的导管,对导管的直径、柔韧度、和下管前浸泡药品的选择都要合理。导管的合理性对于PICC置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导管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目前PICC置管技术的实际的研究,证明了导管直径的大小,对静脉损伤有关系,直径越大,静脉所受到的压力就会越大,造成的损伤就会越大,从而使血管产生炎症,还会伴有血栓的形成,随着PICC置管时间的加长,血管炎症就会越来越严重,最后造成静脉炎的发生。一般来说女性患者和老年患者,患有静脉炎的机率比较大,因为,女性的血管比较窄,容易受导管的影响,而老年患者,静脉通常比较细,还有通常都有血管硬化的情况,所以是患静脉炎的高危人群。因此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导管的直径进行选择,在材质上也要符合病人的具体情况,一般都选择弹性和亲水性比较好的导管,会较少其对血管壁的损伤。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讨论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方法作者对12例外科手术中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的护理总结分析。结果术中应及时给患者止血,保持呼吸通畅,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给予强心剂和血管活性药物。结论快捷、精确、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对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成功率,预防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临床资料;护理 失血性休克是机体以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为共同特征,并导致微循环灌流不足,细胞缺氧,各重要脏器技能代谢絮乱的全身性病理过程,为一危急的临床综合征[1]。在外科手术中,大多因大血管破裂,肝脏、脾脏破裂出血引起,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瘀滞、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将导致普遍性细胞功能损伤,生命重要脏器的功能丧失致机体死亡。一般而言,失血性休克患者只要得到及时治疗,迅速恢复血容量,呼吸通畅的情况下,大多能够完全好转。在经过参与近期抢救的12例患者经及时治疗和护理后,最终全部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失血性休克患者共12例,17~46岁,男9例,女3例;外伤动脉出血5例,术中动脉破裂4例,脾脏破裂出血1例,妇产科产中大出血2例。 2 急救措施 2.1 止血 失血是引起休克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应立即找出失血原因及部位并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制止或减少大出血,如局部压迫,止血带止血,加压包扎等,一般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本组病例中对于表浅动脉出血特别是外伤引起的动脉出血我们迅速使用局部压迫,加压包扎止血;而对于手术中深动脉的破裂则应及时找到出血点,用止血钳或结扎止血;术中大面积渗血使用明胶海绵,淀粉海绵,止血粉等药物敷于出血面上,再用盐水纱布轻压片刻,即可得到很好的止血效果。 2.2 保持呼吸通畅 休克患者都处于缺氧状态,保持呼吸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功能非常重要。在护理过程中需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取出口腔杂物。观察呼吸形态、监测动脉血气、了解缺氧程度病情许可时鼓励患者做深、慢呼吸及有效咳嗽,协助患者做双上肢运动促进肺的扩张改善缺氧状况,遵医嘱给予吸氧鼻导管给氧时用40%~50%氧浓度6~8 L/min的流量以提高肺静脉血氧浓度。而严重呼吸困难者,如本组病例中一患者手术过程中因大量失血致使呼吸几乎中断,我们进行了呼吸机辅助呼吸,进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最后挽回患者的生命。 2.3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静脉留置针俗称套管针,现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它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头皮针头。其优点是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同时保证合理用药时间,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但是,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既给患者带来痛苦,又给临床治疗带来困扰。现将2014年1~5月随机抽查的我科住院患者3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原因,观察和护理进行总结。 Abstract: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cannulae needle,is now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it has gradually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scalp needle. Its advantages are ease patients caused by repeated puncture pain,protect blood vessel,reduce the liquid leakage,while ensuring the rational use of time,greatly reduce the workload of nurses. However,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prone to complications such as phlebitis in the use of the process,not only brings pain to patients,and clinical treatment to bring trouble. Now will in 2014 May 1~2014 random sample of our hospital 3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hlebitis of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 patients with the use of reason,observation and nursing summary. Key words:Venous indwelling needle;Phlebitis;Nursing experience 1 临床资料 本组对象为2014年1~5月随机抽查的我科住院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26~72岁。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置管时间为3~7d,结果显示置管时间长短与发生静脉炎有直接关系,老年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机率明显高于年轻患者。 2 原因分析 2.1 静脉炎的发生与选择合适的血管有很大的关系。尽量选择上肢血管,因人体下肢静脉瓣较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故应多选择上肢静脉[1]。 2.2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d,最好不要超过1w,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机会越大。 2.3 老年患者血管壁硬化,弹性差,两者均可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极易形成血栓,引起静脉炎,也易造成穿刺失败,操作时应该选择质地柔软,型号相对较小的留置针进行操作。 2.4 护士的穿刺技术,穿刺方法,消毒方法,合理正确的封管方法是否得当也直接与发生静脉炎悉悉相关。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输液护理体会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输液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患者输液护理体会。方法:对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护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有关于抗休克的基本知识,轻松应对休克患者的护理工作。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输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289-01 失血性休克病情危急,来势猛,常需急诊治疗。由于短时间大量失血,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而引起微循环供血不足,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导致各组织器官的急性代谢紊乱和功能障碍[1]。因此,迅速而有效地补充血容量和扩容是抢救病人中首要措施。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4共收治失血性休克病人80例,现将失血性休克抢救过程中的输

液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入院时临床症状表现为意识不清、失血过多、面色苍白、四肢无力。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34.6±10.9)岁;其中交通事故伤17例,高处坠落伤5例,利器刺伤12例,其他6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1岁,平均年龄(33.9±10.6)岁;其中交通事故伤15例,高处坠落伤6例,利器刺伤14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失血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输液前护理:护理人员做好输液前准备工作,对药物、消毒用品、输液器等进行清点和记录,护理人员也应熟练掌握各种药物作用和禁忌事项。②输液中护理:在患者输液后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密切?O测,在易穿刺、易固定部位建立输液通道。协助患者取仰卧位,确保其呼吸通畅,协助患者及时排出呼吸道内异物,并随时做好气管插管准备。③输液后护理: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认真观察心电图变化情况,如出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告知主治医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查房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查房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5年11月26号 地点:西院区医生办公室 内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查房 参加人员:吴钰、张琳婧、张明霞、付廷美、郭雪、孙微珑、李本丽、邓李建、许乐 主持人:许乐 内容: -、病例汇报 3床,李立,男,40岁,患者左侧腰背部刀刺伤半小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神志模糊,以“左肾刀刺伤失血性休克”收住急诊科。 二、入院查体 T35℃P140次/分R32次/分BP0/0mmHg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左肾下级裂伤,腰大肌到脊椎旁动脉见有鲜红色动脉血喷出。 诊断:左肾刀刺伤失血性休克。 三、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与血容量减少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心输出量减少有关 3、疼痛与创伤有关 4、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活动受限有关 5、感染的危险与机体免疫力低有关 6、知识缺乏与认知有限有关 四、护理措施 1、首先取休克位:头抬高15o,脚抬高30o,仰卧位。 2、遵医嘱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及时、足量的,输液输血来补充血容量。 3、严密观察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尤其是脉搏的变化最早出现。 4、保持呼吸道通畅 5、手术止血:常规皮试、备皮,持续吸氧,心电监测,保暖。 6、术后观察有无出血、裂开、渗液、腹胀,体温及休克恢复情况。 五、效果评价 1、心排血量增加 2、呼吸困难减轻 3、焦虑减轻 4、患者皮肤完整未破损 5、患者对疾病知识及健康教育有损了解 六、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 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缺氧,呼吸形态改变。 2、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神志模糊 出血导致体液不足,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量改变。 3、疼痛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是指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 一、静脉炎的症状 静脉炎症状主要是有:1、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5公分,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一)静脉炎的观察与处理: 可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所进食物应含高蛋白,高维生素。贫血者,轻者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品,重者应间断输血。若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锌,促进伤口愈合。给予钙剂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二、静脉炎的预防 患者不宜在同一血管、同一部位多次穿刺。穿刺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准

化疗引起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化疗引起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方法。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腔内、静脉、肌肉和口服等方法将化疗药物引入人体内,而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但由于治疗恶性肿瘤疗程长,局部静脉反复穿刺造成机械性损伤,且化疗药物渗透性强、刺激性和毒性大,极易引起静脉发红或发黄,病变血管硬化成条索状,伴局部疼痛,严重者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发生血流受阻,影响静脉通道的建立,阻碍化疗计划的进行从而影响疾病治疗的效果。静脉炎的预防已成为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们科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1 静脉炎发生机制 1.1 机械性损伤 静脉经反复穿刺或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过长,对血管壁的刺激性过大,血管内皮受损,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细菌性静脉炎,同时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针、管尖端聚集形成血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2 化疗药物的刺激性损伤 许多化疗药物可对组织产生化学性刺激,引起化学性炎症,常见为卡莫司汀、依托泊甙、替尼泊甙、达卡巴嗪及丙脒腙等;有的药

物还可使组织形成水疱,常见药物为长春花碱类如NVB,蒽环类如阿霉素及吡南阿霉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氮芥等药物。由于化疗药物刺激性大,且多为高渗性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使静脉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产生炎症改变,引起化学性静脉炎,同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痉挛变硬,易并发血栓形成,形成血栓性静脉炎。 1.3 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 90%肿瘤患者凝血机制异常,同时化疗药物又可引起组织因子释放,纤溶活性受抑制,药物的毒性作用加重了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形成。 2 预防措施 2.1医患双方应做好心理准备 在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患者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能力。 2.2 正确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部位有关,一般情况下应首选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注射部位一般由远端及近端,左右静脉交替使用。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用药,还应避免手背及关节附近部位给药。 2.3 稀释化疗药物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将药物充分稀释。但应根据每种化疗药物药理性能及毒副作用,选用适宜的药物

血栓性浅静脉炎病人的临床护理

血栓性浅静脉炎病人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3-01-30T10:52:45.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4期供稿作者:伊文杰[导读] 对长期静脉注射的病人要合理而有计划的选择穿刺部位,注意保护静脉。 伊文杰(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 150000) 【摘要】目的讨论血栓性浅静脉炎病人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输入高渗液体或刺激性的药物时,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肿胀,要经常巡视,一旦出现外渗外漏时,一定要更换部位输液。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局部静脉有无红、肿、热、痛及硬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对局部进行处理。对长期静脉注射的病人要合理而有计划的选择穿刺部位,注意保护静脉。【关键词】血栓性浅静脉炎护理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继发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并且可以引起显著的不适和功能受限,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严重时可并发脓毒性静脉炎,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一、病因 常见的致病原因是化学性、机械性损伤以及感染。 1.损伤反复的静脉穿刺或静脉内留置导管作持续性输液,直接导致静脉壁创伤,形成血栓性炎症;静脉注射高渗性或刺激性药物时,血管内膜因药物的理化性刺激而受损伤及其周围组织可有渗出液,往往累及整条输液的静脉。 2.感染下肢静脉曲张时,静脉血的淤滞,踝部局部营养障碍,慢性感染,都可使静脉遭受缺氧及炎症作用而发生血栓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1.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通常发生在肢体遭受直接外伤后,沿着静脉走行的相应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因静脉损伤后皮下出血,常可见到皮下淤斑。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也可发生在静脉穿刺注射的部位,多数因注射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药物而引起,这是目前血栓性浅静脉炎最常见的类型。经静脉腔穿刺置管本身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者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穿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和热痛,通常持续数天或数星期,有时需要数月才能完全缓解。 2.静脉曲张后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在下肢曲张浅静脉腔内,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或者发生在非大隐静脉主干的曲张静脉分叉部位。常表现为静脉曲张部位出现有触痛的硬结,其周围常有红斑。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血栓反应蔓延至踝部静脉壁和皮肤,可能发生显著皮下出血。基于细胞周围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生在静脉淤积性溃疡附近的静脉曲张部位。 3.感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手术后、注射治疗后、损伤或放疗时,以及静脉曲张的隐匿性感染,是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重要因素。另一种特殊类型是脓毒性静脉炎,多发生在长期应用静脉内置管输液后,以静脉内化脓为其特点,常与脓毒败血症有关,是一个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并发症。 4.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其特征为浅静脉血栓反复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但最常见在下肢。为一处突然出现发红、条状或网状索条,病变处有压痛,全身反应不明显。 5.胸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又称Mondor病。系指前胸壁、乳房、肋缘和上腹部的浅静脉有血栓形成,并继发炎症反应。其特征为局部体检发现触痛、条索状结构,拉紧皮肤或抬高上肢时更为明显。 三、辅助检查 1.多普勒超声能发现浅静脉中的血凝块,并了解是否蔓延到深静脉。 2.顺行性静脉造影术能使静脉直接显像,直观地了解血栓的部位、形态和范围,以及侧支循环。X线片上可显示为:静脉内恒定的充盈缺损;造影剂在正常充盈的静脉内截然中断,在血栓近侧再显影;静脉主干不显影,远侧静脉有扩张,附近有丰富的侧支静脉。 四、诊断要点 1.症状体征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于下肢者,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出现棕色条形表现,其下可触及索条。发生于胸腹壁及上肢者,多在疼痛部位可触及条索状硬物。结合有输血、输液、外伤,牵拉伤病史,即可确诊。 2.辅助检查结合辅助检查的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病人。 2.手术治疗药物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可行浅静脉高位结扎术,曲张静脉的血栓性浅静脉炎待炎症消退后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 六、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病人有无外伤、感染史、长期输液史;有无出血性疾病。 2.身体状况 (1)局部:下肢发生胀痛的时间、部位;下肢肿胀和浅静脉扩张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小腿皮肤温度和色泽有无改变。 (2)全身:非手术治疗期问有无出血倾向及治疗效果。 (3)辅助检查: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和形态等。 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慢性溃疡、创面经久不愈有无引起病人的焦虑与恐惧;病人及家属对预防本病发生的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术后评估 1.手术情况手术和麻醉方式。 2.患肢血液循环包括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颜色、动脉搏动有无异常。 3.康复情况局部切口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能否早期离床活动及正常行走。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护理体会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2-02-03T10:08:09.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9期供稿作者:韩春莉[导读] 饮食护理手术后患者应禁食1-2日,直至肛门排气后方可进流食,直至软食。 韩春莉(旅顺口区人民医院辽宁大连 116041)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321-02 失血性休克是患者因失血、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收缩压降至8kpa以下出现微循环障碍、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多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大血管破裂、腹部损伤引起的休克、脾破裂、胃、十二指肠溃疡破裂出血、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宫外孕等所引起的出血等。因此,抢救工作是挽救是失血性休克病人生命的关键。现将我院的5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心理护理 创伤导致的休克患者,由于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较快、并且情况危重,常常在较短时间内经历剧痛、晕厥和休克等,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患者感到十分恐惧和不安,针对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细致上网解释病情,使其了解该疾病的发展和危害,并且讲解手术对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性,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尽量消除患者恐惧,解除其思想顾虑、使其树立自信心,使患者能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 2 术前护理 2.1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尽量恢复有效的循环血量,这是抢救休克的关键。首选上肢大静脉,如贵要静脉,必要时可行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保证液体快速进入体内。 2.2保持好患者的体位即头和躯干抬高20度—30度,下肢抬高15度—20度,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 2.3给患者吸氧 5-6升/分,必要时给患者面罩加压吸氧,同时观察患者面色、唇周及甲床等是否红润等。 2.4积极处理引起休克的原发伤外伤包扎、固定、制动,控制大出血等。 2.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用心电监护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并对患者的皮肤颜色进行观察、患者如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者血压继续下降等情况,说明循环血量不足,要加快输液或输血速度。但是快速输液的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自觉症状,避免输液过多或过快引发肺水肿。 2.6做好术前准备予抽血化验、留置导尿等,尽快送入手术室。此外,患者由于血容量不足造成寒战时,要予棉被保暖。 3 术后护理 3.1密切观察病情患者术后回到病房,保持头偏向一侧,去枕平卧6小时。每15—30分钟测量1次生命体征,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同时观察并记录切口是否有渗血、保持创面和伤口清洁干燥、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和量。 3.2补液由于创伤、手术过程中失血以及机体摄入量不足和禁食等原因,容易造成体液不足。因此,要严格按照医嘱补充液体或输血,同时保持导尿管通畅观察尿量的变化。 3.3预防并发症室内保持清洁,定时通风换气,温度适宜,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扣背、按摩受压皮肤、防止肺内感染的发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定时夹闭导尿管,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 3.4疼痛由于创伤、手术切口等原因,可导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可指导患者听音乐、与患者聊天等分散其注意力以转移疼痛,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痛剂止痛。 3.5饮食护理手术后患者应禁食1-2日,直至肛门排气后方可进流食,直至软食。 创伤失血性休克如果不及时抢救,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大威胁。因此对患者合理抢救,有效补充血容量,充分止血和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关键。因此,要求我们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术前心里指导、辅助检查和对症处理,术后细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