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传广播电视艺术学几个方向该如何选择

中传广播电视艺术学几个方向该如何选择

中传广播电视艺术学几个方向该如何选择
中传广播电视艺术学几个方向该如何选择

中传广播电视艺术学几个方向该如何选择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广播电视艺术学七个方向的初试考题基本一致。分数线也基本一致。在报考选择时,考生需针对自身的兴趣、工作发展目标、想跟的导师等等综合决定。

学制:01、07方向2年,02、03、04、05、06方向3年。从考试录取概率的角度来说,7个方向都差不多。

1.电视艺术理论方向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本方面培养的硕士生,能将其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电视艺术创作实践中去,以便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势态下,成为高层次的电视艺术人才。导师有吴辉、徐舫州、张静滨、胡智锋、周文、王黑特、张国涛。复试要求理论性较强,同时喜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生。kathy提示:此方向属于实力很强的电视系,一般来说,学制2年,就业去电视台做编导的居多,CCTV很多。

2.电视策划方向[2006年首次招生]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本方向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在学习策划理论的同时,参与一定的实践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本方向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艺术造诣、拥有节目创作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级电视策划人才。导师有关玲、苗棣、许行明、郑月。复试喜欢综合能力强,有电视策划思维的考生。kathy提示:此方向自开始招生以来,就年年火爆,因为电视台现在很缺少具有策划能力的编导。

3.广播电视文艺方向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直系为本科的文艺编导。是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的王牌方向。本方向以广播电视文艺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以文艺节目、文艺栏目、文艺频道等节目形态为对象,深入研究其创作特征、创作规律、创作风格和创作走向,以便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广播电视文艺理论体系。导师有蔡卫、何晓兵、陆健、游洁、张育华。复试喜欢具有文艺特长、有文艺节目从业经验的考生。

4.电视剧创作与理论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本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电视剧理论素养与业界实践能力,能胜任电视剧领域的创作制作、调查研究、政策管理、宣传及教学等相关工作。导师有戴清、李胜利、刘婷、刘晔原、卢蓉、秦俊香、吴素玲、王利丽、彭文祥、吴秋雅。由于导师较多,报名和录取人数也较多。复试喜欢通晓电视剧理论与创作,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考生。kathy提示:这个方向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热门,导师也多,适合那些避开热门的同学选择。

5.电视艺术与技术方向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本方向的学生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理论研究、画面创作及美学鉴赏等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要不断的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毕业时能够在电视节目创作中或视频媒体节目创作或平面媒体创作中独立的完成摄影、照明、后期制作、以及设计、策划、编导、编辑、剪辑、电脑特技等工作。导师有李兴国、毕根辉、

张歌东、赵永华、郭艳民、金贵荣。复试要求考生动手能力强,有影视技术功底以及扎实的理论知识,报考多为科班或者有技术积淀的考生。跨专业考生报考需要更多的学习。kathy 提示:这个方向呢男生报考的多一些kathy也不是太建议女生报考。

6.录音艺术方向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原录音艺术学院。本专业方向以广播电影电视声音技术和声音艺术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广播电影电视声音技术和声音创作理论及制作技巧,重点培养以声音创作为主的专业方向。导师有李大康、李伟、王珏、伍建阳、胡泽。复试对录音技术以及录音艺术的要求很高,报考多为音乐科班出身或者有极强的积淀。跨专业考生报考需要更多的学习。kathy提示:这个也是很好的研究方向哦

7.广播电视语言艺术

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属于艺术类,走艺术线。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传播主体的播音艺术、节目主持艺术,也包括受众的收听、收视心理和审美鉴赏。导师有卢静、李凤辉、赵俐。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属于文学类,英语和总分走文学线,初试难度比广播电视语言艺术大。本方向初试需要寄送光盘。复试对播音理论和实践要求很高。专业考生报考需要更多的学习。就业多为播音员主持人,高校播音主持教育。播音主持对个人的普通话水平以及形象气质有一些要求,因此也要考虑一下自身条件。kathy提示:外语水平不是很好的同学一般考播音选择这个方向。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考研过程中,大家肯定会选择辅导班,关于报辅导班的问题我有几个特别的建议,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导班,是有方法的。

方法1:了解这个机构历年考上的情况,有没有视频版的经验谈,考上多少人。这个得详细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机构情况怎么样。例如凯程,2013年考入五道口金融学院29人,占五道口录取总人数50%,名单和经验谈都在网站有公布,是非常可信。

方法2:看资料,看看这个机构有没有配套的资料和课程,如果连讲义都拿不出来,说明他们没有开课经验。据我所知,凯程是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的。方法3:实地去考查,看看他们有没有正规的学校,有没有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设施。

方法4:和咨询老师详细沟通,看看是否专业。通过这样的几个策略,就基本能够搞定了。

考研全程复习安排:

(1)起步阶段(第一轮复习)

首轮复习的目的是全面夯实基础。英语、数学复习都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专业课内容庞杂,因此它们的第一轮复习都安排在起步期。政治复习可以暂缓,等新大纲出版后再进入首轮复习。

(2)强化阶段(第二轮复习)

所有科目的第二轮复习都安排在强化期。这一阶段要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专项复习,对各科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同时注意解题能力的训练。

(3)冲刺阶段(第三轮复习)

当然你报班需要找个比较靠谱的辅导班,这是很关键的,建议实地去考察一下,和他们的咨询老师聊一下. 据我所知,凯程考研有自己的集训营,老师很认真很靠谱.

本阶段复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归纳总结,升华提炼,查漏补缺,二是强化应试训练,模

中国传媒大学XXXX版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艺术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0版〕: 艺术学 (专业代码:0504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思想政治上,要求博士生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恪守科学道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和诚挚合作的工作作风,有为科学事业奋斗和献身的精神。 2、业务上,要求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有高度综合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并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运用该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艺术传播学 2、艺术美学 三、培养年限与学分 全日制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为3-4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8年),分为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三大环节。 博士生在其导师(组)的指导下,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具体制订其本人的《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原则上必须在第一个学年内完成《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要求。 博士生进入具体科学研究工作前,须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必须在本学科范围内公开举行。 博士生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

四、培养方式 为保证培养质量,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关于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的暂行规定》,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生个人学习计划。在以课程学习为主的阶段,对博士生学习的指导和检查,每两周至少一次;在以科学研究、论文工作为主的阶段,应拟订周密的指导计划,及时研究和解决博士生培养工作中的问题。定期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记录单》,此记录单可从该网址下载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6108198.html,。 五、课程设置及相关要求 1、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共分为公共必修课、方法类课程、(跨)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和补修硕士生课程等共7类,具体见课程设置附表。 2、选课要求 ①第一外国语必修语种应与博士生入学考试语种一致。 ②公共必修课、方法类课程、(跨)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必修。博士生应必修所学研究方向指定的专业课。 ③同等学力的博士生必须补修2门以上硕士阶段的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或指定研究方向课程)。 3、课程学习要求

艺术传播原理学习大纲-11.06

艺术传播原理学习大纲 艺术传播原理的分析层次 一、宏观理论 政治学家、国际关系学家、系统理论学家探讨的领域,涉及国家、文化、国际体系中与艺术相关的利益大集团的大秩序问题。 (一)政治经济学 (二)文化研究学派 (三)国际关系和权力角度 宏观理论阅读书目: 1. 单波.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06 2. 赵月枝.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 弗雷德里克·马特尔著,周莽译. 论美国的文化: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文化体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 道格拉斯·霍尔特著,汪凯译. 文化战略:以创新的意识形态构建独特的文化品牌[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 二、中观理论 传播学家、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文化产业规划与管理者等工作的领域,他们感兴趣的是中型的艺术群体,如民间艺术社区、艺术机构和艺术创作与消费的阶层,以及大众传播的问题等等。 中观理论阅读书目: 1. 陈鸣. 艺术传播原理.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04 2. 参见“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中的大众传播理论,包括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媒介规范、受众变迁、传播效果理论等。 3. 可参阅艺术社会学的理论 陶东风,胡疆锋. 亚文化读本[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艺术各学科领域中的人类学、民族志调查报告,可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 柯克·约翰逊著. 展明辉,张金玺译.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当代艺术中的探索 Thomas E. Wartenberg著,李奉栖等译. 什么是艺术[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跨界:当代艺术中的游转与乡愁》(台湾版) 6. 可参阅文化产业与管理的文献。 …… 三、微观理论 运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物学、传播学、艺术学等领域理论家们的用武之地,依个人行为的层次做出结论(一)传播与学习理论

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 这一部分从艺术传播、艺术鉴赏、艺术批评三个方面阐述了有关艺术接受的知识与基本理论。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注意结合艺术传播的实际,结合自己鉴赏艺术作品的体会来理解。同时,还要补充自己没有的鉴赏实践活动,如艺术批评。此外,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艺术鉴赏,也是全面理解鉴赏理论、巩固鉴赏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这部分内容在考试试题中约占20%的比例。 学习要求:了解艺术传播的涵义,理解艺术鉴赏的意义,掌握艺术鉴赏的过程,理解艺术批评的内涵与功能。 一、艺术传播 1.艺术传播指的是某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艺术传播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其得到扩展。 2.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是艺术传播主体、艺术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艺术传播主体即艺术传播者,是指艺术传播活动中控制与发送艺术信息的人或机构。艺术传播内容是指通过传播媒介传送的艺术信息。传播媒介是用来承载并传递艺术信息的载体和渠道。受传者是指艺术传播活动中接收到艺术信息的受众。传播效果指艺术信息在传播活动中产生的效应及其对受传者的影响程度。 3.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历史上先后出现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等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现场表演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面对面进行艺术信息传播的方式,具有沟通直接、手段多样、反馈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 (2)展览性传播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场所陈列艺术作品,供观众直接接受艺术信息的传播方式。 (3)大众传播方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进行大规模艺术信息传播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 二、艺术鉴赏 1.艺术鉴赏的性质

艺术传播学

导论:艺术与传播 一、什么是传播 (1)汉语中的“传播” “传播”在汉语中是一个联合结构的词,其中“播”多半是指“传播”,而“传”是具有“递、送、交、运、给、表达”等多种动态的意义。这就指明了“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行为。所以在汉语中常作为动词使用。如:传播信息、传播谣言、传播疾病、传播花粉…… (2)英语中的Communication “传播”一词是从英语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在英语中这是个名词,原意中包含着“通讯、通知、信息、书信;传达、传授、传播、传染;交通、联络;共同、共享”等意思。 (3)传播学中关于“传播”的定义 据考证,1945年11月16日,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UNESCO)宪章中,曾经这样写道“为用一切mass communication 手段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而协同努力。”其中的mass communication 一词就被翻译为“大众传播”(专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所以,这些媒体也就被统称为“大众传播媒体”)。 对“大众传播”的一般解释是: 承担某一特定精神内容的符号系统,通过机械性媒体大量地“传播”给不定量的大众。(沙莲香)。 传播=信息的运动 信息=传播的材料 定义:所谓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胡正荣) 二、艺术与传播的关系 (1)艺术的双重含义 A. 具有技艺型的生产 B. 美的艺术 (2)艺术之源 艺术源于人类传播本能的原始冲动。 从原始人类的“狩猎舞”、“部落鼓”、“原始壁画”延伸到今天的戏剧、舞蹈、音

乐、绘画、电影等等,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衍生出更多的艺术分支和流派。艺术的存在说明人类传播本能的存在,人类又在艺术中不断探索着、强化着传播的本能。 (3)早期的艺术=传播媒体 在没有现代传播媒体的时代,艺术其实就是传播媒体,它传播知识、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甚至传播新闻。而在现代媒体中,大量的内容都是艺术作品,或者与艺术相关的内容。 (4)艺术的情感激励作用是取得最佳传播效果的基本手段。 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里的“乐”就是指广义的艺术。显而易见,人们早就认识到:艺术的情感激励作用,是影响人们社会行为的最有效的手段。艺术传播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令人们感动的,感动之余,人们会自觉地效仿,以此方式进行传播,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长久的、深远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 艺术的使命就是传播;而传播本是艺术的题中应有之意。 艺术传播的定义: 艺术传播,从广义上讲就是: 一切用审美形式所从事的人类活动。——李锦程 三、学习艺术传播学的意义 (1)探索新的理论领域——用艺术传播的观点和方法解释艺术文化现象。(2)掌握沟通与交流的策略和技巧,指导传播实践。 (3)丰富艺术文化的感知能力。 (4)研究分析全球化语境中跨文化传播的势能、影响及对策。 (4-6课时) 第一章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传播学的基本思想起源于欧洲的20世纪一、二十年代,到四、五十年代在美国逐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科学成果的不断翻新,加上许多领域的学者专家的陆续加盟,使传播学的理论不断得以丰富和

文化艺术传播学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3.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4.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5.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和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6.“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7.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8.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9.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0.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1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12.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媒介: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 13.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14.传播效果研究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是: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 15.李和李在《宣传的完美艺术》中总结的七种宣传技巧包括:辱骂法、光辉泛化法、转移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洗牌作弊法、乐队花车法。 二、名词解释 1、信息: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2、受众: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 3、媒介: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4、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这个概念是卢因首先提出来的。 5、两级传播论: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认为媒介信息通过“舆论领袖”的过滤和加工后达到与舆论领袖有社会接触的个体,即形成“大众传播-舆论领袖- 受众”的传播过程,这就是“两级传播”,两级传播是一种有限效果论。 6、议程设置论:由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及议论的先后顺序。 7、“沉默的螺旋”:德国学者诺·纽曼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优势,对受众造成压力;同时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日益缺乏,最终使他们放弃表达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态度,造成沉默的螺旋。

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特性分析

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特性分析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普及,艺术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数字媒体艺术。其所涉及到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以及传播效果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相应的传播学特性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拉斯维尔的5W传播模式为基础,透视数字媒体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传播学特性,以加深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传播特性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与迅速普及是上个世纪人类信息传播(包括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而新媒体催生的新的艺术形态成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随着80年代以来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的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分析也在逐渐展开。本文主要就其传播与接受方式的变化,从传播学的教育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以加深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认识。为此,本文首先对数字媒体艺术进行简要说明,而后阐述相关的传播学知识及所要用到的传播模式,再分析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模式,最后揭示这种新艺术形式下,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特点。 一数字媒体艺术简介 1.数字媒体艺术的内涵 数字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不仅具有艺术本身的魅力,而且可以作为其应用技术和表现手段。 数字媒体艺术这个概念形成的较晚,直到20世纪初才得以广泛使用。它是一门基于数字媒体的新艺术形式,是视觉艺术、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和媒体技术相互交叉的学科,并与艺术设计学、视觉艺术设计、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有着紧密联系。虽然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尚未成熟,但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力量。相比于传统艺术有了新的特点及新的传播特性。 2.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主要技术依托 (1)数字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传播学教学大纲

艺术传播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在较全面地掌握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大众传播”理论及应用方法(新闻传播、广告传播、艺术传播),为学生今后从事文化管理工作、媒介传播工作和专业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 ①理论互动教学法——除史论之外的所有传播学概念及理论框架,都将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由学生自己推导并构建。②课堂研讨法——课堂辩论是传播学知识的直接应用,通过命题辩论,活化学生的理论知识,锻炼学生提炼问题、收集资料、说服劝导、分析反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生对各种社会角色的体验与理解力。③社会活动参与法——根据教学进度,组织学生搜集各种媒体资料(媒体政策、频道结构、节目形态、收听收视率、栏目版面广告量及其收费标准等),不定期参加有关媒体的大型活动,锻炼公关能力,体现传播效应。 教学设备:收录机、电视机、V C D 播放机、大1 / 2 录像放像机、投影仪。三、教学年限与学时 第四学年(七学期)36学时学分:2学分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 导论:艺术与传播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传播 二、艺术与传播的关系 三、学习艺术传播学的意义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传播”与“艺术传播”的基本概念;明确学习艺术传播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艺术与传播的关系;艺术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内容: 一,传播学的学科定位 二,早期的传播研究 三,传播学的确立 四,传播学的发展 五,课堂讨论:谈古论今话“传播” 教学时间:3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了解早期的传播研究;把握传播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会如何寻找提炼研究课题。 教学重点:传播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变革

艺术硕士考研笔记 【艺术传播】史上最全的艺术传播理论大汇总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 史上最全的艺术传播理论大汇总 艺术传播的五要素: 艺术传播者、艺术接受者、艺术讯息、艺术传播媒介、反馈。 艺术传播的特点: 1.艺术传播应该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艺术传播离不开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3.艺术传播是一种互动性的行为活动。 4.艺术传播要达到效果,双方必须都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例,我们要知道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什么用大面积的红色,就必须对电影视听语言有一个了解,才能对红色这个能指符号下的所指意义具有一种理解的共通性。) 5.艺术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6.当代艺术传播有着信息上的文化性和载体上的经济性。 艺术传播者: 1.例,在创作者莫言那里,生产有作品一,即《红高粱》的小说文本;而在传播者张艺谋和郑晓龙那里便有了作品二,即《红高粱》的电影文本和电视剧文本;带我们欣赏了电影和电视剧《红高粱》之后,便有了自己内心所理解的《红高粱》。这三个层面的《红高粱》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以《红高粱》为原始基础的艺术形象;也有不同的地方,即莫言的《红高粱》,张艺谋的《红高粱》,郑晓龙的《红高粱》,我们内心的《红高粱》,必定是有各自主观情怀互不相同的。作品一、二、三之间既有联系,即都生根于创作者的原始作品;又有区别,即因为创作者、传播者、欣赏者这三个主体所生活的世界不同、经历不同、体验不同等等造成了三者之间对作品的编码、解码不同。作品一和作品二都是一种物化的作品,是可被感知的存在。而作品三则不然,它一般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内心体验,属于并不外露的内心意向。 2.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把关人”这一概念。他提出“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当前文化中,娱乐化、低俗化的作品泛滥,和艺术传播者的“把关人”理念缺失是有莫大关系的。 艺术传播媒介: 1.报纸使艺术从小众传播转向了大众传播。 2.广播使艺术从延时传播转向了即时传播。 3.电视使艺术从听觉传播转向了视觉传播。 4.网络使艺术从单向传播转向了互动传播。 5.手机使艺术从非伴随传播转向了伴随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XXX版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艺术学》

中国传媒大学XXX版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艺术学》 艺术学 (专业代码:0504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进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思想政治上,要求博士生进一步学习把握马列主义差不多原理,坚持四项差不多原则,热爱祖国、具有困难奋斗的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恪守科学道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和诚挚合作的工作作风,有为科学事业奋斗和献身的精神。 2、业务上,要求把握本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有高度综合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并能取得制造性的成果。 3、把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运用该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艺术传播学 2、艺术美学 三、培养年限与学分 全日制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为3-4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8年),分为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三大环节。 博士生在其导师(组)的指导下,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具体制订其本人的《博士生个人培养打算》,博士生原则上必须在第一个学年内完成《博士生个人培养打算》规定的课程学习要求。 博士生进入具体科学研究工作前,须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必须在本学科范畴内公布举行。 博士生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

四、培养方式 为保证培养质量,依照《中国传媒大学关于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的暂行规定》,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生个人学习打算。在以课程学习为主的时期,对博士生学习的指导和检查,每两周至少一次;在以科学研究、论文工作为主的时期,应拟订周密的指导打算,及时研究和解决博士生培养工作中的问题。定期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记录单》,此记录单可从该网址下 载://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6108198.html,。 五、课程设置及相关要求 1、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共分为公共必修课、方法类课程、(跨)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和补修硕士生课程等共7类,具体见课程设置附表。 2、选课要求 ①第一外国语必修语种应与博士生入学考试语种一致。 ②公共必修课、方法类课程、(跨)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必修。博士生应必修所学研究方向指定的专业课。 ③同等学力的博士生必须补修2门以上硕士时期的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或指定研究方向课程)。 3、课程学习要求

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是指艺术传播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使艺术信息和作用得到扩展及蔓延并传递给艺术接受者的过程。艺术传播的实现必须具备艺术传播者、艺术信息、艺术传播媒介、艺术接受者、传播效果这五个主要因素。只有同时具备这五个要素,艺术传播才能顺利进行。 艺术传播者是艺术传播中最主动的因素。艺术传播者即艺术传播主体,指的是艺术传播活动中传送艺术信息的人或机构,是信息的起点和源头。艺术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者组织。在传播学中,通常把艺术传播者称为信源,以明确其在艺术传播过程中的主动地位,指出传播者是整个艺术传播中,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传播者是艺术传播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传递的艺术信息也是由传播者主观决定的,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但对艺术接受者只能预计而不能预先选择。因为,艺术传播的接受具有不确定性,与艺术传播效果有关,与传播媒介也有关系。 艺术信息是被传播的对象,包括艺术活动的现象和意味,一件艺术品所要传达的艺术精神与意蕴。艺术传播实际上就是艺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变动、蔓延,从而使艺术信息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这也就说明艺术信息其实就是艺术传播者想要传达的一种思想,而它也是艺术传播者与艺术接受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艺术信息是整个艺术传播过程的所要传递的东西,是传播者要表达的,是接受者要接受的,是传播媒介要承载的,是传播结束时所要所取得,是传播效果要实现的。艺术信息可以是艺术家的生活经验或个人情感,也可以是对社会的反映或期待。艺术信息可以是很抽象模糊的,也可以是很具体清晰的,这与艺术传播者的表现手法有关。而艺术信息的获得与艺术接受者的个人因素有关,每个艺术接受者所能获得的艺术信息也不尽相同。艺术信息的内容和形式直接与艺术家有关。但,艺术信息的表达与艺术信息的接受没有绝对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艺术信息的表达是艺术传播者对艺术信息的理解和表现,艺术信息的接受是艺术接受者对艺术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艺术传播媒介是用来承载并传达艺术信息的物质工具或信息渠道。媒介又称为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艺术媒介是艺术信息的搬运工,即艺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艺术传播者到艺术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艺术传播媒介的形式多种多样,按照艺术的实现形式,可以把艺术传播媒介大体分为可视媒介和非可视媒介两类。可视媒介是指利用实体造型来传递艺术信息的,可以直观看见的。而非可视媒介是指用人的肉眼看不见的物质来传递艺术信息的媒介。 艺术接受者又称信宿或受传者,即信息的接受者和反映者,它是艺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是指艺术传播活动中最后接收到艺术信息的人。艺术接受者并不一定是作为被作用的对象而存在的,相反,他们也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达到影响艺术传播者的目的。艺术接受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传播效果是艺术信息在艺术接受者那里得到保留和产生影响的程度。即艺术接受者对接收到的艺术信息的反应或回应,或者说是艺术接受者对艺术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信息是艺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信息是艺术接受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艺术传播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所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的传播效果与艺术传播媒介、艺术信息的深度、接收者的个人修养都有关系。 根据艺术传播的差异性,可以将艺术传播的方式分为静态艺术传播、动态艺术传播和综合性艺术传播三类。 静态艺术传播是指使用静止的艺术传播媒介来完成的艺术传播。静态艺术传播注重的是

《文化传播学》复习资料

《文化传播学》复习材料 题型 一、名词解释。(20分) 二、选择(10) 三、简答(30) 四、论述(30分) 一、名词解释 1、传播:指人群内部资源共享的行为或过程。含义包括:“通信”、“会话”、“交流”、“交往”、“交通”“参与”等。 2、文化传播: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 3、文化传承:是指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也称为文化继承。 4、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5、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和人工产品,即文化的物质形态,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以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实物。 6、精神文化:是指人们运用思维方式创造的成果,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等。 7、网络传播:指主要基于互联网平台所进行的多元、动态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在技术上体现了多种传播形态的整合,在功能上体现了去中心化、全民参与和资源整合。 8、网络艺术:主要指利用网络化的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协助数据传送以创作、展示或传播艺术作品的艺术形态。 9、媒介文化:指因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显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 10、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11、媒介融合:各种媒介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到一起。 二、简答。 1、文化的要素。 (1)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 (2)语言和符号。即表意性,起沟通作用;语言和符号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3)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家庭、工厂、公司、学校、教会、政府、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 (5)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水坝、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2、文化的一般特征及功能。 (1)文化的一般特征: 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

语言传播艺术概述及感悟

语言传播艺术课程简要概述 语言传播艺术课程的六大内容分别是:一是即兴口语表达,二是书面语言表达技巧,三是语言中的思维艺术,四是播音语言表达艺术,五是言中有意,话外有音,六是人际沟通和技巧。 一、即兴口语表达 首先,通过定义对即兴口语表达有了更为准确地认识,并且了解优秀“即兴口语”的五大标准: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和言之有情。认识学习即兴口语表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避开“即兴口语表达”的七大误区:错误的认为伶牙俐齿,故作高深,强词夺理,哗众取宠就是有口才,以为学习即兴口语表达有捷径可走,只用“说”而忽视“听”,以为即兴口语表达重在即兴。 二、书面语言表达技巧 首先,了解材料的要求及选择。材料要求,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生动性。其次阐述结构与文本模式,其中,明确结构的含义和要求,含义是指文章各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要求:根据文种选择结构,开头和结尾的方式,过渡与照应的配合。接着,了解书面语言的特点。其中,语言技巧:准确严谨,庄重典雅,质朴平实,简约明白。最后,学习写作的文面规矩,分为四个方面:行款格式,文字书写,标点符号,文字修改。 三、语言中的思维艺术 首先,通过概念对思维有明确认知,了解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改组。分别从本质属性,构成要素和规律性质来区别语言和思维的不同。其次明白思维的类型:可按照内容来分,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接着,学习思维的过程:找主题,理分支,加工。最后,学习如何制作思维导图 四、播音语言表达艺术 首先,认识播音员的声音特点: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圆润集中,朴实明朗;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色彩丰富,变化自如。通过共鸣的概念,知道共鸣是如何形成的。通过“阿毛”来感受不同音量,所处的共鸣位置的不同。其次,老师讲解了播音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备稿。备稿分为六步: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找出重点,确定基调。最后,老师教我们如何快速备稿:第一遍快速阅读,分层次,概括主题,划不确定的字词。第二遍熟悉稿件,找到目的、重点,确定基调,做标注。 五、言中有意,话外有音 首先,了解语域理论及其幽默效用,其中语域理论有三要素,语场,语旨、语式。 一些例子如“叶良辰”,充分体会到三要素任何一个故意使用有偏差时,有时会起到令人发笑的的幽默效果。其次,认识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最后认识到语言的力量。其中,了解语用学常识,运用语用学理论分析生活中的常见会话,能运用语用技巧改善日常交流,提升与人交流的能力。 六、人际沟通与技巧 首先,明确沟通的概念,知道有效沟通的条件有三:表达者发出的信息完整而准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没有损失;接受者必须真正理解接受的信息。其次,知道工作场合的最佳话题:请教对方擅长的话题,格调高雅的话题,轻松愉快的话题。了解工作中的规范称呼:可称职务,职称,行业称呼,时尚称呼。不可无称呼,外号,不恰当的简称等。最后,在工作中分上级,同级,下级,在沟通中要明确位置。了解在于上级沟通前的3项准备和15个建议。知道如何与同学、业务关系和社会沟通。 我的课堂收获:在即兴口语表达中,我知道一切“即兴”都是有备而来。“即兴”一词,并不是要求我们毫无准备,全靠临场发挥,而是有一定的准备。我们需要有预测性的准备,做

当代艺术传播

当代艺术顾名思义即当前时代的艺术,也就是说人类在当前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创新和创造的艺术。由于当前社会日新月异,当代艺术创作也在不断更新,当代艺术的传播方式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丰富多彩!以下是我结合当代艺术在不同空间中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的特点来总结其主要传播方式。 1.当代艺术的传播方式渐渐的脱离了单一的博物馆,美术馆及画廊等传统的展览模式: 众所周知博物馆艺术是17,18世纪西方盛行的艺术展览传播方式,而当今世界科技高度发达,信息传播途径多样而快速,艺术传播的方式灵活多变,博物馆艺术不再是当代艺术主流的传播途径。 2.当代艺术紧紧依靠科技和信息的发展进行传播: 当代艺术是充分的结合当前科学技术进行创作的艺术,充分利用科技和信息传播带来的便利进行传播是当代艺术重要的特点。比如电视,电影及网络就可以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3.当代艺术伴随人类日常交流传播: 由于当代艺术反映人类当代的生存状态和思维变化,她常常融入人类经济活动,日常交流中进行交互传播。 4.当代艺术在教育中传播: 世界现代化,实际上是世界西方化,当代艺术也是西方人最先掀起的一种当代文化,在西方艺术学院里执行的就是当代艺术教育,所以当代艺术在西方艺术教育中广泛传播。中国正在全面发展,如果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21世纪的当代艺术肯定会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中国的艺术学院教育必将抛弃步履蹒跚而轮回着西方美术教育的昨天,不再重复着别人走过的路,才可能让当代艺术在中国教育中广泛传播。 5.当代艺术在文化传播中传播: 世界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继续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对每个国家都是重要的挑战,近年来不少国家在探索自己的当代艺术创作思路,试图走带有民族特色的当代艺术道路。所以当代艺术总在当代国家文化传播中担任主角。 6.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公众的参与和互动: 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常常展示在公共空间,这是当代艺术传播的主流方向,在这个公众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中,公众也成了艺术作品延伸的创造者。 7.当代艺术作品在应用中传播: 当前国内很多人认为真正的当代艺术不能象传统绘画和雕塑一样方便买卖而产生价值,当代艺术其实也可以象设计一样通过公共环境装置,电视,电影,启发国家各方面创新等方式来实践并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8.当代艺术在策划活动中传播: 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市场分工明确并且同步发展,艺术经纪人常常推动当代艺术与商业活动或传统节日共鸣,当代艺术自然成为民间活动的主体。 徐利的博文《世界当代艺术》 有一次,我在学校听了一个关于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状况的讲座,主要是介绍世界各地当代文化艺术状况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当这个讲座在谈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主讲艺术家不是直接说中国没有当代艺术家而是说中国当代艺术实际上还是西方过去的波谱艺术时代的异地生长。人家的这种评价,让我心寒,不过我认为他说得很贴切,事实上中国很多艺术家打着当代艺术的旗号在重复或模仿西方过去的艺术经验!相反很少有人深入的学习和探讨西方当代艺术观念和研究方法。

跨文化艺术传播阅读书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2.李泽厚《美学四讲》 3.朱光潜《谈美》 4.宗白华《美学散步》 5.[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6.[英]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7.[英]乔治·奥威尔《1984》 8.[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9.[英]拉里·萨默瓦,查理德·波特:《跨文化传播:第4版》,闵惠泉等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文版: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Edwin R. McDaniel, Carolyn S. Roy,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Cengage Learning. 其他相关: 拉里·萨莫瓦, 理查德·波特, 《跨文化交际(第八版)》(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董晓波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拉里·萨莫瓦, 理查德·波特,《跨文化传播(第6版)》(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6th Edition),闵惠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0.[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1.[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 3.[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法则》,刘晖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浅谈新媒体艺术的传播特征

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011届本科毕业生) 题目:浅谈新媒体艺术的传播特征 学生姓名:佟佳乐 学生学号:07231043 系别:中文系 专业名称:新闻学 指导教师:刘乃歌 二O一一年五月

【摘要】每个时代的生产力特征都影响到艺术的特征,数字化是一种无从逃避的时代趋势,作为艺术门类中最前沿、最具先锋性的现代艺术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互动性和连结性是新媒体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态的根本特性。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创作者与受众的关系,受众从原来纯粹的欣赏者转变成了艺术作品的参与者,甚至是发起者。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艺术特征传播特征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oductivity would aff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art in its time; digitization is a time trend that cannot be escaped. As a pioneer of the arts, modern art also took enormous changes; the most spectacular one i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art.Multimedia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and behavior Interactive connectivity and new media ar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art forms its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New media art, interactive and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creators and the audience, the audience simply from the original works of art to enjoy a change of the participants, or even sponsors. 【Key words】new media art features of art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民国民俗文化对当代艺术传播的启示

民国民俗文化对当代艺术传播的启示 如果说民国之前的民俗历史承继与存在状态是源自于民间民众自发形态的历史延续,那么自民国开始,中国的民俗文化开始纳入学术研究视野,可以说,民国的诞生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兴起是同步的。当时许多文人学者投身于民俗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周作人应是民国时期较早涉足民俗学研究的学者,早在1914年他在谈到儿歌童话时就指出:“儿歌童话,录为一编以存越国土风之特色,为民俗研究儿童教育之资料。”②1922年他在《歌谣周刊》的“发刊词”中又提到歌谣作为民俗学上一种重要的资料,应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虽然其后1926至1927年间,由于段祺瑞政府的黑暗统治和对知识界的残酷弹压与文化查禁,一些民俗学者纷纷转到广州,又重新将《歌谣周刊》的旗帜树立起来,并与1927年在中山大学创办了《民俗周刊》。此后常任侠、岑家梧先生对于民俗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更是丰富了民国时期民俗文化研究的文本,并初步形成了注重理论阐发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民俗研究学术传统。民国时期民俗特色处于如此大变动的文化背景中,既承继了旧的风俗传统,又有新的风俗变革,破旧立新中的民国民俗文化就是在这样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的形态,它以其固有的模式得以传承,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得到延续,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就在每个民众的身边。特别是在与新兴文化思想以及外来艺术文化的交流、对话与碰撞中,其风俗特色就会更加凸显出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显示出民国时期民俗文化自身的力量及其影响力,以及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性。

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在此以后,传播已成为人类学中的关键性词语和概念,并且也成为民俗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民国时期民俗文化由于其自身特质之所在,在对其研究应愈来愈关注和重视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此间民间风俗的传播及其生态问题,以此来考察民俗文化如何在传播生态层面保持其生命力与影响力的。因此,从传播生态视域切入对民国时期民俗文化的研究,可拓展民俗文化理论研究的视野。“传播生态”是美国传播学者大卫?阿什德(DavidL.Alt-heide)提出的一个概念。“传播生态指的是情景中的传播过程”③,它是指社会传播行为发生的整体系统环境,包括人自身的因素、信息技术媒介的特性、传播的开放性和易接近、易获取性、易交流性等,在这个互动传播过程中就会形成“传播生态环境”,并对现实环境产生影响。关于“传播生态”的概念,主要可从三方面来加以理解。首先,传播生态是研究传播符号在人类事务中所扮演的主导角色,看重的是传播符号的演化过程;其次,把传播生态看作是在20世纪以来社会迅速而剧烈变迁的背景下对复杂的传播环境的研究;其三,传播生态考察传播媒介怎样影响人类的感知、理解、情绪和价值,以及传播环境如何影响或促进我们的生存机会。由此可看出,无论是对于传播符号演化本身的研究、还是对于具体社会语境下人类生存状态的研究,传播生态终究离不开对于环境的研究。 民国时期民俗文化的传播生态研究,正是以此为理论引导,把民俗文化置于20世纪这个特殊又斑驳的时代背景中,研究当时环境对于民众生活、民间习俗、风俗面貌所构成的影响,同时探究民俗作为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的传播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6108198.html,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的传播特点 作者:赵祎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1期 摘要:在当今时代,现代艺术以及公共空间发展转型所带来的城市文化需求,使公共艺 术日益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与载体。本论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当今时代公共艺术的传播特点进行的探讨,指出城市公共艺术由单一传播模式趋向亲民互动模式,成为现代社会各个阶层互动交流的平台,并在未来发展中成为新文明生发的媒介。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公共艺术;媒介 一、走出公共艺术的单一传播模式 在公共艺术的初步阶段,艺术品在公共空间的展出方式,更多是在公有空间中设置壁画、雕塑等传统的艺术样态,功能在于提供简单的符号信息和教化功能,其中具有代表性就是城市雕塑,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卫塑像……都在此过程中成为鲜明的政权或城市文化符号与象征。此时的传播者为城市的上层意识形态,然而传播者与受众无法面对面交流,受众在时间和物理空间上与传播者都是分离的。这种以艺术作品為媒介的传播方式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单向方式实现,并有效地形塑着城市上层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以人物形象为载体的主题性雕塑,塑造领袖模式或者崇拜对象,意义上也可以象征各种各样的观念和心中事物,也可以传达城市上层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彰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并不等同于“艺术品在公共空间中的陈列”,这种形式与观念的对称性随着印刷品、影像等媒介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最终成为不同的社会共同采纳的主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重要传播模式之一。在公共空间矗立可移动性雕塑与影像,是以某种强势概念进入这个空间的一种普遍方式,普通人传统的公共艺术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往往是传统无法拒绝这种进入的,艺术的传播方式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与传播媒介的进化密切相关。从最初的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再到今天的电子传播,历史上传播媒介的每一次进化,都意味着信息、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一步普及。 二、亲民互动交流的媒介 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潮流,不仅使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模式发生变迁,同时也深刻影响公共艺术的界定、生产与传播。在新媒体平台的艺术生产过程中,传者与受众的界限被打破。艺术传播者可以即时接收反馈,并以受众视角和渠道进行体验,从而改进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者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和传播,并能通过自身经验参与主动创作。这种转变带来了“传受一体化”,并且延展了“公共艺术”的概念,艺术生产与传播的公共领域由现实空间拓展到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等领域。在新媒体传播中,交互设计也被广泛运用,如网络原创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新媒体装置艺术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