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战时新闻报道策略及新闻宣传

战时新闻报道策略及新闻宣传

战时新闻报道策略及新闻宣传
战时新闻报道策略及新闻宣传

战时新闻报道策略及新闻宣传

变动产生新闻,面对战争,必然会产生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其间,对应着政治及军事上的较量,舆论的较量也十分重要。而作为舆论较量的重要手段,战时新闻评论在舆论较量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中,战时新闻的评论策略分为三大方面:一、密切配合其他舆论斗争手段,合理确定战时新闻评论攻防策略(自《军事记者》舆论战);

首先,在双方的舆论将两过程中双方都要积极地营造出一种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氛围,这在于战争中的政治及军事都是有利的。抓住有利时机组织战时新闻评论,努力扩大舆论影响。1943年7月,国民党顽固派不顾团结抗战的强大民意,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抓住这一让世人认清其反共投降面目的有利时机,运用战时新闻评论深刻揭批其反动实质。从1943年7月9日到10月5日,仅延安《解放日报》第一版发表的反击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各类评论就达42篇。这些战时新闻评论,立论于大量铁一般的事实,声讨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呼吁全国人民为维护团结共同努力,积极配合政治和军事斗争,使中共的政策主张得到广泛理解和支持(自《军事记者》舆论战)。其次,在现今的战场上舆论战已经算上是家常便饭了,而应对各种舆论攻防手段也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所以战时新闻一定要反应迅速,应对灵敏。在这一点上伊拉克战争中双方的舆论战就是很好的例子;伊拉克战争期间,各方在对事关全局和涉及本方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进行评论时,反应迅速,手法灵活,展现了多种评论攻防手段。美国媒体为掩盖战争的非正义性质,采取先发制人、以攻为守策略,利用评论炮制其国内支持战争的“舆论一律”,并开足对外宣传机器,大肆混淆国际舆论。其国内第三大有线电视台NBC在战争开始不久就雇请了两名积极支持战争的战时新闻评论员Michael Savage和Joe Scarborough,报纸媒体也充斥着挺战的社论和专栏文章,这些评论有意忽略美英政府违反国际法发动战争的事实,尽其所能地宣扬“开战”是解决危机的唯一选择。伊拉克方面,为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采取以守为攻策略,营造哀兵之势,通过本国和一些阿拉伯世界的媒体,以

富有鼓动性的战时新闻评论痛斥美英联军发动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反映自身的不可战胜性,呼吁伊斯兰世界团结一致,发动反击美英侵略的“圣战”(自《军事记者》舆论战)。最后,所谓变动产生新闻,面对着战争这一巨大的政治军事变动中的种种矛盾,可以进行充分的利用,各个击破。甚至制造矛盾,进行一系列的舆论影响,不仅对自己的一方,也对敌对的一方,达到取胜的目的。例如海湾战争期间,美英媒体为分化伊拉克内部力量,极力把战争说成是针对萨达姆本人而不是伊拉克人民的。1月10日,英国《太阳报》一篇社论号召:“开战吧———今天,世界在战争边缘摇摆。有罪的就只那帮人———伊拉克的领导人。惩罚他们的时候到了。”此文对战争会给平民带来何种影响则只字不提。这种对萨达姆的个人攻击一直贯穿美英媒体战时评论活动始终,成为其舆论宣传的一个重要策略。伊拉克战争中,面对来自各方的反战质疑声浪,美国媒体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广泛运用战时新闻评论消解反对意见的影响。2003年3月2日《华盛顿邮报》评论《欧洲为何不能团结一致》,批评欧洲主要国家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强调开战的必要性、正义性。3月18日,美国国防部信息中心俄罗斯和亚洲项目负责人尼古拉·兹洛宾的《无须歇斯底里》一文,辩解说美国发动伊战目的在于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并以军事实力和战争红利诱劝俄罗斯与美国结盟。4月5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接受俄《消息报》访谈时,极力宣扬美国开战目的的合理性,用“大西洋没‘结冰’”掩饰与法德已势如水火的关系,并允以参与战后重建诱使主要反战国家的反战政策转向。这些评论,从不利舆论的对立面出发进行辩解甚至利诱、威逼,一定程度上分化瓦解了反战力量及其舆论影响(自《军事记者》舆论战)。

二、着眼评论资源的有效开发,积极实施战时新闻评论资源整合策略评论资源是指为确保己方评论活动顺利实施的人才、设施、信息等客观条件,其中人才资源是最核心的因素。应从战时舆论宣传的全局出发,广泛开展协作交流,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评论资源,实现对各类评论资源的最优使用,确保其效能的最大发挥。(自《军事记者》舆论战);

三、着眼评论活动的有序运行,灵活运用战时新闻评论管控策略(自《军事记者》舆论战);由于战时新闻性质较为特殊,在进行报道时一定会有各种力量

的牵制,当然,这不一定是坏事。战时新闻的新闻管制主要来自法律,道德,和行政三方面,期中法律是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力的。当然,除了这些还需要主流媒体主导;行业内部自律,如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期间,英国媒体充分汲取越战中美国政府遭受强大反战舆论影响的教训,积极开展媒体自律,其随军记者人手一本《帮助在国家紧张和危急时期引导和稳定公众舆论》的小册子,严禁评论战争中的不利话题,主动与政府达成合谋,封杀各种不同政见(自《军事记者》舆论战);刚性措施制约。

不难看出,不论是什么种类的新闻报道,都需要遵守相应的行业规范,在战时新闻的报道中,一样会看到虚假新闻,一样会看到缺乏人文关怀的新闻,一样会看到只为战争及政治而无视新闻行业规范的新闻,纵观新闻发展的历史会发现,只有真正切合实际的报道才会被人们记住,只有真正为人民考虑的新闻报道才会起到真正促进的作用,即使在舆论战争中依然要遵守行业规范及职业道德。在战时新闻报道中,也许会有为了取得舆论战争胜利而直到矛盾的情况,只能说在特殊情况下也许有的做法在战后会被接受,但不得不说,这种做法不是非要不可,通过积极的舆论策略也依然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战时新闻宣传——非常状态下的政治传播

战时新闻宣传——非常状态下的政治传播 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战样式的变革,战争愈来愈朝着“不直接杀伤敌人的肉体,而又迫使敌人战败”的方向发展。施计用谋,已远远超出了战场的时空而有效地作用于战争。而战时新闻宣传,作为非常状态下的政治传播的一种手段,在战争双方的战略战术使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伊拉克战争看高技术作战中政治传播方式 伊拉克战争自战争酝酿到结束,以新闻舆论为主要手段的政治传播贯穿始终。 ———舆论先行,为动武制造借口。在战争爆发之前半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利用各种手段大造舆论,宣传“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本·拉登基地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等,以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使发动战争“师出有名”。 ———大量运用高科技装备和先进手段,夺取制新闻舆论传播权。除采取报刊等常规新闻手段外,美军使用了大量高科技手段。开战前,美国拨专款在伊周边建了6个对伊广播电台,不分昼夜对伊居民实施舆论轰炸。美军的广播从12月17日开始通过空军EC-130E特种兵专用型飞机,使用5种不同频率的广播信号对伊拉克展开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美国国防部发言人丹尼尔说,播放这些录音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伊拉克士兵不再支持萨达姆”。此外,还利用“电子邮件”向伊拉克高官发动宣传战。伊拉克信息产业落后,国内只有少数人有条件上网接收电子邮件,而这些人恰恰又都是政府官员、高级公务员、专家和科学家。美国在搜寻到这些人的邮箱地址后向他们发送了用阿拉伯文写成的电子邮件,呼吁伊拉克军方领袖和民间领袖推翻萨达姆,敦促他们不要再听从萨达姆使用生化武器的命令,并揭露伊拉克藏匿这些武器的地点。 ———通过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来炫耀武力进行实力威慑。在这次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还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闻战方式———“嵌入式”采访。美军邀请了世界各国的500多名记者随军采访,企图通过传播媒介向全世界展示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给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全世界观众制造强烈的心理震撼。同时,利用电视实况转播和新闻发布会,展示美军的强大攻势和有利的战场信息,让伊拉克军人知道,抵抗没有丝毫作用,只有举手投降才是惟一的出路。 ———利用各种手段广泛开展信息欺骗,以动摇敌方军心。战争爆发后,美军为了配合前方部队的作战,还利用新闻媒体的作用,大量进行信息欺骗,试图动摇伊拉克军心。从战争刚一开始,美国官方和西方媒体就不时传出一些无法证实的“内部消息”,如萨达姆受伤,副总统拉马丹被炸死,伊高层领导人叛逃,51师师长等8000多伊军投降,美英联军首日便攻下重镇巴士拉等等。这种信息

美国战时新闻控制的双重悖论_传播学视野中的美国战时新闻控制

美国战时新闻控制的双重悖论———传播学视野中的美国战时新闻控制 ■ 张 帆 王 强 谈及美国的战时新闻控制,“言论自由”“看门狗”“第四种权力”等相关词汇总会让“美国不存在新闻控制”的观点不时泛出。那么,美国是否存在新闻控制与战时新闻控制?如果存在,其社会合理性何在?对此,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理论中一窥端倪。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与战时新闻审查 179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称:“国会不得制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二百年来,“美国对第一修正案思想的信仰犹如宗教那样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以致于美国人民把它颂扬为‘美国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①。19世纪初,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得到了法律的确认,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所确立的报刊与政府的关系是:报刊不受政府的干预,并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政府的唯一职责是保护新闻自由。 然而,在自由主义报刊理论酝酿、诞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战时新闻审查却是一直与之理论相悖实践并行的现实景象。 对公民自由权进行干预的先例可追溯到内战与重建时期。“一战”期间,联邦政府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对公民权力和自由的管理,管理范围和深度远远超过内战和重建时期。面对战争中的新闻传播,政府首先想到的便是如何解释战时新闻检查制度与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抵触之处。以思想开明而闻名的、有“伟大的异议者”之誉的大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尔姆斯(O liver W endell Hol m es)在“一战”期间为政府解释道:“当一个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时,许多可以在和平时期说的事情就会妨碍国家的努力,以致于只要人们存在,就不能容忍这样的言论,也没有哪个法院会将他们视为宪法赋予的权利加以保护。”②因此,当面临战争时,以言论出版自由为要义的新闻自由通常是政府限制的第一项权利。战争成功的诀窍是保密,新闻成功的诀窍是公开。虽然战争与新闻两者的本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但保守军事机密仍然是战时新闻传播的铁律。美国的新闻界虽有保障公民“知情权”的传统,美国社会也将之视为公民的一项不可剥夺的民主权利,但即使是要求政府公开所有信息、保证新闻记者依法查阅有关政府工作记录的《信息自由法》也规定了可以豁免公开的政府信息,其中包括根据总统行政命令明确划定的国防或外交秘密,自然也涵盖了战争期间的军事机密。 在军方,国防部设有专门的安全审阅制度,其任务是确保国防部发出的任何资料内容都不会危害国家安全。如果国防部有信息需要公布,必须先经过安全审阅的手续,公共事务安全审阅的重要性不亚于情报部门,因为安全审阅将确保国家安全机密性资料不被外泄。 “安全审阅”在战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新闻检查(cens orshi p)。简言之,新闻检查是指对传媒传播信息的限制与约束。美国政府运用一些限制手段来说服和限制新闻记者、作家和其他人员不传播危及作战计划及人员安全的有关资料。“二战”中领导新闻检查局的普赖斯在论证实施战时新闻检查的必要性时直截了当地指出:“新闻检查是战时的一种必要的邪恶。我们知道,它在我国历史上的每一场战争中均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在现时代,当战争扩大到全球范围,需要全力以赴之际,新闻检查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武器。其功能是打击敌人的传播,在每一条战线和每一个侧翼阻止敌人获取关于我方战争努力的关键信息,而在可能的情况下收集关于敌人计划和意图的关键信息。毋庸置疑,这是如我们今天所知的总体战中既有用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③ 战争还往往给予联邦政府管理公民自由和权利的机会。正如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费利克斯?法兰克福特(Felix Frankfurter)所说,“新闻自由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自由社会这一目的的手段”④。这就不难理解当战争降临时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所受到的冲击了。 二、客观主义理论与战争宣传 客观主义理论19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发展。客观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两个内涵:一是中立;二是事实与意见分离,无党派色彩。客观主义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美国新闻业赖以生存的法宝之一。但是,面临战争时,政府不仅根据战争的需要,要求媒体为“军事安全”和保护军方的敏感信息服务,还常把宣扬爱国主义作为管理大众媒介的一种方法。对战争的批评———无论是对战争的目的还是作战方式,———最终都被看成是一种背叛行为。⑤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首次出现了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卓有成效的战争宣传。美国的新闻从业人员大规模地参加政府的宣传工作,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在政府的国内外宣传机构中任职。著名报人沃尔特?李普曼甚至以上尉军衔出任报社工作,负责战时军事消息控制与发布工作。对此,有专家评价:“一方面,美国记者们发现自己作为欧洲的战地记者成了军事检查的牺牲品,另一方面,他们又成了美国国内外宣传机器的代理人。”⑥二是协助政府进行黑色宣传与灰色宣传,在报刊上大量发表各种具有浓厚宣传意味和主观色彩的战时宣传资料与假消息。公共信息委员会曾炮制出六千条报刊消息。其中最有名的是德国人焚烧英法战俘以获取油脂的报道,以及德国人砍掉比利时婴儿手臂的报道,这两条报道后来都被证明纯属捏造。三是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渗入战争宣传的内容。公共信息 张 帆 王 强:美国战时新闻控制的双重悖论 来稿摘登  现代传播2010年第3期(总第164期)161

战时新闻传播中新闻专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对立

浅谈战时新闻传播中新闻专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对立与消解 ——以战地记者经历为主要参照 201011082011 文学院传播学江山 战争是国家质检冲突的最极端表现,是国家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在战争期间,一切都以国家利益为最高领导。国家关系、政策随之进行相应调整,以一致对外为目的。而在新闻传播领域,直接表现为国家对媒介的控制和新闻从业者面对战时状态的职业选择。 而战地记者作为直面战争一线,以报道真实的、即时的、全面的新闻事实为至高目的,在新闻专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抉择就会陷入两难困境。成为双方矛盾冲突的最高峰。 本文以战地记者的战地经历为主要参照,浅谈战时新闻传播中新闻专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对立与消解。 新闻专业主义和爱国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归属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被称为“不死的上帝”,是美国正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概念。形成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中期达到高峰。它是指媒体和从业人员对新闻事业的态度和职业信念,即我们所说的新闻专业精神;同时新闻专业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新闻媒体的角色认同与制度安排。一般我们认为它包括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自由行等几点。 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它要求记者所报道的新闻是不带个人偏见的,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并且其必须要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原貌,不能只顾及部分真实而忽略整体的真实性。这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性,通过运用各种新闻写作技巧平衡新闻所传达出的信息量。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媒体必须是独立的不受干扰的,不想任何权利妥协不受控制。排除他控的因素,根据新闻价值衡量报道与否。任何新闻都应该是自由裁的,享有采访出版表达信息获取的各种自由。即从业人员的新闻至上、报道第一的职业信念。 爱国主义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尽管爱国主义是一个隶属历史范畴的名词,在不同历史背景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但他终归是一个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一份深情厚谊,是无法简单割舍的。虽然谈到爱国主义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要无可避免地趋于理性和克制。但爱国主义无法摆脱感性的纠缠,正是因为这份无法度量的感性,我们也就不能够给爱国主义一个准确的度量标准。 两者的冲突 根据上文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在和平时期,新闻专业主义与爱国主义其实是很少起冲突的。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很少会用到媒体完全宣传工具的作用,尽管其威力确实强大。而转换到战争时期,国家政府一旦以一致对外为最终目的,媒体的宣传功用就被刻意放大。 但对于战地记者而言,他们的职业要求并不是作为政府的发声筒,而应该成为事实和真相的传递这。于是战争时期的战地记者无可避免地处于新闻专业主义与爱国主义角力的风口浪尖。在这里我们分别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并没有对越宣战。新闻检查制度不予成立,随军记者得到空前广泛的报道自由。在这种背景下,莫利·赛弗所代表的客观报道模式产生。 最典型的坚持的新闻专业主义的作品,是其拍摄的《火烧锦尼村》。电视的普及使得战争铺面而来。美国民众坐在家中直面了战争的恐怖,妇女儿童被无辜枪杀,老人被劫持,这就是他们一种所引以为傲的美国正义? 一时间反战的高潮迭起,媒体引导大众否定战争和出征。秉持着新闻宣传与新闻专业主义绝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一、名词解释 1.《新生活报》 答:《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该报的创办使得共产党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据了上海报摊的一席之地。该报以苏联塔斯社主办的俄文《新生活报》中文版的名义出版,并聘请苏商担任发行人,但实际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员姜椿芳。9月1日后,该报改名为《时代日报》。 2.《文萃》周刊 答:《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1946年6月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3.《文汇报》

答:《文汇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创刊的著名抗日报纸,战后于1945年8月18日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日出8开一张,不标刊号,以号外形式出版,至9月6日正式复刊,使用正式刊号,日出4开一张(后扩为对开大报)。该报声称为无党派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但实际上在政治上倾向国民党,不久后由于中共党员以及进步人士参加编辑工作而逐渐转向进步。 4.《中国学生导报》 答:《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年12月22日在重庆创刊,由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抗战胜利后,该报发行上海航空版,自1946年5月起同时出版重庆版和上海版,l947年6月被迫停刊。国统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形成后,《中国学生导报》等作为第二条战线上新闻尖兵的北平、上海等地的进步学生报刊,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坚持进步宣传的一支重要力量。 5.《联合日报》 答:《联合日报》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一份较有影响力的报刊,1945年9月在上海创刊,由中共中央从重庆派至上海的原重庆中外出版社负责人筹建。该报名义上是一份民间日报,声称“纯民间资本,无党派立场,发挥民间舆论精神”,实际上是中共的报纸。该报仅出版了两个月就被国民党当局指令停刊。后经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于1946年恢复出版,改名《联合晚报》,由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直接领导。 6.《新民报晚刊》 答:《新民报晚刊》是一家政治上“居中偏左、遇礁即避”的民营报纸,1946年5月1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一、简答题 1.抗战时期延安创办了哪些报刊?有何重要意义? 答:抗战时期,延安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也是全国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 (1)抗战前,延安已有《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抗战开始后,除继续出版《解放》周刊外,又加强了《新中华报》的工作,还创办了许多新的报刊,形成了以党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抗战时期延安创办的报刊如下: ①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改组为党中央机关报,加强了党对《新中华报》的领导,也加强了中共中央的宣传力量。为了集中力量创办党的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新中华报》于1941年5月15日终刊。 ②193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共产党人》杂志,这是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刊物,毛泽东为它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指出它的任务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③《八路军军政杂志》于1939年1月15日创刊,由八路军总政部出版,毛泽东写了《<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他说:“抗战是长期的与残酷的,发扬八路军的成绩,纠正八路军的缺点,首先对于提高八路军的抗战力量是迫切需要的;同时对于以八路军经验贡献抗战人民与抗战友军,也属需要。《八路军军政杂志》应该为此目的而努力!”1942年停刊,共出了39期。

④《中国工人》于1940年2月7日创刊,由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办,毛泽东为它写了《<中国工人>发刊词》,对如何办好报刊作了指示:“一个报纸既已办起来,就要当作一件事办,一定要把它办好。这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又说:“我希望这个报纸好好地办下去,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它“应该成为教育工人,训练工人干部的学校”。1941年3月停刊,共出了13期。 ⑤《中国青年》杂志于1939年4月16日出版,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主办。毛泽东的《五四运动》和《青年运动的方向》发表在该刊的第2期和第3期。1941年3月停刊,共出3卷。 ⑥《中国妇女》于1939年6月1日创刊,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办,毛泽东曾为它题词,1941年3月停刊,共出2卷10期。 ⑦《中国文化》于1940年2月15日创刊,是陕甘宁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1941年3月停刊,共出15期。 ⑧《边区群众报》于1940年3月25日创刊,是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的,1941年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读者称赞它“念着顺口,听着顺耳”,很受群众的欢迎。 ⑨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这是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内出版的最重要的报纸。 (2)抗战时期延安创办了报刊的重要意义如下: 《新中华报》等形成了以党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这些报纸系统地报道了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事迹和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同时,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反击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威望迅速地提高,同时陕甘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