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谚语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谚语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谚语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张茜

(咸阳周陵中学,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民间谚语是千年以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民间谚语好处很多,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使学过的自然知识及时应用,

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谚语;揭示;自然规律;地理教学;兴趣;学以致用;纬度;白昼;

民间谚语是千年以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科技水平不是很高的社会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慧眼发现自然规律,总结自然规律,又用最通俗的语言描述自然规律。地理学科就是一门揭示自然规律的学科。长期以来,我在地理教学中发现能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民间谚语好处很多,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还可以用学过的自然知识及时应用,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一种使用科学的大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举一些实例说明:

1、“麦种上,没后晌;

勤婆娘一天三顿饭,懒婆娘早饭吃到爷【1】端,午饭吃到爷压山;

过了冬至,长个枣刺;

过了腊八,长个杈把【2】;

过了年,长个椽。”(地球公转运动中昼夜长短变化)

这则谚语描述的是,在我们当地不同时期昼夜变化规律的。“麦种上,没后晌;”表示从秋分日(9月23日)的昼夜开始,随着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10月上中旬,冬小麦播种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昼越来越短,以至于快活麻利的媳妇只能做三顿饭,而懒媳妇只能在中午吃早饭,晚上吃午饭了。直到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到最南界线(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达到一年中最短。从冬至日的第二天开始,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开始逐渐变长,由冬至后枣刺的长度到腊八后杈把的长度,再到过年后的椽的长度,直到春分日(3月21日)的昼夜平分,形象的比喻了我们当地冬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

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这是一则天气谚语。先解释“霞”,霞指的是彩霞,桔红色,云朵的颜色。这是阳光(七色阳光: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个顺序是根据波长的长短来排列的)经过大气时,大气对阳光的消弱作用中的散射作用产生的。大气在散射时,七色阳光中的波长较长的光不易被散射,像红光、橙光等就留下来了,这些红光、橙光照在云朵上,云朵就呈现出桔红色。

那么,为什么“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呢?这是彩霞的位置与我们观测者的位置所决定的。早晨,太阳在东方,如果有彩霞,一般在天顶或西方,也就是说,天顶或西方有低云出现,逐渐接近本地区,可见雨天即将到来。反之,傍晚,太阳在西方,如有彩霞,多在天顶或东方,这种低云将离本地区渐渐远去,如有下雨,也不会在本地区,所以天气往往是晴朗的。

3、“头九暖,二九冻破脸,

三九三,冻破砖,

四九半,冻了锅里饭;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八九,行路人儿把衣袒;

九九八十一,老婆老汉顺墙立,从此犁牛走遍地;”(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我们当地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每年冬至进九,虽然这个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斜射北半球。尽管太阳高度角是一年中最小的时候,还不是气温最低的时候。影响我们当地气温的因素除了太阳高度角以外,还有昼夜长短状况,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中,内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在每年的元月份是实力最强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当地最寒冷的时候,这个时候正是二九、三九、四九的时候。从五九开始,时间已到二月初,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春是传统意义上春季的开始,这个时候,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高度角变大,白昼渐长,地面获得的热量逐渐增多,亚洲冷高压势力衰减,气温回升,天气转暖,处在阳坡地段的草木开始发芽,参与劳动或运动中的人们出汗了,衣服都敞袒开来。九九时气温更高,天气更温暖,连害怕寒冷的老人们也站在南墙根下晒太阳了,也就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开始深翻了,春播正进入准备阶段。

4、“云往东,一股风;

云往西,水汲汲;

云往南,水漂船;

云往北,推着车子晒干麦。”(大气运动)

这则谚语说的是,云如果从东往西或者从北往南,天气将有阴雨.云如果从西往东;或从南往北,天气都将晴朗。我们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之一学过气旋,气旋是低压中心,是空气由四周向中心流动的旋涡。空气流动形成风,那么空气的流动风向正是我们处在这个气旋的不同部位,因此,气旋前部的风偏东,后部的风偏西,北部的风偏北,南部的风偏南,所以,天气将转晴。如果云从南向北运动,表示我们正处在气旋的南部,虽然暖湿气流盛行,但是气流运动稳定,缺乏急剧上升运动,不可能形成大雨天气。反之,如果云往南,表示我们在气旋北部,盛行北方气流,由于温度较低,到了南方,出现了上冷下暖,对流运动激烈,形成大雨。

其实这样的谚语还很多,如:

“十五晴,月落明;

十七、十八,人静月发;

二十二、三,天明月正南;

二十四、五、六,月初遍地牛;

二十七、八,天明露个月牙。”(劳动人民利用月相变化规律判断时间)

又如:“黑云接爷,等不到半夜。”(天气变化)

“枣发芽,种棉花。”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说明热量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积温,农作物开始进入生长期,用用植物的现象指导农时,安排农事活动)

再如:“麦种泥窝窝,狗吃白蒸馍。”(土壤墒情)

还有:“地翻尺二三,麦打两三石。”(松土)

……

这样的谚语还很多,不胜枚举。总之,地理教学中谚语的使用,必然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链接,缩短两者的距离,达到学以致用之功效。另外,让我们对勤劳的人民增加更为崇敬的感情,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丰富爱国主义情感的最好素材。从而让学生养成一种用科学

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的习惯!

注:【1】爷:太阳。

【2】杈把:一种劳动工具的柄。

全文共:2700字

作者:陕西咸阳周陵中学地理教师张茜

电话:159********

2013年12月25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