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各位老师:

上午好!

这30分钟我就“语文核心素养”的话题和大家做交流分享。

一、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

总体框架(图)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不同学科、领域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和要求也有所不同。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关于教育,201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人人都在谈核心素养,语文也不例外。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或语文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语文之后所形成的、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图)具体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模块,即: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模块不是并列关系,如果说语文素养是一栋大厦的话,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也是最顶层的地位,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签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则是其三个支柱。因为在语文素养中没有离开语言的思维,没有离开语言的审美,也没有离开语言的文化。语言构建与应用处于基础层次,后三个模块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来看,思维的发展要通过语言的建构来实现,审美要通过语言的建构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也要通过语言的建构来实现。因此语文核心素养中,最核心的模块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下面我们分别从这四个方面例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例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

最有效的交流。”语言是基础,也是核心,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今天我们的交流以这一部分为主)语文课最终学什么?学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以前我们语文老师很少谈建构,谈得最多的是理解和运用。很显然,建构比理解内涵更为全面,更丰富,更准确。建构包括理解,建构意味着学生自主的、内在的、是学生通过内化形成的东西。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核心是大语感,语文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夏丏尊先生第一个提出语感。“语感”指的是“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他解释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义。‘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是作者旨趣最贴切的符号。”即语言文字是文、道、情的统一,它包含着情的起伏,美的律动。读文章时“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弃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叶老的提醒如醍醐灌顶,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言外之意,进而体会语言文字是如何表达言外之意的。而这种体会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良好语感的过程。

大语感包括三面:语感、文感、境感,三感合一。语文教会孩子两点: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出口成章即为口语交际,下笔成文则是书面语言的达成。出口成章、下笔成文,都是语感。人与人的交流靠的是语感,书面表达靠的也是语感,是自然的流露,修改作文才靠思维。

1、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本身敏锐地直接地把握,就是对一句一句的话,一个一个的词,甚至一个一个的标点符号的最直接的把握就是语感。我们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过程中一个片段。本课1、2自然段教学,老师设计了四步:第一步,带着理解读课文,你从哪里发现了这个小村庄的美丽?第二步,带着想象读课文,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第三步,带着积累读课文,那里的森林();那里的河水();那里的天空();那里的空气()。第四步,带着感情读课文,你喜欢这样的小村庄吗?你想去这样的小村庄吗?“让我们怀着憧憬和渴望,再来美美的读一读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大家评一评,这个设计怎么样?细心地老师会发现,设计忽略了第一句中的一个词“早先”。弹琴靠乐感,画画靠美感,开车需要车感,我们学语文最重要的是语感,老师要用自己的语感唤醒学生的语感,敏锐地、直觉地、不假思索地把握;这个把握是直觉的、深刻的,我们的孩子太需要这样的语感了。早先有,现在没有了,这样的人间仙境以前有,现在没有了,这是文章的感情基调,在回忆,回忆中有惊醒,有焦虑,也有呐喊。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把一出悲剧娓娓道来。专家点

评时建议老师加上第五步,带着质疑读,你现在还能去那个小村庄么?你的依据在哪里?这样引导学生从已知中去发现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是语文老师的任务。吕叔湘先生,叶圣陶先生,张志公先生、王尚文先生都一再强调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语感。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叶圣陶)

2、文感

接下来,我们谈谈文感。文感是语感之一,是对一篇文章文体特征的敏锐把握,是对文章体裁的把握。即读到一篇文章第一感觉它是散文或是议论文。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文感的自觉意味着把小说上成小说,把诗歌上成诗歌,把散文教成散文。现在我们教语文往往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所有的文本,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进入课本就都成了课文。由于所有的文本都是课文,于是老师有教时所有的课文都是千课一篇,千篇一律。其实真正阅读中没有课文,只有童话,只有诗歌,只有散文,只有小说。文感其实就是呼唤文本的回归。

例冯骥才的《珍珠鸟》,看这样的设计(出示)。你发现了什么?

外形、习性、给你的感受,这是明显的上说明文的套路。很显然,文感出了问题,教学的大方向错了,尽管你精心设计了,查找了大量资源,也是南辕北辙。类似点粤菜,上了川菜。老师把课文当做说明性的文字来上,把充满灵性的文字大卸八块,重新组装,上成了说明文的模样。我们看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专家建议我们对这样的设计要扬弃,增加两个环节:作者是这样写珍珠鸟的吗?2、7、8、13自然段写珍珠鸟,像散落一地的珍珠,没线。抛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珍珠鸟呢?继续找会发现5、9、11、13段写“我”,这是为什么?作者不是单写珍珠鸟,也不是单写“我”。就像放风筝,有一根线牵着,但这线远远的是看不见的。好的散文就是这样。《珍珠鸟》写得很自由,这根线就是人和鸟的关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们要教出它的“散”,介绍它的“散”,体味它的“散”。因为美是自由的。当然,了解了散文写作背景,会理解的更深刻,创作于文革结束,人和人之间没有信任。呼吁我们中国人之间要有一些起码的信赖,否则无幸福可言。

3、境感

从语感到文感是一步提升,从文感到境感又是一步提升。境感,包括内部境感和外部境感。这里主要交流内部境感,因为外部境感就是整个世界。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就指的是境感。课堂上,我们常说“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大致就是我们常说的内部境感。离开了境感语感、文感都是白搭。离开境感,我们不能说语感好与不好;离开境感,我们也不能说文感的深刻与肤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境感,语感与文感最终都要融入到境感中来,才会彰显它的力量。

例科学小品文《花钟》第一段,文字很美。看看其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仔细观察文中写鲜花开放时间的词语,发现了什么?“凌晨四点”、“五点左右”……一位老师设计,让学生谈发现,之后问谁开花准时,向谁学?这就是境感出了问题。其实有境感的老师会发现,有“左右”是左右,没“左右”也是左右。境感就是这么霸道,必须这么解读,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有生命的花开花都有个区间,生命的美丽就在于它的弹性。也许你会说,这样太麻烦,干脆把所有的“左右”都加上去。试读一下,感觉怎样?古代文人主张“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起伏、有变化、有节奏。越是的文字越有节奏,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境感最重要,让我们理解文章整体魅力,在境感的指导下语感才会熠熠生辉,文感才会光彩照人。

4、怎样培养语感呢?一是大声朗读,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熹);二是大量阅读,现在的孩子都是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读整本书太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养气,诗书改变的是心境,是气质;三是重要的文章要背诵,不要怕孩子不理解,生命的造化总有一天会催它开花;四是大量练笔,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模仿写作逐步到有创意地写作,最后的语感是表达,是写出来。语文教学的智慧要以不变应万变,不变不是保守,不是守旧,不变是对规律和真理的尊重。

语文就是这样,读够一定量,写够一定量,自然就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出口能成章,下笔能成文。

(后面部分不展开)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想象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小学阶段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激活想象,在想象中语言,完成最美妙的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需要想象就像飞鸟需要翅膀。通过它,可以让概念的化为形象,物质的变为精神,静止的继续行动,片断的两头延伸,浓缩的使之扩展,散漫的加以集中,并列的相互联结,对立的从中沟通……简言之,小自打个比方,形象地说明事理,大至塑造典型,进行艺术的概括,或提出科学的假说,建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以至构思通篇文章,都需要借助想象。例《想象力最重要》美国母亲保卫想象力官司赢得1000万。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的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是对语言另一个维度的理解,思维是对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它

们是一体两面。我们所说的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对语言的重新的建构和理解,是基于语言,是在语言中,是为了促成语言更好的发展的。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言语思维的重点是发展言语想象。

(三)文化传承与理解《枫桥夜泊》片段附后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四)审美鉴赏与创造(饮湖上初晴后雨)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你感觉它触动、感染了你,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欣赏外界。当我们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心灵的敏感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每个人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

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在杭州做官期间写的,这首诗则是通过一次晴雨变化,对西湖做出了总体评价。整首诗,在我看来,最出彩的是第三、四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千古以来,比喻句中最出彩的。晴天的西湖是一种美,雨中又别有情趣,是另一种美,二者各有千秋。诗人灵机一动,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西湖和西施仅一字之差,仿佛有着天然的联系,诗人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这个比喻非常成功,直到今天,人们还经常把西湖称作“西子湖”。

文化要深入骨髓,浸润到灵魂,那才是化。语文从根本上来说学的不是文字,学的应是语言文字最深层的流淌了几千年的文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语文老师的担当和伟业。

(交流分享,三十分钟时间有限,以语文核心素养第一方面语言的构建与应用为主,后面三个方面略谈或不谈。)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 解读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语文核心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都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更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学科,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语文教学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总目标中所列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 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思维的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审美的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 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大类,分别突出了语言和文学——准确地讲是国语和国文——的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 每类能力素养阐释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概念定义,第二段落为价值或意义,第三段落分解具体要素。 ?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分别关注国语的工具性和思考性,属于概念程序能力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分别侧重国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属于策略创新能力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 1、积累; 2、系统; 3、交际; 4、评价。这些是语言基础素养。 5、策略;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思维发展与创新?素养包括:

1、直觉体验; 2、语言表达; 3、观点表达; 4、逻辑表达。这些是思考的基础素养。 5、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包括: 1、审美感情; 2、审美品位; 3、审美表达; 4、审美创造。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重在审美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包括: 1、文化自信; 2、文化吸收; 3、人生价值; 4、社会责任。前两个方面以体验理解为主,后两个方面以指导实践为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语文核心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都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更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学科,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语文教学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

最新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现阶段,我国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主题从“三维目标”逐步转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选择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但是语文核心素养一旦形成便会慢慢积淀,伴随一生,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文章针对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特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即个体在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中,对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是在个体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核心”则是关键而不可或缺的。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道德品质,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等,是一种普遍的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使人们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而去适应时代的需要,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并去适应不同的不可预测的情境,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动态性和终身性。一,基础性。无论什么课程,学生只有能看懂文字,理解题目的意思,才有可能去完成它。语文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

科,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以及长期的积累,逐渐的形成一种习惯。二,动态性。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积累起来的。论语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在一定教育阶段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一个又一个教育阶段的飞跃,只有不断阶梯式地学习,才能不断丰富、拓宽知识,才会让一个人的学识、阅历、能力、价值观等不断丰满。三,终身性。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到遣词造句,到文辞飞扬,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再接受着语文的教育。语文核心素养则是一个人在不断积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持续长久的能力和习惯,而将其不断运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一种最根本的素养。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道路。而语文教育核心素养则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为了强化学生核心素质培养,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在教学管理上有绝对的权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一些有创新性的见地用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

语文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与高考、教学、备考(修订稿)

语文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与高考、教学、备考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有效教学与备考 一、解读“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 考试中心权威发布:“一体四层四翼”从顶层设计上回答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一)“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解读: 1.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2.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不能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 3.“导向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 (二)“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1)第一圈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解读】高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这些题目考查的就是基础性、通用性知识。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考生们在一轮复习期间,首先就是要对照考纲,把每科考点涉及的这些基础性、通用性知识记熟、掌握。 ( 2 )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 3 )第三圈层“学科素养”:知识和能力在特定情境和环境下的交流、学习、表现、运用。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 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思维的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审美的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 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大类,分别突出了语言和文学——准确地讲是国语和国文——的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 每类能力素养阐释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概念定义,第二段落为价值或意义,第三段落分解具体要素。 “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分别关注国语的工具性和思考性,属于概念程序能力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分别侧重国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属于策略创新能力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 1、积累; 2、系统; 3、交际; 4、评价。这些是语言基础素养。 5、策略;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思维发展与创新”素养包括:

1、直觉体验; 2、语言表达; 3、观点表达; 4、逻辑表达。这些是思考的基础素养。 5、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包括: 1、审美感情; 2、审美品位; 3、审美表达; 4、审美创造。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重在审美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包括: 1、文化自信; 2、文化吸收; 3、人生价值; 4、社会责任。前两个方面以体验理解为主,后两个方面以指导实践为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

语文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融合

语文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融合 铁力市年丰中心校颜俊英 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由此可见,只有在渗透核心素养教育,语文教学才就是完整的。那么,怎样将小学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教育实现融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语文课堂就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主阵地,在这里学生除了学到语文知识外,还可以学到许多人生的哲理。例如一年级上册一篇课文《明天要远足》,讲述的就是一位小姑娘在一次远足前忐忑不安,辗转反则的心理。从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姑娘那纯真、好奇、乐观的性格,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可贵品质: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要永远保持希望与梦想,不被生活中的任何挫折与危险吓倒的乐观的态度。 二、利用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活动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会、朗诵会、黑板报、读书活动等等诸多语文活动,都就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舞台。写日记就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就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

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 三、利用作业评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作业做得就是否合格,就是否规范,就是否正确,最能体现一个学生就是否具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让学生保持作业本封面的整洁。再次,要求学生作业在整洁规范的基础上,做到语言表述的优美、内容表达的精确。这样把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让她们在做作业中体会做人的规范,了解做人不但要外表美,心灵更要美。 四、通过说话训练,教育学生克服困难,完善自我。 读文章能陶冶人的情操,训练讲话也能塑造人的品格。因此,在说话训练教学中,应该不就是为“说”而“说”,而就是做到“说”中“育人”,即在说话训练中,围绕说话目的,结合实际,采用灵活的教 学方式,选取恰当的说话题材,通过说话,达到既训练写话能力,又培 养人格熏陶思想的目的。 五、将核心素养教育教育渗透在阅读教学中,让书籍成为良师益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就是核心素养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好的书籍就就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并加强阅读指导,不能让学生只在意书中的情节,要懂得欣赏与评价,读懂中心思想,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觉悟。 小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与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应在生活习惯,

(完整版)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最终确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又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平时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设计预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学会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的综合表现,具体有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而预习卡的各项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些要点而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能有效的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社会趋势。 自从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这群古灵精怪的小不点儿,我就开始酝酿怎样带领他们走进预习这扇大门,而我的计划正式实施,是在他们成为小学生两个月之后。我设计的预习卡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下面我带领着大家一起看看预习卡的内容。 “我会读”板块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识字能力。要求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倾听后签字或写评语。家长对孩子有了关注,他们的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我敢猜”板块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要针对古诗学习,让孩子们大胆猜测古诗相关内容。“我想画”板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想象力。通过画笔描绘他们脑海中的课文,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将语文和美术有效整合,这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我在预习卡的最后,加入了“日有所诵”的内容。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行程六天的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结束了,时间不长,但收获颇丰。无论是观摩课堂还是专家讲座和点评,都让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倍感压力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本质,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它,就像顾老师在解释叶老所说的工具论时说:“叶老所说的工具,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而是指人们形成见解、演述真情、沟通心智、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研究学问、生存发展所须臾不可离开的语言中介”。所以,语文来源于生活,但也要应用于生活。正是基于这一点,新课标在明确了语文课程本质的前提下,归纳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以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得到优秀的品质、基本的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此,新课标将语文核心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和应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次观摩大赛的课程,初中组的十四节课,有十三节都选讲的古诗文,这是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所以传统文化进入教学,解决文言文阅读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自然应当包括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而阅读文言文的首要前提就是文言字词的理解,但文言文字词只有放在语境中才显得完整,如果单独拿出,割裂开来,就无法带给学生那种天然的汉语语感,割裂了文章的内容,掩盖了文章的思想。例如,重庆南开中学的谭悦老师在解决《诫子书》的字词时,便把字词放在了语境中让学生去理解,理解字词后接着翻译句子,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找到了语感,而且通过翻译也初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再如浙江省丽水经济开发区中学的毛然馨老师在解读《富贵不能淫》时,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她告诉学生一个字有很多种意思,把它放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必须结合语境去翻译。而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的孙雪老师却把《愚公移山》的字词单独拿出来让学生翻译,就显得与文本割裂而突兀。 还有一些老师在执教时能够再上升一个层次,使学生跨越字词的障碍后可以有更高的思维上的提升,如广西桂林市第十一中学的申治云老师在解读《狼》的过程中,有学生主动向老师提问:“为什么前狼被杀后狼不来帮助它呢?”这就由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

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核心素养解读 6页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核心素养解读 一、读:语文教学之本 语文课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循序渐进地读的,读是语文“发展课堂”之本。 1.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2.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

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3.精心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 4.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 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2015 年3 月30 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一、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授业解惑”。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才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语文知识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必须有相应素养的人才跟进,国民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关系我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当代教育界面对的课题。因此,在新一轮的教改进程中,国家对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对核心素养的梳理非常必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

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继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汉语中有很多满语迹象就是证明。有些汉语方言来源于满语的词汇,它们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语中,末字常改为轻声。例如:埋汰(脏)、饽饽(糕点)、个应(使反感)、萨其马(一种小吃)、的瑟(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磨即(即磨蹭)等等,这些文化信息需要在学习汉语之后才能理解。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读本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读本 语文核心素养及解读 二年级语文组 一、倾听能力 培养小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在各个学段都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学会了听,才会说,最后才逐渐学会写。听是其他能力的基础,会听的人才会学,而要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二、说话能力 说话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培养的训练活动。特别是当今工作节奏高效化、生活内容社交化、科技发展高速化,小学生毕业后具备高素质的说话能力有助于步入社会适应政治、经济、科技方面的交往需要。同时说话训练也有助于青少年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思维反应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培养。 三、阅读能力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四、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它既能从语言训练学生,也能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思维,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作文教学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五、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感的重要表现。朗读能力高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强,同时较高的朗读能力也能反映出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其语文素养也自然高人一筹。因此,在低年级阶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 六、书写能力 写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从低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语文教师,我总认为教会学生写得一手漂亮的字,不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都是我们老师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 七、质疑能力 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语文老师的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培养学生教问、乐问、善问的良好品质。 八、逻辑能力 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数学需要逻辑思维,语文也同样需要感性之外的逻辑思维。 九、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学生进行创造力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陶行知先生说

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要素

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 当前中学语文课标的修订提出并突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从课标修订及有关表述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主要目标,甚至可以说是终极目标。语文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其特别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因此具有无法取代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训,是检验我们的教学是否遵从教学规律,是否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的重要标准。 要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 一、何为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二、何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用当今学科教学的术语来表述,核心素养就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这几个方面在人心灵里融汇内化而形成的综合素质。那么语文的核心素养具体指什么呢? 三、语文的特质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确立

语文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过去语文教育专家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之后,有人又认为语文素养是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前面两种说法都不够全面,第一种只是知识素养,第二种只是能力素养.语文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除了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因此,语文核心素养应该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下面我来说说自己对专家们的观点的理解。教育专家们的理论把语文核心素养细分为四个方面三个层次核心素养内涵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和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思维发展与提升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审美鉴赏与创造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关注与参与 这个划分明确了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个大的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发展提升。 这一个划分,让我们明白,核心素养中的初级阶段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也就是“字、词、句、语、修、逻、文”七种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这一素养的培养首先要进行知识的积累,培养起语感。在此基础上,进步到培养整合信息、分析与构建语理(语言逻辑思路),进而再上升到适应各种语言环境的交流能力的培养。(如令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语文核心素养 什么就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她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与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与人文素养。在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都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众所周知,汉语就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更就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学科,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更就是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10条,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就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与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与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与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与写作方法知识等,就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就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与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与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就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与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与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0200529211454)

范文范例学习指导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 和审美的鉴赏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 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 ; 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思维的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审美的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 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大类,分别突出了语言和文学——准确 地讲是国语和国文——的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 每类能力素养阐释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概念定义,第二段落 为价值或意义,第三段落分解具体要素。 “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分别关注国语的工具性 和思考性,属于概念程序能力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 承与理解” 分别侧重国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属于策略创新能力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 1、积累; 2、系统; 3、交际; 4、评价。这些是语言基础素养。 5、策略;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思维发展与创新”素养包括: word 完美格式

1、直觉体验; 2、语言表达; 3、观点表达; 4、逻辑表达。这些是思考的基础素养。 5、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包括: 1、审美感情; 2、审美品位; 3、审美表达; 4、审美创造。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重在审美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包括: 1、文化自信; 2、文化吸收; 3、人生价值; 4、社会责任。前两个方面以体验理解为主,后两个方面以指导实践为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 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 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

崔峦 解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田晓玲整理)

解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崔峦 “核心素养”是当下比较热门的一个关键词。世界各国都在谈,其含义有比较宽泛的阐述,也有比较集中的一个点。在我们看来,核心素养不是综合的全面的,它指的是中心、是内核。 一个人的核心素养有三个维度: 1、健康身心、身体、心理。(谓之“育体”) 2、良好的品格。(谓之“育德”)这方面在当下至关重要,如今,针对信仰的额缺乏、滑坡,加强良好品德教育、核心价值观很重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中国崛起。“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中之重。 3、关键的能力。(谓之“育智”) 三个维度都具备了就说具有了核心素养。 如今,审视教育是有问题的。李克强总理说:我们的教育走的太快,请等一下落下的灵魂。这灵魂指爱、善、美。如果有了灵魂上的东西,即使技术、智力还赶不上别的国家、别人。那又能差到哪里去呢?我们的教育要德育为首、灵魂第一。 也是基于此,我们谈到“语文学科素养”,它分5大方面: 1、人格雏形的素养。(作为小学阶段,我们老师不敢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包下来,但可进行小范畴的培养。大德是爱国小德是爱、善、礼貌,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 2、关键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书写写字),这是今后学语文的基础,我们语文老师要在小学阶段夯实学生的这些基础) 3、提高阅读素养。(为什么又强调读,因为读太重要了,这是世界各国都公认的少不了阅读,这包括读书兴趣、方法指导、习惯养成,对书我们要痴迷,要天天读,鼓励学生手不释卷的读书,终生与书为友。阅读是教育之本,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无数事实证明,爱读书的人有好前途、好人生。老师不要光看好分数,还要看学生的阅读态度。如果这个孩子现在发展一般,但只要他爱读书,将来也会有好的人生,如:毛主席、马云、俞敏洪都是例子。俞敏洪这么忙,但他依然给自己订了一个规矩,每天深夜12点是阅读、写作时间,雷打不动,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