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茯苓菌种质量标准及检验规程

茯苓菌种质量标准及检验规程

作者:付杰王克勤苏玮方红邓芬

【摘要】目的规范茯苓菌种分离、培育方法,制定茯苓菌种质量标准及检验规程。方法在传统产区选择2~3代,体重2.5 kg以上的优质鲜菌种作为种苓,进行(母种、原种、栽培种)的分离与培养。结果制定了茯苓菌种质量标准及检验规程。结论标准及规程的建立保证了茯苓菌种的质量。

【关键词】茯苓菌种质量标准检验规程

茯苓为传统常用中药材,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应用历史[1],人工栽培的尝试始见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爰至南宋,栽培技术已臻完备,宋《癸辛杂识》记载的使用新鲜菌核作种的“肉引栽培”方法,一直沿用至20世纪60年代[2]。20世纪70年代初,在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教授指导下,湖北成功地研制出“茯苓纯菌丝菌种”,并以其代替传统“肉引”作为种源,开创了茯苓的“菌种栽培”[3]。该种技术经三十多年应用,已在全国广泛推广。但是,由于各地在菌种分离、培育等具体方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导致菌种质量不一[4]。1999~2002年,本课题组在承担“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茯苓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期间,初步规范了茯苓菌种分离、培育方法,制定了茯苓菌种质量标准及检验规程。目前,该项研究仍在继续进行。现将该项工作的初试情况报道如下。

1 茯苓菌种的分级用于分离茯苓菌种的鲜茯苓菌核称为种苓,由种苓直接分离、培育的一级菌种,称为茯苓母种;母种经扩大培育的二级菌种,称为茯苓原种;原种经扩大培育的三级菌种,直接用于栽培种植,称为茯苓栽培菌种。

2 种苓来源及标准

2.1 种苓来源在传统产区,选择优良栽培菌株(品系),提前进行培育;在栽培培育出的新鲜菌核中,进行认真挑选。

2.2 种苓标准2~3代,体重2.5 kg以上的优质鲜菌核;个体较大,近球形;外皮较薄,颜色黄棕色或淡棕色,有明显的白色或淡棕色裂纹;生长旺盛,切或掰开后,内部苓肉色白,茯苓气味浓郁,有较多乳白色或淡青色浆汁渗出;外皮完整,无虫咬损伤,无腐烂异样。

2.3 种苓的储存与运输种苓选定后要及时进行分离使用;若需暂短储存或运往他地使用,必须埋在湿沙内,以防干燥。

3 培养基制备

3.1 母种培养基原料为马铃薯(去皮)200 g,葡萄糖20 g,松根或松木屑煎汁40 ml,琼脂20 g,水1 000 ml;将松根(或松木屑)加适量水(以淹没2~3 cm为度),煎煮30 min,用八层纱布(用水浸湿后拧干)过滤,取滤液静置1 h使沉降,取上清液浓缩至约40 ml,备用。将马铃薯去皮(挖去发芽薯块芽眼),洗净,切成薄片,用水冲洗干净,称取200 g,加水1 000 ml,煮沸至软而不烂为度,用八层纱布(用水浸湿后拧干)过滤,取滤液。称取琼脂20 g,加入马铃薯滤液中,煮至全部溶化。溶液中加入葡萄糖,搅拌溶化,再加入松根(或松木屑)煎汁,并加水补足1 000 ml,分装于试管或三角瓶中;将配制的母种培养基置高压灭菌锅内,用1.0 kg/cm2压力(温度121.3℃)灭菌30 min;试管趁热摆放斜面,冷却后,备用。

3.2 原种培养基原料为小麦粒90%,松木屑10%,营养液(1%蔗糖、0.4%硝酸铵或硫酸铵);将麦粒精选,除去瘪粒、杂质,洗净,置40℃左右温度的营养液中浸泡10 h,取出,滤干。将滤出的小麦粒与5%松木屑混拌均匀,装入400 ml盐水瓶或聚丙烯硬塑料瓶内,边装料边振摇,并用扁形铁钩或木棒稍压实,使之均匀装至瓶肩处。将另5%松木屑用营养液润湿,盖在瓶内培养基料表面,厚约0.4 cm。用锥形木棒在瓶中扎一直洞约至瓶底,揩净瓶内壁、外壁沾有的物料,塞紧棉塞或具海绵塞的瓶盖。瓶盖外部用二层报纸包裹,用棉索或橡筋进行包扎;将配制的原种培养基置高压灭菌锅内,用1.4 kg/cm2压力(温度129℃)灭菌2 h,或置常压灭菌灶内,用流通蒸气(100℃)灭菌8~10 h;灭菌后慢慢冷却,备用。

3.3 栽培种培养基(松木屑型培养基)原料为松木屑78%,米糠(或麦麸)20%,蔗糖1%,熟石膏1%,水料比1∶1.0~1.2;首先将蔗糖溶于水中。将米糠(或麦麸)与熟石膏混匀,再加入松木屑,拌匀。然后加入溶化了的蔗糠水,翻拌均匀,使培养基料含水量为44%~70%。即紧握培养基料使指间稍见渗水为度。培养基料配制后放置30 min,待水份均匀透入料中,进行装袋。将聚丙烯塑料袋(ф12 cm,高24 cm,厚4丝)折角呈方底形,把配制的培养基料装入袋中,每袋400 g左右,随后压实并抹平表面,揩净袋口内外壁表面沾有的物料,套入硬塑料颈圈,把袋口向外翻出 1.4~2.0 cm,盖上具海绵塞的塑料套盖,套盖外部用两层报纸包裹,用棉索或橡筋进行包扎;将配制的栽培种培养基置常压灭菌灶内,用流通蒸气(温度100℃)灭菌8~10 h,或置高压灭菌锅内,用1.4 kg/cm2压力(温度129℃)灭菌2 h;灭菌后慢慢冷却,备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