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音希声_叶德均先生的古代戏曲_小说研究_刘相雨

大音希声_叶德均先生的古代戏曲_小说研究_刘相雨

大音希声_叶德均先生的古代戏曲_小说研究_刘相雨
大音希声_叶德均先生的古代戏曲_小说研究_刘相雨

叶德均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古代文学研究家。他是江苏淮安人,生于1911年,193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44年在湖州中学任教,1945年在青年中学任教,1947—1948年在长沙湖南大学任副教授,1948年到1956年7月,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教书,1956年7月6日去世,年仅四十五岁①。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叶德均一生主要从事戏曲、小说和民间文学等所谓的“俗文学”研究②,主要著作有《淮安歌谣集》(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929年版)、《曲品考》(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室1944年铅印本)、《宋元明讲唱文学》(上杂出版社1953年版)等等。叶德均去世后,他的著作由赵景深、李平整理,结集为《戏曲小说丛考》,收录了叶德均一生的大部分研究成果,该书1957年12月已经整理完毕,但是直到1979年5月才由中华书局出版,2004年12月中华书局又出版了第二版(以下简称《丛考》,页码以中华书局2004年第二版为准)。叶德均的相关研究在其同时代学者中成就斐然,但是他死后却颇为寂寞。虽然现当代学术界对他的研究成果多有引用,但是对其进行全面评价的论文却颇为稀少③。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一下他的学术成就。

一 叶德均的民间文学研究

20世纪20、3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民间口头文学受到人们的热情关注,兴起了所谓的“歌

谣学运动”。1920年在北京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开始发行《歌谣》周刊,向全国公开征集歌谣。1927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创办了《民间文艺》周刊,次年更名为《民俗周刊》,发表了很多关于民俗和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文章④,叶德均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开始走上学术道路的。叶德均出版的第一部书《淮安歌谣集》,就是搜集、整理的家乡淮安的歌谣,1929年该书作为“民俗丛书”之一由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出版,这一年他才十八岁。该书的出版,激发了叶德均的研究热情,此后数年他一直致力于民俗和民间文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戏曲、小说时,他往往也会借用民俗学或民间文学的方式和方法。他发表的民间文学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民间文艺的分类》(《文学周报》第6卷,开明书店1928年版)、《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过去及现在》(《草野》第5卷第3号,1931年4月25日)和《猴娃娘型故事略论》(《民俗》周刊第1卷第2期,1937年1月)等等。其中,《猴娃娘型故事略论》一文借鉴了钟敬文《中国民间故事型式》(《民俗学集刊》第一辑,1931年7月)中的分类方式,论述了猴娃娘型故事发展演变的情况与原因,该论文影响较大,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

叶德均在讲唱文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是《宋元明讲唱文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一部关于讲唱文学的专著,由上杂出版社1953年初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再版,中华书局1959年第三版。该书首先从韵文

大音希声———叶德均先生的古代戏曲、小说研究

刘相雨

·学者研究·

① 赵景深为叶德均著《戏曲小说丛考》所写《序》中有对他生平的介绍。

② 此处的“俗文学”一词采纳了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中的概念,认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几乎包括了除诗歌、散文以外的所有重要文体。

③ 笔者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发现从1979年至2007年,专门研究他的论文只有一篇,即文平《从民间文艺中吸取营养——读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思想战线》1991年第5期。

④ 关于这一时期“歌谣学运动”的详细情况,可参看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35—746页。

大音希声——叶德均先生的古代戏曲、小说研究147

的文辞和实际演唱的情况,将讲唱文学分为两大类——乐曲系和诗赞系,然后论述了宋、元、明时期各种讲唱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例如乐曲系的讲唱文学,他分别讲述了宋代的小说、叙事鼓子词、覆赚和诸宫调,元代的驭说、说唱货郎儿,明代的陶真、叙事乐曲道情和叙事莲花落等。诗赞系统的讲唱文学,他论述了宋代的涯词、陶真,元代的词话,明代的弹词和鼓词等。在该书中,叶德均根据元杂剧中大量引用词话的事实,认为“戏曲是从叙述体的说唱发展而来”(《丛考》第664页);他认为“词话的词是应作‘文词’和‘唱词’的广义解释,既有诗赞词,也有各种乐曲词,但应以诗赞词为主”(《丛考》第658页)等等,这些论述都很具有启发意义。

叶德均的《歌谣资料汇录》(1955年)是他从宋代以来的笔记、诗话、地方文献、通俗小说和元、明、清以来的南戏、传奇等资料中辑录出的歌谣资料,目的是给研究口头文学的人提供帮助,文中还辑录了瑶歌、僮歌、苗歌等少数民族的歌谣,十分珍贵。

另外,叶德均对于清代的弹词女作家,也给予了关注。他著有《〈再生缘〉续作者许宗彦梁德绳夫妇年谱》,文章在考察了《再生缘》作者陈端生的家庭情况后,详细考证了梁德绳夫妇的生平、经历和续写《再生缘》的基本情况。他对于弹词《笔生花》的作者邱心如、弹词《梦影缘》的作者郑澹若、弹词《精忠传》的作者周颖芳等人的生平经历也都有些新的发现。

二 叶德均的戏曲研究

戏曲研究是叶德均一生学术研究的重点,他在这方面用力最勤,成果也最多。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重视戏曲资料的搜集、整理,尤其是重视剧目的清理与调查:

20世纪初,我国的学术界出现了两位著名的戏曲研究家,一位是王国维,一位是吴梅。王国维著有《曲录》(1908年)、《戏曲考源》(1909年)、《古剧角色考》(1911年)、《宋元戏曲考》(1912年)等著作,吴梅有《奢摩他室曲话》(1907年)、《顾曲麈谈》(1914年)、《中国戏曲概论》(1926年)等著作,在当时的学术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王国维、吴梅研究戏曲的方法和路数颇有不同。王国维研究的重点在戏曲资料的搜集、整理,他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宋元戏曲考》,该书在戏曲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王国维在《序》中曾经十分自豪地说:“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其所贡于此学者亦以此书为多。”吴梅研究的重点在戏曲的格律,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赏曲、谱曲;在戏曲史方面,他在王国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重点转向明清的传奇和杂剧①。在这两种研究范式中,叶德均更加欣赏王国维的研究方法。他称赞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曲录》等作品“不仅考证精确,而且奠定了戏曲史研究的基础”;他对于吴梅的戏曲研究则多有批评,他认为吴梅“决非一个现代的戏曲史家,而是致力于作曲、订谱的传统文人”,“他以毕生精力虚耗在无用的作曲、度曲方面,以至在戏曲史方面所得有限,这是颇可惋惜的”②,他还批评吴梅研究戏曲时“治学方法的随意和考证的疏忽”(《丛考》第484—494页)。与王国维大约同时,另外一位戏曲研究者——姚华,也很受叶德均的推崇。叶德均在《姚华的〈菉漪室曲话〉》一文中,称赞姚华“用治经史的校勘、辑佚的朴学方法来治戏曲”,其研究成果“精密独到”(《丛考》第480页)。其实,这也是叶德均本人最为欣赏、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他的《曲品考》(1944年)、《曲目钩沉录》(1949年)、《祁氏曲品剧品补校》(1955年)等都是这方面的作品。

《曲目钩沉录》是叶德均用力颇勤的一部古代戏曲目录。该文在凡例中声称,“凡元明清诸家曲目、曲评之书已著录之曲目”、“明清公私家藏书目及汇刻书目所载者”以及“凡诸家曲目未著录而今尚存传本者”等概不收入,而所收录的“大抵取材于诗、文、词集、诗话、杂著、方志、书目、小说、戏曲诸书,以未见著录且无传本者为限”。据笔者统计,叶德均从大量的资料中共钩沉出明代的杂剧十五条(十五种),传奇十九条(三十五种)以及杂剧、传奇未明之属十一条(十五种);清代的杂剧十五条(三十一

① 关于王国维、吴梅戏曲研究的差异,可以参看江巨荣《〈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② 叶德均对于戏曲格律等内容的研究带有较大的偏见,他在《关于新曲苑》一文中,认为“书中所收作曲、度曲、曲韵诸种,对于治曲史者,可说是一无用处”,“而作曲、度曲之类,只有抱残守阙者才需要这类东西”(第468页)。笔者认为,叶德均这里对吴梅的批评过于苛刻,研究戏曲的格律对于研究戏曲史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因为戏曲剧本不仅是用来阅读的,更主要的是用来演出的。

文学遗产·二○○八年第三期148

种),传奇四十三条(五十四种)以及杂剧、传奇未明之属二十一条(二十六种)。这种研究工作,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披沙拣金般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在一般学者看来,这是一种费时费力而又不讨好的工作,即使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其研究成果也很难在学术界引起重大的反响。但是,这种工作对于我们全面地了解明清时期的戏曲创作、流传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不是一个热爱戏曲、淡于名利的人是绝对不会做这种工作的。

叶德均在《曲目钩沉录》中,不但钩沉出了许多古代戏曲剧目,而且对于同一题材或同一剧名的相关剧作进行了总结,使我们看到某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传播情况,达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如他在谈到清代王莘圃的《再生缘》传奇时,就列举了明代蘅芜室主及清代张雍敬、张玉谷、槐庭、程北涯以及无名氏的同名剧作等等,使我们看到了明清时期的人们对此类故事的浓厚兴趣(《丛考》第115页)。另外,在谈到无名氏的《西湖雪》时,就将清代以冯小情故事为背景的其他三部戏曲作品列出:郎玉甫《万花亭》、张道《梅花梦》、钱文伟《薄命花》(《丛考》第135页)①。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为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了学术线索,便于学者们进行某一领域的专题研究。

《祁氏曲品剧品补校》是叶德均的又一部戏曲目录学方面的著作。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剧品》共收曲目七百零九种,其中有二百九十五种未见其他戏曲目录,因此受到戏曲研究界的高度重视;而且利用该曲目可以订正吕天成《曲品》以及其它曲目的某些错误。叶德均的《祁氏曲品剧品补校》是以黄裳校注的《远山堂曲品剧品校录》(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为基础,“择其可补充、商榷者二百四十余则,为之补校一过”。叶德均在补校过程中,将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者的同名剧作放在一起来展开论述,条目非常清楚。在该文的《后记》中,他又详细地阐述了《远山堂曲品剧品》的学术价值,认为该书“不仅丰富了明代传奇、杂剧的数量,也提供了明代戏曲史一些重要资料,而最主要的是对编

纂明代传奇、杂剧的曲目的,提供许多从来不知道的资料”(《丛考》第305页)。此外,他也指出了黄裳校本中的一些失误,如他“不按照曲目书籍成书先后来处理,反而先提出晚出的姚、王两家的曲目,结果除了胪列不同说法外,并没有解决问题,甚至于还有‘治丝益棼’的情况,这样做对于读者是很难有所裨益的”(《丛考》第312页)。

叶德均不但认真搜集剧目,而且重视索引的编制。他在《关于〈新曲苑〉》一文中,曾经为任讷辑《新曲苑》(中华书局1940年出版)丛书三十五种编制了详细的索引,将该丛书中引用的一百四十一种书目按朝代先后次序一一列出,大大方便了使用该书的学者。他还曾经为蒋瑞藻《小说考证》的引用书目做过索引。这种不计个人名利,甘心“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学术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叶德均重视戏曲资料的版本问题,他认为“现在编印古书,最低限度是必要举出所据的版本,并以古本为主”(《丛考》第467页),他的《曲品考》就是这方面的作品。《曲品》是明代著名戏曲理论家吕天成的著作,其中著录的一百九十一种传奇目录和一些已佚传奇的内容,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②。但是,叶德均当时能够见到的《曲品》的版本情况十分复杂,特别是这些版本往往将吕天成的《曲品》与清代高奕的《新传奇品》以及无名氏的《古人传奇总目》合刊,使人们分不清楚哪些是吕天成《曲品》原有的内容③。叶德均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缜密的考证,力图恢复《曲品》的真相和原貌。在《曲品考》中,他首先列举了当时能够见到的五种重要的《曲品》版本:暖红室刊本、吴梅校本、《曲苑》初编本、《重订曲苑》本和《增补曲苑》本,并根据这五个版本的来源和校补情况,将其分为《曲苑》本、暖红室本两个系统,指出了两个系统的主要差异在于排列分卷和增补注释两个方面。其次,他通过两个版本系统的详细的对比和校勘,列出了暖红室本、吴梅校本的一百一十八处增改、注释的情况,并一一指出它们的优缺点,他认为暖红室本的增改“不仅混淆原文和注释,而且还有遗误读者之嫌。

① 这种研究方式,在叶德均的其他著作中亦有体现,如在《祁氏曲品剧品补校》中,他在“谢弘仪《蝴蝶梦》”条下,就列举了明清时期其他四部同名剧作。

② 吴书荫指出,1610年的通行本《曲品》著录南戏和传奇作品一百九十二种;1613年的增补本,著录南戏和传奇作品二百一十二种(见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33页)。

③ 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以清代杨志鸿钞本(现藏清华大学图书馆)为底本,该版本没有杂入高奕的《新传奇品》和无名氏的《古人传奇总目》。吴本以此为底本,进行了详细的校对和注释,是一部后出转精的著作。

大音希声——叶德均先生的古代戏曲、小说研究149

至于改名为字,形式虽然一律,也殊失本来面目”(《丛考》第164页),并且有些新增的注释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他根据《曲品》的体例,分析了诸本共同的错误和《曲品》本身的简脱情况。再次,他分析了与《曲品》合刊的《古人传奇总目》的情况,认为该书和吕天成无关,并非《曲品》卷中,认为其作者当是“《曲品》的读者或传抄者”,“其时代当为清初或中叶”

(《丛考》第175—176页)。最后,他论述了《曲品》对于黄文 《曲海目》、姚燮《今乐考证》和王国维《曲录》等书的影响,并指出了各书在引用《曲品》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叶德均的《曲品考》考证细腻,论证充分,结论允当。中国戏曲研究院编辑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六册收录了吕天成的《曲品》,该版本在分卷方面采纳了叶德均的意见,将高奕的《新传奇品》和无名氏的《古人传奇总目》从《曲品》中分离出来,不再作为《曲品》的一部分,但是该版本没有说明所用的底本,有时以暖红室本为底本,有时以“清河郡本”为底本,前后体例很不一致,又造成了新的混乱①。

《曲目钩沉录》、《曲品考》、《祁氏曲品剧品补校》是叶德均在戏曲目录学方面的重要著作,这种研究工作对于我们完整的古代戏曲史的编写意义重大,在学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对戏曲家生平经历的关注:叶德均十分注意搜集戏曲家的生平资料,他在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白朴年谱》(1949年)、《元代曲家同姓名考》(1949年)、《读曲小纪》、《清代曲家小纪》等专门研究古代戏曲家的论文。《白朴年谱》写成于1949年,该文根据《遗山先生文集》、《天籁集》以及其它戏曲文献,勾勒了白朴的生平经历与主要作品,是较早地全面研究白朴的文章②。叶德均的《元代曲家同姓名考》则在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等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元代曲家同姓名者四十三人,其中曲家二十人,与曲家同姓名或同姓字者二十三人。《读曲小纪》则考察了明代曲家张凤翼、龙膺、王 、黄钧宰等

十余人的生平和作品。《清代曲家小纪》考察了刘赤江、王复等人的作品。上述材料的搜集和整理虽然还不成系统,但是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戏曲家和戏曲创作的情况很有帮助。

3.关于明代南戏五大腔调的论述:叶德均的《明代南戏五大腔调及其支流》是论述明代南戏声腔方面的作品。该论文以南戏各声腔出现时间的早晚为顺序,论述了温州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等五大声腔兴起、发展、兴盛、衰落的时间、地域以及具体演唱时的情况③。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的是,他比较关注各声腔实际演唱时的情况,如某一声腔是否严格遵守声调、格律,演唱时是否有乐器伴奏,如有乐器伴奏,以什么乐器为主等等问题。他认为早期南戏主要是以清唱为主,偶尔有用管弦乐伴奏的,在演唱过程中有时采用“帮合”唱的唱法;海盐腔则主要是清唱,用拍板或拍手节拍;弋阳腔采用帮合唱、滚唱等演唱方式;昆山腔则用笛子做主要伴奏,演唱时“特别注重抑扬顿挫,具有清柔、曲折、婉转的特色,而用喉转音到细若游丝的地步,更是精致、细腻”(《丛考》第45页)。其次,他还注意到戏曲声腔的产生、流传与当地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之间的关系,五大声腔的产生几乎都在当时商业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再次,在研究方法上,他借鉴陈寅恪“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小说中的资料来考证戏曲。如在谈到海盐腔时,他就采用了《金瓶梅词话》中有关材料来论述海盐腔在万历时期的实际演唱情况④。

在该论文中,叶德均在论述宜黄腔时,注意到了汤显祖与宜黄当地优伶的密切关系;他针对汤显祖戏曲的不合音律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汤氏《牡丹亭》等‘四梦’是供宜黄演员演唱的脚本,也是按照他们唱南曲具体情况作曲、度曲的,这自然和昆腔的唱法不同”(《丛考》第57页)。此一观点,后来引起学术界的一段公案,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纷纷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① 吴新雷先生早已对此书提出批评,见吴新雷《曲品真本的考见》,《文汇报》1962年4月20日第三版。

② 叶德均之前研究白朴的有苏明仁《白仁甫年谱》,刊于燕京大学《文学年报》第一期。

③ 现在比较通行的文学史,如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在讲到明代南戏时,一般介绍四大声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而不提温州腔。徐朔方认为,温州腔本身就不存在,他说:“南戏起源温州说的一个弱点,是它没有当地的声腔作为依托。”(《徐朔方说戏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④ 叶德均在运用这些材料时,是以《金瓶梅词话》成书于万历年间为前提来展开论述的,其实这一前提是不太可靠的。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金瓶梅词话》成书于嘉靖时期还是万历时期,仍然有不同意见。

文学遗产·二○○八年第三期150

徐朔方先生在《汤显祖年谱》中又重新提出这一观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①,后来他又陆续著文阐述之。高宇在《我国导演学的拓荒人汤显祖》(《戏剧研究》1979年第1期)一文中支持徐朔方先生的观点。钱南扬在《汤显祖剧作的腔调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詹慕陶在《关于汤显祖的导演活动和剧作腔调——与高宇先生商榷》(《戏剧艺术》1980年第1期),程芸在《也谈汤显祖戏曲与昆腔的关系》(《文艺研究》2002年第1期)等论文中则反对这一观点②。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仍然没有统一的意见或看法。但是,叶德均提出的这一问题,却促使学术界深入讨论了汤显祖剧作的“失律”问题,使人们对于汤显祖剧作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在学术界,有时提出一个有重要价值的学术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三 叶德均的小说研究

叶德均早年主要从事民俗和民间文学研究,他的小说研究也受到其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如他的《无支祈传说考》就是在鲁迅《稗边小缀》(鲁迅《唐宋传奇集》后附录)和黄芝岗《中国的水神》(生活书店1934年版)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了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淮涡水神无支祈故事发展演变的过程。叶德均认为,无支祈传说起源于唐代,在唐代流行一时;在南宋,锁无支祈的人物由禹和庚辰改变为唐代的真实人物僧伽,僧伽降服的人物又有无支祈、水母两种说法;在元代传说中,无支祈变成了女性;在清代,无支祈和水母两种传说联系更加密切。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无支祈从水神变为水怪的原因,并认为该故事与印度《拉马耶那》(现在一般翻译为《罗摩衍那》)中的猴子故事无关。从民俗的角度来研究小说,为小

说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叶德均的《水浒传和宋元风习》一文,则选取《水浒传》中关于“灯市”、“酒库”、“锦体”、“圆社”等社会风习的描写,将其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等资料中的相关描写对照,发现《水浒传》中的这类描写和宋元时期的实际情形大致符合。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探讨《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成书时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③。

叶德均注意对小说家生平的研究。他的《凌濛初事迹系年》(1947年)根据嘉庆十年(1805)刊刻的《凌氏宗谱》以及《湖州府志》、《乌程县志》等相关材料,较为详细地勾勒出了凌濛初的家世、生平、交游、创作等情况,是一篇影响较大的研究凌濛初的文章,被有的学者称为20世纪研究凌濛初家世最突出的两项成果之一④。他的《瞿佑史料辑》则在鲁迅《小说旧闻钞·剪灯新话》的基础上,分别从郎瑛《七修续稿》、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清《浙江通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七种材料中辑录出了有关瞿佑的材料,为我们全面评价这一人物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叶德均在《西游记研究的资料》一文中,考证出吴承恩与淮安太守陈文烛交游的时间在隆庆四年(1570)到万历二年(1574)之间,吴承恩与总督胡宗宪交往的时间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这为进一步考察吴承恩的生平提供了依据。他在该文中还对吴承恩是否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提出了质疑,他说:“天启《淮安府志》卷一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康熙《淮安府志》卷一二均著录吴承恩《西游记》,此《西游记》是否即通俗小说,不无可疑,但在尚无确证可以推翻吴作说之前,仍不妨认他为《西游记》的一个修订者。”这一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章培恒、苏兴等著名学者纷纷对这一问

① 徐朔方自己说,《汤显祖年谱》有1956年初版本,笔者各方搜索,只见到了1958年版的《汤显祖年谱》。学术界多以徐朔方先生为这一观点的首先提出者,其实叶德均提出这一观点应该比徐朔方要略早:叶德均于1956年去世,赵景深于1957年已经编辑完成《戏曲小说丛考》,不过该书一直到1979年才出版。

② 关于这一争论,可参看黄振林《汤显祖剧作的腔调问题研究述评》,《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③ 近年来,石昌渝、沈伯俊、侯会等人从《水浒传》中武器、白银的使用来判断《水浒传》的成书时间,与叶德均的这一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例如石昌渝《从朴刀杆棒到子母炮——〈水浒传〉成书研究之一》,《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沈伯俊《文学史料的归纳与解读——元代至明初小说和戏曲中白银的使用》,《文艺研究》2005年第1期;侯会《疑〈水浒传〉前半部撰于明宣德初年——试从小说中的货币信息加以推断》,《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

④ 徐永斌《凌濛初家世研究及新资料的发现》,《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1期。

大音希声——叶德均先生的古代戏曲、小说研究151

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研究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①。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定论。

叶德均对于小说的本事研究也比较关注,他的《古今小说探原三则》、《三言二拍来源小补》以及《聊斋志异的本事》等,都是这方面的文章。

《古今小说探原三则》主要探讨了《古今小说》(又名《喻世明言》)中《陈御史巧勘金钿钗》、《穷马周遭际卖媪》、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三个故事的本事来源。《三言二拍来源小补》则是在孙楷第《三言二拍来源考》②、赵景深的系列论文《〈喻世明言〉的来源和影响》(1940年)、《〈警世通言〉的来源和影响》(1936年)、《〈醒世恒言〉的来源和影响》(1937年)、《〈拍案惊奇〉的来源和影响》(1933年)、

《〈二刻拍案惊奇〉的来源和影响》(1946年)的基础上③,补考了五篇的来源、增补了十四篇未及收入的文献。从整体上来看,叶德均在“三言二拍”研究方面所用的工夫,不如孙楷第、赵景深先生为多。与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十四章的相关研究相比,叶德均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但是也为探讨“三言二拍”的故事来源做了一些添砖加瓦的基础工作。他在《聊斋志异的本事》一文中,运用了民间故事的概念和术语,指出了《聊斋志异》中四十余则故事的本事和来源。如他认为《聊斋志异》中的《夜叉国》属于“熊妻型”民谭,《慧芳》属于“螺女型”民谭,

《王六郎》属于“水鬼渔夫型”民谭,

《贾奉雉》属于“仙乡淹留型”民谭。《关于儒林外史》一文也指出了《儒林外史》中五则故事的本事和来源。

其实,这种探讨小说本事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才能够找到一条所需的资料,个中苦辛,只有深入这一领域的人才能够明白。

四 叶德均的学术传承、学术思想和学术特色

叶德均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走上学术道路的,这一时期对原先为人们所重视的诗歌、散文的研究相对比较寂寞,而那些原来难登“大雅之堂”的戏曲、小说和民间文学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如20世纪初叶王国维、吴梅等人对于戏曲的研究,鲁迅、胡适等人对于小说的研究,郑振铎、钟敬文等人对于民俗和民间文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向下看”的倾向,向普通民众看齐,深入发掘蕴藏于中下民众中的文化因子。叶德均一生主要研究戏曲、小说和民间文学,是和这种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叶德均的学术研究,深受赵景深教授的影响。赵景深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史和小说史研究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家。赵景深在20世纪20年代末对民间故事研究颇多,曾经出版过《民间故事研究》(复旦书店1928年版)、《民间故事丛话》(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930年版)等著作。20世纪30年代,赵景深开始将研究兴趣转向戏曲、小说方面,先后出版有《宋元戏文本事》、

《元人杂剧辑逸》、

《大鼓研究》、《弹词考证》、《小说戏曲新考》等著作④。叶德均与赵景深关系密切,他比较早的一篇关于民间文艺的论文《民间文艺的分类》,就发表在赵景深主编的《文学周报》上(当时叶德均十七岁)。20世纪30年代初,赵景深在复旦大学任教时,叶德均正在复旦大学读书,得到过赵景深教授的亲自指点。叶德均从复旦大学毕业以后,也一直与赵景深教授保持着通信联系。特别是在1946—1948年,他与赵景深教授来往密切,他的许多文章都发表在赵景深主编的所谓“沪字号”《俗文学》周刊上,据有的学者统计,发表在上述刊物上的文章多达四十三篇⑤。

除了赵景深教授以外,叶德均与当时的著名学者陈汝

① 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章培恒《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

《再谈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复旦学报》1986年第1期),杨秉祺《章回小说〈西游记〉疑非吴承恩作》(《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苏兴《也谈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谢巍《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研究》(《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4辑)等等。关于这一论争的详细情况,可参看苗怀明《20世纪〈西游记〉文献研究述评》(《学术交流》2004年第1期)。

② 见《北京图书馆馆刊》第5卷第2号,后来孙楷第在《小说旁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又加以增补。

③ 这五篇论文现在都被收入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年版。

④ 关于赵景深教授的情况,可参看邓绍基《以“五心”铸造成就的赵景深先生》,《文学遗产》2003年第1期。

⑤ 关家铮《20世纪40年代“沪字号”俗文学周刊》,《民俗研究》2002年第2期。

文学遗产·二○○八年第三期152

衡、陆萼庭、戴望舒等人亦有交往,他的《曲目钩沉录》中的一些材料,就曾经得到这些朋友的帮助。1948年叶德均到云南大学以后,由于远离了当时的学术研究中心,加上研究资料的匮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叶德均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限制了其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从叶德均的全部著述来看,他研究的重点不在于戏曲史、小说史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评价,也不在于戏曲、小说作品艺术价值的探讨,而在于戏曲史、小说史基本资料的搜集、校勘和整理。他从一个个具体问题出发,逐层深入地解决之。在研究方法上,他主要运用清代乾嘉学派治经史时校勘、辑佚的方法来研究戏曲和小说。如他对于古代戏曲剧目的钩沉和戏曲目录的整理,对于古代小说本事来源的考察等等。叶德均的这一研究,在我国戏曲史、小说史的初创时期是必需的、不可替代的,也是20世纪上半叶治戏曲史、小说史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如王国维的《曲录》,鲁迅的《小说旧闻钞》、《古小说钩沉》,钱南扬的《宋元南戏百一录》,冯沅君的《古剧说汇》等,都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以后,叶德均也曾经尝试用新的方法来研究戏曲和小说。如他的《明代南戏五大腔调及其支流》就试图对明代南戏各声腔的发展概况做一宏观的鸟瞰,该文长达数万字,与他解放前的研究路数有所不同。在该论文中,他用当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来分析、评价南戏各声腔的价值,如他认为,“海盐腔是以地主阶级为服务的主要对象”的,弋阳腔是“以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为主要服务的对象”,并且在戏曲领域形成了“人民大众的余姚腔、弋阳腔和以地主阶级为主要对象的海盐腔、昆山腔两个壁垒”(《丛考》第25页、第29页、第50页)。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种分析虽然有简单化之嫌,但是他运用新方法的努力还是显而易见的。再如他的《歌谣资料汇录》,选录的歌谣主要包括两项,“第一项是反映封建社会政治黑暗和当时人民的痛苦和愿望的民谣”,“第二项是一般歌谣”(《丛考》第771页)。从选录的标准来看,他是把歌谣的阶级性、人民性放在第一位。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和人民性,是建国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学者们较为普遍地采用的一种评价标准。

叶德均研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于作家生平资料的重视,无论是戏曲家、小说家、弹词家还是说书人等,他都注意搜集其生平资料,钩稽其生平事迹,或为之作

年谱,或为之作传记。叶德均做这类研究时,除了关注传记、墓志铭等直接的材料外,还特别注意从宗谱、方志、题跋及相关诗文集中搜集材料,而这些材料以前是不大为学者们所重视的。如他的《凌濛初事迹系年》,其核心材料即来自于嘉庆年间刊刻的《凌氏宗谱》,再证以同治年间的《湖州府志》、光绪年间的《乌程县志》、乾隆年间的《徐州府志》等材料,加上凌濛初刊刻的相关书籍中的一些题跋,较为详细地勾勒出了凌濛初的生平情况,其研究成果甚为学界重视。再如,为了查找弹词女作家邱心如的生平资料,他“曾查过光绪《淮安府志》,同治《山阳县志》,民国《续纂山阳县志》,王锡祺《山阳诗征续编》等书”(《丛考》第743页),此外,他还查了民国十一年(1922)的《邱氏族谱存略》等书。

另外,叶德均读书时,心细如发,经常能够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学术问题。不过,叶德均提出的这些问题,在当时的学术界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如关于汤显祖戏曲的“失律”问题,叶德均提出该问题的时间应该比徐朔方略早,学术界却多以为是徐朔方首次提出并引起讨论;再如关于吴承恩是否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问题,叶德均较早地提出质疑,可是直到1983年章培恒重新提出这一问题时,学术界才深入地探讨;还有,叶德均在《水浒传和宋元风习》一文中,运用宋代的文献资料来考察《水浒传》的成书过程,这种研究方法在石昌渝的《从朴刀杆棒到子母炮——〈水浒传〉成书研究之一》一文发表后,才为学术界较多地采用。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叶德均所提的问题具有超前性,当时的其他学者尚未意识到其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一面,在于他论述问题的方式。叶德均论述问题时,往往重视直觉的体悟,缺乏严密的逻辑分析,因此说服力不强,难以引起学者们讨论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叶德均的相关研究,尽管还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但是他在我国古代戏曲、古代小说研究史上的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对于这样一位学者,应该投入更多的关注。

(本文属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最新《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专题》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专题考试题 专业姓名学号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元代剧作家__纪君祥___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土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受欢迎的角色,康进之的《____李逵负荆___》和高文秀的《双献功》就是以他为核心人物的优秀剧本。 3.《单刀会》是元代杂剧作家___关汉卿____的历史剧代表作,剧中突出了关羽豪迈无畏的英雄气概,并借关羽之口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沧桑之感。 4.元代剧作家_____白朴____的杂剧《梧桐雨》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神,朴实而又优雅,赢得了无数的赞誉。 5.元代很多杂剧改编自唐传奇,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传奇小说《_____莺莺传___》,郑光祖的杂剧《____倩女离魂___》改编自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6.四大南戏之一的《拜月亭》,是根据元代剧作家___关汉卿___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剧中描写了蒋世隆与王瑞兰、陀满兴福与蒋瑞莲聚散悲欢的爱情故事。 7.梁辰鱼创作的传奇《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 8.清初传奇创作非常繁荣,洪升的《___长生殿___》和__孔尚任_____的《桃花扇》代表了这一阶段传奇创作的最高成就 9.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包括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和《___紫钗记_____》。 10.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以戏曲来反映现实政治和平民生活,李玉、朱素臣等合作的_____清忠谱____是其代表作之一,剧中反映了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的斗争。 11、杂剧《四声猿》的作者是徐渭。 12、《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13.《桃花扇》传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表现南明历史。 14.“四大谴责小说”指《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15.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和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被称为元杂“四 大爱情剧”。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

古代小说戏曲试题库

古代小说戏曲 一、填空题 1、《红楼梦》蕴涵着宝玉的爱情、________、________三重悲剧。 2、关汉卿杂剧艺术重视舞台效果,创立________风格。 3、被贾仲明称作“曲状元”的杂剧作家是________。 4、在现存的宋元南戏中,被称为“南戏之宗”的是《_______》,主人公是蔡伯喈和_______。 5、清代苏州剧派主将李玉的传奇作品“一笠庵四种”包括《一捧雪》、《_______》《_______》和《占花魁》。 6、洪升的代表作《________》写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7、乱弹的声腔系统大致包括三个:_________、_________和皮黄。 8、京剧的行当主要分为生、________、净、丑四大行。 9、__________:清代小说,作者吴敬梓,是中国第一部讽刺小说。 10、中国古代戏曲发端于先秦两汉,酝酿于隋唐,形成于宋,繁荣兴盛于__________,发展演变于__________。 11、中国古代小说形成于在魏晋南北朝。当时有志怪小说如干宝的__________和志人小说如刘义庆的__________。 12、在六朝志怪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是《_______》。 13、《________》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小说”为书名的作品集。 14、__________的出现标志着文言小说的成熟。 15、宋元时期文言小说向两方面分化,一是保持语言的______;二是语言趋于浅显,注重故事的______意义。 16、元代前期的社会剧,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有《窦娥冤》、《看钱奴》、《潇湘夜雨》、《秋胡戏妻》等。其中,关汉卿的《_______》无疑是元代前期社会悲剧的光辉代表作。 17、公案戏与绿林戏在元代前期剧坛上的火爆,应视为吏治腐败、民怨沸腾的社

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一、明代文学 (一)总论 1949-1980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山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966.9-1979.12,1980.1-1981.12,1982.1-1983.12)中国社科院文研所资料室编中华书局 1982 1985 1988 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文学卷)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2 中国大文学史谢无量北新书局 1918 中国文学史分论张振镛商务印书馆 1934 中国文学八论刘麟生主编世界书局 1936 中国文学史讲话陈子展北新书局 1937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中华书局 1949 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中国文学史纲要姜书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中国文学批评史陈钟凡中华书局 1941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敏泽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中国文学理论史黄保真、蔡钟翔、成复旺北京出版社 1987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吕慧鹃等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 明代商贾与世风陈大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剑桥中国明代史(美)牟复礼(Mote,Frederick W.),(英)崔瑞德(Twitchett,Denis)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中国文学论著集目正编(6):辽金元明文学论著集目正编国立编译馆主编编辑者王民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民国85[1996]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明清文学史(明代卷) 吴志达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左东岭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左东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二)明代诗文 中国骈文史刘麟生商务印书馆1936 八股文小史卢前商务印书馆1937 中国散文史陈柱著商务印书馆 1937 中国散文演进史倪志僴台北长白出版社1985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doc期末试题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 一、填空题 1、元杂剧在艺术形式上直接上承宋__________________和金________________,并在诗词、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2、现存元前期杂剧的著名历史悲剧有______________所作的以昭君故事为题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作的描写春秋时期赵盾和屠岸贾两个家族矛盾斗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作的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 《_________________》等。 3、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是《》。 4、杂剧的剧本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和宾白组成,宾白包括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剧本还规定了演员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_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______”。 5、《窦娥冤》是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作品,但从《汉书》、《说苑》、《_______________》等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它的产生收到汉代“_______________”故事的影响。 6、元末明初在宋元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部杰作的出现,奠定了后世长篇章回小说的基础。 7、元末明初的“四大南戏”又叫“四大传奇”,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的古文名篇,《湖心亭看雪》则是 的小品文佳作。 9、所谓“二拍”指的是明代凌濠初编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和《》。 10、明代戏曲家的戏曲理论和创作蠃得了当时及身后作家的响应,在他的影响之下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派——吴江派。 11、“一人永占”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明末所作的四部传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称。 12、明代戏曲家的戏曲理论和创作蠃得了当时及身后作家的响应,在他的影响之下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派——吴江派。 13、汤显祖的传奇《》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作品借梦境抒发了现世的人生感慨。 14、杜十娘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塑造的一个外表温顺体贴而内心刚强果敢的风尘女子形象。 15、蒋兴哥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主人公,这篇小说被西方学者认为是“明代最伟大的作品”。 16、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集中所收作品的体裁,大致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7、《红楼梦》原名_______________,最初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流传,这些抄本都附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所以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 18、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洪升和孔尚任是康熙年间出现的两位戏曲家,因为洪升是______________人,孔尚任是_________________人,二人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0、九死一生是晚清谴责小说《______________》的人物,傅彩云是《______________》中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答案 (本作业大多数为自己所做,故答案仅供参考) 一、认真阅读教材上编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回答下例问题。 1、婚姻爱情和断案折狱是话本最重要的题材类型,请简要介绍爱情题材和公案题材的拟话本为代表作品 各一部,每部介绍字数不少于200字。 (1)爱情题材的拟话本 (2)公案题材的拟话本 2、以唐传奇《霍小玉传》和拟话本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和唐代小说在爱情观念和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答:在爱情观念上:a、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 b、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 在人物形象上: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a、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比如:杜十娘、莘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 B、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60 多岁的老头,就用了 4000 多字。《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三难”就用了将近5000 字的篇幅。 c、人物的多样性,比如: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利用矛盾冲突描写人物的行动;在矛盾冲突中 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形象等等 3、话本、拟话本擅长运用富有特征性的器物来连缀故事,请以《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小说是如何以物为线结撰作品的。 答:话本、拟话本是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白话小说,其作者博古通今,大都熟悉前朝故事,不仅熟悉下层人民生活,与当时的市民阶层生气想通,而且富有表现生活的艺术技巧。听众也是以下层小市民为主, 所以内容也是写下层民众生活,以描写人物为中心,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是白话口语,下层小市民 在听众数量上占了绝大多数。另外,讲史话本的作者大都地位低下,其听众和观众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 的人民,因而,讲史话本的思想观点比正统诗文进步,较为接近人民群众 4、话本、拟话本小说在安排情节上讲究“无巧不成书”,请以《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为例,分析话本、拟 话本是如何运用“巧合”的手法的。 答:所谓“巧合”,就是偶然性。偶然性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作品中的“巧合”来源于社会,又经过提炼加工,就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反映生活真实,体现客观规律,又富有艺术魅力。比如《错斩崔宁》的“巧”值得一提,作者安排情节,处处抓住一个“错”,在“错”的背后又处处强调一个“巧”。刘贵戏言,二姐出走是“巧”,静山大王杀刘贵是“巧”,崔宁与二姐清早结伴同行是“巧”,刘贵与崔宁的财物正好都是十五贯更是“巧”,表面看来这些“巧”是偶然的;而在“巧”的背后,是封建礼教和司法制度两把杀人的刀子。这里的“巧”表现了社会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试想,如果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买卖妻妾的现象,刘贵怎能如此戏言?陈二姐又怎么会轻易信以为真?如果没有“男女同行、非奸即盗”的社会舆论,崔宁和陈二姐又怎会被“错绑”、“错杀”。正因为《错斩崔宁》中的“巧” 戳到了当时社会的要害,所以情节的发展既扣人心弦,又合情合理。听众和读者既因为始料不及而不断称奇,又因为总在情理之中而频频叹服。 5、话本、拟话本是后世文艺创作重要的题材渊薮。请介绍一部根据话本、拟话本改编而成的文艺作品,如戏曲、影视等,并说明其与原作有何不同。 答: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较大改动。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亲吃 下,当即身亡。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 罪,被判斩刑。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 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并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一带 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两剧情节上的主要不同之处:《六月雪》里窦娥是秀才蔡昌宗的妻子,《窦娥冤》里窦娥先做童养

《明清小说》试题及答案

玉林师范学院成高《明清小说》期考试题 专业:汉语言文学考试学期:(四)考试时间:120分钟 教材:周先慎《明清小说》,北京大学 班级:学号:姓名: (每小题1分,共20分) 1.(),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2.《窦娥冤》的情节是从民间流传的“()”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3.现存宋金时期惟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 4.良辰美景奈何天,()。 5.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 6.“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是()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语。 7.《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的英雄好汉是()。 8.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名《》。 9.《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点是()三位一体。 10.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 11.清代小说中尊定了我国古典讽剌小说基础的是《》 12.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 13.《桃花扇》的作者是()。 14.朱权著的《》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15.魏良辅的《》是关于昆曲的重要著作。 16.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刻画了颜佩韦等五个下层市民形象。 17.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 18.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 19.《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 20.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 A.商人妇 B.村姑 C.妓女 2.元末杨维桢以诗得名,其乐府诗多揭露社会黑暗,竹枝词则饶有民歌风味,当时人称他的诗歌为()。 A.铁笛体 B.东维体 C.铁崖体 3.金圣叹评点过的明代著名长篇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4.明末注重内容辞采的是()。 A.吴江派 B.临川派 C.骈俪派 5.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是()。 A.历史演义 B.英雄传奇 C.神魔小说 6.《儒林外史》中王冕这个人物是()。 A.保持人格独立,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士人的代表 B.牺牲自我和个性,追求科举功名的一般文土的代表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4及参考答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 认证阅读教材上编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并回答下列问题。 一、用各二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篇话本、拟话本的代表作品。 答: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宋代的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这些话本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但也采入一些传说、异闻等,同时也不免虚构,以增强吸引力。它们的情节往往较曲折,篇幅较长。元明清的历史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白话小说;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拟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简称《三言》),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陆人龙的《醒世言》,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于霖的《清夜钟》以及佚名的《石点头》《醉醒石》等。 二、话本、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前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相比,在爱情观念、人物形象上发生了那些新变? 答:在爱情观念上:1、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2、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在人物形象上: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1、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比如:杜十娘、莘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2、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60多岁的老头,就用了4000多字。《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三难”就用了将近5000字的篇幅。3、人物的多样性,比如: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利用矛盾冲突描写人物的行动;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形象等等 三、前人认为话本、拟话本小说“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从汉魏六朝到唐朝以前,是中国小说的童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缺少艺术性,但已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两大主题: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描写鬼神怪异的小说)和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描写人物的逸闻琐事的小说,也称轶事小说)。 唐朝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繁盛为小说创作注入了活力,使其脱离历史记载或说神论鬼而成为着眼世俗生活的文艺创作。唐代小说为志怪小说的变异,虽也是依传说而作,有猎奇之意,但“施之藻绘”,“扩其波澜”,“篇幅曼长”,“记叙委曲”,“实唐代特绝之作也”,被称为“传奇文”。唐代传奇小说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 传奇小说到宋代逐渐衰落,平话取而代之。“然在市井间,则别有艺文兴起。即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这些白话小说由说书人根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并形成了文字形式的“话本”。在宋以前,中国小说多为文言短篇,宋代话本的出现使白话长篇小说也跻身主流。中国小说发展史自此呈现出文言和白话交相辉映的态势。 宋代的话本经过后世文人加工变成了后来的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至元代和明代发展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话本小说带有说书人的语言风格,以描绘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见长,所以深受欢迎,流传甚广。

2020年1月电大本科《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电大本科《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340 课程代码:02519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汉语言文学;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选择题 1.下列故事中不属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是(C)。 A.管宁割席 B.刘伶纵酒 C.干将莫邪 D.过江诸人 2.蔡伯喈是戏曲名作(A)中的主要人物。 A.《琵琶记》 B.《荆钗记》 C.《白兔记》 D.《小孙屠》 3.李千金是元代杂剧(D)的女主人公。 A.<曲江池》 B.《望江亭》 C.《潇湘雨》 D.《墙头马上》 4.小说《儒林外史》借着(A)这个形象表达了对知识分子中的正面人物的肯定。 A.杜少卿 B.席方平 C.严贡生 D.范进 5.《余韵》是传奇名作(A)的一出,集中表达了作家的历史兴亡之叹。 A.《桃花扇》 B.《长生殿》 C.《秣陵春》 D.《清忠谱》 6.明代戏曲流派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吴炳 B.汤显祖 C.沈自晋D.沈璨 7.梁辰鱼的名作《浣纱记》是第一部用(C)演唱的传奇,此后这种声腔几乎统治了曲坛。A.弋阳腔 B.余姚腔 C.昆山腔 D.海盐腔 8.下列作品中不属于白话小说的是(B)。 A.《封神演义》 B.《霍小玉传》 C.《错斩崔宁》 D.《新编五代史平话》 9.下列以唐明皇杨贵妃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中属于杂剧的是(A)。 A.《梧桐雨》 B.《长恨歌》

C.《长恨歌传》 D.《长生殿》 10.下列作品中出自《聊斋志异》的是(A)。 A.《促织》 B.《画琵琶》 C.《碾玉观音》 D.《沙弥思老虎》 二、填空题 11.明代作家________创作的小说《新列国志》经清代蔡元放润色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 冯梦龙 12.六朝最著名的志怪小说是干宝编撰的《________》。 搜神记 13.《汉宫秋》是著名曲家________的杂剧代表作。 马致远 14.所谓“临川四梦”指的是《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和《________》。 牡丹亭 15.中国戏曲史上著名的悲剧《赵氏孤儿》是元代戏剧家________的作品。 纪君祥 16.唐代作家________的传奇《莺莺传》描写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悲剧,是王实甫《西厢记》的题材来源。 元稹 17.中国古典喜剧杰作《________》充分发挥风筝的道具和线索作用,以风筝牵合韩生和淑娟、戚生和爱娟迥然不同的爱情婚姻故事。 风筝误 18.清代吴趼人的小说《________》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反映了日益殖民化的中国的溃烂不堪。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9.著名南戏《________》歌颂了钱玉莲和士子王十朋生死不渝的爱情。 荆钗记 20.所谓“二拍”是明代________编撰的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凌漾初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中国古代文学后期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诗文的衰落和小说、戏曲的勃兴,或称之为传统“雅”文学的衰落和“俗”文学的兴盛。这一重大变化的理论成果突出表现在明清两代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发达。 明代小说戏曲批评发展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是很繁荣的,从数量上说比小说理论批评要多得多,而且有不少专著,不过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的理论价值和涉及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却不如小说理论批评。 明代小说批评发展 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包括对文言小说的批评和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但以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为多,也重要的多,涉及的理论范围也比较广。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就主要是在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上。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主要是围绕着四部不朽的长篇著作《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和著名的白话短篇汇编“三言”、“二拍”而展开的。 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首先是从对《三国演义》的批评开始的,《三国演义》目前所存最早刻本是明代嘉靖年间刊本,在书前有明弘甲寅(1494)庸愚子的序,说明在弘治年间已有刻本,他的这篇序是现存明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评论。 从嘉靖年间开始,对白话小说的批评就多起来了。《水浒传》较早刻本是嘉靖年间的郭武定本,今未见。嘉靖八子之一李开先在《词谑》中就已经提出:“《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又如熊大林,字钟谷,是嘉靖时的书坊主人,他编过不少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在一些书的序言中也对小说理论发表过一些重要见解。吴承恩也有过一些对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看法。 到隆庆、万历年间,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进入高潮时期。小说批评的一大发展是开始有了评点,小说评点是从对诗文的评点发展而来的,但它的盛行则主要归功于李贽。李贽是最早评点白话小说的,以评点《水浒》最为出名。此后又有许多人继李贽后对小说进行评点,例如,余象斗,批评过《水浒》、《三国》等。陈继儒批评过《唐书演义》、《列国志传》等多种小说。小说评点遂发展成为小说理论批评的主体。 而到万历后期至崇祯时期关于小说的论著就很多了。它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小说的序跋中,如冯梦龙(1574—1646)、凌濛初(1580—1644)、袁于令(1592—1674)等,都是很有名的小说批评家。同时在一些文人的笔记杂著中也有不少论述,如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谢肇淛的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唐传奇《李娃传》的作者是()。 A.蒋防 B.元稹 C.白行简 D.白居易 2.下列作品不属于白话小说的是()。 A.《碾玉观音》 B.《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C.《虬髯客传》 D.《新编五代史平话》 3.下列作品中在题材类型上属于历史演义小说的是()。 A.《封神演义》 B.《杨家府演义》 C.《新列国志》 D.《荡寇志》 4.十三妹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A.《三侠五义》 B.《儿女英雄传》 C.《好逑传》 D.《醒世姻缘传》 5.中国戏曲上著名的悲剧《赵氏孤儿》是戏剧家()的作品。 A.马致远 B.康进之 C.尚忠贤 D.纪君祥 6.下列作品中属于关汉卿的是()。 A.《救风尘》 B.《东堂老》 C.《陈州粜米》 D. 《王粲登楼》 7.蔡伯喈是戏曲()塑造的一个文人形象。 A.《拜月亭》 B.《琵琶记》 C.《五伦全备记》 D.《荆钗记》 8.明代戏曲流派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 A.梁辰鱼 B.汤显祖 C.沈璟 D.阮大铖 9.《狂鼓史渔阳三弄》是明代戏曲作家()的代表作。 A.徐渭 B.王衡 C.康海 D.杨显之 10.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出自古代小说集()。 A.《西京杂记》 B.《后搜神记》 C.《传奇》 D.《世说新语》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古代文言小说集《搜神记》和《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分别是()和() 2.唐代沈既济的小说()描写了贫士郑六与狐精幻化的美女任氏的爱情,开《聊斋志异》描写花妖狐魅的先河。 3.明代拟话本()借年轻商贾蒋兴哥与妻子王三巧的离合遭遇,表达了一种新的贞操观念和爱情观念。 4.清代李宝嘉的小说()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一、填空题和名词解释 1.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别署天池生、田水月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有杂剧《四声猿》,即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剧组成的合集,被誉为“明曲之第一”。四剧之中,尤以《狂鼓史》成就最高。 2.吕天成的代表作:作传奇《烟鬟阁十二种》,杂剧八种,今存杂剧《齐东绝倒》一种,他的戏曲理论著作《曲品》,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他确立了吕天成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3.王骥德的代表作:杂剧《男王后》,他的《曲律》四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南北曲的论著。 4.明代三大传奇:A、嘉靖、隆庆年间,先后产生了著名的“三大传奇”。 B、三大传奇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 阙名的《鸣凤记》 5.吴江派:明代年后期,在沈璟的周围形成一个重要的戏剧流派,即吴江派。 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沈自晋等。 沈璟,吴江派的领袖人。 他的戏剧理论主张:一是剧本创作必须在音乐上“协律”,即所谓“合律依腔”;二是强调语言必须本色。这两点也是吴江派共同的理论主张。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戏剧作品:沈璟——前期《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 后期《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 顾大典——《青衫记》 卜世臣——《冬青记》 袁于令——《西楼记》、《金锁记》、《鹔鸘裘》、《长生乐》(合称《剑啸阁传奇》) 沈自晋——《一种情》、《望湖亭》、《翠屏山》 6.临川四梦:浪漫主义剧作“临川四梦”通过神游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的惯用手法。他四部名著《牡丹亭》(又称《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都从写梦开始,他出生于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所以他写的这些剧本合称为“临川四梦”。 7.公安派: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 8.三言二拍:冯梦龙一生精力,主要从事通俗文学的研究、整理与创作,成就卓著,为古代文人中所罕见。而最重要的成就,是编著“三言”。《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分别刊刻于天启元年前后、天启四年和天启七年,各四十种,共计一百二十篇。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拍案惊奇》(又称《初刻拍案惊奇》)撰成于天启七年,四十卷四十篇;《二刻拍案惊奇》是因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三、综合练习题 (一)元明戏曲部分 1、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答:⑴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⑵文人地位的变化;⑶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2、举例简述元杂剧初、中、晚三个时期各自的特点 答:⑴初期:特点是作者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而且熟悉舞台演出;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等;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 ⑵中期:特别是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占有地位,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如王实甫、郑光祖等。 ⑶晚期:特点是内容上道德色彩较浓,语言上以本色为主;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 3、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 答: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末尾有题目正名;每一折由曲词、宾白(剧中人物的言语,简称“白”)、科范(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音响效果等,简称“科”)三部分组成。 4、简述不同时期杂剧创作的特点 答:⑴更生期(明初至嘉靖):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明开国至成化年间,特点是:A、有名氏作家很少;B、杂剧创作与宫廷、藩府联系紧密;C、剧本内容上继承元杂剧后期的说教特色,同时增加了娱乐内容;D、语言表现出华丽雅致的倾向;E、剧本体制上,受南戏影响有而所突破。二是弘治到嘉靖年间。特点是:内容上,用杂剧来表现个人的胸怀抱负、抒发自己的抑郁牢骚;形式上比较随意。 ⑵繁荣期(隆庆以后):特点是:形式上折数不定,主唱者不限于一人;内容上,多写文人乐道的雅事趣闻;人物形象,多为聊渊明、苏轼、杨慎、唐寅等文人。 5、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元明杂剧的创作主体不同: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休的地位明显上升。 创作主体的差异引起元明杂剧的差异: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6、简述关汉卿《窦娥冤》、《蝴蝶梦》、《调风月》、《单刀会》的故事情节 答:《窦娥冤》描写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对贤德继母进行颂扬;《调风月》中对侍女内心进行挖掘,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单刀会》则叙说了正统的历史观和沧桑的历史观。鲜明的儒家思想,借助杂剧表现他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是关汉卿剧作典型的思想特征。 7、简述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 答:⑴浓郁的抒情性:A、曲辞的缠绵悱恻、细腻传情;B、以梧桐为中心的剧情结构; ⑵唐明皇专情情人形象的塑造。 8、以第三折为例,分析《赵氏孤儿》是如何组织戏剧冲突的?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 及参考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认证阅读教材上编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并回答下列问题。 一、用各二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篇话本、拟话本的代表作品。 答: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宋代的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这些话本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但也采入一些传说、异闻等,同时也不免虚构,以增强吸引力。它们的情节往往较曲折,篇幅较长。元明清的历史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白话小说;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拟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简称《三言》),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陆人龙的《醒世言》,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于霖的《清夜钟》以及佚名的《石点头》《醉醒石》等。 二、话本、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前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相比,在爱情观念、人物形象上发生了那些新变? 答:在爱情观念上:1、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2、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在人物形象上: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1、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比如:杜十娘、莘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2、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60多岁的老头,就用了4000多字。《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三难”就用了将近5000字的篇幅。3、人物的多样性,比如: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利用矛

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像汇编整理

版画转化为版刻插图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期间充分运用了中国当时先进的活字印刷术。版刻插图即用雕刻的方法得到画稿的副本,在版画的基础上,进行“镜像”处理,先把版画的内容反刻在其他版上,然后在凸出部分涂上油墨压在一张纸上。版画是间接性的绘画艺术,又被称为复数性的艺术,是画家利用版这一媒介手工拓印出的画。 一、图像的魅力与版刻插图 中国传统戏曲小说版刻插图历经唐代的普及、宋元时期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发展至高峰。明清时期,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全面发展,书商、刻工、画师等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推动版刻行业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不仅如此,许多著名的文人画家也参与其中。因此,版刻插图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技艺高超的雕刻名家雕刻精美的绘稿,创作出大量制作精良的版刻作品。同时,明清时期戏曲小说到达繁荣时期不仅仅是因为题材、内容、思想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世俗化的插图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样才使明清小说走进千家万户。插图依附于一定的文字背景,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可作为文本的图解加深、强化文本的叙事主题、情节、意境等。另外,对于图像而言,中国古代文人总有特殊的情结,如画一幅山水,总要落款题字。图像与文字相辅相成,特别是对于满足市民文化的通俗性需求而言,若没有图像,文字的描述则过于单调、枯燥。 二、戏曲小说与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独具美学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式园林格调,充分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代,士大夫阶级往往热衷于追求一种“山水之间”的情怀,但他们并不愿意舍弃物质享受,于是将自己对山水的情怀安放在园林之中,从而达到身处繁华之中但享受到山水乐趣的目的。从小说文字中,可以通过想象,感受到园林风景之美,但没有插图展现园林的具体形态,每个人都不免会有自己的主观想法。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盖任何景物,横侧看皆五光十色;任何情怀,反复说皆千头万绪;非笔墨所易详尽。”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版刻插图达到了创作高峰,在这些插图中,大部分人物活动场景是描绘中国园林的。因此,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明清小说中的版刻插图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如,研究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画中的造园,《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明清园林建筑艺术的典范。大观园作为小说里出现的园林,是作者曹雪芹根据当时许多园林的风格,经过提炼、整合虚构出的园林,是一种区别于实体园林的存在。大观园与其他的私家园林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它是专门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既有江南私家园林的景致,又有北方皇家园林的气势。 三、《红楼梦》与大观园的园林虚构 文章以清代孙温所绘制的绘本《红楼梦》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探索《红楼梦》中的造园艺术特色。这套绘本插图以大观园为起始,开篇是一幅大观园的俯瞰构图,其中的景致尽收眼底。从第二幅起,依次描绘出原作中的环境、故事情节等。画面包括人物山水、神仙鬼怪、亭台楼阁、珍禽走兽等,《红楼梦》中所提到的所有内容几乎一一体现,单是人物就有3700余人。自从《红楼梦》问世之后,相关绘本屡见不鲜,年画、国画、壁画、版画、人物绣像、连环画均有,但几乎没有绘本能超过这套作品。 在绘本《红楼梦》中,可以看出大观园主要是用岩石堆垒起来的山,即“翠峰”,几乎每一幅描绘大观园室外场景的图都有山石的存在,“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设置影壁,挡住观看者的视线,从而丰富其中的空间层次。水是园林的灵魂,在大观园也不例外,其中并没有大湖式的水体布置,所见只是溪、河、池等景观。河水在流经过程中,由于河面蜿蜒逶迤,形成了不同的水池。山的主要作用是分隔景点,水的主要作用则是贯穿各景点。如周汝昌所言,“大观园的一切池、台、馆、泉、石、林、塘,皆以沁芳溪为大脉络而盘旋布置”。另外,在大观园中,植物从乔木、灌木到藤本,从观赏花卉到四季果木、蔬菜,各种各样。在《贾政游大观园》中,人物穿花度柳,经过荼靡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芭蕉坞。从图中可以 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像汇编整理 □赵雪珂李昊达梁亚男 摘要:中国戏曲经历汉、唐时期的发展,到宋时初具规模,经过了元代杂剧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呈现出蓬勃鼎盛的状态。中国小说发展从两汉的远古神话,历经六朝时期的笔记小说、唐代的传奇小说、宋元的话本小说,在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到达顶峰期。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华夏文明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研究其特点需要借助中国典籍。该文通过汇编、整理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中的版刻插图,研究中国古典园林风格。 关键词: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园林图像汇编整理 82

二十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概述

二十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概述 20世纪的小说戏曲研究是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相融、整合的世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百年来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六个阶段。 一、五四前后文化革新与学科创建期 前20年,国门打开,西方哲学特别是文艺理论纷纷拥入,彻底改变了轻视小说戏曲之为文学末流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观念,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小说戏曲视为改良政治和国民的最有力的工具。其后,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建设派,从小说戏曲研究进行大胆的革新。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胡适《红楼梦》等小说考证、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陈独秀《论戏曲》、郑振铎研究小说戏曲的系列长论、吴梅《中国戏曲概论》、齐如山《说戏》等煌煌巨著影响至今,标志着小说戏曲新学科的建立。其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仍启迪后学。 考据学派:重视考据、校勘、辨析、注释,代表人物胡适。 进化观念:由低级到高级进化。 二者既继承着中国传统的两脉来源又吸纳了国外新理论而加以改造的结果,相互融合。总之,这是20世纪小说戏曲乃至整个学术文化研究的建设期、成熟期和辉煌期。 二、三四十年代由多元趋于一元的学术定型期 政治权利逐渐控制着文化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蚀了其它哲学文化,其影响的范围和力度远远超过进化论。鲁迅、茅盾是这个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小说戏曲的学术代表。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学术研究理论、方法。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具有求实精神的新批评模式;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高深、精严,难以掌握,使前一阶段的部分研究者掉队,继续使用习惯了的考据方法。形成了考据派(如胡适、吴梅、孙楷第等)、评论派(如陈独秀、齐如山、鲁迅、茅盾等)、融马克思主义、考据、评论(如:郑振铎、吴晗、俞平伯、朱东润等)三种批评模式。 这一阶段小说戏曲研究在前一阶段开辟的领域内继续开掘拓展、补充丰富,缺乏大立大破的气魄,探讨问题更加精细,出现了诸如印度文化与中国小说戏曲,论行院、影戏、傀儡、南戏以及《水浒》、《三国》、《西游》的故事演变,曹雪芹家事、唐传奇、才子佳人小说等一个个学术专题系列,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一个世纪小说戏曲研究的方向。 三、建国后社会学研究模式的生成与僵化及该学科的铺展与畸形收缩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唯一指导思想,从苏联移植来的从经济、政治等社会条件分析文学作品的社会学批评方法成为小说戏曲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这种模式突出体现为学术论文和著作的撰写结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创作、作品主题思想、艺术成就等四段式。其意旨不过是作品的社会政治思想价值而已,艺术美学分析肤浅死板。突出体现在文学史的撰写。 但社会学研究方法说理因果明晰、理论条贯严密,将作品置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宏大思维视野中加以总体把握,使戏曲小说研究在建国最初10年呈现蓬勃生机。基本特点:名著研究热、专题研究热。表现出: A.宏观整体性。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过程中连同作品本身思想艺术的宏观透视和整体把握,结束了零碎的考述时代。 B.理论性加强。现实主义、典型化、辩证化的哲学分析被运用于文学批评,使得文学研究具有了理论的说服力。 C.有组织的集体讨论的研究方式。 由于政治实用主义对学术控制力随着阶级斗争理论地位抬高而日渐强硬,又由于社会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