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提纲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提纲

2010年考中山大学博士复习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

原理与方法论复习提纲

政治与行政学院

黄聘

参考书目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黄楠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郑永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部社政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4、原著:

(1)《马列经典著作选读》(教育部社政司主编,人民出版社)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5)《反杜林论》

(6)《哥达纲领批判》

(7)《矛盾论》、《实践论》

(8)马恩晚年的8封历史唯物主义书信

(9)《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10)《〈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张耀灿、郑永廷等,人民出版社)

2、《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郑永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郑永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现代道德教育论》(李萍,广东人民出版社)

6、《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郑永廷等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试题

一、2001年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根据记忆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试题

1、《共产党宣言》与经济全球化?《共产党宣言》的时代意义。

2、试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历史正在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当代全球化现象及其实质。

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论述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在现阶段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道德。

4、试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及其意义。

5、试论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试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评述“人的本质自私论”。

2、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

3、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以德治国?谈谈以德治国、以德育人、以德修身的关系。

4、试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及实际依据。

(三)面试试题

1、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当前主要有哪些前沿性理论问题?你准备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2、谈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3、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及其建立的根据。

4、列宁在哪篇文章中集中论述了灌输原理?灌输的实质是什么?其现实意义如何?

5、谈谈科技创新对人的思想道德的要求。

6、什么叫人的主体性?当前有哪些丧失主体性的现象。

7、江泽民同志是如何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的?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8、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试以这一命题,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二、2002年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根据记忆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试题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2、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3、〖。。。。。。。。。(引原著:恩格斯晚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三种情况)〗,说明什么原理?请用该原理对“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4、〖。。。。。。。。。(引原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主要说明、阐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请问该段话说明什么原理,请用该段话说明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变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试题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和价值。

2、当代社会道德学习的重要性及方式。

3、马克思在哪一本书中论述了人的本质理论,用这一理论说明互联网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及发展趋势。

三、2003年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根据记忆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试题

1、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主要内容。

2、《矛盾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贡献。

3、论述科学的社会功能,并分析西方科技革命中的“科学技术决定论”。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论“与时俱进”的实质及其意义。

或者是

3、被列宁誉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是指什么?试论述其主要内容和意义。

4、列宁晚年的思想。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试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并用这一理论分析当代的人的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分析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思教的影响。

3、思教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原则的辨证统一。

4、从理论上论述思教方法的继承、借鉴、发展、创新的实质与相互关系。

四、2004年硕博连读考试题目

(一)思想政治教育:

简答:

1.《关于费而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2.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3.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及体系。

4.列宁的“灌输原理”的基本思想。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依据。

论述:

1.当前经济、科技与道德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2.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

3.科学发展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4.以人与社会的有关理论为根据,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哲学与邓小平理论

1.为什么说《关于费而巴哈的提纲》是“关于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2.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及意义。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及意义。

4.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五、04年考博试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1、毛泽东的《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发展的重要贡献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德终结》中关于历史发展规律与动力的基本观点

3、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及其实践意义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二、思教方法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思政教育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主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当代的发展及其对思政教育的指导意义。

3、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对思政教育方法发展的要求。

六、05年考博试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1、试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分析“有用即真理”。(20分)

2、邓小平民主政治理论的内容及意义(20分)

3、试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精神生产理论分析当代精神生产的内容及价值(30分)

4、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30分)

二、思教方法

简答:每题10分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2、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点。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4、思想政治教育中疏导方法的内涵。

论述:每题20分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

3、科学发展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七、06年考博试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1、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如何发展的,毛泽东怎样发展了实践观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什么是一个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反杜林论》序言怎样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说明这一论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的指导意义。

4、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二、思教方法

(一)简答题(每题8分)

1、列宁灌输理论是基于什么问题提出来的,分析其基本思想?

2、简述科学发展观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

3、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并评析“人的本质自私论”观点?

4、简述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二)论述题(1、2每道25分,3为18分)

1、论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理论。。。群众。。。。说服。。。。彻底。。。根本。。。试述其基本内涵及对思政教育的指导意义?

2、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原则及教育?

3、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思想迷茫的现象、原因、危害及对策

三、复试主题(抽签)

1、人的主体性

2、能力本位论

3、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关系

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联系和区别

5、在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关系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何不同之处

6、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7、毛泽东关于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和失误以及教训

8、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哪些方面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

9、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10、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1、江泽民在执政党理论建设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主要贡献。

1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经验教训。

2008年博士考试题

一、马列原著

1.论述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和意义

2.结合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谈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3.试论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4.论述马哲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意义

二、思政

1.简答(5*5=25)

(1)思政主导性

(2)思政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思政的育人功能

(4)中国古代道德教化的主要方法

(5)思政的特色化发展趋势

2.论述

1.现代思政的实践性

2网络信息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3结合文化发展的目标要求论述思政的改进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及其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和对人类先进文化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创立的,它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科学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等西欧国家。其社会历史条件,可以概括为三条:

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当时,资本主义在西欧许多国家已经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阶段跨入大机器工业阶段。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代替了手工工场制度,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这时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号称为世界工厂;法国大工业也发展起来;德国尾随其后也开始了产业革命。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规模的扩大,海陆交通的发达,世界市场的建立,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使得有可能对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获得科学的认识。

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可是生产资料却为少数私人资本家所占有。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提高竞争能力,一方面,不断改善技术装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数量,实现资本积累;另一方面,竭力压低在业工人工资,排挤工人,形成产业后备军,从而导致降低社会购买力水平,缩小国内市场,形成贫困积累。这两方面的积累,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1825年,在英国爆发首次危机,以后每隔八至十年就周期性地爆发。继1836年英法经济危机之后,1847年的经济危机几乎波及欧洲各国。在危机期间,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增长,工资下降,资产阶级力图把危机带来的损害转嫁给工人,从而给工人带来新的巨大灾难。这就迫使工人起来进行反对雇佣奴隶制度的斗争。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从而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任务。

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产业革命不仅是技术革命,而且也引发了一场社会革命。产业革命中,出现了现代资产阶级和现代无产阶级。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了三大

工人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派开展的持续12年之久的宪章运动;18444年爆发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这三大运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使人们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彻底革命的阶级,但也暴露了它的弱点,那就是缺乏先进思想理论的武装。而无产阶级一旦掌握了先进思想理论,就能承担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

总之,大工业的发展,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的提出,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要求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的诞生和指导。在这样的历史条件面前,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研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根源虽然深藏在资本主义的物质和经济事实之中,但是,它和任何一种新的学说一样,必须从前人的优秀思想材料出发。这种思想材料,包括人类对自然界和对社会历史的认识的主要成果。

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把上述优秀成果都加以吸收和改造,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他们的新理论。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

二、马克思主义是马、恩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犹太律师的家庭。恩格斯1820年生于莱茵省巴门城,父亲是工厂主。他们在哲学上都曾经信奉唯心主义,属于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在1842——1844年期间,马克思主要是通过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办《莱茵报》同广大劳苦群众的接触;恩格斯则主要是通过写作《英国状况》和在曼彻斯特深入调查工人阶级状况,实现了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8月,马克思同恩格斯会见,由于思想一致从此结成友谊,开始共同创造他们的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

1、孕育和准备阶段(从1842——1844年到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发表)。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1846年期间,合作写出两本大部头著作,即《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两部论战性的著作,既是清算论敌的唯心主义体系和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在社会历史观中的表现,也是清理和总结自己的思想。在这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开始形成。马克思在1844——1847年的笔记中,写出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多年以后恩格斯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还在1847年写出〈哲学的贫困》,列宁称它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2、正式形成阶段(从1844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871年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无产阶级要实现推翻资本主义、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必须建立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建党的第一个步骤,是在I846年春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这个宣传性的团体。第二个步骤,是在19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同盟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形。受同盟的信任和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思想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列宁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已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

《共产党宣言》刚刚问世,欧洲就爆发了I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立即投入革命。马克思创建了《新莱茵报》并任主编。这场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在强大的工人运动面前向封建势力妥协而招致失败。马克思恩格斯及时写出《共产主义者同盟申央委员会告同盟书》和《I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著作,总结这次革命的经验,提出"不断革命"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等一系列新原理,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852年3月5日,马克思在给约·魏德迈的信中言简意孩地阐明

了自己对阶级斗争学说增添的新内容: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为了彻底批判资本主义,从50年代开始,马克思把他的研究重点转向经济学领域。他用了20年时间,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写出无数笔记,其主要成果是两个手稿和两本著作,即《I857一I858年经济学手稿》,《I861一 1863年经济学手稿》,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I867 年发表的被称之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从分析商品入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说:“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为了加强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马克思恩格斯于1864年创立了第一国际。马克思根据《共产党宣言》的思想,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在第一国际存在的整个时期中,马克思恩格斯同国际内部的各种机会主义派别进行了原则性的斗争。当I876年第一国际结束时,"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已奄奄一息","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

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从巴黎公社失败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

1871年,在普法战争的背景下爆发了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经过72天的战斗,虽然失败了,但公社谋求劳动人民解放的事业是永垂不朽的。巴黎公社失败以后,马克思为了总结公社的历史经验和痛斥资产阶级对公社的诽谤和诬蔑,以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法兰西内战》这篇光辉著作。二十年后,恩格斯指出:马克思“这一著作揭示了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并且写得简洁有力而又那样尖锐鲜明,尤其是那样真实,是后来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浩繁文献都望尘莫及的。”

70年代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欧美地区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政党。马克思恩格斯极其关注各国党的建设。I875年,马克思针对《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出《哥达纲领批判》。这部著作在对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严厉批判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还区分了共产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并规定了两个阶段的分配原则。在马克思的支持下,恩格斯从I876年5月至 1878年7月写作《反杜林论》。恩格斯说,由于杜林的学说涉及非常广泛的理论领域,因此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成对马克思和我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成。列宁指出,它如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1879年,法国工人党在建党过程中,请恩格斯写一本读物,以帮助法国工人党的党员掌握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把《反杜林论》中的部分内容加以改写成为独立的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于1880年在法国发表。这部著作,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下并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时,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出科学预测。

同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还广泛地研究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些重大问题。马克思写出了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70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的视线从西往东移,提出了在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的条件下,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为了用自然科学渐成就丰富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断断续续用了十多年时间,撰写了《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对19世纪申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哲学概括,迸一步论证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与世长辞以后,恩格斯一个人继续担任欧洲社会党人的顾问和领导者,各国的社会主义者经常向恩格斯请教,他们都从老年恩格斯的知识和经验的丰富宝库中得到教益。

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从马克思逝世到1805年恩格斯逝世)。

马克思逝世后,摆在恩格斯面前的首要任务,是继续亡友的未竟事业,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这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创造性劳动。恩格斯用了两年多时间整理《资本论》

第二卷,于1885年7月出版;接着又花费了近十年时间把第三卷的手稿编辑整理成书,于1894年11月出版。恩格斯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就是替他的天才朋友建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

恩格斯在他的晚年,以顽强的毅力继续进行理论创造,不断撰写新的著作。他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马克思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作的摘要,在这个基础上,仅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就写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于1884年出版。这部名著,科学地分析原始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探讨家庭、私有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揭示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的起源和本质,指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历史过渡性质,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由于这本著作涉及的历史跨度很长,从原始社会一直到共产主义社会,这就便唯物史观更加完善了。1886年,恩格斯又撰写和发表了《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在这部重要哲学著作中,全面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进一步深化和展开。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伟大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和包括诸多方面的科学领域。其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在这两大发现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有三个基本的或者主要的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发展中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哲学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科学地确定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内容方面说,马克思主义克服了在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矛盾的缺陷,建立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哲学的使命上,马克思主义把 "改变世界"、使 "世界革命化"视为根本任务,形成了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特别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抑。马克思主义之前所有的历史观都是从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从政治变动中去寻求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没有进一步探究人们思想的来源和政治变动的动因。而马克思不仅证明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政治斗争的中心问题始终是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而且还科学地论证了一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造成阶级存在和阶级差别的根本原因,是该社会的观念和思想的现实基础,而生产力则是推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缔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侄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由此确立的新世界观,使人类历史的发展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

2、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在马克思以前,无论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还是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把它创造的一部分价值交给资本家的事实,都无法揭示其秘密。而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两个社会阶级的存在为前提,证明无产阶级作为出卖劳动力商品的雇佣劳动者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还额外地生产出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按一定的经济规律在整个资本家阶级中进行分配,构成了利润、资本积累、地租、利息的源泉。以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说史中也实现了伟大的变革: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克服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只从技术形态和物的角度看待问题的缺陷,进一步从社会形态和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之中的人的角度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运动规律,首次把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批判了非历史主义态度为现状所作的辩护,

运用历史主义方法、矛盾分析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在研究内容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未来社会的基木特征。

3、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上述两个伟大发现是相互联系的,正是由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才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由于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不具备,因而社会主义学说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空想的性质,即社会的活动要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解放的历史条件要由幻想的条件来代替,无产阶级的逐步组织成为阶级要由一种特意设计出来的社会组织来代替。因此,在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础上所实现的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就体现为: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从道德上谴责资木主义制度,从幻想的角度去描绘未来的社会,而科学社会主义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革命结论;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把无产阶级看作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值得同情的阶级,而科学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看作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与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从而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使命有了科学认识;第三,空想社会主义把实现新的社会理想的希望寄托于在旧制度下的某些试验、示范和统治阶级的善心上,而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正确道路,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把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与思想斗争结合起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社会主义。

《反杜林论》(1876年9月-1878年6月)

《反杜林论》全称《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恩格斯写于1876年—1878年间。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9年7月汇编成单行本出版,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19世纪70年代,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柏林大学讲师杜林在伯恩施坦、莫斯特等机会主义的支持下,向马克思主义发起全面进攻,妄图把德国工人党引向歧途。为了捍卫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和党的团结统一,在马克思的支持和协助下,恩格斯完成了这部著作。

在这部论战性的著作中,全面回击了杜林的挑战,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哲学篇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形而上学的庞杂哲学体系,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他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阐明了物质和意识、物质和运动、时间和空间、思维和存在、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基本观点。全面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及其发生和发展;系统地论述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国家、法和道德的阶级性质等。在政治经济学篇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庸俗经济学观点,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同时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的暴力论,论述了革命暴力和反革命暴力的区别,革命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指出,革命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是社会运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恩格斯还批判了杜林在经济史方面的反历史主义的错误,对有关的经济学派的人物和思想作出了科学的评价。在社会主义篇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理论,驳斥了杜林对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的攻击,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和历史条件,指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并预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对杜林超阶级的道德观的批判,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恩格斯指出,并不存在适用于一切世界和一切时代的永恒的道德原则,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自己的经济关系中吸取道德观念,“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的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论证了道德的历史性与阶级性。

在道德领域内所播种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恰恰是最少的,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尽管历史上人类道德总起来是进步的,但真正人类共有的、超阶级的,真正人的道德,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才有可能。

针对杜林提出的抽象的、超阶级的道德平等观,指出在阶级中侈谈抽象的人的平等只能导出荒谬的结论,一切平等形式都不过是历史的产物,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要消灭阶级,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恩格斯还提出并论述了自由不在于幻想摆脱自然规律和对自然规律的盲从,而只是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使这些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反杜林论》内容十分丰富,列宁说它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年初,是恩格斯晚年的成熟之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列宁认为它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1](P310)该书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详细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发展是受内在规律支配的自然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等等。这些构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两大发现之一,[2](P776)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应是渐进的发展过程,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动力源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法治经济需要法治政治。

如果问:《费尔巴哈论》的魅力何在?什么东西使得这部书具有一种震撼力、感染力,使人读后终生难忘?我以为是该书所深刻论述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恩格斯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张绪文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列宁)。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经历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那么,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产生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了什么样的革命变革?要弄清这些问题,不可不读恩格斯晚年(1886年)撰写的《费尔巴哈论》。

《费尔巴哈论》包括丰富的内容。比如: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概括和全面阐述;关于发现唯物史观的历史回顾和重大意义的阐述,等等。如果问:《费尔巴哈论》的魅力何在?什么东西使得这部书具有一种震撼力、感染力,使人读后终生难忘?我以为是该书所深刻论述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恩格斯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请看如下铿锵而深邃的文字:“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永恒发展的思想是人类文明成果

以往的哲学家都奢望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体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矛盾,事实证明,这是办不到的。

把世界看成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古已有之。古希腊有“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我们不能两次走下同一条河”的名言;中国古代也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说法。欧洲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自然科学诸多领域新成果的出现,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社会生活

的剧烈变动,发展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黑格尔成为那个时代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不是偶然的,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恩格斯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在创立科学世界观的时候,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由此可见,永恒发展的观点不是马克思的独创,而是他通过黑格尔所继承的人类文明成果。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学说,这是马克思的独到之处

无论哪一个时代的历史人物,都回答了特定的历史课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样,任何历史人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既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黑格尔的方法是辩证法。这个方法彻底否定了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但是,黑格尔本人“从来没有这样明确地作出这个结论。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得不去建立一个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原。绝对观念按照正、反、合三段式辩证发展,经过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把自己全部丰富内容表现出来,最后恢复到自身,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自我认识,即最完满地认识了自己。从这里可以看出,黑格尔的方法和体系是矛盾的。方法是辩证法,发展是无限的,不能有终点;按体系的要求则要有终点,认识、历史都如此。他的方法代表革命的方面,体系代表保守的方面。体系占了上风,方法被窒息,方法为体系服务,得出保守的结论。

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对我们的思想启示是什么?以往的哲学家都奢望建立一

个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体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矛盾,事实证明,这是办不到的。所以,旧哲学应该结束了,哲学面临着革命变革。恩格斯指出:“一旦我们认识到(就获得这种认识来说,归根结底没有一个人比黑格尔本人对我们的帮助更大),这样给哲学提出的任务,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以往那种意义上的全部哲学也就完结了。我们把沿着这个途径达不到而且任何单个人都无法达到的‘绝对真理’撇在一边,而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已经完成了的终极真理体系,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无疑是哲学发展史上革命性变革的重要标志。

黑格尔是不可多得的辩证法大师。马克思说过:“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头足倒置的。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在对待自己学说的问题上,黑格尔形而上学了,这不能不说是这位辩证法大师的悲剧。把辩证法奠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用发展的观点观察自然和社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学说,这是马克思哲学学派的独到之处,是以往的哲学家们无法与之相比拟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基础,决定了它的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体系,它要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不断地充实自己学说的内容,也部分地修正被实践检验证明是错误的东西。恰恰是马克思学说的辩证性质,使它永保生机和活力。

对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制约性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

多年来,我们对蕴涵辩证本性的马克思主义采取了形而上学的态度,把本来具有历史制约性和局限性的无产阶级领袖神秘化。“文化大革命”中的“顶峰论”和新的造神运动,使之发展到极端。

恩格斯在讲到发展观即“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时指出:“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实际上把这个思想分别运用于每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如果人们在研究工作中始终从这个观点出发,那么关于最终解决和永恒真理的要求就永远不会提出了;人们就始终会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必然具有的局限性,意识到他们在获得知识时所处的环境对这些知识的制约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始终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必然具有的局限性,意识到他们在获得知识时所处的环境对这些知识的制约性。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不愿做囿于历史条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愿对未来社会作过细的描述。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但是,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如果一个方程式的已知各项中不包含解这个方程式的因素,那我们就不能解这个方程式。”当然,不可否认,关于未来社会,马克思恩格斯也提出过某些构想。但是,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无论如何应当声明,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哪一个时代的历史人物,都回答了特定的历史课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样,任何历史人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既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均不例外。唯物地、辩证地认识和对待无产阶级的领袖人物,既肯定他们的伟大历史功绩,又客观地分析历史条件给于他们的制约,勇于面对他们无力解决而今天已经成熟有可能加以解决的历史课题,这才是今人对前人的真正的尊重,也是个人应当意识到的历史责任。

重读《费尔巴哈论》的所感所悟

坚持辩证哲学的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党,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费尔巴哈论》问世一个多世纪了,但是,这部著作精辟阐述的辩证的发展观仍对许多人发挥着启蒙的作用。这是为什么?我想,除了唯物辩证法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功能,或许同下述两种情况有关。其一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一百多年来,实际生活发生了他们难以想象的剧烈而深刻的变化;我们目前正处在世界范围的由高科技拉动的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时期;马克思主义需要有一个大发展,这是现时代的大趋势。其二是,多年来,我们对蕴涵辩证本性的马克思主义采取了形而上学的态度,把本来具有历史制约性和局限性的无产阶级领袖神秘化。“文化大革命”中的“顶峰论”和新的造神运动,使之发展到极端。当着这一段历史结束后人们对它进行反思的时侯,重读闪烁着辩证法光芒的《费尔巴哈论》,的确有豁然开朗之感,有受到一次启蒙教育之感。正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发自内心地说出:“经典著作毕竟是经典!它的深刻思想给予我们的启迪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减弱;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积累,我们愈来愈感到掌握科学世界观的重要。”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要求,按照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要求,党在理论上与时俱进,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真正作到把马克思主义向前推进绝非易事。这需要我们精通马克思主义,而不能只是一知半解;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近一百多年来实际生活的巨大变化,熟知本国的国情,而不能只是浮光掠影;需要我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探索新规律回答新问题,而不能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表层浅尝辄止;需要我们对于党生存的土壤、执政的地位所带给自己的局限性和制约性,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能陷入盲目性之中;需要我们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倾听群众的呼声,尊重实践的检验,而不能头脑膨胀,脱离实践、脱离群众;需要我们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十分严谨的学风,而不能搞形式主义、华而不实甚至哗众取宠;需要我们以巨大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深化体制改革,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形成监督和修错的机制,而不能在制度建设这个根本问题上畏难不前;需要我们民族几代人的努力且要以宽广胸怀吸纳人类文明成果,而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本性使其具有生机和活力。同样,坚持辩证哲学的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党,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列宁

1913年3月

马克思学说在整个文明世界中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官方科学和自由派科学)极大的

仇视和憎恨,这种科学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某种“有害的宗派”。也不能期望有别的态度,因

为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全部官方的和自由的科学都这样或那样地为雇佣奴隶制辩护,而马克思主义则对这种奴隶制宣布了无情的战争。期望在雇佣奴隶制的社会里有公正的科学,正像期望厂主在应不应该减少利润来增加工人工资问题上会采取公正态度一样,是愚蠢可笑的。

不仅如此,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现在我们就来简短的说明一下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来源以及它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在欧洲全部近代史中,特别是18世纪末叶,在同一切中世纪废物,同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展开决战的法国,唯物主义成了唯一彻底的科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及其他等等。因此,民主的敌人便竭尽全力来“驳倒”、败坏和诋毁唯物主义,维护那些不管怎样总是为宗教辩护或支持宗教的各种哲学唯心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并且多次说明,一切离开这个基础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最明确最详尽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他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用黑格尔体系(它又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成果丰富了哲学。这些成果中主要的就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反映永恒发展的物质的人类知识是相对的。不管那些“重新”回到陈腐的唯心主义那里去的资产阶级哲学家的学说怎样说,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如镭、电子、元素转化,都出色地证实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从一种社会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例如农奴制中生长出资本主义。

正如人的认识反映不依赖于它而存在的自然界即发展着的物质那样,人的社会认识(即哲学、宗教、政治等等的不同观点和学说)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设施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我们看到,例如现代欧洲各国的各种政治形式,都是为巩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

马克思以前的古典经济学是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形成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通过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继续了他们的事业。他严密地论证了并且彻底地发展了这个理论。他证明: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决定的。

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表现着各个生产者之间通过市场发生的联系。货币意味着这一联系愈来愈密切,把各个生产者的全部经济生活不可分割地联结成一个整体。资本意味

着这一联系进一步发展:人的劳动力变成了商品。雇佣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土地、工厂和劳动工具的占有者。工人用工作日的一部分来抵偿维持本人及其家庭生活的开支(工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则是无报酬地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也就是利润的来源,资本家阶级财富的来源。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资本压迫工人,使小业主破产,造成失业大军。大生产在工业中的胜利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但是在农业中我们也看到同样的现象:资本主义大农业的优势日益扩大,采用机器愈来愈广泛,农民经济纷纷落入货币资本的绞索,由于技术落后而日益衰败和破产。在农业方面,小生产的衰败的形式虽然不同,但是它的衰败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资本打击小生产,同时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并且造成大资本家同盟的垄断地位。生产本身日益社会化,使几十万以至几百万工人联结成一个有条不紊的经济机体,而共同劳动的产品却被一小撮资本家所占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愈来愈严重,危机日益加深,争夺市场的斗争愈来愈疯狂,人民群众的生活愈来愈没有保障。

资本主义制度在使工人愈来愈依赖资本的同时,创造着联合劳动的伟大力量。

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从商品经济的最初萌芽,从简单的交换一直到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到大生产。

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无论老的或新的)的经验,使工人一年比一年多的人清楚地看到了马克思这一学说的正确性。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获得了胜利,但是这一胜利不过是劳动对资本的胜利的前阶。

当农奴制度被推翻,“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时候,一下子暴露出这种自由意味着压迫和剥削劳动者的一种新制度。于是反映这种压迫和反对这种压迫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就立刻产生了。但是最初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谴责它,咒骂它,幻想消灭它,臆想较好的制度,劝富人相信剥削是不道德的。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然而,在欧洲各国,特别是在法国,导致封建制度即农奴制崩溃的汹涌澎湃的革命,却日益明显地揭示了阶级斗争是整个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战胜农奴主阶级而赢得政治自由,没有一次不遇到拼命的反抗。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是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间你死我活的斗争,才在比较自由和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马克思的天才就在于他最先从这里得出了全世界历史所提示的结论,并且彻底地贯彻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阶级斗争学说。

只要人们还没有学会透过任何有关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言论、声明、诺言,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那他们始终是而且会永远是政治上受人欺骗和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的牺牲品。只要那些主张改良和改善的人还不懂得,任何一个旧设施,不管它怎样荒谬和腐败,都由某些统治阶级的势力在支撑着,那他们总是会受旧事物拥护者的愚弄。要粉碎这些阶级的反抗,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必须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找出一种力量,教育它和组织它去进行斗争,这种力量可以(而且按它的社会地位来说应当)成为能够除旧立新的力量。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

在全世界,从美洲到日本,从瑞典到南非,无产阶级的独立组织正在不断增加。无产阶级一面进行阶级斗争,一面受到启发和教育,他们逐渐摆脱资产阶级社会的偏见,日益紧密地团结起来并且学习怎样衡量自己的成绩,他们正在锻炼自己的力量并且在不可遏制地成长壮大。

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一、社会历史的进步与人的解放和发展

1、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2、人的发展意味着人获得逐步的解放,成为真正自觉自由的历史主体。

3、社会进步总是历史地、具体地体现在人的解放的程度上。社会的历史进步包括着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是历史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解放程度是历史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人的解放包括从自然力和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两个方面

1、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不仅受自然力的制约,而且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人们没有认识和支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时,就意味着人还没有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

2、“‘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关系的状况促成的。”

3、历史的每一重大进步,对人来说都具有某种解放的意义,是人走向彻底解放的必要的阶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三、人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的发展。

1、人的解放不仅仅取决于自然界和社会对于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

2、人的解放程度,从根本上讲与人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在同样或大体相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人本身的发展程度对于其解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人的解放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历史活动,又是通过主体即人的努力而实现的主客体关系的变化。

四、人的发展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的发展的两个侧面,相反相成。

2、人的社会化是社会环境和社会教育的结果。人的社会性是在社会关系中逐渐社会化的结果。

3、人的社会化使人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使社会生活正常运转;使个人成为社会有机体的有效部分;使社会成为由有效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4、人的个性化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同社会化相伴而行。人的个性指个人所特有的思想、品质、性格、情感、自我意识和行为方式。

5、人的个性化即逐步形成自己特殊的思想、品质、性格、情感、自我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只有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

6、人的个性化所表征的是人的特殊性和差别性的发展,是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品质的形成。

7、与人社会性相统一的人的个性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社会越发展,社会生活越丰富多样,越要求人发展多样的个性和能力。

8、同人的社会化相一致的个性的充分健康的发展即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

五、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力求在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揭示人的发展规律,寻找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

(一)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在条件)

1、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构成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2、但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不直接等于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仅以价值的增殖为目标,为生产而生产,就会以牺牲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为代价换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3、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在条件【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给所有的人腾出更多的时间和创造更多的手段,能使个人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人本身的主体因素是人的发展的内在条件【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都制约着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1、后天因素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成为人的发展中相对独立的因素,成为最能体现人的主体性、自主性、自觉能动性的方面。这些因素通过人作为主体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而相互作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使人本身得到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多样性,使人显示出更强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因而更为自由。

(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真正实现了的人的自由个性,是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转变为“自由人联合体”为前提的,其社会基础即在于“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

2、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这不是自然的过程,要靠人们的长期努力去创造。社会历史的规律实质上是人的活动规律,它是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实现的。人越来越自觉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自身的解放,从而使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逐渐变成现实。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理,充分地包含和体现了关于人和人的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全面实现人的真正价值的追求。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同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是同一个问题。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双向互动

一、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实质上是人们追求幸福和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认为社会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而人的存在和发展又有其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于是人便从事劳动来满足这种需要,结果就产生了社会。

人的劳动不仅创造和发展着社会,而且也发展和改造着人自身。人在通过生产劳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由此可见,离开了人就不成其为社会,离开了人的发展,社会也就无从发展,整个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人是社会赖以发展的诸因素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二、人和社会是相互作用,互相决定、互相促进的,因而任何一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的发展。都必须把对方的发展作为目的,把自己的发展作为手段,这样才能促进双方的同步发展。

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也就没有基础和条件,同时,整个社会的发展恰恰是社会上无数个人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结果。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改造客观世界促进社会发展去实现,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人通过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保证。

三、人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创造者和接受者,其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的发展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都是为了丰富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自由度和主体性,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偏离以人为中心的任何发展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发展。

所以,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及改善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是否发展及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因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教育机会,改善医疗和保健条件,满足人的各种精神、文化、娱乐需求同增加经济总量,提高居民收入等经济目标,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四、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互为发展条件。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注重经济的发展,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不能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人。

同时,人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人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主导性促进作用。

这首先在于,可持续发展的人能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尊重相互间协调、平等、持续运行的规律,具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观点,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人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均衡发展,富有个性,潜能存量丰富,精神境界高尚,这样便能理智地持有新的发展观,注重人、社会、经济、环境等整体协调的发展。再次,人的可持续发展使人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和某些技能,又富有人文精神,在推动经济突飞猛进的时候能够不沦为“经济动物”、“科技奴隶”,并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精神空虚、犯罪蔓延等现象作斗争,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促进作用。

第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会给人留下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资源,而优美的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丰富

的资源则会为人的发展尤其是子孙后代的发展奠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第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不影响后代生存发展的前提下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同时还要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人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能在发展中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这也就促进了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人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而且要求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这便促进了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和人格的日臻完善与健全,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第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人要学会负责,不仅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还要对地球和后代负责,且首先必须学会对自己负责,以保证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的,不能见物不见人,把人沦为物的奴隶,这就促使人要正确地对待人,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潜能,使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谐统一。

正是因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内在地要求提高人的素质。

第一章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导论

一、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思想道德观念现代化(第一章)

1、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是指社会和人的现代特性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种现实的创造性活动。

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指向性的文化变迁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永无止境的变革过程,是受人们价值观念指导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的进步运动。

2、什么是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社会的现代特性发生、发展的现实社会活动,它包含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和社会的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因此,社会现代化就是社会各个领域用现代性代替传统性,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就是我国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教育等各个领域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它是通过符合时代特性的改革、建设、发展来实现的。

3、什么是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课题与终极目标。人的现代化指人的现代特性发生、发展的现实活动,它包括他的观念、道德、智能、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人的现代化,或者说人从传统人转变为现代人不是自发完成的。他要伴随社会现代化过程来实现,实现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自我自觉地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改造,这是一个体的能动改造;一是在外在因素,包括教育、环境等条件影响下,促使其进行自我转变。在一个社会内部产生现代因素的环境中,人的现代化走的是前一条道路,而在外力的推动下进行现代化变革中,人的现代化走的是后一条道路。

4、什么是思想道德现代化(思想道德观念现代化)

在思想道德层面上,现代化就是完成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心理意识的全面转变和更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革。

现代思想道德就是指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

思想观念现代化也叫现代化观念,指人们对社会现代化的客观存在所作的反映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意识。现代观念的特征是现代社会特征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有以下几点:科学性;开放性;立体性;系统性;时效性等特点。即现代观念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的,以正确理论为指导,具有科学性;现代观念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产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比较活跃,适应复杂的社会状况,具有包容性,具有开放性;现代观念具有多视角多层次性,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特点,在思维空间的多维度延伸,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性。

5、什么是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

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

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四有”新人的根本特征是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即现代思想道德。美国学者瓦尔马关于现代化是一种受价值观念指导的永无止境的变革过程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当重视思想道德领域的现代化问题,而不应当只是把现代化局限于物质、经济领域。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适应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推进现代化,这是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6、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

(1)从整体来看,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社会现代化内在地蕴含着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外在地表现为社会现代化;

(2)在人与社会中,人是现代化的关键,人既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又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人与社会互为目的和手段。社会现代化要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并促进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推动社会现代化,以社会现代化为目的。但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发展。人不能现代化,社会是难以现代化的。

7、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关系

(1)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现代化也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人的现代化以人的观念现代化为前提和标志,人的观念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表现和基础。

(2)人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观念现代化,人没有现代观念,而只有现代的物质生活,也不能叫现代人,而只能是传统人。因为只有人的思想观念才决定人的特性。

(3)所以,英国学者英格尔斯指出,“如果人们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一堆废纸。”

8、我国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思想观念现代化的特殊性主要表现

1、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始比较晚。在短时间内要完成转变跟上发展潮流,比较困难;

2、中国现代化由于发展较晚,世界现代化对中国造成压力和推动。很多东西不是我国内部发展起来的,要从国外引进、借鉴、吸收(如科技、管理、包括经济体制等);包括与这些东西相联系的观念、道德,需要我们进行改造、发展。

3、而我国的传统体制、传统文化同现代化是有矛盾的。因而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观念现代化都需要我们进行艰苦的改造、探索、创造。

4、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这种艰巨性不仅表现在经济和生产力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人和人的观念方面。

在中国,人和人的观念现代化不能等待社会现代化之后来实现,而应当通过人和人的观念现代化来促进社会现代化。

二、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

(一)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是对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积极回应

1、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如新旧道德的矛盾,思想迷茫、道德失范等,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要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并提出了进行“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方针、政策和具体内容。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并构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体系。这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体系和特征

思想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两个方面。

思想教育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教育,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以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道德教育主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体系和特征。

总之,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结果,是对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积极回应,它是属于现代社会、现代人的教育。它与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紧密相联。(二)在我国,促进人和人的观念现代化,思想道德教育担负着重要任务

1、我们要树立的现代化观念,是既要反映时代要求,又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观念。这些观念的形成需要思想道德教育;

2、现代化观念不是一个具体观念,而是反映整个现代社会的观念体系,包括价值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内对外开放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观念。这些观念的现代化,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培养改造才能形成和完善。

3、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会经常受到来自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还会经常遇到传统思想的阻碍,这些不利于人的现代化和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的因素,需要教育给予及时的、经常的辨析与排除。否则,我们就会陷于传统与现代矛盾的困扰,陷于思想文化的冲突而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因此,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它应当走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前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因而,研究人们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发展,研究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推动其他领域的现代化,无疑具有前导性作用。

(三)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的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思想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理论指导

5、邓小平教育理论是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十五大报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思想道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求思想道德教育与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思想道德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外国好的东西,充实丰富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对当今世界的复杂形势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清醒的看法,并能自觉抵制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具有能够面向世界竞争的思想道德风貌。

(3)思想道德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站在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培养青年一代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面向21世纪的崇高理想和品德。

●总之,“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赋予了思想道德教育开放性、超前性、现代性和民族性的鲜明特点和时代特征,是我们改革、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正确指导方针。

(四)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思想道德教育的现代化,其自身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系统的互动过程,是一个整合运行过程。要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现代化

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影响其他环节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思想道德现代化,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者观念的现代化。教育观念现代化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观念。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社会这个开放的大舞台,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打破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理论的界限,确立开放的教育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