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法大视野第一课《春》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法大视野第一课《春》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法大视野第一课《春》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法大视野第一课《春》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法大视野《春》答案

1春

课前预习

1、yùn niàng yìng hèyùn nèn sǒu suō

2、润嘹烘默健疏疏

3、(1)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课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2)呼朋引伴(3)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4)花枝招展

课堂探究

探究一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勤图。

探究二

作用:结构上,收束全文,首尾照应;内容上,这三个比喻句在分别表现出春天“新”“美”“力”的特征的同时深化了主题。它们的位置不能调换。因为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的展现了春天的发展过程。最后“领着我们上前去”,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无限活力,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

探究三

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

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

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从

听觉的角度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

嘹亮,仿佛让人听到春风柔和的吹拂着。

课后提升

一、基础巩固

1、B【解析】A项,应和yìng hè;C项,窠巢kē cháo;D项,

嘹亮。

2、C【解析】C项,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不能

用来形容“男同学”。

3、C

4、C

5、(1)本文按照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来描绘春花。词语:树上

---花下—遍地。

(2)化静为动,用成百上千的蜜蜂的翁闹和大小蝴蝶的飞舞

衬托春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

氛。

(3)不可以。“叫”只写出了声音,而“闹”字不但写出了

声音,而且写出了一一派喧嚣沸腾的景象。

二、拓展阅读

6.①因为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容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渴慕。

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

7.作者感受到家乡的春天是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漫天的,充满生机,充满色彩的,是给人带来希望的。

8.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充满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9.作者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他给人温暖和希望;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

真情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她总能给人以温暖和希望。二者巧妙的

联系在一起,凸显出本文期盼春天,呼唤真情的主旨。

三、综合运用

10.(1)①视觉、②听觉、③嗅觉

(2)略

(3)(示例)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四、笔耕不辍

11、略

历史七年级上学法大视野答案

历史七年级上学法大视野答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1、170万 2、元谋县 4、制造工具 二、1、北京西南周口店 3、猿 5、群居 6、(1)天然火 (2)烧烤食物;照明;防寒 三、1、北京周口店 2、3万 3、现代人 4、钻孔 5、人工取火;血缘关系 【问题导学】 1、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 探究点 答案:(1)①北京人会使用打制石器和砍削的木棒。

②生存环境恶劣,过群居生活。 ③使用天然火。 (2)来源:森林自燃生火、雷电生火、偶然碰撞生火、煤的自燃等。 作用:火的使用增强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他们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点睛训练】B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A5D 2B6C 3C7D 4A8B 二、非选择题 9、(1)图1人物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而图2人物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2)图3是用打制的方法制造的, 图4是采用磨光和钻孔的方法制造的; 搭配:图1与图4;图2与图3。 (3)图2处于原始人群时期, 图1进入了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公社时期。 (4)远古人类过着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固煞很好,但绝不是“天堂的生活”,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凭个人力量难以生存。

10、(1)图1:北京人。图2:山顶洞人。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可以缝制衣服,渔猎活动更多等。 11、(1)①北京人 ②70万~20万 ③是进行劳动的有力证据 ④过着群居生活 (2)①3万 ②会缝制衣服 ③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前预习·轻松入门 一、1、7000 3、长江 4、磨制石器 5、干栏式;定居生活 6、水稻;挖掘水井 二、1、五六千 2、陕西西安 4、粟 5、猪狗 6、文字;纺线 7、半地穴式 8、磨制石器;耒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法大视野第一课《春》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法大视野《春》答案 1春 课前预习 1、yùn niàng yìng hèyùn nèn sǒu suō 2、润嘹烘默健疏疏 3、(1)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课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2)呼朋引伴(3)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4)花枝招展 课堂探究 探究一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勤图。 探究二 作用:结构上,收束全文,首尾照应;内容上,这三个比喻句在分别表现出春天“新”“美”“力”的特征的同时深化了主题。它们的位置不能调换。因为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的展现了春天的发展过程。最后“领着我们上前去”,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无限活力,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 探究三

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 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 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从 听觉的角度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 嘹亮,仿佛让人听到春风柔和的吹拂着。 课后提升 一、基础巩固 1、B【解析】A项,应和yìng hè;C项,窠巢kē cháo;D项, 嘹亮。 2、C【解析】C项,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不能 用来形容“男同学”。 3、C 4、C 5、(1)本文按照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来描绘春花。词语:树上 ---花下—遍地。 (2)化静为动,用成百上千的蜜蜂的翁闹和大小蝴蝶的飞舞 衬托春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 氛。 (3)不可以。“叫”只写出了声音,而“闹”字不但写出了 声音,而且写出了一一派喧嚣沸腾的景象。 二、拓展阅读 6.①因为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容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渴慕。 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

《春》的教学设计 宜宾市江安县汉安中学包雪梅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9课。本 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 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 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 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出现是有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 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 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学习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 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情感。我打算从朗读入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 步感受春天带给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设计 《春》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之一,本文不管在选材、布局谋篇还 是语言上都堪称典范。按照编者的思路,通常我们都是采用盼春—绘春—赞春这 一顺序来教,重点带领学生分析作者描绘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而这次教学设计,我尝试打破这一常规,整篇课文的教学以 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理论依据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 又是审美。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中,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地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品味。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A.用普通话有感情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品味文中美的情景,美的结构,美的语言。 B.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最新整理)

初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总分:120分时间:100分钟) 一、基础知识部分。(26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春天的大海,没有夏天那惊涛骇___浪的喧闹,也远离秋天的深suì___和蔚蓝,少了朝__阳与晚霞映红大海时的壮观,也少了渔人驾着木帆船在海面上忙lù____的身影。与冬天的安稳和凝重无缘,与猎猎彻骨的海风无缘,与白皑____皑的雪花无缘,它只用静美的姿势,演变成春天百花争妍___、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3分)() A、俪歌收敛雍肿白皙 B、菜畦宛转屏障迁徙 C、签赏篷勃荒谬琐事 D、蝉蜕斓语笨拙倔强 3、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3分) () A、周末的农贸市场,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B、王小雅同学总是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C、他的作业字迹潦草,凌乱不堪。 D、他高兴得得意忘形,完全忘了周围的人正疑惑地看着他。 4、修改病句。(2分)

原句:生活像一首歌,五彩斑斓,我们要学会咀嚼,学会欣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仿写句子。(2分) 冰河感激春风,才有一泻千里的气势;绿荷感激夏雨,才有卓然独立的高洁;禾苗感激沃土,_______________;腊梅感激寒雪,___________________。 6、名著阅读。(4分)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如果让你向班级内其他同学推荐一本名著,你最想介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推荐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7、默写。(9分) 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 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②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③爷娘闻女来,_______;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____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情感。我打算从朗读入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春天带给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脉络;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你学过哪些有关“春天”的诗歌呢?请大声朗读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学生朗读,教师解析。) 今天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起领略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七年级 语文名著导读练习练习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名著导读练习练习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 1.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怀念长妈妈的《________》;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抨击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________》;描写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2)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写到“长妈妈”,除了《阿长与<山海经>》外,你还在哪篇文章里认识了她?鲁迅在该文中提及了关于“长妈妈”的什么事情? 【答案】(1)阿长和<山海经>;五猖会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朝花夕拾》。①《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②《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③《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④《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⑤《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⑦《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⑧《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⑨《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⑩《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2)本题考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1—9段写作者在百草园的快乐童年生活,第4段插入了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体现了孩子的那种童真童趣。10—24段写自己在三味书屋里的生活,既有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也有有趣的事情。前后对比,表现了封建私塾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批判,但是却也不乏对私塾生活的一种怀念。 故答案为:⑴阿长和<山海经> ;五猖会 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抓住作品内容的提示明确作品。 ⑵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把握,注意人物及事件的把握。 2.《白洋淀纪事》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其中,《荷花淀》和《芦花荡》两篇历来被人称道,这两篇文章中,哪一个人物让你印象最深刻?请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他/她的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水生——有奉献精神,有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为抗日付出一切,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1 春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2课时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 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盼春。“盼望”、“来”、“近”。 1.盼春:请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1)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 拟人和反复。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朗读第2自然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2)从这一段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时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7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1)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 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质感:嫩嫩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地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的样子。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

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人教版)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撒秕啄罩 2.人迹罕至人声鼎沸 3.不必说她名人辈出,有深厚的 历史文化底蕴;也不必说她物产丰富,有享誉世界的西湖龙井、绍兴 黄酒、金华火腿等;单是她那优美的自然风光,江南水乡的秀美神韵,她——浙江就足以令人向往。4.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5.不能。“伏”、“窜”比“停”和“飞”更形象生动。“伏”字生动地写出 了黄蜂肥胖的可爱形象;“窜”字不但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的轻捷机灵,也写出了儿童的羡慕之情。6.示例:蝴蝶在这里翩翩起舞,蜻蜓 在这里表演空中杂技。7.对百草园各种景物和活动的喜爱、怀念之情,并以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的喜爱对比衬托对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生活 的不满。(言之有理即可)8.示例:(1)鲁迅(1881—1936),中国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 文学运动的基石。出版的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 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 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坟》等。(2)示例:《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学运动 的奠基之作,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3)示例:闰土:旧社会深受肉体与精神双重折磨的典型农民形象。 2爸爸的花儿落了 1.徘徊涯零 2.静默静静 3.示例:高山大海广博而庄严 4.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5.不能改。原句采用反复手法,强调了“我”当 时焦急、急迫的心情。6.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 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我”急切的心情恐怕也是一种预感,暗示父

部编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春》课后训练

1春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眨.眼(zhǎ) B.应和.(hè) C.酝酿.(rǎnɡ) D.涨.起来(zhǎnɡ) 2.与“呼朋引伴”中“引”字同义的一项是() A.引经据典 B.引而不发 C.引吭高歌 D.引人入胜 3.“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含义是() A.春天迟迟不来,人们盼望了很久才到。 B.春天善解人意,人们盼望着盼望着就到了。 C.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表达了盼春的急切心情。 D.东风是春天的先行官,东风到了,春天随后也就到了。 4.(2019·四川南充)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A.③①⑥②⑤④B.③⑤②⑥①④C.③⑥①②⑤④D.③②①⑥⑤④。 5.对《春》结尾的三个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比喻是表现春天生命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给人以希望。 B.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 C.第三个比喻是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D.这三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春天的个性“新”、“美”、“力”,热情洋溢地赞美了春天。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热烈的追求。 6.(2019·山东临沂)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首,这些诗歌按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课《春》.

1 春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A.用普通话有感情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品味文中美的情景,美的结构,美的语言。 B.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 C.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D.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A、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B、通过对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B、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精读法,摘录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春天图片 写春名句: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简介作者自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他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五四”初期开始创作新诗,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创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著名散文有《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等。 《春》大致写于1928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专项训练学法大视野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专项训练学法大视野答案 篇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散步》第6——8段(原文略),做题。 1.母亲人老了,“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为什么意见发生分歧后,母亲又选择了走小路?答:因为母亲有涵养,谦让,而且很疼爱孙子,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要宠着孙子。这是老一辈人的奉献精神。 2.当母亲、孩子、妻子都等着“我”来选择走哪条路的时候,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因为无论是母亲、儿子还是妻子都依靠我,都依从我的选择和决定,所以我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3.如何理解“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的含义? 小路其实也很美,也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正像孙子说的“有意思”。这也是母亲决定走小路的原因,展示了母亲热爱生命而且也充分理解孙子的内心。 4.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怕因闪失给孩子和老人带来伤害。“整个世界”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是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是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起着顶梁柱的作用,从家庭到国家,都是如此。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阅读《秋天的怀念》(原文略),做题。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请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就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3.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母亲说“好好儿活”指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我说的“要好好儿活”是指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 4.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春》

《春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②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③揣摩、品味本文鲜明、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④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掌握课文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的写作特点。 5、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①诵读; ②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③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1、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2、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写法。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帮助学生掌握写景技巧,可选择重点语段进行精讲分析,加深理解。 2.一听:听录音朗读(或范读),体会情境。四读:初读--理清思路。再读--体会感情。三熟读--找出特点。四精读--练习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法国有一位雕刻家,叫罗丹。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相信大家一定听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春天也是一种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带来了温暖,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力量。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过春天,歌颂过春天,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诗人杜甫《绝句》"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2.描写春天的古诗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

春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 ) 胳膊..( ) 抖擞.( ) 应和.( ) 支撑.( )摇曳.( ) 宛转..( )傍.晚( ) 抚.摸( ) 嘹.亮(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x īn x īn r án (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⑵ 鸟儿将ch áo ( )安在f án hu ā n èn y è( )当中,高兴起来了,h ū p éng y ǐn b àn ( )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⑶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 áng y ǜn ( )的光,h ōng tu ō ( )片安静平的夜。 ⑷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 ō( )着,戴着l ì( )。他们的房屋,x ī x ī sh ū sh ū ( )的,在雨里j ìng m ò( )着。 2. 填空。 ⑴《春》的作者____ 原名____,号____,后改名自清,字____。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____。 1927年写的《____》、《____》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⑵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 )、( )、( )、( )、( )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展现在

我们的面前。 ⑶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比较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中的词,你觉得哪个用得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1)小草从土里钻.(长)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蜜蜂嗡嗡地闹.(叫)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吹)着你。 (3)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以三个比喻句结尾,请默写出这三个比喻句,说说他们赞美了春的什么,并说说这样的排列顺序与文中的春景描写有什么内在联系。 (1)三个比喻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赞美了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春景描写的内在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 阅读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题训练(超全)

七下第一单元字词复习姓名学号 一、给下列加点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菜畦.桑葚.斑蝥.攒.成讪.笑木屐.蝉蜕.环谒.脑髓.秕.谷泯.然 yōng肿花pǔ鸡毛dǎn子人迹罕.至确záo书shú人声dǐng沸肿zh àng 叮zhǔ恐jùlí歌zhà栏páihuái 玉zān yì人日pān 长吟.沼.泽骇.人瞬.息丑陋. 嫉.妒油蛉.tìtǎng gāngà雨péng 缠络.鉴.赏 不能称.前时宿儒. 二、给下列加点词解释或解释词语 高枕而卧相宜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或以 ..伤.仲永 ..钱币乞之 世隶.耕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父异焉 ....其父自为 ..其名收. ..稍稍宾客 族自是 ..众人 ..泯然 ..指物作诗立就 ..父利.其然.也不能称.前时之闻 仲永之通悟 ..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也 ..材人远卒之 ...受之 ..天贤于 得.为众人而已.耶确záo yōng肿攒.成收敛.人迹罕.至 鉴赏宿儒.人声dǐng沸.lí歌荒草萋萋 讪笑瞬息机关 三、填空 1、安徒生是---------(填国名)著名的童话作家,我们已学过他的童话有----------和-------- -等课文都选自---------译的《》。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相信吧,--------- --------。”本诗的作者是--------,------(填国名)诗人。著作有《》、 《》、《》等,他的创作对该国的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史称“-- -------------”,高尔基称他是“-------------”。《未选择的路》选自《》,作 者是----国诗人-------,他曾走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又因他处于传统和 现代派诗歌交替时期,常被称为“-------------”。 3、《伤.仲永》的作者是----------------时的------------,他字---------,号----------,世称------------------, 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出其他七个的名字及朝代。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描写童年的----------。选自《》作者是------,原名----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著有小说集《》 和《》,散文诗集《》。我们学过-------课文出自该散文诗集。 5、《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作者是------,-----作家。这篇课文的题目有两 层意思:一是-----------------------;二是---------------------------。 6、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请用该单元的诗句回答--------------,--------- -------。 7、---------------------;现在------------。一切------------,一切------ ------;而那------------,就------------------。 8、《山中杂诗》中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句子是-----------------,--------------。描写 鸟在人家屋檐上飞,云彩从窗户里飘出来的句子是---------------,-----------------。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课文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课文春 作者: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朱自清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部编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春》课堂训练

1春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 ..()胳膊 ..()抖擞.()应和.()支撑.() 摇曳.()宛转 ..()傍.晚()抚.摸()嘹.亮() 2.根据拼音写汉字。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xīnxīnrán()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鸟儿将cháo()安在fánhuānènyè()当中,高兴起来了,hūpénɡyǐnbàn()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ɡyǜn()的光,hōnɡtuō()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4)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ō()着,戴着lì()。他们的房屋,xīxīshūshū()的,在雨里jìnɡmò()着。 3.(2019·江西中考)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姑妈是宽宏大量 ....的人,难道还在我们小孩子身上计较不成? B.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 C.春天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D.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 ....,签署了合作协议。 4.(2019·巴中中考)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反复、拟人) B.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 C.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讽刺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排比) D.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 5.填空。 (1)《春》的作者____原名____,号____,后改名自清,字____。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____。1927年写的《____》、《____》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2)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历史七年级上学法大视野答案

历史七年级上学法大视野答案 做七年级历史长江全能学案的时间就是一种财富。小编整理了关于历史七年级上学法大视野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史七年级上学法大视野答案(一)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课前预习轻松入门 一、1、170万 2、元谋县 4、制造工具 二、1、北京西南周口店 3、猿 5、群居 6、(1)天然火 (2)烧烤食物;照明;防寒 三、1、北京周口店 2、3万 3、现代人 4、钻孔 5、人工取火; 血缘关系 【问题导学】 1、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

2、人类可以用它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 探究点 答案:(1)①北京人会使用打制石器和砍削的木棒。 ②生存环境恶劣,过群居生活。 ③使用天然火。 (2)来源:森林自燃生火、雷电生火、偶然碰撞生火、煤的自燃等。 作用:火的使用增强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他们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点睛训练】B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A5D 2B6C 3C7D 4A8B 二、非选择题 9、(1)图1人物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而图2人物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2)图3是用打制的方法制造的,

图4是采用磨光和钻孔的方法制造的; 搭配:图1与图4;图2与图3。 (3)图2处于原始人群时期, 图1进入了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公社时期。 (4)远古人类过着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固煞很好,但绝不是天堂的生活,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凭个人力量难以生存。 10、(1)图1:北京人。图2:山顶洞人。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可以缝制衣服,渔猎活动更多等。 11、(1)①北京人 ②70万~20万 ③是进行劳动的有力证据 ④过着群居生活 (2)①3万 ②会缝制衣服 ③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历史七年级上学法大视野答案(二)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前预习轻松入门 一、1、7000 3、长江 4、磨制石器 5、干栏式;定居生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