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尤其是网络社会的逐渐呈现,代际群体的优势开始发生了转移。亲子或不同辈分之间的人们对周围事物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代际差异在局部上产生了断层;也由此,代际之间呈现出了一些隔阂与裂痕,代沟在新的时代发展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出现了。因此,社会有必要及时总结代沟在转型社会中的动态发展,并有效谋求网络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和谐。

一、代沟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的新呈现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农村城市化,社会呈现出急速转型发展。网络社会的同时到来,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原先集中掌握资源的社会精英群体感觉自己似乎在瞬间由“老鸟”变成了“菜鸟”,他们的优势出现递减,代群优势发生着转移。有人甚至创作出了“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的心语吟唱,它道出了一部分人对时代剧烈发展的感慨以及无奈。e时代的到来,使得时代青年与他们的父辈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代际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同时年轻一代内部的差异也在加深。长辈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权威地位开始失落,自上而下的代际文化传承模式出现了偏差,代沟问题开始以新的元素和面貌出现。

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促成了极大的社会思想解放,同时个体的欲望被极大地激活,个人利益自觉意识出现空前觉醒,在价值观上,也从一维走向多元,社会的活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实用主义的流行、信息海量化和多元价值观,也使得文化在传承上出现了局部断裂,表现在新生代(又被称“新新人类”)身上,出现了两性交往从授受不亲到未婚同居的流行;青年成为消费主力,消费行为早熟(即即期消费提高,预期消费减低,青年中出现了“月光族”);哈韩、闪婚、玩股票、网语泛滥等另类、前卫抑或反叛的行为举止使得青年群体给人以标新立异的群体感觉,于是很多人对青年群体种种的行为也感到了不可理喻、不可适应。

二、新生代特征与渐深的代际不和谐

美国人类学家在其《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主要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主要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主要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玛格丽特米德着重分析了后喻文化的模式,她指出,在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下,新的代际传承模式必然出现。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晚辈能够“反客为主”,充当施教者的角色。这一传承模式的更新目前在我国转型社会也赫然出现了。问题是,代际角色的反转也使代际发展呈现出不和谐的一面。

如前所述,代际不和谐是与代际群体相异的特征是有关的。总结上世纪70年代晚期出生的新生代的群体特点大致是:独生子,提倡个性意识,网络青年,性观念开放,快餐文化的身体力行者,倾向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生活上坚持自立、自信、有主见。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他们在慢慢成长和走向社会中逐渐促成自我意识,形成了自我追求和自我认同。从时代特质和自身思想出发,代际群体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偶像认同,比如在我们的访谈调查中,杭州延安新村社区一位上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老伯对雷锋及其表现的时代精神非常怀念与推崇,并热切期望在现时的青年群体身上厉久弥新,而70年代晚期出生的人们(主要访问了在校大学生)则更崇尚缔造财富神话、并捐款回报社会的比尔. 盖茨和自主创新“中国芯”获2006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奖邓中翰等新时代人物。偶像认同是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进步的内心自律,显示了人们对未来成就感的渴望。在对待工作(劳动)与生活的关系上,年轻的白领王小姐认为工作本身就蕴藏着休闲,工作要为生活服务,消费最能体现工作价值;如果工作本身不足以促使生活质量同时提高的话,那还可以贷款消费;青春只有一次,青春意味着

自由自在,不能由于收入的过分寒酸而羁绊自己对青春绚烂的追求。而步入不惑之年的丽水农民工周某(以踩黄包车载客为主业)则认为,要为生存而劳动,劳动换取的财富要积累,财富是有责任的,财富要为子女的教育成长、婚礼生育而筹备,在他看来,用财富为下一代构筑爱巢是一件光耀的事,因此他对于在小学的儿子的日常生活消费是严格控制的。他还谈到,经受城市生活洗礼的儿子的生活理想开始发生了改变,当它的消费要求与自己的预期相离较远时,作为父亲的自己通常会冷不丁对儿子作出“别在固执做梦了,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好高婺远没出息”等训斥话语。但是,周某也意识到,土地价格的飙升带来城镇房产价格的飞涨,已经使他们这些栖居住城市一段时间的农民工望而却步,为生存而生活已经是他们一代乃至几代人迫不得已的生活考量。

管窥见豹中得出,时代触动赋予了人们对生活新的主张,代际不和谐由年龄代沟(主要显化为语言行为)逐渐演变为观念代沟(心理作用为主,隐含可以发生双向地转化、逾越和沟通);在具体的发生场域上,主要表现在家庭关系上,也反映在师生以及泛指的前辈、晚辈之间;在表现维度上,主要是两代人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言语交流、行为方式、情感表达、兴趣爱好、审美情趣以及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差异。在亲子和不同辈分的影响层面上,由于受教育内容、职业受训和感知的时代器物标签的不同,两代人在时尚、器物的消费上开始趋向为“后喻文化”的主导,例如随着电脑、汽车和住宅等耐用消费品取代日常生活消费品作为生活追求的象征,上一代的人群也开始放下面子与新生代对话,扮演起被子代教化的角色。

三、何为代沟

关于代沟的内涵,社会心理学研究学者周怡在吸收国内外研究观点的基础上,从实证研究出发,在《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中提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她认为,所谓代沟是指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基本社会化的进程发生中断或模式发生转型,而导致不同代之间在社会的拥有方面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所出现的差异、隔阂和冲突的社会现象。

可见,首先代沟是时代发展和环境变迁的产物,代沟是代际文化的吐故纳新,它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变迁性。代际差异与冲突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其次,代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从自然属性出发,代沟主要会体现在青年、准青年与中年、老年之间;同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总是在社会中扮演角色行为,两代人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希望和追求;因此,两代人通常会按照各自的角色规范来塑造自己;不同角色承担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社会分工伴随着社会协作,所以不同角色之间也需要交互作用,代际群体之间存在着互动的空间。基于此,代沟并不天然地影响两代人的相互接纳与相互融合。第三,每一代人各自几乎都有大致相同的社会化背景,有相似的受教育经历,并感知相同的时代气息,这种相似的成长阅历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代群文化和代内认同。代是一定社会中具有相仿的年龄和类似社会特征的人群,代沟的基础是代际差异与冲突,代沟的本质是代际文化差异促成的心理隔阂。代际差异的维度主要体现在心态、思维、语言、行为(如消费)、审美等方面,当上代人的期待与年轻人的追求或年轻人的生活实际离差太大时,就容易引发代际冲突。最后,从类型上说,笔者认为,代沟有多个层面,主要体现为血缘意义上的家庭亲子代沟,自然意义上的年龄代沟(如有人把新兴文坛归纳为“80后”文学写作),社会意义上的辈分代沟;从日常的集中体现来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职场等级和隔代辈分上的代沟是最受人们关注的。

四、代沟何为:现实访谈与实证分析

每一个代际群体都有自身的亚文化生存方式。转型和网络发展背景下的当前我国社会中,代沟到底有多大,呈现出什么特点,这是一个需要跟进研究的现实课题。围绕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重点考察当前新生代群体的父母取向与同辈取向,即来自于父母的影响力和同辈影响力到底是怎样的。既要考察个体跟老师、父母或长辈在感觉或事实意义上的代沟(或者是否有比朋辈分之间难以沟通的许多东西),又要放大视角,集中考察年轻一代跟上一代之间的差异现状及其相互调试整饬的可能。

个案一:在访谈中,杭州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鲍同学对代沟现象的认知显的较为理性;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她认为,代沟只是是端倪并终止于青春叛逆期子代对父辈的逆反现象,青春期并不是一场噩梦,它是我们个性发展的黄金时期,时代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外来新鲜的事物最能打动他们,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自己成长的烦恼。父母印象中这一时期的他们总是“乳臭未干,嘴上无毛、办事不牢,长大未成人……”,而事实上他们已经不再是孩童,而是年轻时期的大人,父母不应该再为他们本能地创设辅助子女走出下一步的相倚性工具,因为蹑手蹑脚前行本身也是在行走。但是,应该承认的是,大学时代以前来自父母的监护,是一种生活的必需,父母始终是自己人生的导师;在中学时代的自己,时常要抵触父母的“干预”,感觉与父母缺乏共同语言,因为总觉的不够自由,自己坚持的常常是父母反对的;事实上到了大学才真正明白,父母的干预是基于爱心与责任,没有绝对的自由,进入大学少了父母的干预,才明白原来自由并非完全是个好东西,自由意味着自己要更加理性,更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用好了自由,也才是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这个时候,也才真正领悟父母当初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了。所以,她坚持认为,代沟是具体的,但是它更多是存在于一定时期和一定年龄段的两代沟通上的心理疙瘩,随着时间的演进和两代人的继续社会化,尤其是子代也成家立业,走向生活独立时,代沟会渐渐消弭,家庭内的亲子关系也慢慢回归融洽、民主与和谐。而进入这个时期,父辈也会呈现出更大的宽容,比如反映在生活上,父辈开始接纳一些来自正在上大学的自己的新兴技能,而且在居民区楼群邻居里聊天交流时,父母亲常喜欢当众夸奖子女,还一个劲地数落着什么是女儿给教的。

可见,当前社会年轻一代对时代器物如电脑、汽车的接纳,对消费和个人利益的看法以及审美和生活情趣等也在影响到父母,使后者的生活态度与新的时代节拍对应。社会学关于人的社会化理论认为,个体长大后一般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为主,而长大前,主要接受家庭与学校的教化。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发现,一些在成长中的子代认为理性的行为实践,却始终离年轻过且已经过了青春期的局外的长者所赋予他们的成长期待有距离,这种距离掣肘着两代人的沟通理性。像鲍同学这样具有理性的后知后觉的个体是相对较为理想的,因为它是比较科学的社会化成长过程的体现,但是处于具体成长时期的人们也不乏选择“他行他素”。

个案二:比如笔者访问了一位高中生周某,她就认为自己始终像是父母亲手上的一颗人生的棋子;父母总是对自己在求知、求美、求乐、求爱、求职等个人追求方面进行全方位包办。为了按照父母的旨意行事,自己基本没有什么私人空间。她每天要在父母安排的家教、钢琴、舞蹈等兴趣班的预设下紧张忙碌。这样,自己与父母的冲突源也往往就集中在父母对自己夜晚回家时间、学业成绩、社交生活、消费控制、闲暇安排、生活习惯(对美容、染发的干预)、异性交往等的要求或控制上。在她看来,父母在自己心目中的角色印象主要是固执、陈旧,狭隘甚至自私,她真的希望周边的人们去开导与改造一下他们,希望父母少用命令口气,多用商量的口气,少用既定的生活意义模塑自己。因为往往当自己反问父母对当下社会阶层和贫富分化等纷繁的发展现象时,大人们自身的分析也是错乱有别的,因此大人们自己本身并不是绝对真理的化身。而在周某的父母们则认为,养不教,父之过;玉不琢,不成器,自己只有一个独生女,内心自然会有望女成凤的渴望。传统下来都是长者为尊,父辈自然要树立

好自己的权威,否则社会秩序就错乱了。当然他们也认识到,作为父辈传统的技能传承等经验优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已日渐式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社会价值观的取舍上也会有局部的模糊,但总体上作为家长的自己的代群优势并未消失,子代应当多吸取、多听取父母的安排。

个案三:相似的境遇也出现在农民工张某的家庭中。他认为自从进城并把子女从乡下小学转入县城后,子女的学习成绩出现下降,但见识和电脑技术等方面在提高;网络知识的学习和电视讯息的广泛影响,使得孩子获得原来在乡土体验之外不可想象的大量的新信息,当孩子在用怪诞的网络新语时,自己常常不知所云。需要指出的是,在自己崇尚节俭,坚持旧东西能用则用之理念的时候,儿子并不完全理会;相反,儿子认为进入了城市,就要跟城市里的同学一样生活,这样才不会被人看不起。同时,张某深切地感觉到,子女们不再依恋家乡,带领全家回乡下过春节已经成为孩子们不太情愿的事。他感觉自己和子女在消费、家乡观念等方面逐渐产生了明显的代沟。

的确,当前社会转型中面对林林总总的身边事物的变化,两代人的心理反应是表现为“感觉良好,能够适应”、“感觉变化太快,跟不上节奏”抑或“还能凑合着适应”,这是需要重点了解的。笔者认为,社会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始终呈现出动态地发展,问题是社会精英们习惯于用俯视来看待周遭事物的发展。事实上,无论是西方曾经被定义为“垮掉的一代”还是我国曾经认为的“迷惘的一代”、倍受担忧的独生子女一代,在社会的历练中他们都已经步入了主流社会,并逐渐成为社会精英。因此,正视代沟负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社会本身对个体的锤炼。与此同时,“文化反哺”加剧了代际矛盾,但是它也催化着长者对时代的适应。比如当前高校中与学生紧密接触的学生辅导员群体,他们在与身边的学生相处中扮演着复合性的角色,往往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甚至还是学生信赖的好哥哥、好姐姐;,这些角色扮演是在跨越代沟发展的基础上成功实现的。就像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一样,家庭亲子、社会不同辈分之间除了基于经济上的生活抚养,还应开展广泛的代际交流,加强情感沟通,交互心灵、换位思考,并在代际分工上培养更多的协商民主意识。

五、代际和谐的可能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社会转型,代沟在日常生活中以新的形式与内容呈现着。每一代人都有着契合于时代韵律的共同经验和文化价值,基于两代人的时空分野和自然更替规律,一代新人换旧人,然而旧人曾是新人,新人也将过渡为旧人。社会的活力需要新兴文化的支持;正如米德所言,新的社会是青年楷模文化时代,只有年轻人才能代表社会的未来和理想。

理想的代际关系一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之一。它的实现有赖于优势文化资源的双向互动,有赖与求同存异的新型家庭关系的普及,有赖于青年在代内、代际交流中的全面吸收。学者周怡深刻地提出,当前代际间由于社会资源(经验、知识、地位、金钱及权力)的拥有不同造成的“拥有性代沟”在下降,而由于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行为取向不同造成的“选择性代沟”将呈上升趋势。的确,在当前,面对社会的线性演进发展,长者出现了群体性本领恐慌,而主要基于横向比照的新生代,也日渐感觉到缺乏纵深传统文化关照的自己的肤浅;这为代际文化的心理相容奠定了可能。同时,社会当前的转型发展正由基于财富权力的等级趋向基于相似生活方式的社会阶层转化,因此,从等级控制到阶层相融,也赋予着代际之间在生活和文化意义上的共生基础。

基于现实访谈调查的认识和对代沟发展的分析,笔者认为,谋求代际和谐的基础是沟通交往。代际群体需要坚持“沟通从心开始”,在开放式对话中互相滋润“心灵鸡汤”,在求同存

异中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长辈对于晚辈对传统的创新与超越,需要更加鼓励与宽容,新生代在代际互动尤其是文化反哺中,也更要虚心地尊重、理解和学习优秀文化传统,从而在系统、双向地社会交互作用中实现代际群体的共生共荣。

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尤其是网络社会的逐渐呈现,代际群体的优势开始发生了转移。亲子或不同辈分之间的人们对周围事物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代际差异在局部上产生了断层;也由此,代际之间呈现出了一些隔阂与裂痕,代沟在新的时代发展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出现了。因此,社会有必要及时总结代沟在转型社会中的动态发展,并有效谋求网络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和谐。 一、代沟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的新呈现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农村城市化,社会呈现出急速转型发展。网络社会的同时到来,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原先集中掌握资源的社会精英群体感觉自己似乎在瞬间由“老鸟”变成了“菜鸟”,他们的优势出现递减,代群优势发生着转移。有人甚至创作出了“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的心语吟唱,它道出了一部分人对时代剧烈发展的感慨以及无奈。e时代的到来,使得时代青年与他们的父辈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代际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同时年轻一代内部的差异也在加深。长辈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权威地位开始失落,自上而下的代际文化传承模式出现了偏差,代沟问题开始以新的元素和面貌出现。 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促成了极大的社会思想解放,同时个体的欲望被极大地激活,个人利益自觉意识出现空前觉醒,在价值观上,也从一维走向多元,社会的活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实用主义的流行、信息海量化和多元价值观,也使得文化在传承上出现了局部断裂,表现在新生代(又被称“新新人类”)身上,出现了两性交往从授受不亲到未婚同居的流行;青年成为消费主力,消费行为早熟(即即期消费提高,预期消费减低,青年中出现了“月光族”);哈韩、闪婚、玩股票、网语泛滥等另类、前卫抑或反叛的行为举止使得青年群体给人以标新立异的群体感觉,于是很多人对青年群体种种的行为也感到了不可理喻、不可适应。 二、新生代特征与渐深的代际不和谐 美国人类学家在其《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主要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主要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主要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玛格丽特米德着重分析了后喻文化的模式,她指出,在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下,新的代际传承模式必然出现。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晚辈能够“反客为主”,充当施教者的角色。这一传承模式的更新目前在我国转型社会也赫然出现了。问题是,代际角色的反转也使代际发展呈现出不和谐的一面。 如前所述,代际不和谐是与代际群体相异的特征是有关的。总结上世纪70年代晚期出生的新生代的群体特点大致是:独生子,提倡个性意识,网络青年,性观念开放,快餐文化的身体力行者,倾向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生活上坚持自立、自信、有主见。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他们在慢慢成长和走向社会中逐渐促成自我意识,形成了自我追求和自我认同。从时代特质和自身思想出发,代际群体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偶像认同,比如在我们的访谈调查中,杭州延安新村社区一位上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老伯对雷锋及其表现的时代精神非常怀念与推崇,并热切期望在现时的青年群体身上厉久弥新,而70年代晚期出生的人们(主要访问了在校大学生)则更崇尚缔造财富神话、并捐款回报社会的比尔. 盖茨和自主创新“中国芯”获2006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奖邓中翰等新时代人物。偶像认同是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进步的内心自律,显示了人们对未来成就感的渴望。在对待工作(劳动)与生活的关系上,年轻的白领王小姐认为工作本身就蕴藏着休闲,工作要为生活服务,消费最能体现工作价值;如果工作本身不足以促使生活质量同时提高的话,那还可以贷款消费;青春只有一次,青春意味着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研究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社会变迁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国传统家庭代际关系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如“家庭养老、老年人责任重大、代际伦理道德丧失”等,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新时期的家庭代际关系将怎样发展,将在下文予以讨论。 标签:社会转型;代际关系;变迁;问题 中国传统家庭代际关系总体上很少有冲突和矛盾,相对比较和谐,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对我们处理家庭代际关系仍然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20世纪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对于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更是如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加剧,在当前的社会动荡和变革当中,人们正面临各种“家庭危机”。表现为:“家庭养老模式崩溃”、“生育率持续降低”、“离婚率大大提高”等。现代社会家庭代际关系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和融合的状态之中,那么,中国的家庭将朝着怎样的方向进行变化呢?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也经历着动态的变迁过程。 一、传统家庭代际关系的考察 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决定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是一种主从型的家庭关系,遵从着“父慈子孝”的家庭关系模式,子女各方面要依从于父母,父子关系是该关系的核心。传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最重要的诠释是“反哺”,费孝通将中国代际关系概括为“反馈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代际关系是子女必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这种反馈式的代际关系被称为“哺育”与“反哺”。在封建社会中的家庭关系,与父权的家庭制度相适应,法律及礼制规定的家长权力实质上是一种主从型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必须服从家长的权威,“家长对外代表家庭,对内管理家庭内部的一切大小事务”。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文化传承。家庭集生产、消费、生育与赡养于一体,代与代之间严格遵守着各自的角色地位,按照儒家代际伦理支配各自的行为,形成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关系。 家长制管理。在封建社会中的家庭关系中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属于主从关系,家庭内的家长对于家庭内的其他成员具有教令责罚权、婚姻决定权,统理财产权等权利。 “孝”作为核心思想。传统家庭代际关系中,家长制的权威,子代对家庭内的家长及家族内的其他长辈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子代对亲代及族内长辈要“孝”,古有父母去世子要守孝三年、父母生病子割肉救之等广为流传的孝子榜样传承古

2018高考作文预测话题:代际沟通

2018年参加高考的大多是第一批00后的学生,而他们的父母大多是70后,两代人之间是近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而这三十年,也是中 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最突飞猛进的三十年,同时也是各种理念变化最快捷的三十年.....两代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理念的碰撞,存在着代 际沟通的困难。所以,关注代际关系,关注代际间的沟通问题,对于 中国人的生活非常有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看,代际沟通问题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肯 定深有所感,便于抒发情感,也便于理性思考。既符合了高考作文一向倡导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命题理念,也有利于学生 写出真感情,进行自我审视。有利于考生对中国当前的伦理关系、社 会理念、青少年成长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这一话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说到代际沟通,肯定 需要考生考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要求考生直面自 己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并分析原因,同时需要考生既要站在自己角度进行自我抒发自我反思,同时站在父母角度思考他们的不易,以便于最后指出解决代际沟通问题最好的办法。所以特别能考查考生全面看问题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以上分析,这个话题也是2018高考作文备考的重点,需要2018届考生重点关注。 【命题范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0年前,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在豆瓣网成立,拥有10

余万成员。这是由于一些50后父母用过去时代留下的印记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维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造成了新生代80后子女的叛逆。中国年轻子女与原生家庭代际矛盾第一次以如此撕裂的状况 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10年后,这个小组已进入“雪藏”状态,当初那些“不听老人言” 的年轻人有的已经妥协,有的则仍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但愤怒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沟通,以及对更好 生活的追求。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你联系个人的生活与感悟,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敞开心扉谈谈你对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2018年4月份长沙雅礼中学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联考作文题。 这一考题既结合了社会现实事件,又启发考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与感悟”,“敞开心扉谈谈你对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所以,这是一道既有利于学生抒发情感又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的作文命题。从我校学生写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均言之有物,情感 真挚,思之有道,涌现出了一批佳作。 在审题立意上注意以下几点:

基于代际团结模式随迁父母居住安排对代际关系的影响

基于代际团结模式随迁父母居住安排对代 际关系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目前我国2.3亿的流动人口中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即“农民工”已经达到80%,而且人口流动呈现家庭化趋势,有近70%的流动人口与家庭一同流动;农村随迁父母是其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农村流动人口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增长。随迁父母长期在农村生活,早已习惯了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进入城市之后他们将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不仅要应对子女外出工作期间单调枯燥的家务劳动,同时由于社会资源贫乏和经济能力低下而面临社会适应与城市生活融入的巨 大压力。代际关系在农村随迁父母的城市生活中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城乡二元的制度壁垒将农村随迁父母阻挡于城市的社保福利之外的情况下;而家庭代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随迁父母在城市的生活质量,关系到这些将要步入或已经处于晚年的中老年随迁父母是否能够在 城市颐养天年。

目前有关随迁父母的研究少之又少,已有的少量研究主要关注农村随迁老人即农村随迁父母中的老年群体的精神 生活与社会融入,认为农村随迁老人是一个亟须社会关注的群体。 在精神生活方面,相关研究从闲暇时间利用、社区活动参与、对社区的心理认同等方面描述农村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发现该群体的精神生活单调,主要表现为闲暇时间中的娱乐活动较贫乏、很少参与社区活动、对城市社区的认同度低。 在社会融入方面,农村随迁老人在城市受到家庭、社区人际和社会政策等多层面的社会排斥,政策限制、文化差异、社会资本、个体特征等被认为是影响农村随迁父母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 随迁老人从农村进入城市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如何适应与融入陌生的城市场景与社区生活、处理相对复杂的家庭关系,已经成为农村随迁老人面临的重大人生课题。 总之,学术界不仅对农村随迁父母的研究少,同时关注面也较窄、鲜有深入的探讨,农村随迁父母的家庭代际关系需要被给予更多关注。

2018高考作文预测话题之代际沟通

2018高考作文预测话题之代际沟通 【话题预测】 2018年参加高考的大多是第一批00后的学生,而他们的父母大多是70后,两代人之间是近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而这三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最突飞猛进的三十年,同时也是各种理念变化最快捷的三十年.....两代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理念的碰撞,存在着代际沟通的困难。所以,关注代际关系,关注代际间的沟通问题,对于中国人的生活非常有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看,代际沟通问题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肯定深有所感,便于抒发情感,也便于理性思考。既符合了高考作文一向倡导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命题理念,也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感情,进行自我审视。有利于考生对中国当前的伦理关系、社会理念、青少年成长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这一话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说到代际沟通,肯定需要考生考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要求考生直面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并分析原因,同时需要考生既要站在自己角度进行自我抒发自我反思,同时站在父母角度思考他们的不易,以便于最后指出解决代际沟通问题最好的办法。所以特别能考查考生全面看问题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以上分析,这个话题也是2018高考作文备考的重点,需要2018届考生重点关注。

【命题范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0年前,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在豆瓣网成立,拥有10余万成员。这是由于一些50后父母用过去时代留下的印记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维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造成了新生代80后子女的叛逆。中国年轻子女与原生家庭代际矛盾第一次以如此撕裂的状况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10年后,这个小组已进入“雪藏”状态,当初那些“不听老人言”的年轻人有的已经妥协,有的则仍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但愤怒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沟通,以及对更好生活的追求。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你联系个人的生活与感悟,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敞开心扉谈谈你对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2018年4月份长沙雅礼中学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联考作文题。 这一考题既结合了社会现实事件,又启发考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与感悟”,“敞开心扉谈谈你对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家庭结构与代际传播模式研究初探

2012年第1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0期) Total No .300 收稿日期:2012—11—14 作者简介:成婧(1981—),女,吉林龙井人,吉林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跨文化传播学。 家庭结构与代际传播模式研究初探 成 婧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长春,130117;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摘要:本文以家庭结构转型的背景为出发点,研究代际沟通模式的演变历程。从家庭社会学微观视角,描述当代家庭代际沟通模式的发展变化,发现导致家庭代际沟通冲突的原因,并总结当家庭代际沟通模式的特点。 关键词:家庭结构;代际传播;文化演进;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D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2—0060—02 一、绪言 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学者对当代家庭代 际关系进行纵向的历时性的研究中,主要是从历史演变,政治变革及社会结构转变等因素为视角分析代际关系变迁的。鲜有学者以人际传播的视角将家庭结构变迁和代际关系研究系统地整合起来。个人是构成家庭的基本单位,而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必然造成家庭结构和代际传播模式的变迁。这一过程是对以往代际关系研究视角的挑战和创新。 代际关系研究有宏观微观之分。从微观的角度讲,是家庭内成员间的关系。它包括最基本的亲子关系,以及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密切相关的婆媳关 系、 或隔代的血缘关系———祖孙关系;从宏观角度讲,代际关系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资源在代际之间的 分配、交换、转移和传递的形式,以及承担义务与分享权利等方面。从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来看,学者们大多从宏观的角度研究老年一代与青年一代的代际关系和改变,微观角度的研究寥寥,大多是以社会上的通俗读物为主。本文是对微观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有益补充。 家庭以及代际关系是社会学范畴研究的内容,相关著述颇丰。然而在人际传播、文化类型、维度及价值取向的研究和沟通模式方面,则以跨文化交流学和传播学研究见长。本文通过整合以上学科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家庭代际间的沟通模式, 实现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创新。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与国内相比,国外代际关系研究具有研究历史长,理论较为完善系统。在代际关系的研究方面,我国尚没有创新性的理论,大都是借鉴国外理论来解 释中国国内代际关系问题,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因政治经济体制、历史、文化 等多方面的演进,亟待研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理论。 人际传播在理论研究上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对人的关系结构和变化的探讨。同时,家庭结构变迁对家庭内部成员传播方式的研究也有所欠缺。 在国内家庭结构研究方面,研究中仍大量显现出对传统家庭结构的研究, 然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变使得中国家庭呈现出各种特殊的结构,其复杂性与特殊性是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的。 三、变迁中典型的家庭结构与沟通模型 (一)独生子女家庭 图1独生子女家庭沟通模型概略图 本文以施拉姆的循环沟通模型为依据,勾勒出 6

2018高考作文话题预测及范文:代际沟通

2018高考作文话题预测及范文:代际沟通 导读:本文2018高考作文话题预测及范文:代际沟通,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2018高考作文话题预测及范文:代际沟通 【话题预测】 2018年参加高考的大多是第一批00后的学生,而他们的父母大多是70后,两代人之间是近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而这三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最突飞猛进的三十年,同时也是各种理念变化最快捷的三十年.....两代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理念的碰撞,存在着代际沟通的困难。所以,关注代际关系,关注代际间的沟通问题,对于中国人的生活非常有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看,代际沟通问题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肯定深有所感,便于抒发情感,也便于理性思考。既符合了高考作文一向倡导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命题理念,也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感情,进行自我审视。有利于考生对中国当前的伦理关系、社会理念、青少年成长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这一话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说到代际沟通,肯定需要考生考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要求考生直面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并分析原因,同时需要考生既要站在自己角度进行自我抒发自我反思,同时站在父母角度思考他们的不易,以便于最后指出解决代际沟通问题最好的办法。所以特别能考查考生

全面看问题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以上分析,这个话题也是2018高考作文备考的重点,需要2018届考生重点关注。 【范文】 远山苍凉,亲情未老 ——致母亲的一封信 河南省实验中学王焱 亲爱的母亲: 您好! 陪我走过了十八年的人生风雨,你早已成为我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但是你是否注意到,时代,抑或是历史,逐渐在我们之间形成一条无形的沟壑。 十年的光阴,可以抹平一个年轻气盛的豆瓣小组的棱角,化愤怒为理性,化对立为包容。时光可以流逝,远山可以苍凉,但亲情不会变老:纵使代际存在,却揉不断父母与我们无私的爱。不论是我们身处平常生活、困厄的黑夜抑或是远方。 布衣疏食可以悠游浮生,却扯不断亲情的线。 纵使代际代沟存在,也不能模糊了我们的爱。我知道,疲惫之时,为我端上香茗的是你;夜深之时,为我掖好被角的也是你。我相信,代际关系的和谐相处是自然的一件事。纵使有人不理解、有人逃避,但是和谐的代际关系却依然充斥着平常生活,就像我,和你。这种代际关系,又如孟郊眼中慈母的线,又或是沈复笔下的朗切文字。平常

人口老龄化与代际关系的矛盾

人口老龄化与代际关系的矛盾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 1.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国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有效实施,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逐渐进入老年型。200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达到10%和7%左右,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成为人口老年型国家。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速。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9亿,占总人口比重8.87%,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从未来发展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走势不容乐观。伴随新中国成立后三次出生高峰人口陆续进入老年期,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13年,老年人口突破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4.8%;2025年突破3亿,比例达21.1%;2033年突破4亿,比例达27.7%;2053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比例达34.8%(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相关课题成果测算)。与此同时,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0-14岁少儿人口数量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发展趋势,由2013年的 2.28亿增长至2023年的2.72亿,此后下降至2050年的2.2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6.7%提升至18.8%,然后下降到15.6%。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则呈现单向下降的态势,由2013年的9.36亿下降至2050年的7.1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则由68.5%下降至50.3%。本世纪后半叶,老年人口、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共同减少,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对稳定,人口老龄化水准水平始终保持在30%以上。整体看,人口老龄化将贯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因素。 2.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负担持续加重老年抚养比,即老年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是反映代际抚养负担的重要指标。与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2013—2050年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2.23亿,

代际关系的处理

代际关系的处理 代际关系顾名思义就是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从狭义上讲,两代指的父母和子女两代,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代际关系,对于搞好两代人的心理协调,增加两代人的团结,促进两代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那么,导致代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我们认为有以下五个主要原因: 1.在心理状态、行为表现,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一般来说,在思想上,上一代比较实际并趋于保守,下一代比较开朗、奔放;在道德观念上,上一代更为重视传统的道德标准,下一代则很少受此束缚;在行为反应上,上一代人比较迟缓,下一代比较灵活;在性情上,上一代比较沉着、谨慎,下一代比较活泼开朗;在生活态度上,上一代注重实际,下一代比较多幻想;在用钱上,上一代注意量人付出,合理节约,重视金钱的生活价值,而下一代则多有随心支出,用钱计划性差,不注意节约。常见一些工作后的青年月底未到工资已经花光了:在服装方面,上一代比较重质地,主张大方、朴素、实用,下一代则重时髦,追求时装、款式及色彩搭配;在交际方面,上一代选友持重,关系多较实用,下一代交际广泛,其中不乏志趣朋友,目前有较多的青年人还认为“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所以有时失之泛泛。这为上一代所轻视。 2.成长环境的差异

人的心理是在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人的出生环境、生活阅历、所受教育及社会制度筹,对人的意识形态及行为习惯有很大影响。就我国目前而言,上代的长者大多出生在解放前,他们大多饱尝过旧社会之苦,体会到新社会之甜,所以他们对生活容易感到满足。解放后出生的下一代则不然,他们大多生长在蜜罐中,缺乏对新社会深刻认识,意识上有些模糊,大多数人对生活水准要求较高,也较难得到满足,在许多问题上与一代人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也表现为这些年青人历史观、政策观念的缺乏。上一代人在这方面往往易于与下一代青年产生隔膜。 3.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差异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心理差异,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在许多问题上也自然产生差异,年青人朝气蓬勃,思维内容广泛,反应灵活。接受新鲜事物快,适应新环境能力强,爱独立思考,敢说敢做,受传统思维和习惯势力束缚较少,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开创精神。他们创新意识强,心灵手巧,富有创造性,敢于打破传统的陈规陋习。但他们很容易偏激。处理问题也不够沉着、干净,中年以后,特别是人近老年,工作、为人渐渐老练起来,再加上生活经验的积累,上一代人看问题便更深刻、透澈一些?但此刻也许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他们不如青年们那么热情、开放,有时由于受传统观念、封建意识的束缚,容易保守,思想固执,固循守。青年人会因此不满。 4.社会地位的不同造成的差异 目前我国大多数青年人的经济地位不高,与上一代人相比,经济力量

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通常一代指20年,但代际关系的两代,泛指老年人与年轻人,如家庭中的父母辈或祖父母辈与儿女、孙子女辈的关系。代际差异产生代际关系。老年人与年轻人因为生理的、心理的、角色和社会地位以及社会经历的不同,在行为和认识上产生差异。代际关系既可能是整合的、融洽的;也可能是分离的、隔阂的。一个开放的社会或当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经历不同,从而使各自组群中心观(或称群体中心观)较为悬殊。不同代的人各自具有以自身群体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对同一现象或一系列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两代人之间这种认识上、价值观念上的明显差异,通称“世代隔阂”或“代沟”。在封闭的社会或社会发展处于稳定或停滞时期,两代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无明显变异,年轻一代人的社会化处于老一辈严格教养、熏陶之下,严格遵循传统的社会规范,世代之间在观念上、行为上较为一致,世代隔阂就不明显。 编辑本段范围 代际关系既可发生于家庭中,也可以是社会范围之内的。家庭范围之内的代际交换是家庭代际关系的重要规律,即父母一代给予子女一代以经济或服务性帮助,而子女则给予父母一代以感情上的慰藉和尊重。但是,这种交换往往是不平衡的,会产生代际矛盾。社会范围之内的代际隔阂的消除或弥合,往往表现为新意识代替或变革旧观念。代际关系的处理一般采用调适、合作、同化和了解等方法。 编辑本段关系紧张 从狭义上讲,两代指的父母和子女两代,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代际关系,对于搞好两代人的心理协调,增加两代人的团结,促进两代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那么,导致代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有以下五个主要原因:1.在心理状态、行为表现,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在思想上,上一代比较实际并趋于保守,下一代比较开朗、奔放;在道德观念上,上一代更为重视传统的道德标准,下一代则很少受此束缚;在行为反应上,上一代人比较迟缓,下一代比较灵活;在性情上,上一代比较沉着、谨慎,下一代比较活泼开朗;在生活态度上,上一代注重实际,下一代比较多幻想;在用钱上,上一代注意量人付出,合理节约,重视金钱的生活价值,而下一代则多有随心支出,用钱计划性差,不注意节约。常见一些工作后的青年月底未到工资已经花光了:在服装方面,上一代比较重质地,主张大方、朴素、实用,下一代则重时髦,追求时装、款式及色彩搭配;在交际方面,上一代选友持重,关系多较实用,下一代交际广泛,其中不乏志趣朋友,目前有较多的青年人还认为“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所以有时失之泛泛。这为上一代所轻视。2.成长环境的差异人的心理是在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人的出生环境、生活阅历、所受教育及社会制度筹,对人的意识形态及行为习惯有很大影响。就我国目前而言,上代的长者大多出生在解放前,他们大多饱尝过旧社会之苦,体会到新社会之甜,所以他们对生活容易感到满足。解放后出生的下一代则不然,他们大多生长在蜜罐中,缺乏对新社会深刻认识,意识上有些模糊,大多数人对生活水准要求较高,也较难得到满足,在许多问题上与一代人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也表现为这些年青人历史观、政策观念的缺乏。上一代人在这方面往往易于与下一代青年产生隔膜。3.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差异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心理差异,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在许多问题上也自然产生差异,年青人朝气蓬勃,思维内容广泛,反应灵活。接受新鲜事物快,适应新环境能力强,爱独立思考,敢说敢做,受传统思维和习惯势力束缚较少,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开创精神。他们创新意识强,心灵手巧,富有创造性,敢于打破传统的陈规陋习。但他们很容易偏激。处理问题也不够沉着、干净,中年以后,特别是人近老年,工作、为人渐渐老练起来,再加上生活经验的积累,上一代人看问题便更深刻、透澈一些?但此刻也许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他们不如青年们那么热情、开放,有时由于受传统观念、封建

代际关系;中国祖父母对孙辈的看护

代际关系:中国祖父母对孙辈的祖辈看护 摘要:在有关代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引导下,我们检验当代中国的祖辈看护现象。使用纵向数据(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我们用文献来证明祖孙关系是高水平结构化和功能性的。两代间团结一致性由祖孙之间高比率同住为指标,相当多跨越代际的家庭(没有父母存在),大量的儿童保育包含未共同居住的祖父母,也有大量儿童保育由共同居住的祖父母提供(coresidential共同居住的)。多元分析表明,祖辈看护工作量是自动适配于家庭需求的,反应了家庭、家庭成员和母亲工作活动的特征。 引言: 来自家庭过程的一个帕森斯社会学理论观点,老龄化的家庭融合理论和现代化理论预测,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可避免的导致更大的亲属关系的丧失,家庭融合理论假设向婚姻关系、核心家庭聚合的家庭生活,不论国家或文化背景是什么(Goode 1970)。和这个观点相似的是,老龄化的现代化理论假设,这种向核心家庭结构的转变会导致年长亲戚的受到优待的、功能性地位的下降(Burgess 1960; Cowgill and Holmes 1972)。在21世纪初期,然而,对立面似乎已经发生:代际关系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里正变的越来越重要。例如,在美国,为了应对婚姻不稳定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代际关系变得更加以个人的生活为中心(Bengtson 2001; Uhlenberg 2009; also see review by Swartz 2009)。在地球的另一端,在中国有着历史生最牢固的父母同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且依然存在,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有了大大的改变(Chen 2005; Logan and Bian 1998, 1999; Short and Zhai 1996)。现代有关代际关系的数据表明了家庭人口、文化/规范和战略途径综合影响的一个更复杂的故事。在本文中,我们检验中国祖父母的作用——有广大亲属的强大文化传统,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里。特别是,我们重点研究在中国,祖辈看护对孙子女的作用。这个话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证明,祖父母、父母和孙子女之间代际关系团结力量的强度。 祖辈看护对于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很多家庭都是一种很普遍的经历。这一趋势是代际转换的传统文化模式的明显的分歧。孝顺的概念,历史上一直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责任,现在被相互的或来自年老父母的无私帮助所平衡。Silverstein, Cong and Li (2007)准确地描述为一个“广泛的”但“很少记录的”现象,有关中国祖辈看护的研究极其有限,研究证据往往是间接的。例如,在中国年迈的父母和成年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情况在有关家庭研究中有很好的记录(e.g., Chen 2004; Davis and Harrell 1993; Logan, Bian and Bian 1998; Zeng and George 2001; Zhang 2004),我们不了解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的幼小的、学前期孙子女,尤其是父母不在家时。这对于年轻人离开去找寻更好的经济机会,离开孩子,让祖父母照顾孩子已经越来越普遍(see Silverstein, Cong and Li 2006)。然而,在当代中国没有流行的跨越代际家庭(祖父母和孙子女一起生活,没有父母这一代)的评估。此外,我们对于祖父母提供的保育程度知之甚少。与父母通常所做的相比,爷爷奶奶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吗?此外,祖辈看护在中国很常见,但几乎没有什么共识认为他们应该提供什么水平的看护(Chen, Short and Entwisle 2000; Hermalin, Roan and Perez 1998; Parish and Whyte 1978; Unger 1993)。最后,我们很少了解个人、家庭和社区特点在解释祖辈看护范围时的结构。例如,中国的男权传统会导致父亲的父母有更多的付出吗?调整祖辈看护的工作量以适应母亲劳动参与?社区中日托中心的可获得性能够减少对祖父母的需要吗? 这篇文章是第一个系统检验在当代中国祖辈看护的普遍性、强度和决定因素的研究,使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 1991, 1993, 1997, 2000, 2004)。我们主张祖辈看护的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家庭为中心,也证明了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一种发生很大程度变化的关系。现代化/收敛理论,很大程度上是以文化设想为基础的,将传统的价值观视为一种标准的惯例,并假定在经济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压力下传统文化将解体。相反,我们认为文化是“一个工具而不是教条”(Logan and Bian 1999:1254)。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认为

中国当代家庭关系的变迁

中国当代家庭关系的变迁:形式、内容及功能 核心提示:中国当代家庭关系伴随着社会变革和制度演变发生了重要变动,家庭成员平等的局面基本形成。以亲子关系为主导的家庭关系转变为夫妇为主导,成为家庭关系的一条主线。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受到推动。当代家庭关系的另一主线是亲子代际关系,其既有对传统的保留,更多地则随社会变革发生了强弱变化。 家庭关系是具有血缘、姻缘和收养关系成员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它有多种形式。家庭关系以权利和义务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具体的功能。一般来说,家庭关系类型和形式较少发生变化,但其内容和功能及其强弱往往有时期之别,甚至有质量高低之分。本文将从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视角对中国当代家庭关系变动作一分析。 家庭关系形式、内容和功能 家庭关系形式和内容。家庭关系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而其成员又分血缘、姻缘和拟制血亲(收养等)关系,同时还有代际、代内之别,由此形成多种家庭关系类别。概括来讲,有夫妇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祖孙关系、叔侄(伯侄、姑侄)关系、舅甥(姨甥)关系,还有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关系等。

若从代的角度着眼,这些关系形式可以被归纳为三大类:代内关系,夫妇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等;代际关系,亲子之间,还可延伸至公婆与子媳之间、岳父母和女婿之间等;隔代关系,祖孙之间等。从理论或从广义上讲,上述关系类型的成员都有可能生活在一个家庭之中,并为“家庭关系”所涵盖。而从狭义角度看,家庭关系指血缘关系最近或有姻缘关系成员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亲子关系、夫妇关系、祖孙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 就当代而言,亲子关系和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内容。需要指出,亲子关系和夫妇关系成员即使不在一起生活,如父母与已婚子女分爨异居,夫妻因一方在外工作而两地分居,他们在户籍上被登记于不同的“户”中,这些具有密切血缘和姻缘关系的成员仍属于有家庭关系之人。 家庭关系的制度约束及其变化。在中国近代之前的制度中,家庭成员因代际和性别不同,地位有别,其基本原则是长尊幼卑和男主女从。亲子关系中亲代处于主导地位,夫妇关系中妻子从属于丈夫。由于家庭地位不同,同居的子代和妻子不具有对家庭财产的支配权;亲子或夫妇若发生冲突,彼此受到伤害,法定量刑标准不一,同样的行为结果对子代和妻子要加重惩罚。更重要的是,传统道德伦理也对长尊幼卑和男主女从的原则加以维护,对民众的家庭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这样说,近代之前法律对家庭关系的规定充分吸收了传统伦理道德的要求和精神。

我国_代际关系_研究述评

《青年研究》 2002年第2期 我国“代际关系”研究述评 沈汝发 内容提要:代际关系一直是社会学、青年学、文化人类学和人口学等诸多领域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我国研究者所进行的代际研究文献为分析文本,从研 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等方面总结了我国学者关于代际研究的成果。 一、引言 代际的划分和更替是一个客观现象和自然过程,它是一个基于人口学的自然事实。但当它与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相联,从而构成一代人的共同经验和文化价值时,代际的划分和代沟的出现便更多的是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课题,成为社会学者和文化人类学者所关注的社会事实。自20世纪80年代,代际理论传入我国,我国的各个领域的学者就分别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青年学和人口学等多维视角对代际关系和代沟现象进行了描述与分析研究,迄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遗憾的是,尽管现代社会正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时期,代际关系也相应出现了新的特点,却很少有学者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对代际问题进行新的系统研究。 代际更替与代沟现象是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产物,而变迁越迅速越彻底,这种更替就越明显,冲突越激烈。当代社会文化正处于传承与断裂的过程中,尤其是网络对传统社会的冲击,更是形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代际文化。代与代之间隔阂加深,冲突加剧,而新的一代的内部,代际差异亦越发明显,代际更替明显加快。这就需要我们的社会学者、青年学者和文化人类学者在新的时代情境中共同关注代际关系这一重要的课题。 二、研究概况 代际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者所关注的对象,因为即使在文化变迁较慢的社会也存在着代际差异、隔阂与冲突,但代际问题真正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为当时社会正处于急剧变迁时期,而代际冲突尤其明显。美国人类学家杰弗里?戈若较早的研究了代沟现象,他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性研究》中提到,由于迁徙到新的环境中,美国的父辈丧失了欧洲的父辈所具有的权威性,他们常遭到更能适应新生活的儿子的拒斥。而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则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文化的研究》一书,她认为代沟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伴随物,同时,她还肯定了年轻一代在新时代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24

当代代际关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当代代际关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中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而居,“尊老尚幼”是亘古不变的优良传统。然而今天,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冲淡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当今的青年对于“敬孝”显得无能为力,老一辈对于青年的行为又是特别难以理解。反应在一个家庭中,代际隔阂越来越多,代际关系越来越不和谐,这一切有违传统美德的要求。代际不和谐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让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受到困扰,代际不和谐也不利于青年一代的成长,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构建一个老少和谐,代际融合,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是现代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代际关系和谐道德孝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详细的规定了人们的日常行为,大到国家,小到家庭,甚至人生的每一步该如何走,在史书中都可以找得到。倘若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真空状态,也许就可以这样固步自封的走下去。然而时代的潮流不允许有这样的真空存在,在弱肉强食的角逐中,最先确立起来的伦理道德随着朝代的变更发生了无数次的改革,从最初严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后来民国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再到现代重拾传统文化。而且,社会变革在提高了生产力的同时也迎来了思想风暴的入侵,西方人的价值观念,诸如“自我”“自由”“人权”等影响着我国的青年一代。他们在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中,“更加关注和重视自我在社会进步中的角色和作用,对他人和集体的利益麻木不仁。”【1】这一切反应在家庭代际关系上,形成青年人的无所适从,致使家庭代际关系摇摇欲坠,甚至影响社会整体良好素质的形成。鉴于此,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吸收适用于当代社会的部分,纠正存在于个人心中的错误的代际关系观念,树立正确的代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代际关系的研究,企图影响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代际思想,形成有利于家庭和谐的代际关系。 一、当今社会代际关系现状 代际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主要指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但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中年以后的一代和青年一代的关系,指两代人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2018高考作文预测话题代际沟通

2018高考作文预测话题:代际沟通 2018高考作文预测话题:代际沟通 【话题预测】 2018年参加高考的大多是第一批00后的学生,而他们的父母大多是70后,两代人之间是近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而这三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最突飞猛进的三十年,同时也是各种理念变化最快捷的三十年.....两代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理念的碰撞,存在着代际沟通的困难。所以,关注代际关系,关注代际间的沟通问题,对于中国人的生活非常有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看,代际沟通问题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肯定深有所感,便于抒发情感,也便于理性思考。既符合了高考作文一向倡导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命题理念,也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感情,进行自我审视。有利于考生对中国当前的伦理关系、社会理念、青少年成长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这一话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说到代际沟通,肯定需要考生考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要求考生直面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并分析原因,同时需要考生既要站在自己角度进行自我抒发自我反思,同时站在父母角度思考他们的不易,以便于最后指出解决代际沟通问题最好的办法。所以特别能考查考生全面看问题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以上分析,这个话题也是2018高考作文备考的重点,需要2018届

考生重点关注。 【命题范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0年前,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在豆瓣网成立,拥有10余万成员。这是由于一些50后父母用过去时代留下的印记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维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造成了新生代80后子女的叛逆。中国年轻子女与原生家庭代际矛盾第一次以如此撕裂的状况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10年后,这个小组已进入“雪藏”状态,当初那些“不听老人言”的年轻人有的已经妥协,有的则仍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但愤怒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沟通,以及对更好生活的追求。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你联系个人的生活与感悟,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敞开心扉谈谈你对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2018年4月份长沙雅礼中学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联考作文题。 这一考题既结合了社会现实事件,又启发考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与感悟”,“敞开心扉谈谈你对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所以,这是一道既有利于学生抒发情感又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的作文命题。从我校学生写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均言之有物,情感真挚,思之有道,

代际问题的含义

代际问题的含义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代际问题就是各代人之间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的问题。这里的“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源就是经济学中常用的“稀缺资源”的概念,包括人力资源(或称人力资本)、自然资源与环境、人造资源(或称人造资本)三大类。狭义的资源专指自然资源与环境。由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质量的退化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逆转性和不可替代性,近年来日益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因此,对代际问题的研究也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这类问题。 代际问题与代内的人际问题有相同之处,都是人际效用(或福利)的一种比较和加总,属于福利经济学的范畴。但是代际问题也有不同于代内人际问题的特殊之处,具体来说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间的不可逆性使得代与代之间产生了顺序,所以,代内社会选择中共同的无名(或无差别)原理对于代际公平的情况难以适用。以前各代人的决策后果,当代人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没有“在场”发言的权利;同样,当代人的决策,以后各代也没有参与的权利。这种差别是由时间本身具有的不可逆性决定的。 第二,代数N是不确定的,可以认为很大而且没有任何限制。在理论分析中,一般要求所有代际公平的解决方案对于N~∞都必须是有效的。 第三,在连续的代之间存在交错或重叠,存在个体自身的时间偏好和(或)某种形式的利他主义。这使得各代人的效用很难单独分离出来予以适当加总。 第四,每代的决策都要受到前面各代的影响,同时也要影响以后的所有各代。代际问题也不同于单纯的时际(跨时期)问题。时际问题一般是针对个体自身的时间偏好而言,解决个人(或代表性个人)的跨时期资源配置优化问题,并不涉及代际关系。但是在适当的假定下,例如假定某种形式的利他主义,代际问题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对时际问题的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