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篇一: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国婚姻家庭观

中国婚姻传统历来就是父母做主,子女的婚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子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父母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无论子女多大,如果依然单身,父母会认为自己的义务还没有完成。分析原因,我认为源于中国的父亲单系制度,就是说中国世袭以男子算的,女子出嫁后也就是出家,进入另外一个家族,娶进的媳妇要融入新的家族,处理婆媳、妯娌等众多的关系,好的儿媳妇不仅是儿子的福气,也为整个家掌脸。所以说选择子女的婚姻选择权在父母,尤其是男子,女子因加入外族选择的慎重性减弱。

这种婚姻意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爱情不顾一切,在中国也许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育,夫妻外出挣钱务工,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教育,

明显大家庭观的表现。但是也忘记了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养不教父之过。西方婚姻家庭观

西方社会是重视个人的社会,家是短暂性的抚育社群,子女到能自立的时候,就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生育社群。而在西方的婚姻传统中,也是非常的自由,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干涉子女的选择。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西方则主要重视感情。在婚后,中西婚姻生活中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的婚姻家庭注重"柴、米、油、盐",而西方则更重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及性生活的质量。在教育方面,有一部分中国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给父母来抚养,而在西方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认为教育下一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篇二: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汉语1001蔡亮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基尔·凯丝勒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

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就有权做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妻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在一起是残忍的。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是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

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节,大问题像原则性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是好……中西方婚姻观念在婚姻目的、择偶标准、婚礼以及婚姻中夫妻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所谓的婚姻目的是男女双方想经由建立婚姻关系的方

式而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礼记·昏义》:“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一是通过联姻合两个家

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二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传宗接代,即“继统”。现今的中国社会,这种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往往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而西方人的结婚目的:

一是坠入爱河的恋人希望恋情有个完满的结果;二是寻找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致使中西方文化在择偶标准上也

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国人往往以家庭背景、门当户对、经济条件、学历知识水平为择偶标准;而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

由于文化、习俗、观念、宗教等差异,在婚礼的内容与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式婚礼最大的特色就是喜庆: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拜堂:这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而西方婚礼最大的特色就是浪漫: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的是黑色礼服;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并且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在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

在婚姻中夫妻关系也突显出较大的差异。中国是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的中国婚姻中丈夫往往处于婚姻的主导地位,而妻子则是从属地位,这种婚姻结构是由于传统的文化分工造成的,丈夫是一家之主,

是全家的顶梁柱,承担着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责任,妻

子的任务是管理家务、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经济条件较以往有很大的提高,不少女子回到家中做全职主妇,完全由丈夫供养,对于这些全职太太们,人们总是投以羡慕的目光,称赞她们有福气,但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极为个别的全职丈夫的情况,大家总是投以鄙视的目光,认为男人很没骨气;在西方,妻子和丈夫均可在外谋职,共同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对于纷繁的家务琐事,夫妻也共通过承担。如果去西方人家里做客,便不难发现,男士下厨房是常有的事儿,他们的手艺可能比妻子还要好;对于照顾孩子的责任,双方也要共同分担,妇女需为照顾孩子而放弃自己的职业角色,丈夫也需承担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夫妇同时承担双亲身份,不再有父母在与子女关系中角色的分担和隔离。

婚姻观念的差异只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和应对差异,要学会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注入自身的文化中,使得本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与接受,让中华文化永远的闪耀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三:从中西方婚姻家庭观对比中透视中西方文化

龙源期刊网.cn

从中西方婚姻家庭观对比中透视中西方文化作者:颜李萍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XX年第10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婚姻家庭观的差异,分析隐藏在不同的婚姻家庭观背后的深层原因,探讨中西方婚姻家庭观各自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减少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同时,在中西婚姻家庭观相互影响与融合中进一步发现中国婚姻价值观的优秀品质,找回中国婚姻家庭观的自信,并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华优质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关键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观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XX)10-0011-021中国婚姻家庭观

1.1传统婚姻家庭观

西汉时期戴德,戴圣著《礼记·昏义》,其中对婚姻是这样描述的:“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1]意思就是,要结婚的两个人是结两个不同姓家族之好,上要对得起祖宗,下要传宗接代,因此要结婚的人都非常谨慎的对待之。在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中,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事,同时有“父母命不可违”,故婚姻就成了“父母之命”;在古代,繁衍后代、强大家族、提高家族声望是男女结婚最主要的目的,故婚姻就要求“门当户对”。尤其是在古代,穷家公子爱上富家小姐都会遭到极力反对与阻挠,不会得到父母的许可,贫寒女子嫁到富贵家族顶多也只能入侧室或当个妾。因为男

子要娶的不仅仅是妻子,而是完成对整个家族的义务和责任;同样女子要嫁的不是某男子一个人,而是嫁的这个男人以及他的家族甚至与他相关的所有社会关系。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把“男尊女卑”、“夫为妻纲”视为天经地义的真理,自然而然在的家庭关系上就体现出来极度的男女不平等,主张的是“三从四德”中的“……既嫁从夫……”,“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的中国家庭里,一般是丈夫在外

劳作,妻子在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洗衣做饭;通常情况下,丈夫是一家之主,妻子对丈夫要言听计从,必须服从于丈夫的意志和权威,妻子只能处于从属和附属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家长专制,公婆对媳妇不满意,丈夫随时就得休掉妻子,或丈夫对妻子不满意,他也可以一封休书休掉妻子。《天仙配》的歌词“……你(丈夫)耕田来我(妻子)织布;我(丈夫)挑水来你(妻子)浇园……”就是中国传统家庭模式的写照。

1.2现代婚姻家庭观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国与国之间交流与往来的频繁给中国传统婚姻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如今的中国,婚姻的主要目的发生了根本变化,年轻男女结婚不再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篇一: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国婚姻家庭观 中国婚姻传统历来就是父母做主,子女的婚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子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父母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无论子女多大,如果依然单身,父母会认为自己的义务还没有完成。分析原因,我认为源于中国的父亲单系制度,就是说中国世袭以男子算的,女子出嫁后也就是出家,进入另外一个家族,娶进的媳妇要融入新的家族,处理婆媳、妯娌等众多的关系,好的儿媳妇不仅是儿子的福气,也为整个家掌脸。所以说选择子女的婚姻选择权在父母,尤其是男子,女子因加入外族选择的慎重性减弱。 这种婚姻意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爱情不顾一切,在中国也许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育,夫妻外出挣钱务工,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教育,

明显大家庭观的表现。但是也忘记了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养不教父之过。西方婚姻家庭观 西方社会是重视个人的社会,家是短暂性的抚育社群,子女到能自立的时候,就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生育社群。而在西方的婚姻传统中,也是非常的自由,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干涉子女的选择。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西方则主要重视感情。在婚后,中西婚姻生活中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的婚姻家庭注重"柴、米、油、盐",而西方则更重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及性生活的质量。在教育方面,有一部分中国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给父母来抚养,而在西方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认为教育下一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篇二: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汉语1001蔡亮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基尔·凯丝勒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 (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还有不少悲壮的爱情被某种政治因素无情的拆散,范蠡和西施就是被政治的替代品。那时的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有的只是永恒不变的利益。一个国家,一个帝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进行政治联姻,

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看爱情婚姻观的异同_冯秀林

冯秀林/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山西阳泉045200)。Jan.2014Vol.30No.1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2014年1月第30卷第1期从古至今, 爱情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婚姻作为爱情的升华同样也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一个话题。在中西方的众多文学作品中,都生动形象地记录下了其所处时代的不同爱情婚姻观。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婚姻观的异同,可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一、中西方传统观念的不同引发爱情观之间的差异(一)中国传统爱情观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儒家思想中许多思想都促进了当时封建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是它所包含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女有别等思想观念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男女之间情感的发展。在封建社会中,一名女子往往是深居闺中,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异性,并且在两性关系上所推崇的是“发乎情,止乎礼”的观念,这些观念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男女对爱情的追求。这种影响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例如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点绛唇》所写的那样:“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中“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少女对爱情的那种向往却又羞于表达的感觉完全表达出来了。在元曲《西厢记》中也有体现,在《西厢记》中,深居闺中的大小姐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崔莺莺也只是将这份感情藏于心中不敢大胆表达出来,如果不是因为她的丫鬟红娘在一旁牵线搭桥,崔莺莺对张生的这份感情肯定也只能永藏于心。并且,古代人们对爱的表达方式,也不像现代人这般大胆直白,他们对爱的表达比较委婉,例如李商隐在他《无题》里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诗句中没有情爱的字句,却能将对爱情的坚贞和相爱的人这种心灵相通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可见,中国的传统爱情观是一种含蓄内敛的爱情观。 (二)西方爱情观 相对于中国古代的爱情观而言,西方的爱情观就显得开放许多。在西方文化当中,长时间都是将爱情放在重要位置,更有哲学家有人类就是围绕爱与死两个主题展开的主张。在西方国家,自文艺复兴以来,倡导“人文主义”,其核心内容便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去追求现实的幸福。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性、人权以及人欲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倡导人们尽情去享受生命。因此,西方男女在恋爱的道路上相对于中国古代而言就更加自由、更加平等,他们没有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们的爱情观是直接的、充满激情的、大胆奔放的。这方面在西方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也能够窥见一斑。例如普希金的爱情诗《我曾经爱过你》其中所用诗句:“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爱你一样。”作者就用最直接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心爱之人的爱慕之心,这也能很好地体现出西方当时那种直接、热情、奔放的爱情观。 二、中西方女性因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引发的婚姻观的不同纵观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作品,容易看出,都会有关于所处地位不同,接受教育的不同而引发的不同婚姻观。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因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观念很长时间都影响着中国,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而西方国家,因为提倡“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观念,所以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也较高,也具有更强的独立精神。 (一)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引发的婚姻观在长时间的封建社会历程当中,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孔子就曾讲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可见在孔圣人眼里,都将女子与小人归为同一类人,明显是对女性的贬低,完全体现了当时男尊女卑的思想。并且当时,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中也强调这种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程中,受这种男权中心论影响的女性也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并且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的中国女性,社会地位较低,她们在婚姻问题上缺乏自主选择权,通常都是父母兄长包办的,即当时所称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例如在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里面,刘兰芝与焦仲卿夫妻情深,却被焦母所不容,最后以无出为理由而逼其子休妻,刘兰芝被休回家之后,又被其兄长托媒人包办而另嫁他人,尽管刘兰芝极力抗婚,但最后仍然无法改变被嫁的命运,这也造就了最后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剧。从这个故事里也可以看出,中国女性在婚姻上缺乏独立人格的依附性。尽管刘兰芝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极力反抗,但也没能改变悲剧的命运。又如明代冯梦龙所写的《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杜十娘,她身为一个风尘女子,社会地位很低,但她却坚贞不屈,一直奋力反抗,当遇到与之两情相悦的李甲之后,杜十娘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李甲身上,拿出钱财让李甲为其赎身,希望自此能与李甲相知相守。但懦弱的李甲却受人教唆,感情不坚定,将杜十娘卖于孙富。最后心灰意冷万念俱灰的杜十娘怒骂孙富,痛斥李甲,并将多年珍藏的百宝箱怒抛江中,最终纵身跳入江中。从杜十娘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杜十娘身为一个独立的女性,尽管能够自嫁李甲,最后还是被李甲轻易卖于别人。这样的悲剧,不光是李兰芝、杜十娘两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那一个时代所有女性的悲剧,是当时中国女性在婚姻上没有自主权的真实写照。 (二)西方女性社会地位而引发的婚姻观与中国“男尊女卑”不同,在西方国家,人们因为信奉耶稣,推崇圣母玛利亚,因而对女性也十分尊重。除此之外,因为受西方骑士精神的影响,推崇骑士以女性作为精神偶像,他们将爱情作为建功立业的动力,保护女性成为他们的职责,这种观念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奠定了女性较高的地位,因而西方女性不但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具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婚姻的选择上也能够独立自主。并且信奉基督教的他们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这也 (下转第66页) 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看爱情婚姻观的异同 冯秀林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婚姻观。首先是中西方传统观念的不同引发爱情观之间差异,其次是中西方女性因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引发婚姻观不同,最后分析了中西方爱情观、婚姻观的相同点。关键词:中西方文学作品;爱情观;婚姻观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4)01-0047-02 47

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家庭观念

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转型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婚姻家庭观正在发生变化,逐渐被人们淡忘,并且更多的受到西方婚姻家庭观念的冲击和影响。文章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婚姻、家庭进行定义。其次,分别对中国传统的婚姻和家庭的特点进行分析和阐释。最后,将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进行对比,使人们认识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也要去粗取精,不断地对当代文化进行反思和改进,形成一种和谐的婚姻家庭观。 【关键词】:传统文化;婚姻家庭观;文化背景 引言 家庭是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而婚姻则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形成的必要条件。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特有的一套传统婚姻家庭观,这种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婚姻家庭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更确切的说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民主自由的婚姻家庭观被带入中国,不断的对传统的婚姻家庭观进行着冲击,于是就出现了空巢家庭、丁克家庭、闪婚等很多新形态的婚姻和家庭。而近年来离婚率不断上升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这让人们不禁联系到中国的封建社会,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离婚率非常的低。因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家庭观,看看与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些能给我们好的启发。 一.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和家庭的含义 (1)婚姻 《礼记·昏义》中对婚姻是这样定义的:“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从这几句中国古代比较经典的关于婚姻的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的目的只在于家族的延续和对于祖先的祭祀。完全是以家族为中心的,不是个人的,也不是社会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有时是密不可分的。但就重要性而言祖先的祭祀在目的上更重要一些,为了使祖先能“永享血食”才务必要使家族永远的延续下去,可以说对于祖先的崇拜是第一目的,或者最终目的。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孙结婚是对于祖先的一种神圣的义务,而独身和无后则被认为是一种对祖先不孝的行为。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对此最好的说明。无后,祖先便成了没有后代去祭祀的鬼了,而古人相信鬼是必须血食的。 (2)家庭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家庭的结构和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其含义也不完全一致,因而很难对它加以界定。我们知道,在仰韶文化时期所出现的连排房,不但有连间或套间,而且还带有火塘;当然,火塘可能是出于取暖的需要,但也未尝不可用于炊事。所以,当时不但是“聚族而居”的,还可能是“分爨而食”的;而“分爨而食”便是家庭的基本标志,因为这表明它是一个财产—生活的共同体。《后汉书·郑均传》中提到:“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常称疾家庭,不应州郡辟召。”从中我们可以得知郑均此人重义且忠厚老实,赡养守寡的嫂子和带着的孤儿,恩惠礼数都能做到。经常称因忙于家庭不去应州郡的召令。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传统社会的家庭就是一种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包括了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

中西方的爱情观

中西方的爱情观 记不清是在电影里或者小说里看过这样的情节:一个西方的男人(也许是成熟的绅士,也许是英俊的军官或者文雅的书生),遇见了一个东方女子(也许是大家闺秀,也许是小家碧玉,但都很美,而且不知道自己的美)。 终于在一个迷人的夜晚或者清晨,他对她说:“我爱你。”然后他们一起坠入情网。然后发生点什么,使他须面临金钱、前途、名誉(或者别的你能想得出来的对人有诱惑的东西)与爱情冲突。他们必须抉择。然后问题就来了:西方的男子觉得自己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相爱过了也就彼此付出也得到过,他准备放弃,他觉得女子应该理解并且有一个完美的告别——他并没有想伤害她,更不想毁掉可以成为美好回忆的爱情。 但是,女子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她不仅是惊讶、失望、悲伤,她简直是愤怒了——你怎么是这样的一个人!你怎么可以骗我!他说:我没有骗你呀,我确实爱你的。——那你怎么会要离开我,你怎么忍心让我的爱破碎,你这样做是毁了我的一生,你知道吗? 在深深的震惊和痛苦中,他们还是分手了。西方的男子觉得委屈——“她误解了我”,东方的女子觉得绝望

——“他骗了我。” 之所以选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反映一种冲突,是因为这样才有必然性——那不是性格的冲突,也未必是人格。品质的冲突,而是“理想的冲突”。他们都在对方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合理的。而这理想又如此不同,所以悲剧在所难免。 同样的一句“我爱你”,对于东方与西方,也许意义从来是不同的。 当一个东方人说“我爱你”时,不仅是一种表白,更是一种承诺、一种誓言,它表达的是:我现在爱你,将来爱你,永远爱你。我将只爱你一个人,我将和你生活在一起,同甘共苦、白头偕老。 而西方人说“我爱你”时,并没有这些附加的潜台词。那只是表达:我现在爱你,那更多的是表达感情达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或者此时此刻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东方人一旦说了“我爱你”(并且对方接受),就是两个人上了一条船,从此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了。

当代大学生婚姻家庭观与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比较

当代大学生婚姻家庭观与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比较——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为例 田 雨 内容提要:本文是一篇对当代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与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对比的调查报告,文章首先运用文献资料对传统的婚姻家庭观进行论述,总结出传统的婚姻家庭观的一些特征,然后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将当代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与传统的观念进行对比;论述观念变化的原因、分析由于观念变化带来的影响等。 关键词:大学生婚姻家庭传统观念 一.导言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家庭诞生的那天起,它就与社会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一定的社会制度,在不同的程度之上影响着人们的婚姻家庭观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会有相应的婚姻家庭观念与之相适应。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都不可避免的给婚姻家庭制度提出新的要求,灌注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形式;婚姻家庭作为社会设置②的一个方面,并不只是被动的受社会制度的制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起着反作用。一种和谐良好的婚姻家庭观,不仅对一个家庭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同时对一个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抛开家庭对社会的反作用暂且不说,我们谈一下婚姻家庭观对社会的影响。本文就是在社会转型的基础之上,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经历过几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新中国的诞生,第三次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这次改革春风的沐浴之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国外的文化纷纷传入中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得到改变,家庭的功能在这样的冲击之下或多或少的丧失,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观自然而然的受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众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是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还是有批判的继承;父母、婚姻、子女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责任、累赘还是甜蜜的负担,这一切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已经说过,一个良好的婚姻家庭观不仅会对家庭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同时对一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婚姻家庭观不只是针对已经成家立业的公民而言,因为一种良好的风气的形成,是从小,从青少年时期培养的结果,因而笔者将这一目光投向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是这个社会特殊的群体,年轻的一代,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他们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期望与热情,容易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对大学生婚姻家庭观的调查有助于笔者了解当代年轻人的思想;更为主要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对整个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发挥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家庭、婚姻或许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上,家庭已存在了数千年,人类对家庭的思考和研究也有了几千年,然而关于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只有150年左右的历史。时间虽短,但是学者们对家庭内容的研究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因为家庭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笔者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一)文献回顾: 由于家庭、婚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相当重要的问题,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

我的婚姻爱情观

我的婚姻爱情观 摘要:每个人关于爱情都有不同的想法。爱情与婚姻又是紧密相关的。怎样的爱情才算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婚姻爱情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我们为什么需要爱情,需要恋爱的经历。其次,明白自己到底要去爱怎样一个人,在不断的尝试中建立起正确并且适合自己的爱情观、择偶观。然后,我们又该怎样去爱自己的爱人呢?爱一个人也是一种学问,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慢慢成长。最后,爱情与婚姻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婚姻是否是爱情的坟墓,还是天堂。 关键词:爱情婚姻家庭男人女人 正文:“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李商隐的一首《红豆》表露了心思细腻的少女内心对心上人的万千愁思。可见,从古至今,爱情一直是为人们所传颂的崇高感情,而且还将绵延不绝。 爱情是人的情感之一,她可以由友情发展而来,最后变成亲情。爱情是人生中最动人的一首华尔兹,世界因爱情而美好!有些人注定是要等待另一方,有些人则注定是被等待的。爱一个人与被爱都是人的情感需要。但正是因为爱情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伟大,如此的奇妙,爱情也变成了一门学问,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 有人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牺牲自我,以换取爱人的生命。也有人因为一次失败的爱情,而对爱情却歩,认为看破红尘,从此不再识人间烟火。不管有什么样的经历我们都需要有爱与被爱的经历。首先,爱情是人的自然感情,是非常美妙、自然的。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中的爱情以悄悄开始萌芽,不必害怕不用克制,自然地表现出来就好。压抑情感也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爱一个人的过程也是人格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爱一个人时,你也在学习怎样表达,怎样去了解一个人。这些都是成长中比必不可少的宝贵经验。当爱情不可抵挡得来临时,不妨尝试一番,只要掌握好度。在爱的旅途上,既会收获许多的玫瑰,也会碰到难以避免的荆棘。体验过后,即使会后悔,也不要留有遗憾。我比较倾向于国外家长对自己孩子早恋的态度。许多早恋最终以悲剧收场,我觉得罪魁祸首是长辈们,他们应当给孩子正确的爱情引导。一个人如果到了结婚的年龄采取考虑自己的另一半,那注定是需要花费更多的青春来换取美满的婚姻。所以,年轻时应主动去经历爱情,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爱情观、择偶观。这也是为将来的幸福婚姻奠定基础。 明白为什么爱一个人,在爱情的尝试中渐渐建立起自己的爱情观、择偶观。那么,你是否问过自己,你要爱的、陪你走过下半生的是怎样一个人?就个人而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完整版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 的差异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 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中美两国是世界上的两个超大的经济体,且属于不同的政体,中美两国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彼此的婚姻观存在诸多差异。中国受封建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而美国则是受外来思想比较严重。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且互补性很强。本文着重从中美两种文化根源的角度,阐述了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之处,拓展了人们的认识空间。 关键词:婚姻观念差异文化

Abstrac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re the two large economies in the world,they are different form of government ,leading to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each other's views on marriage,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Confucianism has been the ideology occupy the field of the orthodox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s undergoing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mpact.Foreign thoughts affect deeply in America's marriage ideas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recent years,.Sino-U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ecame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also Both Countries are highly complementary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This essay illust rates some dif ferent view s betw 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 ideas in details based on the source of the cultures and thus enlarges eye sight s of people. Key words:marriage ideas;comparison;culture;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 浙江理工大学王彬彬 Q10600132 爱情,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神圣的精神平台。每一个人都怀着一种敬仰的心从她身旁走过。爱情,或者说是一个魔术师,只要哪里出现了爱情之花,哪里就是一幅春气盎然的无边无际的田野图,自由、舒畅。爱也让人迷糊,迷糊的不知方向,她存在,却又消隐着,提着看不见的细线,操纵着一对对迷失在爱情里的人。但是如果说爱是一个缘的,那么份就爱情的最终归属。一个完美的爱都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残缺的爱才是完美的。虽然爱都来自一个与世隔绝的内心里,但是一旦开放进了表面,那必然开始了一个面目的像变。正因为如此,中西方的爱情观便出现了差别。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主要在这么几个方面: 1:爱情在中西方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很明显,西方的爱情就是一个人的一切,比如柏拉图把“爱”看作是对美的憧憬,提出了“精神之爱”;亚里士多德倡导“友情之爱”;希伯莱——基督教文明的核心概念是“神爱”;中世纪骑士文化张扬“骑士文化”等等,爱情在西方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人的神,是不可侵犯的。 但是相比之下,中国的爱情是低微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很低的,属于次位系统。但是从古代的诗歌比如《诗经。国风》,也有对爱的大量描写,只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心中的爱情被一直压抑着。虽然在其中也出现大量突破封建理念的爱情事例出现,但是真正的改变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 2: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 爱情不管在任何国界,都是存在局限性的,即使是西方那么崇敬爱情的地方,也少不了宗教的束缚。但是如果与中方进行比较,这一点是微乎其微的。西方的人们更容易为了爱情摆脱社会的一切束缚,在特洛伊战争就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历代史中都没有出现为了爱情,敢放弃爱情的皇帝,虽然在唐朝出现了一个桥段,但是却被朝中大臣们死死的压制下去了,杨贵妃也上吊自杀了。在中国,个人是出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而家庭和封建专制国家则对个人有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大量的“三从四德”,“贤妻良母”等礼教,实际上已经扼杀了妇女的爱情。 3:爱情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表现模式。 为什么把这两个放到一起写?因为中西方的的爱情表达方式实际上是在表现模式的基础上的。西方的爱情观建立在希腊民主制和基督教文化模式之上,主张爱情至上,所以西方的爱情都是直露、开放的。而中国古代的爱情观过早地渗入了国家、义利、善恶等道德因素,所以中国的爱情都是含蓄,低调的。不要相信古装剧里的爱情,在现实的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 当然中西方的差异存在都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形成的文化土壤不同。 西方爱情观形成的文化土壤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莱-基督教文化。由此而产生了西方爱情观的两种形态:古希腊式的欲望之爱与古希伯莱——基督教式的圣爱。第一种宣扬尘世的欲求和渴望,以两性的结合为最终目的,但爱情的关系却是建立在自由和尊重的默契之中。而后者不惜牺牲自我,超越一切代价,只求对方的幸福,两性关系建立在神的绝对权威之下。不管怎么说,西方的爱情的土壤比较肥沃,孕育出的爱情都是灿然的。而中国,却一直压抑在无数的礼教中。中国爱情观形成的土壤是宗法制道德伦理政治文化。传统文化土壤上产生了中国爱情观的两种形态:“夫妻美和,人之大伦”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一种形态和古希腊有想通之处。爱情在这时期看作是自然、美好、纯洁的感情。但是却

婚姻观念差异论文:中西婚姻观差异之比较

婚姻观念差异论文:中西婚姻观差异之比较【摘要】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质量。然而人们为什么要恋爱结婚?换句话说,婚姻有什么作用?在中国,常听到这样一些说法:“结婚是为了父母,娶媳妇是为了给我洗衣做饭。”这些质朴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念。那么,西方人的婚姻观和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从结婚的目的、择偶标准以及婚姻关系中夫妻地位几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婚姻观念差异择偶方式结婚目的择偶标准夫妻地位 一择偶方式不同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和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中国人的传统择偶方式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父母对子女的结婚对象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如果没有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订终身,往往得不到父母的祝福;许多夫妇在结婚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爱情了。正因为这种制度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也就酿成了不少爱情悲剧。如,我们所熟知的梁山伯与祝英

台的凄美爱情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苦的不仅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唐朝洛阳城女子步非烟,才貌双全,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曹性情耿直,粗犷躁烈,只知道舞刀弄斧,步非烟的才情对他来说完全是对牛弹琴。尽管他对步非烟宠爱有加,步非烟还是红杏出墙,后来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由此可见这种制度的弊端。而西方则盛行自由恋爱,第三者无权干涉。他们认为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可以生活在一起,无“情”便可以分开。 二结婚目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一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二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即“继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传宗接代。对于一般人来说,男女结合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女人嫁男人只是为了找一个生活依靠;男人找女人只是为了某种需求。因此,中国人的婚恋更多的是理性的选择。虽然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这种传统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但为了传宗接代而结婚的依

中外恋爱观差异调研

中外恋爱观差异的调研 恋爱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社会上甚至有“恋爱至上主义者”,以恋爱的追求为人生的最高目的。这种观点固然过分,但也从另一面说明恋爱的可爱与尊贵。当今社会的恋爱观,既有西方文化恋爱观的影响,又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恋爱观的痕迹。将中西方恋爱观作一番比较,应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味的事。 在西方人眼中,恋爱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恋爱,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所以西方人将宗教家的天堂,称之为“永远的蜜月”,即是此意。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所以一次真正的恋爱,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一次真心的恋爱,会使人大死大活一番,确使人有脱胎换骨之感。此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无不重视恋爱,甚至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感与激情。歌德每经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是此证。 中国人亦深知恋爱的美妙,但更知恋爱不能仅囿于生理的范围,所以将恋爱与孝悌、礼义相配合。中国人以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婚姻。一旦订亲,虽然男女双方从未见面,或仅见过一面,但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所以不免要经常猜测、揣摩、打听,这样,心有所属,终身有托,时间久了,仍会有相思之苦,仍会产生纯真的恋爱。虽然没有西方人那样有形的恋爱对象,但无形的对象更易使人联想,使人美化对方,更易产生一超尘脱俗的纯粹美感。“恋爱使人高尚”,中国传统的恋爱方式仍会使人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且比西方人更刻骨铭心。 其次,中国人的恋爱观中,不仅男女双方要亲密无间,水乳交融,而且要爱中有敬。爱而敬,使爱的境界得以拓展。西方男女夫妇只是爱而恋。只有爱恋,没有敬意,容易使对方视我为他的私有财产,产生一占有欲。更要命的是,视对方为我所喜爱的物品,平日里固然可以像喜爱收藏物一样予以欣赏、把玩,一旦时过境迁,不再喜爱对方,自然可以弃她(他)而去,像抛弃一件物品一样毫不可惜。此所以西方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只爱无敬的恋爱观之弊端。试想,我们对自己尊敬有加的长辈、领袖或偶像会轻易抛弃吗?忍心轻易抛弃吗?恐怕不会吧。不仅不会,而且对我们所尊敬的人,还要追随一生,效仿一生。

我的恋爱婚姻观

学生:梁春兰 学号:201105150027 专业:工程监理 班级:11监理 选修课程:家庭婚姻法 上课时间:(11~16周)周二 我的恋爱婚姻观 什么是恋爱?什么是婚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有人说:爱情的结局不一定是婚姻,婚姻里不一定存在爱情;婚姻有可能是坟墓,但是也有可能是摇篮;在爱情面前,婚姻充满了美好,在婚姻面前,爱情充满了奢侈;走向婚姻的爱情,可能会凋零也可能会升华,没有爱情的婚姻,可能会悲伤也可能会幸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我而言,事在人为,什么都说不清。 谈恋爱究竟是为了爱而爱,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情绪呢?如:一见钟情、摆脱压抑孤独感、证明自己的魅力、满足好奇心、从众心理驱动等。 对我而言,爱是一种默契,一种牺牲,一种吸引,是谅解,是追求幸福的过程,爱是一个矛盾体,少了她会浑身不自在,面对她也浑身不自在,爱的前部分是风花雪月,中部份是柴米油盐,后部是永远。 俗话说的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即使有缘而不把握,不珍惜眼前的人和事,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爱情和婚姻亦如此,只有懂得珍惜眼前和真心付出的人才会获得幸福的结局。 恋爱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区别于友情,亲情等其他的情感。恋爱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性爱、理想、责任,其中责任是爱的核心因素,因此当你爱上了一个人的时候,就意味着把自己的生活与另一个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将自己的命运与另一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意味着对爱侣的前途,命运负有道德责任。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尊重人格平等上的,而不是把对方当作自己的附庸,或为了权势、金钱而违心去爱、被迫去爱,依附对方而失去“自我”。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爱情之酒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爱是从相互欣赏开始的,因为心动而恋,因为相互离不开而结婚。只有彼此尊重、信任、关心、谅解而有责任心才会携手一生。 恋爱是与婚姻、家庭乃至整个人生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抱着截然分开的态度是一种十分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在乎天长地久,会珍惜曾经拥有吗?要么就不爱,要么就爱的轰轰烈烈,真心实意的爱,而不是心口不一。历代的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可想,即使一天宠信一个美人,一年才356天,三千的佳丽,排队都要等待8年才有机会轮到自己,更何况皇帝的宠爱并不均匀啊!爱妃们的争风吃醋,明争暗斗,目的都是只有一个,无非就是想皇帝的宠信,从而提高自己在宫里的身份地位和权势。古代的男尊女卑已经不适合现代了,21世纪,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也不是什么三纲五常,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对方,理解对方,支持对方,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为理想而奋斗。这些观念在古代也是曾经出现过的,如梁祝,

西方人的爱情与婚姻观

西方人的爱情与婚姻观 暖/2007.11.1 爱情因其可以带来深沉的幸福感以及诸多惊心动魄的心理感受而使其成为人类共同追求与认同的一种情感。 前段日子老公从欧洲回来,除了感叹西方的人文环境环境外,颇有感受的还有西方人的婚姻和爱情观。 中国人在爱情、婚姻上讲求门当户对,这是自古已有的传统,它有利于家庭稳定,婚姻长久。其实这种爱情观、婚姻观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只是在一些西方国家,受自由主义浸润的青年男女更容易摆脱传统的束缚。 法国人现在的婚姻观念跟我们东方人的婚姻观念差别甚远,年轻人普遍对结婚成家不感兴趣,他们不希望婚姻和家庭过早地束缚自己,他们宁愿采取相对自由的同居方式。许多男人要到40岁以后才开始结婚。 一旦结婚,从教堂举行婚礼在主面前许愿那刻起,他们就开始旅行婚姻的职责,因为他们认为,一旦离弃了对方就要遭到主的惩罚,即使离婚,先提出离婚的那一放不但一无所有,还要加倍赔偿对方的精神损失(多数法律都倾向女方,因为在西方,妇女和儿童是享受受法律特殊待遇的)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解,大问题象原则性的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得是好...... 西方式的的婚姻观,就不一样了,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无“情”便分开.....对于爱情的论断,古今中外,难以记述。但细究中西方的爱情论调,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本质异同,西方人是崇尚爱情的,除了宗教中将“性欲”作为一个需要抑制的东西去约束外,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是带着崇敬的心理去接受的。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但在中国,大多数的人,对爱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因素,需要又排斥,接受又逃避,既憧憬爱情激动人心的一面,又恐惧爱情令人痛苦的一面,甚至于直接将爱情视为痛苦。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来自于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爱情,从孔子的时代起,就未能名正言顺的登上大雅之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此看轻女性的儒家创始人,中国文化的老祖,又何以能倡导出一个平等的爱情观?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 摘要:本文是一篇当代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与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对比的调查报告,文章首先运用文献资料对传统的婚姻家庭观进行论述,总结出传统的婚姻家庭观的一些特征,然后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将当代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与传统的观念进行对比;论述当代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的观念以及变化的原因,分析由于观念变化带来的影响等。 关键词:大学生婚姻家庭传统观念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家庭诞生的那天起,它就与社会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并相互影响。一定的社会制度,在不同的程度之上影响着人们的婚姻家庭观 ,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会有相应的婚姻家庭观念与之相适应。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都不可避免的给婚姻家庭制度提出新的要求,灌注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形式;婚姻家庭作为社会设置的一个方面,并不只是被动的受社会制度的制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起着反作用。一种和谐良好的婚姻家庭观,不仅对一个家庭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同时对一个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经历过几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新中国的诞生,第三次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这次改革春风的沐浴之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国外的文化纷纷传入中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得到改变,家庭的功能在这样的冲击之下或多或少的丧失,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观自然而然的受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是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还是有批判的继承; 父母,婚姻,子女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责任,累赘还是甜蜜的负担。 (一)大学生对父母的态度: 1.家庭功能: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社会成员情感与经济的最基本的承载体.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多地发生在家庭中,家庭也是成员间物质经济的集散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功能不断转移和丧失.调查中发现,在问及"当你有心事或遇到困难时,经常和谁聊聊"时,而69.1%的同学选择了朋友或同学,其次是"自己憋着",占20.7%,而选择父母的只有10.3%,这个数据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仍然是家庭, 另一方面也凸现出中国大学生经济上还未独立, 虽然在校大学生年龄已经在 21—22 岁左右, 但是在经济上他们仍然需要依靠家庭供给.这是社会文化氛围造成的, "成年人"却未成"人" 的局面,对于社会的发展是亟需改变的现状。 2.赡养方式: 传统的家庭观念要求子女为父母养老送终,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子女无法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于是敬老院,福利院等机构相继出现,为人们解决这一负担。但是在调查中,当代大学生赡养老人的方式并未有多大改变。在问及"你认为那种赡养方式最好"时,其中选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男生占 41.4%, 女生占 60%;选择"各自生活,经常探望"的男生占 41.4%,女生占 29.2%。可以看出,选择多数集中在"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及"各自选择,经常探望"之间,选择敬老院的少之又少,男生选择"送敬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的占 10.3%,而女生占 3.1%;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后,在"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爱情现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如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开放程度等的迥然不同。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已经逐渐落伍僵化。时代要求结合中西爱情观的可取成分。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关键:中西方传统爱情观不同之处原因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本文试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从中西方传统爱情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与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 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次要的。由于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中国式爱情”的关键在于婚姻。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如果没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二人受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前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这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二、不同的表现 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社会甚至还赋予某些物品(如绣球)具有公开的择偶功能。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3.对性的看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