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各国大都要将国土分为层级区域进行管理,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当然也有没有行政区划的,比如意大利境内的圣马力诺、东南亚的新加坡,这些国家都忒小。

中国自古就是行政制度发展完善的国家,《周礼》(从战国到西汉,不断有增补)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体:用肢体长度测距;国,城市及周围;经,经营管理;野,远离城市的地方),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体国经野”与“设官分职”就是划分行政区与建立地方政府。

政区的设置与地方管理涉及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保证国家稳定与地方发展的大问题。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主要经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阶段。

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

分封=封建:封邦建国,“不等于”feudalism

为什么“封邦建国”和中学说的那个“封建社会”都叫“封建”呢?西学东渐,日本译法把五分法第三阶段叫封建,传回中国

《礼记》:“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封建制的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即天子以嫡长

子继位,众子为诸侯;诸侯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大夫;大夫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士。

天子——诸候——卿大夫

天下——国——家,于是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说。

封建制是地缘关系,宗法制是血缘关系,合二而一就是以地缘关系维持血缘关系。

历史上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时期:秦以前、西汉前期、西晋时期、明初。

分封是完全的权力转移,授土又授民。就如同一个老板把公司产权赠人。

分封制的实质属于共主政治,地方当政者有较完整的政治、军事、经济权利,他们与中央是联盟与共主关系,关系松散。但诸侯继续分封,他们与下级关系紧密。对于周天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西周分封中,诸侯国存在三类:一类为天子贵戚(如鲁国是周公封地),另一类为异姓勋旧(如齐的最早受封者:姜太公),第三类为称臣纳贡的异姓方国。分封制前期对天下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结束。但西汉刘邦建国时又进行了部分的分封。异姓王:功臣,六国旧贵族。这是个迫不得已的举措。刘邦从汉中出来,要西出函谷关,与项羽决斗。兵分两路,一路是刘邦领着,沿黄河东去;一路由韩信率领,过黄河到山西河北最后到山东,东西两路合围项羽。在这时刘邦得用着韩信,韩信派人找刘邦说要当假(暂且)齐王,刘邦不乐意,张良暗示他同意,封了他又连带着封别人。但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虽然他没赶上这句话,哈哈),刘邦两口子都在致力于把他们弄死,最后只留个又远又弱的长沙王。把他们弄死了之后封同姓王,地盘更大了,有军权、政权、财权、嘛都有。晁错提出削藩,是个导火索,景帝时期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诛晁错,清君侧”,可杀了晁错他们也不退兵。景帝抓空启用周亚夫,平定叛乱,继续削藩。

后面的人不太有改性,司马炎做的是现成的皇帝,为了酬谢在夺天下中有功的长辈,封宗室王。这些人有能耐,他不老放心的,为了牵制他们,封自己的子侄做亲王,权力更大,一开始还行。后来他挂了,傻儿子即位,八个宗室王聚集在黄河中游地区,发动了“八王之乱”: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在中原残破的背景下,北边五个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进入中原——十六国,战火纷飞,人口锐减。

朱元璋分封各个儿子主要在北面——镇守边界,抵御元的残余势力,势力很大。建文帝也是听人建议准备削藩。1399年因建文帝因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靖难之役”,沿太行山东麓去南京。然后八卦一下建文帝下落。西方海外扩张,要主权、资源、殖民地,但郑和下西洋是往里搭钱的,所以有人说他是奉命找建文帝去的。有人说是在武当山。

清代比较吸取教训,平三藩之后虽然有十四个等级的贵族,但都在北京城内,没有封地。

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

(从这里到“3”之前我都没有录音,这些是幻灯片上的文字内容)

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授予地方政府一定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利。

秦以前郡、县设置出现在各诸侯国的边界地带。

春秋时期晋国开始向霍山以北发展,见于《左传》记载,晋顷公时大夫祁氏因罪被灭,将其地置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等七县,邬县在今介休东北,祁县即今祁县,平陵在今文水县东北,梗阳在今清徐县,涂水在今榆次县西,马首在今寿阳县南,盂县在今阳曲县东北。

1.秦

秦始皇罢侯置守,废封建,立郡县,实行郡县两级政区制。

统县政区:36郡→48郡+内史=49郡

1000余县

郡县制的核心是集权政治,各级地方政权只是中央王朝的一个环节,不具备地方权力。郡县制实行以来可分为三大阶段,即郡政、州政、省政阶段。

郡政阶段自秦至西汉,郡守集行政、经济、民政、司法权力为一身。2.西汉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疎,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

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阸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郡——————县(道)

(前期)中央:王国——支郡—县

侯国(邑)

郡—县(道、邑、侯国)

(后期)中央:王国——县

汉初中央直辖15郡,武帝时增至110郡国。前106年将全国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称部,派一刺史执行监察职能。各州借用《禹贡》九州之名,外加两个《周礼?职方》州名,以及两个不在《禹贡》、《周礼? 职方》范围内,合在一起共13个刺史部:冀、兖、青、徐、扬、荆、豫、凉、益、幽、并、朔方、交趾。后来又增加一个司隶校尉部。共14个监察区。

《尚书·禹贡》雍梁冀豫青徐荆扬兖

《周礼·职方》雍冀豫青荆扬兖幽并

《尔雅·释地》雍冀豫荆扬兖幽并

《吕氏春秋·有始览》雍冀豫青徐荆扬兖幽

《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三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

汉武帝迁移函谷关,是对汉朝地域政策与大关中布防方略的大调整,所做调整,并不仅限于函谷关一处,时人称之为“广关”,其本质用意是增益拓广关中的范围。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广关”之后,大关中区域北部的东界,由以临晋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中部区域的东界,由旧函谷关,向东推进至新函谷关;南部区域的东界,由四川盆地东南缘,向东南推进至柱蒲关、进桑关一线的滇桂、黔桂间山地。

通过增大关中区域的范围,特别是函谷关的东移和太行山以东地区划入关中,大大增强了朝廷依托关中以控制关东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效力。

三国时期的遥领与虚封(遥领者,不入版图之地。虚封者,仅有封爵而无实土之谓也。)

司隶:雒阳(洛阳)

豫州:谯(安徽毫县)

冀州:高邑(河北柏乡东)

兖州:昌邑(山东金乡西)

徐州:郯(山东郯城)

青州:临淄(山东临淄东)魏

并州:晋阳(太原市西南)

幽州:蓟(北京西南)

凉州:陇(甘肃张家川西)

雍州:京兆(西安)

扬州:历阳(安徽和县)

荆州:汉寿(湖南常德东北)吴

交州:龙编(越南河内)

益州:雒(四川广汉)蜀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州、郡、县三级制。

从东汉末年州成为实际的一级政区。三国以降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

各级政区数额急剧增加,《宋书》:“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南北朝后期三级政区比例:1:2:6。并出现双头州郡。

两州同一刺史,两州同治一地;两郡同一太守,两郡同治一地。

“毛璩任谯、梁二郡刺史,后又行宜都、宁蜀太守。

毛瑾梁、秦二州刺史。——《晋书》”

“新蔡、南陈留二郡共辖鮦阳县。”

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大约经历三个阶段:

1.郡政制,郡太守有各种权力:行政、军事、司法、财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四个监察区

2州政阶段(是个过渡阶段):东汉到三国。州为一级行政区再上面有监察大区,从唐到宋逐渐消失,变成行政区中的一部分,在官员权力分割上有所体现。东汉末年一级行政区从检查大区转为实实在在管民政的州。南北朝:双头州郡,侨州郡县,没有监察区。唐宋时期属于州政阶段,宋代正是由监察大区向行政大区过渡。(这段混乱,但确系原话)

3.省政阶段:元、明、清为省政阶段,省级事权分属于不同官员,地方大吏督抚分设,互相牵制,军队独立于民政之外(从明朝开始清晰)。

4.唐

唐前期,州、县两级制。

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改为十五道。“道”为监察区。

唐朝时重设监察区10—15个,管官不管民,每个监察区下有几十个州,州下有县,这是唐中期之前的状况。唐中前期出现军区制度——节度使。9个节度使,除了在四川的剑南节度使,其他都在东北和西北:边疆的八个大军区。节度区开始时只是军区,与民政明确分开。军事,民政(州一级的长官),监察区(道一级长官),互不干涉。但是到了后来职责混乱,一人专权。

例如755年,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安史之乱。他的实力:平卢(辽东)、范阳(北京)、河东节度使(太原),河北道采访处置使(道一级的检察官),还管理财政、民事。

王忠嗣:兼陇右、河西、朔方、河东四道节度使。

张如珪:幽州长史、御史中丞、营州都督、河北副大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

755为了应对安史之乱,唐朝乱设节度区,几个州就一个,特混乱。监察区权力下降,节度使权力上升。755——763(安史之乱),节镇膨胀,没名分,但兼有军事与行政权利,与中央分庭抗礼。之后河北三镇脱离中央,淮西军阀时叛时服,其他地方也没与中央完全一致。李唐王朝名义上维持到907年,但后期皇帝号令已经不出关中了。

5.宋

宋吸取了唐的教训。唐宋:州政时期。宋代取消了监察大区。如何掌控官员呢?中央——路(北宋中期有23个)——州——县。中央集权高度集中。赵匡胤的皇位陈桥兵变得来,当了皇上不放心,杯酒释兵权。文官管理地方。节度使这个名义还存在,但不再能控制州县,剥夺军权、财权,只有一个名分。设官分职:路一级官员:转运使(民政)、安抚使(军事)、提点刑狱(司法)、提举常平(民政,王安石变法时设,为了和转运使分权)。中央官员到地方施政——他们不是地方官,都在中央各部有职务,三四年一任,到地方权利受控于中央。事权分散,区域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宋史里有23路以外的XX路,为嘛呢?23路只是转运使的施政区,为了分权,这么一个管民政的区域内有三个管军事的官员,一个空间分三个部分,河北山西靠西夏的地方都有这个。非边疆地区:荆湖南路:转运使驻长沙,提点刑狱驻衡阳。

南宋时期基本实行十六路制,此十六路为安抚使的施政区。

这样的好处:北宋末年有农民起义、外族入侵,但没有内部造反的;弊端:三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斗力差。

6.元(这段怀疑老师没讲,反正我没印象了,现存录音里也没有,下面的是幻灯片内容)

多级政区制。

路——府——州——县

中央—行省—(道)府——州——县

州——县

元中期实行十一行省:中书省、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湖广行省。

五级具全:

中书省——上都路——顺宁府

——保安州——永兴县

——蔚州——灵仙、灵丘、飞狐、定安、广灵

二级:岭北行省——和宁路

元代中央管理机构中书省(政务)

枢密院(军事)

御史台(监察)

宣政院(宗教、西藏)

7.明

中央—布政使司府——州——县

直隶州——县

明太祖推崇宋太祖,他在继承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特点:一级行政区是省,布政使司,13个+京师、南京=15个一级行政区:京师、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布政使司:民政,都指挥使司,军事;按察使司,司法。所有权力由中央统辖。三司区划基本一致,个别地方有出入,如东北设辽东都司,不置布政使司;山东按察司兼管山东布政司和辽东都司。

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三司分立。明后期为克服都、布、按分权过甚,陆续向各地派巡抚、总督,将一地行政、监察、军务集于一身,成为统驭三司的地方最高长官。

万历年间四总督:蓟辽、宣大、陕西、两广。

军(军户,父亲是儿子也是)民户口独立统计。府州县只领民户,另置卫所以统军户,全国卫所千计,分隶两京都督府与十六都指挥使司、四行都指挥使司、三留守司。十六都指挥使司:十三省各有一都司,以及万全都司治宣府卫、大宁都司治保定府、辽东都司治定辽卫。四行都指挥使司: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卫、福建行都司治建宁卫、四川行都司治建昌卫。三留守司:中都留守司治中都凤阳府、湖广行都司治郧阳府、兴都留守司治承天府(钟祥)。

8.清

中央—省—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

康熙六年设18省: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省(18个布政使的施政空间,但有19个布政使——江苏两个:江宁一个苏州一

个);光绪九年新疆设巡抚,建行省;光绪十一年设台湾省;光绪三十三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省。终清之世为23省。

因为地方三个长官不好协调,所以学习明后期的制度,设八个总督。八总督:直隶、两江、闽浙、陕甘、四川、云贵、两广、湖广。八总督不涵盖十八省,山东、山西、河南只设巡抚,不设总督。十五巡抚:十八省中甘肃不设巡抚,由陕甘总督监管;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清代总督、巡抚成定制,为最高级地方行政长官。总督巡抚互相牵制,终清一代没有过官员造反。

新疆:伊犁将军,外蒙古:乌里雅苏台将军:东三省: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奉天将军。主要是军事管理,民政由地方自己人任职。内蒙古:理藩院,他与清政府关系紧密——联姻。西藏地方、青海地方:驻藏大臣,驻青海大臣,除了军事控制以外,民政、司法、财政,中央也有所管理与经营。在一个国家中运行不同的制度,现在也这样。

9.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全国共划分为直隶、奉天、吉林、黑江、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新疆22省,外蒙古、内蒙古、青海、西藏、阿尔泰共27个省级行政区。随后陆续设置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京兆、东省、胶澳商埠,废置阿尔泰区域。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共有32个省级行政区。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裁京兆地方,直隶、奉天2省易名,特别区及胶澳商埠改设置省及特别市,新设宁夏、青海2省及上海、南京、西京、北平、天津5特别市及威海卫行政区,至抗战爆发前,共有39个省级行政区。抗战期间,重庆升为直辖市。抗战胜利以后,威海卫行政区改为省辖市,并自日本接收台湾及东北,东北地区依《东北新省区方案》划设9省3市,承认外蒙古独立。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共有35省12直辖市1西藏地方,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以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区域设置海南特别行政区。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后,曾基于军事需要,在部份省份设立跨省政务委员会以方面管理。1947年至1950年期間,於各省份設立跨省級的軍政長官公署。

九角十八星:代表九州十八省,现在用不合适,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什么的,blabla~

现在军人和普通居民也不是一样的户口,他们没有身份证。军区和省也相互独立。军区司令员负责训练军队。中央四大总部:总参有调兵的功能,大军区司令调一个排以上的兵都要报总参。总政:党指挥枪。总后:粮食、被服、医药的给养供给。总装:装备。这些都不归军区,而归四大总部管,再上面就是中央军委。

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

1. 中国古代政区边界的产生

边界的形成:自然界限或是两个人群发生冲突但互相无法征服,于是划界。在史前时期因为地广人稀,所以边界模糊。人口增加,边界开始清楚。

氏族社会里只有部族居住地人口较集中,居住地周围是一片广大的狩猎区,氏族间没有明确的边界概念。商、周时期依然表现为城邦国家的特征,商代都邑之外为郊,为牧,为野;周代国外同样是郊,郊外是野。五服:甸、服、绥、要、荒,但这只是个理想模式。

早期中国有点像欧洲的城邦国家,都城为中心周围是蛮荒,人迹罕见。弦高那个段子,说明了各个国家对于属于他们的某些边远地区没有实质控制:人家来了都不知道。到春秋后期,因为国际争端,疆域开始明确。

2.随山川形便原则与行政区边界

例:“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国境)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弒其君。” 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 对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从城邦国家到领土国家,疆域变得很重要,随山川形便的划界方法有得有失。

四川:北有秦岭大巴山,南有云贵高原,西有青藏高原,东有三峡山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 历史上在四川建立的政权:蜀汉、成汉、前蜀、后蜀、明玉珍、张献忠。山西:黄河在西边流过,再流到

南面,东有太行山,北有雁北山地。历史上在山西建立的政权:前赵、后赵、北汉。

随山川形便作为行政区边界的优劣:

优: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

劣:完全以山川作为行政区边界,会成为一个完善的形胜之区,四塞之国,易造成割据。

3.犬牙交错原则与行政区边界

行政区边界与山川形势有出入。这样的行政区使所有凭借山川之险的因素完全消失。

隋江都郡(扬州):既包括江北有包括江南,将长江天险融在中部,长江与运河的码头(?)。南直隶:长江淮河都包括在内,把富裕的地方和穷的地方匀一匀,肥瘦搭配。清朝把南直隶划为安徽江苏,各自也是肥瘦搭配。

犬牙交错、随山川形便与今日一级政区:

前者:

河北:太行、燕山天然界限包括在省内,有华北平原,燕山、太行山以北两个区域。燕山以北承德市,太行以西张家口。太行山山脉的居庸关是华北、蒙古高原交通要道,军事要塞。燕山的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是通向东北的要塞,都给搁里头。张家口和承德都是山区和平原,穷;华北平原富,肥瘦搭配。

陕西:关中汉中富,黄土高原穷。秦岭是军事屏障,划给山西,防四川割据。

后者:

江西:秦始皇设48郡时大约就那样了,北面长江,南面秦岭,东面武夷西面罗霄。

海南:1980s设,琼州海峡。有像台湾(光绪年间设省)一样的担忧。虽然海南现在穷,中央控制好,但台湾1948之前也很穷。

重庆:四川盆地东部有一系列南北向条状山脉——川东平行岭谷,划给重庆。70%国家级贫困县,现在有三峡库区,但长久能带动否?

重新划分的考虑:海南、内蒙(东西蒙古的问题)、甘肃(带上一块内蒙?)、新疆(南北疆)。

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前言:古代能留下交通记录的一般都是军队,于是军事地理与古代交通关系极大。乔梁《超限战》反映的是现代战争中地理的限制已经不大:“超限”。而冷兵器时代谋略的发挥与交通有很大关系。一旦道路形成,文化和经济交流就成了常态。古人对道路构建的过程也是对环境选择的过程

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

?.

?.1.沿太行山前山麓地带的南北大道:

?.

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角,西边太行山南北延伸,北京起沿太行山东麓向南延伸的道路的利用有八千到九千年的历史。河北武安县发现了磁山文化遗址,证明这个事。京广铁路北段: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过黄河……就是这个。

太行山东麓接华北平原处有很多冲积扇: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和安阳都在此处。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冲积扇顶端物质粗大,中部土质较细,土壤肥沃,地下水位适中,底部扇缘地带地下

水位高,盐碱化严重。磁山文化史的人就感受到了冲积扇中部的地理优势。

太行山东麓的关口(通河北山西):居庸关(北京昌平区,出居庸关海拔上500米)、紫荆关(河北易县,拒马河)、倒马关(河北唐县,唐河)、井陉(河北井陉县)。与之有关的事情:1.安史之乱。安禄山: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粮草。他造反从范阳(今北京)出发,走上面说的那条道,开始时很顺利,走到常山郡(今石家庄)时受阻:常山郡管井陉关。(《元和郡县志》:太行山中有八陉。陉,山中道路。)然后绕道走了,破洛阳,洛阳守将退守潼关。安禄山久攻潼关不下,想回去。郭子仪李光弼屯重兵山西、河套一带,从娘子关(井陉西过太行就是娘子关)到井陉回常山,堵住了安禄山回范阳的路。后来玄宗换了潼关守将,换成哥舒翰,没弄好,安禄山破潼关入长安。玄宗跑到四川,肃宗在宁夏灵武即位。2. 西柏坡这个地方好,近井陉,进可攻退可守,适合共党那个时期(天下未定)呆着。

2. 内长城上六个关口

明长城实际上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口。明长城在一些重要的地方有两层。以北京为中心外长城:居庸关、宣化、张家口、大同,是北京伸往蒙古高原的东西向路线:近京包线。内长城内三关、外三关: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关。雁门关从秦汉时就有,他和宁武关现存的关城都是清代的。偏关是走西口的两个关口之一,控黄河,一侧黄河一侧黄土高原,是个渡口。冷兵器时代平型关的重要性是低于那六个的。

居庸关在秦始皇时期得名,庸者,刑徒也。秦长城比后世长城更靠北,那时居庸关还不在长城上。土木堡之变英宗亲征:走下花园、宣化、大同(京包东段),然后本打算原路返回的,结果倒霉王振建议走蔚州进紫荆关回北京。本来也没毛病,结果王振又怕踩了他们家地,又折回去。一天晚上就到了土木堡。土木堡是个急递铺,军事的驿站。本来要到怀来县城过夜的,结果王振跟英宗都不愿意走了。土木堡那个倒霉地界是

个高地,给养不足,关键是没水。明军突围也不成。蒙古军进居庸关兵临北京城下。

3. 通东北的道路

京北有东西向的燕山,山口、谷地都是联系东北的要塞。华北通往东北的三关:古北口(北京密云县)、喜峰口(河北迁西县)、山海关(秦皇岛市)。

喜峰口也有5000年以上了,红山文化(在燕山北边)的东西传到了北京附近(燕山南边),走古北口—喜峰口。

山海关那块在史前曾被海侵,进入历史时期后海退,但仍有湖沼,13世纪才开始利用。这些关只有他是在平原上产生的,最为重要。辽西走廊:一面燕山一面渤海,两个出口北为锦州南为山海关。五镇中北镇山:医巫闾山,已在燕山外。

辽西走廊为辽西低山丘陵东南的沿海狭长地带,长180公里,宽20~30公里,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海蚀冲积平原。走廊地带背山面海,形势险要,是天然交通要道。

明亡清兴的故事:抚顺和萨尔浒之战后满洲人进入了松辽平原的边缘,辽沈之战进了平原腹心地带。赫图阿拉与沈阳都在辽东,想进关夺天下要先运作到辽西,于是广宁之战。熊廷弼想守广宁与辽河,王化贞想战,战败,失广宁,退到山海关附近。熊和王都被叫回去弄死了。袁崇焕守宁远。宁远大捷后,满洲人开始迂回:入口之战,进喜峰口,独石口—张家口骚扰。松山之战战场在锦州一带,我们国家又败了,洪承畴被俘。辽西走廊完全暴露,山海关暴露,吴三桂的故事:山海关之战为清顺治元年四月,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的重要战役。。

内战的故事:辽沈战役西柏坡数次电令林彪打锦州,锦州拿下后辽沈战役的结局就明朗了,国军也曾自葫芦岛经海路运兵,不过数量有限。锦州和山海关作用是一样的:辽西走廊陆上通道口。

第二节中原地区的主要陆路交通道路

中原地理位置重要,历来兵家必争。

中原地带的道路:1.东西向函谷关→洛阳→成皋→荥阳→定陶→临淄也8000、9000年前了。后来核心地带有改动,到连云港,即陇海铁路。

2.洛阳、临汝、鲁山越过伏牛山到南阳。

3.郑州、许昌、襄城、叶县、南阳。南阳这个地方和中原地区隔伏牛山,是个盆地,中原湖北重要连接地,连接襄阳,襄阳是重要的四战之地。刘秀起于南阳。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叶县):刘秀在这块突围。

第三节川陕交通

1.长安咸阳及附近地理

我国一度首都在关中:长安和咸阳。所以道路从这里向外辐射。

自然形势: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西安在中间)以南为秦岭,北部是黄土高原边缘的渭北高原和部分丘陵山地,黄河从其东部流过。越过秦岭还有一个小的汉中平原(盆地),是今天陕西省的组成部分。关中平原是个地堑(两侧都有较高山地),极平坦,几乎无高地,从咸阳到西安的路上隆起的土丘都是汉陵墓。

2.关中地区周围的关口

所谓关中为不少关口所包围,东有函谷关,分旧关新关,函谷关以西有潼关(也在关中地区东部),隋唐时期后者代替前者作用。

东北有浦津关,连接山陕。

嶢关,在陕南(陕西商州市),与他配合的是蓝田关。

西北有萧关(汉代设宁夏固原县,北宋设置在同心县)。

散关(陕西宝鸡市)东南有武关(陕西丹凤县)。

在地堑型盆地的地形中,为关中赢得了四塞之国,形胜之区的格局。由山河包围的独特的地理单元,易守难攻。

Eg:鸿门宴后项羽回老家了,(沐猴而冠之典),而关中那时候很重要。刘邦成功后,关于首都定在哪的问题上,长安的呼声很高。娄敬曰:“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

也。”——《史记》

留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

注: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天子之府库。用于关中早于成都平原

这些关口在地形上的特点——

函谷旧关:崤山黄河所夹。天险,在冷兵器时代意义重大。新关也是一面山一面河。军事地理上不失其作用。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中,“鸡鸣”部分就发生在函谷关。过函谷关要通行证,历朝在这里都有过所制度,商鞅倒霉就倒这上了。

武关、(蓝田关配合),控制丹江上游,是进入关中的东南口岸。刘项拥立楚怀王,项羽的任务是过黄河打章邯,刘邦是扫除中原秦军。先入关中为王。刘邦完活之后发现正面攻打函谷关很艰难,要绕道汉水流域丹江一线进武关,他成功了。有对联:骑青牛出函谷老子姓李,斩白蛇入武关高祖氏刘。

蒲津关是黄河渡口:由山西进陕西。原来有铁牛压浮桥。李渊隋末做太原留守,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从山西起兵,走蒲津关入长安,然后依托关中的地理优势赢得天下。

苏秦主张合纵:合函谷关东的诸侯攻打秦国,后来失败。张仪连横成功后重点攻击谁呢?范雎建议:远交齐楚,近攻三晋(韩赵魏,先完的)。

关西函谷关关东

山西崤山山东(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及江苏的部分地区)3.秦人在关中的活动

秦人利用了地形之便,赢得天下。秦经常迁都,原来他们在天水一带活动,进入关中后的第一个首都是雍,在宝鸡一带,在关中最西边,目的是震慑戎狄。国力逐渐强大、震慑戎狄后,迁都栎阳(渭南,黄河以北),为了和魏国人(那时候魏国率先变法,很强大)(魏国拥有河西之地,秦没有完整的关中)争河西之地(黄河与洛河相夹的地方)。商鞅变法后秦强大了,跟魏国力量相当了,魏国人就延洛河修长城,但没有阻挡秦人东进,秦拥有了完整的关中。然后秦迁都咸阳。

咸阳乃至长安的交通有什么好处呢?古代就有纵贯东西的道路,如陇海—兰新,312国道路线,腹心地带就是以西安咸阳为中心的沿渭河的道路,咸阳与后世的长安均是控制渭河大道的枢纽,渭河大道在咸阳以西沿渭河北岸走,有几座桥,过桥后咸阳以东沿渭河南岸走。他们是控制渭河大道的枢纽。迁都咸阳就是为夺取天下做准备。

4.关于蜀道难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之难隔绝两地交通)。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由四川入长安没走蜀道,他坐船沿长江到湖北中部上岸,陆路上襄阳—南阳—洛阳,过函谷关、潼关到长安。

蜀道为何难?四川盆地西边是青藏高原,南是云贵高原,东有联系三峡的川东山地,北是大巴山—汉中盆地—秦岭。川陕间隔着两座山。山中走栈道,有挂在峭壁外面的,有凹在里面的。走栈道(尤其是过军队,粮草什么的)和修栈道都很困难。没有炸药与钻孔设备,就先打孔,再用石裂法:用火把石头烧热,然后泼凉水,反复做,空大了往里插木棍。

穿过秦岭有四条主要的道路:1.子午道(最东边):子午镇(长安城南)→子午谷→秦岭→石泉(陕南)→饶风关→南子午镇→城固→汉中。子

午道长而险,但下山那段快,骑马半小时到长安。2.灙洛道(秦岭山中两条河灙水、洛水切穿山谷形成):周至(关中)→骆谷关→洋县→灙水→城固→汉中。最短,但不好走,东汉末年三国才通行。3.褒斜道,郿县→留坝→褒城→汉中。郿县在关中,董卓的老家“郿坞”就是那个地方。地形较平坦,山丘少,聚落多。秦岭以南商周时期褒国的东西在关中曾发现,说明这个道路用的很早。估计褒姒被送给周幽王时走的就是这条道。4.故道(陈仓道):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县→汉中。宝鸡沿故道河(嘉陵江一条支流)过秦岭到汉中。远,但便利,平坦,聚落多,利用率最高、通行早。秦汉时期设:故道、河池、沮县三县,唐设:凤州、兴州,县增为6个。散关(宝鸡正南约五里的秦岭山口)

在故道上。散国器物在关中发现,也说明了他通行早。

古人对这些道路的利用:

鸿门宴后刘邦往汉中跑走的子午道,路上烧栈道,为了要让项羽放心。韩信找刘邦时走的故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只是个传说。

秦章邯等三降将分别在兴平,潼关,延安(防西北游牧民族)。前两个都挡着刘邦。但后来他走出秦岭,北定三秦。(这块有点模糊,改天我再考证考证。)

三国时期,隆中对,荆州、巴蜀的步骤都成功了,但后来把荆州丢了。诸葛亮说的天下有变是什么呢?曹氏内乱中北伐?——派两支军队向北,一条沿荆州一线长江水路登陆,经宛(南阳)、洛(洛阳);一条越秦岭,对曹魏两路夹攻没发生这个事。后来只是以攻为守,军事上的震慑。为什么这样说呢?先看诸葛亮北伐路线中的祁山是什么地方——秦岭向西,越过陇山(六盘山),到甘肃天水一带。祁山应该就是陇山。诸葛常用祁山道(汉中平原,越秦岭西端到甘肃天水),因为避开了秦岭主峰,虽远但好走,粮草辎重运输便利。而且天水(终点)可就地屯田。不过曹魏首都在洛阳(关中以东),进关中要越陇山,到洛阳还要过函谷关,这么走太难了。这种军事活动就是在边缘迂回。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2)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1.简述黄河下游湖泊演变的特点。 答:(1)从演变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由大变小,甚至完全消失,如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等;一种是湖区有移动,如大陆泽等;一种是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如南四湖、洪泽湖等。(2)从湖泊演变的动力来看,湖泊的演变一方面受黄河河道的改变、泥沙的淤积有关,一方面与人为的垦殖有很大的关系。 2. 简述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森林植被的变迁。 答:(1)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破坏殆尽。到公元6世纪时,关中平原、汾涑河平原、伊洛河谷、黄河下游平原等平原地区的天然森林已被彻底破坏,只是局部地区还有一些人工栽培的经济林和风景林 B、山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山地森林逐渐遭到破坏。 1、吕梁山、横山森林资源的开发 这一时期为修筑洛阳城,曾到山西吕梁山、陕北横山等山脉砍伐木材。 2、阴山山脉森林资源的开发 阴山山脉的林木也遭到砍伐,如北魏为讨伐夏国,曾到阴山砍伐木材制造武器。

总的来说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山地森林的破坏还只刚刚开始,广大的山地森林仍然茂密。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这一时期自永嘉南渡以后,黄河中下游的汉族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随着农业经济区的形成,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森林植被破坏较大的区域: 太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成都平原 长江流域的其他区域森林植被仍保持良好。 3.简述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答:(1)研究内容主要是沿革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方面的内容少。 (2)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简单记载和描述,缺乏规律探讨。 (3)研究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历史文献,资料来源比较单一。 (4)典型的地理著作少,大多数地理著作都要追溯历史,学科的独立性不明显。 4、论述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1)第四纪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 2015-04-27历史百家争鸣 历史百家争鸣微信号:ihxory 历史百家争鸣-说一说过去那些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解秘,等待您的参与,点击标题 ,共同呐喊! 下方“历史百家争鸣”关注,欢迎加入QQ群:426649104 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以至读过的历史都白读,只能记住雏形。怎么办?来读长河飞舟的这篇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雄文就够了。

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山西河北 汉中中原山东 巴蜀荆楚江东 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 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秦岭是相当险峻的一条山脉,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几座,以奇绝壮美著称的华山也是秦岭的一支(不过海拔只有 1000米左右)。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岭东段的崤山。我们还记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歼灭战,先轸导演的崤山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到战国初期,秦国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关——函谷关。

中国历史地理

地球气候变迁遗留的痕迹很早就被人们所注意。中国北宋时期的沈括通过对延州(今陕西省北部)化石的观察,提出在当时气候条件不宜竹类生长的延州,可能在“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的观点。1686年,英国R·胡克根据波特兰角的海龟化石和巨大的菊石,认为该地过去气候曾经是比较温暖的。1840年,瑞典J·L·R·阿加西根据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堆积,第一次提出地球气候史上曾出现过冰期气候。20世纪初,德国A·彭克和E·布吕克纳著《冰川时期的阿尔卑斯山》,将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大冰期划分为4个冰期(后又划分成5个冰期)。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古气候进行了研究。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曾对历史气候作了大量研究,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年)一文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普遍注意。 编辑本段研究方法 气候记录 地球上仪器观测的气候记录,最长不过二、三百年。有两类资料可以把气候记录延长到没有仪器观测的年代:一类是历史资料,如考古发掘文物、历史文献等;另一类是各种天然气候记录,包括树木年轮、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植物孢粉、各类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各种自然地理因子变迁的痕迹等。这些天然气候记录有连续的,也有间断的,其适用的地理范围、研究的时期及在气候上的意义也都不相同。时期愈早,古气候记录愈少。 起源气候史地球起源以来的约46亿年中,气候曾发生过多次巨大变化。现在人们还无法了解地球早期的气候状况,只能通过某些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推测约20亿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前寒武纪以来,至少出现过多次全球性的大冰期。 一般认为,对地质时期温度的估计从中生代(距今2.3~0.67亿年)起才比较可靠。据H·弗洛恩估计,中生代时的年平均温度在两极附近为8~10℃,低纬度热带地区为25~30℃。新生代新生代(距今约6700万年以来)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中纬度温度缓慢地下降,而热带地区却无明显变化。它导致南极洲冬季降雪,山岳冰川逐渐增加,大洋底水温下降。大约在距今500万年以前,南极地区已出现冰盖。到250万年前,北半球冰岛等地区也开始出现山岳冰川,以后格陵兰等地的现代冰川又相继形成。于是,地球气候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大冰期,即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第四纪大冰期开始时间有很大争论,但多数人认为始于距今 200万年以前。第四纪气候是以大陆冰盖和中、高纬度山岳冰川为主要特征,统称为第四纪大冰期。在第四纪内,依据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出几次冰期和间冰期。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划分的冰期有所不同。 第四纪中以里斯冰期的冰川作用最为强烈,当时地球有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的大陆面积为冰川覆盖(现在约为十分之一)。在亚洲,冰盖到达贝加尔湖附近。 冰期气温平均比现代低 8~10℃。间冰期气温比现代高,北极地区气温较现在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也较现在高5~6℃。冰期和间冰期温度的巨大变化,导致其他气候要素和自然地理因子的变化:①雨带分布的变化。冰期时,极地冰原面积扩大,极地反气旋增强,极地高压带向中、低纬度地区扩展,迫使行星极锋带移至中、低纬度地区,导致中、低纬度地区低气压活动频繁,雨量充沛,湖水面积扩大。例如,亚洲中部、非洲北部和中部、北美洲西部等,在冰期时均为湿润地区,但在间冰期时,上述地区的气候常很干燥。②雪线的升降。冰期时,全球山岳雪线普遍下降,大多数山岳雪线下降1000~1400米,热带地区雪线下降700~900米。③海平面的升降。冰期时,地球表面的水相当大的一部分形成巨大冰盖而留在陆地上,海平面因此降低。例如,玉木冰期时的海平面比现代低约 100米。在间冰期最暖时期的海平面,可能比现代高出15~30米,甚至更高。④生物群落的迁移。在冰期时,冰川扩张,气候带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在间冰期时,冰川退缩,极地地区气温升高,气候带向高纬地区移动。与气候带相应,生物群落也随之南北迁移。例如:克里米亚(里斯冰期)的地层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答案

[单选题]3、《尚书?禹贡》所列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以今天行政区划来看,以下()是《禹贡》中梁州的地域范围。 A:今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部分和江西的西部B: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C: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及其以西D: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参考答案:C [单选题]2、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 A:归纳和演绎B: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C: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D:动态和静态参考答案:C [单选题]1、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交叉学科B: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C:辅助学科D:交叉学科参考答案:B [单选题]4、在历史时期我国的()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A:长江B:黄河C:珠江D:澜沧江参考答案:B [论述题]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曾发生变化,请简要叙述经济重心变化的过程,并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过程: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 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 主要原因::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填空题]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发展关系的学科。参考答案:人类及人类社会;[填空题]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参考答案:昭余祁 [填空题]明代时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其中提出“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策略的人是()。参考答案:潘季驯[填空题]清朝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决口,又重新注入渤海。参考答案:铜瓦厢 [填空题]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参考答案:李固渡 [填空题]元代后期、明代至清代末(1300-1900)在我国气候变化史上是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寒冷 [填空题]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仰韶文化时期是我国气候史上的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温暖 [填空题]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近代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参考答案:传统历史地理学 [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 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中国历史地理详解

中国历史地理 名词解释 1.《尼布楚条约》: 是中俄两国于1689年9月签订的有关中苏边界问题的一个平等的条约。 它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至海为界。根据该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均属中国领土。至此,中国东北历史疆域最终确定。 2.《汉书·地理志》: 简称“汉志”是,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体例。该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我国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先例。是研究我国疆域政区必读的文献。 3.《尚方·禹贡》: 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该书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导水、五服等四部分。书中对黄河流域的记载较详。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重要地位,对地理历史学专注产生直接影响。 4.丝绸之路: 是指在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往中形成的联系亚、欧、非的路上国际交通线。 是德国人李布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提出的。丝绸之路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欧亚大陆的历史纽带”。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经济和文化的长期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西北、南方、海上三条干道。 5.京杭大运河: 是世界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古老的一条人工运河。全长1794千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分为江南河、邗沟、会通河、通惠河四段。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6.麦克马洪线: 是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的一条藏印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作为界线,将中国西藏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在印度一边。1914年背着中国政府签订《西姆拉条约》。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条约和麦克马洪线。因此此线是非法的。 7.闯关东: 关东即山海关,是指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兴起的闯关东的事件。是有史以来人类众多的人口移动之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的传播同时开发了东北地区。 8.走西口: 西口即东虎口,是指山西人从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东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人口移动之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但破坏了草原生态,弊大于利。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 【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 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 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 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 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4、荆江河曲 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推移的明显趋势。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

中国古代地理常识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或中央朝廷。如《中庸》中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庄子》中有“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华夏族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如《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诗品》中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杜甫《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以区别于边疆地区。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在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为长江之外,故称江表。《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天河南灵宝市东北,新函谷关在今天河南新安东)或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 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0563)《中国历史地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563)《中国历史地理》网上作业题及 答案 1:第一批次 2:第二批次 3:第三批次 4:第四批次 5:第五批次 6:第六批次 1:[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丝织业的发展过程? 2、简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次人口南迁的过程及其迁徙路线? 参考答案: 1、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开始了丝织业生产。 丝织业起源以后,直到殷商和西周时期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生产遍及黄河流域,各诸侯国都把发展农桑生产放在经济生活中的首要位置,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丝织业的重要产地有齐、鲁、卫、郑、魏、秦等国,齐、鲁、卫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齐纨、鲁缟、卫锦被誉为最珍贵的丝织品。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作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地位得到巩固,丝织业生产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进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生产麻织品。西汉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是临淄、襄邑、长安、洛阳。东汉时,成都也成为丝织业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丝织业生产收到战乱破坏较大,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丝织业才逐渐恢复起来。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定州是北齐的丝织业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隋代和唐代前期黄河流域丝织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河南、河北二道是主要产地,巴蜀地区的丝织业也比较发达。安史之乱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越州(今浙江会稽)是丝织业中心,荆州(今湖北江陵)和宣州(今安徽宣城)的丝织业也很发达。黄河中下游地区丝织业逐渐衰落,关中地区尤为严重。北宋时期,开封、洛阳、真定(今河北正定)、成都、江宁(今江苏南京)润州(今江苏镇江)等地设有规模巨大的官营丝织工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和河北东路是其主要产地。宋室南渡以后,南方丝

压力容器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压力容器的管理,确保压力容器安全、稳定、长周期生产,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总部设备管理制度,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压力容器的设计、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更新和报废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制度。 第三条本制度中所指压力容器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适用范围内的压力容器。第四条各部门应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维修技术,不断提高压力容器管理和维修技术水平。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五条 压力容器管理是保证公司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公司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加强压力容器的管理工作,在公司主管设备副经理的领导下,依据总部、公司有关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压力容器管理网络和管理责任制,全面履行管理职责,不断提高压力容器的运行和管理水平。 第六条 公司设备管理部是压力容器的主管部门,主要职责为: (一)贯彻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总部相关制度。 (二)组织或参与压力容器的设计、采购、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和报废更新等全过程管理。 (三)负责或参与对从事压力容器、受压元件及安全附件及安全附件设计、制造、安装、修理、改造、检验单位资质的审查。 (四)负责压力容器检验队伍的安排及专业协调工作。 (五)监督、检查各厂及二级单位编制压力容器和安全附件定期检验计划及实施情况。(六)负责压力容器注册登记和领(换)证前的技术性审查工作。 (七)组织或参与压力容器事故调查分析和处理。 (八)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以下统称压力容器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 第七条 公司生产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一)负责组织编制压力容器工艺操作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 (二)负责压力容器的运行管理,确保压力容器的操作工艺指标符合压力容器使用登记时的参数。 (三)组织需全面检验的压力容器的倒空、置换或提出延期检验的书面申请。 (四)参与组织制定压力容器延期检验的监控使用措施。 (五)负责组织编制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参与事故调查和处理。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 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绪论: 一、填空 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 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 )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 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 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 (A )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 三、名词解释 1.尽全是空 2.人地互动 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 一、填空 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秦时期的()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 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李吉甫所著的《》 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 二、选择 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 A、顾炎武 B、章学诚 C、顾祖禹 D、黄宗羲 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 A、《华阳国志》 B、《元和郡县志》 C、《汉书地理志》 D、《国语》 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 A.《山海经》B。《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 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 A.《元丰九域志》 B.《太平寰宇记》 C.《舆地纪胜》 D.《方舆胜览》 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 A.《舆地广记》 B.《舆地纪胜》 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 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 A.裴秀 B.裴矩 C.贾耽 D.许敬宗 三、名词解释 《元和郡县图志》 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一、填空 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 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 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魏文帝迁都都洛阳。 4.通过对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关系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 ()和()共同创造了人类。()是猿从攀树转为地面说的主要原因,()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动力。 5.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为冰后期的气候最适期,称(),又称()。 6. 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被称为(),又称() 二、选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