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摘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西藏民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和谐西藏的客观要求,也是西藏教育发展的主观趋势。西藏民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面临着国内外时代主题、政策立法和人本范畴的条件与机遇,另一方面也担负着拉动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与挑战。

[关键词] 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50(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7(X)(2009)03-0025-05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辖有昌都、林芝、山南、拉萨、那曲、日喀则、阿里等七地(市)。截至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西藏总人口为287.08万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4%以上。

1951年和平解放后,西藏的现代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成长。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社会制度的跨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望,使西藏民族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西藏民族教育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和提高。在经历了1980年、1984年、1994年和2001年中央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西藏民族教育进入了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阶段。(注: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藏自治区志教育志》[Z],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12页。)当历史进入21世纪,西藏民族教育更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缩短西藏自治区与其他地区业已存在的较大区域差距与教育不平衡现象,并克服西藏社会经济建设给西藏生态文明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迫切要求西藏民族教育的发展思路要有新突破、发展理论要有所创新,以实现西藏赶超先进的人力支撑与动力源泉。为此,有必要对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进行概念梳理与理论溯源。



一、西藏民族教育概念的界定



对西藏民族教育的研究是建立在统一民族与多元族群的社会背景之下的,所以首先需要对民族这一概念进行辨析。民族是一个外来的概念,其英文对译为Nation,在西方以及受其影响的国际政治语境中,是一个政治概念,多与独立的国家和主权相联系,但是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一个国家或政治民族内部,还往往存在着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起源、语言文字、文化习俗和集体认同感的群体。为了把这些国家内部的群体与作为政治概念的民族加以区分,在国际社会和学术界中往往把后者称之为族群(Ethnic Group)。(注:韦晓冰:《对西部地区民族教育的一点思考以统一民族与多元族群为背景》[J],《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第2021页。)而Nationality则侧重于不同国籍意义上的民族含义,因此,中

央民族大学在2008年11月20日便正式将The Centre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更名为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通过名称的音译Minzu代替Nationalities以避免英文单词层面上可能产生的歧义与误解。

1.民族教育概述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期刊/杂志,CNKI中国知网)中,以民族教育为主题可检索出19322009年间共计23575篇相关文献,而以西藏民族教育为主题可检索出19542008年间共计126篇相关文献。从中不难看出:在中国,民族教育的研究先于西藏民族教育的研究且内容丰富。这样,为了更好地说明和澄清西藏民族教育这个概念,不妨先参阅一下学者们对民族教育的不同理解角度与定义方式。

金志远提出了对民族教育进行理解的等同说、地域说、语言说、泛指说或广义说、对象说、服务说和校名说等几种视角;并指明了民族教育定义的两种方式,即,一是从民族概念及民族观角度下定义;二是从教育概念及教育观角度下定义。(注:金志远:《民族教育定义辨析及判断标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4448页。)中南民族大学的王维认为民族教育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该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而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注:王维:《试析近年来我国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78页。)进而提出了既要提高民族教育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能力又要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多元文化教育观点。

2.西藏民族教育的概念辨析 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可以发现,西藏教育概念出现的频率远远多于西藏民族教育这个概念,比如,《西藏教育五十年》《西藏教育》等书直接以西藏教育命名;而且,尽管一些文献资料中偶尔出现过西藏民族教育这个词,但对它也几乎没有相应的界定。这样,必然会给西藏民族教育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带来了对西藏民族教育的概念进行重新思考的机会。

民族教育的概念能够给我们两点有益的启示:一是既要从西藏的历史宗教、区域位置、语言文化、心理特征、经济发展、政策立法等维度上来挖掘西藏民族教育概念的外延;二是也应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的格局(注:何喜刚、王鉴:《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J],

《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第3页。)中去把握西藏民族教育的内涵。这样,才能在西藏民族教育的研究过程中达到本土化与一体化相统一的全新融合之境界。

首先,西藏教育从根本上讲主要是少数民族教育(注:吴德刚:《西藏教育改革发展特点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第30页。),民族教育是西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西藏以藏族人口为主体。这样,我们可以把西藏民族教育定义成:在中国西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各民族为对象、以藏族族群和高原文化为主要特征、以现代教育为发展方向的多元一体教育活动规律的总称。



二、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及其特殊内涵 #p#分页标题#e#



由于许多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严重滞后,远远满足不了各民族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所以人们纷纷提出了民族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思想。可是,面对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特殊的人文习惯(Habit),西藏民族教育的持续发展、协调稳定、适度超前和整体推进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探寻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所在。

1.可持续发展与教育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最先是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的,它被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中国政府为落实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精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3年7月24日授权各大媒体发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正如《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国务院,1999)所说:发展经济以摆脱贫困,关键是要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球的传播,人们就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身也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国外,就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方面,有观点认为:考察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关切之间的联系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至关紧要方面。而这三者之间创造性联系需求从更加深刻、更富远见的教育角度去思考,当中要义之一就在于促进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相应承担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的义务。(注:Gustavo Lopez Ospina,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ocal and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France:the Prospects Journal,vol.XXX, no.1,March 2000,p.33.)在国内,对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如此概括:教育可持续发展(Educ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教育坚持以人为中心,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

的相互关系,构建和谐的发展运行机制,使教育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注:百度知道:《什么是教育可持续发展》[EB/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0115715112.html,/question/22511528.html,2007。)





2.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特殊内涵 综上所述,就西藏民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一方面存在着西藏民族教育如何为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话题,另一方面存在着如何实现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论题。

(1)西藏民族教育应该为西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的最基本的来源。(注:峻峰:《推进西部教育发展 提升人力资源能力》[J],《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第41页。)西藏的高原环境、特色资源要转变为区域优势,最根本的要依靠科学技术、通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实现,比如,西藏的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旅游产业的开发与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换言之西藏的整体进步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而西藏民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为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坚实的智力基础。不过,由于西藏在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发展水平上明显滞后,实现西藏教育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从不断进步到全面繁荣、从输血模式变为造血模式都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新考验。(注:房灵敏等:《试论西藏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体制创新》[J],《西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5页。)因此,西藏民族教育应强调教育体制创新,特别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习者的首创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标,造就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稳定人力资源队伍。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N],《北京日报》2009330(3)。)中指出:2008年,中国国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8.5年左右,而西藏居民的受教育年限仅为6.3年,与西部的贵州、宁夏、甘肃、青海等一同处于全国谷底。同年,西藏每万人中接受高等和中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说明,西藏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潜力巨大。而只有实现西藏民族教育体制创新,才能为西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与智力支持。

(2)有效地实现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教育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底,西藏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17所,其中小学884所,普通中学117所,中等专业学校10所,高等学校6

所。(注:同上。)目前,西藏的现代教育已形成了基础教育、大中专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幼儿、学龄前教育,以及内地办学等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注:西藏卷编委会:《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西藏卷》[Z],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5页。)为了有效地实现西藏民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处理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选择、各层次多类型均衡发展诸方面要有所作为。

首先要注意西藏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面对当代教育的规模与速度,西藏民族教育的优势在于特色与跨越。其特色更多体现的是西藏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一面,通过重点学科建设的调整与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可以突出西藏民族教育的传统民族文化特色、高原区域特色。而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化驱动下的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以教育信息化带动西藏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促进西藏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其次要注意西藏民族教育的民族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选择。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各民族心理发展及其特点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按跨文化因素观点来看,往往由于地域、时间、语言这三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促成不同的文化(注:陈巴特尔:《民族教育研究中的跨文化因素与心理测量》[J],《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第37页。)。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地方,除藏族居民外,目前在西藏自治区还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怒族、独龙族以及僜人、夏尔巴人居民世代居住。只有通过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选择,了解和重视西藏各民族文化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地方生活、语言常识等方面知识,才能更完整地去认识西藏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从而使西藏的人文教育能够健康发展,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p#分页标题#e#

再次要注意西藏民族教育的各层次多类型均衡发展。西藏民族教育要成为一个高效且协调发展的创新教育系统,要求其各教育层次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各教育层次的发展在数量比例上相衔接,发展状况符合其对应阶段的特征及趋势。(注:高书国:《21世纪初北京教育层次结构与空间布局的战略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6期,第1314页。)要依照西藏民族教育发展现状的指标统计数据来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细化与分解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确立教育各层次发展目标设立、重点战略设计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提案)。这样,才能促进西藏民族教育的各教育层次协调、稳步和持续发展,并在现代网

络和信息技术支撑下构成完整、完备和完善的层次体系和区域体系,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西藏现代民族教育结构体系(如图所示)。



3.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用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来指导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和而不同出自于《论语子路》,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它为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求同存异的基本准则。中国有56个民族,西藏自治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西藏民族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地域不同与教育衍变,中国的族群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上。然而,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或种族的人们从生下来到成熟的心理发展道路上存在着相似或相同之处(注:于影丽:《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跨文化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S1期,第144页。);所以,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沟通和转变的。所以,西藏民族教育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与方法上注重各民族文化本土化的同时,应在整体教育目标上追求一体化。西藏民族教育本土化与一体化的辩证统一是对和而不同文化理念下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诠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注: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第15页。)它为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由于历史的原因,西藏自治区教育总体水平的现代性相对不足,且存在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为了实现西藏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央政府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力度发展西藏现代教育。其中在内地举办西藏班作为发展西藏教育的重要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内地西藏班(校)在校生总数18640人(注:特约评论员:《让美丽高原洒满阳光写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到来之际》[J],《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4期,第1页。),为西藏培养出了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三、建设和谐西藏,呼唤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央政府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教育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4年度印发了《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提出了全力攻坚、重点突破、扩大规模、实现跨越的4个战略要点,为民族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藏政发[2002]7号)等文件,为西藏民族教育制定出各项教育措施与管理办法。所有这些,是教育优先发展在西藏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然而,西藏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仍属于欠发达地区,长期面临着尖锐复杂的反分裂斗争。而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西藏,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七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和谐西藏若干问题的决定》[N],《西藏日报》2007-3-25(3)。)因此,西藏的和谐稳定与整体进步需要西藏民族教育予以支持。首先,教育西藏各族民众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世界观、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其次,教育西藏各族民众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树立统筹兼顾、持续均衡的发展观;再次,教育西藏各族民众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原则,寻求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产业模式,以促进西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只有和谐西藏的真正建立,才更有利于西藏民族教育走上持续、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构建西藏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也是建设西藏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既是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真挚献礼,也是对西藏民族教育未来发展的殷切希望。

[本文责任编辑 黄维忠]

--------------------------------------------

[作者简介] 房灵敏,博士,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拉萨 850000);江卫华,博士,西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拉萨 850000);李银铃,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哈尔滨 15002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