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年5月第3卷第5期(总29期)

Chinese Manipulation&Rehabilitation Medicine.May2012,Vol.3,No.5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王嘉毅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梧州543002)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住院病人按1︰1比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在常规中西医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50例中,临床治愈21例,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1例。对照组50例中,临床治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5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较单纯针刺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风运动障碍针刺穴位注射

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是康复医学科的常见病症。针灸疗法对中风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疗效,尤其是中风恢复期。本院康复医学科在常规中西医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本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期间的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病人100例按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1.2治疗方法两组给予常规中西医内科治疗措施,观察组另采用下述的针刺与穴位注射方法,对照组仅加用针刺疗法。

1.2.1针刺针刺取穴以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具体如下:上肢瘫痪者取合谷、曲池、手三里、风池、鱼际、外关;下肢瘫痪者取足三里、丰隆及环跳、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等。如伴语言障碍加取哑门,廉泉;伴口眼歪斜加取睛明、四白及地仓透颊车。采用常规针刺方法,足三里、三阴交采用提插捻转补法,太冲采用提插捻转之泻法,其它穴位采用提插捻转之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10min行针1次。

1.2.2穴位注射上肢瘫痪者取曲池,下肢瘫痪者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按每穴穴注2ml药液计算抽取相应剂量的复方丹参注射液,取穴定位后,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快速刺入穴位常规针刺深度,轻轻提插使之得气后,回抽无血液后将药物注入穴位。1.2.3疗程以上两种治疗方法均为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疗程与疗程之间休息3天。共治疗3个疗程。

1.3疗效标准参照1986年泰安会议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1]拟定。临床治愈:能独立行走,生活能自理,患肢功能基本恢复但力差。显效:肌力提高2级以上,生活基本能自理,患肢功能活动不全。有效:肌力提高1级以上,患肢能做部分功能活动,生活尚需人辅助。无效:患肢肌力无好转,功能活动无改善,生活需人照料。

2结果

观察组50例中,临床治愈21例,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1例。对照组50例中,临床治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5例。两组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要方式,遵循“先救命再疗伤”的原则,有秩序、统一实行、一体化救治。通过本次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合理及时地急诊救治对于挽救高空坠落伤患者生命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吉庆,吴升华.实用儿科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2,353[2]王一幢.急诊外科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944~945

[3]沈伟锋,江观玉,干建新.创伤急救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2):114~l17

[4]谭宗奎,陈庄洪,徐永年,等.儿童与成人坠落伤致伤规律

及特点的比较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8;l4(6):400~401 [5]吴婷,杜芳,黄兆伟.浅谈高处坠落伤理性追问病史的重要

性[J].西南军医,2O06;8(2):108

5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