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社会热点总结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社会热点总结

高考历史热点一:改革开放40周年

【知识回顾】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进步性:

①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改革日益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③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局限性:

①家庭分散经营,经营规模过小,不利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士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

农村基础设施难以建设,农业生产长期高成本;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士地制度缺乏规范化的法律保障,制约了农民通过经营土地提高收入的能力。

(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三、对外开放

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影响:

4.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比较: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①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②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今天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③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今天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④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今天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

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高考历史热点二:《共产党宣言》

【知识回顾】

一、发表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1848年2月,新纲领发表,这就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

二、内容

1.《共产党宣言》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党的纲领、目的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2.《共产党宣言》批判了种种社会主义流派,分析了产生这些思潮的社会阶级根源及其本质和客观作用;制定了党的策略原则: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反对主要敌人,在联合中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原则;同时,提出了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

3.《共产党宣言》还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应当建立自己的政党,没有自己的政党,就不能达到解放的目的。

4.《共产党宣言》最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三、意义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成为国际无产阶级锐利的思想武器,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考历史热点三: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知识回顾】

2、两人的理论合作(合作撰写理论著作)

(1)合写《神圣家族》(1844年),批判黑格尔唯心论(首次合作);

(2)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一次系统阐明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3)合写《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

(4)合作《资本论》

①合作过程:

1867年9月,马克思发表《资本论》第一卷;

1885年、1894年分别由恩格斯整理并发表《资本论》第二、三卷

②主要内容: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科学的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③实质: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

得出科学结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④发表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把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科学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的教科书和工人运动的指南,出版后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五、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时间:1848年2月

2.背景:

经济条件: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资本主义的弊端开始显现

阶级条件: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理论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论)(亚当斯密)(圣西门&傅立叶)

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努力

3.标志: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

4.内容:

①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科学地论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③扼要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建党学说和策略原则

5.意义:

①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②使无产阶级有了反对资本主义的锐利理论武器;

③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工人的自发行为上升为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自觉行动。

高考历史热点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知识回顾】

一、古代中国:朝贡外交

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体系。东亚朝贡体系乃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透过册封,结合儒家思想体系,层层往外推拓。

二、近代中国:屈辱外交

1.清政府

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

袁世凯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1915年);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

华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1921-1922年)

3.南京国民政府

雅尔塔会议(1945年)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解放战争期间,为了取得美国的支持,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和资本大量涌入。

三、现代中国:和平、平等外交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

2.1949年,毛泽东提出“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3.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

4.1953年,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5.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并最终达成协议,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6.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这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面对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产生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1971年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也作了重大调整。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表现为不结盟。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参与多边经济领域的外交活动:

①1980年,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

②2001年底,正式加入WTO。

3.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①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在2001年10月在上海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重视发展同东盟的关系,中国已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

③保持同欧盟的友好关系,双方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④创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6月),这是一个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是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中国发挥了主导作用。对加强中国同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真题再现】

1.(2018.5厦门市质检·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舁《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15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