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莲花山 区域分析与规划

莲花山 区域分析与规划

莲花山 区域分析与规划
莲花山 区域分析与规划

莲花山

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是2007年4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其位于长春市东端,长吉两市的中间地带,总面积303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余人,城镇人口2万人。

近年来,长春二道区着眼保护好长春市的生态区、水源地,坚持统筹城乡、生态优先、合理布局,选择性抓好重点区域的开发。

他们立足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区位、产业和资源特色,认真研究莲花山的发展思路、方向和定位,先后组织编制了《莲花山生态区发展规划纲要》、《二道莲花山百里生态休闲带要领性规划》等各项规划。

特别是吉林省启动长吉图、长吉一体化战略以来,他们先后聘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澳大利亚五合国际规划设计院等13家国内外顶级规划团队到莲花山实地踏查,完善提升原有规划。

预计今年10月末,《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大纲》等重点规划将完成提升工作。

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是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发展纲要》颁布后,“长吉一体化”作为长吉图战略实施的核心,迅速提上日程。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在莲花山旅游度假区调研时提出莲花山是推进长吉一体化的重要节点。这一战略举措必将加快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与建设,使莲花山区域承载着衔接和支撑长吉一体化城市拓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双向一体化的重任,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莲花山因此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项目组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以高端度假旅游为开发重点和优势产业,通过集聚项目落地、城市个性强化、旅游品牌彰显,全面建设山水特征鲜明、城市功能完备、服务要素齐全、现代产业活跃的长吉山水生态新城的总体定位可行、“一环双区双线多点”的总体布局合理,产业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含交通规划)和移民安置规划科学可行,对莲花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按照规划要求,抓紧做好近期建设功能区的详细规划,推进度假区的有序建设,同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同时,此规划也是作为指导莲花山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和各项建设的依据。

这里没有钢铁水泥筑起的高楼大厦,有的是推开门窗,满目山水的园林意境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有的是被田园环绕的“城市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若干个城区成为大地景观的零星点缀

多彩的田园景观成为城市的绚丽基底

完善的产业配套满足着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丰富的就业机会实现着每一个人的事业梦想

便捷的交通网络串联着每一个角落

这里是一个“城田相接,城园相融”的长吉山水生态新城!

2011年3月25日,在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组织下,《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规划》迎来了终稿评审,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我方近一年的工作进行审核,同时也是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一个战略转折点。

评审会出席人员包括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吉林省旅游投资集团、吉林省规划设计院等部门领导和专家,并最终上升到受吉林省发改委委托,吉林省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吉林省工程咨询服务中心进行评估的高度。2011年4月25日,我司正式收到评估报告,宣布了《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规划》圆满结束。同时莲花山也成为我国第一个由发改委直接审批立项的项目。

本规划由机构首席顾问刘锋博士、许豫宏教授带队,集合了规划、策划、产业经济、城市设计等多方人员,组成核心项目团队,于2010年5月进场考察,编制过程历时近一年。

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总面积398平方公里。单从面积上说,这片土地已不是用一个简单的旅游度假区的概念所能诠释的区域,此次的任务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区规划,而是一个涉及旅游、产业、城市空间三重关系的区域复合型战略规划。随着长吉图、长吉一体化战略的出台,作为长吉连接线的中心节点,未来莲花山所承担的不仅是一个生态旅游区所应具备的旅游功能,还承载着长春东扩、吉林西张的城市空间拓展,长吉区域产业转移及溢出人口吸纳的重任。也就是说这里要打造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旅游区,而是一个有多产业支撑的、多岗位就业的、全新生活方式体验的、宜居宜游宜业的“长吉新城”。

一、阶段回顾

鉴于项目地的特殊性,在刘锋博士、许豫宏教授的带领下,项目组首先根据长吉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及快速城市化发展对莲花山带来的影响、对莲花山所提出的要求进行深刻的分析,在第一阶段抛出本次发展战略规划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如何构造莲花山398平方公里的骨骼——空间布局、激活莲花山迅速成长的血液——产业体系、塑造渲染莲花山多彩吸引力的外衣——旅游这三重核心,如何正确处理这三重核心的关系。在与甲方沟通后,甲方对区域性发展战略规划所要解决的这三个问题表示高度认可,并及时与各级领导沟通,帮助我们解决疑点和难点。

第二阶段正式进入成果制作,第一阶段双方思想上的一致,减少了制作中的弯路。甲乙双方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迅速推进项目运作。中秋节项目组更是放弃休假,赶赴长春,与甲方现场办公,解决细节问题。在第二轮汇报后,根据第二轮成果内容,我方配合莲花山管委会制作了《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报告简本,并由甲方正式向长春市政府、长春市发改委汇报,使莲花山占据了长吉一体化发展的“头等舱”。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规划》于2011年3月25日进行了终稿汇报,2011年4月25日收到《关于报送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年)评估意见的报告》,成为我国第一个直接由发改审批立项的项目。报告提出:“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规划符合国家关于生态保护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思想要求,基本符合长春市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建设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要求,规划确定的功能目标、战略思想、规划时间及规划布局、规划建设项目基本合理,建议审批机关批复该规划。”的批示,为《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规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二、成果摘要

(一) 雾里看花——高度站位·俯瞰区域价值

国际视野下的莲花山

2009年,《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发展纲要》出台,长吉图上升为未来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的高度。在长吉图区域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端产业经济的同时,如何加强东北亚的文化交流,开发配套的商务会议论坛、休闲度假区域成为重要问题。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处长吉图的地理中心,交通便利、四季分明、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是长吉图开放开发先导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东北亚休闲市场的重要载体。

国家视野下的莲花山

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是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其核心在于东北三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在区域工业城市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下,莲花山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现有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基础,预示着其应寻求差异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型、外向型高端服务业,成为区域服务中心、长春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突破口。

区域视野下的莲花山

在《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发展纲要》颁布后,“长吉一体化”作为长吉图战略实施的核心,迅速提上日程。至此,埋没多年的,处于长吉连接线中心位置的,拥有389平方公里区域范围的莲花山生态旅游区迅速转变角色,由“后腰”变为“前脸”,跃于世人眼前,成为长吉区域发展的焦点和热土。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在莲花山旅游度假区调研时提出莲花山是推进长吉一体化的重要节点;是长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突破口;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是体制创新的实验区。这一战略举措必将加快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与建设,使莲花山区域承载着衔接和支撑长吉一体化城市拓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双向一体化的重任,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莲花山因此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二) 拨云见日——精准把脉·诠释发展定位

四大优势

交通区位——双港、双道、一网络

距长春国际机场最近直线距离5公里,是长春的东大门。航空港现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30余条。同时,紧邻吉林省唯一的国家级陆路口岸——长春铁路内陆港。紧邻双港的区位使莲花山成为人流、商流、资金流的汇聚区。主干道交通方面,东自由大路东西连接长吉两市,劝农大街南北贯穿九台、双阳,地铁、轻轨、高速网络交通初具雏形,莲花山处于便捷的交通网络中。

产业环境——处于步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区域中

周边区域除净月经济开发区外,主导产业均为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根据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标准,莲花山周边区域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的发展,亟待服务业做配套支撑。长春市第三产业总量目前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服务业发展空间广阔。莲花山的生态基底和产业基础恰好填补了服务业发展的缺失,与周边差异化发展潜力巨大。

资源条件——距离城市最近的生态处女地

莲花山位于大黑山脉中段,背靠长春第一水源地“石头口门水库”,森林覆盖率达20.12%,是长春市的“天然绿色氧吧”。欧式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景观层次明显,适宜开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英俊镇、劝农山镇,景观组合度最好的区域位于劝农山镇及四家乡。最热月平均气温23℃,5-10月温湿指数在16.1-25.0之间,凉爽宜人。11月-次年3月平均气温为-8.6℃,凉而不冷,积雪期4-5个月,积雪平均20cm,雪质极优。全年优良天数350天,占总天数的95%以上。年平均日照2866小时左右,无霜期140-150天左右,平均降雨量567.0mm。是良好的避暑胜地和冰雪天堂。优越的生态资源使莲花山具备打造高端休闲度假、绿色宜居产业的条件。

土地储备——土地存量丰富,土地管理灵活.

已有上级批复的用地指标20平方公里。3000公顷农民宅基地可以利用土地挂钩政策置换,已经完成68公顷土地挂钩试点。土地采取“总额控制、台帐管理”的土地路径,灵活度高,有利于优化项目布局,形成集聚开发效应。

三块短板

产业结构——经济横向比较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需继续优化

2009年,莲花山GDP达到8.5亿元,较2008年增幅明显。但相较于周边各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率较低,至2008年,仅达到30.25%。在产业结构方面,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成为莲花山四大主体产业。但其中,工业仍占主导地位,2009年经济贡献率达到了40%;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未实现向高效、现代农业的升级。商贸业和旅游业随发展迅速,特别是旅游业,2010年,旅游业收入达5亿元,游客量达80万人次,年均递增30%以上。但经济贡献率仍不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布局也呈现分布不均衡的状态,2009年莲花山地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达到23%,英俊镇集中程度较高,总体呈现西强东弱的分布现状。

区域竞争力——资源同质化程度高,单体资源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从单体资源来看,周边区域资源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

市场现状——产品丰富度不高,市场范围狭窄

莲花山生态旅游区的80%以上的客源是省内周边城市的居民,而长春市游客占据整个客源市场数量的72%。辽宁、黑龙江等地的旅游者共占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旅游总人次数的8%。目前莲花山生态旅游区的主要市场构成仍以本地市场为主。造成客源市场单一的原因主要在于产品陈旧、丰度不足,无法吸引人;城市功能配套不足,无法留住人。

聚焦定位

经过对莲花山外部机遇和自身现状的把脉后,规划组认为我们必须从以下三点出发,明确定位:

第一,要求本项目立足长吉图、长吉一体化、吉林省长春市区域发展的高度定位自身。

第二,生态是莲花山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区别于周边区域的最明显的特征。

第三,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功能能诠释的,而是多产业联动发展,旅游、产业、城市空间三管齐下的城市功能板块。

基于以上三重思考,聚焦定位,即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以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居住为开发重点和优势产业,通过集聚项目落地、突出城市个性化、休闲度假旅游生态雅居品牌彰显,全面建设山水特征鲜明、城市功能完备、服务要素齐全、现代服务业活跃的长吉山水生态新城。

这一“长吉长吉山水生态新城”扮演四重功能角色:

第一,是东北亚休闲度假中心

莲花山依托优越的生态坏境及重大项目带动下的休闲度假氛围,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突出冰雪为主的运动竞技及休闲度假为主体功能特色”的,集观光、休闲、运动、美食、养生、会议、度假、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产品,最终成为东北亚的“休闲度假天堂”。

第二,是东北商务会议中心

依托便利的区位交通及优越的生态条件,借助长吉图战略背景下商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及“东博会”的即将召开,通过健康产业园、商务会议中心、酒店集群等大型品牌项目的进入,温泉养生、运动休闲、高端服务等旅游配套项目的融入,形成集会议会展、商业商贸、养生保健、运动休闲、生态雅居等功能于一体的东北“商务会议中心”。

第三,是长吉都市服务中心

依托现有的商贸基础及周边紧邻临空经济区、保税区、开发区等各类产业区的区位环境,发展商贸服务、总部经济、高尚住宅、健康产业等服务业,树立长吉区域高端服务业品牌,形成长吉城市群的“都市服务中心”。

第四,是长吉绿色宜居中心

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是长春唯一可以称之为“低山临水多林”的山水自然宝地,农田景观高低起伏、一望无际;石头口门水库作为长春市水源地,拥有最大的湿地,是长吉两市名副其实的“绿肺”。本次规划在原始生态基础上,更加强调生态环境和田园风貌的保护,通过森林、花卉、农田等环境景观建设,进一步提升环境价值和土地利用率,营造宛若欧洲田园风光的居住氛围,打造长春市的“绿色宜居中心”。

(三) 柳暗花明——三大战略·共筑新城蓝图

生态保护战略

生态环境是莲花山生态旅游区最大的竞争优势和潜力所在。因此,以生态、低碳、环保为发展原则,将“生态保护”作为莲花山生态旅游区发展的首要战略。

通过吸纳目前国内区域生态保护的先进经验,按照不同区块的“生态承载力”要求,实施合理的生态分区,进行不同的“生态产业”落地,以“生态补偿”的方式找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均衡,实现“在发展中保护”的目标。

同时,秉承“低碳建设”和“生态修复”理念,提出建筑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标准,规模湿地和森林的再造工程,从而真正实现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同步推进、生态保护与产业提升的同步实施、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并重考虑。

为使此战略落到实处,我们提出“六大工程、三大项目”为核心抓手,在实施生态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六大工程

生态长廊工程:隔离城市与莲花山区域的隔离带,宽600米,具备生态、景观、城市屏障等功能。

绿色建筑工程: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区新建建筑严格遵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至规划末期,区域内建筑100%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星级水平,节能水平达到50%。

绿色出行工程:建立以公交和低碳交通工具为主导的一体化绿色交通系统。增强公共交通的便捷性,采用绿色清洁能源。至规划期末公交站点500米覆盖范围面积占建成区面积比例达90%;快速公交,普通公交分担率达到60%,其中轨道交通出行占35%。

五彩花海:打造莲花山花博园,构建长吉最大的君子兰种植和交易基地、东北亚花卉种植基地、东北亚花卉展览基地。除此之外,配套休闲娱乐、餐饮等功能设施。同时,沿东吉林大路、莲花山大路、东自由大路和劝农大街沿线种植薰衣草、蔷薇、向日葵,打造规模花海大道景观。

产业驱动战略

围绕着“四中心”的区域功能定位,坚持项目拉动、产业联动,优先发展具有“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外向型”特征的休闲旅游业,奠定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区域品牌;在建设新城的同时,大力发展为周边城市群和产业园配套的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东北亚的文化交流、服务东北的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构建

以旅游、商贸、生态为三大核心产业,优势发展商务会议、绿色宜居产业,“3+2”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长春莲花

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旅游业

依托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发展旅游业,以休闲度假为理念,以旅游度假区为载体,与生态、购物、商务会议、绿色宜居等产业相融合,打造集运动休闲、旅游购物、生态度假、商务休闲、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

商贸产业

充分发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铁路、航空双港和陆路枢纽的交通区位优势,依托长吉一体化的加工制造业基础,依托长春市优势产业,选择与服务业充分融合的产业,在莲花山集中落地,形成商贸带动多功能并存的合理产业链。

发展目标——东北亚采购中心

生态产业

依托莲花山生态优势,突破仅仅局限在生态环境打造的传统思维,在现有基础上,通过规模经济林、近郊农业、湿地、森林、花卉等工程打造,一方面进一步维护和提升现有生态环境,同时将生态作为一种产业,将其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相结合,实现生态价值的经济化。

发展目标——长吉生态旅游经济区

商务会议产业

依托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交通区位、“都市氧吧”生态环境基础,以市场化、专业化为方向,突出小型、专业、灵活、便利的错位竞争优势,承接长吉商务市场外延扩展,规划建设中小型专业会议会展设施,以国际会议中心为产业载体,打造集会议会展、休闲娱乐、康疗运动、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会议产业集群。

绿色宜居产业

围绕生态、旅游、商贸、商务会议产业,配套宜居宜游宜业的项目开发,打造以提供第一居所为目的的低碳住宅,以旅游度假为目的的第二居所,以接待为目的的酒店集群,以公共服务为功能的办公场所。同时注重山水田园理念的融入,打造景园相接的宜居意境。

空间重组战略

1995年6月中国建筑科学院正式出版《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山水城市”理论开始得到中国城市空间规划界的关注。“山水城市”的意境为“有山有水、依山伴水、显山露水;要让城市有足够森林绿地、足够

的江河湖面、足够的自然生态;要让城市富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宜居环境。”“中国山水城市”被认为是

传承中国历史底蕴,引领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革命性理论。

莲花山是长春市唯一同时拥有“低山临水多林”的“生态处女地”,同时作为“长吉一体化”的区域中心和发展前沿,使得莲花山地区高品质、高标准、可持续的开发势在必行。因此,本规划以钱学森“山水城市”空间理论为指导,

结合西方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构建以莲花山为背景,城镇组团式布局的、山水自然、文化穿插的生态新城,构建“一环双区双线多点”新城格局,成为整个东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和城市空间拓展的标杆和旗帜。

一环——绿色生态环

通过植被种植,填补大黑山脉天然生态走廊的断离处,使其形成连绵绿色生态走廊,成为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生态背景和天然屏障。

双区——现代都市服务区

以英俊镇为核心,全力打造都市服务区,成为莲花山生态旅游区区域CBD、面向长吉区域、服务项目地内部的商贸中心。主要包括政府机构、总部经济、小商品经济、商业商贸、高新技术、高尚地产、休闲度假、文化交流等社会服务功能,配套居住区、城市休闲主题公园等。雾开河附近注意建筑高度及建筑风格控制。

总规模约20km2,至2015年服务人口达10万,2020年控制在16万人。

主体项目包括:生态宜居区(长春市民东居工程、东部农民西迁工程)、健康保健区(研发、加工生产、商品交易)、国际商品交易区(奥特莱斯店、小商品城、交易、集散、展览展示)、商务服务中心(商务办公、高新研发、金融服务)。

双区——国际休闲度假区

以劝农风情小镇为主体,是莲花山生态移民的主要安置区。本区域以生态居住、文化休闲为主,根据地形地貌和土地适宜性构建欧式风格的、低中高不同档次和特色的、服务于不同人群的居住社区和有着不同个性的风情小镇,结合旅游度假区,配套商业服务、森林主题公园和文化主题公园等公共服务场所。本区域人口密度相对集中。

总规模约15 km2,至2015年服务人口规模达4万,2020年控制在10万人。

主体项目包括:四大社区、三大度假区

君子兰社区(生态移民安置区,荷兰乡镇风格)、劝农社区(温泉SPA主题社区)、关东社区(高端度假社区)、莲花商务社区(办公、教育等商务服务社区);

艾菲尔冰雪度假区(体育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大众娱乐)、莱茵温泉度假区(康体养生、休闲度假、商务会议)、莲花山运动休闲度假区(高尔夫培训、商务休闲)。

双线——风景大道至净莲大街、莲花山大路至雪场西路沿线

以双线串联各功能节点。

多点——多种功能的旅游度假服务设施组团

北部商务组团:依托北部优越的山峦地貌,借助紧邻长春国际空港、双九主干道的区位优势,发展以商务会议为主体功能的旅游度假组团。核心项目包括:长吉国际会议中心(商务会议、会展为主体功能,配套康体养生、运动休闲等)、萨满国际会议中心(休闲运动、康体度假)、外交官会议中心、鹿鸣谷生态旅游度假区。

东部高端度假组团:依托东部现有度假区营造的氛围,凭借毗邻石头口门水库的环境优势,发展容积率低、品质高端的度假项目。核心项目包括:莲花山国际滑雪场、阿尔卑斯国际赛事基地、巴登温泉度假区、科瑞运动休闲度假区、亚泰特色雅居旅游度假区。

南部创意产业组团:依托南部的农业发展规模,发展高效、科技农业,营造大地景观,打造集科研、艺术创作、教育培训、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意产业项目组团。核心项目包括:莲花山文化艺术创意交流中心、莲花山农文化基地、莲花山科技研发中心、宝雍阁生态旅游度假区、霍家岭生态旅游度假区、家子生态旅游度假区。

(四) 锦上添花——三大举措·助推新城腾飞

交通格局构建

推动轨道交通建设、建设六条交通主干线

轻轨交通:建设长双烟铁路改造为轻轨或城际铁路的计划;建设长春市—劝农—岔路河—吉林市轻轨线建设;建设双阳—劝农—东湖—机场轻轨线建设。

将东吉林大路、莲花山大路、东自由大路、东南湖大路、雾开河大街、劝农大街做为城市道路建设,实现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与市区的整体连接。

新增四条快速公交、四条绿道、一条风景大道

四条快速公交:沿东自由大路、劝农大街,建议规划现代都市服务区—国际休闲度假区—北部项目集中区—龙嘉机场的快速公交;沿东吉林大路、劝农大街,建议规划串联现代都市服务区—北部项目集中区—龙嘉机场的快速公交;沿东自由大路、净莲大街规划现代都市服务区—南部项目集中区—净月潭的快速公交;英俊老镇区—现代都市服务区—保税区。

四条绿道:“莲花山大路——雪场西街——雪场东街”;沿莲花山大路,新建现代都市服务区—国际休闲度假区的绿道;新建沿石头口门水库西岸的沿湖步行绿道;新建环湖自行车赛道。

政策支持建议

1,土地政策

成立莲花山管理委员会,负责莲花山保护和建设。具有土地收储权、规划审批权、自来水收费权、排污费收费权。

突破现有每年批复的土地招牌挂的规模,争取更多可开发用地指标。同时,便于项目整体开发,提高开发商拿地门槛,防止切地开发。

申报国家、省或地市级重点扶持或旅游示范项目,取得上级政府在土地上的支持。

2,财政政策

加大政府对莲花山生态移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2020年前税收全部返还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前莲花山土地出让金地方留用部分全部返还区级财政或度假区财政。

给予免税或保税政策,建设免税区。

3,绿色建筑鼓励政策

出于对生态和景观的保护,控制建筑容积率,以低密度高端建筑为主。靠近水源地区域(如:旅游度假区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科瑞、亚泰项目),建筑容积率控制在1以内。对为开放公共空间作出贡献的开发商,在容积率或面积计算时给予奖励或相关政策上的优惠。

在货币、土地和财税等政策上对开发绿色建筑的企业予以倾斜。

颁布实施《绿色建筑评价规范》,开展绿色建筑分级认证。探索建立绿色建筑奖励专项资金,对于获得较高等级绿色认证的项目,在招标政策、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和优惠。

4,农民安置政策

建立征地保障制度:保证农民的“可持续性生计”。制定农用地价格评估方法。以农用地分等级和农用地评估价格为基础,以经营性目的的农地转用市场价格为参照,确定土地财产补偿标准,并提高补偿倍数。比如:按照评估体系赔偿农民土地费用、补偿土地建筑物、农作物、补助苗木费等。

实行留底安置政策:在规划区内留出一定数量土地返还给村集体,用于安置失地农民。留用一部分土地用于村集体发展二三产业和用于农民生活安置,不得用于商品房开发。同时,规划的居住小区内商业用房也可作为村集体资产获取收益。

建立农民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实现就业转型,成为旅游度假区、商贸产业区的产业工人。

主题形象宣传

为了使莲花山迅速走出长春,走出吉林,在规划中,我们结合莲花山的特征元素,量体裁衣,推出两套LOGO设计方案。在LOGO设计成型时,甲方对LOGO表现出的莲花山底蕴与气息表示称赞,将其作为莲花山对外展示的第一推手,助推莲花山迅速走向中国、迈向世界。

方案一

标识创意来自中国书法的“山”字变形及水墨写意“莲花”造型的组合,通过渐变色的使用,使整个标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传递出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朝阳般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粉色渐变的水墨“莲花”强化了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视觉识别力;绿色渐变的书法“山”字变形在体现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地理属性的同时,也强烈表达了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多种业态形式。

整体标识在体现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固有属性与特点的同时,也蕴含着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全面创新、求真务实、不断超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莲花山生态度假区人与时俱进、奋发向上、蓬勃发展,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良好愿景。

方案二

莲花山因山行似莲而得名。此方案应用绽放的莲花与“山”字结合,草书形式的“山”字用蓝色呈现,似山似水,山水相间,莲花立于其上象征莲花山生态旅游区在其滋养下将鼎盛蓬勃发展。

规划结束后,我们还经常与甲方联系,询问莲花山最新的发展状况,毕竟是项目组尝试的第一个在中国城市化快速进程影响下的区域性规划。本次规划最终上升到长春市发改委直接审批立项的高度,使莲花山管理委员会拥有了80平方公里的土地管理权,新的管理体制,新的土地运作模式必将使长吉生态新城将拔地而起,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标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 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 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 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3)步骤: 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 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 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 潜力; 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 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莲花山 区域分析与规划

莲花山 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是2007年4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其位于长春市东端,长吉两市的中间地带,总面积303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余人,城镇人口2万人。 近年来,长春二道区着眼保护好长春市的生态区、水源地,坚持统筹城乡、生态优先、合理布局,选择性抓好重点区域的开发。 他们立足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区位、产业和资源特色,认真研究莲花山的发展思路、方向和定位,先后组织编制了《莲花山生态区发展规划纲要》、《二道莲花山百里生态休闲带要领性规划》等各项规划。 特别是吉林省启动长吉图、长吉一体化战略以来,他们先后聘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澳大利亚五合国际规划设计院等13家国内外顶级规划团队到莲花山实地踏查,完善提升原有规划。 预计今年10月末,《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大纲》等重点规划将完成提升工作。 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是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发展纲要》颁布后,“长吉一体化”作为长吉图战略实施的核心,迅速提上日程。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在莲花山旅游度假区调研时提出莲花山是推进长吉一体化的重要节点。这一战略举措必将加快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与建设,使莲花山区域承载着衔接和支撑长吉一体化城市拓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双向一体化的重任,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莲花山因此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项目组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以高端度假旅游为开发重点和优势产业,通过集聚项目落地、城市个性强化、旅游品牌彰显,全面建设山水特征鲜明、城市功能完备、服务要素齐全、现代产业活跃的长吉山水生态新城的总体定位可行、“一环双区双线多点”的总体布局合理,产业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含交通规划)和移民安置规划科学可行,对莲花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按照规划要求,抓紧做好近期建设功能区的详细规划,推进度假区的有序建设,同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同时,此规划也是作为指导莲花山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和各项建设的依据。 这里没有钢铁水泥筑起的高楼大厦,有的是推开门窗,满目山水的园林意境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有的是被田园环绕的“城市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若干个城区成为大地景观的零星点缀 多彩的田园景观成为城市的绚丽基底 完善的产业配套满足着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丰富的就业机会实现着每一个人的事业梦想 便捷的交通网络串联着每一个角落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 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 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5.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 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6.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 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7.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 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8.适度人口: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候 都存在一个经济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

都会引起收益减少) 9.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 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10.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 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 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 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1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 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14.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 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 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6.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 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科学含义是指技术科学和技术知识本身的发展和进步。 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和价值。 绿色GDP:生态GDP,EDP,现行GDP扣除环境成本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要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区域规划: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做的总体部署。 狭义上指一定地区范围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适度人口: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大,但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背景:①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②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③市场化水平④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区域分析与规划 》课程实践指导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书 课程代号:21050140 总学时(或周数): 4学时 适用专业:2007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 一、课程实践目的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的理论与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充分认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和特点,能够对各种区域经济现象与区域所处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二、课程实践要求 根据本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体系,本实践项目的基本要求: 1、领会有关区位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念,并能辩证地分析有关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 2、能较熟练地阅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图件,并初步具有评判规划结果的能力。 3、能将《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调查区域发展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对区域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措施。 4、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流程。 三、课程实践内容 (一)选择一个研究区域的城镇体系(中比例尺)进行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的调查(本次要求是全省九个设区市,全年段按各自所在的设区市为大组,进而可按4-5人为一小组,选择其中某一个县(县级市)域工作对象,全为城区的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二)进行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库建设 1、空间数据建立过程图

*

非农业人口指标 (三)专题地图显示与分析 1、专题图: ①《╳╳县域区位分析图》,②《╳╳县城镇化水平分布图》 ③《╳╳县城镇规模等级分级图》;④《╳╳县城镇中心度指数分布图》 ⑤《╳╳县城镇职能结构分布图》;⑥《╳╳县总人口密度分布图》; ⑦《╳╳县土地经济潜力分级图》;⑧《╳╳县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分布图》 ⑨《╳╳县交通网络规划分布图》 注意:除②、④、⑥、⑦图用GIS软件制图外,其余用CAD软件制图 2、专题分析 结合县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该县城镇化水平差异、城镇规模等级、城镇职能结构分异、人口分布差异、土地生产潜力分布、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趋势,指出当前的特点及原因,并根据可能的趋势规划未来城镇规模、职能、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 (四)实践成果 《╳╳县域城镇体系规模、职能、空间结构及交通网络专题制图及其分析》 组员:(指导老师:) 一、研究区城镇发展自然、经济、社会支撑基础分析 二、研究区城镇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城镇的规模分布特征 2.2 城镇的职能分布特征 2.3城镇的交通及空间分布特征 三、城镇的发展战略分析 3.1城镇的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3.2城镇的空间发展战略分析 四、研究区城镇体系发展对策建议 4.1 城镇规模结构的构思 4.2 城镇职能结构的构思 4.3 区域交通网络构思 4.4城镇发展空间结构构思 4.5各类城镇建设的战略思想 参考文献 四、课程实践进度安排 根据教学日历安排,集中完成课程实践任务在本学期的第14周至17周,以学生课外自主完成为主,课堂只作方法性指导,具体安排如下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川农《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18年9月在线作业

(单选题) 1: 下面哪一种分析方法不属于区域分析方法()。 A: 环境影响评价法 B: 地理学的比较法 C: 经济学的分析法 D: 数学的模拟法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在工业化前期,()是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一般都占整个经济的50%—80%。A: 农业 B: 工业 C: 商业 D: 手工业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 )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A: 土地利用分区 B: 土地利用布局 C: 农业用地分区 D: 工业用地分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下面哪一个基础设施属于交通运输系统() A: 给水的水源工程 B: 燃气 C: 输水管理 D: 水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A: 国土规划 B: 土地规划 C: 农业区划 D: 区域规划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工业装备制造()。 A: 仪表制造 B: 重型机械制造 C: 机车制造 D: 电力设备与电器制造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在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中,基础设施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称之为()。 A: 同步论 B: 滞后论 C: 超前论 D: 先行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属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A: 非金属矿 B: 化石燃料 C: 太阳辐射 D: 金属矿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农业建设用地预测()。 A: 农村道路 B: 特殊用地 C: 谷场#3农田水利用地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A: 增长极理论 B: 核心边缘理论 C: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16秋川农《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V 1. 区域规划的具体目标不包括()。 . 经济目标 . 社会目标 . 平均指标 . 建设目标 标准答案: 2. 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最常用的指标是()。 . 农业总产值 . 国民生产总值(GNP) . 工业生产总产值 . 农村社会总产值 标准答案: 3. 按国家统计局1985年10月制定的标准,()划分为第一产业。 . 工业 . 农业 . 服务产业 . 信息产业 标准答案: 4. 并于劳动地域分工,有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其中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是()。. 绝对优势说 . 相互需求论 . 地理分工论 . 比较成本说 标准答案: 5. 在工业化前期,()是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一般都占整个经济的50%-80%。 . 农业 . 工业 . 商业 . 手工业 标准答案: 6. 中国的基础设施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属于()发展的国家。. 随后型 . 滞后型 . 同步型 . 先行型 标准答案: 7.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一般采用()。 . 长期趋势法 . 经验法 . 方差分析法 . 特尔斐法 标准答案: 8. 在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美国属于()发展的国家。

. 超前型 . 平行型 . 随后型 . 同步型 标准答案: 9. 区域经济增长,简单地说是指区域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即()的增长。 . 农业总产值 . 国民生产总值(GNP) . 工业生产总产值 . 农村社会总产值 标准答案: 10. 不能用()这一方法来预测土地需求量。 . 平均增长法 . 回归分析法 . 用地定额指标法 . 主成分分析法 标准答案: 11.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 国土规划 . 土地规划 . 农业区划 . 区域规划 标准答案: 12. ()是指在一个区域或城市,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劳动生产率较另一个区域城市要高(或成本要低)。 . 有形区域优势 . 绝对区域优势 . 全局优势 . 空间优 标准答案: 13. 下面哪一种分析方法不属于区域分析方法()。 . 环境影响评价法 . 地理学的比较法 . 经济学的分析法 . 数学的模拟法 标准答案: 14. ()又称为区域增长过程的累积性模型。 . 输出基地模型 . 卡尔多-狄克逊-瑟尔沃尔模型 . 新古典增长模型 . 新剑桥增长模型 标准答案: 15. 影响旅游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交通

区域分析与规划

第一章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基本属性:(简答)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区域具有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区域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3.区域科学之父“沃尔特.艾萨德” 4.关于区域科学的定义,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选择)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特征:(选择、简答)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的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4)多用途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5)社会性。自然资源上附加人类劳动是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 2.为何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论述) (1)外部性就是经济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在实现这目的过程中,却有意或者无意地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者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2)解决外部性最常用的办法是使外部效果内部化,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要促使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成本的内部化。 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政府的直接管制。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包括命令、控制、税收、法律手段、补贴、收费等。 ②市场力量,通过产权协商。在外部性的内部化中,政府应当做的只是重组产权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只要有了设计适当的产权,就可以靠有关当事人的自愿协商或判断解决外部性问题。 ③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污染权的买卖。政府可以出售污染权给卖家,其得到的收入来改善环境质量。这样,通过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的相互作用,政府有效地运用了它们对环境这个商品的产权,价格机制将促成一个最佳的分配。 ④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实际上,社会准则的内容(黄金律)和良心效应是依赖于社会机制的道德教育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第三章 1.区域经济:就是一定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 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 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 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最新区域分析与规划43205

区域分析与规划 43205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概念及其属性 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属性:①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②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③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有哪些 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向及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 3、对自然资源质和量的评价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量:①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如大型铁矿山和钢铁厂通常需要有50 年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保证。

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质: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即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 4、区域经济特色由哪些因素决定 ①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区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 ②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部门向能满足它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或靠近的倾向性。) ③劳动地域分工规律 ④区域利益 5、区域产业结构的组成 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 注(主导产业是指几个地区比较,产值比其他地区高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一个地区产值最高的产业。) 6、区域市场化水平从哪几个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一个区域的市场化水平可以从需求规模、市场层次结构、市场环境、市场意识等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①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产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②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③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 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 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 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 (一)新区域观的背景 1、知识化 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 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 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 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 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着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 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4、区域区位观:区位要素、区位层次、区位模式、区位状态改变 知识和信息区位逐步成为主导区位要素,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不断改变着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 5、区域市场观:市场调节方式、市场形态、市场规制改变 逐步向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壁垒逐渐消除。 第二章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doc 187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第二节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 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 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自然资源 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 第三节技术条件 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 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

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 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 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五章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经济学观点 第一节总增长模型 第二节输出导向的增长模型 第三节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地区的增长极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六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第二节区域规划类型 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

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前言 从二次大战后以重建和恢复经济为中心的区域资源开发与生产力布局规划开始,60年代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土整治,70年代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规划,到今天强调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要求,区域规划已成为各国各级政府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合理有序发展,实施政府对区域发展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基础欠强、环境脆弱、城市化加速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后工业化的多重压力,区域规划更显得迫切、重要。 区域规划是各相关学科共同的任务,而对以区域和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研究区域空间变化规律和区域空间各物质要素合理布局为中心的人文地理学来说,区域规划更是学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结合点与应用领域。当前,城市正在日益发挥强大的区域中心作用,并随集聚和辐射力的增强而呈现城市区域化的现象,因而,区域规划也成为城市规划专业重要教学和实践内容。据此,高等学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组确定,由南京大学负责,会同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共同编写区域规划教材。由于种种原因,从决定编写到完稿,历时三年。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幵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 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幵 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幵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 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 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4)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 2.适度人口概念:(二选一)

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笔记(崔功豪)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绪论 1、区域的概念 定义: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划分 依据区域的概念划分: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依据区域的特性划分: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三是动态性:是指区域实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般情况下,他总是朝着自身结构不断优化的熵减方向发展的。 其中整体性和结构性是最基础的特性,是区域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反映,同时也是区域内部地域分异性的表象。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分析p17 1、自然资源: 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分类: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地下资源,地表资源 国民经济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土地、森林等} 能否再生: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辐射、风、海潮、地标径流、地下径流、地热与温泉等应按 照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原则,在可能调价下最大限度的加以利用。 可更新资源:如动植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机体。其更新速度取决 于自生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有计 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不可再生资源:地质资源如矿产中的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等 和半地质资源如土壤。应节约和尽可能综合利用的原则,杜绝 浪费和破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2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成本和教育的社会成本 22.教育收益:教育收益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巧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教育收益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收益和教育的社会收益 23.适度人口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 24.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提供的人口数量。 25.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26.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既包括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也包含可能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 27.技术转让指一个国家或企业引进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必须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28.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29.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题库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 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