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筑物病分析、诊治与对策

建筑物病分析、诊治与对策

建筑物病分析、诊治与对策
建筑物病分析、诊治与对策

建筑物病害分析、诊治与对策

—倾斜建筑物病害治理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

—RESEARGH ON THE METHOD AND PROJECT APPLYCATION

OF HECORRETING INCLINATION BUILDING

摘要:

由于勘察设计施工和业主使用等方面的原因,常常会给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隐患与损坏,致使建筑物发生各种病害,如损伤、裂缝、腐蚀、冻害、渗漏、老化、倒塌(倾斜)破坏等,不仅使建筑物丧失正常使用功能,甚至危害用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论文针对建筑物病害问题,详细论述了建筑物病害产生的各种可能原因;综述了治理建筑物病害的各种主要方法;特别阐述了倾斜建筑物病害的诊治方法,其中主要提出了辐射井取土纠倾的理论及计算;提出了相应纠倾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最后,结合作者参加的住宅楼纠倾工程实例,详细论述了辐射井纠倾方法的施工工艺、注意事项及实测数据和施工照片,纠倾工程取得良好效果,得出了重要结论。

关键词:建筑物病害分析诊治检测加固弹性理论分析

ABSTRACT

The buildings have been often destructed because of the prospecting work , designing work ,construction and using . There are all kinds of vices in the buildings, such as the breaking and deformation, bending and torsion, un-uniform sinking and inclination etc. It made the buildings have no function of use and have dangerous tendency to users and property. Face to the problems of buildings inclination, it has been described the cause of inclination, the main methods of treatments in the thesis. It has been especially showed the theory and calculation of the radial derrick. It has been presented the designing method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orrecting inclination, the example of the residence of inclination building. At last, it has been given the measuring data, cautions and 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of correcting inclination are satisfied and the important conclusion have been made. Key Words: correcting inclination building vice treatment radial derrick correcting inclination elastic theory analysis

目录1绪论

1.1建筑物病害治理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1)

1.2研究内容 (3)

2建筑物产生病害的种类、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2.1损伤 (5)

2.2裂缝 (7)

2.3渗漏 (9)

2.4冻融 (11)

2.5腐蚀 (12)

2.6老化 (14)

2.7倾斜、倒塌 (15)

2.8小结 (21)

3倾斜建筑物纠倾的主要方法

3.1建筑物纠倾诊治方法分类及加固工程特点 (21)

3.2建筑物纠倾基本原理 (22)

3.3建筑物主要纠倾技术分析 (23)

4辐射井射水取土纠倾法理论分析

4.1辐射井射水取土纠倾时地基变形分析 (43)

4.2射水成孔效应及孔周最大塑性区半径的确定 (47)

4.3影响纠倾效果因素分析 (52)

5建筑物纠倾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5.1建筑物纠倾设计方案制定 (52)

5.2建筑物纠倾施工计划和技术 (56)

5.3建筑物纠倾施工检测与检查 (57)

5.4建筑物纠倾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59)

6某居住小区住宅楼纠倾工程应用

6.1工程概况 (62)

6.2建筑物倾斜状况 (64)

6.3纠倾技术方案 (65)

6.4纠倾工程施工 (65)

6.5防复倾的加固处理 (69)

6.6纠倾扶正工程结果及分析 (69)

7 结论 (78)

8 参考文献 (78)

绪论

目前,我国的民用建筑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不少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服役多年。所以在结构使用过程中,由于其是由功能或使用期限的变更、结构腐蚀、遭遇地震、火灾或飓风的袭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引起建筑物的病害,所以根据建筑结构发展现状和理论研究的成果,我们需要对既有建筑进行必要的建筑物病害的分析、诊治与合理的修复(加固)。现有规范的相关准则大多都是针对拟建结构或新建结构验收而言的,这些准则应用于使用多年的既有建筑结构是不合适、不合理或不经济的。在这一点上,各国学者都达成了共识。然而,既有建筑结构病害的分析、鉴定、诊治(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加固)规范的发展系哪个队滞后,为了使既有建筑结构病害分析、诊治工作有章可循,相关规范的制定和完善已提上日程,各国结构工程师和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开始实践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数十年间,建筑业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第一个发展时期为战后重建时期,其特点使规模大而标准低。据测算,在我国存在的同期建筑物中,约0.3亿m3的住宅为危险住房,约1300万m3的危险工业建筑,而20世界50-60年代兴建的大批水利工程也已进入老化阶段。随着时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在满足原来比较单一的低标准建筑,而逐步被多元化的发展所代替,从而使建筑业过度到新建与维修并重的第二个发展时期。之后,随着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节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人们越来越觉得现有建筑物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新的使用要求,又因为昂贵的地价和拆迁费用,从而把建筑业推向了第三个发展时期----对旧建筑的维修和改造。如英国1978年用于改造的费用使1956年的3.76倍,1980年的建筑物维修改造工程占全英国建筑工程总量的三分之一,没有自20世纪70年代起建筑业中的新建建筑开始不景气,而维修改造业日益兴旺,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用于产房改建的投资占建筑总投资的60%,丹麦的投资比例更是高达6:1.使得对既有建筑结构的检测与鉴定又章可循,而在这鉴定加固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工作使围绕建筑物病害进行的,所以针对建筑物病害进行合理的分析、合理的诊治、进而做出经济适用的加固方案,对于人们在现有条件在节省大量的资金和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对于建筑结构的未来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1.1 建筑物病害治理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病害建筑物的分析、诊治工作,是关系到保护既有建筑物、构筑物的正常使用,保护广大用户的人身安全和正常生活条件,使各类病害建筑物转危为安,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的重要工作。对于已经发生病害,造成损坏的建筑物、构筑物,首先应通过检验、鉴定,判别事故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处理挽救,采用的处理方案应认真选择对比,充分论证,不可盲目行事。

建筑物、构筑物病害处理工作也是弥补一些建筑工程质量低劣、事故和隐患较多的一种必要手段,可使其“转危为安”,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对于已经修建多年的旧建筑物,一般情况下也不要随便拆除,加固或拆除应通过分析,根据经济效益大小来决定。特别是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物当前更不能随意拆除,可通过加固、移位等手段改变其现状,以符合人们的使用要求。建筑物的损坏与挽救,包括日常维修和重大质量事故处理。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个薄弱环节,特别是重大事故处理方面。仅靠各单位的维修部门的人力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只能应付一般的维修,缺乏处理重大事故的能力。要从技术到施工手段迅速提高,尤其需要有专业的公司,以适应日益兴旺的房地产市场经济。

下面就本学科的发展,简述我国在这个学科领域的进展。

我国成立了有关本门学科的专门民间学术交流社会团体。经国家教委和民政部于1991

年9月批准,成立了中国老教授协会房屋增层改造技术研究委员会专业性学术团体。团结了全国从事这一行业的专家同仁,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我国房屋增层、纠倾、加固、改造工程技术的发展。由民政部批准备案的建筑业联合会建筑物检验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对推动本门学科的发展也作出大量工作和重要贡献。

由中国老教授协会房屋增层改造技术研究委员会,主办的有关本学科的学术活动,从1991年至今已召开五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学术研讨活动。

●1991年1月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届房屋病害研究学术讨论会”;

●1992年10月在郑州召开“全国第二届建筑物病害研究学术讨论会”;

●1994年5月在武汉召开“全国第三届建筑物病害研究学术讨论会”;

●1996年10月在济南召开“全国第四届建筑物增层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

●1999年12月在北京出版“全国第五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论文集”。

每次有许多关心和从事本学科的技术人员参加会议,每届会议都收到近百篇学术论文,先后出版了五本论文集,评选了优秀论文,对促进本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由中国建筑业联合会的建筑物检验加固专业委员会,这些年也主持召开多次有关建筑物检验鉴定和加固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征集了许多论文,每次都出版大会论文集。这些活动,对推动我国的建筑物检验、鉴定、加固、增层改造、病害处理技术和学术理论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我国第一本国家行业标准《房屋病害处理技术规范》已颁布执行。该《规范》征求了是近几年建筑工程事故频繁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已建成的建筑物使用、维护不当而发生事故。如本规范的出版必将对我国建筑物病害处理工程起到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成立了以既有建筑物病害处理为服务对象的专业技术公司和科研机构。

编写出版了一批病害处理专业性技术书籍,对及时推广病害处理工程从事建筑物病害处理方面的很多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广泛收集了许多宝贵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论证而制定。

通过本门学科的近1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在这个学科领域还有许多值得广大技术人员进一步齐心协力做好的事情:

1.编制更加成熟、有实用价值和指导作用的本门学科的技术规范,把全国从事这个学科的许多宝贵经验总结、提高上升到国家技术标准,用来指导工程。把从事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工程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一步。

2.选择成熟、可靠的技术成果,通过有关部门论证和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强有关本学科的立法建设。

3.加强有关本门学科的科研规划和科研工作,不断推荐提出更为行之有效的理论、技术、材料、方法和机具,为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和更有效的手段。

4.建立技术成熟、管理有效的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专业工程公司,为我国的病害建筑物治理和从事建筑物改造工程做出更有效的工作。

总而言之,建筑物纠倾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必将能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研究内容

本论文针对建筑物病害问题,重点做了以下研究工作:

1、从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建筑物病害产生的原因,给出了所产生的后果;

2、综述了治理建筑物病害的各种主要方法,指出了各个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情况;

3、特别详细论述了辐射井取土纠倾方法的理论分析及计算方法;

4、提出了建筑物相应纠倾方法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5、最后,结合已有的住宅楼纠倾工程实例,详细论述了辐射井纠倾方法的施工工艺、注意事项及实测数据和施工照片,纠倾工程取得良好效果,得出了重要结论。

2建筑物病害产生的原因分析

建筑物发生病害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外部的诱发条件,也有其内在的因素,可能是一种原因,也可能是由许多问题共同促成的。但是无论如何,调查分析建筑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结论,是建筑物正常使用的首要条件。

2.1损伤

房屋建筑的损伤通常是由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引起,本文通过对建筑物人为因素造成的损伤分析,提出治理房屋建筑损伤的对策。

建筑物损伤原因分析:

房屋建筑的损坏通常是由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泥石流、山体滑坡、地下溶洞土洞引起的地面塌裂沉陷、风以及龙卷风引起的水平荷载作用、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及温度湿度变化引起的建筑物老化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损伤简述如下:2.1.1设计工作中的失误

根据我国有关重大工程事故的统计,由设计工作失误导致房屋建筑发生质量事故的约占总事故40%左右,例如:

2.1.1.1建筑物基础设计时没有认真研究地基土性,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而导致基础沉降不均匀事故的发生。

2.1.1.2在深厚淤泥地基上错误选用沉管灌注桩基础,以致发生缩颈、断桩或桩长达不到持力层等事故。

2.1.1.3在填土地基上采用条形或筏板基础方案,使基底下残留填土层厚薄不均,而导致整体不均匀沉降和倾斜以及底板开裂渗水等事故发生。

1.1.4在采用强夯技术方案处理地基时,由于夯击能量不足,影响深度不够,没有消除填土或黄土的湿陷性,从而造成隐患。

2.1.1.5对于欠固结土的填土、淤泥软土地基;地面大量回填或堆载地基;饱和粉细砂易发生振动液化地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的地基;采用桩基方案时,如忽视桩基的负摩擦力的作用,常发生桩基承载力严重不足、桩基过量沉降、断桩等严重事故。

2.1.1.6在基础设计时,对同一栋建筑物错误地选用二种以上基础方案或置于刚度不均的地基土层上,而发生严重事故。

1.1.7位于一般土质地基上高度变化较大、而且体型复杂的建筑物,有些设计人员忽视按照变形与强度双控条件进行地基基础设计,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均匀沉降,而只对地基做强度检算,造成很大隐患,使建筑物开裂或不均匀下沉。

2.1.1.8设计人员在设计房屋建筑时,必须面对不定性因素进行分析,即影响建筑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各种因素。如材料强度、构件的尺寸和缺陷、安装的偏差、数学力学的计算模型、施工质量、各种作用等,这些因素均有其随机性,从而风险及不利事故的发生从概率上来说,事实上是必然存在的。然而,设计人员的失误,如:结构内力计算错误、组合错误,结构方案不正确,数学力学模型选择考虑不周,荷载估计失误,基础不均匀沉降考虑不周,构造不当,在设计上受各种因素影响,片面强调节约材料降低一次性投资等,都导致安全度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上升,造成结构的先天不足。

2.1.2施工方面的失误

施工方面的失误表现为不严格执行施工规范、不按图施工、偷工减料、随意减小构件配筋、使用劣质材料、钢筋偏移、混凝土配合比混乱、降低混凝土强度、保护层厚度不足及超

厚、随意缩小构件及基础尺寸、减小基础埋深等;建筑市场的混乱,尤其是劣质材料充斥市场,这些因素都给房屋建筑埋下重大隐患,使房屋建筑遭到严重损坏。据发生的重大工程事故统计,由于施工方面的原因约占60%。

2.1.3其它方面的问题

2.1.3.1建筑物相距甚近,在批准建筑用地时,常使相邻建筑物相距甚近,如长沙某高层住宅楼,西向与相邻多层住宅楼距离仅 4.0m,在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进行高层住宅楼地下室基础基坑开挖,然后进行人工挖孔灌注桩成孔,并大量抽水,造成相邻建筑基底应力扩散后严重叠加,引起相邻住宅楼倾斜变形、墙体开裂。

2.1.3.2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较快,拥有的技术人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技术人员不少于30%的比例,总的技术素质不高、管理差,施工时轻率地处置问题,常常给建筑物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2.1.3.3工程勘察部门工作不细。如勘测点布置过少或只借鉴相邻建筑物的地质资料,对建筑场地没有进行认真勘察评价,提出的地质勘察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场地情况,如岩溶土洞、墓穴、甚至位于建筑物下面的旧的人防地下道都没发现,使建筑物发生严重下陷、倾斜和开裂,损失严重。

2.1.3.4深基坑事故较多。在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由于深基坑的开挖、支护、降水,止水、监测等技术措施不当,造成支护结构倒塌或过大变形,基坑大量漏水、坑底涌土,桩头侧移变位、折断,基坑喷锚支护结构滑塌,土体滑移,基础施工被迫中断;引起基坑周边地面塌陷,使相邻建筑物开裂、倾斜甚至倒塌,以及相邻地下管线、交通被严重损坏等。这也是近几年建筑工程事故频繁的一个重要方面。

2.1.3.5对已建成的建筑物使用、维护不当而发生事故。如上下水管道破裂长期不修,造成地基浸水湿陷;随意在建筑物室内外大量堆载,改变原设计的承载条件;错误进行增层改造工程,使原建筑物的墙体或地基基础承载力过大;破坏结构承载条件,改变传力路径等等,都会导致建筑物发生严重损坏或倒塌,近几年这类事故国内外都多有发生。2.1.3.6此外,如火灾、相邻场地施工影响,随意开挖引起的土体滑塌、以及偶然外来事故引起的破坏等等,均是引起建筑物事故的原因。

2.2 治理对策

房屋建筑发生了各种损伤以及老化,不要盲目地进行拆除或销毁,而通过合理的加固改造手段,可恢复其正常使用功能,延长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对房屋建筑损伤治理对策如下: 2.2.1现状检测鉴定

进行现状检测鉴定的目的是为加固改造方案提供技术依据。由于工程对象的规模、复杂程度等具体情况不同,检测鉴定工作的难易程度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检测鉴定工作涉及现状情况、初步调查及对已有资料收集、现场检查检测、实验室试验分析、资料整理分析、编制检测鉴定报告等工作内容。

对现状情况进行初步调查、收集已有的资料是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的。包括现场的初步检查,收集和整理与建筑物有关的所有原始设计、施工资料、图纸、使用记录等,并向知情人员进行调查。一旦收集到所有的相关资料,就要系统地详细审阅,并根据需要制订出有关的检测计划。

现场检查检测,视具体条件,可能是简单的目测,也可能是按既定计划实施的细致复杂的过程。在所有的检测项目中,最主要的目标是确定导致可见损坏的原因,以及确认结构的整体性和工作性能。如果问题简单,根据工程师的经验,简单地目测检查即可用来作为修复处理的参考,但在大多数项目中,既使是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也需要材料试验工程师来协助工作,以便对材料的结构性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现场和实验室试验数据以及现场的观察记录都要做仔细的整理,并认真地总结分析,充

分地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采用适当的推理机制,对面临的工程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鉴定报告是现状鉴定的最终成果,它是制订修复或改造方案的主要技术依据。鉴定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工程对象受损的范围、程度;工程对象的整体技术状态;造成结构及结构材料劣化损坏的主要原因;应采取的处理措施或对策。

2.2.2加固改造设计

在现状检测鉴定的基础上,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出修复或改造方案,选择维修材料及修补做法,绘制施工图。

制定方案具有很大的难度,它需要考虑大量的因素,包括技术方面、经济方面的,以及其它纯粹实践经验方面的因素。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施工期间对建筑物正常使用可能产生的影响。

选择维修材料和做法是修复设计的另一重要任务。在通常情况下,对维修材料的要求与对新建材料的要求是不同的;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多种维修材料以及维修材料与原结构材料的相容性问题,并且,常常还要考虑材料对施工速度的影响,考虑到修复结构经多长时间才能够再次投入使用等问题。

2.2.3加固改造施工

通常情况下,已有建筑物修复或改造施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并非任何施工单位都能胜任。为了保证设计意图的全面实现,施工单位除了有良好的信誉之外,还应有专业工程经验。

施工之前还应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制订完善的施工操作规程。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地使用现有的操作规程、规范。但是,如果选定的维修材料和方法没有包括在现有的规程、规范里,则应从类似的工程项目中获取基于实践经验的、详细的数据资料,并据此制订有关操作规程。

2.2裂缝

一建筑物发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1、设计工作的失误

设计工作失误:许多设计人员对地基基础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把复杂的地基问题简单化处理。据建设部1993~1996年的重大工程事故统计,由于设计工作失误导致建筑物发生质量事故的约占事故总数40%。

(1)建筑物基础设计时,没有掌握地基土性,缺乏认真方案比选、专家论证,采用的基础形式不当而发生事故

(2)在深厚淤泥软土地基上,错误选用沉管灌注桩、沉管夯扩桩等基础形式,经常发生缩颈、离析、断桩和桩长达不到持力层等事故。

(3)在填土、软土或湿陷性黄土等厚薄不均地基上,采用条形或筏板等基础方案,导致建筑物倾斜。

(4)采用强夯处理地基时。由于夯击能量不足,影响深度达不到加固深度的要求,没有消除填土或黄土的湿陷性,如果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地基浸水,必然造成建筑物下沉、倾斜或裂缝。

(5)对于欠固结的填土、淤泥等软土地基,地面大量回填堆载,采用桩基方案时,如忽视负摩擦力的作用与计算,常发生布桩数量不足,导致桩基过量沉降、断桩等严重事故,使建筑物开裂或倾斜。

(6)同一栋建筑物上选用两种以上基础形式或将基础置于刚度不同的地基土层上,易发生严重事故。

(7)对于软土地基或建筑物形体复杂、高度变化较大时,必须按照变形与强度双控条件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均匀沉降。如只做强度验算,将会使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或过量沉降。

(8)设计人员不熟悉或没有认真学习、掌握国家颁布的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等等。

2、施工方面的失误

(1)基础工程施工质量低劣:施工部门偷工减料,弄虚作假,随便减少配筋,降低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劣质钢材乃至缩小基础尺寸,减少基础埋深,基础施工放线不准确等。

(2)地基处理方面的原因:目前地基处理手段多,这方面的问题也很多,如桩端未进到设计持力层;桩径未满足设计要求;强夯未达到有效的影响深度;振冲碎石桩未达到振密效果;检测手段不合理或未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等等。

(3)地下开挖引起地面建筑物的裂缝:城市由于修建地铁、地下街等地下建筑物,或者矿区开挖采矿、采煤巷道引发地面沉降,造成地面建筑物的下沉、开裂、倾斜等损害。

(4)相邻深基坑施工引起建筑物的损坏:在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由于深基坑的开挖、支护、降水、止水、监测等技术措施不当,造成支护结构倒塌或过大变形,基坑大量漏水、涌土失稳,基坑周边地面塌陷,以及相邻建筑物基础工程的施工相互影响,都会对已建成或正在建造的相邻建筑物造成威胁与损坏,引发严重的事故。

3、工程勘察方面的失误

(1)如若勘测点布置过少,或只借鉴相邻建筑物的地质资料,对建筑场地没有进行认真勘察评价,提出的地质勘察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场地条件,如岩溶土洞、墓穴等没有被发现,甚至旧的人防地下道也被忽视,使新建的建筑物发生严重下陷、倾斜或开裂。

(2)勘察资料不准确,结论不正确、建议不合理,给结构设计人员造成误导。

二裂缝,倾斜建筑物治理方案的制定

1、制定建筑物正式纠倾扶正和加固方案时,应当充分掌握并具备以下各项条件:业主的要求和建筑物重要程度;实际倾斜和开裂情况;建筑物纠倾时是否有人居住,周围环境条件;地基土质和新补充的勘探资料;基础的损坏情况;原建筑物发生倾斜原因的分析结论;原建筑物检验鉴定结果及纠倾可行性的报告;经现场试验验证的纠倾技术的可行性;与纠倾工程有关各方的协议书等。

2、制定纠倾扶正和防复倾加固技术方案,要在有经验的专家指导下,进行反复分析比选。承担纠倾工程的技术主管应当充分熟悉各种纠倾方法,并对其适用条件有正确判断。对于重要建筑物已确定的纠倾工程技术方案还应通过专家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充实完善,尽可能避免疏忽漏洞。

3、在制定纠倾时,应按照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高度条件,分别依据相关规范对其纠倾后允许残留值作出规定,以便确定纠倾工程的实施标准与计算工程量值,同时也是纠倾工程验收的技术标准。

三建筑物纠倾加固的施工技术要点

根据纠倾工程设计方案应编制施工计划,并要注意以下内容:

1、对整体刚度较差的建筑物,纠倾施工前先进行破损部位或建筑物整体的加固施工,防止建筑物在施工时发生倒塌。

2、要考虑建筑物地基在纠倾施工时可能产生的附加沉降,并估计纠倾后建筑物地基可能持续的变形(即滞后的回倾量),在纠倾施工时及施工后要加强现场观测,并要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3、施工前要对相邻建筑物及地下设施进行一次检查或测量,要与对方协商或签订协议,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4、对于纠倾后的复倾可能性,应根据防复倾加固设计,在纠倾施工前或施工后进行加固处理。

5、纠倾扶正施工前要进行现场试验性施工。以便选定施工参数,验证纠倾扶正的设计方案可行性,进行必要的调整与补充,使其更臻完善。

6、应当具体安排现场监测方式,监测点,监测内容和手段,布设回倾率的控制装置,以便通过监测,控制回倾速率,调整施工进度与施工方法,掌握纠倾复位结束的时机,预留滞后回倾量。密切观测建筑物裂缝变化情况,根据裂缝变化规律,调整纠倾速率或采用相应的辅助措施。

四防复倾加固技术

为了防止纠倾后建筑物再度倾斜,应在纠倾施工前或施工后,进行防复倾的加固。防复倾加固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抬墙梁法:采用预的钢筋混凝土梁或钢梁,穿过原房屋基础下,置于基础两侧预先做好的钢筋混凝土桩上或支护墩上。

2、锚杆静压桩法:利用房屋自重,在原房屋基础两侧,凿压桩孔,埋入锚杆,借锚杆反力,通过千斤顶进行压入预制桩加固地基,该法适用于有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或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的建筑物加固。尤其对地下水位较高不便于开挖加固的地基更有效。如原为砖基时,应首先对砖基础进行外包钢筋混凝土套加固,为压桩创造条件

3、静力压入预制桩法:以房屋自重和基础底面作为反力托,利用千斤顶直接在原房屋基础下将桩压人土中,以便托顶住房屋,该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地区,基础下地基有软弱层,基础具备支托条件的房屋。施工时需在基础下分别开挖压桩坑。

4、双灰桩或双灰井桩法:双灰桩可在房屋基础边缘,用特制洛阳铲或成孔机具做竖直或斜向孔(可单排或多排布置),填人的粉煤灰及生石灰(按3:7配合拌匀),也可根据当地经验选配。此类桩体具有膨胀性、吸水性,发热及离子化固结作用。双灰井桩的直径可选80~100cm,在房屋各单元条形基础之间开挖桩孔,夯入双灰料,并将条基最后改为筏基,通过双灰料膨胀挤抬墙下基础,达到加固目的。

2.3渗漏

渗漏是混凝土建筑物老化病害的一种表面现象,亦较为常见。

混凝土渗漏破坏机理: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欠佳、运行管理不善或使用条件改变、遭受意外何载及材料老化等,会引发贯穿性裂缝,或在混凝土内部形成连通的蜂窝孔洞等深层缺损,或导致变形缝止水失效。本文提出了在建筑施工中常见的渗漏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常见的渗漏病害,提出一些具体的处理措施。

一、渗漏成因分析

渗漏现象出现后,首先我们要进行渗漏成因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混凝土结构中存在的贯通缺损的成因,包括变形缝和裂缝的渗漏成因分析。

(一)变形缝渗漏成因分析

变形缝是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的总称。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特点,要求其变形缝必须具有以下性能:能够满足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变形、变位的要求,消除相互间力的传递;变形缝止水结构水密性能优良,在设计水头压力的作用下,不发生渗漏;止水材料耐久性优良。变形缝止水结构失效有设计、施工和材料等三方面的原因。

设计方面的原因:变形缝尺寸设计不合理,密封止水材料的长期允许伸缩率不能满足变形缝变形要求等。

施工原因:止水带位置偏离、止水带周围砼有蜂窝孔洞、止水带焊接不严密、密封材料嵌填质量差和砼面脱离等。

止水材料方面的原因:止水材料年久老化腐烂,或失去原来弹塑性而开裂或被挤出等。

(二)渗漏裂缝成因分析

砼是多相复合脆性材料,当砼拉应力大于其抗拉强度,或砼拉伸变形大于其极限拉伸变形时,砼就会产生裂缝。按照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表层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按产生原因分,裂缝可以分成温度裂缝、干缩裂缝、钢筋锈蚀裂缝、超载裂缝、碱骨料反应裂缝、地基不均匀沉陷裂缝等。分析推断渗漏裂缝成因可以从结构设计、砼材料性能、施工、运行管理及环境条件、外载作用等方面着手进行。

二、裂缝渗漏的处理

根据裂缝发生的原因及其结构影响的程度,渗漏量大小和集中分散等情况,分别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一)表面处理

根据裂缝所在的部位,可用水泥砂浆、防水快凝砂浆以及环氧砂浆等对裂缝部位的表面进行涂抹,粘补,嵌补以及喷浆修补等。

对于裂缝渗漏量较大,但不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的漏水裂缝,可采用埋管导渗或钻孔导渗。埋管导渗即沿漏水裂缝在混凝土表面凿成上小下大的槽形,并在渗漏集中的部位埋设引水铁管,然后用棉絮沿裂缝填塞,使漏水集中从引水铁管排水,再用快凝灰浆或防水快凝砂浆迅速回填封闭槽口,最后把引水管封堵。钻孔导渗即用风钻在漏水裂缝一侧(水平缝则在缝的下方)钻斜孔,穿过裂缝面,使漏水从钻孔中导出,然后封闭裂缝,从导渗孔灌浆填塞。

(二)内部处理

对于浅缝和只需防渗堵漏的裂缝,一般可用水泥灌浆,如对开度小于0.3mm或渗透流速较大以及受温度变化影响的裂缝,应采用化学灌浆处理。

(三)结构处理结合表面处理

对于影响建筑物整体性或破坏结构强度的裂缝,除了采取内部处理外,有的尚需要采取结构处理结合表面处理的措施,以达到防渗、结构补强或恢复整体性的要求。

三、散渗或集中渗漏的处理

混凝土建筑物出现散渗或集中渗漏的原因,主要由于蜂窝、空洞、不密实及抗渗标号低等缺陷造成。其处理措施:对于建筑物内部混凝土密实性差、裂缝孔隙比较集中的部位,可用水泥和化学灌浆;对于大面积的细微散渗及水头较小的部位,可采用表面涂抹办法;对于集中射流的孔洞、流速不大的,可将孔洞凿毛后用快凝胶泥堵塞。如流速较大,可先用棉絮或麻丝楔入孔洞,以降低流速和减少漏水量,然后再进行堵塞;对于大面积散渗,可修筑防渗导水对于涵洞壁很薄,漏水范围大,且缩小洞径不影响用水要求时,可采用内衬钢板,钢筋混凝土或预制钢筋混凝土块,套管可采用铸铁管、钢管或钢筋混凝土管等。

四、点渗漏的处理

(一)直接堵漏法

当水压不大(小于1米水头),漏水孔较小时可用此法。先将漏水孔凿毛,并把孔壁凿成与砼表面接近垂直的形状,不能剔成上大下小的楔形槽。用水冲净槽壁,随即将快凝止水灰浆捻成与槽直径相近的圆锥体,待灰浆开始凝固时,迅速用力堵塞于槽内,并向孔壁四周挤压使灰浆与孔壁紧密结合,封住漏水。外面再涂抹防水砂浆保护层。

(二)下管堵漏法

适用于水压较大(1~4米水头),且漏水孔洞较大的情况。首先清除漏水孔壁的松动砼,凿成适于下管的孔洞(深度视漏水情况而定)。然后将塑料管或胶管插入孔中,使水顺管导出。用快凝灰浆把管子的四周紧密封闭,待凝固后,拔出导水管,按直接堵漏法把孔洞封死。

(三)木楔堵塞法

适用于水压较大(大于4米水头),且漏水孔洞较大的情况。先把漏水处凿成孔洞,再将一根比孔洞深度短的铁管插入孔中,使水顺管子排出。用快速灰浆封堵铁管四周。待灰浆凝固后,将一根外径和铁管内径相当且裹有棉丝的木楔大入铁管,将水堵住。最后用防水砂浆层覆盖保护。

(四)灌浆堵漏法

灌浆堵漏法对于水压较大,孔洞较大且漏水量大孔洞的封堵很合适,也可用于密实性差,内部蜂窝孔隙较大的砼的渗漏和回填。灌浆材料可以用水泥、水玻璃、丙凝、丙烯盐酸以及水泥和水玻璃、丙烯酰胺、丙烯盐酸的混合灌浆材料。

灌浆堵漏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先将漏水孔口凿成喇叭形,用快凝灰浆把灌浆嘴埋入,并封闭灌浆管四周,使漏水顺管集中排出。然后再用高强度砂浆回填至原混凝土面,必要时可以立模养护。待高强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沿灌浆嘴顶灌浆。灌浆完毕,关紧灌浆阀门,等浆液凝固后再行拆除。

止水、结构缝渗漏的处理。

混凝土建筑物止水,结构缝渗漏的修补,首先考虑采用热沥青进行补灌。当补灌沥青有困难或无效时,则可采用化学灌浆。灌浆的材料可用聚氨酯,在采用单液法灌浆时,设备简单,施工容易。此外,还常采用丙凝浆液。

五、基础渗漏的处理

应根据渗漏的原因、基础情况和施工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处理方案。对于非岩性基础,可在建筑物上游做黏土铺盖,黏土截水墙或进行黏土灌浆和化学灌浆以及改善下游的排水条件等;对岩基渗漏,一般可采取加深加厚阻水帷幕、帷幕补强灌浆以及下游增设排水孔,改善排水条件等

2.4冻融

(一)冻融破坏机理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机理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1945年美国混凝土专家TC·Powers 等人从混凝土亚微观层次入手,分析了孔隙水对孔壁的作用,提出了静水压理论和渗透压理论。TC·Powers等人的研究工作为冻融破坏机理莫定了理论基础。目前提出的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有以下几种:水的离析层理论、静水压理论、渗透压理论、充水系数理论、临界饱水值理论和孔结构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静水压理论。

(二)混凝土抗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混凝土的抗冻性与其内部孔结构、水饱和程度、受冻龄期、混凝土的强度等许多因素有关。而混凝土的孔结构及强度又取决于混凝土的水灰比、有无外加剂和养护方法等。混凝土抗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水灰比:对于非引气混凝土,随着水灰比的增大,抗冻耐久性明显降低。

2.含气量:含气量也是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入最佳量的引气剂形成在砂浆中均匀分布的气孔对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尤为重要。

3.混凝土的饱水状态:一般认为含水量小于孔隙总体积的91.7%就不会产生冻结膨胀压力。

4.混凝土的受冻龄期:混凝土的抗冻性随其龄期的增长而提高。

5.水泥品种:混凝土的抗冻性随水泥活性增高而提高。

6.骨料质量:混凝土骨料对混凝土抗冻性影响主要体现在骨料吸水率及骨料本身的抗冻性。吸水率大的骨料对抗冻性不利。

(三)混凝土冻融性能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的混凝土工程,随着运行时间的加长,混凝土结构的冻融破坏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影响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甚至危及到工程的安全运行。

1985年水电部关于混凝土耐久性的调查总结报告中指出:水工混凝土的冻融破坏在三北地区(即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工程中占100%。这些大型混凝土工程的运行时间一般在30年左右,有的甚至不到20年,港口码头工程特别是接触海水的工程受冻现象尤为严重。这些工程中,北方港口混凝土受到的冻融破坏较华东地区更严重,破坏的结构主要是防波堤、胸墙、码头和栈桥等。采用普通混凝土的部分结构,经十几年的运行就产生了冻融破坏以致不能发挥作用。地处寒冷地区的混凝土建筑,包括水电站、厂房、桥梁、路面等,接触了雨水、蒸汽或受渗水作用的部分,也都会受到冻融破坏。由此可见,混凝土冻融破坏是引起混凝土结构老化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混凝土建筑物的长期使用和安全运行。为使这些建筑物继续发挥作用,每年都会消耗巨额的维修费用。根据以往经验,混凝土安全使用期和维护使用期的比例是1:3~10,而维护使用期的费用是建设期的1~3倍。因此,开展对混凝土冻融领域的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2.5腐蚀

钢筋的腐蚀过程是一个电化学反应过程,混凝土孔隙中的水分通常以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形式存在,其中还含有一些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PH值约为12.5。在这样强碱性的环境中,钢筋表面形成钝化膜(nFe203 mH20),阻止钢筋进一步腐蚀。因此,施工质量良好、没有裂缝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基本上也能不发生腐蚀。但是,当由于各种原因,钢筋表面的钝化膜受到破坏,成为活化态时,钢筋就容易腐蚀。

1、钢筋混凝土腐蚀原因的分析

钢筋与混凝土是两种互为依托的复合结构材料,在正常情况下经久而不会损坏。因为在pH≥12.6的混凝土包裹下的钢筋是不会腐蚀的;pH<11.5(临界值)时,钢筋表面的钝化膜就不稳定;当pH<9.88时,钝化膜完全破坏。

(1)混凝土与钢筋本身存在缺陷混凝土是一种多孔性的易脆材料;因水化放热,凝固干缩而产生裂纹,有害物质就可经由最短的路径直接进入混凝土中,使钢筋表面环境的pH值降至9以下。钢筋自身的不均匀性和活泼性,使之容易接受介质的腐蚀。这是钢筋混凝土腐蚀的内因。

(2)化学介质的腐蚀腐蚀钢筋混凝土的化学介质主要有碳酸性和氯化物,其次是硫酸盐的侵蚀。环境中的CO2气体通过多孔性混凝土的毛细管渗入,可使孔液的pH值降低到8.3左右,当碳化深度到达钢筋表面时,钢筋从钝化状态进入活化状态,引起钢筋锈蚀膨胀,混凝土顺筋开裂。杭州湾海域的氯化物在1.36%,电阻率62.2Ω·cm,当C1-到达钢筋表面pH值会由腐蚀产物Fe2+的水解而降低,在极端条件下,阳极闭塞区的pH值可以达到3.5左右,腐蚀速度高达1175mm/a,这是钢筋混凝土腐蚀的外因。

2 腐蚀诊治对策

表面处理包括除锈和控制钢材表面粗糙度。常用的除锈作法是采用手工工具或机械处理、喷砂处理、化学剂处理等。根据本工程特点,劲性钢柱采用手工除锈,质量满足要求;对场外露天堆放的劲性钢柱,由于本身表面锈蚀程度较轻,且交叉叠放,数量较大,若马上

进行表面处理,不仅需租借吊车进行翻转,且场地有限,工作量相当大,势必得不偿失,故暂不给予除锈处理,待以后复工安装时再行处理。

3 防护措施

3.1 改变传统观念

钢筋混凝土腐蚀的内因是混凝土本身的多孔性和脆性,又存在干缩裂纹;腐蚀的外因是介质的逐渐侵入,改变了钢筋环境。这种侵入的过程要有几年时间。针对腐蚀的内因首先要改变混凝土裂纹“难免论”和存在裂纹“无害论”,着眼于提高混凝土的致密性和耐久性,。

3.2 克服不作为职务观念

“职务任期之内不出明显的工程质量事故就完事了,何必管它50年100年呢”,“投资工程建设施工验收合格就完成任务了,至于腐蚀大修是生产成本的事”。持这种观念的也许是少数当事者,笔者把他称谓“不作为职务”,这是由于体制、机制上的不完善,一些技术规范、规程相对滞后而造成的。国务院279号令要求执行“全寿命责任制”,因此.提高认识,克服不作为职务观念,应当列为防腐蚀工程的重要原则。

4 钢筋锈蚀的修补与结构加强

工程重新开工时,应先将原浇筑的1m高低强度混凝土凿掉。对于靠近楼面原锈蚀较严重的基脚处钢筋,应经检测修补并予以结构加强。

4.1 锈蚀检测

基脚钢筋经全面除锈后采用抽样直接观察法来测定锈蚀程度。具体作法为:利用游标卡尺量测钢筋的剩余直径、锈蚀深度、长度及锈蚀物的厚度,用软尺量测钢筋的剩余周长。量测钢筋的剩余直径和剩余周长前,应对钢筋除锈至露出金属光泽。

4.2 钢筋修补

(1)根据测定的钢筋锈蚀程度,计算钢筋有效面积的减少量,从而确定增焊补强钢筋的相应面积。在确定补强钢筋时,钢筋应适量加粗10%~15%,预留出一定的强度储备。

(2)凿除原结构墙柱顶面混凝土,深度至少超过受严重锈蚀需补强钢筋部位以下10d(d 为原钢筋与增焊补强钢筋直径最大者),并对需增焊钢筋的整个搭接长度范围内的原钢筋表面的水泥砂浆、混凝土、铁锈等进行彻底清除。

(3)用补强钢筋与原钢筋两端以10d分别进行搭接焊。

(4)对于个别整根钢筋需加强或替换的应予以通长加强或替换,需特别注意接头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4.3 混凝土修补

(1)对于表面有油污的混凝土,应用丙酮清洗。

(2)对于表面有被钢筋锈水污染的混凝土,可采用酸液清洗进行化学除锈,也可将其修凿干净,用与原结构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当污染较浅时)或比原结构混凝土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修凿较澡时)抹压密实平整。

4.4 结构自身加强

由于锈蚀表面钝化层被破坏的除锈钢筋在混凝土中抗腐蚀能力大大降低,因此在续建施工本层结构柱墙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加强措施,以提高结构自身的抗腐蚀能力。

(1)经设计单位同意,该层柱截面尺寸、墙体厚度均增加20mm,以加大钢筋的保护层厚度10mm(净截面尺寸均不变)。

(2)在原钢筋除锈补焊加强后和新混凝土浇筑前,对基脚锈蚀较严重的钢筋表面涂刷一层亚硝酸盐溶液,并在新浇筑混凝土中掺加水泥重量1%的亚硝酸钠钢筋阻锈剂,以起延缓钢筋锈蚀的作用,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

目前因各种原因停建、缓建的钢筋混凝土工程项目为数不少,采取既经济又有效的维护措施,确保工程结构的安全,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对计划长期停工的工程,在停工时应对停

建的钢筋混凝土工程在管理、设计、施工等方面切实采取防护措施,才能确保续建工程的结构安全。

2.6老化

老化是指其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在正常维修情况下,由于物质磨损和自然侵蚀,导致建筑物功能逐步丧失的过程;病害指建筑物存在的内部损伤与外观损坏,通常与它的设计状况相比,其老化病害过程中健康与否,应考虑其年龄因素;另外,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人为故意破坏或操作失误及其他难以预料的灾害等。

钢筋馄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的长短不仅与混凝土本身的材料有关,而且与大气环境,气候条件有关.随使用年龄的增大,混凝土内钢筋会发生锈蚀,最后导致混凝土开裂与剥落,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抗震延性及其结构的可靠度下降,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型工业建筑,桥梁等主要结构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鉴于当时的施工技术条件,混凝土标号较低,混凝土密实程度较差.经过四五十年使用,已表现出较为严重的结构老化现象….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和实验室试验研究,分析了结构性能退化原因提出了加固修复的对策.

1混凝土碳化效应混凝土内的水泥浆体存在氧氧化钙,使混凝土呈碱性,其值约为12~13.在这种高碱性环境下,钢筋表面形成1层致密的氧化膜,钢筋处于钝化状态.随着使用年龄的增长,大气中0'或其他酸性气体逐渐侵入混凝土内部,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造成馄凝土碱性下降.这种过程称为混凝土的碳化.当混凝土碳化到达钢筋表面时,钢筋表面的钝化膜遭到破坏.在脱钝钢筋表面与碳化层束达钢筋表面的区域之间将形成1个宏电池,产生电位差.脱钝的钢筋表面为阳极,碳化层未达钢筋表面部分为阴极.阳极区域的钢筋表面处于活性状态,电子从铁分子中脱离,向阴极移动:氧与水反应形成的氢氧离子(一1与铁离子)生成氢氧化亚铁,进而生成氢氧化铁,最后生成铁锈.阳极:一2一+"阴极:+2+2一一4(一铁锈的体积是原金属的2~4倍.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与剥落.由混凝土碳化造成钢筋锈蚀混凝土剥落的现象称为混凝土碳化效应.现场调查得知,混凝土碳化效应具有以下特点:

(1)碳化披应在气候潮湿地区比较严重.根据钢筋锈蚀电化学颞理,钢筋锈蚀除混凝土碳化的条件之外,必须要有氧气和水.在气候潮湿地区,钢筋锈蚀速度较快,符合电化学原理.

(2)碳化效应严重的地区,混凝土结构内钢筋的锈蚀面超过30%,混凝土剥落严重;混凝土内钢筋锈蚀量一般超过20%.严重部位达50%.(3)碳化效应严重的结构物基本上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混凝土标号多在20以下.但是,长期处在较高酸?陛气体侵蚀下的工业厂房与结构,其正常使用寿命只有30年左右.

2结构性能退化特征为了研究由于钢筋锈蚀而引起的混凝土结构陛能退化的特征.对锈蚀钢筋混凝土粱进行了结构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由于钢筋锈蚀,使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发生的改变主要有:

(1)粱的强度降低.锈蚀量为5%和10%的粱,其极限强度分别下降13%和26%.

(2)梁的延性性能退化.锈蚀量为5%者,延性下降2%;锈蚀量为10%者,延陛完全丧失.

(3)随钢筋锈蚀量增加.粱的垂直裂缝间距变大.沿受拉区纵向钢筋产生裂缝,其破坏形态由适筋延性破坏转为钢筋粘结撕裂的脆性破坏.

3结构性能退化原因3.1镑蚀钢筋力学性能退化根据现场观测.钢筋锈蚀均由大量锈斑组成.锈蚀量较小时,锈斑的深度很浅.可视为"均匀锈蚀:锈蚀量较大时,锈斑的深度发生较大的差异,部分锈斑演变为锈坑,可视为坑状锈蚀.其力学?陛能退化原因有:

(1)坑状锈蚀会引起钢筋应力集中,导致钢筋屈服强度下降,塑性降低.

(2)钢筋锈蚀引起钢筋面积减小.导致屈服与极限荷载减小.3.2镑蚀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

能原因钢筋均匀锈蚀,形成铁锈层,导致钢筋与馄凝土的粘结陛能退化.其原因为:

(1)铁锈在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形成1层疏松隔离层,降低了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胶结作用.

(2)铁锈体积膨大,从而对周围的混凝土产生径向膨胀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即引起混凝土开裂,导致混凝土对钢筋的约束作用减弱.开裂所需的锈蚀率与钢筋直径和保护层厚度有关.

(3)变形钢筋锈蚀后,钢筋变形肋将逐渐退化.锈蚀较严重时,变形肋与混凝土之间的机械咬合作用基本消失.

4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修复对策2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以及侵蚀环境严重的结构可靠度已下降到安全水平以下,部分结构物已达到危险程度.但是对这些结构物采取拆除重建的可能性很小,唯一的办法是对其进行可靠度鉴定,并进行加固,修复,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具体对策如下:

(1)建立有效的结构耐久性鉴定方法.耐久性鉴定包括结构可靠度鉴定以及使用寿命预测.

(2)发展修复加固与防护材料.修复材料要求达到抗碳化能力强,与老混凝土粘结性能好,收缩小,阻止钢筋锈蚀能力强.加固材料要求强度高,与混凝土共同作用效果好,施工速度快.防护材料要求能对修复加固后的结构起到防护作用,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3)研究结构加固设计理论和非破损检测手段.研究有效的加固技术和相应的设计方法.对于工业建筑与桥梁等结构物,要求研究快速加固技术,在不影响使用情况下,对结构进行加固.5修复加固技术的发展

5.高性能结构补强混凝土高性能结构补强材料需具有高强度,与原混凝土粘结强度高,具有早期微膨胀性,高抗渗性,耐酸,耐碱,材料流动性适舍结构补强等特点.目前,结构补强材料分水泥型和非水泥型材料主要通过聚合物改?陛来实现.中国矿业大学研制的高陛能结构补强混凝土属水泥型材料;结构胶泥修复材料属于非水泥型材料.

5.2快速结构加固技术快速加固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能大大缩短加固施工周期.在加固过程中能做到基本不停止使用.

2.7倾斜、倒塌

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倾斜建筑物的调查,可以将导致建(构)筑物倾斜的原因归纳为设计、施工、管理、勘察、规划、使用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问题,其中设计工作失误,施工问题以及业主的使用管理问题是导致建筑物发生倾斜的主要原因,其他的原因所占比例则较小,以下就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7.1设计原因导致建筑物倾斜设计工作失误是建筑物发生倾斜的一个主要原因,特别是许多设计人员对地基基础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把复杂的地基基础问题简单化处理,导致建筑物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上部结构发生倾斜。

(一)建筑物基础设计时,没有把握好地基土特性,缺乏认真的方案比选,采用的基础形式不当而发生倾斜事故。例如,在深厚淤泥软土、粉细砂地基上,错误选用沉管灌注桩、沉管夯扩桩等基础形式,大面积快速施工形成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导致桩体缩颈、断桩和桩长达不到持力层等事故,如图2-1所示。又如承受强大动力作用的钢塔架,荷载偏心,而采用分离式柱下基础(4根钢柱下采用相同的分离式浅基础),导致黄土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塔架发生倾斜,如图2-2所示。

(二)在填土、软土或湿陷性黄土等厚薄不匀地基上,采用条形或筏板等基础形式,由于这些地基土的工程性质较差,受力后附加沉降大,加之厚薄不匀,导致建(构)筑物不均匀沉降,发生倾斜,如图2-3所示。

(三)对于欠固结的填土、淤泥等软土地基,地面大量回填堆载,采用桩基方案,设计计算时忽视了负摩擦力的作用与计算,桩的数量不足,导致使用过程中桩基过量沉降、断桩等严重事故,使建筑物开裂或倾斜。

(四)同一栋建筑物上选用两种以上基础形式或将基础置于刚度不同的地基土层上,在建造或使用过程中,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发生倾斜事故。

(五)对于软土地基且建筑物形体复杂、高度变化较大时,仅按地基承载力计算进行设计,却忽略了地基变形计算,使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或过量沉降。

(六)设计人员没有准确掌握国家颁布的有关现行技术标准,没有按照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基础设计,造成严重后果者屡见不鲜。如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时,建筑物的总荷载严重偏离基础形心,荷载偏心矩过大,使地基应力分布不均,易使建筑物发生严重倾斜或损坏。

(七)考虑桩土共同工作时,桩间土分担的荷载比例过大,布桩数量较少,使房屋发生过量沉降或倾斜。

(八)在深厚淤泥地基中,预制桩布置过密,桩打不下去,大量截桩,部分桩尖未达到持力层,使桩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倾斜或开裂。

(九)既有建筑增层改造方案不当,只对墙柱承载力进行了验算,却忽略了增层荷戴对原地基与基础的不利影响,或者考虑不周,使增层后的建筑物发生倾斜。

2.7.2施工原因导致建筑物倾斜

施工质量低劣,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以及施工方法不当等是造成建筑物发生倾斜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一)桩基础施工过程中,桩长随着监理人员(或业主)是否在场而变化,甚至有的施工单位

将木桩的大头截去做门窗,留下小头做桩,造成各桩的承载力相差悬殊,建筑物发生倾斜。

(二)钻孔、挖孔桩的孔底虚土、残渣没有清理干净,使的桩端承载力严重不足,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

(三)桩头处理不当,常见的是截桩时敲击过猛,使桩身产生损伤;或桩头截去过长,在淤泥土地区补桩头时,将桩周围的泥土也掺加进桩头内,较小的上部荷载就将桩头压裂,甚至压碎;或接桩较长,但草率从事,桩的接长段与原桩体不在一条垂线上,形成折线型,严重降低单桩承载力,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

(四)预制桩施工时,施工单位打桩速度过快,在地基土中产生较大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致使已打进的桩产生倾斜,甚至断桩,大大降低了单桩承载力。同时,后面的桩打不到位,造成大量截桩,地基土大量隆起。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超静孔隙水压力慢慢消散,未到位的桩承载力严重不足。总之,前后打入的许多预制桩的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在建造或使用阶段产生不均匀沉降,如图2-4所示。

(五)相邻的深基坑施工引起建(构)筑物的倾斜。在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由于深基坑的开挖、支护、降水、止水、监测等技术措施不当,造成支护结构倒塌或过大变形,基坑大量漏水、涌土失稳,引起基坑周边地面塌陷,使已建成或正在建造的相邻建(构)筑物倾斜,如图2-5所示。

(六)基础施工时,施工单位随意减少了基础板的挑出长度,造成基础板形心移动,上部结构总荷载相对偏心,产生倾斜。

(七)采用强夯处理地基时,由于夯击能量不足,影响深度达不到加固深度的要求,没有彻底消除填土或黄土的湿陷性,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地基进水,造成建筑物严重下沉、倾斜或裂缝。

(八)随便减少配筋,降低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劣质钢材乃至缩小基础尺寸,减少基础埋深等。

2.7.3规划与工程勘察原因导致建筑物倾斜

2.7.3.1规划不当

规划部门在批准建筑用地时,建筑物相距甚近(如江浙沿海和海南地区),两栋建筑物的外墙净距规定为80cm,造成相邻建筑基地应力严重迭加,特别是淤泥软土地基。基桩承载力不足引起的倾斜施工时相互影响,引起建筑物相向倾斜,严重者可使建筑物丧失使用条件,如图2-6所示。

2.7.3.2工程勘察失误

(一)勘测点布置过少,或只借鉴相邻建筑物的地质资料,对建筑场地没有进行认真勘察评价,没有查明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有厚薄不均的软土夹层,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层,上部结构建成后,地基下沉量大小不等,引起建(构)筑物倾斜,如图2-7所示。勘察中甚至连岩溶土洞、墓穴、旧的人防地下道也被忽视,使新建的建筑物发生严重下陷、倾斜或开裂,如图2-8所示。

(二)勘察数据处理失误,提出的地质勘察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场地条件。

2.7.4自然灾害原因导致建筑物倾斜

(一)、山体滑坡,导致附近建筑物突然倾斜,甚至破坏,如图2-9所示。

(二)、强烈的地震使地基土液化、喷沙,引起建筑物倾斜,甚至倒塌,如图2-10所示。

(三)、水灾、泥石流等造成地基土被掏空,基础滑移,引起建(构)筑物倾斜。

2.7.5业主及使用原因导致建筑物倾斜

2.7.5.1业主管理失误随着建筑工程市场化,业主管理水平将更大程度地影响工程质量。(一)业主强迫施工单位减少桩基,造成基础不均匀沉降。

(二)业主背着设计单位擅自大量增加阳台,造成上部结构偏心过大,建筑物发生倾斜,如图2-11所示。

(三)为了多占地盘,业主偷偷地将建筑物的基础外移,越过建筑红线,但不久,事情败露,无奈将建筑物退回原处。然而筏板基础已经做好,只好再加大筏板,导致上部结构的重心与

筏板基础的形心严重偏离,建筑物产生倾斜,如图2-12所示;也有的是最外排桩已做好,只有在最外排桩内侧再做一排桩,才能使建筑物退回原处,这样一来,建筑物最外侧基础下多了一排桩,而其余基础下仍维持原设计的桩数,上部结构施工后,建筑物沉降不均匀,产生倾斜。

(四)为了充分利用地盘,业主使新建的建(构)筑物距离相邻的旧建(构)筑物太近,同时没有处理好与旧基础之间的关系,致使新旧建(构)筑物基础重叠相压,两者均产生倾斜,如图2-13所示。

(五)为了节省投资,在不进行地质勘探的情况下,业主委托设计院进行设计。由于对地质情况缺乏了解,地基处理不当,使建(构)筑物发生倾斜。

2.7.5.2使用不当

(一)已建成的建筑物上下水管道破裂,长期得不到维修,地基周围长期积水;或污水井堵塞,污水流人地基等,使地基浸水湿陷,如图2-14所示。

(二)装修时随便拆除承重墙,致使承载结构裂缝;各种病害发生后没有及时维修,造成建筑物开裂或倾斜破坏。

(三)在既有建(构)筑物的附近大量堆载(如建筑材料,弃土或产品等),使其一侧的地基承受较大的附加压力,引起地基和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如图2-15所示。

2.7.5.3其他原因

(一)建筑行业的不正之风。例如无照私人设计,无照施工,所提供的地基处理手段或基础施工方法均不符合现行规范,甚至是十分错误的,从而导致建(构)筑物发生倾斜。

(二)地下开挖。例如城市修建地铁、地下街道等地下设施,或者矿区开挖采矿巷道等引发地面沉降,造成地面建筑物的下沉、开裂、倾斜等损害。

(三)地下水位的升降引起地基土性改变。我国已有36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由于大量超限开采、抽吸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基下沉;由于修建水库或其他原因,有些地区地下水位上升,也会改变或降低地基承载力,引起地基下沉和建筑物病害

(四)长期的振动引起建(构)筑物倾斜,如火车线路附近的建(构)筑物发生倾斜。

以上就设计、施工、业主、勘察、规划、使用、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原因对建(构)筑物倾斜进行了分析。但是一般说来,多种不利因素更容易共同引发建(构)筑物的倾斜,所以,在具体分析—起倾斜事故时,不能顾此失彼,只有全面分析研究,才能弄清问题的真相,也才能分清主次矛盾,为倾斜建(构)筑物的纠倾扶正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临床路径工作评估报告 (20XX年、20XX年上半年)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以病例为单元的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和《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为以点带面、有序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一)医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公室、信息科、党委办公室、医院办公室、精神卫生办公室等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各试点科室科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容 成员: 艺 萍 (二)相关职能科室工作职责: 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科室临床医师路径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护理部:负责组织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党办:分别负责单病种路径管理的综合考评工作; 信息科:负责相关病案的信息收集、统计工作; 财务科:负责入出院管理、监审科:负责合理收费的实时监控工作; 医院办公室、精卫办:负责社会公告及宣传工作; (三)实践小组 试点科室成立实践小组。组成人员包括:科室(治疗组)临床医生、护士。 临床辅助科室、药剂科等相关科室均应指定专人给予积极协作。 小组组长由各科室科主任担任。

我院20XX年开展临床路径试点专业3个,开展病种数10个,20XX年增加4个病种,完成情况如下: 为的随意性,同时提高了治疗效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精神病人以及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自伤自杀或严重药物副反应等,进入临床路径的病例就可能发生变异或退出临床路径管理。由于卫生部未制定精神科病种临床路径方案,我院是摸索中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因此,下一步会根据以往开展情况修订精神科临床路径方案。 二〇一二年九月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 1范围 本准规定了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基本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防护措施及应急救援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的新建、扩逮、改建和拆除等施工活动的企业、事止及个体经济组织的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及卫生行政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和项目监理对施工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索职业接触限值第l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 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 188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T 193石棉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 GBZ/T198使用人造矿物纤维绝热棉职业病危害防护规程 GHZ/T205密闭空间作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规范 GB/T3608高处作业分级 GB/T l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绎、使用与维护 GB 1887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称准。 3,1 施工现场 经批准进行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参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施工活动所占用的施工场地。

3.2 项目经理 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授权或委托代理人。 3.3 项目经理部 在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和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按照企业的相关规定组建的、进行项目管理的一次性的组织机构。 3.4 项目监理 监理单位派驻工程项且负责履行委托监理合同的组织机构或责任人。 3.5 工程总承包 工程总承包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 3.6 项目分包 承包人将其承包合同中所约定工作的一部分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承担,简称分包。 4 基本要求 4.1 项目经理部应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责任制,项目经理为职业卫生管理第一责任人,施工经理为直接责任人。施工队长、班组长是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施工队、本班组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4.2 实行总承包和分包的施工项目,由总承包单位统一负责施工现场的职业卫生管理,检查督促分包单位落实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内容应当在分包合同中列明。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包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项目经理部应根据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适用于分包队或临时工的施工活动。 4.3 项目经理部应根据施工规模配备专职卫生管理人员。建筑工程、装修工程按照建筑面积配备:1万M2及以下的工程至少配备1人。1万M2~5万M2的工程至少配备2人。5

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第一节前期报批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一)报批内容繁多编制 根据招标文件的内容,涉及到的相关部门有20几个,应提前编制报批进度控制计划,罗列出本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报批内容,并与设计文件的进度有效的衔接,另外我单位一直从事全过程项目管理(代建)的工作,对办事流程熟悉,能为前期报批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得便捷。鉴于项目的建设已十分迫切,建议为加快项目建设过程,应利用项目本身的优势,争取有关方面给予支持,争取绿色通道,缩短报批的中间环节审批时间。如我方中标,为了能出色完成该项任务,安排前期报批部专项人员来协助业主方完成前期报批的各项手续。我单位以围绕申领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与施工许可证位置中心开展相应的前期工作,通过全面衔接业主方已进行的工作,熟悉项目功能要求与各项限制条件,用以指导后续前期工作,既保证项目工作连续性,也发挥出我单位的技术先进性,确保前期工作的准备质量。 (二)前期沟通协调设计部门多 1、必须加强与政府各职能部门(涉及的部门包括发改委、市政、公安交通等)的联系,了解政府的有关政策,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决不违章作业,确保工程严格按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顺利进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管理单位应主动要求有关管理部门到现场检查与指导工作,对管理部门提出的有关整改问题应积极、及时进行改正与处理,不断完善与提高现场建设管理水平。 2、建设管理单位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相关前期手续,包括规

划许可证,国土使用证,开工许可证,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的消防审查意见书、卫生防疫审查意见书、图纸审查书、人防审查意见,质监备案通知,安监备案通知以及文物勘察通知,水、电、气、通讯、道路开口、市政排水等的申请批准书等。在办理手续时保证按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规定要求提供项目完整的报批所需要有关资料与文件,项目的建设要求与内容在报建前应符合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项目的总平面布置、建筑高度、层数与建筑体型应符合规划要求,建筑内部的功能分区与结构应符合消防有关法规,地下室设计满足人防、消防的规定,在正式开工前必须办理文物勘探手续、建筑渣土手续并完成现场的文物勘探工作,设计图必须通过消防、人防卫生防疫、规划、建委等部门的审查批准。在项目前期,及时与水、电、气、市政部门取得联系,根据项目建设要求提前向上述部门提出项目供水、供电、供气、通讯与市政雨、污水排放、道路开口的申请要求,以便相关部门及时进行配套建设的准备工作。 3、依据政府的有关批文与依靠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各方均对政府负责的职责与对项目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科学办事程序,将就是与政府与有关职能部门搞好工作协调的关键。 4、项目的室外配套专业组织协调要求也较高,如何与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充分、有效的组织协调,将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我公司介入后将会把配套专业的实施与协调内容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并结合以往类似项目的沟通、协调管理经验,通过合理的计划与安排、组织与协调,加强与当地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为使

煤炭行业尘肺病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煤炭行业尘肺病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1 引言 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结构中处于主要位置, 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60%以上,作为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我国经济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现有煤矿多,从业人员数量大。然而,煤炭行业也是我国安全事故最为频发的领域之一。相对于触目惊心的煤矿伤亡数字,数目更为庞大的煤炭职业病群体,却一直得不到足够的关注。 2 我国煤炭行业尘肺病现状 2.1 尘肺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2010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期间,卫生部门向公众通报了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2009年新发各类职业病18128例,职业病病例数列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煤炭、有色金属和冶金,其分布见图1所示。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9年底,累计报告职业病722730例,其中,2009年共报告尘肺病新病例14,495例,死亡病例748例。在14,495例尘肺病新病例中,煤工尘肺和矽肺占91.89%。目前尘肺病仍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2009年,报告尘肺病例数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79.96%。 2.2 尘肺病分布广泛,向中小型煤矿转移伴随着我国煤炭市场的火热和煤炭开发,以及我国煤炭资源对私有经济政策放宽,涌现了一大批中小型煤矿,尘肺病发病向中西、西南地区众多中小企业转移,全国煤矿尘肺病发病分布更加广泛。尘肺病发病工龄缩短,群发性尘肺病时有发生。中、小型企业尘肺病发病形势严峻,超过半数的尘肺

病分布在中、小型煤矿。 2.3 农民是尘肺病的主要受害群体作为煤炭行业主要从业群体,农民流动性大、自我防护意识差,在煤炭生产中更容易受到职业病危害。在劳动保护待遇、健康检查监护和工伤保险方面,农民难以获得和企业正式固定职工同样标准。农民工往往表现为尘肺病发病工龄短,发病率高。 2.4 尘肺病的检查诊断鉴定存在困难由于尘肺病具有潜伏期长,发病缓慢,属于慢性职业中毒,难以确定其发病。各煤矿矿工在工作期间缺乏专业的职业病检查和诊断,对其是否发病及病变程度不知,往往在退休或者辞工之后才表现出发病特征。目前尘肺病诊断需要到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并要企业提供职业病的相关证明;同时,地方政策的限制,以及现存劳动关系为设计原则的法律法规,成为了患者申请职业病有关待遇的制度性障碍。企业对尘肺病职工拒开证明,以及法律制度的限制,使一些受害者难以申请职业病鉴定。同时,一些当地医疗卫生机构与煤矿的“官商勾结”,促使劳工弱势群体难以绕过煤矿进行鉴定或者难以得到准确的鉴定结果。如此,煤矿尘肺病就难以统计,尘肺病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救治,更加剧了我国煤矿尘肺病危害。 2.5 尘肺病源头难以根治尘肺病发病滞后,在我国其预防和治疗也相对滞后。尘肺病在发病后期才被人重视,而在煤矿生产中,煤矿对防尘抑尘除尘缺乏足够重视,矿工缺乏足够的防护用品和设备,或者个人防护用品不合格。一方面,我国煤矿尘肺病逐年增加,另一方

2014年度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医院 2014年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2014年我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及省、市、县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不断规范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各相关科室的共同努力下,我院11个临床科室中,计划开展44个病种,实际累计运行30个病种,截止11月底,全院列入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患者数****人,进入路径****人,入径率87.1%,完成路径****人,完成率96.36%,完全达到市卫生局关于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的管理指标(实施临床路径病种数不低于15个/院,入径率60%以上,完成率70%)。在一年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组织,落实责任,不断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由于医院领导班子的变化和分管工作的重新调整,医院新成立内四科、内五科等科室,部分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人员进修和变动等原因,为使该项工作有序持续开展,我们按照卫计委《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的要求,适当调整了“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管理组织和管理成员,同时细化职责,落实责任,使此项管理工作从院方到科室组织健全、人员到位、职责明确,为顺利开展今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调整和细化管理内容,使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按照“二甲”复审标准要求,从第二季度起,废除了以前所有统计表格,增加了“入组登记本”、“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临床

路径病人满意度调查表”,新的表格增加了“出院30日内再住院率”、“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合并症率”、“死亡率”等质量与安全指标,并要求科室认真执行。 (三)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年初,与各临床科室进行研究讨论,调整和增加了15各临床路径病种,截止11月底,全院共有11个科室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开展临床路径病种数44个,运行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数30个,全院列入临床路径病种患者数****人,进入路径****人,完成路径****人,变异166人,入径率87.1%,变异率13.17%,出径率3.14%,完成率96.36%。完全达到市卫生局关于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的管理指标(实施临床路径病种数不低于15个/院,入径率60%以上,完成率70%)。 (四)不断加强临床路径监管力度,使管理逐步规范化。今年以来,除日常的数据统计监管外,定期和不定期到临床科室进行督导,了解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新的管理程序和内容的运行,工作量较大,临床科室不习惯,我们进行认真讲解,对于每月的数据汇总填报和工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指导,对做的好的科室及时予以表扬,逐步规范了全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今年以来,科室对临床路径病例管理质量和管理细节上有了较大提高。 (五)加大对临床路径病种的筛选,增加入径人数。针对个别科室入径人数少的问题,我们下科室了解科室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卫计委新增临床路径病种,筛选适合本科室的病种作为路径病种,取得了较好效果。截至目前,三个开展临床路径不好的科室分别新增了三个病种,4个月共完成***人。现内二科一月完成的路径人数就相当于去年一年的人数。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部分科室仍然思想重视不够,怕麻烦,符合入径标准的病例不愿入径,或者为了追求入径数量而入径后不完全按照路径管理要求进行管理,不能完全按照《路径单》要求进行诊治,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 1范围 本准规定了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基本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防护措施及应急救援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的新建、扩逮、改建和拆除等施工活动的企业、事止及个体经济组织的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及卫生行政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和项目监理对施工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索职业接触限值第l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 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 188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T 193石棉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 GBZ/T198使用人造矿物纤维绝热棉职业病危害防护规程 GHZ/T205密闭空间作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规范 GB/T3608高处作业分级 GB/T l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绎、使用与维护 GB 1887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称准。 3,1 施工现场 经批准进行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参工程的新建、扩建、改

建和拆除等施工活动所占用的施工场地。 3.2 项目经理 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授权或委托代理人。 3.3 项目经理部 在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和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按照企业的相关规定组建的、进行项目管理的一次性的组织机构。 3.4 项目监理 监理单位派驻工程项且负责履行委托监理合同的组织机构或责任人。 3.5 工程总承包 工程总承包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 3.6 项目分包 承包人将其承包合同中所约定工作的一部分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承担,简称分包。 4 基本要求 4.1 项目经理部应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责任制,项目经理为职业卫生管理第一责任人,施工经理为直接责任人。施工队长、班组长是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施工队、本班组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4.2 实行总承包和分包的施工项目,由总承包单位统一负责施工现场的职业卫生管理,检查督促分包单位落实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内容应当在分包合同中列明。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包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项目经理部应根据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适用于分包队或临时工的施工活动。

工程特点重难点分析及其解决措施终稿

第三章工程的特点、重点与难点及其应对措施 在充分理解招标文件、招标文件答疑会议纪要以及招标设计图的基础上,结合我单位现场调查和踏勘以及多年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总结,对本工程施工组织围绕“七个特点、五个重点和一个难点”进行展开。 1.工程特点 1.1.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丰富 工程地处部位地下水丰富,特别是受长江及汛期的影响,对明挖基坑、的开挖,结构抗浮稳定性及外墙防渗有影响,施工中要求注意上述影响,配合降水设计、作好施工与监控工作,合理选取注浆止水的参数,保证施工进度与质量。 1.2.施工工期紧 本标段工程涉及施工工法多,交叉平行作业施工多,有效的组织车站施工,均为工程考虑的重点。积玉桥站北端头盾构井结构要求在2008年9月30日前提交,总工期为23个月,节点工期紧、工期压力大,需合理配置资源、科学组织施工,确保节点工期及总工期目标实现。 1.3.施工干扰大及协调难度大 车站位于和平大道与四马路交叉处,东南面为玉桥新都,东北面为物产供电分局,施工紧邻其进行,容易造成互相干扰;北面端头井处拆迁尚未完成,二期施工Ⅱ号出入口西面拆迁尚未开始。这些步确定因素都对施工进行造成了干扰。且本工程部分地段处于城市主干道,地下管线较多。 施工过程中需对管线权属单位,包括市政、城管、给排水、电力、电信、煤气等相关单位进行协调,还需处理与车站相邻区间盾构标段的相关单位的施工干扰问题,协调难度较大。 1.4.交通导流量大

和平大道依长江延伸,为武昌区交通主干道。积玉桥站位于和平大道与四马路交叉处,延和平大道东侧布置。和平大道作为交通主干道,交通流量较大,施工过程中不能中断交通,计划分三期施工,施工过程中制定详细的交通导流措施以保证工程的正常进行。 1.5.文明施工、环境保护要求高 本标段位于武汉市区内,市容标准高,为保证地铁车站明挖施工时,基坑土方开挖及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产生的泥浆、污水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达到施工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的文明施工标准工地的要求,必须高起点、严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加大投入、文明施工。对泥浆进行收集、分离后用密封车厢运至指定地点堆放,污水经沉淀过滤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 1.6.基坑的止水及变形控制要求高 车站地处长江边,地基为软土地层,地质条件差、地下水位高,车站基坑范围内主要地层为①-1杂填土、①-2素填土、①-3淤泥,下卧③-1粉土、③-2a淤泥质土、③-2粉质粘土③-5粉质粘土、④-2粉细砂、④-3中粗砂、⑦-1粘土、⑦-2粉质粘土、⑦-3粉质粘土⑨含砾土、20泥岩以及20b粉砂岩。砂性土透水性强,饱和砂质粉土振动易液化,易坍塌变形,在动水条件下易产生流砂、开挖面失稳等现象。淤泥质土含水率高,触变灵敏 1.4~3.3m,承压水头埋深10.96~13.24m,介于车站底板以上。这些因素对降水施工,基坑的挡土、止水及抗变形要求高。 1.7.结构防水要求严 武汉地区地下水位高、土体含水量大,渗透系数大,因此地下工程的防水效果是决定本工程成败的关键。 本工程地下车站防水等级为一级,风亭及出入口通道的防水等级为二级,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S8,迎水面裂缝的宽度不大于0.2㎜,背水面裂缝宽度不大于0.3㎜。 施工中认真落实设计对支护结构、顶板、底板、变形缝、施工缝等结构防水的处理,制定专项措施,确保防水工程质量。

以尘肺病为例:思考我国职业病现状

以尘肺病为例:思考我国职业病现状 【摘要】 当前,我国职业病现状不容乐观,据统计,平均每800人中就有一人因工致残或患有职业病[1]。而在职业病中,尘肺病人所占比例又达80%以上,在职业病占比中居首位。本文将以尘肺病为例,分析我国职业病的现状并作出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 尘肺病;职业病;防治 职业病是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各类职业病患病人数逐年增长,且以尘肺病为最、2009年至2010年尘肺病患病人数涨幅高达64.28%;另一方面,新增职业病患病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均保持在30%左右;且通过分析图1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尘肺病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76%逐年增长,2010年尘肺病所占比例高达87%。是我国职业病中最严重的疾病。然而,我国职业病新发病例仅是从覆盖率10%左右的职业健康康复人群中统计的。再加上职业病隐匿性和迟发型的特点,我国每年实际新发职业病情况要远高于现有报告数字。因此,实际病例数要

远远高于发布数。 所以本文选定尘肺病这一具有典型性的职业病作为分析、思考我国职业病现状的切入点。 一、尘肺病现状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疤痕)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我国法定十二种尘肺有:矽肺、煤工尘肺、电墨尘肺、碳墨尘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在我国,尘肺病以矽肺和煤工尘肺最为严重。 (一)病患众多,且患病人群不断扩大。 由图1我们看到,在我们不完全统计中,2010年,我国尘肺病患者已达23,812人,且尘肺病占比在近年高达87%。病患众多,情况不容乐观。且患病人群由2006年的8,783人扩大至2010年的23,812人,患病人群不断扩大。 (二)尘肺病的发病年龄、发病工龄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从行业分析可见,煤炭行业的平均发病工龄为20.72年,冶金行业的平均发病工龄19.86年,与1985~1986年煤炭行业、冶金行业Ⅰ期尘肺平均发病工龄24.01和27.23相比分别缩短了3.29年和7.37年。从尘肺种类分析可见,煤工尘肺的平均发病工龄21.27年和平均发病年龄52.12岁,与1985~1986年煤工尘肺病Ⅰ期平均发病工龄24.72年、平均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 径工作总结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13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通过6个月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呼吸内科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确定了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怀岭担任组长,范建新、单长波、李静担任副组长,李红建任个案管理员,闫庆红、刘贞、刘磊、孟亚、赵琰、郝敬林、李明慧任临床路径医师医疗组成员,王露露、孙静、张瑞任临床路径护理组成员。明确了我科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2013年上半年,完成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19例,未有变异退出,平均住院总费用元,平均抗生素费用元,平均住院日天。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呼吸内科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入径人数、入径率,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科室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呼吸内科每季度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并于每月底组织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科室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

职业病危害评价分析(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职业病危害评价分析(正 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439-81 职业病危害评价分析(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企业依据《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在各不同阶段依法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以保证安全生产,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本文将从评价依据、评价流程、评价内容、工程分析、评价方法、对策措施等方面对职业病危害评价进行分析。 一、职业病危害评价依据 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各种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企业提供的各种资料。虽然安全和卫生法规、标准和规范各有自己的法规体系,但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有一些相同的法规、标准作为依据,例如《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l2801?91)、《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工业企业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等等。

工程重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工程重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工程重点 1、征地拆迁工作 本工程为市政工程,位于城区,占地范围比较大,受影响的房屋、街道比较多,征地拆迁工作量大、难度大,征拆工作如期进行是保证本项目顺利开展的重点。 应对措施: 项目经理部设置征拆部配合发包人开展征地拆迁工作,协助区征拆实施单位开展征拆补偿谈判、收集和编制征拆补偿资料、核销征拆预付款等。 2、主线高架桥施工本工程工期控制的重点 主线桥梁左幅共22联,长2.203km,右幅共23联,匝道桥共15联,长2.311公里,匝道桥共15联,长1.137公里。本工程桥梁数量多,工序多,且设计跨度多样,跨度大,包含下部结构、上部结构等施工内容繁多,如何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加快施工进度,是本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 应对措施: 下部结构采用旋挖钻成孔,冲击钻辅助桩基施工;承台采用人工配合机械明挖法开挖承台基坑;墩身模板采用大块定型钢模板施工。上部结构现浇箱梁一般地段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施工,跨越路口部位采用梁柱式支架结构,预留车辆通行口。桥梁工程量大,施工时分两个

区段进行施工,一次性投入足够数量的支架和模板。开工后,投入足够的钻孔设备,加快桩基施工进度,为后续结构施工创造条件。 3、跨既有道路的砼连续箱梁施工 本工程位于既有城区,主线跨增槎路、跨潭村涌、跨石潭路、跨规划路、跨石槎路、跨棠新路,且地面交通比较繁忙,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道路交通影响比较大。 应对措施: 为保证各联之间施工互不干扰,各联箱梁施工按各自独立施工作业考虑。一般地段采用常规的封闭交通满堂支架施工,交通繁忙地段采用与既有道路平交道口设置横向门式钢管支墩,支墩上设置横梁,形成支撑平台,再在平台上搭设满堂支架。 4、跨石井河砼连续箱梁施工 跨石井河桥,上部结构左幅采用(40+58.442+40.3m),右幅采用(43+59.258+38.6m)预应力混凝土变高连续箱梁。本桥为斜弯桥,受通航、防洪、地下管线以及规划道路制约,桥梁跨径组合极不规则,而且桥梁位于曲线段,因此桥梁施工采用悬臂施工难度极大。 应对措施: 下部结构采用插打钢管桩,搭设钢便桥、桩基钻孔平台,承台采用钢板桩围堰;上部结构采用水中段插打钢管桩并搭设临时支墩,架设贝雷梁支架,现浇上部结构的方法。 5、软土地基的路基工程施工 桥下道路施工地质条件较差,与既有公路的拼接处容易发生差异

我国尘肺病的现状及危害浅谈

我国尘肺病的现状及危害浅谈 一、尘肺病的定义及危害 1、尘肺病的基本概念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人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目前, 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单中的有12 种尘肺: 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尘肺病在全球分布最广, 一旦发生, 病情便不断加重且不可逆转, 控制尘肺病着重在于预防[1]。 2、粉尘对人体的危害众所周知尘肺病的罪魁祸首就是粉尘。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空气动力学尺度d> 10Lm 的粉粒子, 基本上被阻止于人的鼻腔; 2Lm< d< 10Lm 的粒子,约90%可以进入并沉积于呼吸道的各个部位, 10%可以到达肺的深处, 并沉积于肺中; d< 2Lm 的粒子, 100%可以吸入肺中, 其中0. 3~ 2Lm 的粒子几乎全部沉积于肺部而不能呼出。根据进入人体内粉尘量及各类粉尘理化性质的不同, 可引起同的病变。1局部刺激作用2中毒作用3变态反应4光感作用5致癌致畸作用。6感染作用7致纤维化作用。一般情况下由于粉尘本身引起的肺部疾病是有限的, 加之机体的强大防卫机能, 可阻抑疾病的发生。因此, 只有某些特殊性质的粉尘( 如石英、煤尘等) , 在特定的作业环境下达到一定的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才能引发职业性肺部疾病, 即尘肺[ 6] 。 二、我国尘肺病的流行现状 1尘肺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尘肺病的发病情况依然不很乐观, 每年新发病例占各类职业病总病例数的70% 左右。据了解,作为我国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尘肺病的种类有10多种,其中煤矿工人尘肺占多数。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尘肺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目前每年新增病例2万人左右。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报告发病72.7万人,死亡15万人,煤炭行业约占全国尘肺病人51%,尘肺病也因此被称为“隐性矿难”.据卫生部资料,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累计报告尘肺病676541例,死亡149110例,病死率为22.04%。尘肺病正在以每年两万多人的数量剧增,2010年全国新增病例就突破两万,达到23812例,占当年新发职业病总数的87.4%。相对于2009年的14495例,增长幅度高达39%。 2尘肺病的行业和地区分布 在我国尘肺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煤炭产、有色金属、石棉、水泥生产等行业中。据统计,2009年新发职业病中尘肺病占比为79.96%,2010年此项比例上升至87.42%。在2010年23812例尘肺病新病例中,94.21%的病例为煤工尘肺和矽肺,分别为12564例和9870例,57.75%的病例分布在煤炭行业。并且尘肺病发病工龄有缩短的趋势;超过半数的病例分布在中、小型企业。李宝平等[ 5] 指出, 目前在我国尘肺病危害最为严重的2种企业分别是煤矿企业和非煤矿山企业。此外,郭雁飞等[ 5] 收集的粉尘危害事件分布在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 山西、陕西主要以煤尘危害为主, 广东宝石加工业粉尘危害特别突出, 海南、陕西、湖南、河北、广西等省的有色金属行业都是粉尘危害的高发区。 3尘肺病的人群分布 在我国尘肺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煤炭生产、有色金属、石棉、水泥生产等行业的一线工人中。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 这些一线工人正在或已经被农民工或临时工所代替。在有毒、有害作业岗位,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3个行业的工作场所,大部分是农民工。据国有煤矿农民工尘肺病发病状况调查表明,接受健康检查的农民工患病率高达4.74%,最短患病工龄只有1.5年,平均6.69年,与正式职工发病最短工龄25年、发病率0.89%的数字相比,农民工职业病具有发病工龄短、患病率高的特点,其职业病以尘肺病最多。种种迹象表明, 农民工正在成为受尘肺病危害最严重的群体。三、尘肺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存在的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4-6月份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目前我科在医院指导下进一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目前4-6月份纳入临床路径病种仅为LC术,目前第二季度共有4人纳入临床路径,占LC术病人总数的10%左右。分析原因:(1)我科目前临床路径表有缺陷,医师在将病人的入路径时用药及治疗受限制;(2)纳入临床路径病例患者,退出路径的较多,经我科上级医师分析考虑,均不再纳入临床路径,将目前路径表的缺陷向医院汇报。 目前我前在开展临床路径时仍处于探讨阶段,对于临床路径表中的有关硬性规定我科上级医师建议修改后再执行,目前LC术病人住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数10天左右,目前平均医疗费用9500元左右,与纳入临床路径的病例相比,住院天数及平均费用均无明显改变。 对于纳入临床路径患者,目前对于护理工作规范,及时有明显提高,对于病人而言,诊断、治疗规范明确,目前路径表中存在缺陷,对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不能及时规避,是目前临床路径开展不顺利的主要原因,已将目前情况向医院进一步汇报,拟调整路径表,明确医疗工作,规避医疗风险。 7-9月份临床路径分析 目前我科在医院指导下进一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目前7-9月将纳入临床路径病例为4人,目前仅占LC术病人总数的10%左右。目前临床路径表经医院指导后,再以调节,我针对了临床路径开展仍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对于临床路径中存在的风险仍有一定顾虑,目前相关工作均在协调中。 目前我科仍然将LC术有关病例纳入临床路径,目前停止其它临床路经工作,拟得省卫生厅审查临床路径表后,再开展临床路径。目前拟将甲状性肿块(甲瘤)纳入临床路径相关病例,已将情况向医院汇报。

目前患者满意度好,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医疗工作开展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纳入临床路径相关病例均未发生变异。 关于39床蒋志祥病情说明 患者蒋志祥,男性,16岁,因转移性右下股疼痛3天,于2011年11月12日住院。 患者入院时病情:T38.5?、P86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神志合作,急性痛苦面容,腹平,腹肌稍紧张,右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明显,麦氏点为甚,腹部B超提示:急性阑尾炎,Blood—R提 9示:WBC12.4×10/L,中性0.92,入院时诊断考虑:急性阑尾炎并局限性腹膜炎,不排除阑尾穿孔的可能性。于2011年11月12日21:00在连硬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探查,阑尾根部变黑、有穿孔、有恶臭味,术中吸尽腹腔脓性液体约80ml,术后腹腔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腹腔引流管共引流2ml左右黄色渗出性液体,于术后第三天(2011年11月15日)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伤口换药,伤口无明显红肿及渗出,患者于2011年11月20日伤口疼痛,伤口换药时可见伤口有少许红肿,撑开伤口有淡红色液体引流,考虑伤口感染的可能大,于2011年11月21日行伤口折线、引流。 目前的病情:目前伤口已拆线、引流,伤口无明显黄色脓性液体,伤口线结反应严重,有渗液,目前治疗上给予抗感染对症处理、伤口换药Bid、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目前伤口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患者于2011年11月26日在局麻下行伤口II期缝合,目前正在治疗中。 患者本人无特殊不适,患者父亲对我院医疗行为提出异议:(1) 患者伤口感染是否是因为医生抗生素使用时间过短(患者于2011年11月16日停用抗生素);2、患者术后伤口换药次数太少。对于患者家属所提出的异议,我科医务人员反复向患者家属解释。(1)阑尾炎伤口感染的原因考虑阑尾化脓后、脓液

建筑施工企业职业危害

建筑施工企业职业危害 1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特制定本措施。 2适用范围 福建高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泗水项目部从事接触粉尘、电气焊、建筑防水、防腐保温、油漆作业等有毒有害作业时均应执行本办法。 3防治方针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各项目部应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4职业病危害种类 根据企业经营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公司的职业危害为六大类: 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在建筑施工作业过程中,材料的搬运使用、石材的加工。建筑物的拆除,均会产生大量的矿物性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矽肺病。 2、辐射的危害:在建筑物地下室施工时由于作业空间相对密闭、狭窄。通风不畅、特别是在这种作业环境内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

耗氧量极大,又因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从而造成施工人员缺氧窒息和一氧化碳中毒。 3、有毒物品的危害:建筑施工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外还可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4、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如电气焊时使用锰焊条,除可以产生锰尘外,还可以产生锰烟、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5、生产性噪声和局部震动危害:建筑行业施工中使用的机械工具如钻孔机、电锯、震捣器及一些动力机械都可以产生较强的噪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噪声可损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噪声性耳聋,长期接触震动能损害手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 6、高温作业危害;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 5防护措施 (一)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燃气行业职业病危害分析报告完整版

燃气行业职业病危害分 析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职业危害分析报告 一、天然气危害因素 1、天燃气本身的危害因素 燃气是具有一定毒性的爆炸性气体,又是在压力下输送的,由于管道及设备材质和施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使用不当,容易造成漏气,有时引起爆炸、着火和人身中毒的危险。当浓度达25~30%时,人会出现头疼、头晕、呼吸加速,心跳加快、注意力不集中、乏力及肌肉协调运动失常等,当浓度进一步升高时,则出现意识障碍、四肢冰冷,呼吸心跳停止,而致电击样”死亡。 2、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 由于燃气管道安装多是室外作业,夏天平均气温较高,高温首先引起血管膨胀,血液流动速度加快,毛细血管扩张,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身体能量加剧消耗。脑部供血、供养下降。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晒伤或可能导致人员中暑。 3、施工安装及运营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 a、燃气管道在安装过程中需要进行喷砂除锈或角磨机除锈,机器使用不当或未穿戴防护工具很容易伤害到使用者; b、防腐作业时,防腐油漆中树脂成分为丙烯酸树脂和聚酰胺树脂,溶剂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等,在喷涂过程中油漆及胶黏剂分别可挥发出丙烯酸、丙烯腈、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腈、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甲酰胺、甲醛等有毒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 c、电焊作业:电焊作业时产生的氧化锰、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等有毒物质,人体吸入后对神经系统、眼和皮肤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电焊和气焊的弧光都可产生大量紫外线而引起电光性眼炎,伤害作业人员的眼睛。 d、噪声:在运营过程中,天燃气在天燃气管道内、容器内流动产生的动力性噪声管道安装程中,发电机、角磨机、抽水水泵的机械工作噪声,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4、场站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 输气站场工人除在站场内及站场外沿部分管线进行定时巡检作业外,工作时间均在值班室进行计算机视屏或指令远程操作,加气站工人身上不允许带明火或静电进行加气作业,且在气体排污放散时,会产生少量的粉尘,天燃气短时间高压排空具有一定冲? 击力,操作不当容易引爆或伤害人员[2]。 二、天燃气行业的职业病的防治措施 1、管理上应做到 领导高度重视,针对各项制度及制约机制健全,安全管理应做到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改变安全管理中的事后整治为事前控制,以“预防为主”减少及杜绝事故的发生。 2、用人单位应做到 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条件;告知劳动者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落实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对职业病患者安排诊治、康复、依法进行赔偿。 3、劳动者应做到 及时获取职业病卫生知识培训教育;健康检查、诊疗、康复等服务,并定期参加职业病健康检查;及时了解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防护条件;要求改善

职业病现状分析及预防对策

职业病现状分析及预防 对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职业病现状分析及预防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百姓也逐步奔向小康生活,但与此同时劳动保护力度薄弱积累下来的职业病隐患进入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从2009年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开始,职业病诊断难、鉴定难、监管难、获赔难、维权难等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职业安全和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由于目前我国职业病防治技术和能力落后、有毒有害工种和工序转移、预防性工作审核不严、部分地区职业病防治工作不够重视、劳动者对自身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渐渐形成了职业危害作业场所多、涉及面广、职业病患者多的现状局面。 而在在职业病患者中,尘肺病患者最为普遍。调查表明,当前尘肺病正呈现由国有企业向乡镇和私营企业转移、由国有企业职工向农民工转移的趋势。而现行的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有效地覆盖农民工群体……显然,在现有条件限制下,彻底遏制职业病的危害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一,逐步完善职业病维权的相关法律制度,使劳动者的权益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得到应有的保障,这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

第二,政府监管部门要完全理顺当前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管体制,认真执行日常监管和执法工作,严格把关市场准入门槛和预开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三同时”审查工作,并不定期的对各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知识培训,协助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有权对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三,投入充裕经费,整顿全国各级各类职业危害防治科研机构,提高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水平。 第四,各企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要求,认真贯彻国家颁布的《职业病防治法》,要时刻谨记用人单位是防治职业病的第一责任人,学习职业病防治知识,增强劳动者防护意识,配备职业病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要及时上报。 第五,劳动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增强职业病防范意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 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职业安全和健康,我国职业安全和健康形势取得了根本性进步。“天地万物,惟人为贵。”健康是人类追求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