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通过科技革命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活的境况,成为自然的主宰。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连串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接踵而至。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四日市哮喘病等一系列公害事件,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大气变化、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和生态问题,促使人们重新检讨过去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工业文明受到严峻挑战,人类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的产物。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有的学者认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总的来看,20世纪之前的相关论述不但极其凌乱,而且缺乏自觉的环境意识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认识。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酝酿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维尔纳茨基在20世纪40年代系统论证了生物圈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指出人的思考和行动应从地球的角度出发(注1)。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则在他的《生存之路》一书中,论证了人口与资源平衡的极端重要关系。他提出人类必须采取的两个步骤,一是控制人口,二是恢复资源,并警告说:如果不立即坚决果断地加以实行,就应该放弃过文明生活的一切希望,准备陷入战争的深渊,回到野蛮时代(注2)。

第二阶段是初步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1972年6月,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召开了一次历史性的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两个著名文件,即《人类环境宣言》和《只有一个地球》。后者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人类面临的危机,指出“人类继承的生物圈和创造的技术圈已失去了平衡,正处于潜在的深刻矛盾之中”(注3)。在这个时期,另一份重要的文件是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1981年发表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该文论述了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持续发展的三大途径。

第三阶段是确立时期(1987-1992)。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以三大事件为标志。一是1987年4月,由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900天的调查研究后,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这篇报告系统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经典性的界说:“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注4)

第二个重大事件是1991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共同编著出版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该书认为: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的限度,人类必须在地球承受能力范围内生活,舍此没有第二种合理的选择。

第三个重大事件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在这两份文件中,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进一步的阐发。“这三大事件从理论到实践最终

确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在当代的重要地位”(注5)。

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面临的资源枯竭问题,根源在于人口的过分快速增长。因此,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水平结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都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人口的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最重要的。

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追溯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英国牧师托马斯·马尔萨斯在1798年发表的著作中,提出了他对人口增长与食物供应的见解。他认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食物按算术级数增长,只有依靠抑制才能保持两者均衡及持续发展。他提出,战争和瘟疫是抑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方式。人口增长之所以对食物供应具有制约关系,是由于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所谓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就是在相同面积的土地上连续增投同量劳动所得收益递减(注6)。在这篇著作中,马尔萨斯提出了“制约原理”,即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增殖原理”,即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必然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均衡原理”,即控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可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注7)。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提出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评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系列著作中彻底批判了马尔萨斯的观点。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使工人陷入贫困的真正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马尔萨斯主义者,基本上继承了马尔萨斯的观点,但变得更为悲观。例如,美国的保罗·埃利奇在1968年出版的《人口爆炸》一书中指出,“人口发展状况如果不迅速控制和改变,人类将面临原子弹爆炸那样的毁灭性的灾难。”D·H·米多斯等人在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中则指出,“在下一个100年内,本星球将要达到它的增长极限。”新马尔萨斯主义者提出,应该对人口增长进行控制,并阐述了人口增长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福利水平提高的观点。

我们认为,对人口增长抱极端悲观或极端乐观的想法都是不足取的。第三世界的食物短缺是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恶劣的自然气候、水资源与耕地的缺乏、政治和管理方面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所诱导的发展政策也是第三世界食物短缺的重要原因。可以说,造成世界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富裕者不断增长的需求,而不是穷人的人口增长。但是,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过于庞大的人口数量构成终极性需求根源,势必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承载力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对福利需求造成极大的负担,导致生活水平下降(注8)。这些情况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说,控制人口增长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中国来说,这个问题尤其显得重要而迫切。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资源大国,但是用人均指标看中国的资源,情况并不乐观。如果再结合这些资源的质量和实际开发的可能性,形势就更为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然而粗放经营、掠夺式开发使我国本来就有限的资源迅速衰减,环境进一步恶化,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增长过块、劳动力人口增长与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化问题、城乡贫困问题、人口素质低、人口老龄化、资源消耗与环境恶化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既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又要为今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给子孙后代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在这里,政府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是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规划。立法是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付诸实施的重要保障。只有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贯穿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权威性。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在21世纪中叶把人口稳定在15-16亿,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口产业结构和人口消费结构,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改善计划生育服务质量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认为,对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既不能过分相信“人定胜天”的能力,也不能把人类的前景描述得过于黯淡。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的长期课题。中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既不能脱离基本国情,也不能脱离发展阶段。完全“取之不尽”的资源是不存在的,但只要我们利用得当,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不会出现资源枯竭。世界是如此,中国也是如此。我们有理由持乐观态度,但必须十分谨慎。

参考文献:

注1,维尔纳茨基:《自然主义者的沉思》,莫斯科1977年版,第24页。

注2,威廉·福格特:《生存之路》,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注3,芭芭拉·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注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转引自蔡拓:《可持续发展――新的文明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注5,蔡拓:《可持续发展――新的文明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注6,王胜今:《人口社会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注7,孙常敏:《世纪转变中的全球人口与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注8,那日苏:《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份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练习题

练习1 必修二 1.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 B .是因为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C .国际环境相对动荡 D .科技进步 读右图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2-3题。 2.与当前德国人口再生产状况相符的类型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 ) A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多 B .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C .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D .经济发展的速度降低,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4. 欧洲不少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带来的后果是 ( ) ①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世代交替减缓 ②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很短,世代交替加快 ③ 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劳动力不足 ④ 人口年龄结构呈青年型,劳动力就业困难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右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回答5-6题 5.其中处于人口高增长阶段的国家是( ) A ③ B ② C ① D ④ 6.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类型类似于( ) A ③ B ② C ① D ④ 下表是X 、Y 两国人口数据表,分析并完成7-8题。 7.具有X 国人口状况特征最多的国家分布于( ) A .欧洲 B .大洋洲 C .非洲 D .北美洲 8.Y 国最有可能分布在( ) A .欧洲 B .大洋洲 C .非洲 D .北美洲 9.有关人口老龄化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B.人口老龄化会导致社会劳动力的不足 C.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D.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可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 影响 读右图“世界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人口增长图”,回答10题: 10.图中A 类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特点是( ) A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1.右图表示四个国家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 A . A B . B C . C D . D 12.目前欧洲的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连续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很少 B .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劳力缺乏 C .政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D .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完成13—14题 13.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 ( ) A .1 B .2 C .3 D .4 43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是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市场地位的提高,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通过完善内部各要素系统,并兼顾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目标,可持续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发展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的目的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各利益相关者都至关重要: 1.股东:衡量企业创造股东价值的程度,为采取下一步战略行动提供依据。 2.潜在投资者:评价企业的成长性,选择合适目标,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经营者:发现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采取正确的经营策略和财务策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债权人:判断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三、分析内容 1.分析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分析企业负债变化的趋势 3.正确预测企业未来发展速度和企业对策 4.分析企业的资源情况 页脚内容1

页脚内容2 四、影响因素 1.营业收入:只有营业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才能为企业不断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2.资产规模:资产是企业经营的前提,是取得收入的保证。 3.净利润:净利润的增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形成留存收益,保证扩大再生产,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 4.财务杠杆系数:适度的利用财务杠杆,满足发展所需资金。 5.股利分配:选择适当的股利分配政策,即重视股东需求,有留存部分进行累积,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五、指标分析 一、股东权益增长率分析 股东权益增长率是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与股东权益期初余额之比,也叫做资本积累率。 1.计算公式 %100-?= 期初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期末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增长率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通过科技革命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活的境况,成为自然的主宰。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连串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接踵而至。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四日市哮喘病等一系列公害事件,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大气变化、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和生态问题,促使人们重新检讨过去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工业文明受到严峻挑战,人类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的产物。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有的学者认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总的来看,20世纪之前的相关论述不但极其凌乱,而且缺乏自觉的环境意识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认识。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酝酿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维尔纳茨基在20世纪40年代系统论证了生物圈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指出人的思考和行动应从地球的角度出发(注1)。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则在他的《生存之路》一书中,论证了人口与资源平衡的极端重要关系。他提出人类必须采取的两个步骤,一是控制人口,二是恢复资源,并警告说:如果不立即坚决果断地加以实行,就应该放弃过文明生活的一切希望,准备陷入战争的深渊,回到野蛮时代(注2)。 第二阶段是初步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1972年6月,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召开了一次历史性的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两个著名文件,即《人类环境宣言》和《只有一个地球》。后者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人类面临的危机,指出“人类继承的生物圈和创造的技术圈已失去了平衡,正处于潜在的深刻矛盾之中”(注3)。在这个时期,另一份重要的文件是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1981年发表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该文论述了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持续发展的三大途径。 第三阶段是确立时期(1987-1992)。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以三大事件为标志。一是1987年4月,由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900天的调查研究后,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这篇报告系统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经典性的界说:“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注4) 第二个重大事件是1991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共同编著出版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该书认为: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的限度,人类必须在地球承受能力范围内生活,舍此没有第二种合理的选择。 第三个重大事件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在这两份文件中,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进一步的阐发。“这三大事件从理论到实践最终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简而言之为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人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反思,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这些现实问题是:第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用来学习,其目的是为后一个阶段做好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后一个阶段从事工作,并且工作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实现和表达自身价值的手段。如此以来,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就局限在了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二个阶段就很少发展或没有发展甚至是倒退了。第二,有些人把人的发展仅仅定位于对外在功

利目标的追求上,一味只求物质享受,就会使人异化为动物或工具,就会使人个性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第三,有些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后续的发展为代价的,以透支脑力和体力为条件的,他们尽管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和较快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却不是可持续的。第四,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发展”,把别人当成跳板,这些人的发展是以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代价的,消耗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损害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制约着大学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理论灌输与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修养和政治文明程度,制约着一个人政治鉴别力的提高。各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政治修养,提高其政治鉴别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但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奢侈浪费、沉迷酒色等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不但思想受到侵蚀,有的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去刻意模仿,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对培养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为不利。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

人口增长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瓮安县人口增长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724137 杨涛 摘要:瓮安县位于贵州省中部,直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县面积1973平方千米。2012年统计人口48万,同比2010年增长2.12%,同比2000年人口增长12.10%。瓮安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县境植被分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有林地面积达到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2.15%。木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46.6万立方米。原生植被朱家山林区保存较为完好,其余多是次生的各类暖性针叶林、灌木林、灌草丛。有以斑竹、水竹、慈竹、刺竹和极少数的罗汉竹等禾本科竹亚科成片竹子或竹类与阔叶树种、针叶树种所混生。但是人口的增长给森林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据瓮安县林业局统计,2000年瓮安县森林覆盖面积48.98%,2010年森林覆盖面积下降到43.53%,而2012年则进一步下降。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的因素,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也是衡量地方生态系统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协调好人口增长与森林资源的微妙关系,将关系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瓮安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字】瓮安县、森林资源、人口增长、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的意义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它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宝贵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够为人类经济生活提供多种物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和减轻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还有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时森林还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哺育着各种飞禽走兽和生长着多种珍贵林木和药材。森林可以更新,属于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环境资源和潜在的“绿色能源”。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 世界森林资源 20世纪中叶,全球森林面积约为40亿公顷,而在此3000年前的森林面积大约有70一80亿公顷。20世纪中叶以来,森林资源锐减。据美国政府特别调查报告《公元200。年的地球》称,世界森林面积每年1800~20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以1950年全球森林面积40亿公顷为基数,1980年减少至26亿公顷。而2000年大约只剩下原有数的一半,即21亿公顷。据统计分析,森林资源的减少与人口增长关系密切。 中国森林资源 中国森林面积共11528万公顷,立木总蓄积量102.6亿立方米(包括零星树木),其中森林蓄积量90.3亿立方米,森林资源居世界第五位。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低,人均森林面积0.12公顷,与世界人均量之比为1:5.8;人均森林蓄积量9.1立方米,与世界人均量之比为1:8.2。据森林资源1977~1981年清查资料与1973~1976年清查资料相比,森林覆盖率从12.7%降低到12%,森林面积有所减少,主要林区森林过伐。全国森林资源年消耗量约29410万立方米,而立木总生长量为27532万立方米,年赤字为1878万立方米。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显示,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其中天然林面积为1.16亿公顷,人工林面积为5326万公顷,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

1.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案)-20120207085306312

杨集中学高一地理(下)教学案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ZZm)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课程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②比较、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③通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特点,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2)重点与难点分析: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学习内容】 人口增长包括人口的___________增长和____________增长。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人类社会初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业革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战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会原因分析)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又称人口在生产类型,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人口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从_________的下降开始的) 2、人口增长阶段划 分及模式类型 人口增长阶段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年龄 结构 分布 原始低增长阶段出生率、死亡率都较 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 动较大,人口增长处于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状态 ________型 (高高低) 热带原始森林 深处的土著居 民 高增长阶段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迅 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 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________型 (高低高) 年轻型 非洲东部的坦 桑尼亚、肯尼亚 等国家 增长减缓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________型成年型大多数发展中

最新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 人口规模和数量的大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多年以来成为人们讨论人口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而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用人口质量和人力资本来解释经济增长已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我国目前人口数量较大而人口质量偏低的现状,指出人口由外延式的数量增长向内涵式的人口质量转变是发挥我国人口资源优势,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 人口发展人口质量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无不与人口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历来是人们瞩目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建国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的转变,走了“先盲目生育后计划生育”的发展道路。从1971年推行“晚稀少”政策和1980年进一步推行“一胎化”政策后,特别是党的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

13年,是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增长型人口”已转化为“缩减型人口”,从五、六十年代的6%生育率,直至现在仅略高于1%。人口政策的有效性,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见表1),增强了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但是在人口政策取得成效的同时,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中又出现了另一个尖锐矛盾,即我国出现了发达国家高收入时期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2004年60岁以上人口高达12.4%,已超过老龄化社会10%的标准,低收入水平下过度人口老龄化将会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是否继续推行人口的“一胎化”政策,如何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理论界争议的一个焦点。 资料来源:蔡:《中国人口与劳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P9 二、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口转变理论告诉我们,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的演变过程中,出生率的下降速度和人口老化的速度不是同步发生的,前者先于后者发生,前者与后者也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从而形成年龄结构变化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具有高少年儿童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高老年抚养比的特征。一般来说,当人口的结构由高劳动年龄组成的情况下,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使得劳动力人口供给充分,储蓄率较高,社会保障支出负担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作者:杨杰黄星君时间:2007-11-21 21:38: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的整体论原则和系统科学基本原理,重点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针对传统科技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阐述了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的观点。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化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 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经济上曾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之所以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因为该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高潮)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1 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理,国内有几位学者曾有过探索。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本文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13环境工程 50号任涌溢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世界年人口增长数为9300万,年增长率为1.7%。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人口的增长中,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不到0.5%,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为2.1%。1950年世界人口的33%生活在工业化国家,目前这一比例已降为20%,预计到2050年时将进一步降为12%,届时有77.54亿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人口素质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素质和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10-09-28T15:19:21.28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1期供稿作者:郭景春 [导读] 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 郭景春(安图县石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指导站,吉林安图 133600)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012-01 人口文明素质反映出社会进步的状态和程度,人口文明素质,他包括总体人口具有的道德水准,法治观念、文化素养等,但它是通过社会进步文明程度表现出来的,是可以度量的。譬如,社会成员仁爱之心、助人为乐文明程度怎样,可以通过捐助、义卖、亲情关怀等形式表现出来;遵守公德、环保意识文明程度怎样,可以通过排队候车、是否随意丢弃废物等表现出来;社会是否和谐、法治观念怎样,可以通过社会犯罪率、恶性案件发生率的变动表现出来等。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方面的人口文明素质,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和调节器。人口文明素质是可持续发展不可缺的要素。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前提,以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它从人的需要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以人口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是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第一,生态环境意识同文化素质密切相关。一般地讲,科学文化知识素质高,则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生态经济规律的自觉性会相应增强。反之,与科学文化素质低相伴随的必是对资源的浪费和利用率的降低以及经济效益的低下,这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要付出更多的资源代价,产生更重的污染。 第二,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的核心,对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口压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说来,父母文化程度愈高,则生育率愈低,反之,生育率则愈高。此外,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文化素质有很强的正相关性,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结构,较高的人口素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当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时,人口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阻力。 第三,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影响可持续生产体系的形成。传统的生产模式单一追求工农业总产值,速度型粗放发展,并以利用大量自然资源或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生产目标向产业结构平衡,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的集约效益型方向发展,生产方式由高能耗、高消耗资源、重污染向低能耗、轻污染和无污染方面转变。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建立资源有偿的观念和制度等,都必须以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为基础,以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 第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影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在生活与消费上,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从实效出发强调产品质量,从保护环境出发,强调减少污染。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会减缓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种种压力,使人们赖于生存的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这就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要求。人们的消费应坚持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健康生存为目标,逐步减少无意义消费和有害的消费。倡导消费中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消费不仅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还要以保护地球环境为准则。 第五,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人力资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高素质的人口是国家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但低素质的人口就成了人口包袱,只有将人口转变为高素质以后,才能成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成为人才大国,经济大国,科技大国。 由此可见,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是保证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现代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习题与作业)(精)

第七章现代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习题与作业 一、填空题 1、全球三大环境热点问题是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环境现状、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2、我国环境的基本情况是(1大气污染严重;(2淡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 (3生物物种减少;(4森林资源破 坏;(5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3、膜分离技术有电渗析、扩散渗析、反渗透、超滤。 4、环境科学的分支有(1基础环境学;(2应用环境学;(3环境学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生产力表达式:物质生产力 ===(劳动者 + 劳动资料 + 劳动对象 + 管理 + ……高科技 2、白色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中,有大量废弃的快餐盒、食品包装和各种泡沫塑料,以及农用地膜等塑料制品,我们称之为“白色污染”。 3、酸雨:降水,包括雨、雾、雪、露等。污染大气中的SO2和NO X越多,雨水的PH值越小,人们把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 4、臭氧层破坏:臭氧(O3的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常温下为气态。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对人类和动植物有害的、绝大部分紫外线,它的存在如同一道天然屏障,保护了地球上的人和其他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1985年,科学家首次发现,在南极上空出现巨大的臭氧层空洞,地球上高纬度地区也发现臭氧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作为制冷剂(氟利昂和溶剂等的氯氟烃类物质,以及氮氧化物、溴氟烃

等物质所造成的。臭氧层变薄使太阳紫外线辐射量增加,一般,臭氧层每减少10%,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就增加近20%。 5、全球环境问题特征:(1只顾经济效益,牺牲环境利益的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如一些项目规划不周全、工艺不成熟、排污不经处理就仓促上马,造成对环境严重污染。(2污染转移,特别是发达国家力图把污染重、能耗高、治理难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国家内部也把这样的产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造成更大面积的污染。(3跨国家行为,局部地区的污染,造成全球性的后果,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就是此种作为的后果。 6、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借助教育的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取环境污染治理和防止新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受教育者在人和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逐步形成保护环境的公德。 7、自然、自然界:(1自然:关于自然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相对立的物质世界。广义的自然,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原始自然,即是在自然界的原始形态中存在的、还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物质世界,也称第一自然;二是人工自然,它是已经直接与人类发生了关系,或者受到人工干预,留下了人类活动痕迹的物质世界,也称第二自然。(2自然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中的物质有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自然界中的生物,又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个种类。 8、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不断地深化,其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12级工商管理 2012070136 谢金平一、概述 人口发展主要包括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口质量的提高,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为了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人口的素质。 二、背景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使中国人口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因此,要实施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缓和与解决过剩人口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增长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而从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仅要强调人口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口资源环境素质的提高,而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 三、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人口现状 1、人口增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 万。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2、性别比失调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2005年,再次抽样调查,性别比高达118.58。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测算,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3、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

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深刻反思传统 发展模式后,为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而作出的共同选择。 2000年,当人类迈入一个新的千年之际,联合国召开世界可持续发 展首脑会议,各国领导在可持续发展的旗帜下聚集一堂,发出了向 贫困、落后和饥饿宣战的誓言,共同确定了影响深远的千年发展目标,在消除贫困、普及教育、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预防艾滋病、保 护环境和全球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庄严承诺。5年来,国际社会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做出了积极努力,在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 协调发展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为千年发展目标而努力已成为各 国的共识,成为国际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们也看到,目前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实现千年发展 目标进展缓慢,消除贫困、改善环境等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发展 中国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世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南北 差距继续扩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加剧,贫穷和疾病等大大降 低了发展的活力;新的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不断出现,发达国家向发 展中国家援助资金、转让技术的进程步履维艰;一些国家不可持续的 生产和过度消费还在继续,能源、资源消耗大幅度增长,生态破坏 和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全球环境状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继续恶化,

恐怖主义等各种形式的非传统安全因素不断冲击和威胁着世界和平 与发展的进程,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的主要进展及面临的环境形势 作为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按照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6年来,GDP年均增长9.4%,2004年达到1.65万亿美元,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物质基础。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 减少到2003年底的2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实现了千年目标中的减贫目标;加强了公共卫生建设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 在对艾滋病关键问题的认识、提供免费治疗、关怀和救助等方面取 得显着进展;妇女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幅提高,产妇 和儿童死亡率逐步下降。2003年全国共扫除文盲204.58万人,比上年增加1.44万人,提前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千年目标。 中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

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地理专题讲座(八) 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考纲要求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防治。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进。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重点难点分析 一、学习本节要理解关于人口的几个问题: 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作用。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因为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增长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两种生产互不协调时,则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人口偏多或偏少,对社会发展都有延缓作用。 2.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年型的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年型的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过度老化会造成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由于老年人越来越多,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财政支出日益增加,这就挤占掉一部分本来可用于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费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老年人本身的生活保障问题、医疗保健问题、精神孤独问题,都会形成各种社会问题。人口老化影响社会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人口老化必然导致劳动力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利于进行职业上和地理上的转移;老年人口增多,由于收入相对降低,提供积累率不高,也会使消费结构不变及经济停滞。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鲁教版必修二教案

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基础知识梳理: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 区、、和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和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3.目前一般将人口定为老年人口,并将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定为老龄化的开始,比重达到定为严重老龄化。

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世界人口增长最迅猛的时期是() A.产业革命后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C.20世纪70年代后 D.20世纪80年代后 2.右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 口增长模式属于“高高低”的国家是() A.①B.② C.③D.④ 3.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增长规模总是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成正比 B.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出生率的下降开始的 C.粮食供应、医疗卫生水平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D.生产力的发展是人口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 4.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图 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 ) 5.上图四类国家中,D国面临的人口问 题主要是 ( )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口多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 6.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B.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D.两次社会大分工 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右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读图完成 7—8题。 7.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的国家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与我国现阶段人口增长特点相似的国家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下表,完成9~10题。 年份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出生率(%)3.95 3.98 3.60 3.79 3.64 2.30 1.82 1.10 0.67 0.65 0.63 0.64 死亡率(%)1.70 1.08 1.00 0.95 0.76 0.73 0.68 0.63 0.67 0.66 0.65 0.65 9.该地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年份为 ( ) A.1950年 B.1955年 C.1965年 D.1970年 10.21世纪以来,该地人口( ) A.出生率下降B.死亡率上升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数量减少

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浙江农林大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题目:人类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学生姓名:张琬群 学号:201004010201 学院: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班级:园林102

人类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人口增长迅速,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日趋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双重任务.只能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 人口增长 为了清晰阐明未来人口增长怎样影响人类前途,我们从16个方面进行分析。 对粮食和农业的影响 1.粮食生产 从1950年到1984年,世界粮食产量的增幅远远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此后粮食产量的增长一直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人均粮食产量下降了7%(每年下降0.5%)。1984年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减缓,其原因是缺少新垦土地和减少了灌溉和用肥的投入增长量,所以土地回报率下降。 既然农业已元尚待开发的耕地供开垦,那么未来粮食产量的增长几乎完全要靠提高现存土地的生产率来实现。令人遗憾的是这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在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均灌溉量下降和作物产量随过量用化肥而减少时,世界农业正面临着扭转这种日渐下滑局面的挑战。 2.耕地 从本世纪中叶以来,产粮面积——通常作为耕地的代名词——增加了19%,而世界人口却增长了132%。人口增长使耕地退化、产量减少,乃至挪作他用。随着人均粮食面积的缩减,越来越多的国家承受着失去粮食自给自足能力的危险。 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4个国家的情况十分明显他说明这种发展趋向。在1960-1998年问,巴基斯但、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伊朗等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40~50%,预计到205O年将进而减至60-70%——这只是假定农耕地不再减少条件下的一项保守估计。其结果会使上述4国人口总数在10亿以上,而人均耕地面积仅仅在300-600平方米——小于1950年人均耕地面积的1/4。 3.淡水

人口可持续发展

人口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此外,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等特点。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也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中国的发展尚未走出“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困境,中国人口的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第一,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沉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 第二,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第三,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人口共126583万人。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二是相对贫乏的人均资源和生存空间占有,使我国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的任务艰巨。三是人口素质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每十万人中,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只占48.7%,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也只占3.6%。四是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迅速增大。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的5.6%上升了1.36个百分点。标志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步入老年型社会。五是城乡就业矛盾突出,结构性失业严峻,劳动力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合理配置。 作为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政策成功与否,不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有巨大影响,而且对世界人口的发展和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