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敏报告吕清森同志先进事迹docx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敏报告吕清森同志先进事迹docx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敏报告吕清森同志先进事迹docx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敏报告吕清森同志先进事迹docx

责任所在重于泰山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工会主席王敏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代表国家电网公司向大家报告吕清森同志的先进事迹。

在深入学习了吕清森同志的事迹后,我在想:吕清森是国家电网公司最普通的员工,他为什么让那么多的人发自内心的感动和尊敬?因为他用“责任”两个字充满了自己的内心,写进了30多年的日日夜夜,融入了生命的足迹中,彰显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

吕清森同志1960年出生,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吉林桦甸供电分公司送电站工人。从1979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负责巡护吉林省吉林地区海拔最高、环境最差、巡视难度最大的一条66千伏输电线路,及时发现排除各种隐患,保证了这条线路32年安全运行无事故。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先进职工标兵等荣誉。

2010年,吕清森同志入选中央宣传部选树的“时代先锋”,入围2010“感动中国”候选人,当选“感动吉林”十大人物。他的先进事迹,获得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吕清森同志的事迹。

一、从一天看32年——最真实的吕清森

32年来,吕清森最重要的就是做了一件事——巡视从吉林桦甸红石变电站到白山发电厂的66千伏输电线路。这条线路我们通常称为“红白线”。在国家电网经营范围内,这条线路电压等级不高,只有66千伏,也不算长,只有47公里、179基铁塔。它一头连接着发电厂,另一头连接着桦甸市的三个镇。线路主要负荷是以“中国第一金矿”——夹皮沟金矿为代表的冶金矿业,另外,两千余家单位和几万户居民,供电也靠这条线。吕清森的责任就是定期巡视这条线路,及时发现隐患和缺陷,保证线路状态良好,运行安全。

很多人对巡线工作并不熟悉。吕清森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去年7月份,有5位网友不相信报道中写的细节,分别从北京、上海等地集合到桦甸,要跟着吕清森体验生活。

这5位网友都是比较专业的“驴友”,有丰富的登山经验。清晨5点,他们跟着吕清森出发,当天计划走20个塔位,大约30公里山路。

东北的盛夏,白天很炎热,人站着不动都会汗流浃背,但是他们都穿着长裤长衣,裤腿、袖口都要扎紧。一是因为暴露的皮肤很容易被树叉划伤;二是因为丛林里到处都是“草爬子”(学名“蜱虫”)。“草爬子”很小,钻入人体不易被发现,其携带的病毒一旦进入血液系统,可能让人高烧不退,严重的会导致深度昏迷、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巡线的路,都是土路、石头路,甚至根本没有路。一边是横七竖八的丛林,要不断地拿棍子拨开;另一边是荆棘和丛林掩盖下的悬崖。路上遇到一条湍急的河,网友问,吕师傅,没有桥怎么走啊?吕清森跳下河说,来,我背你们过去吧!因为不好意思,网友们跟着蹚了过去,但是走得东倒西歪。过了河,突然又下起瓢泼大雨,石头和青苔变得特别滑,网友们都感觉站不住了。但吕清森依然稳健地走着,头向上抬着,脸向上扬着,眼睛还是紧盯着线路。他要巡视线路,所以不能低头。在网友们眼中,吕清森脚下好像也长着一双眼睛,让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扎实实、稳稳当当。

中途休息的时候,网友发现,吕清森不管干什么都不坐下,总是半蹲着;吃面包不是拿在手上,而是从包里撕一块出来,吃完再撕。为什么?吕清森告诉他们,坐在石头上,下面可能藏着蛇,坐在树底下,可能会惊动成群的马蜂。山里面有熊、狼和野猪等猛兽,蹲着时人的神经更警惕,能够更好地预防猛兽的袭击。山里天气多变,大雨说下就下,面包一点一点地撕着吃,才不会被浇湿。当天,他们走完8个塔位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5条蛇,最粗的一条有小孩的手腕那么粗。

这一天走了差不多7个小时,5位网友感觉自己的体力已经接近了极限。本来计划跟着吕清森走7天,最后只走了两天就提前结束了。

一位网友说:“爬一座大山不可怕,可怕的是山后还是山;走一条没人的路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路都没人。”另一

位网友说:“我以前从来没想到过还有这样的工作,换做是我,可能坚持不了3天。”

其实,这只是吕清森32年工作中最最普通的一天,甚至可以说,这是他状况相对良好的一天。

这一天,他们只是遇到了几条蛇,而过去32年里,吕清森曾经来不及躲闪,让马蜂群蛰得脸肿成了大馒头,眼睛只剩下一条缝;曾经和黑熊狭路相逢,距离不到5米;曾经只靠一根棍子敲击树丛,吓退了在暗处悄悄盯着他的狼或者野猪。

这一天,他们只是遇到了一场大雨,而过去32年,吕清森曾经在齐腰深的大雪中连滚带爬,棉裤冻成冰筒;在山洪暴发的时候蹚过洪水,两条腿被石头碰得都是伤。

这一天,网友们只背着旅行包走了六七个小时,而过去32年,吕清森背着总重量十几斤的工具、水和食物,平均每个月徒步200多公里,总长度累计达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圈。

这一天,跟着吕清森走的网友们“心里有了绝望的感觉”,而吕清森一直这么走着,走了32年,把这条红白线走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把崎岖险峻的山路走成了一条光明大道,把深山野林走成了自己无比熟悉的另一个家院。

二、吕清森工作是平凡的,但是他用最朴实、最坚定的责任心筑就了自己的高度

既然巡线工作这么艰难,又有这么多危险,为什么吕清森能够坚持32年?源于他对责任的理解。

责任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四句话看看吕清森同志是如何理解责任、如何履行责任、如何坚守责任的。

责任就是保障安全:干了巡线这个工作,就要保证不出事故。这句话,是吕清森的父亲对他说的。

1979年,吕清森参加工作,成为一名送电工人,单位给他安排的巡护线路,就是他父亲巡护了一辈子的红白线。父亲把自己的望远镜像发奖牌一样挂在了吕清森的脖子上,对他说:“你拿上这个望远镜,干了巡线这个工作,就要保证不出事故。”吕清森至今还清清楚楚记得那一幕,记得父亲说的每一个字。

这条线所在的山岭是长白山的余脉,高山林立,人迹罕至,林木密布,野兽出没,平均海拔超过了500米,几乎是一个山头一座塔,最高的一座铁塔海拔1100米。因为风雨雷电、暴雪冰霜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线路发生导线舞动、覆冰、落雷等故障的概率很高。为了保证线路安全,吕清森每月至少要徒步完全巡视一次。但是无论发生什么状况,他没有简化过一次巡视程序,也没有漏过一处隐患。

线路故障,就是吕清森的一块心病。隐患不消除,他就吃不好饭,睡不好觉。2002年端午节前一天,雷雨导致线路跳闸。所有同事特巡了一整天,直到天黑还是没找到故障点,

单位决定第二天继续查。吕清森回家后,想着第二天就是端午节,要是没有电,老百姓肯定过不好这个节日。于是他从当天天气、地理位臵等多个角度仔细分析了线路情况。凌晨两点多,吕清森出门打了个车赶到他认为最有可能发生故障的地方,一基一基铁塔仔细巡视,终于在天刚刚放亮的时候找到了故障点。线路检修的同事们赶到时,发现他倚在附近的草垛上睡着了。

有一年他过生日,正好巡线回到家。饭菜刚端上桌,忽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吕清森说:“线路如果受到雷击就可能出问题,不去看看总不放心。”他拿了工具袋拔腿就往外走。家里人说,“他心里装着线路,一分钟也等不得。”

吕清森在家里一般只听电视,不看。大家可能不相信,在电视十分普及,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的今天,怎么可能不看电视?可这是真的。因为在吕清森心里,眼睛是用来工作的,眼睛的主要作用就是看电线。对于电力巡线工来说,眼睛太重要了。有时蹲着一盯电线就是二十多分钟,所以平时他要保护好眼睛。

连续32年安全运行无事故的纪录,就是这么一天一天盯出来的,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每一天的安全纪录都来之不易,积累32年的安全纪录,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责任就是刻苦钻研:干工作不能光埋着头苦干,得琢磨怎么才能干好。这句话,是吕清森对他的同事和徒弟说的。

有一次,线路停电检修,按照吕清森提供的缺陷清单逐条进行消缺处理。当处理到215号杆塔时,工作人员把导线从40多米高的空中放下来,几个人反复摸排好几遍,也找不到他上报的缺陷。正当大家带着疑问把导线再挂上去时,吕清森赶到了。他迅速察看了地形、杆塔的距离等,只用了几分钟就找到了故障点。

吕清森只有初中文化。别人发现不了的缺陷或者隐患,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大家都叫他“巡线神鹰”。这种“神功”并不是天生的,凭的是钻研。在吕清森老伴看来,他都钻研成“魔怔”了。

有一次,他在巡线中发现, 140号杆塔导线压接管颜色有点不对劲。安全规程写着,导线过热会导致变色。会不会是导线过热呢?如果是导线过热,那么不同的温度会呈现什么不同的颜色呢?吕清森找到更换下来不用的旧导线,用火烧,感觉颜色变化不明显,就把家里的铝勺、铝锅也拿来放在火里烧,观察它的变化,前后烧坏了3个勺子两口锅,终于把导线过热的颜色变化规律给弄明白了。

根据线路所在山区的特殊地形,吕清森花了3年时间,总结形成了包括位臵观测法、“之”字型行走观测法、风力风向观测法在内的一整套特色巡线方法——被命名为“采光巡线法”,通过找到最合适的观测位臵,等太阳光直射导线时观察,能看到平时很难发现的缺陷。现在这些方法已经在当地推广。

红白线地处高寒山区,过去使用的水泥杆很容易冻裂。吕清森在10年里测试电杆温度、强度变化上千次,找出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每年可节省维修资金上百万元,这个方法列入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技术规程汇编。

吕清森攒下了几十本工作笔记,密密麻麻,详细记录着线路走向、杆塔结构、金具配臵等情况,以及线路途经的地形地貌、动植物分布、气象特征等。线路、杆塔的每一个细小结构他都了如指掌。

吕清森一共参加过三次单位组织的劳模疗养。三次疗养,他不逛街,不看景,不休息,打个车,到郊区观察不同的铁塔结构。碰到兄弟单位施工作业,他就上前一边看一边问一边记。

吕清森不光自己琢磨,还带着同事一起琢磨。他的巡线技巧、方法、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共享。他常对同事和徒弟说,咱是干这个工作的,不能光埋着头苦干,得琢磨怎么才能干好。

一个人追求什么、烦恼什么,能显示出天差地别的思想境界。吕清森烦恼的,既不是工作条件,也不是工资待遇,而是找不到隐患原因和解决办法;追求的不是舒适享受,不是升职加薪,而是他的钻研有了成果,派上了用场。

责任就是默默坚守:这辈子,我就是要守好红白线。这句话,是吕清森向采访他的记者说的。

32年前,吕清森刚开始巡线的时候,电力线路整体健康水平远不如现在,城乡建设也不像今天发达。公共汽车还通不到线路所在地。进山巡线,一趟走下来需要好几天。除了夜里借宿在老乡家,几乎见不到一个人影。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现在年轻人用的各种电子产品。

采访吕清森的记者几乎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你一个人在山里不感到寂寞、不觉得害怕吗?吕清森老老实实地回答:也寂寞、也害怕,特别是刚工作的时候。

寂寞、害怕时怎么办?吕清森有自己的办法,唱“红歌”。吕清森最喜欢唱的是“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到现在还在唱着。他说:“这歌唱起来既畅快又响亮,不但能吓走野生动物,还能给自己壮胆。”吕清森就这么一路走一路唱,层层叠叠的山林如同他的舞台,红白线就是他唯一的也是最知音的听众!

吕清森在山里见不到人,回到家里总想找人说话。儿子小的时候,他就对着儿子说山里的事:遇到狼怎么办,看见熊怎么躲,山里都有什么样的蛇……儿子长大懂事了才知道,这些故事原来都是一个,就是父亲的工作。

吕清森在大多数人眼里很少说话,甚至有点木讷。可是去年在北京开会,他和一位变电站站长却相见恨晚,他乡遇知己,越说越高兴,一直说了大半宿。

今年春节前,腊月二十七,天刚放亮,他背着装备又进山了。这个冬天特别冷,连下了几场大雪,山里的路都是积雪。吕清森走得深一脚、浅一脚,仔细观察铁塔、设备、导

线有没有受到影响。要是站着看不清,就坐着、趴着、躺着,在雪地里一看就是几十分钟,起来就像个雪人一样。这次他巡线直到腊月二十九,才放心地回家过年。

对工作没有杂念,从不懈怠,32年始终如一的坚守,在吕清森身上雕刻了许多细微的痕迹。人们发现,吕清森的“标准姿势”是眯着眼睛,微微仰着头。劳模会上一位领导要和他照相,摄影师喊了几次让他低一低头,他就是控制不了,刚低下一会儿,又习惯性地抬了起来。

他曾经告诉记者,巡线工我干定了,这辈子,我就要守好红白线。

责任就是全心奉献:干活累不死人,但没有精神却容易死人。这句话,是吕清森对他的儿子说的。

2002年11月的一个夜晚,红白线跳闸,吕清森特巡到后半夜还是没有找到故障点。天气越来越恶劣,视线越来越差,当天夜里已经无法继续巡视。往回走的时候,吕清森脚下一滑,掉进了一米多深的河水中。冰冷的河水将他的衣服全部浸透,当他磕磕绊绊地赶到一位老乡家时,棉衣棉裤和鞋子怎么也脱不下来,冻得他眼泪直流。本来,吕清森可以选择舒服地睡上一觉,可一想到故障点还没有找到,隐患还没有排除,吕清森放弃了。天刚蒙蒙亮,他又踏上了风雪弥漫的巡线路。

巡线这么辛苦、这么危险。吕清森难道是铁打的吗?不是的。巡线生涯给他身上留下了各种陈年的伤痛。在家睡觉,家人总能听见他在睡梦中忍痛的呻吟。但是他在工作中总是精神饱满。他多次放弃升职的机会,婉言谢绝了单位给他的照顾。现在,他已经50多岁了,家人希望他换个工作,他仍然不同意,他认为自己比别人更熟悉红白线。他跟儿子说,干活累不死人,但没有精神却容易死人。不管干什么,都得有一股精神头。

吕清森自己说不清这种“精神头”究竟是什么。但是,他的“精神”影响了很多人。他带过好几个徒弟,有的做了管理,有的成了巡线骨干。

李维辉家在桦甸市农村,小时候就认识了年轻的巡线工吕清森,跟他学过电工知识,家里获得过他的帮助。后来,李维辉报名考试成为农电员工,在吕清森的带动下,工作十分努力,被评为“吉林市劳动模范”、“桦甸市首届道德模范”。

1999年,一位大学毕业生到了送电站,刚开始觉得巡线很简单,但几个月下来,艰苦、孤独、缺乏成就感,让他感到精神压抑。吕清森利用休息时间耐心细致地教他巡线,和他聊天,使这位大学生放下了思想包袱,工作上进步很快,后来走上了管理岗位。

在网上,不少年轻人叫吕清森“森叔”。一个网友留言说,吕清森的故事让我对生活和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大学毕业后,我要像森叔那样,脚踏实地,做好平凡的工作。

吕清森的精神闪耀着责任和奉献的光辉。这光辉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就像一个开关连接着无数盏灯,一打开,就能点亮整个夜晚。

三、沉甸甸的责任,成就了吕清森不平凡的人生,折射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

吕清森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了许多人,震撼了许多人。

很多人在思考:吕清森的岗位那么普通,他为什么那样执著?吕清森的工作那么艰辛,他为什么那样快乐?

吕清森把责任看作本分,所以不求回报。

32年,吕清森从没有向单位提出过个人要求。有一年,他双手在工作中严重冻伤,医生建议截肢。单位领导坚决不同意,转到吉林最好的医院,找到最好的医生,终于保住了他的一双手。吕清森说,企业和组织的恩情一辈子都报不完,他只能用努力工作来报答。

家里大事小事,吕清森基本没操过心。老伴说“不能拖老吕的后腿”。他也觉得亏欠家人很多,总想着退休以后好好为家里出些力。

吕清森把对企业和家人的感恩与深情,都融进了对工作的热忱,对责任的执著。在他看来,做好该做的事就是本分。

因为是本分,所以付出多少,都没有想过回报。

像吕清森这样,把责任当作本分,就不会在个人得失上斤斤计较,就能够任劳任怨,吃得了苦、吃得下亏、吃得起气。

如果我们都像吕清森那样,默默地守住自己的本分,就不在乎有没有关注、有没有赞美;就不在乎经受的磨难、遭遇的伤痛;就会心无旁骛,尽职尽责,创造价值。

吕清森把责任看作追求,所以勇于担当。

吕清森对自己的状况很知足。工作很辛苦,但是领导关心、家人支持,让他有成就感。朋友和同事都很好,生活虽然简单,但并不缺什么。大家都说老吕是个热心肠,只要别人有困难,他就一定会全力帮忙;就连巡线路上的那些农户家里有什么事情,他都帮着跑前跑后;对待工作他更是表现出十足的“傻”气,吃多少亏,挨多少累,受多少苦,都毫无怨言。

一个人是否容易满足,因什么而满足,可以体现一种追求,造就一种人生。把责任当作追求,在个人生活上就很容易满足,工作上就勇于担当。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员工,也能发出最耀眼的光和热。

如果我们都像吕清森那样,就能在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中恪尽职守,就能在灾难突发、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哪怕是肩上千钧重担,哪怕是眼前刀山火海,都毫不犹豫,勇往直前!

吕清森把责任看作信仰,所以无怨无悔。

跟着吕清森巡线的网友问他,山里哪里的风景最美。吕清森说:“赶上过年期间进山巡线,晚上站在山顶,附近村屯亮起的大红灯笼,远远看去就像熟透的樱桃,红红火火中透着喜庆,最美!”

吕清森眼里的美,真实、纯粹、温暖,它不同于时尚的美,甚至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美----因为,这是他闭上眼也熟悉的山石和草木;是企业厚重的培养和关爱;是家人温暖的深情和支持;是老乡家热乎乎的双手和土炕;是红红火火的日子,和和美美的生活!

为心中最美的景色而全心付出,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像吕清森那样,心中怀有坚定的信仰,就会激励自己守护心中的大美,为人民的幸福而心甘情愿地付出。

如果我们都像吕清森那样,把责任深深地埋藏在心里,用心血滋养它生根发芽,就能长成参天大树,长成人生最坚定的信仰,长成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正因为这份责任枝繁叶茂,所以不惧怕任何风吹雨打;正因为这信仰植根深远,所以历经磨难依然无怨无悔。

当前,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一个学习吕清森的热潮正在掀起。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从公司总部,到生产现场、建设工地,农村供电所,职工们聆听报告会、阅读新

闻报道,开展专题学习,进行热烈讨论,学习吕清森,对标吕清森,争当吕清森。

吕清森把责任与奉献融进了自己的血液,他的身体力行,使国家电网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和光大。

如果把覆盖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服务10亿多人口的国家电网,比作为人体输送氧气和营养的血液循环系统,那么,1000千伏、500千伏输电线路就如同主动脉、大动脉,而66千伏红白线就是这个肌体上的一条血管。人身上的每根血管都非常重要,即使再小,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即使一条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只有66千伏,甚至更低,它对于保障供电也是同样重要,需要千千万万个吕清森这样的人。

对于吕清森来说,巡护红白线是他全部的责任。对于国家电网员工来说,无论是用户家里一个15瓦的灯泡,还是一条500千伏超高压、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倾注的心血,付出的艰辛,没有任何差别。

守望电网的安全,加快电网的发展,确保电力供应,就是守护和保障全国人民的幸福,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责任所在,重于泰山。

吕清森同志的光辉品格,发扬了优良传统,展现了时代精神,不仅属于中央企业,而且属于当代伟大的中国工人阶级!

培育这种品格,让这种品格根植于我们的心中,我们矢志奋斗的事业就能永葆青春,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才有光明的前程!

弘扬这种品格,让这种品格成为企业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打造一支钢铁般的必胜之师,成为当之无愧地“共和国的脊梁”!

谢谢大家。

对王选和冯锦华事迹的评价及启示

对王选、冯锦华事迹的评价与启示提到细菌战诉讼,人们立即会联想到王选,那个用流利的日语和英语在日本的法庭上、在国际会议上慷慨陈辞的中国女子。侵华日军的细菌战暴行惨绝人寰,日本政府对此一直秘而不宣,战后美国为了得到日军的细菌战资料,与日本人一起隐匿了这段历史。纸里从来都包不住火,更何况是这样的惊天罪恶呢。在日本工作的冯锦华为表示对日本首相小泉参拜了靖国灶神的抗议,用红漆在靖国神社侧门的一个石雕底座上喷写了日语“该死”字样,这一举动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对于冯锦华的举动,虽然他是出于对日本首相的愤怒,但当我们细细来想这件事的时候就会觉得难免有些冲动。不可否认,他的举动之中蕴含着内心满满的愤慨,对于民族的一种强烈责任与热爱。可是,对于他本人来说结果却是严重的。他虽然宣泄出了内心的愤怒,却也触犯了法律,我们就难免会去想这是不是不值得呢?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刚烈爱国的影子,他所持有的一份爱国态度,这些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一份情感,但我们也不得不斟酌这一举动所带来的后果。 “忽然一下就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到日本来留学,为什么要学习日本文化,拼命了解日本社会。一下子找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经历的全部意义。” 王选以一种忘我的姿态投入到细菌战调查和后来的诉讼中,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即使有个问题已经被问了无数遍:国家都已经放弃赔偿了,你们为什么还要打这个官司?但王选不这么看,通过诉讼,让日本的法院认定二战期间日军曾经在中国战场使用过细菌武器,全面认定了原告方面提出的受害申诉,世界各大媒体纷纷用到“划时代意义”和“里程碑”一类的词,就凭这一点,王选说:我们胜了。王选奋斗的目标绝不在于复仇,而是呼吁人们正视战争和战后冷战政治在战争受国民众、尤其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造成的至今未愈的创伤,以正义和平、生命尊严的价值共识感召跨国公民运动,争取跨国司法救济,致力于中日“人民之间的和解”。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忘却了这些事情,但是如果把这一切都淡化了,留下了创伤就会是永久的。王选以一个普通中国女性身份,坚守民族道义,帮助受苦受难的中国同胞寻求一种理性的秩序,为中国受害者向日本讨公道,她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是一根标杆,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榜样。

第一书记先进个人事迹

第一书记先进个人事迹 第一书记先进个人事迹 第一书记**——不负重托砥砺前行 **年8月15日,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接到单位通知,被选派为“第一书记”到桑湾村任职。 任职以来,他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党旗下、田野中,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他入农户、下田地,抓党建、促脱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第一书记”为民爱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情怀。 带领村民奔小康 在桑湾村下乡扶贫过程中,**发现去安乐沟村民小组的途中有一条小河,夏天泥泞不堪,车不能走,冬天河面结冰,冰面承载不住车的重量破裂,还是不能走车,农资农具拉不进去,玉米梨果拉不出来。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及时与乡政府、水利局联系,并将此桥立项,造出修桥的预算及投工。随后上门动员村民投工投劳,先行施工,有部分村民不理解,怕这件事办不成,他说这个项目如得不到支持,就是拿出他和妻子的工资也要修桥。他的诚心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响应,最终安乐沟村民盼了多年的致富桥终于修了起来。 积极跑项目,引资金,帮农民脱贫致富。为了为本村争取光伏发电项目,他与全省光伏发电试点县大宁县分管副县长取得联系,筹备组织我县“第一书记”一起去大宁考察、学习、取经,并已经在太原请专家做好了可研性报告,准备为桑湾村上马该项目。 帮助村民联系农业用具、用品,帮农民与保险公司联系玉米保险,联系化肥,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孤寡老人、困难群众,看望孤儿、留守儿童,亲自调查了解危房情况、精准扶贫对象,给贫困家庭捐衣服,积极开展护林防火工作,积极推广玉露香梨栽植等……他的工作得到了村、乡、县各级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他创新工作思路,在我县“第一书记”微信群倡议全县97个“第一书记”共同讨论怎样干好农村工作;送给97个“第一书记”《阳光路上》、《为了谁》、《活出个样来给谁看》等激励人心的歌曲,表达了“第一书记”们的心声,鼓励“第一书记”们的干劲;设计并印制调查问卷深入桑湾村委全体党员家中了解党建工作;积极投身党代表、人大代表、支部书记的选举工作;充分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农村工作。在艰苦的环境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见到他的身影。 桑湾村的老党员、老干部给上级领导反映他的工作情况说:我村能有这么一个“第一

【学习资料】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学习资料】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 ——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上)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

黄幼岩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开拓创新谋发展甘洒热血育英才 ——记南宁三中校长黄幼岩 黄幼岩校友1992年本科毕业于我校生物系,现为南宁三中校长、生物高级教师。从教21年来,先后被评为“广西特级教师”、“南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广西南宁市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培养人选”、“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市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南宁市先进工作者”、“南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宁市十佳青年”。在教坛中,他以精湛的教艺成为一面旗帜一个坐标,管理上,他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的创新与发展,生活里,他是孜孜不倦、耕耘不止的孺子牛;走近这位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黄幼岩校友,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睿智、精湛、奉献、谦逊…… 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 黄幼岩同志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时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模范履行党员义务,在各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师德高尚,注重教书育人,乐于奉献,被授予“南宁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南宁市先进工作者”、“南宁市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他勤学钻研,业务拔尖,多次在全区、全国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多次带领广西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屡创佳绩。他结合岗位,先后主持过“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优化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在《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探索》、《现代教育科学》、《西北师大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被聘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学科导师”,被授予“南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广西特级教师”。 勇挑重担,先锋示范,争创优质教育的品牌 在担任南宁市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时,黄幼岩校友带领学院紧紧围绕“在岗位上闪光”的主题,以“三星”工程(教学之星、服务之星、榜样之星)为载体,树立“四种”意识(“我的工作我负责”的责任意识、“我的岗位我示范”的带头意识、“我的领域我领先”的先锋意识和“我是党员我付出”的奉献意识),开展“四项”主题活动,将创先争优活动植根于学院的中心工作,与“履行岗位工作”结合,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结合,与“服务师生员工”结合,通过抓活动促进科学发展、促进党建创新、促进工作落实,促进良好业绩,激励学院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教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在队伍建设上有突破、在制度建设上有突破、在理论学习上有突破、在教学改革上有突破、在教书育人上有突破、在党建创新上有突破。在

王选伟绩

[编辑本段]一、科学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人士,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九三学社副主席。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1959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6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

驻村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

驻村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 根据“百千万”结对共建安排部署,市委群工部(市信访局)XXX同志作为第五批选派干部来到洪集镇牌坊店村任第一书记。该同志自2013年3月到村开展工作以来,以“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知百家情、办百家事”为工作方法,用恒心、决心、热心和耐心为对牌坊店村的组织建设、经济发展和村级全面进步等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一年多来,该同志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发展项目5个、专项资金和补贴资金约2200万元,吸引返村青年创业1人、发展水产养殖投入资金达30万元,争取选派单位市委群工部(市信访局)向村捐赠款物折合约5.64万元。在日常工作中,马书记更是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工作态度来对待村里的每一项工作。 一、凝心聚力干事业,敬业奉献当表率 作为选派的第一书记,他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村“两委”班子的工作激情。到村任职后,为了能尽快融入工作,他一方面与村“两委”成员促膝谈心、了解村情、融洽关系;另一方面他坚持吃住

在村,挨家挨户走访,与群众谈心,与老党员座谈,熟悉村情,了解民意,分析制约发展的原因,理清工作思路。经过走访,他了解到牌坊店村是2010年由原牌坊店村与窦老圩村合并而来,现在的村“两委”干部也都是从两个村合并而来的,日常工作看似一个村,实则是还是由原来村干部各管各的村,村支部班子凝聚力不紧、战斗力不高、创新力不强,党员、干部作用发挥不明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书记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狠抓村组织建设,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叫响“我是党员看我的,我是干部照我做”的口号。首先从修改和完善村级组织制度建设入手,完善各项工作、活动制度;利用“三会一课”、每季度党员“点评日”等时机,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使党员干部进一步加深对“党员身份”的理解和定位。去年还协调联系市信访局党员到村开展了1次党建活动,邀请联合党委书记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委群工部部长(市信访局局长)许明力到村为党员上党课;结合上级开展的党员“心连心”活动、“深入开展干部思想纪律作风专项教育整顿”活动和“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廖俊波先进事迹读后感

廖俊波先进事迹读后感 廖俊波先进事迹读后感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一个年轻的生命,一个党的好干部,一个人民的公仆就此离去,带给人们无限的悲痛。走近廖俊波,我们可以看到,他曾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受到中央领导的会见和表彰。在惋惜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感动和敬佩。 “扛”字显担当。廖俊波的优秀在于他的责任与担当。政和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基础薄弱,发展长期滞后,是为数不多的贫困县。11年担任政和县县委书记,他实地调研,主动带头,扑下身去,真抓实干,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发展电商产业。短短几年,政和山乡巨变,不仅摆脱了贫困的帽子,20xx年,政和县首次进入全省发展十佳。他用实干的精神诠释了“人民公仆”的内涵,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人民公仆”的感人篇章,他用责任和担当站好了人民公仆最后一班岗。 “民”字显情怀。廖俊波的优秀在于他对工作的尽职,对百姓的大爱。上任伊始,身兼重任,集思广益,绘发展蓝图。宁可让身体透支,也不能让工作欠账。一年到头,廖俊波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是大家眼里的“铁人”、“工作狂”,短短4年,政和山乡巨变,人民安居乐业。不仅如此,他深入群众,他到乡镇考察,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而是与老百姓一起沟通,帮助找原因、想办法、定措施,解决问题。在

他的工作当中,始终贯穿的是老百姓的利益,他用自己一颗炽热的心与老百姓结下鱼水情深的党群、干群关系,他用“一生心系群众”的情怀留给百姓温馨。 “廉”字显作风。廖俊波的优秀还在于他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风清气正方能政通人和”、“纪律面前没有例外”,狠抓廉政建设。4年来,不仅经济加足马力,更拧紧了党员思想上的“开关”,该县无一例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违法犯罪案件。“廉”字当头,以身作则,他用以实际行动感染大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留下清白在人间。 逝者已逝,俱已往已。廖俊波虽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我们不能忘。痛苦和不舍不应该是生活的主旋律,应该化悲伤为力量,他所留下的精神也将勉励更多的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挥洒热情,让我们带着遗憾和感动,沿着廖俊波同志的足迹行路致远,砥砺前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还有很多他未完成的梦想等待我们去实现。 廖俊波先进事迹读后感廖俊波同志生前是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曾任政和县县委书记,20xx年6月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XX年3月18日,廖俊波同志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今天,我们一起怀念这位县委书记,缅怀这位优秀县委书记身体力行筑牢的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全)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全)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全) 他不仅会被我们记一段时间,而且会被我们记一辈子。 一段时间来,有一个人的名字被我们深深铭记,上至中央高层领导, 下至基层普通党员,都在传诵他的“一辈子”精神,他的事迹深深感动着 我们、感染着我们。他,就是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他那“清贫 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的传奇人生和感人事迹,让我们在泪 水中见证了一种“伟大”,在我们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信念 党旗凝聚无穷力量,信念锻铸坚强意志。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放弃省城 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正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把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 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用言行诠释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们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是人 生的“总开关”。信念决定追求,追求体现信念。彩云烟站职工始终保持 满腔热情、富有激情、充满智慧、奋力创新的精神状态,时刻以为烟草事业、为“卷烟上水平”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的理想信念主导自己的思想, 我们就有了清晰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就有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能有效避免走弯路和犯错误。在方向的引领下,在 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能始终坚持“两个至上”的行业价值观,不为谋求 局部利益而牺牲国家利益。就能秉承“利国为上、惠民为宗、至爱为怀、

大成为志”的理念,创造价值、奉献国家,普惠烟农、服务客户,热爱烟草、成就事业、开创未来。就能始终以一颗感恩的心,突出对烟农的优质 服务,突出对社会的真情回报。就能坚持“稳定规模、优化布局、主攻质量、突出特色”的发展方针,以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为中心,以骨 干品牌原料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走“品牌引导特色,生 态决定特色,品种彰显特色,技术支撑特色,质量稳定特色”的烟叶发展 道路,升华彩云烟叶的品牌。 在事业的峰峦上,有辛勤的汗水流淌;在智慧的珍珠里,有勤奋的心 血闪光。在师宗彩云烟站有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站长万家培。他用 踏踏实实的脚步,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他曾说过:职工是亲人,烟农也是 亲人 站长人如其名,从接触到他的第一天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烟 农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他们的辛勤劳作才换来我们快速发展的今天。”他每天想得最多的事就是如何让农民通过种烟尽快致富。 他每天最早来到单位安排各项工作但却是最晚走的一个。每天他都要 走街串户,宣传种植烤烟的相关政策和种烟的好处,了解烟农的实际困难,及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工作中万站长认真落实烤烟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他把烟农利益 看得至高无上,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 他的足迹。20XX年,全国范围出现了百年一遇的大旱,时间恰逢初春,严 重威胁到烟草种植的问题,那段时间,站长总是到烟民家中一户户,一家 家的串门,了解他们在生活和生活上的难处,在生产上的困难,立即向上

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廖辉同志于XX年3月—后勤集团物业管理中心成立之际,调至物业管理中心主持全面工作。在思想上,廖辉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xx大精神,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在实际工作中,他身先士卒、默默奉献,努力践行“xxxx”的重要思想,近两年的工作考核成绩一个良好,一个优秀,并于XX 年度获广东省教育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管理上,廖辉同志狠抓制度建设,人性化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用制度管人管事;在具体工作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使中心成为一个团结的、能打硬仗的群体。从众志成城战非典,到校园又一次被评为花园式单位……,充分体现了廖辉同志领导下的物业管理中心的战斗力。 两年来,廖辉同志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结合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提出工作的指导思想。针对中心干部职工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顾虑及从行政福利型变为企业化运作后在观念上的差异这一现状,提出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练

好内功;按照物业管理的模式,从内部管理入手,狠抓队伍建设,规范各项服务管理工作,确保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以此作为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统一了员工思想,使近百人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随后的众志成城战非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二、抓紧改革整顿,实行制度化、人性化管理,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中心刚刚成立,中心的规章制度一片空白。为使中心工作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在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制订了近30余个工作制度、标准操作规程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将中心100余个岗位详细划定责任范围、工作标准,使中心的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使处于基建年的校园仍保持整洁的环境和花园式单位,受到领导和师生员工的肯定。 三、临危不惧战非典。XX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广东,疫情如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物业管理中心除承担了全校公共场所的预防消毒外,还承担了一项“高危”任务:给“非典”确诊患者或疑似病人住过的房子和上过课的课室、实验室等进行消毒。这是一般人不敢干或不愿干的危险工作。但廖辉同志临危不惧,以身作则,每次都带头“闯”进危险区,一边亲自消毒,一边指导别的消毒队员进行消毒。由于

王选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王选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王选同志(1937年—2006年)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出生于上海,生前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王选同志一生执着追随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他创造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他衷心拥护和坚定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始终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不断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增光添彩。他深知人才对于创业兴国的极端重要性,不计个人名利地位,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造就出一批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王选同志以自己崇高的人品、巨大的贡献和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为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成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爱戴。王选同志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是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骄傲,他的事迹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生动诠释,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献身科学勇于创新 王选同志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他不仅具有超前的眼光、非凡的魄力,更有献身科学,努力拼搏,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自主创新精神。 王选同志祖籍江苏无锡,1937年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开明的家庭教育使他树立了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和正直善良、诚实宽厚的做人原则;名师云集、学风优良的教学环境,塑造了他勤奋好学、善于思索的良好学风。他从小对自然科学情有独钟,他树立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名为祖国、为人民贡献才智的科学工作者。 1954年,王选同志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6年分专业时,他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重要抉择。当他看到国家“12年科技规划”中把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又了解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国防和航天工业乃至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时,便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王选同志认为,新兴学科往往代表着未来,越不成熟,留给人们的创造空间就越广阔,他坚信计算技术在未来将大有作为。这一选择,为他今后的科技报国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1961年,王选同志参与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逻辑

推荐总结-第一书记先进事迹材料范文12篇

第一书记先进事迹材料范文12篇(篇一) 脚踏实地践行“第一书记” **年2月,**同志受组织选派到**县足别瑶族苗族乡**村担任第一书记。自驻村工作以来,该同志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中心工作,牢记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和使命,在全面摸排掌握村情的基础上,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全村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入手,积极投身到驻村帮扶工作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整村脱贫工作兢兢业业,积极为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而努力奔走,赢得了**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勤走访、深调研,理清发展思路 **村是一个纯苗族的小山村,下辖9个自然屯366户1697人口,全村共有贫困人口户人,是集“高、边、远、穷、少”为一体的贫困村。一直以来,**村群众观念较为落后,受教育程度底,小农经济意识强,市场意识淡薄,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到任后,**同志并没有着急“跟风”盲目上项目,而是把“家”搬到了**村,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增进感情,消除隔阂,真情沟通,了解和掌握群众脱贫致富的真实想法。为做到精准帮扶,他克服路烂道险的盘山泥土路等困难,跑遍了**村9个自然屯,到老党员、退休的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征询他们对村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走访调研,掌握了全村的基本情况和第一手资料,为下**村下一步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班子、带队伍,筑牢党建基础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建立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对全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志到任后,针对**村村两委班子作风不实、战斗力不强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强抓队伍建设。一是狠抓班子队伍建设。坚持学习和议会制度,制定发展经济规划,责任到人,提高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的意识,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班子成员转变作风,真团结一致,心为民,除了自己致富外,还积极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现在村“两委”成员在党员、群众中威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村党支部的战斗力也得到了上级党委的认可。二是带好党员队伍。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着力提高党员素质。以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为契机,认真做好“六大载体”活动开展,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规范制度深入管理。深化和规范党务、村务公开。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努力实现党员民主管理。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建立跟踪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双向互动交流,支部3名流动党员在流入地按时参加组织生活,真正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四是通过开展“两学一做”为契机,着力规范村级干部队伍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劳动致富能人,通过党员致富带头人的传帮带,逐步引导全村群众转变过去等、靠、要和安于现状的落后的思想和小农意识,为下一步谋划全村脱贫奔康打下坚实基础。 三、解民忧,办实事,狠抓精准扶贫 针对该村一穷二白的村集体状况,他认真研读学习省、市、县扶贫政策及有关文件,熟悉扶贫精神,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全力为帮包村办实事、办好事。 发挥地方优势,打造茶叶品牌。**同志驻村后,发现**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茶叶,但由于该村村民种茶缺乏科学指导,投入不足,并未形

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廖俊波,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中共党员,曾任邵武市政府副市长、政和县委书记、南平市委常委等职。2015年6月,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受到中央领导的会见和表彰。2017年3月18日晚,廖俊波同志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年仅48岁。生前担任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兼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 廖俊波同志立场坚定,用毕生心血诠释对党的绝对忠诚。入党25年来,他始终牢记入党誓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无论是在乡镇、园区、县委,还是市里,他牢记党性原则,坚定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最高追求,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为百姓福祉任劳任怨。他顾全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无论在哪个岗位,都与班子同志精诚团结,合作共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邵武拿口、在荣华山组团、在政和、在武夷新区担任一把手,他是好班长、好带头人;在南平市委、市政府任职后,他不折不扣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是好参谋、好助手。他曾如此表述自己的从政心语:恪守肝胆、干净干事,在实践中积累,在担当中锤炼,在奉献中提升,用发展的实际成效来诠释对

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百姓的热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廖俊波同志担当尽责,用毕生心血书写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经历市、县、乡多个重要岗位,经验丰富,思路清晰,组织领导能力强,履职尽责、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真抓实干,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勤学善思、视野开阔,不论在哪个岗位,都能迅速进入角色,打开局面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介绍材料范文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介绍材料范文。担任邵武市拿口镇镇长、党委书记期间,谋划“强化工业园区建设,致力打造工业重镇”的新思路,规划建成千亩工业园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拿口镇创业竞赛、绩效考评始终保持在邵武前列,他被南平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乡镇长”。担任荣华山产业组团管委会主任期间,善于抓核心、抓关键、抓要害,围绕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资金运作五条主线,组团式推动园区开发建设,建成首期工业平台,签约项目50余个,总投资28亿余元,全面推进荣华山组团开发建设。担任政和县委书记期间,他始终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造福一方百姓作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县23万干部群众,勇于拼创,担当作为,创造了“政和速度”,硬是在一个传统农业县建起了省级工业园区,掀起一场改写农业历史的“工业革命”。短短四年,政和在建设“百姓富、生态美”

xx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xx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廖辉同志于2002年3月—后勤集团物业管理中心成立之际,调至物业管理中心主持全面工作。在思想上,廖辉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在实际工作中,他身先士卒、默默奉献,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近两年的工作考核成绩一个良好,一个优秀,并于2003年度获广东省教育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管理上,廖辉同志狠抓制度建设,人性化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用制度管人管事;在具体工作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使中心成为一个团结的、能打硬仗的群体。从众志成城战非典,到校园又一次被评为花园式单位……,充分体现了廖辉同志领导下的物业管理中心的战斗力。 两年来,廖辉同志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结合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提出工作的指导思想。针对中心干部职工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顾虑及从行政福利型变为企业化运作后在观念上的差异这一现状,提出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练好内功;按照物业管理的模式,从内部管理入手,狠抓队伍建设,规范各项服务管理工作,确保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以此作为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统一了员工思想,使近百人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随后的众志成城战非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二、抓紧改革整顿,实行制度化、人性化管理,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中心刚刚成立,中心的规章制度一片空白。为使中心工作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在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制订了近30余个工作制度、标准操作规程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将中心100余个岗位详细划定责任范围、工作标准,使中心的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使处于基建年的校园仍保持整洁的环境和花园式单位,受到领导和师生员工的肯定。 三、临危不惧战非典。2003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广东,疫情如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物业管理中心除承担了全校公共场所的预防消毒外,还承担了一项“高危”任务:给“非典”确诊患者或疑似病人住过的房子和上过课的课室、实验室等进行消毒。这是一般人不敢干或不愿干的危险工作。但廖辉同志临危不惧,以身作则,每次都带头“闯”进危险区,一边亲自消毒,

王选谈人生选择

王选:我的人生抉择 王选口述吴燕整理发布时间:2006-02-19 06:46来源:文摘报 21岁,他参与了中国第一代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 24岁,他与死神擦肩,却激发出对计算机事业的灵感,决定进军计算机高级语言编译系统; 38岁,他挑起研制 激光照排系统的大梁,开始了18年如一日的跋涉。 他是中国激光照排之父,被誉为“当代毕昇”。中国印刷因他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

1958年,王选从北京大学数学 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 1958~1974年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 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 面的研究工作。1975年起主持照排 系统的研制,其高倍率字形信息压缩 和高速复原技术使字形信息的总体 压缩率高达500∶1。1975~1991年, 具体负责华光Ⅰ、Ⅱ、Ⅲ、Ⅳ和方正 91电子出版系统的核心硬件——栅 格图像处理器的研制,使国产照排系 统技术逐步走向成熟。他领导研制的 华光和方正系统在中国各大报社和 出版社、印刷厂逐步普及,并出口到 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和马来西 亚等国家,为中文新闻出版全过程的 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 2001年,王选获得中国国家科 学技术大奖。 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前途结合起 来 从幼儿园到高中,我都是在上海 的南洋模范学校,所以是一个空前绝 王选在北大校园晨练 后的十三年“老南模”。南模这个学校 很好,我在这里读书,感觉培养最多的是一种学习自觉性,一种灵活的脑筋,还有一种集体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学风,这对我是终身受益的。 高考的时候报志愿,我填了三个,都是数学系:北京大学数学系、南京大学数学系、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选择数学,只是因为我觉得理科是我理想所在,而数学又是我擅长的。 到了北大数学系,年级里共200多人,大二的时候分专业,前十名都选了纯数学,可见好学

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五篇

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篇1 观看了一场十分感人的电影《第一书记》。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沈浩的品质,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新一代基层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观。我们党从诞生到现在涌现出了无数英雄和模范,都刻有时代的烙印,然而从沈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价值观,也为我们年轻人开设了一堂对人生价值更为深刻的思考命题。 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古城墙的写意镜头中出现的"万世根本"四个字格外引人注目。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故事情节紧凑、生动感人;没有口号、没有标语,没有说教,人情味十足,引人深思。影片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 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淡中给人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来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责任感--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普通干部,2004年,他积极响应安徽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他有车有房,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适,本可以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小岗,这种选择意味着压力,承担着责任。他把下乡挂职锻炼,看成是人生"干点事业"的一个机会,他把小岗村作为一个新的创业舞台,要全力打造"小岗村这张名片",既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同时创造社会的价值。我想一个人干点事业不难,难在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把这个事业干好,这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这使想起了时下很多年轻人,他们吃不了苦,受不了罪,空有一身报复,却不愿付之行动,有时他们甚至很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看完电影《第一书记》后,我被沈浩的精神感动和敬佩,他在小岗村工作的点点滴滴,着重挖掘了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重现了他感人的生活细节。没有脸谱化的"高大全"形象,却用最朴实但不平凡的行动,释义了什么叫人生的价值。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 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进事迹材料 推荐阅读:演讲稿:以杨善洲为镜子 href="/yanjiang/html/yanjiang_20XX041 6100408_" target=_self>学习杨善洲精神演讲稿:以杨善洲为镜子 原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1927—20XX),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

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XX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XX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XX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xxx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xxx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男,汉族,1972年出生,1992年参加工作,1996年入党,现在市公安交警大队工作,任办公室主任,一级警司警衔。 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勤于钻研业务知识,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生活作风严谨、不沾不染,时时刻刻以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生活、工作作风,认真履行职责,完成所负的工作任务。特别是该同志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能够全面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认真钻研学习、全面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不断进行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的改造,坚持用正确的思想理论统揽指导工作实践。工作中,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章程,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把对党的无限热爱化为工作积极性,舍小家顾大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交通管理工作中,诠释了新时期党员民警的内涵,带出了团结奋进的办公室工作集体,开创了所负责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一、坚持政治理学习不松懈,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种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要干好基层交警部门办公室工作,同志深深感到没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过硬的业务素质,很难适应需要。于是在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他妥善处理工学矛盾,不断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一年来,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原原本本的学习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和“二十公”精神,不断的了解和掌握政策导向,增强政治敏

王选

王选 一、人物简介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二、人物履历 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58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6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