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俗艺术的觉醒与回归

民俗艺术的觉醒与回归

民俗艺术的觉醒与回归
民俗艺术的觉醒与回归

民俗艺术的觉醒与回归

【摘要】民俗艺术是我们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和演变的来记录人类生活变迁的一中文化艺术形态,民俗艺术是民间美术和其他各种艺术形态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原始生命力的源泉,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但随着现代西方艺术的发展,对我们国家原始的民俗艺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很多的民俗艺术已经或者是趋于消失,遗失忽略民俗艺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次“2100北京·中国民俗艺术国际化论坛”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俗艺术的觉醒,重拾民俗艺术就是对我们中国文化基因的重新疏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修复与保护。

【关键词】中国民俗艺术文化溯源原始美

1 “2011北京·中国民俗艺术国际论坛”的基本情况回顾

1.1 开幕式及专题报告

2011年10月15、16日,“中国民俗艺术国际论坛”开幕式及专题报告会在北航举行。此次国际论坛的学术主题为:现代性与民俗艺术、中国民俗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民间信仰与民俗艺术、现代教育与民俗艺术等。出席论坛有3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来自国内及法国、英国、日本的高校与相关研究机构,学术研究涉及社会学、人类文化学、艺术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民俗艺术收藏与研究等方面。

怀校长在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民俗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是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是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依托。研究以及发掘蕴藏其间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传承和建设的重要使命。

在随后的专题报告中,田青、邓启耀、范华(法国)、大田尚作(日本)等与会专家发表了专题的学术报告,报告的内容涵盖现代保护民俗艺术的必要性和难度、以及如何把民俗艺术运用到现代的教育当中去以及切实贯彻保护民俗艺术的步骤和方法。两天的报告听下来,颇受感动,内心对于民俗文化的喜爱更为强烈,迫切地希望能够追随专家学者们的脚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去研究各地域的民俗艺术,在即将面临消逝的民俗文化边缘能捡起一些文明的碎片。(图1)

1.2 “超越与创作——移动的古代祭祀壁画”展览(图2)

整个的民俗艺术论坛,最令人震撼的当属“超越与创作——移动的古代祭祀壁画”展览,展出的80幅古代绘画和200个古傩面具特别震撼人心,这是颜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平时细心收集、整理、修复和装裱的一些民俗杰作,这也是颜老师收藏的一批尘封百年的古代祭祀壁画的精品,这些祭祀壁画均为传承下来的工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路径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路径 发表时间:2018-07-25T10:14:24.01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5期作者:王金星夏向军 [导读] 我国的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重要的文化发展内容,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华人的责任。 莒南县涝坡镇文化站山东莒南 276600 摘要:我国的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重要的文化发展内容,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华人的责任。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为群众文化活动开辟了新的道路,将民族民俗文化融入到群众文化的发展中可以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和增加更多的发展动力,也可以使民族历史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关键词:传承;民俗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五十六个民族拥有不同的民间民俗文化,有些民间民俗艺术已经部分失传了,这就提醒我们要重视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我国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具有很高的价值的,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文化意识素养的需求,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也是发展群众文化最好的途径。 一、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经途径 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一步一步的传承下来,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国文化。作为炎黄子孙要担负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责任,要有传承的使命感。在改革开放前期中国注重的是引进西方文化,而如今中国更注重的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越来越多的有关中华古典诗词文化、具有传统中国风元素的活动在陆续的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多彩内容已经逐渐被国际熟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民间艺术感兴趣,前来学习和欣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现在我国越来越提倡中国风的发展,致力于建设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中国范。不仅仅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中国的各个民族的服饰也是非常华美和精致的,非常受人们的喜爱。因此要结合群众的力量一起将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扬光大,这对一直持续发展的群众文化事业有很大的帮助,把中国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发展群众文化的基本路径也是必经途经,从而实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共同发展。 将中华民族文化作为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将它们完全的融合在一起:一来是通过融入民族文化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助力,增强群众文化的底蕴,让中国群众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拥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气息。二来在群众文化发展中融入民族文化可以很好的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深入群众,让群众不要忘记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与责任,让群众有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要将传承中国民族民俗文化作为群众文化发展的核心,以群众为主体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因此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经途径,将我国经过时间的淬炼形成的文化经典和民族精神财富更好的继承下去。 二、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发展当中的重要功能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体现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不仅是文化的传播更是文化精神的建设。民族民俗文化的加入让群众文化精神建设有了更鲜明的体现,通过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让群众感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精神的体验。民族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融入是新时代特色与传统民族特色的完美结合,让群众感受到更高端的文化盛宴。 现如今,新兴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发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过了五湖四海,例如户县、金山农民画,当地农民就是根据传统的雕刻艺术、剪纸与刺绣等相融合再加上崭新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式,目前已经在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展开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的同时,群众文化还会不断创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动方式,党和国家对群众文化的重视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国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自成系统,独具特色,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群众文化具有共同性、稳定性、过程性、个别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也具有激励力、稳定力、约束力和凝聚力等六个方面的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是物质文化,并以制度文化这个中间媒介向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渗透,把精神、物质和行为等层面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三、在传承中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1.发展群众文化中的历史继承 将民族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结合,群众文化发展就拥有了历史文化继承的能力。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藏,需要我们深入的去挖掘和继承。在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当中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些文化艺术通过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演变,其中包括伟大的国家英雄事迹的歌颂、凄美壮烈的爱情故事、平凡而真实的劳动人民生活等丰富、生动的内容。 历史文化艺术也是经历了不断的演变才形成如今这样经典的形式,像京剧、花鼓戏、黄梅戏等等都是戏曲的一种形式,戏曲还包含更多的种类,戏曲也是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等其中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武术、书法等等多样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文明的历史世界。 民间民俗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中国传统节日都还保留着传统习俗,这就见证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将民族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当中传承时要将好的历史文化继续传承,坏的文化要摒弃掉。要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风气,引导正确的历史文化导向,提高群众文化知识的同时要让群众感受到中华历史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使民族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形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创新 群众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在不断的创新和改变的,并逐渐的在传统文化形式当中添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元素。文化内容的实质并没有进行太大的改动主要是活动形式上有所改动,就如同在端午节时人们还是会踏青、包粽子、划龙舟、戴彩绳,但是不会在江中投粽子,划龙舟的比赛形式也变得多样化,由此可看出群众文化是在发展当中进行不断的创新。 结语:中国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被称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民族民俗文化已经逐渐走出国门,站上了国际的舞台。在未来中国历史文化会越来越流行,我们要在群众文化的发展当中充分的融合民族民俗文化,让民族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得以传承,让民族民俗

(精品)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案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中一课。本课通过讨论、分享、展示的方法,了解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感悟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喜爱和认同,探索民间艺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为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课所体现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引导和帮助学生“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要点。 二、学情分析: 全班学生46人,男生25人,女生21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占三分之一。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书本以及影视作品上,同时,他们乐学、好学。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看,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往往会更多地放在民间艺术的外在形式上,且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民间艺术和家乡气候、地形、历史文化间的密切联系则是孩子们很难考虑到的。 课前指导时,教师可尽量引导学生使用简便、可行的方法收集材料,比如实地观察、查阅报刊和书籍。而材料的对象和内容尽量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主,课前准备的时间尽可能充分。课堂上,教师也要给学生们足够的交流时间与空间。对于难理解、难展现的地方,教师可先做示范,也可利用多媒体和课间对学生进行直观引导,使学生交流在范例引导下有目标、有侧重、有特色、有实效。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 2、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来源; 3、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现状。 四、教训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了解民间艺术的现状。

2、教学难点:探索民间艺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 第一课时了解和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和多样性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走进民间艺术 1、出示图片(北京京剧、辽宁秧歌、广东舞龙舞狮、四川绵竹年画、江西景德镇瓷器、陕西皮影……),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差别很大,因此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彩的民间艺术。(板书课题) 2、观看视频《多彩的民间艺术》,直观感受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问:同学们除了视频中看到的民间艺术,你还知道哪些民间艺术呢?这么多的艺术形式,我们能够给这些民间艺术分分类吗? 3、小组活动——我给民间艺术分分类:准备几张圆形卡片(大),小组合作探讨一种分类方式,并将相应的艺术形式填入其中。 比如按种类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民间建筑等 …… 活动二、小组汇报,感受民间艺术魅力 1、通过我们小组的合作,我们为收集了解的民间艺术分了类,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种类多样,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些民间艺术,感受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2、小组发布:各小组合作探究,在(图片、表演、故事、音乐、舞蹈、实物展示)中任选两种形式,如“图片+故事”,“音乐+舞蹈”等,向全班同学发布你的民间艺术调查。

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 习俗 台湾民间习俗与中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汤圆、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其中,台南市盐水区的“盐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区十分老街的“放天灯”和澎湖县的“乞龟”等较为知名。高山族的托球舞、阿美人的无半音五声音阶等都为台湾民俗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市万华区艋舺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3月23日前后规模盛大的“妈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兰盆会”(全省各地轮流做普渡)等。 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下,台湾省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日常用语、地名命名、生活习俗等均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而21世纪初日本的流行文化也对台湾产生一定影响。 西方文化也对台湾影响不少。早期有西方殖民和传教者的推广使其对台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近现代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则成为台湾教育改革的楷模,而现代台湾的政治改革也充分借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饮食 炎热的气候使得台湾的饮食倾向自然原味,调味不求繁复,“清、淡、鲜、醇”是台湾菜烹调的重点,不论炖、炒、蒸或水煮,都趋于清淡,且喜以沾料调味。 台湾因为四面环海,海资源丰富,又曾在日据时期受到日本菜的影响,肥美新鲜的鱼、虾、蟹等海鲜,成为了台湾菜的招牌之一,以清爽不腻、色鲜味美而著称。台湾烹饪风格传承了闽菜“汤汤水水,精于调味”的特色,羹汤类菜肴向来是台湾式宴席的主角之一。 台湾有牛肉面、担仔面、卤肉饭、臭豆腐、贡丸汤、蚵仔煎、甜不辣、珍珠奶茶等风味小吃,而夜市则是体验台湾小吃的最佳场所,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驻足品尝。 明清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了台湾古典汉文学。日据时期,汉语文学的创作受到侵略者压制。1950、60年代,台湾盛行“怀乡文学”,代表作家有王蓝、姜贵和司马中原等。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当时台湾文坛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兴为其代表,而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则有《台北人》、《家变》等。1960年中后期开始,一些本土作家以《台湾文艺》、《笠诗刊》为阵地,重拾乡土素材,关注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作品隐含批判精神。解严后,文学更加多元化。21世纪初,伴随网络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的风潮。戏剧

文化节活动方案范文3篇

文化节活动方案范文3篇 一、活动宗旨: 展现社团风采弘扬校园文化 继承社团精神彰显学子风范 二、活动主题:(青春激情飞翔) 青春人文师院激情魅力校园飞翔活力社团 三、活动地点:全校范围内 四、活动时间:4月10日-5月26日 五、活动流程: (一)社团文化节开幕式 时间:4月10日19:00 地点:逸夫楼西广场 (二)社团文化节系列活动 1、无私奉献社会公益篇 (1)关爱南阳城、共迎农运会系列社会公益活动承办:经管学院社团部 (2)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讲座 承办:发展心理协会 (3)招募贵州支教志愿者活动 承办:春蕾志愿社

(4)大学生节能减排系列活动 承办:绿色环保协会、大学生志愿社 (5)关爱老人走进老年公寓行动 承办:爱心社、春蕾志愿社、手语协会 2、变幻风云理论学术篇 (1)社团学 理论知识竞赛 承办:mmds协会、法律研究协会 (2)红楼梦知识系列活动 承办:红楼梦协会、电影文化协会 (3)职场竞聘大赛 承办:大学生创业协会、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4)范蠡经济思想宣传系列活动 承办:范蠡经济论坛、大学生调查研究协会 (5)战神粟裕专题报告会 承办:汉文化研究协会 3、社彩斑斓兴趣爱好篇 (1)红歌会 承办:mmds协会 (2)我眼中的和谐校园摄影大赛 承办:摄影协会 (3)主持人挑战赛

承办:演讲与辩论协会、播音与主持协会 (4)公关礼仪大赛 承办:公关与口才协会、模特礼仪协会 (5)英语之星比赛 承办:天英社、英语俱乐部 (6)电子竞技大赛 承办:电子竞技协会、电脑俱乐部 (7)南阳市魔术巡回展 承办:魔术协会 (8)南阳师院第七届太 极拳、太极剑比赛 承办:太极拳协会 4、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社联四周年联谊会 承办:学生社团联合会 (三)社团文化节总结表彰会暨闭幕式 时间:5月26日15:00 地点:西区音乐厅 【范例】 一、活动主题:展现缤纷社团,共建绿色校园 二、活动时间:5月6月 三、指导思想: 本届社团文化节,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pdf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汪洋恣肆,灿烂辉煌,照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在民族文化的沃野上,中国民俗艺术宛如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含苞怒放,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在人类艺术史上谱写了雄奇壮美的篇章。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不但没有凋谢飘零,反而更加艳丽芬芳,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和真谛。 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袭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民俗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 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含义十分近似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除了包括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之外,还应该包括来自民间艺术家的单独而非共同的创作,并不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和形式。民俗艺术和民族艺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艺术必定是民族艺术,但民族艺术主要是针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所包含的内容自然要广泛得多。 在民俗美学的范畴中,衣食往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现实美,其美学的原始表达无不与其实用功利和象征性联系在一起,而民俗艺术则逐渐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审美精神领域,其审美本质也日益显露和丰富。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 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 中国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俗艺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这种典型而鲜明的艺术特征:

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发展.doc

◆摘要在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之中,不仅仅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要对本国的文化进行发展,通过革新文化系统来提升综合文化发展能力。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群众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借由群众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群众文化对于当前的文化建设工作非常关键。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弘扬时,需要关注民俗文化艺术,本文将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工作与群众文化发展工作进行结合,提供发展传统文化的建议。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群众文化;发展 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但注重物质文化的摄取,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基于此,各国专业人士纷纷关注和探究民间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发展。群众文化与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都离不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支持,因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群众文化的广泛支持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群众文化不断积累和融合的过程,是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上得以孕育、发展,然后进行不断的传承的,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大型的文化节日,再如各地的剪纸艺术、刺绣、雕塑艺术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结等手工艺术,还有京剧、豫剧、花鼓戏、黄梅戏等民间戏剧。这些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需要群众文化的广泛支持才能得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并且通过固有的形式传承下来。 二、结合时代和地域特点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民俗文化蕴含着许多的传统文化,是传统精神的良好体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民俗文化要想继续发展和传承下去,必须跟上时代潮流,并对其进行适当创新。同时,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人民群众不断创新,融入现代化的工艺与技术,让民俗文化、群众文化与时代接轨,得以发展和传承。如发展民俗工艺品、民俗旅游或者利用网络环境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除此之外,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展群众性文化工作,以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三、保留地方民俗文化和建筑风格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今天,我国的许多传统民俗和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都在渐渐消失,如果国家不采取挽救措施,民间民俗文化势必会一点点的消失殆尽,这对发展群众文化是非常不利的。许多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但如今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的人已经非常少。一方面是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难以得到完整的保留,一点点的被城市文化所蚕食,最后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文化,而传统的地方建筑也被改造成具有城市风格的建筑;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已经慢慢变少,随着目前城市里外来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不少村落人员都已经走空大半,留下的只剩老人与小孩,这样也是无法保留地方民俗文化的。所以,为了保留地方民俗文化和特色建筑,一方面,政府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1.花腔鼓 2.定襄蒋村 3.晋中妈祖信仰 4.临猗地台戏 5.“四句”秧歌剧 6.翅果油熬制技艺 7.汾西地灯秧歌 8.灵丘制针 9.中和节10.迎喜神 NO.1 花腔鼓 花腔鼓是襄汾县赵雄村一带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 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胡须。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天水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民俗作文之民俗文化活动方案

民俗作文之民俗文化活动方案 1

民俗文化活动方案 【篇一:旅游-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起源: 我们于 4月初偕同重庆城市生活旅游专刊记者及相关旅游局领导踏上了重庆周边旅游景区考察之旅。石柱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也让我们感触最深。石柱是一个富含丰厚旅游资源及人文景观的地区,从早期唱响大江南北的《太阳出来喜洋洋》伊始,石柱就已登上了时代的舞台,然而在渐进的发展路上石柱独特的旅游资源及历史文脉却淹没在浩瀚的改革浪潮里,过多的局限将这个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 )具有70%土家族文化和幅员3012平方公里的土地封藏! ??伴随 3月沪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如一条霹练将石柱神秘的面纱撩起,远山、近水、闻鸡起舞,久违的歌声《太阳出来喜洋洋》将再度响彻大江南北。 ——参考意见—— 一、明确主旨 1、长远目标:到将石柱初步建设成为中国西部著名山地森林旅游避暑胜地、重庆生态休闲旅游度假 目的地、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土家民俗生态旅游大县。

2、战略部署:未来三年,依托主城区、面对新三峡、背靠武陵山,重点实施“一二三四五”的战略发展思路。 3、实施计划: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观点:每一个活动实施的出发点都是服从于长远目标和阶段性计划的,一个具有延续性的活动所承载的使命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交替、更新,而非单一的移植和重复,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同生命之水源远流长。因而,在活动创意执行前我们需要做的是:明确我们的目的和任务。 二、突出核心卖点 1、绿色生态 2、民俗文化(核心参考) 观点:绿色生态是石柱的根基,但不是灵魂,绿色生态具有重复性和叠加性,它能够适用于任何自然景区但不能形成竞争力,它是一个话题但不是核心卖点!因而,挖掘并推广石柱的核心卖点将成为本年度的首要任务。土家族在中国分为南支和北支两大序列,南支以湖北、湘西为主,北支以重庆为代表,而石柱拥有70%以上的土家族,更能将土家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传承、发扬。——民俗文化不是一个载体,它是一个在不断积累和演变中铸就成的灵魂,一个根植于秀丽山河之间,沉淀于潜移默化之中的人文景观。

中国民俗文化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由来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传说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春节的来历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课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教材名称:人美版十四册第七课 教学年级:七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民间工艺品、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水彩笔、油画棒等涂色工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创作。了解民间艺术常运用丰富的寓意、夸张的手法来抒发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 2、能力目标:学会初步欣赏民间艺术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十四册中的第七课。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之手,以其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意识形态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本章节的内容,内涵较深,相对于当代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往往觉得民间美术土、粗、俗,要使学生对其认可并喜欢,必须先使学生对其深度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只就色彩谈色彩,应从民间美术的内涵入手,加深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增强兴趣,进而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探讨民间色彩搭配的规律。是否能把学生从肤浅的认识带入到对民间美术理解的氛围中,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学重点:明确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民间美术作品是怎样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手法的,分析不同的色彩搭配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目光巡视学具准备,稳定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我们共处的这一节课愉快而又难忘。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_4.doc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越来越广泛的接受各种高科技和电子信息技术,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高速化、信息化生活的同时,却总觉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少了。人们在闲暇时更依赖于电子产品带来的快乐,甚至连人扣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进行,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下面本文根据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群众文化进行讨论。 关键词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群众文化 1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1前者为后者指明了方向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而传承该类文化自然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概念层面来说,是基于政治观念以及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累积。历史告诉我们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诞生于本民族的祖先,其传承虽然落后于社会的更迭,但因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以及地域特性,所以这是社会发展最好的记载。这与群众文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更迎合了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综上,我们可以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理解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群众文化,例如唐诗、宋词、元曲、秦代的律法等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许多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也有部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时俱进,在内容以及形式方面得到了新的發展。某位哲人曾说,“存在即是合理”,那些传承至今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内心的价值观,哪怕在现代文化的摧残之下,这类文化也在影响着群众文化的发展。因此传承此类文化,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后者只有在前者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创新 “创新”是进一步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动力,发展群众文化只有在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人民无不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侵袭,在这个动荡的环境中传承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面对文化混乱交织的大环境,我们需要重视群众文化的创新性,既需要弘扬与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又需要落实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工作原则。要根据时代的特色,促进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之间的融合。 2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群众文化的繁荣和昌盛的重要途径 1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核心内容 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地位不仅表现在社会文化上,更能深刻的反应在社会精神文化上,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要求文化活动不断的发展中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让群众文化拥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领域的时代进步,推动现代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民间艺术的主题

民间艺术的主题 民间艺术一直以来都就是民众创作、使用与欣赏的艺术形式,其主题不外乎满足两个需求:一个就是物用方面的使用功能,一个非功利的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在民间艺术形成与发展的几千年时间里,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直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农业生产生活中,首先需要的就是人力资源,即人口的生产,这就就是最大的生存需求,生殖崇拜、祈子内容、子孙繁衍成为民间艺术中最常见的画面与主题。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就是源于生产力低下时代对自然与宇宙力量的崇拜。民间艺术的主题与内涵都就是围绕趋利避害、求吉纳祥的心理需求来展开的,这也就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 艺术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满足精神需求,既有表达对未来的希望,也有愉悦精神的审美活动,所以人的一生中各个人生礼仪都少不了民间艺术的陪伴,与人生活的衣食住行有关的一切活动与场所也离不开民间艺术的参与。民间艺术就就是希望的艺术,就是吉祥的艺术,就是充满生命力的艺术。 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就是民间艺术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中国农耕文化模式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劳动力与人丁有很大渴求。生殖崇拜表现的方式之一就就是无处不在的乞子活动。它发源于原始人的生殖信仰,并成为人们观念中的一种定势。在古代,祭祀高禖这一生殖神十分隆重,足见人们对子嗣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儒家观点之一的「孝」行强调的就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对子的渴望已不仅表现于对古老的送子之神「高禖」──女娲与伏羲的祭祀之中,它已然成为一种文化心理根植于人们心中。后来,道教与佛教、民间地方神灵也都生发出送子职能,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张仙、佛祖、观音娘娘、送子娘娘、妈祖等等,她们的庙宇遍及全国各地。 甘肃的公刘庙(周公庙),河南浚县、淮阳、嵩山、山西平遥双林寺、代县、河北新城白沟、天津「天后宫」(妈祖庙)、北京白云观等至今仍在诸神生日那天祭祀供奉或举行「拴娃娃」活动。民间艺术大量作品都就是以表现生子与送子主题的,各种泥捏彩绘娃娃、扣模泥娃、布娃娃、纸祃(印有送生娘娘像)银牌刻制娃娃,其她材料做的娃娃如石膏娃、纸浆娃、画塑娃娃、乞子画符等都在庙会上常能见到。 其中有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就是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二的河南淮阳人祖庙会。庙会期间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祭祀人祖 伏羲,触摸象征女性生殖器的「子孙窑」,买回象征子嗣的「泥泥狗」供在家中,以求生儿育女。天津天后宫的祭祀妈祖庙会上,前来乞子的人烧香祭拜后,要拴回一个「娃娃大哥」彩塑童子像(俗称「大阿哥」),作为家中子嗣中的老大,并希望她能够为乞子人家带来老二、老三。甘肃公刘庙、山西双林寺庙、代县杨家祠等,都就是以泥塑偶人、面花、布娃娃等物进行乞子的庙会所在地。西北地方剪纸艺术中的抓髻娃娃就是一种生育巫术的表现,大量的民间艺术中的鱼鸟纹样、乞子所用的娃娃──泥娃娃、布娃娃、银或铜、铁娃娃像与各种面塑、剪纸及其她艺术品,都具有生殖崇拜与乞子的意义。 宗教信仰

台湾民俗

台湾的民俗风情 摘要:本文通过对台湾民俗风情的介绍,为更多的人展现了我国宝岛台湾的地方特色,从宗教信仰到衣食住行,都具有当地地方特色,了解了这些民俗,才更能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宝岛台湾。 关键词:台湾,民俗风情,信仰,传统,特色 宝岛台湾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最长达394公里、东西最宽为144公里,呈纺锤形,是我国的多岛之省。 一、宗教信仰 台湾的民俗风情大多保留着闽粤古风。宗教性样的盛行是台湾民俗的一大特色。 台湾的寺庙多、信徒多,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地方,共分为佛教、道教、基督教、摩闷教、回教、印度教等,不仅崇向传统信仰,还接受外来宗教思想,也就形成了许多宗教的发展。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中国人因注重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所以常将他们神格化供奉在庙里祭拜,如关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道教于17世纪传入台湾,在日据时期,因蕴含中国文化精神,受到日本迫害,信徒只好在佛教寺庙中奉祀道教的神。之后,由于宗教观念宽大,佛教、道教合流,在一个神殿中课同时供奉不同的神,而形成台湾本土的特色。 近来,各方宗教蓬勃发展,除了天主教、基督教外地,还有回教、大同教、天理教等,也都在台湾拥有一片空间。 二、台湾特殊祭祀仪式 台湾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万华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以前会连续上演20天的大戏),3月23日前后是规模盛大的“妈祖祭”,7月整月的“盂兰会期”(各地轮流做普渡)。 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之日举行,行祭地点设在湄州祖庙广场和新殿天后广场。祭典全程约需45分钟,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其程序包括:1、擂鼓鸣炮;2、仪仗仪卫队就位,乐生、

民俗文化艺术节项目策划书

绘六十岁月峥嵘 抒燕园盛世华景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庆燕园风采展 策 划 书 主办方:共青团燕山大学委员会 承办方: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会

一、活动主题:绘六十岁月峥嵘抒燕园盛世华景 二、活动背景: 燕山大学源于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 年。1958 年工业大学重型机械系及相关专业迁至工业重镇市富拉尔基区,组建了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 年成建制独立办学,定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 1978 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原机械工业部四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85 年至1997 年学校整体南迁市。1997 年1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燕山大学。2006年被确定为国防科工委共建高校,现划转为工业与信息化部共建高校。 2010年,是我们的母校建校六十周年的日子。 2010年,燕山大学将迎来建校九十周年华诞。九十载岁月峥嵘,沧桑巨变。燕山大学秉持“厚德、博学、”的校训精神,一路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历代燕大人承前启后,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如今的燕山大学沐浴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春风,焕发出勃勃生机,已发展为以工为主,文、理、经、管、法、教等多学科并进的大学。从工业大学到东北重型机械学院,从渤海湾堡高粱地到雄伟的21世纪楼,几多风雨,几度沧桑,不变的是理想、信念、追求,不改的是学风、教风、校风。燕山大学九十年来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凝聚着几代燕大人的智慧和心血,更凝聚着每一位校友和关心支持燕大发展的各界人士的关爱和奉献。九十周年校庆,将是燕山大学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里程牌,更是燕山大学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我们的校园滋润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成长无愧于我们的学校。年年的心血,年年的新生!我们的继承,会是更华丽的音响! 曾记否?我们的先辈,在恰同学少年的风发意气里,书写了一段又一段不悔的热血青春。 六十积淀,点点滴滴之间深润燕园情怀,方寸盈尺之中昭显大学百态。 身为燕园儿女的我们,走在时代前沿,将百态文化带进校园,创造出处处体现科学文化,并具有全新面貌的和谐燕园,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活动目的: 在燕山大学建校六十周年到来之际,为引导我校大学生深入了解燕山大学的校情文化文化,激发爱校情怀,体现我们对母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展现时代学子新风。 四、活动意义: 身为当代的大学生,关心关注实事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关心关爱校史风情是我们的心声。 举办这次的校庆燕园风采展,有助于身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更好的了解燕大的校史风情,只有更好的了解,才有更好的兴趣,才能滋生更深层次的热爱,才能更热忱的致力于建设燕大、爱护燕大的工作中来。 五、活动亮点: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民俗文化一直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文化一直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不能被否定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那个古老的时代传承给我们的精神,今后祖国的发展应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基础进而发展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工作之外,自发进行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以人们自身为主,从而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人们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释放压力,并达到一定的精神层面满足的娱乐活动。一直以来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来自于丰富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生活,我们的历史也由这样的文化艺术构成,要想发展群众文化,就要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下来。 群众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娱乐文化活动,娱乐文化活动是让人们在工作之余能够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就是这样的生活理念经过历史的发展,衍生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如今,每到节庆日国家都会安排法定节假日,鼓励人们通过节日放松心情。每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艺术,例如俸族的泼水节、回族的开斋节、蒙古族比较著名的那达慕大会等,这些都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体现。在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同时,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艺术类型,应根据传承下来的形式加以保护,例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历史民族文物进行保护;制定相关法律进行约,避免出现破坏、损毁和遣失的情况。 现阶段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出现了一定的缺失现象,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现阶段新鮮科技的信息比较感兴趣,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不深入,没有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魅力,从而产生了一定的错误认识。所以群众文化的发展应当融入和继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这样不仅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也会使社会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稳定发展下去。现阶段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应当注意一定的问题。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而这些文化艺术当中有一部分是不能够借鉴和发扬的,例如殷商时期大型的祭祀活动,在传承历史文化时应当以正确审视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群众文化是经过不断继永、创新、扬弃、积累后发展起来的,它是对一定杜会活动的反映。群众文化的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创新,二是形式创新。一方面,我们要丰富并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思想内容,更好地反映当下群众生活;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也需要表现形式的创新。创新和继承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是新的群众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