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拔高教育】K1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新版)苏教版

【拔高教育】K1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新版)苏教版

【拔高教育】K1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新版)苏教版
【拔高教育】K1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一课《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按照旅游作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

的,但是它不是直线前行,而是有着起伏跌宕的。同时,又不是简单地停

留在对景色的赞美上,而是归结于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

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

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

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教学目标:Array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1.通读课文。

2.运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解,把握所有生字词。

3.查阅关于“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4.了解游记散文的特点,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

5.理清文章的思路,进行归纳。

6.找出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体味妙处。

7.结合课后练习四背诵第八自然段中的一段文字,初步体会作者的写作

意图。

8.质疑,把阅读中的问题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上学年,我们通过“江山多娇”这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宝岛台湾的秀美,南疆密林的神奇,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鼎湖山这个名字大家也许不太熟悉,可是它却和华山、泰山一样饮誉中外,鼎湖山泉水丁冬,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

一、请学生介绍“鼎湖山”

它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文中的七星岩)齐名。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在此铸过鼎,于是改名。鼎湖山风光秀丽,林木葱茏,生长着许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着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一颗明珠”。

二、字词:(投影)

(一) 1易读错的字

①肇庆zhào②泠泠淙淙cóng③怅惘chàng wǎng ④古刹chà

⑤菩提pú⑥汩汩gǔ⑦拾级shè

(二)易写错的字

⑴宛如⑵迸跳⑶雀跃⑷身不由己⑸佯作⑹驻目⑺安详

⑻应答⑼嬉戏忘返⑽可见一斑⑾繁花似锦⑿生意盎然

⒀绿阴如盖⒁分辨⒂清晰⒃清脆⒄雄浑⒅诞生

⒆繁衍⒇新陈代谢(21)万籁俱寂

(三)近义词组

(1)宛如:如同; 似乎; 犹如; 宛若; 仿佛

三、检查朗读

2“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板书)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1.诵读要领:一、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二、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以情带声,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文章的美感,

三、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

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2.读前准备:独自按朗读要领轻声试读,边读边思,边思考边批注,力求理解思想、感情、内涵。(老师范读、范讲课文前二段,讲解内容具见书。请学生们认真倾听,领会诵读、评点要领。)学生自由朗读、评点余文。

3.请同学们站起来,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看哪个同学读得好。并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写法、内涵等方面谈。(学生大胆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下面,每组学生各齐读2段,注意诵读要领。(老师对诵读进行评价)

四、整体感知

1.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而谢大光却写得与众不同。与众不同在哪里

呢?提示:从课文题目中找两个关键字?(听”和“泉”)(一般的游记,

写景以视觉为主,而本文却突出听觉)非常好,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

“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那么这“听泉”

二字也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板书)

1.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

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记文章的概括方法。再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

的? (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2.对,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谁来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七星岩——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寺旁客房)

3.这种写法叫做(移步换景)作者从各个角度来写泉,就逐渐把山泉的形

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

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黄昏——晚饭后——夜间。)

4.谁来概括本文顺序:(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板书)

5.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请根据

地点的变化及相应的内容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第4—7段)从补山亭仰望,在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寄宿客房,从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投影)

五、研读品析

1.老师在课前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可以先请教大家吗?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

声)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

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不是)

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

(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

4.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

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指名诵读2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

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青山幽泉,

了?

5.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

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

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

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

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6. 阅读文章第八段,思考:作者在鼎湖山听泉,

听出这样的内容?

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作者听到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

死亡”等等。(山泉是山的灵魂)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1.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2.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8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

一、自学检查(生字词默写,第八段背诵)

二、合作探究

1. 文章开头交代游览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

2.赏析第二部分

(1)见到时隐时现的山泉,你会联想到什么?

(2)登山使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身心了无杂尘”,你有过这种体验吗?(3)在山上补山亭内有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半点尘,上来更有碧千寻”,这是什么意思呢?

3.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段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尽管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但庆云寺作为鼎湖山历史文化的象征,同时作为鼎湖山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有必要对它做简要的介绍,更何况庆云寺周围的美景,也是鼎湖山美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写庆云寺的两节文字不能删除。

三、品读赏析

什么时候人的听觉最灵敏感觉最细腻?应是深夜听水声时。这个水声,可以是“雨打芭蕉叶”,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可以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也可以是坐着夜航船,听着一路的桨声,聊着一路的闲话。可惜,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东西古老的享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让我们借谢大光的笔,来感受一下入夜时分,万籁俱寂,在古刹客房中倾听泉声的美妙之处吧。

(一)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后三段。2.学生自由朗读后三段。

3.指定两人次朗读后三段“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4.全班朗读“那柔曼如提琴者……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

5.快速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

(二)研读第八段

1.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

2.点明“万籁俱寂”有什么作用?(以声衬静,也是听得分明的原因)而白天的“浑然一片”与夜晚的层次分明间就构成(对比)

3.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美妙的,美妙在哪儿呢?

美妙在“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像琵琶一样清脆的”、“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4.“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6.比较阅读并分析

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

1)第8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这就是比喻的好处。]

2)再与下面一段做比较: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上段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课文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课文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5.作者为什么用乐声来比拟泉声?为什么先以乐声比喻,再举本体?请大家讨论后回答。(作者用乐器作为喻体,为后面进一步把泉声比作交响乐作准备。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7.“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指作者的心,由于他对泉声的解读,才使各种声音显示出意义。)

8.作者从泉声中所感悟到了人生哲理。请再次朗读“在这泉水的交响乐中……灵魂”你能说说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吗?

(作者从山泉的鸣唱中感悟到了岁月的过去现在,历史的古往今来,生命的新陈代谢,总的来说是感悟到了主旋律——人生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启迪)

9.为什么说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因为它“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没有泉水,就没有鼎湖山的绿树青苔、古老庙宇,就没有鼎湖山的历史文化和优美风光,是泉水造就了或者说成全了鼎湖山,所以说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

9.齐读最后两段,这是全文的余韵,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既

写了自己对似梦似醒的夜的回味,又写了对鼎湖山的祝愿;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是孕育生机的。作者也要像山泉一样热爱生活,奋发有为,号召人们以纯净的心灵在岁月、历史、生命中日夜欢歌,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体会语言美。文中的妙词佳句比比皆是,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说说好处。

如:语言典雅,文白兼用、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2段“进山方知泉水非止

..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缝隙,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用词准确,描绘细致、修辞多比喻拟人——1段“泉声极清朗(

...清脆响亮).,

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

...(活泼)迸跳(动感强烈)的影姿……” 2段“那半含半露(神态)、欲近故远(动作)的娇态……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调皮)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可爱)……”描写情态宛然,如此小女怎不惹人怜爱,将山泉比做爱女,怎不令人爱山泉。

联想想象巧妙新奇贴切——课后练习二:因为泉水的流动和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新陈代谢有相似之处。再如4段末尾句,钟声、泉声与老人孩子的声音有相似之处,故而诱发了联想。

归纳语言特点(语言典雅,文白兼用、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描绘细致,修辞多比喻拟人,能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联想想象巧妙新奇贴切、语句富有哲理。)(投影)

三、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作者从历史观和美学观的高度昭示人们:生生不息,就是历史;孕育生机,就是美感

(学生再次品读课文,重点感受作者是如何在写景中融入对生命的感悟。)2.延伸:从学习这篇散文中,你学到了哪些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如:游踪为序,时空明确。——欲扬先抑,突出主体。——移情山水,写出感情。——语言凝练,描写生动。——感悟哲理,升华主题)请同学们课后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四、作业

1.背诵备默。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三个写景的句子。

3.完成课时创新练习。

4.日记:游记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所写的地方学生没有去过,不熟悉,讲的时候怎么办?我个人认为,一就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读来理解,通过朗读品味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感受优美的意境,体验人生的哲理,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二就是要注意迁移运用、拓展延伸,把涉及到的相关中考题整合起来,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加大练习的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