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辊轧机辊系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六辊轧机辊系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万方数据

总第158期冶金设备2006年8月第4期

用ANSYs有限元法建立的三维六辊轧机辊系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单元总数为26808个,节点总数为50997个,约束点有6个,分别设在工作辊、中间辊及支持辊两端轴颈中心点上,约束其水平位移,并在一端轴颈中心点上施加轴向位移约束;在支持辊两端轴颈中心点上,设为固定约束。外载为作用在工作辊上轧件宽度的轧制力(按均布载荷考虑)及工作辊、中间辊两端轴颈中心点上的弯辊力。此有限元模型采用1/2辊系模型,其力学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且有效地缩短了计算时间。

图1六辊轧机辊系变形模型

2.2接触问题的分析

用ANSYS有限元法对模型做非线性分析的关键在于接触问题[5]。图1的模型中中问辊与支持辊、工作辊的接触面均设置为柔一柔面面接触。

ANSYs提供了两种对于面一面接触单元的接触算法;罚函数法和扩展拉格朗日算法,后者是为了找到精确的拉格朗日乘数而对罚函数修正项进行迭代,这种算法不易引起病态条件,对接触刚度的灵敏度较小,但是有时需要更多的计算时问。接触力的计算如下:

对于罚函数法

r0F>0

只2i即g,;≤oq)

对于扩展拉格朗日算法

F。=min(0,K?gr+鼠+,)(2)式中g厂接触面间的间隙值;

K——表面间的接触刚度。

K的选取对计算的收敛性和计算结果有很大的影响,K取小了,则辊间渗透严重,与实际不符,取大了,则易出现不收敛。ANsYs给出的K的选择范围:

K=(0.0l~10)?E?£(3)式中E——接触材料的杨氏模量,若两种材料——6——

不同,取小者;

£——特征接触长度,取决于问题几何形

状的特征性。

可以看出,ANsYs给出的砭范围较大,实际计算中需反复计算才能确定,佛+。为第i+1次迭代中拉格朗日乘子力,其值为

p,=f统+何’Kn。所

I所’≥F删

p…={。。(4)旧I毋I<j。?ID£J7、7

式中何——ANSYS内的计算所得的因子芦<l;

F兀吧Ⅳ_是人为给出的拉格朗日算法

所允许的最大接触透值。

本文在计算中采用扩展拉格朗日算法。

3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3.1仿真结果

轧件宽度为900mm,施加轧制力值为19500kN下分别计算施加工作辊弯辊力为360、180、0、一90、一180kN时的辊缝如图2所示,施加中问辊弯辊力为500、250、0、一250、一500kN时的辊缝如图3所示,中间辊横移量(上下中间辊中心线距离)为0、50、100、150、200mm时的辊缝如图4所示。曰F形、B肼、s分别代表工作辊弯辊力、中间辊弯辊力、中间辊横移量。

辊身长度,rnm

图2不同工作辊弯辊力的辊缝值

辊身长度,mm

图3不同中间辊弯辊力的辊缝值

3.2板形分析

用上述计算结果分析六辊轧机工作辊弯辊、中间辊弯辊、中间辊横移的辊缝凸度和边降见表1、2、3。

 万方数据

魏娟等:六辊轧机辊系变形的有限元分析2006年8月第4期

图4不同中间辊横移量的辊缝值

表1不同工作辊弯辊力时的辊缝凸度和边降

表2不同中间辊弯辊力时的辊缝凸度和边降

表3不同中间辊横移量时的辊缝凸度和边降

从表1、2、3可以看出,随着工作辊、中间辊正弯辊力和中间辊横移量的增大,有载辊缝的凸度和边降呈下降趋势,而且工作辊弯辊对凸度的调节域明显大于中间辊弯辊及横移。这是由于中间辊弯辊力、横移所引起的工作辊辊缝凸度的变化均由中间辊挠度的变化传递给工作辊,因而也降低了轧制力波动所引起的辊缝凸度的变化,同时在工作辊正弯辊力过大时也易引起负凸度。

中问辊横移缩短了辊间接触长度,但在辊端头部产生压力集中,造成较大的端部变形如图4,易造成磨损较快的缺点。为了提高六辊轧机的板形控制能力,现场生产中往往联合使用中间辊横移和加弯辊力的方法。分析表l、2、3中的凸度变化情况基本可以得出:每lOkN的工作辊、中间辊弯辊力分别产生大约1.7斗m、O.07斗m的板凸度变化;每1mm的中间辊横移产生大约0.08斗m的板凸度变化,这与现场观察到的调控情况基本一致。

4结论

1)利用ANSYS建立了六辊轧机辊系变形有限元模型,其力学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且有效地缩短了计算时间。

2)分别计算了不同工作辊弯辊力、中问辊弯辊力和横移量下辊系的弹性变形,并计算得出有载辊缝的凸度及边降值。

3)通过计算分析了不同板形调控手段对板凸度和边降的影响,分析得出每10kN的工作辊、中问辊弯辊力分别产生约1.7斗m、0.07斗m的板凸度变化;每1mm的中间辊横移产生约0.08斗m的板凸度变化,这一凸度调节制度对现场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明东,王国栋译.高精度板带材轧制理论与实践[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9

[2]何安瑞,张清东,许健勇等.1800一虚拟轧机板形控制性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V01.26(1):91~94

[3]白金兰,王军生,王国栋等.六辊轧机辊间压力分布解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5,V01.26(2):132~136[4]王刑,胡锡增,欧阳金明等.SC—HC轧机辊系变形的有限元分析[J].重型机械,1994,(6):34~36

[5]刘华.铝箔轧机辊系变形的有限元计算[J].新疆有色金属,2004,(7)(增):39~41

[6]徐建忠,张军,张凤琴等.工作辊弯辊力对热轧带钢凸度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2003,V01.15(5):23~27

[7]c.w.Knight,s.J.Hardy.Finiteelememmodelling0fstripcu“atureduringhotroUing.ImnmakingandSteel—making[J],2002,V01.29(1):70~76

(收稿日期:2006一03—09)

一7一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