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

教育知识重点

第一章小学基础教育

一、教育概论

(1)狭义的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4)教育的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是其本体功能,促进社会发展是其衍生功能

(5)教育的目的:教育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映教育对人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向的要求。

(6)教育目的的作用:

(1)规范功能: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了学校管理

(2)激励功能:是一种激励的力量

(3)选择功能: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4)符合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5)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教育目的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取向:把个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

的根本价值。代表人物有: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9)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其确立依据:

(1)德育: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

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

的行为习惯。

(2)智育:是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

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二、教育历史

1.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体现天或神的意志

(2)生物起源说: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代表人物有:列托尔诺、

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的。代表人物:孟禄

(4)劳动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代表人物:凯洛夫、米丁斯基。

2.教育的发展(标志性事件):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最初的学校被称为庠、序、学、校;西周时期六艺由六门课组成,即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成为儒家私学的创始人;两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元时期《四

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固定格式为八股文,直到1905年科举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兴学校。

3.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

(1)阶级性:统治者享有受教育权,被剥削阶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2)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权威通过教师、牧师的权威,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

(3)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

(4)刻板性:教育和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5)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受教育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4.近代以来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三、教育的世俗化

四、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5.现代以来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教育学的历史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主要通过《论语》来体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人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由后天形成。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教学思想:

A.主要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产婆术”,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2)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哲学家治国,培养哲学王。他把人分成三种等级:a.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b.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

人;c.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

(3)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

行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

B.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应该适应自然

(2)卢梭:代表作《爱弥儿》,主张自然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才是好的教育。他甚至提出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3)裴斯泰洛奇: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

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

(4)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主张“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班,观念和知识来自后天。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

(5)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

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

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山,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6)杜威: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强调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由此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

经验,主张“从做中学”。同时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

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7)凯洛夫:代表作《教育学》,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总结了苏联20实际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

理论四个部分。

C.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

(2)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3)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4)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又发展成《教育心理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我和体系由此确立。

(3)教育心理学之于教育实践的意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交接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发展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小学教育

(1)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1)全民性: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2)义务性:只要达到一定年龄(6~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3)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2)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

(2)在智力发展方面的启蒙作用

(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3)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5)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1)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

(1)探索性(2)科学性(3)创新性

(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育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

(2)教育调查法:通过对小学教育的有关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

法、访谈法、查阅法和填表法等

(3)教育实验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

方法

(4)个案法: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对特殊或典型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来认识该案例的现状或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

(5)历史法:研究者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6)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

(3)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兴方法:

(1)教育行动研究: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

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分为:前摄性行动研究(实施

行动先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和应答性行动研究(与前者相反)。

(2)教育性质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地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

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3)教育叙事研究: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讲述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等)

(4)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5)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般来说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表述)

选题、查阅文献、形成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控制研究条件、执行操作定义、必要的过程监控与调整、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成果表述。

(6)小学教师的职业角色与专业发展

(1)小学教师的职业角色: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学科专业素养:是基础性要求。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运用基本的技能,深入理

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等。

(2)文化素养:必须有广博的文化素养。

(3)教育专业素养:要敬业,这是专业素养的第一要素;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要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理论:

(1)三阶段发展论:是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分的。包括关注生存阶段(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怎么看我”)、关注情境阶段(关注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关

注学生阶段(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2)五阶段发展论:新手(教师获取教学所需知识和技能)、进步中的新手(教师将实践经验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胜任型(能按个人想法自由处

理事件,能强烈感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能手(对课堂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反

应有敏锐的直觉力)、专家(以直觉的方式立即作出反应,轻松流畅的完成教

学任务)。

(3)原型发展论:斯腾伯格认为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就是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所以教师的发展过程就是由新手到专家的过程。

PS: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解决教学问题的高

效率、对教学的洞察力强。

(4)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

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

四、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五、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六、专业人士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七、网络远程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

八、教师成长记录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动力

第一章学生指导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1.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基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分为4个阶段:A.感觉运动阶段(0~2岁):初生婴儿只能靠感觉与动作(口尝、手抓)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与别人是分别存在的。B.前运算阶段(2~7岁):开始用语言符号吸收知识,可以用简单符号从事思维活动。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能依据具体事例从事推理思考。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儿童能运用抽象的、呵护形式逻辑的(演绎或归纳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体现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不平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4)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体差异性:个体之间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性

2.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由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由笼统性向精确性发展,由表面特征向本质特征发展

(2)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由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由具体形象记忆向词的抽象记忆发展

(4)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过度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四年级(9~10岁)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3.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1)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关系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上升期(一到三年级)、平稳期(三到五年级)、第二个上升期(五到六年级)

(2)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具体表现为: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关系的认识)、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评价,是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和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

(3)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4)小学生社会性发展:表现在社会性认知、社会性交往

A.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

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

B.社会性交往:主要对象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与父母之间:双方交往时间减少,

发生冲突数量减少,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由直接控制转为引导、教育,要求他们自

我控制、自我监督。与老师之间:由完全崇拜到有自己的想法和评价。与同伴之

间:通过解决个人与集体的矛盾解决个人与伙伴之间的矛盾,他们能更好地理解

他人的动机和目的。

4.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1)遗传素质的作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别差异的重要因素;遗传素质仅仅为

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2)环境的作用: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它的作用:使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成为现实;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学校教育的作用: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效果较好;它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它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

二、小学生学习指导

1.学习的心理实质: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分类:信号学习(第一层次)、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A.智慧技能:是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B.认知策略:即学会如何学习

C.言语信息:即我们通常说的“知识”,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D.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3.学习的基本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旺夫过程习得的。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5)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倡导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7)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维系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4)个体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A.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B.沉思型与冲动型 C.幅合型与发散型

(2)智力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3)性格的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

(5)学习策略的培养(定义、分类):

(1)定义: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的特征有: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

(6)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

(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原则、个人自我效能感。

(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

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7)学习兴趣的培养:

(1)改革教法,指导学法,激发兴趣:改革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2)渗透情意因素,激发兴趣,帮助人人成功: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运用情感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按计划学习的习惯(2)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3)独立钻研、善于思考的习惯(4)自学的习惯(5)合理把握学习过程的习惯(6)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7)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小学生品德发展指导

1.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是个体品德形成的核心成分。

(3)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到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形成与否的重要标志。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在体验中逐渐领悟道德情感(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4)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儿童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把外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仅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2)权威阶段(6~8岁):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这个阶

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补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8~10岁):是自律道德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4)公正阶段(10~12岁):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

4.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5.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1)有效说服:利用证据,以理服人;发挥情感,以情动人

(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

去发现自身的价值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

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

四、学生健康指导

1.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

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合理的期望值

(2)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

(3)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

(4)具有与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

(5)具有健全的人格

3.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儿童多动综合症(2)学习困难综合症(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4)儿童厌学症(5)儿童强迫行为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5.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通过强化的手段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举手回答问题,老师鼓励,那么举手回答问题的出现频率提高)

(2)代币奖励法:用一种象征性强化物替代货币奖励的方法

(3)行为塑造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的方法

(5)暂时隔离法:当儿童有不良行为发生后,立即将他置于与其他儿童隔离的地方,直到定时器响了以后方可离开

(6)自我控制法:让学生运用学习原理对行为实现自我控制的方法

6.行为训练的基本技术:

(1)全身训练的基本技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好气愤。

(2)系统脱敏法:当某些人对某些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3)肯定性训练: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的真是情感和观点

7.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即理性情绪疗法):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感情和行为大部分取决于本人对周围世界的解释、想法和认知模式。即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及行为反应。主要的代表是艾里斯,他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他提出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通过调整认知,改变行为。这种方法对于帮助小学生消除因认知不正确带来的心理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二章班级管理

一、班级与班级管理概述

(1)班级的概念:是学校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把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同或相近,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组织。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

(2)班级的历史发展:

(1)个别教学:特点在于其组织结构不固定,没有稳定的班级或小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进度、方式都不尽相同。

(2)班级授课制:即班级教学,就是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年龄、知识水平大体相同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班,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进行教

学的形式。是最广泛采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

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3)班级的改革:道尔顿制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彻底改造,柏克赫斯特提出将班级打乱。

(4)我国学校教育最早采用班级教学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3)班级的功能:

(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A.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B.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C.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D.提供角色

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A.促进个体发展,包括认知、情感、兴趣态度、社会技能等的发展B.满足个体需求C.诊断与矫正个体人格发展

(4)班级管理的功能(意义):

(1)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2)班级管理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3)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4)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5)班级管理的内容:

(1)对班级整体活动和整体工作的管理(2)对学生学习的管理(3)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4)对学生增强体质和卫生保健的管理(5)对学校内外课外活动的管理(6)对班级财务的管理(7)其他方面的管理

(6)班级管理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班级平行管理:是指利用集体与个人相互影响的关系,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

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班级民主管理: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班级目标管理: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

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

二、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与方法

1.班级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班级管理过程是指班主任为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的,组织领导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有效控制和把握班级工作进程,保证班级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动态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1)班级管理计划:指确定班级管理的目标和拟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要求、步骤和方法。是班级管理全过程的起点和指南

(2)班级管理的实施:指班主任组织全班学生完成班级管理计划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是班级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

(3)检查:是对班级管理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是实现管理计划的重要保证

(4)总结:是班级管理过程的最后缓解,同时又是承上启下的缓解,是下一步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2.班级管理的方法:

(1)目标管理方法:班级管理者通过目标设置来规定集体活动的方向,用目标来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它的作用:A.可以是班级全体成员都成为管理者 B.可以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C.可以使班级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更为主动

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熟度的不同,分别采用自上而下

(低年级)和自下而上(高年级)的方法。

(2)制度管理方法:班级管理者通过制定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以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

它的作用:A.引导作用 B.警示作用 C.纠偏作用

班级制度的制定:A.要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配合 B.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C.各种制度的内容要明确具体

D.要经过班级全体成员的充分讨论

E.制定的

规章制度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3)民主管理方法:指班级管理者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发动被管理者积极参与管理活动,以完成各项任务的管理方式。

它的作用:A.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B.可以使

学生从小受到民主的熏陶,有利于养成民主的作风 C.能够体现师生平等,有

利于师生之间思想与情感的沟通,营造和谐班级的气氛,为教育教学提供环

境条件,可以间接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学生自主管理方法:指班级管理者让班级成员依据教育目标的要求以及自己和组织自身的特点,独立自主地管理班级活动的管理方式。

它的作用:A.有利于促进班级组织与每个学生个性之间和谐发展 B. 有利于

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方法的要求:A.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 B.让学生自主确

立班级目标,自主制定班规 C.试行“班委竞选制”、“班干部轮值制” D.

班级事务实行“包干负责制” E.实行“学生品德行为规范考核制” F.建立

“班级教导会”制度

(5)情感沟通方法:通过情感互访或情感交流来达成默契、理解和实现管理意图的沟通方式

三、小学班级日常管理

1.班级日常管理的意义:

(1)日常管理为班级创造有序的生活环境

(2)日常管理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切入点

(3)实施日常管理就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2.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

(1)思想常规管理:小学时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他们的

基本思想进行引导、教育、规范,是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

(2)纪律常规管理:包括到校出勤的纪律;课堂学习与自习的纪律;可见粮草及休息的纪律;晨会,包括一周一次的升旗仪式纪律;班级卫生值日

(3)学习常规管理:把班级学生的学习活动管理好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

(4)活动交往常规管理:班主任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基本行为举止予以训练、要求和规范。包括日常行为常规训练、与人交往常规训练

(5)环境卫生常规管理:训练学生讲究个人卫生和形成学生保持教室、校园及其他公共环境卫生的意识及习惯

(6)安全常规管理:安全问题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3.当前我国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重规划制度管理而轻人性化管理;重课堂教学管理而轻课外活动管理;重封闭性管理而轻开放性管理;重经验型管理而轻科学性管理

(2)班级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应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四、小学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的概念:是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2)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3)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

(3)班主任的任务与职责:

(1)班主任的任务: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按照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全面关心、教育和管理学生,使他们的

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长大能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社会主义公民

(2)班主任的基本职责:对学生进行品德工作;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管理班级体,指导少先队工作;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4)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是保证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了解和研究学生采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有:共同奋斗的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集体舆论、高度的凝聚力。

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组建班集体阶段、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班级积极分子涌现,班级核心初步形成)、班集体形成发展阶段、班集体发展成熟阶段。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及方法: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包括优秀生的教育工作、中等生的教育工作、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4.建立学生档案:分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5.组织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包括统一科任教师的影响、学校领导的教育影响、班委会的教育影响、少先队的教育影响、家庭的教育影响、社会的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步骤有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5)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是指班主任胜任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品德、知识、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条件

(1)思想道德素质(最重要)(2)知识能力素质(3)心理素质(4)身体素质

五、班级活动的管理

1.班级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交往及良好个性的形成

(2)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巩固与发展

(3)有利于改变社会风气,维持和发展社会的稳定

(4)有助于活跃学生生活,缓解学习压力

2.班级活动的内容:

(1)德育活动(2)学习活动(3)科学技术活动(4)体育活动(5)文学艺术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

3.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

(1)晨会活动:升国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时事政策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2)班会活动:班级例会和主题活动

(3)班级其他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传统文化

4.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要注意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相结合

(2)要注意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3)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4)要注意与各学科相关知识相结合

(5)要注意与各类节假日和纪念日相结合

5.组织班级活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小学生年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针对班级学生的思想实

际存在的问题

2.教育性原则: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富有教育性是班级活动的内在追

3.主体性原则:全体学生都是班级活动的主题

4.多样性原则:活动内容与形式多样性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5.计划性原则:必须从形势需要、学校计划、本班实际、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出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完整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 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

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1.教育的本质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小学语文

云南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 (一)清末小学开设国文科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弟子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就是最早的课程。此 后,《四书》、《五经》长期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古代,我国有语文教学而没有语文学科,语文是和史学、伦理学融于一体的。明清时学校课程是以习作八股文为重点内容。 我国最早的蒙学识字课本是西汉的《急就篇》,之后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影响深远,比驰名西方的夸美纽斯的课本早一千多年。 鸦片战争以后。“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小学制度。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有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1907年公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的教授科目里有国文科而无读经科.标志着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开始进入学校课程。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规定初小和高校均设国文科。

(二)五四运动以后“国文”改为“国语” 1920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通令全国各国民小学将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即白话文。小学语文课程从此称“国语”科,实现“言文一体”。这是划时代的变化。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全国教育会联合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于l923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课程纲要《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国语教学内容包括语文、读文、作文、写字四项,要培养听、说、读、作、写五种语文能力。 (三)建国之初“国语”改为“语文” “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此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而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建国后语文界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 1.1950年,关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初步形成; 2.1953年,批评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的缺点.但又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3.1956年,比较全面地阐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提出小学语文科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 4.1958年,片面强调语文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语文基础训练被“政治化”; 5.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

教育知识重点 第一章小学基础教育 一、教育概论 (1)狭义的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4)教育的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是其本体功能,促进社会发展是其衍生功能 (5)教育的目的:教育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映教育对人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向的要求。 (6)教育目的的作用: (1)规范功能: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了学校管理 (2)激励功能:是一种激励的力量 (3)选择功能: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4)符合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5)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教育目的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取向:把个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

的根本价值。代表人物有: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9)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其确立依据: (1)德育: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 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 的行为习惯。 (2)智育:是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 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二、教育历史 1.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体现天或神的意志 (2)生物起源说: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代表人物有:列托尔诺、 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的。代表人物:孟禄 (4)劳动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代表人物:凯洛夫、米丁斯基。 2.教育的发展(标志性事件):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最初的学校被称为庠、序、学、校;西周时期六艺由六门课组成,即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成为儒家私学的创始人;两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元时期《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考点梳理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 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做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的属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测试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独立性 教育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这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3、学校文化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30×1’=30分、辨析题:4 ×5’=20分、简答题:5 ×6’=30分、材料分析题:2×10’=20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 第一章:教育基础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我国小学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小学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 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小学智育 、小学德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小学生的安全指导 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 、班级和班集体 、班级管理 、班级活动 、少先队活动 、课外活动 、班主任 第四章: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第五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案 、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1 第六章:教学实施 、教学概述 、教学过程 、小学教学原则 、小学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章: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无名氏:《中庸》 无名氏:《大学》 (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 创立条件: 、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 创立的标志: 、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主要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2 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康德:德国哲学家 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洛克:英国哲学家 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2018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

2018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 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四个标志性事件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 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 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 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 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完整版)2019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真题: 材料解析: 1、对“教学即对话”的理解,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定位。 2、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课堂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 2、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五、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怎样教育学生。 4、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 5、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6、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两个设计。 7、对于课堂吵闹现象老师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十、如何创建优良的班集体?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 3、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4、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教材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基础性 3、义务性 4、全面性 二、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 6、系统性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三、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5、联觉。 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理解性;3、整体性;4、恒常性。 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持性;4、自制性。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考点一:教育研究基本方法【出题类型:单选题】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 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 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是研究人员以“旁观者”身份观察,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 非结构式观察则是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多用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全面调查就是用来调查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全面情况,如对某一地区学龄儿童的普查,对某一学校全面情况的调查;重点调查是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如

为了了解农村中学学生的流动情况,可选择学生流动较多的农村中学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借以推断、说明总体的一种调查,如要研究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数学成绩;个案调查是对一个单位、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果这种研究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又叫跟踪调查。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进行教育心理实验的方法。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史料分为文字和非文字两种。历史法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 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查和反思。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个案研究是指个案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叙事研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师自传型叙事,即通过教师个人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促进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生长。 考点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出题类型:单选、简答】

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重点分析

了解分析总体考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学科目二也就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总体考情。整个考试总分150分;时间为120分钟;题量为26道题:其中20道单选每道2分,3道简答每个10分,2道材料分析每道20分,1道教学设计题40分。总体来说,题量并不大,对于120分钟而言,时间是非常充足的。 展开章节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基础(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150分中占到45分左右,占到了30%的比重所以要全题型备考,所谓全题型也就是单选简答材料各种题型。) 第一节历年没考过,所以大家只需要做到答题了解即可;第二节历年只考过一道,2014年下考过校长负责制。因此这一节以选择题备考就可以;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考过单选和材料,但是今年再出材料题的概率不大,因此还是以单选题备考;第四节教育研究方法:主要以单选题备考。主要放在具体的方法上。比较方法的不同,这里大家只需抓住每个方法的关键词,考试时能根据关键词选择出来就可以; 第五节教育学基础知识:内容比较多,考试喜欢考,做单选题和简答题备考,还有些高频的考点,教育学的发展中有些主要的人物,历年考过的人物可以放在次重点的地位进行复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还没考过需要大家重点关注);教育与社会部分中教育与文化已经考过,这些可以简单看一下,了解即可。第六节心理学:历年顶多两道单选,考过一次简答题,所以以单选题备考。其中注意、感知觉比较重要,需要大家重点关注,能理解即可。第七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要,考过单选、简答、材料分析,所以这一节还是要以全题型备考。其中课程类型是重点,课程流派历年还没考过,但是还是要重点讲解。关于新课改理念、目标都是考单选题,所以简单看看。而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经常会结合材料来考,或出简答题,所以这些就需要大家重点去看。 第二章学生指导主要以单选、简答备考。这一章在考试中平均占19分,占12%的比例。 第一节主要以单选题备考,重点是要掌握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能题解每个规律的意思及带给教学的启示。第二节以单选简答备考:重点是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单选题,皮亚杰虽然考过,但是他还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人物,还是要重点掌握。第三节:历年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Word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模拟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常见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有()三种形式。 A.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策略研究 B.集中授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C.集中授课、协作学习、策略研究 D.集中授课、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2.主张学生的成功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学派是()学派。 A.人本主义 B.精神分析 C.行为主义 D.认知 3.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4.《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毕业生的英语词汇要求是()。 A.学习800一900个单词和7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B.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约700一800个单词和6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C.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D.词汇不作硬性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5.如果没有(),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眼光,教师的行动研究也就无法启动。 A.教师备课 B.教师学习 C.教师说课 D.教师上课 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翻译为:“君子以他所说的超过他所做的为可耻”,这在当今仍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这句话出自()。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7.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课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A.单向性 B.双向性 C.多向性 D.成员性 8.下面是上海实验小学的一则评语:默默无声的你,总是踏踏实实地干着,拾纸屑、发本子——凡是小队长的工作,你总是抢先完成;每当看到你高高举起小手,大胆地发言,老师真为你高兴;带病坚持学习,又让老师为你担心;每次看到你难受的样子,老师真不忍心。大家知道,你是一个要强的孩子。这则评语主要体现了()。 A.结果评价 B.过程评价 C.定量评价 D.定性评价 9.对于小学生正式群体而言,其内部成员间在价值取向上保持较高的(),而非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较多的()。 A.同质性差异性 B.一致性差异性 C.一致性独立性 D.同质性独立性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

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1.教育的本质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

30题: 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 (二)疏导原则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严要有度; ②严要有方; ③严要有恒; ④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⑥不能迁就学生。 (四)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客服缺点;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①统一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六)因材施教原则 ①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世界; ②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 (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与活力。 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1.语言说服 ①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 ②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③做好引导总结。 2.事实说服 ①明确目的,制定计划; ②做好充分准备; ③加强指导; ④做好总结工作。 (二)榜样示法 ①选好示的榜样(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 ②引导学生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 ③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倾慕之情; ④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调动行为,提高境界。 (三)情感冶法 ①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③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四)指导实践法 ①坚持严格要求;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品德评价法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②发扬,获得学生支持; 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④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种类:实物直观、言语直观、模像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说课讲解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

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 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课程特点是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 主要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实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加强课程与社会联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高中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等。 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法 2、民主管理法 3、学生自主管理法 4、情感沟通法 5、目标管理法 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 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 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 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九、教育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4、教育性原则 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 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十四、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十五、教学原则定义及有哪几个原则?注意事项 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原则: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知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 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 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 给学生以感性的知识。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 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 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 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主动性、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 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 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要求迅速再现出来, 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 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 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 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记》强调“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学生认识能 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之序,是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 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 得最佳的发展。最早见于朱熹的概括“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 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 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 的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 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 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达 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 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 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十六、教学方法 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 法等。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 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 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