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审美教育对创造性人格发展的意义

论审美教育对创造性人格发展的意义

审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本质力量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得到表现的,人的审美情感也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得到体验的。审美教育是优化人的教育,人的优化集中表现为人格的优化,并进而表现为人格的创造性。审美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而创造性人格的核心要素是情感,情感是审美教育通向创造性人格的中介和桥梁。
论审美教育对创造性人格发展的意义
2006-8-15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创造性人格是推动个体创造性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动力支持,而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审美教育是教育范畴中独特又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它对创造性人格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将就审美教育对创造性人格发展的意义作初步的探讨。

一、审美教育与创造性人格

大量研究证实,审美发展是个体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每一个健康的人都有审美发展的潜能和内在需要,因此审美教育也就充分显示出其必要性。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指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并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换句话说,审美教育实际上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现实世界美的事物,美的艺术)影响人,感染人,陶冶人和教育人,使受教育者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其目的是提高和培养受教育者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所谓审美教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变化万千的自然形态和结构,以及艺术品的形式和风格的鉴赏与识别能力;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联想、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发展成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

教育学家认为任何审美对象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具体的、鲜明的形象去感染人,打动人,引起个体对美的感受,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陶冶其情操,使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用具体、形象、鲜明的事物去感染学生,用真实的情感去打动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历练他们的创新意志,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进行创造性行动。

大量的实践活动都表明创造的本质是美的,在创造活动中对美的感受能推动人们去进一步创造,去克服前方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

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实践活动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创造的本质是美的。因此,审美教育必然会对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首次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从那时起,创造性人格这一概念就引起了很多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对创造性人格的研究不断涌现。国外学者吉尔福特,托兰斯,斯腾伯格,威廉姆斯等都对创造性人格进行的详细的研究,国内学者林崇德,董奇,俞国良,段继扬等也提出了一些有关创造性人格观点,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创造性人格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质——审美性,由此也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对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性。

创造性人格也称为创造性个性,是指促进个体创造性发展和创造任务完成的人格特征的总和。具体表现为很多特质,主要有(1)创新性和敢为性,这种敢于突破的个性品质是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的。创造就是在突破旧事物的基础上建构起新事物。因此如果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绝不可能有创造成果产生。只有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人才可能取得创造的成功。(2)独创性。这种特性会促进任何一位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创造出他们独特的产品或成果。(3)想象力。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个体才能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而产生创造性的作品。(4)成就动机。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个体成就动机的支持,因此,成就动机是促进个体创造力发展和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支柱。(5)感知力和观察力。创造性活动以个体较高的感知力和观察力为基础,个体只有具备了这种超常的感知力和观察力,才能观察到不被常人感知的事物,捕捉到事物之间细微的差异和变化,为进一步的创造活动奠定基础;(6)自信心。自信心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推动力,只有具有了充分的自信,人们才能把他们的想象、构想以及才能充分付诸于实践,从而进行创造性活动,完成创造的作品。

由于创造性人格中审美性的重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又有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因此,要培养个体人格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人格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审美教育。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审美教育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

施,美育与学校教育分离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重视智育而忽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由于缺乏正确发展理论的指导,不少学校的审美教育更多地受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影响,把美育误当作知识教育来实施,从而违背了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二、审美教育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格。它通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这过程中,美育以其特有的欣赏活动和创造活动的新颖性、独特性、丰富性、情感性对创造性人格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以及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是审美教育能促进创造性人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个体审美发展研究与人格理论,尤其是人格发展的研究关系密切。早在70年代,美国出版了一部从现代心理学观点和方法出发,切人艺术教育和创造性发展关系研究的力作——《创造性与心智的成长》(Creativity and Mental Growth,1975)。该书把艺术教育看作是一种促进个体创造性发展的教育,以实验材料为基础,具体研究了艺术教育过程中儿童创造性的发展,以及儿童审美发展与他们的人格中其它因素的相互关系。Satis Coleman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林肯学校成功进行了“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就是审美教育与促进创造性的一个典型例证。

审美教育的实质是美感教育和情感教育,它具有四个显著特点:形象性、情感性、感染性和自由性,而审美教育的这些特点都有利于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人是具有情感的主体,因此审美教育的情感性特点能够培养创造主体坚强的意志,例如充沛的激情、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耐受性以及坚持性等,这些都是促进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必要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能促进个体进发出创造的火花。

在欣赏美妙的音乐时,我们的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会对乐曲的意境、韵律等进行审美判断,这个欣赏的过程,就离不开个体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判断力。同样的,诗人写出动人的诗句,作曲家谱出悦耳的乐曲,建筑师设计的经典建筑,科学家的一项项发明创造,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人们怀着饱满的激情,描绘着人生,创造着世界,把人类社会点缀、设计得越来越美。

由此可以看出,审美教育的一些特点(形象性,感染性,情感性,自由性等)决定了美育是促进个体创造性人格发展的重要途径。

美育不仅能使人感受美,而且能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创造的欲望。要培养个体完善的创造性人格,就必须从美育人手。

(一)审美教育可以为创造性人格中的成就动机提供支持

我们都知道,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动机的作用。人们一般都知道,驱使艺术工作者潜心于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力之一来自于他们对艺术美的强烈追求,而实际上致使人们长期潜心于科学研究的根本动机之一也来自于对美的追求。科学史上不乏有出于对美的追求而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例如开普勒和法拉第,所以说,当美成为人们追求创造的动机之一时,审美教育就可为创造的成就动机提供动力支持。

(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个体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一刻也不能少的心理功能,凭借这种功能,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创造者为人类贡献出许许多多鲜活的艺术形象。想象力是科学发明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无法突破常规的阻挠,产生众多的创造产品。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生病住院期间发现大西洋两边海岸线相似,非洲西和南美洲东犹如一张撕成两半的纸,于是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牛顿通过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受到启示而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受到沸腾的开水壶这个现象的启迪而发明了蒸汽机,可见,发明创造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应该说,所有的科学发现发明无不是卓越的想象力的杰作。进行多方面的审美陶冶可以培养想象力的发展。

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艺术为主要媒介,使个体在想象的世界中理解和体验多种多样的情感,人们凭借着想象力、理解力和领悟力对艺术进行欣赏。同时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优美的艺术意境培养个体想象力的发展。审美教育正是借助美的事物和美的作品对人进行刺激与引导,使形象思维得以发展,想象力得到丰富。所以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一幅精湛的艺术著晶,一曲动人的经典乐章,都能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由此可以看出美育有利于培养个体丰富的想象力,它能把受教育者带人想象世界中,使想象丰富和活跃起来,构成现实中没有的表象,从而锻炼和培养想象力,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三)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个体自信心的建立

自信心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推动力,只有具有了充分的自信,人们才能把他们的想象、构想以及才能充分付诸于实践,从而进行创造性活动,完成创造的作

品。以幼儿园为例,目前幼儿园存在很多偏重认知而忽视情感的教育状况,使孩子对幼儿园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要强化对幼儿的审美教育,培养孩子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过分偏重认知教育,忽视孩子的审美情感教育会毁掉孩子的自由想象力和创造才能,不利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四)审美教育可以促进个体观察力的提高

在进行审美教育过程中,需要个体具有较好的观察力,从而培养个体善于观察和捕捉人与事物的情绪变化和细微特征,培养独特的悟性。康定斯基曾说过,某位特别敏感的人,一尝到某种果汁就获得了“蓝色”的感觉,这带有先天性特征,但这种敏感性不仅仅是一种先天禀赋,它还有赖于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多方面的美育熏陶,正是提高感知能力和观察力的最佳手段,通过音乐、绘画训练可以培养个体对韵律、节拍、线条、色彩等特征的敏感度以及感知能力。通过审美教育,那些普通人也许感知和观察不到的物质和特征逐渐可以为受教育者所扑捉。

(五)审美教育能够发展个体的独创性,也就是人格中的求异性

独创性和求异性是个体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具有独创性及求异性的人不满足于已知的世界,对一些新鲜的事物和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敏感性和浓厚的研究兴趣,不断寻求一些与常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能从多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新事物和新方法,表现自己独特的理念和创作题材,从而促进个体独创性、求异性的发展。

(六)审美教育能够历练个体的敢为性

审美教育自由性的特点,为创造性人格中敢为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这种自由性能促使个体不受冲突的干扰,经常突破常规,超越习惯,勇于挑战权威,不满足于即成的结论,喜欢从已知中探求未知。也就是说,通过审美活动,个体能发展有助于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敢为性。

由上述六点可以看出,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性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仅和创造性人格中主要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而且还能够促进它们的发展。这几个主要特质使人们通过亲身的情绪体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共鸣。创造活动的发生离不开审美的影响,科学史上无数科学家倾心艺术且在艺术上很有造诣,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向我们证明:一个人的创造力与他的审美能力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直接

关系到他的创造力水平。科学家和艺术家之所以能够潜心于创造活动并最终有所成就,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美都有很强烈的追求,他们在创造活动中都受到了美的指引。因此审美教育是开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和发展创造性人格的最佳途径和手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