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

指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

(一)医院感染

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

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2.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于传播因素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其中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和经土壤传播。

3.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一般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引起的传播三种。

(二)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进入易感者体内的过程。如经性接触造成的HIV病毒、淋病、梅毒的传播,由含麻疹病毒的飞沫直接喷溅至易感者的眼结膜或眼、鼻、口腔粘膜所导致的传播以及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的狂犬病的传播。经由胎盘的传播属于直接传播。

(三)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1.间接传播

是指传染源和易感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而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或物体表面,或通过接触含有病原体的媒介而传播的途径。

2.飞沫传播

含有病原体的飞沫(>5μm)接触到易感者的眼、鼻或口腔后而被感染称为飞沫传播。飞沫也可通过一些医疗操作而传播,如支气管镜检查或气管插管等。但飞沫因其颗粒较大,只能在空气里短暂停留,故其传染性仅局限于传染源周围(1米以内)。通过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面屏或护目镜等均可有效降低飞沫传播的几率。

3.空气传播(air-borne infection)

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飞沫核(<5μm),在体外存留时间较长,且耐干燥,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浮到远处,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较长的距离和时间。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可以进入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目前所知,结核、水痘包括-带状疱疹病毒(VZV)和麻疹三个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四)经虫媒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经虫媒传播是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而造成的感染,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方式。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虽然虫媒传播在医院感染中不常见,但如果不采取有效防蚊措施,收治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均有可能发生医院感染。

表1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下表为常见法定报告传染病)

三、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现代医院管理中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需普遍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其目的在于降低已知或未知病原体感染传播的风险。标准预防是指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护措施,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知道所有患者的体内物质均可能具有传染性,需进行相应的隔离和防护。倡导医务人员无论身在何地,进行何种诊疗或操作,只要接触患者,均可能存在感染源暴露风险,均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相关概念

1.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发生的暴露风险选用手套、防护服、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安全注射装置、安全注射、被动和主动免疫及环境清洁等。

2.个人防护装备(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和个人防护装备等。

3.隔离技术:采用适宜的技术、方法,防止病原体传播给他人的方法。包括空间隔离、屏障隔离、个人防护装备(PPE)的使用、污染控制技术如清洁、消毒、灭菌、手卫生、环境管理、医疗废物处置等。

4.屏障隔离:是在易感者与暴露源之间采用物理性屏障的隔离措施(如墙体、隔断、隔帘、薄膜)的统称。

5.空间隔离:利用距离与空间将易感者与暴露源进行分隔的措施,如隔离房间。

6.额外预防: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针对特定情况的暴露风险和传播途径所采取的补充和额外的预防措施。如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咳嗽礼节和安全注射等措施。

7.安全注射:对接受注射者做到无害,使实施注射操作的医务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注射后的废弃物不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危害。

8.安全注射装置:用于抽取动静脉血液、其它体液或注射药物的无针或有针的装置,通过内在的设计使其在使用后能屏蔽锐器,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的风险。

(二)标准预防的原则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

2.既要保护医务人员,也要保护患者。

3.根据疾病传播特点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4.所有医疗机构均应普遍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标准预防措施应覆盖诊疗活动的全过程。标准预防的措施不只限于有传染病的患者和传染病医院或感染疾病科的医务人员,因为感染性疾病具有潜伏期、窗口期和隐匿性感染的特点,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因此,不应只在疾病明确诊断后才采取隔离防护措施,而应覆盖诊疗活动的全过程。

(三)标准预防管理要求

1.防护准备

所有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前均应树立标准预防的概念,掌握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应用原则和技术要求。

医疗机构在执业中除了在环境设置和管理中充分考虑到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保障外,还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的、符合标准的、能应对各种暴露风险所需要的防护装备(如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镜、防溅屏、防护手套、隔离衣、鞋套、靴套等),具体要求如下:

(1)在医务人员频繁操作的医疗活动场所和出入口均应设置流动水洗手池、非手触式水龙头,配备手消毒剂和干手纸巾等手卫生设施;

(2)在高风险病区、隔离病区或传染病区应设有专门的防护更衣区域;

(3)防护更衣区域除了配备上述防护装备外,还应设置穿衣镜、靠椅(靠凳)、污衣袋、医疗废物桶以及沐浴设施等;

(4)所有防护装备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按不同型号进行配备,并便于取用;

(5)防护更衣区的出入口张贴防护服的穿、脱流程图;

(6)制订更衣区域的清洁消毒制度与流程,明确岗位职责。

2.手卫生管理

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的手是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是标准预防措施中的重中之重。医院应将医务人员手卫生纳入医疗安全管理,并将手卫生规范、知识、技术纳入临床医务人员的三基培训中。所有临床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除了应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外,还应特别强调“一旦可疑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进行高风险操作或无菌操作时应戴手套,改变操作部位或目的时应及时更换手套,脱去手套后应立即进行手卫生。

尽管不同类型的医院、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诊疗工作不尽相同,但手卫生的时机还应强调如下环节:

(1)下列情况之时:抵达工作场所;

(2)下列情况之前:直接接触患者、戴手套进行临床操作、药品准备、接触、摆放食物或协助患者进食、离开工作场所;

(3)下列情况之间:对同一患者进行不同部位的操作;

(4)下列情况之后:取下手套或取下个人防护装备、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被其污染的物品、接触已知或可疑被血液、体液或渗出液污染的物品,无论是否戴手套,只要有个人躯体需求时,如使用厕所、擦拭或擤鼻涕等。

临床医务人员应接受系统的职业防护培训,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才能将接触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

(四)标准预防措施的应用

1.基于暴露后发生感染的不同风险进行防护

通常情况下,将医务人员感染暴露后发生感染的风险分成以下四类:

(1)按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途径分类

a.空气传播性疾病,如结核;

b.以飞沫传播为主的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c.以接触(直接、间接)为主的传播性病疾,如手足口病;

d.以虫媒为主的传播性病病,如登革热。

(2)按接触的情景进行分类

根据医务人员诊疗操作时的具体情景,分为以下三种:

a.与病人一般接触或暴露于污染环境中,如分诊、触诊、问诊等;

b.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粘膜或不完整皮肤,如口腔检查、穿刺、口腔护理、手术等;

c.有分泌物或污染物喷溅至医务人员身上和面部的风险,如口腔诊疗、气管理插管等。

(3)按感染的风险强度分类

将感染暴露的风险按强度分为三级:

a.低风险:与病人的一般性接触,如导诊、问诊等;

b.中风险:给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如各种内镜、穿刺、注射等;

c.高风险:给传染性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如手术、插管、尸检等。

(4)自身状态

a.自身免疫状态(包括人工免疫);

b.皮肤黏膜屏障是否完整;

c.其他:如医务人员自身处于感染状态,根据风险评估适当回避或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

2.根据感染风险暴露强度的特点进行防护

在日常诊疗活动中,临床医务人员除了在各种医疗活动存在暴露感染的风险外,与所在地区传染病的流行状态也密

切相关。如果在传染病非流行地区,一般医疗活动可能感染的机率相对较小,所以其暴露感染的风险也相对较低,而在某种传染病流行的地区,临床医务人员在一般医疗活动中发生暴露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

3.按照可疑暴露的风险安全需要进行防护

按需防护的理念是基于标准预防的思想,结合临床医务人员操作中可能暴露的风险强度和情景,从安全需求的角度而提出的一种防护方法。

(1)按需防护原则

a.安全、有效、科学、方便、经济的原则,采取按需配备和分级防护的原则;

b.所有人员必须遵循公众意识的原则;

c.面向所有医务人员,所有人员必须参加培训、考核的原则;

d.防护措施始于诊疗之前而不是诊断明确之后。

e.违规必纠的原则;

(2)按需防护的方法

a.基本防护:(临床每一位医务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措施)

适用对象:医院诊疗工作中所有医务人员(无论是否有传染病流行);防护配备:医用口罩、工作服、工作裤、工作鞋、工作帽。

防护要求:遵循标准预防的理念;洗手和手消毒。

b.加强防护:(在基本防护的基础是上,根据感染暴露的风险加强防护措施)

防护对象: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或接触血液体液暴污染的物品或环境表面的医、护、技、工勤等人员;进入传染病区域、留观室、病区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转运传染病人的医务人员、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和其它辅助人员、工勤人员或司机等。

防护配备:医用手套、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镜、面屏、防护服、隔离服或鞋套和靴套等。

c.严密防护:(由于感染的风险特别严重,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额外增加更为严密的措施。)

防护对象:甲类或新发再发传染病患者(如埃博拉病毒病、中东呼吸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鼠疫等)或为原因不明的传染患者进行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痰等有创操作时;为传染病人进行尸解时。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增加使用全面型防护头盔或其它全面型防护器等有效的防护用品。

总之,按需防护对临床医务人员而言,是在标准预防概念指引下,基于临床诊疗操作中不同的暴露风险,根据安全防护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适当、易行且安全的防护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疾病传播途径、感染风险强度及特点及按需防护的原则及方法等综合考虑,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五)个人防护装备穿脱流程(极高风险与高风险暴露)

1.极高风险

极高风险主要针对新型传染性与致死性很高的传染病,头部防护需要额外增加防护头罩。

(1)穿戴顺序

参照2013 年H7N9禽流感、2014年埃博拉病毒病医院感染防控指南,以诊治传播途径不明、高致病性、高病死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新发、再发传染病医务人员防护装备穿脱流程为例进行说明。

步骤1:手卫生,更换个人衣物,穿内穿衣或刷手服,去除个人用品如首饰、手表、手机等;戴一次性工作帽步骤2:戴医用防护口罩,做密合性检测

步骤3:检查防护服,穿医用防护服

步骤4:戴内层手套(检查手套完好性,推荐乳胶手套),覆盖防护服袖口

步骤5:穿隔离服(非连脚)

步骤6:戴外层手套(检查手套完好性,推荐丁腈手套),覆盖防水隔离衣袖口

步骤7:戴护目镜,防护面屏或防护头罩

步骤8:穿防水靴套

步骤9:穿外层鞋套

步骤10:按标准操作流程,由同事协助确认穿戴效果,检查全部个人防护装备是否齐备、完好、大小合适,确保无裸露头发、皮肤和衣物,不影响诊疗活动。

(2)脱摘顺序

脱个人防护装备时,必须至少有一名穿戴个人防护装备(至少包括防护服或隔离衣、口罩、防护面屏或防护眼镜和手套等)的医务人员在场,评估个人防护装备污染情况,对照脱摘顺序表,口头提示每个脱摘顺序,必要时可协助医务人员脱摘装备并及时进行手套消毒。

步骤1:摘防护面屏(防护眼罩)(后侧摘)

步骤2:脱外层隔离衣连同外层手套

步骤3:脱防护服连同内层手套及防水靴套

步骤4:手卫生

步骤5:摘医用防护口罩和一次性工作帽

步骤7:监督员与工作人员一起评估脱摘过程,如可能污染皮肤、粘膜及时消毒,并报告上级部门,评估是否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步骤8:沐浴

2.高风险

高风险与极高风险主要区别在于头部防护不需要额外增加防护头罩。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Technique standard for isolation in hospitals 2009-04-01 发布2009-12-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WS/T 311-2009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 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 、附录B、附录C 、附录D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 、附录F 和附录G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首

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解放军301 医院、山东省立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李六亿、邵丽丽、刘玉村、巩玉秀、王力红、吴安华、胡必杰、魏华、李卫光、贾会学、 张桂花、曹红谊。 WS/T 31 1-2009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

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82 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感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3.2 传播途径modes of lransmission 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 3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hosts 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3.4 标准预防staodard precaotion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 指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 (一)医院感染 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 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医院隔离技术标准标准规范设计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82 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三、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感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3.2 传播途径modes of lransmission 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 3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hosts 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3.4 标准预防staodard precaotion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 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 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 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 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3.5 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 μm)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 传播。 3.6 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 5μm) ,在空气中短距离(l m 内) 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3. 7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3.8 感染链infection chain 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9 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 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3.9. 1 纱布口罩mask 保护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尘、气溶胶、微生物及灰尘伤害的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标准防护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l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SARS病区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要给SARS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做传染病尸解的医务人员。 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 (四)基本防护要求 规范洗手内容: “六步法”洗手 摆式洗手龙头 抗菌洗手液 取缔公用毛巾 加盖污物桶 手套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播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获得的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手套的屏障 ◆戴手套是为了避免与任何可能引起感染的物质接触,其目的是双重性的,既保护医护人员,也保护病人; 应用操作控制 ◆应用操作控制是指以将潜在的刺伤事故发生的可能降至最低的一种操作模式。 ◆用过的针应立即丢入到适当的防刺、防渗漏的利器收集箱内。

职业防护培训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每题 5 分,共 25分) 1. 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时间是( ) A 4小时 B 6小时 C 8小时 D 6-8 小时 2. 艾滋病预防用药应在艾滋病职业暴露尽早开始,最好仔小时内开始 实施最迟不得超过 小时。 A 4小时 B 6小时 C 8小时 D 6-8 小时 3. 艾滋病预防用药的方案是: ( ) A 基本用药程序 B 强化用药程序 C 基本用药程序 + 强化 用药程序 D 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 用药方案 4.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在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 诊疗、护理、卫生工作操作时,要戴( ) A 无菌手套 B 清洁手套 C 双层乳胶手套 D 耐热手套 5. HBV 暴露, 24小时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一支( 400U ),3-4 周再 加强注射一支(400U )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且乙肝抗体检查阴性者 或较低者,于 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最迟 24 小时应接种完毕。 A 4小时 B 6小时 C 8小时 D 10小时 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 5 分,共 25分) 姓名 职业防护培训试卷 层级 成绩

1. 钝器伤的处理流程是:() A 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清洗冲洗污染的伤口和皮肤 B 轻轻挤压伤口周边,让血从伤口向外流,尽量挤净,切忌将污染血挤入伤口深层,并不断用流动水冲洗 C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伤口皮肤 D 暴露的皮肤黏膜,如眼结膜要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避免揉搓眼睛 E 污染衣物:按正规操作脱掉、洗手,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手。 2. 手部卫生包括:() A 洗手 B 手消毒 C 外科洗手 D 戴手套 E 戴口罩 3. 支气管镜(飞沫)检查,医务人员的防护有: A 隔离服、外加防渗围裙 B 一次性无菌手套 C 防渗性医用口罩 D 工作帽 E 护目镜 4. 防保科或保健室应对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建立病历,进行详细登记,记录:() A 暴露时间、地点、经过 B 暴露方式暴露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 C 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D 处理方法及经过 E 是否预防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依从性情况 5.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有以下方面:()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材料WST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1-2009》摘要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附录F 和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19082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WS/T 313 医务职员手卫生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三、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4、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5、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6、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 ,在空气中短距离(lm 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7、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8、感染链: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9、个人防护用品(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1)纱布口罩:保护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尘、气溶胶、微生物及灰尘伤害的防护用品。 (2)外科口罩: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医护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佩带的口罩。 (3)医用防护口罩: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μm感染因子或近距离(<1m)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的使用包括密合性测试、培训、型号的选择、医学处理和维护。

医务人员标准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标准防护措施 一、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医务人员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在发生科室完成):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伤口向下,尽可能自然流出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上传:mishle333 点击次数:303 更新时间:2010-2-17参与讨论该主题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Technique standard for isolation in hospitals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B、附录,C、附录 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E、附录 F和附录 G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解放军 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李六亿、邵丽丽、刘玉村、巩玉秀、王力红、吴安华、胡必杰、魏华、李卫光、贾会学、张桂花、曹红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82 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WS/ 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感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3.2 传播途径 modes of transmission 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 3 易感人群 susceptible population 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3.4 标准预防 standard precaution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勃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3.5 空气传播 airborne transmission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3.6 飞沫传播 droplet transmission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 > 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l 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教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3. 7 接触传播 contact transmission

医院常用的隔离预防技术

医院常用的隔离预防技术 医院常用的隔离预防技术;隔离预防技术,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疫情扩散的基本方法;第一节隔离预防的概述;隔离是阻断传染源传播至易感者的所有路径,而不被其; (一)感染性疾病或医院感染传播的几个;概念;医院感染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感染性疾病,具备一般;感染性疾病和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一般需要具备3个; (二)隔离预防方法的基本分类;目前,隔离预防主要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传染源特点切断其传染途径的隔离措施;一类是保护性的预防措施。 医院常用的隔离预防技术 隔离预防技术,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疫情扩散的基本方法,也是减少或杜绝职业暴露,维护医护人员执业安全与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实施隔离预防技术的目的在于隔离感染源,阻止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之间播散,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为实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操作技术,统称隔离预防技术,隔离预防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方面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节隔离预防的概述 隔离是阻断传染源传播至易感者的所有路径,而不被其感染所采取的各种措施。隔离防护技术应用临床由来已久,1877年美国一些医院把传染与非传染病患者分别安置,采取消毒措施。1910年引入“屏障护理(barrie. nursing)”概念,即在传染病病房,医务人员使用隔离衣,接触病人后消毒剂洗手,对被病人污染的物品消毒,减少病原体传播给其他病人和医务人员的机会。20世纪50年代,综合性医院采取隔离病房收治传染性疾病患者。1970年美国CDC提出按传播途径进行隔离防护分类,如呼吸隔离、接触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隔离等,并为大多医院所采用。我国也非常重视医院隔离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较快进展,2009年4月颁布了《医院隔离技术规》,从医疗建筑分区、布局与流程、传播途径及其防护用品应用等方面进行

传染--隔离病区设置、防护措施及操作常规

隔离病区设置、防护措施及操作常规 传染病区内区域划分 根据污染程度及工作需要,把传染病区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在清洁区和半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分别设立缓冲带,并加装实际的隔离屏障(如隔离门) 各区之间用颜色区分,清洁区蓝色标志,半污染区黄色标志,污染区红色标志,以警示医务人员;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的专用通道;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卸相应的防护用品。 病区的设内外三条走廊,内走廊为工作人员专用,外走廊为病人和污物通道。进出隔离病区的各类人员、不同物品,应按规定走专门的通道,按规定的方向流动。医务人员、清洁的医疗用品应走医务人员专用通道,遵循由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流向,除非经过规定的消毒处理,不得逆流。 隔离病区必备的设施 (1)入口处必须设有通过间,防护用品柜置于不同的区域。 (2)有专用的洗手设备和单独的卫生淋浴设备。 (3)配备专用的消毒设备及消毒药剂。 (4)配备盛装各种污物的带盖污物桶、封闭式的污物车。 隔离病区的通道管理 进出隔离病区的各类人员、不同物品,应按规定走专门的通道,按规定的方向流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务人员、清洁的医疗用品应走医务人员专用通道,遵循由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流向,除非经过规定的消毒处理,不得逆流 设置病人专用通道及污物通道。污衣、污物、病人标本和病人尸体通过污物通道送出,使用专用电梯。 工作人员进入污物通道收集处理污衣、污物、标本前,要穿戴好相应的防护用品,离开隔离区域时脱下外层防护用品,再跨入其他区域。 进出隔离病区流程 隔离病区工作人员从工作人员清洁通道→更衣室,穿戴内层清洁工作帽、防护口罩、衣、裤,换拖鞋→进入半污染区前更换工作鞋→进入半污染区,洗手,戴一次性防护帽子、口罩、穿外层防护服、戴护目镜、手套、鞋套、→进入污染区(隔离区)。 离开隔离病区应遵循从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流向,按规范洗手消毒,脱卸隔离防护用品。 在污染区内穿戴的外层防护用品,不能带进半污染区。 病人资料包括病历资料、报病卡、处方、验单等不得随便跨区传递,为避免交叉感染,应在半污染区(过度间)经消毒后方可外送。 病人的管理 病区应有明确的病人管理制度。护士应向新入院病人清楚交代如何配合实施隔离,同时也要注意消除病人对疾病的担忧,和对隔离的恐惧不安情绪。 如病情允许,住院病人必须戴口罩,其活动应限制在病室内,一切诊疗活动也尽量在隔离病区内完成。如特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一、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隔离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制订以下内容: 1、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隔离裤、隔离鞋、防护镜、防护面罩)。 2、工作人员发生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化学烧伤及时报告医院感控办。 3、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4、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应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二、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 医院应当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接触疑似传染病病人或临床确诊传染病病人和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 (一)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包括: 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病人,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三、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 (一)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82 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感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3.2 传播途径modes of lransmission 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 3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hosts 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3.4 标准预防staodard precaotion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3.5 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 μm)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3.6 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 5μm) ,在空气中短距离(l m 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3. 7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3.8 感染链infection chain 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9 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3.9. 1 纱布口罩mask

传染病的消毒隔离防护

传染病的消毒隔离防护 第一节传染病消毒隔离防护的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它是由于致病微生物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而造成人与人、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①有病原体;②有传染性;③有地方性、季节性和流行性;④疾病发展具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和慢性期等规律性;⑤有免疫性。 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和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容易被感染的人群整体中的某个人)。各种传染病病原体都以一定的方式,经过一定的部位而侵入机体组织,不同类的传染病它们的病原体从机体内排出的途径、排出的方式和进入机体的部位均不同。 二、消毒 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在没有明确的传染源存在,也未发现传染病的情况下,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它有害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称为预防性消毒。对存在或曾经存在污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称为疫源地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 (一)物理消毒法 1、机械消毒法(机械消毒法有一定的除菌作用。常用的有冲洗、擦抹、刷除等。为加强除菌效果,常在清除操作中使用表面活性剂。机械清除物体表面微生物,可结合日常卫生清扫工作进行。清扫时,为防止微生物随尘土飞扬,以湿性清扫法为宜。通风是对空气中微生物进行稀释、消除。自然通风是一种最为简便、经济的空气消毒方法。室内空气受到污染,打开门窗通风,即使在无风时,1-2 小时也可达到无害化。):如冲洗、过滤、通风和抖动等; 2、阳光紫外线消毒法:一般是将需要消毒的物品如衣服、被褥等曝晒于阳光下; 3、焚烧消毒法(凡价值不高而又可燃烧的物品用火焚烧是最彻底的消毒方法):用于无用的衣物、纸张、垃圾、受污染的杂草及尸体的处理。病人呕吐物污染的局部地面,可铺上草、锯末等进行焚烧消毒; 4、煮沸消毒法:将煮不坏的被污染物品放入锅内,加水浸没物品,烧开后煮15-30分钟,可杀灭大多数的病原体; 5、空气消毒机消毒和紫外线灯消毒。 紫外线照射对细菌、病毒、真菌、芽胞、衣原体等均具有杀灭作用,其杀灭微生物的主要机理是通过光化学转变作用诱发微生物遗传物质(DNA或RNA)的突变,使微生物DNA 失去转化能力而死亡。由于紫外线消毒作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微生物因素(如微生物类型、数量、悬浮类型、生长周期、修复过程等)、有机物质、温度、湿度、波长、消毒对象等因素,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灯管表面应经常(一般每2周左右1次)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与油垢,以减少对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2.紫外线肉眼不可见,灯管放射出的兰色光线并不代表紫外线强度。有条件者应定期测量灯管的输出强度;没有条件的可逐日记录使用时间,以便判断是否达到使用期限。 3.消毒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空气中不应有灰尘或水雾,温度保持在20~C以上,相对湿度不宜超过40-60%。 4.不透紫外线表面(如纸、布等),只有直接照射的一面才能达到消毒目的,因而要按时翻动,使各面都能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 5.紫外线无法穿透排泄物、分泌物,亦不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 (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①摘除手套后;②接触病人前后;③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医务人员要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原 则,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 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1.消毒灭菌原则 ; ⑴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物品使用后皆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⑵手术器械及其它诊疗器械灭菌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 ⑶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⑷使用的消毒产品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遵循使用的 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2、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两前三后”(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需洗手。 3、患者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暖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柜内。湿化瓶及婴儿暖箱用水为无菌水,每日更换。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瓶、接头等可拆卸部分定期消毒。 4、保持室内清洁,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床头柜、新生儿暖箱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或消毒布巾擦拭。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 5、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科等的病房及其它部位的地面、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液擦拭,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 6、病区治疗室应每天1—2次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消毒时间每次不少于30分钟;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75%的酒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有灰尘、油渍应随时擦拭。体温表每次用后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传染病患者使用 500m g∕L84消毒液消毒);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 7、随时控制交叉感染。发现传染病及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应隔离治疗(酌情单间隔离或床旁隔离),相同疾病或感染者可同居一室。

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指引

医 人员个人防护指引 (一)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应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WS/T311-2009)和《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国卫办医函〔2020〕65号)的要求。 (二)医疗机构应进行个人防护全员培训,提高防护意识,熟练掌握新冠肺炎防治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规范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 (三)降低医务人员暴露风险。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区、隔离病区设置三区两通道 缓冲间,有条件的可设置负压病房;普通病区设置过渡病房(室),收治待排查患者。 (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标准预防措施,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做好诊区、病区(房)的通风管理,根据诊疗护理操作中可能的暴露风险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具体如下: 1.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 污染物品时,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戴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 3.可能出现呼吸道暴露时,戴医用外科口罩。 (五)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接诊患者疾病的传播途径,参照《医院隔离技术规》(WS/T311)选择强

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或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严格落实戴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戴乳胶手套等隔离要求。 (六)在新冠肺炎流行中高风险地区,按照接触新冠肺炎风险,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增加飞沫隔离、接触隔离的防护措施。在为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增加空气隔离防护措施。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暴露风险的差异,根据有关文件要求选择防护用品,并根据风险评估适当调整,做到以下防护: 1.一级防护:预检分诊点,普通急诊留观区,门诊,普通病区,重症监护病房,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区,医务人员医学观察区,隔离病区的潜在污染区工作人员,以 进行普通患者手术,非新冠患者的影像检查与病理检查,发热门诊 隔离病区外的安保、保洁、医疗废物转运等工作人员;一级防护用品主要包括: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工作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等。 2.二级防护:发热门诊 隔离病区内,隔离重症病区,疑似 确诊患者影像检查 检验,消毒供应中心对新冠病区物品回收、清点 清洗时,疑似 确诊患者转运、陪检、尸体处置时,为疑似或确诊患者手术,新冠核酸检测时采用二级防护措施。二级防护主要防护用品: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一次性工作帽、穿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安全防护隔离方案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 增设航煤生产设施 Ⅱ加氢装置安全防护隔离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施工单位: 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四建设有限公司 日期:2015年6月24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施工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施工机具及用料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HSE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文明施工.........................................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编制依据 中石化安庆分公司增设航煤生产设施基础设计资料 Ⅱ加氢装置改造设备平面布置图 《石油化工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SH3505-1999 二、工程概况 工程简介 工程名称:中石化安庆分公司增设航煤生产设施 工程地点:炼油老区Ⅱ套汽油加氢装置 工程特点:施工区域位于炼油老区内,处于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区域内,装置已停产。安装工期紧,场地狭小,存在高空作业。 主要改造工程量 (1)新增1套原料航煤过滤设备。 (2)预分馏塔C-202改造,筒体利旧,更换高效塔盘。预分馏塔空冷流程改造。 (3)预分馏塔塔底生沸器E-216及设备基础更新。 (4)新增精制航煤泵P-213/与分馏塔顶回流泵P-214/及其基础。 (5)新增2台脱硫罐D-227/及其基础。 (6)反应进料加热炉F-201改造,拆除空气预热器E-207,原鼓风机、冷、热风道拆除,更换炉底风道快开风门,新增余热回收系统,更新烟道挡板等。 三、施工准备 入场前施工人员经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并考试合格后上岗,建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工地设专职安全员一名,施工班组设兼职安全员,搞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施工之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经相关单位会签后执行。施工作业前向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施工机械应具备检验证书且在有效期内,能够满足现场施工作业需求; 施工前按照要求办理开工相关手续; 施工前准备好符合标准规范的彩钢板、脚手架钢管、钢扣件、铁丝等。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级别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级别 (一)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应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WS/T311-2009)和《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国卫办医函〔2020〕65 号)的要求。 (二)医疗机构应进行个人防护全员培训,提高防护意识,熟练掌握新冠肺炎防治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规范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 (三)降低医务人员暴露风险。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区、隔离病区设置三区两通道及缓冲间,有条件的可设置负压病房;普通病区设置过渡病房(室),收治待排查患者。 (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标准预防措施,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做好诊区、病区(房)的通风管理,根据诊疗护理操作中可能的暴露风险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具体如下: 1.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戴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 3.可能出现呼吸道暴露时,戴医用外科口罩。 (五)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接诊患者疾病的传播途径,参照《医院隔离技术规》(WS/T311)选择强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或

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严格落实戴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戴乳胶手套等隔离要求。 (六)在新冠肺炎流行中高风险地区,按照接触新冠肺炎风险,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增加飞沫隔离、接触隔离的防护措施。在为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增加空气隔离防护措施。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暴露风险的差异,根据有关文件要求选择防护用品,并根据风险评估适当调整,做到以下防护: 1.一级防护:预检分诊点,普通急诊留观区,门诊,普通病区,重症监护病房,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区,医务人员医学观察区,隔离病区的潜在污染区工作人员,以及进行普通患者手术,非新冠患者的影像检查与病理检查,发热门诊及隔离病区外的安保、保洁、医疗废物转运等工作人员;一级防护用品主要包括: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工作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等。 2.二级防护:发热门诊及隔离病区内,隔离重症病区,疑似及确诊患者影像检查及检验,消毒供应中心对新冠病区物品回收、清点及清洗时,疑似及确诊患者转运、陪检、尸体处置时,为疑似或确诊患者手术,新冠核酸检测时采用二级防护措施。二级防护主要防护用品: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一次性工作帽、穿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3.三级防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为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可产生气溶胶操作、手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可采用三级防护;为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尸体解剖时采用三级防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