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南冰

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然而他对于自己沉溺在这种消沉和灰暗的精神世界中间,

却又感到伤心和悔恨,不断重复着强烈地谴责自己,承受着内心彷徨而颓伤的痛苦,精神上的无所依赖只能使生命在庸碌中度过。这正是如吕纬甫般的知识分子的悲哀之处。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对社会、人伦的绝望异化为对世俗的遵从,以孤僻的形象独异于庸众之中:愤世嫉俗的魏连殳无奈经济上的困顿,在连买邮票的钱也没有、已经求乞的时候,他交上了“华盖运”——当上杜师长的顾问,月薪现洋八十元。对此,魏连殳这样看:“我失败了。先前,我自以为是失败者,现在知道那并不,现在才真是失败者了。”“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而他的胜利,是他以牺牲灵魂为代价,用精神堕落的复仇方式,打败了把他逼上绝路的人们。但是他觉得生不如死,所以,他终究只有以死来再次否定那败退的自我:“到入棺,是连殳很不妥帖地躺着……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由于他们的个人奋斗,他们在精神上承受着的,是一种“无语”的苦痛。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是被安置在旧的革命风暴已经过去而新的革命风暴尚未到来的黑云重压的时代背景上。在旧的革命高潮时代,作品的主人公曾经是先觉悟的人物,是有理想也有作为的。可是当革命高潮消退、封建黑暗势力依然强大地压迫着的时候,他们却都软弱了,有的甚至妥协了。其实这只是个人主义的消极反抗和自我戕贼,实际上仍然是对封建势力的屈服和投降。自然这种生活是难以持久的,他终于凄然的死去。鲁迅是以无比激愤和深切同情的态度描写了吕纬甫、魏连殳他们的遭遇和痛苦,同时也深刻地批判了他们脱离群众的个人抗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思想和精神上分明地体现着那个时代必然会有的徘徊与彷徨:一方面,他们自身与社会传统有着悲剧性的对立,这构成了上述的第一重困境,同时他们自身与这个社会传统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正如汪晖先生所说的:这类知识分子早期思想中的孤独感和寂寞感来自对自我与社会的分离并高于社会的自我意识,充满着先觉者的优越感和改造世界的激情;而在经历了重重的社会逆动、生活挫折后产生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却更多地来自意识到自身与历史、社会、传统的割不断的深刻联系,即意识到在理论上与社会传统对立的自我仍然是这个社会的普通人,从而浸透着一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负罪感”和由此产生的蕴含丰富的悲剧情绪。也就是说,在社会

进程中他们只是处于“中间物”的地位,自身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独立出来的自我不仅不是振臂一呼聚者云集的英雄,而且实际上并未斩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处于这种两难的尴尬地位的知识分子,充其量也只或许能起到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更甚者,他们对思想启蒙所起到的影响或许只近于“无所作为”。

二、片面追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的知识分子形象

《伤逝》的主人公子君和涓生,是一对年轻的恋人。经过一个时期的恋爱之后,同居不到一年,感情就破裂了。结果,子君回到了原先那充满威严和冷眼的家,涓生回到了原先那充满寂静和空虚的会馆。直到最后,子君被吃人的旧社会毁灭,涓生却还是不知道怎样跨出那新的生路的第一步。

这是一对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他曾经是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的勇敢的叛逆者。这种反封建的精神、勇气和毅力,得到了鲁迅的肯定。但是家庭的建立,幸福的到来,反而成了他们不幸的开端。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使他们的爱情很快失去了光彩,并最终于以悲剧告终。鲁迅在这悲剧演进的过程中揭示了他们的灵魂,解剖了他们的世界观,用他们的道路和结局启迪现实生活中的一代年轻的知识分子正确地面对现实的人生。

子君曾经是一个娴静、温存而又纤弱的姑娘,不慕名门,不求显贵,她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无邪的真情。她并不怎么了解外界的生活,没有经受过风雨的锻炼。当一线光明照到她身上的时候,她的心灵就呈现了异彩。有人给她指出一条切实的道路,她就勇往直前地走去。她勇敢地反抗家庭、社会的束缚,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多么无畏的反封建的宣言!本来,子君连看一张秀美的雪莱像都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现在,为了幸福家庭的理想,她不顾叔子不再认她做侄女。这是“五四”时期一个觉醒了的中国少女的可爱形象。

涓生,他接受新思想比较早,也比较多,但是,仍然生活在寂寞和空虚之中,没有真正说得上勇敢的行动和追求。这本身就显示了他身上有着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怯弱。为了爱情,他开始反叛自己所处的环境。但他又怯弱,多顾虑,在别人的反对和阻挡面前,甚至常常失去自制的力量,一不小心就“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他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在和黑暗社会的最初交锋里,他就不如子君那样勇敢、无畏和坚强。

婚后的子君,拼命地想方设法维持小家庭的存在,埋头于繁重的家务劳动,“吃了筹钱,筹来吃饭”。结果,精神空虚,思想狭隘,“已经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子君因为怕房东太太嗤笑,奚落,就把轻易不吃的羊肉喂给小叭儿狗“阿随”;为了油鸡,与小官太太争吵、暗斗,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了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同时,子君又害怕爱情消失和破裂,只能靠对“靠虚伪的温存,来弥补她和涓生之间爱情的裂缝。通过子君婚后的变化,鲁迅深刻地刻画出爱情至上主义者的心理变迁,暴露出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实质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固有弱点。

子君竭力维系的爱情,再也维系不下去了,当涓生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的时候,她绝望了,终于离家出走,回到她曾经毅然走出了的封建专制家庭中去。子君当初是在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指导下,靠着爱情的力量冲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但是,光靠个人爱情的力量是无法逃脱封建势力的魔掌的,以至连个人的温饱也无法求得解决。她终于又被旧势力抓了回去。子君临走时,郑重地把两人共同生活中剩下来的盐、干辣椒、面粉和半棵白菜放在一起,旁边还放着几十枚铜钱,留给涓生维持以后的生活。这一细节描写的寓意是深刻的:一方面,说明子君对涓生仍保持了一腔深情,直到依依惜别了,还在为涓生着想;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他们的日子过得太清苦了,实在太穷了,以至于穷得分手时只剩了这一点可怜的“财产”。可见,妇女在经济上没有独立的地位,其他一切都是空话。

涓生在婚后不过两星期,就觉得对子君的热情淡漠了。失业的打击,使涓生开始苏醒过来,他“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人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的。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路。”他要振作,他要展翅,但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个人奋斗的幻想上,企图通过个人的奋斗,获得个人的解放。他登小广告寻求抄写和教书的工作,同时写小品文、翻译书稿。他幻想着生活的路无限宽广。他拼命挣扎,力图摆脱困境。然而,路虽然很多,涓生却走不进去:“小广告”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应;小品文登出来了,仅仅收到五角钱的书券,5万字的译文,没有下落,一切求援的书信都无回音。在这里,鲁迅揭示出一个深刻的思想:知识分子如果把自已的奋斗目标仅仅局限在追求个人出路的狭小圈子里,仅仅凭着个人奋斗的微弱力量,是决然冲不出封建势力的樊笼的,是找不到一条生路的。

于是,在冷酷的现实的逼迫下,涓生暴露了他的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思想。他错误地把堕入困境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子君。更有甚者,他虽然已经预感到和子

君的分离是把她推向死路,但他还是固执地向子君说出绝情的话:“……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在强大的黑暗势力的压迫下,涓生固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私自利思想的彻底地暴露出来了。为了自己,他竟把子君送回了宗法社会那个大牢笼。子君终于含恨离开了人间。

子君死了,凶手当然是罪恶的旧社会。鲁迅写她的遭遇,就是对那罪恶的旧社会的强烈控诉和抗议。子君死了,不能说涓生没有责任。鲁迅写涓生的内疚,悔恨,悲哀,固时也是对涓生行为的严厉遣责和批判。这种批判的深意在子君,鲁迅让人们从涓生上看到,年轻的知识分子不能再迷恋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了,不能再走个人奋斗的道路了。

子君与涓生的恋爱悲剧表明,任何离开群众的、集体的斗争,单凭个人主义的力量去争取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必然是要失败的;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等到问题是不能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问题而单独解决的,如果社会不解放,这些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即使暂时取得了,在强大的黑暗势力面前,也终于会失掉的。鲁迅让人们从涓生身上看到的是更多的希望,让他在失败中清醒,再也不要“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了。

三、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始终没有考上秀才的老童生,穷愁没落,最后悲惨地死去。鲁迅写孔乙己,主要是写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人物出场的第一句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就表明了这一点。写他的穷酸、迂腐,是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的。他读过书,但是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过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体力强的人,也不愿意劳动;不劳动就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但讨饭抛头露面,太不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显一显自己的身份,卖弄一下“学问”。这样的人就不能不是又穷酸、迂腐不堪的人物。鲁迅写了孔乙己就是抓住了这个本质特征。

既是穿长衫的,理应“踱进屋里,慢慢地坐着喝酒”。可是孔乙己却不能够,他只能跟短衣帮一样,在柜台外站着喝。既然穷到这个地步,理应把那件又脏又

破的长衫脱下来,走进短衣帮的人群里。可是孔乙己又不承认自己的没落,还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处处要摆读书人的架子。这种又穷又酸的性格,正是人物的内在矛盾、本质特征的表现。作者抓住了它,可以说是抓住了人物的“灵魂”。

孔乙己已经穷到毫无办法,便经常偷,也经常挨打。他甚至连书也偷了。当人们揭发他、讥笑他时,他还说什么“君子固穷”,明明是偷东西,被揭发,丢了脸,他还死不承认,还要冒充君子,大言不惭,说什么自己固守穷困,决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孔乙己受封建教育毒害极深。人家故意跟他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识字么?”他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读书人那种骄傲自负、鹤立鸡群的神态又流露出来。这正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个已经走上穷途末路的读书人身上打下的深深烙印。但是,孔乙己越显出看不起人家的样子,人家就越要讥笑他,说:“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孔乙己虽然沦落到这样的地步,但是他对于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还是没有任何认识,仍然不能忘情于科举,把自己考不上秀才,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想法辩解,可是当人家讥笑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连争辩也没有力气,脸上立刻失了神色,话也说不清了。他是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认识、一点觉悟也没有的。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是无法避免的。他偷了举人的东西,被打断了腿。他最后一次在酒店门前出现,是“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坐着手走路。这是非常悲惨的,让人目不忍睹。这可以说它对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的更进一步的沉重控诉。孔乙己的腿是被丁举人打断的。打断腿而致孔乙己于死命,刽子手不是别人,是丁举人,他是封建文化教育、科举制度的代表人物。在这个制度之下,爬不上去,就活该倒霉;爬上去的,就作威作福,可以随便置人于死地。这的确是一种残酷的制度,吃人的制度。

孔乙己被打成这样,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情。掌权的第一句话是:“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接着的两句话是:“你又偷东西了”。“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周围的人发出的,也还是一片笑声。这完全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不仅毒害了孔乙己,把他造成一个十足的废物,而且还戕害他的身体,吃他的肉,喝

他的血。周围的人还要摧残他,凌辱他,把他的痛苦当作取笑的材料。在这里,鲁讯提出了对于封建社会、封建文化教育的最深重的控诉。

在人们的讥笑声中,他只有恳求,没有愤怒,自然更谈不上反抗。他所关心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自己的身份。封建教育已经毒化了他和每一个细胞,他至死也没有任何觉悟的表现。孔乙己是即将崩溃的封建社会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完全是封建教育制度造成的。作品正是通过他的性格、命运,来揭露封建教育的极端腐朽性,控诉这个制度毒害人、戕害人的罪恶。

再如《白光》中的陈士成是和孔乙己相类似的人物,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的理想是“隽子秀才”,“一个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象看见神似的敬畏”。他是破落人家的弟子,脑子里仍然有浓厚的统治别人的思想。可是连考十六回,始终爬不上去,最后发了疯,在求贵不成,求富不得的情况下,茫然出走城外,淹死在万流湖里。他的这种遭遇虽然还引起读者的一丝同情,但人们却很难在他身上找到任何希望,因为封建教育已经毒化了他的每个细胞,他始终是个可笑可悲的昏虫。

四、敢于解剖自我、正视自我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面对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他们有苦闷、有彷徨,甚至也有敢于自我解剖,并流露出对苦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其实既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的解剖,也是探索知识分子出路的艺术表现。

以“我”作为作品的主要形象加以描写的,在鲁迅的作品中并不多见,而《一件小事》却正是通过“我”—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来表现主题的。“我”的心理活动贯穿了全文。开始,“我”见到老女人倒地时无动于衷,料定她是“装腔作势”,怪车夫“多事”,“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事”,这是“我”的利己思想的表现。当看清了车夫的高尚行为之后,“我”的灵魂深处发生了巨大的震动,“突然感到了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车夫的形象刹时高大了,“须仰视才见”,这表明“我”认识到自己灵魂的渺小,下了车,“我”没有思索地“抓了一大把银元”让巡警转交给车夫后,“我”也并未因此而心安理得,而是怀着“怕敢想到我自己”的苦痛心情,进一步进行反省,感到悔恨、自责,认识到自己无权裁判车夫。上述这些心理描写,有力表现了“我”在思想感情上的巨大变化,生动地表现了“我”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小说《祝福》中的“我”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对鲁四老爷这个被封建伦理思想浸透了脑袋的封建卫道士固然充满了莫名的憎恶,对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充满了同情,但这一形象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此,它还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首先,“我”的形象体现了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否定,对新生活之路的探索。祥林嫂之死,鲁四老爷是直接迫害者,但根源仍是黑暗的封建社会制度。她悲惨的一生“我”是直接的见证人。“我”对祥林嫂之死的愤懑,对鲁四老爷之流的憎恶,表现了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整个黑暗制度的批判和否定。“我”的形象概括了“五四”前后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进步、文明社会制度的渴望追求,也体现了鲁迅先生“直面惨淡人生”的战斗精神。

其次,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弱点,鲁迅先生也给予了形象的解剖和批判。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我”没有勇气作出正面的回答,言语吱唔,一逃了之。加重了“末路人”对死亡的恐惧。这是对“我”软弱性格的描绘,这是小知识分子对封建思想的妥协。在不满现实的彷徨苦闷中,“我”只有忘却现实,逃避现实。在祥林嫂死去的夜晚,在“繁响拥抱”的除夕,“我”一觉醒来,“懒散而且疏远”,“无论如何,明天我决计要走了。”

“我”的这一个性,概括了这一时期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性”。鲁迅先生所深为关切的是对整个民族历史命运的思考,小说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意识,恰恰就是这种思考的一个着眼力,民族的方向,知识分子的奔向,是他思考的主题,这浓重而深沉的历史意识,在小说当中,形成一个追求新生、思考未来的“我”形象。

鲁迅文学创作的目的在于深入探求生活的本质。因此,他在开始创作之前,就对中国社会和历史进行过深入细致的分析。他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去概括生活的现实,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有深度意义的作品,使其表现出惊人的思想力量。在鲁迅的作品里,无论是鞭挞还是激励,是唾弃还是期待,他的笔墨始终没有离开社会现实的问题,他的作品确实是这个正蜕变中的古老民族痛苦经历的真实写照。他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也最熟悉这个群体的生活精神面貌,所以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更加惟妙惟肖,更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在这些知识分子的身上,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面目,清楚地洞悉了社会的各种矛盾。

《呐喊》和《彷徨》产生的历史时期正值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高潮时期。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的塑造也正是从反封建的角度来反映现实和表现现实的。通过他们——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片面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的知识分子和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知识分子及“我”的形象的分析,作品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总结了失败教训,“揭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意图唤醒沉睡的人们以一场更强烈的革命,特别是上的思想革命,彻底推翻封建制度。

参考文献: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走进当代的鲁迅》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鲁迅和中国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汪晖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内容摘要】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众多,其中不乏很多女性,本篇论 文主要围绕《祝福》中的祥林嫂,《伤势》中的子君,以及《离婚》 中的爱姑这三位典型的女主人公展开论述。通过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 思想却有着相似的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及腐朽,展现 出妇女在封建制度下的被绞杀的过程,表达出作者的激愤,不平,以 及无奈。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子君,爱姑,封建社会,地位,无爱的社会, 冷漠,束缚 一.祥林嫂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一生命运多舛,逃婚去鲁镇打工,好不容易赚 了钱,却被婆婆抓了回去卖到了山坳里,改嫁给贺老六,逼婚时想自 尽却没有成功,之后生了个儿子总算是过上了好日子,结果死了丈夫, 孩子也被狼叼走吃了,无奈之下又再次回到鲁镇的四叔家里打工,但 是因为身上晦气,所以受到排挤和歧视,最后死在新年的“祝福”中。 可以说,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她没有获得过春天的温暖。那么是 什么原因使得祥林嫂有这样的结局呢?下面我们从她逃婚--再嫁— 丧夫丧子--死去等几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情节来剖析。 1.逃婚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非常低,更何况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并且她没有子嗣,所以也就无法走“夫 死从子“这条路了,那么如此晦气的一个人,她的婆婆是不会把她留在家中的,因此她只有“改嫁”这条受人唾弃的路。由于“生为夫家 人,死为夫家鬼”这种束缚,因此她只能听从婆婆的摆布。为了自己 不受到唾弃,她选择了逃婚这条路,“逃婚”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妇女 思想超前的一种表现,但是祥林嫂却不是因为有着超前的思想,而是 她本身受到“禁锢”的影响。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 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 失节是大”。在《大明律》中,也曾提过“居丧嫁娶”为“杖八十”, 并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因 此,祥林嫂选择了逃婚这条路。 2.再嫁 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选择了名誉,维护了她“烈女不嫁二夫” 的名誉,于是她逃到鲁镇去打工,她在四叔家很勤快,有一天在河边 洗米的时候,被婆家用极为粗鲁的手段给抢了回去,从卫婆子的口中 得知“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 不几天就给装到了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春天时被迫逼婚嫁 给贺老六的,尽管她“喉咙哭哑了”,尽管她“头 上碰了个大窟窿”, “拜不成天地”,可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的将他和男人反关 在新房里”,也就是说,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 了。那么祥林嫂为什么有这么多极端的做法呢?为什么她宁死都不愿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南冰 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然而他对于自己沉溺在这种消沉和灰暗的精神世界中间,

鲁迅笔下的人物

鲁迅笔下的小说人物2007-08-27 04:55 ●狂人: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敢于向世俗社会挑战的民主主义者形象。性格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是由于它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作者是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塑造人物的。狂人的语言、心理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逻辑也不清晰,但是含意丰富而深刻。作者着意表现狂人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表现出清醒地认识、深刻的思想和惊人的洞察力,所以狂人的“不狂”是在于他说出了人们不敢说或者还没有说出了的话,从写满了“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字缝里发现的吃人本质,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面纱和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揭示了封建制度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他的话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狂人的批判精神是人类社会前行进程的动力。 ●阿Q:鲁迅通过阿Q来挖掘中国国民的灵魂,其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面前不敢正视,不愿承认,更不去总结教训,而是以假想的胜利来欺骗自己,安慰自己,再以自己在虚假胜利中的陶醉去欺骗别人。这种性格曾经严重的存在于被列强所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也存在于今天的这个社会中,甚至整个人类社会。也许这种性格还会长期的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底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它既不愿与做工的“短衣帮”为伍,又无力跨进那“穿长衫”的阔人之间,只好站着喝酒。孔乙己的可悲在于他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常以“君子固穷”的谎言来麻醉自己、自我解嘲。作者在对孔乙己的迂腐懒惰做深刻揭露和批判的同时,对他的不幸遭遇也寄予了同情。孔乙己悲剧包含着鲁迅对中国历史、社会的清醒认识。 ●夏瑜:这是一个让人悲叹的革命者的形象,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小说没有写他是如何进行革命斗争的,而是以浓重的笔墨写了他牺牲前后的孤独、悲凉和寂寞。他的理想、他的为理想而奋斗的行为,他的为理想而献出的年轻的生命以及死后被用来治病的鲜血,这一切都不被他所爱的人理解,反而误解,反而憎恨。但是他仍然爱他们,并因为这爱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他不仅仅是一个革命理想的殉道者,而是一个人类理想的殉道者。 ●祥林嫂:祥林嫂深受女子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的毒害,陷进封建礼教给妇女规定的牢笼里,尽管她勤劳、质朴、善良、热爱生活,仍为社会所不容,最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被逼无奈惨死在新年庆典的雪夜之中。作者的深刻之处是细致地描绘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环境:这个环境的构成有鲁四老爷、“我”、祥林嫂自己、柳妈还有鲁镇的人们,或许还有所有的国人。特别是以“我”为代表的以启蒙者自居的知识分子,更应该反省自己在造成祥林嫂悲剧中的历史、社会责任。 ●涓生: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存和生活的冲突,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一个有着理想并为着这个理想已经付出了行动的理想者如何在现实的生存中败下阵来。这种失败毁灭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的脆弱是涓生所要面对的,也是我们所有人要面对的。理想不能停留在“伤逝”中。 ●舜:从上古的贤君、圣人到“五四”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中国的脊梁”,使我们看到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现实和未来得信心。所以鲁迅不是一个悲观厌世者,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而是一个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先行者”。从舜的形象中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形象,他是真正的“中国的脊梁”。 ●魏连殳:是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他的悲剧是理想者的悲剧。他反抗现实,追求理想,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现实战胜了理想,魏连殳咀嚼着伤痛离开人世,他的狼嚎般的哭声回响在他曾经为之奋斗的现实中。他的悲剧在于他思考着痛苦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是一种无援的思想,但他是精神界真正的战士。 ●女娲:本是人类的始祖,可在鲁迅的笔下这位人类的始祖在苦闷和宣泄中创造出一群群小东西,这些小东西却又使她不喜欢,甚至讨厌。“五四”启蒙者在精神上无疑有着这样的“始祖”情结,他们在创造世界、创造未来,可是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他们的创造结果是那样的出乎意料,不是自己想象中的符合自己理想的结果。于是充满了荒唐感,却又无可奈何,陷入了失望与焦虑之中。 ●后羿:后羿在神话中是一个为人类立下大功的英雄,他的悲剧是一个英雄的悲剧。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后羿的悲剧套用郁达夫的话说“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强的半绝望的国家”。wen墨子为宋国立下大功,回国后却遭遇了搜检、募捐、避雨被赶,最后得了感冒。理想者的悲剧不在于理想不得实现,而是理想者在世俗的世界作为“异类”被那些需要理想而实现不了理想的人所冷落所误解所欺凌,甚至可能会被毁灭。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2006年11月15日 李增泓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她的心中只有宝儿。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

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18987763.html, 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 作者:王蒙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11期 【摘要】鲁迅通过塑造封建科举制度受害者孔乙己的形象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思想。鲁迅将故事的主要场所定位在了鲁镇的咸亨酒店,文章分析了《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此形象特征表现为三方面,即: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身受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身心俱毁至死仍不觉悟。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孔乙己;毒害;悲惨;执迷不悟 一、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 在《孔乙己》中,鲁迅把旧社会众生浓缩在了一间叫咸亨的酒店里。这个酒店的酒客,有两个不同的等级: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的“短衣帮”和以上层地主阶级、有钱人和读书人为主的“长衫客”。“短衣帮”们因为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在酒店里只能站着吃喝,“长衫客”们却可以走进酒店的专属包间坐着,慢慢享受酒肉佳肴。孔乙己初次出现在酒店里,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是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惟一的人。既是穿长衫的,就应慢慢走进屋里,愉快地坐着吃喝。但是孔乙己却不能,他只能跟短衣帮一样,在柜台外站着喝酒,不伦不类。他读过书,但是没有考上秀才,不能依靠认识的字、读过的书来生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但是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就在于它不但使人与劳动脱离,而且还教育人轻视劳动阶层,灌输唯有读书是最高尚的思想。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可是孔乙己还是死要面子,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站着喝酒这个细节显示他不是地主阶级,不是有钱人,理应把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脱下来,融入短衣帮的人群里。可是孔乙己又不愿承认自己的穷困潦倒,相反还觉得自己比他们都要清高,处处摆读书人的架子。他既不属于贫穷人士也不属于上层地主阶级,与这两个社会主流阶层都存在着距离。生活贫穷的孔乙己和当时社会的下层人民没有什么两样,但他时刻穿着在他看来是身份象征的“长衫”,这表明孔乙己内心虚荣,用长衫来维持自己引以为荣的最后一点自尊。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内心轻视广大劳苦众生,同时又渴望融入在他看来高大上的上层地主阶级和读书人、有钱人的世界,这种意识使他处在一种尴尬的社会地位当中,不但不被这两个阶层认可,反而成为他们讥讽的笑柄。孔乙己穷苦、懒散,身上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年多没有补,也没有洗”;反复被人欺负、殴打,脸上经常挂着新痕旧伤,偏偏他又自恃清高,满口“之乎者也”,“孔乙己”称号由此而来。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肖像、穿衣、话语及称号的刻画,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所在。孔乙己热衷功名利禄,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时刻不愿脱下标志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二、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修订稿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名着导读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知识导航: 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1、“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2、对于《朝花夕拾》,你知道多少? 《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后改名为《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其间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3、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知识建构: 一、知识预备: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初探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初探 发表时间:2009-07-28T17:04:14.50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15期供稿作者:田雪青 [导读]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在同封建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初探 田雪青 摘要: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在同封建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鲁迅作品所塑造的这些妇女形象,其结果是悲惨的,但意义却是深远的。 关键词:鲁迅;妇女形象;文化 作者简介:田雪青,任教于河北省昌黎县茹荷镇初级中学。 一、前言 鲁迅写了许多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作品,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 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二、鲁迅作品中妇女形象的分析 与鲁迅的思想行为一致的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充满着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明天》的主人公单四嫂“是一个粗笨女人”,是一个悲苦的守节妇女。她勤劳善良,丧失丈夫后,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她没有什么非分之想,惟一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情依旧不见好转。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小仙身上。社会的冷漠使她连小宝的性命也没有保住。小宝死后,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她的精神世界一片空虚,在她面前,那无尽无休的明天将意味着什么呢?在她周围除了想趁机揩油的人以外,她得不到一点同情,那人情的淡薄,真令人不寒而栗。 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她对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打击和不幸,只是通过所寄托的如梦幻般的“明天”,依旧是永远无法兑现的梦。 《祝福》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本文中的祥林嫂,这位勤劳善良的普通村妇,也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其婆婆又将她像牲畜般地卖给山坳中的贺老六。但第二次婚姻更不幸,夫亡子丧,大伯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当走投无路的她再次到鲁四爷家作佣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鲁镇的人们也以“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视、压迫;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给两个男人,使她极端痛苦,灵魂得不到一点安宁。为赎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然而,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和原宥。捐门槛赎罪后,四婶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给予她精神上的最后致命一击。她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倒毙街头。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封建卫道士鲁四爷,他不但对祥林嫂这个廉价劳动者进行残酷的剥削,从身体上对她进行摧残,还从精神上进行无情打击,指责她“不干不净”、“败坏风俗”。最后将她踢出门外,使她沦为乞丐,最终倒毙街头。族权的代表者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守寡的她当牲口出卖,一个又将夫亡子丧的她赶出家门。这一出卖一驱赶,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也使祥林嫂身心受到了打击。之后,社会无处不在的神权思想,又继续给她精神上的重创。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都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的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祥林嫂最终被封建制度这座大山压碎了。她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长期以来,由于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因此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她第一次逃到鲁镇打工谋生,这种对族权和夫权的反抗本是正当合理的。但她不懂这是她求生存的权利,她逃走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还是被婆婆劫回卖掉。她被强迫改嫁时,也拼命反抗,但这种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最后,她临死时发出究竟有没有魂灵地狱的诘头,虽然表明她对封建神权思想有所怀疑,但她的思想依旧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祥林嫂这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根深蒂固的封建大网络所捕杀。祥林嫂的最终死去,虽然与自己的愚昧软弱不无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吃人的封建制度。 相对祥林嫂来说,《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爱姑十五岁嫁入施家,她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这场斗争显得激烈和火药味十足。“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的“不愿离婚”最终还是离了。 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这条不安分的鱼,只能在水池中掀起几点水花,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她想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罗网,那只能是妄想。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认为他会为她主持公道。而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都是由七大人之流操纵的。爱姑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只能自吞失败的苦果。在潜意识里,爱姑认为被丈夫休掉是“失节”的大事。在封建社会里,只有休妻,没有离婚,而休妻是当时社会被人们尤其是妇女认为最耻辱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知识导航: 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1、“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2、对于《朝花夕拾》,你知道多少 《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后改名为《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其间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3、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知识建构: 一、知识预备: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入散文篇。全书由《小引》、、、 、、、 、、《后记》组成。这十篇散文勾勒了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风俗画,有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著态度。 二、合作交流: 1、结合作品中的情节,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人物 (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父亲寿镜吾衍太太)

11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本科毕业论文 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院系:中文系 所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文摘要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已任。他的笔端时时角及社会现实,贯穿着始终如一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对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鲁迅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对千万这些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鲁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挖掘,表现出作家对妇女问题的关心和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 在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等一系列小说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鲁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本文对鲁迅所描写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并对每一类女性思想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从中体会鲁迅为唤醒她们的意识而发自肺腑的呐喊,探索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鲁迅;妇女形象;妇女解放

The contents summary:Luxun is an our country great of thinker, revolutionist, author, his whole life always with attack the old influence, make public the dark phenomenon within society for have already allow.His pen carry always Cape and the society actuality, pierce through the humanities spirit of the democratism of the constant from beginning to end revolution.Particularly is to be placed in the feudalistic society most first floor, the Chinese women who was most easily hurt and is humiliate, the Luxun pay tremendous concern and pity.The social source and the thought sources of the tragedy destiny to these women of ten million, the Luxun carries on the extensive but thorough excavation, expressing the concern of a writer to women's problem and to the unique insight of the social problem. In Luxun of 《bless 》, 《divorce 》, and 《harm die 》a series of novel of etc., he molded numerous women's images of vivid, deep but full of typical model meaning successfully.Luxun at the time of sympathizing with their destin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ir life, also for the quest that their liberation road made the deep time.This text carries on the simple classification to the female image that Luxun describe, and to each female the thought carried on the earnest analysis, realizing the Luxun from it for wake their consciousness up but hair from the battle cry of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 investigate the Luxun to the thinking of women's problem. Keyword:Luxun;Women's image;The women's liberation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知识分子和农民作为鲁迅作品中的两类主要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民性,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表现了他"哀其不兴"的态度,他的农民题材小说更多地表现了他"怒其不争"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现出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特点。鲁迅正是通过这两列人物形象,全景式的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普遍社会氛围,从一个国民审视者的视角入手,表现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深切思考。 一、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集子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论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鲁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女性形象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鲁迅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对鲁迅评价时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他弃医从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一直在探索“国民性”问题,他要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坠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引起“疗治”的注意。他的小说,着重于反映下层社会的人们的不幸,具有悲剧的美学意义。在他的小说中,涉及女性的篇章不算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周霄翔)

陋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几个有违正统的观点 周霄翔 谁都没有规定过对于鲁迅先生的研究与解读就一定要站在赞许的角度,只要是立足于对于他作品浓烈的热爱与对他本人的尊崇这一基础,怎样的观点都是一种解读方式。对于鲁迅“多疑”“虚骂”“对于党国的忠诚度”等等的不同于正统声的看法及早遍存在着,而我只想在这里通过对于鲁迅几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析来表明少些个我所不赞同的女性观,也是为了提惑求解。 【前言】纵观一下历史,女性自从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主权光辉之后就一直处于弱势状态。这个态度是世界性的,而不光光是中国的单一现象,国外的女权主义运动从新时期觉醒之后就几乎没有停止过,这便表明“革命尚未成功”于是才需要斗争不止。 于是在男权主义大规模的统治下,女性沦落到了附属品的地位,弱势到连宗教都不给于她们被拯救的机会。宗教是以一个救世者或者救赎人类灵魂的高尚形象出现的,它最常做的事便是给不幸中的人们架构来世的美好以让生者得到安慰,但它却重视而歧视女性。多数的宗教文学中总有荡尼的形象出现,众多有缘者成佛得到总得有鬼魅妖女的诱惑而成为重要关卡。这就是连最后一片精神的栖息之地都将女性抛弃了,一滴滴渗入文化的骨血之中。 那么既然深入骨血,有些元素便在教育中渐渐地灌输给了学生们,鲁迅先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也会在潜意识中有多多少少的吸收,即使后来他到了日本求学,接受了较为开放的西方新思潮,但是显然日本的女性人格独立程度绝对属于东方的末尾。无论是后来鲁迅对于欧洲文学有多少精通,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却是一门世界性的课题。而对于鲁迅的自身来说,先是母亲的守旧让他经历了婚姻的噩梦,再是羽太信子与羽太芳子对于兄弟之间的挑拨,多以女人,女人,还是女人,由于性格与认识上的局限促使了鲁迅先生自身种种悲剧的发生。所以在他潜意识里将他的不幸或多或少倾注于笔端,或者是观念里给女性下了不解放的定义,也无可厚非。 既然允许百家争鸣的自由,那么我就粗鄙地对鲁迅的几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