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印,哲学]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中印,哲学]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中印,哲学]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中印,哲学]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史因诞生了两部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与《摩罗衍耶》,而被称为史诗时代。《薄伽梵歌》(以下简称《梵歌》便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第六篇毗湿摩篇中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演化成印度教的一部独立的经典。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缈,中国的思想界也呈现极大的繁荣,并且因先秦诸子思想竞相争鸣而被称为百家争鸣拍寸代。在早期中印哲学中,尽管它们的产生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相去甚远,但就其思想内容与义理来看不乏相似之处。如《梵歌》的梵(B rahm ark与老子的道,《梵歌》证悟之道与道家的境界说,《梵歌》的无执之行与老子的无为等,笔者将分别就以上三点剖析早期中印哲学义理之异同。

一、梵与道

梵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吠陀经典,彼时梵的概念主要集中在对多神的崇拜与祭祀中,表现为一种原始宗教性质的崇拜。《奥义书》在继承了吠陀时代梵的概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神以及宗教祭祀的地位,使梵的意义有了些新变化,梵成为更加抽象的绝对精神,并且成为一元论的世界本体。大体而言,此时的梵已经蜕变为唯一的至高无上、甚至不再成为外部世界的假象所限制的存在。如《歌者奥义书》:这整个世界都是梵。《白骡奥义书》:高于这世界的是梵。

二、智解与境界说

在印度哲学中,凭一般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理解梵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奥义书》时期的印度神学家们提出了宗教实践的途径以获得证悟与解脱:业解、智解、信解。业解是通过吠陀的宗教祭祀取悦神明,利用神明的力量使个人得到解脱;信解是通过苦修以净化灵魂,与自然合一,通过自然的神秘力量观证真实;智解贝}J是通过理性直观证得神与人的合一。《梵歌》对以吠陀祭祀为主要手段的业解进行了批驳,同时抬高智解的地位,认为证得梵的关键在于智慧。根据《奥义书》的智解传统,《梵歌》认为,真实是分层次的,对于不同的认识主体来说,认识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诸有若处黑暗,圣者适获光明,诸有若处白昼,圣者适见黑夜,大家看到的是黑暗,圣者贝}J看到了光明,大家看到的是白昼,那么圣者看到的贝}J是黑夜。这种认识层次说暗示了主体性的透显作用,是一种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依境界的方式讲的形而上学,其中义理直接影射出道家的境界说。首先,道家按照其义理,可以分为实有层和境界层,这两层(由于玄的作用)不能明确分开实有层,主要是指牵涉到是什么的问题,如儒家的仁就是实有层上的肯定,而道家却没有单独实有层的提法,道家是实有层与境界层结合在一起谈的。所谓境界层就是指如何做的问题,比如,道家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是境界层上的否定。而通过否定这些东西抽象出一个无的概念,从反面透显出实有层的位置。

三、无执之行与无为

有许多学者认为,《梵歌》中明确指出反对无为的思想,并且带有鲜明的行动主义思想。他们所依据的原文是《梵歌》中黑天对因生怜悯之心而想放弃战争的阿周那王子说的话:由于有为胜于无为,所以您一定要为之!然而实际上,《梵歌》中黑天所拒斥的无为并不是老子的那种无为。接下来笔者首先说明《梵歌》中推崇的行为与明确摒弃的行为,接着说明老子的无为,最后对二者进行比较。

综上,老子之无为是一种方便说法,是既为又不为,既不为又为,为与无为在心境上的调和就是所谓的道。因此,老子之无为并不是《梵歌》中所摒弃的什么都不做、甚至放弃世俗职责的纯粹的无为,不仅如此,老子之无为在一定程度上还与《梵歌》中所提倡的无执之行相类似。首先,无执之行和无为都摒弃什么都不做的挂空式无为。老子的无为是一种不执着的心态,指心境不勃着于任何具体的方向上。虽然无为的另一面有有为作激向性的支撑,但是作为道之本体的仍是无为,这里有为只是在用的层面上说的。其次,达至无执之行与无为的途径均讲究个人实践的工夫,或者说,印度哲学(《梵歌》哲学)与中国哲学(老子哲学都是讲究工夫论的。老子所谓无为的境界是要在个人的实践、修养中体现的。如《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虚静便是道家的工夫,也是主观透显的无的境界。不光道家如此,儒家精神也提倡实践中的工夫。事实上,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基于工夫论的实践的形而上学,印度哲学亦是如此。《梵歌》中关于无执之行的达成途经亦有工夫的体现,如四瑜伽说,便是通过瑜伽修行使个人境界得到提升,从而证悟梵。

中印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印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印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虽然两国贸易进展平稳,贸易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印经济贸易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中国印度两国国内,以及中印之间三方面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中印贸易合作的进程。 一、中印贸易现状 (一)中印双边贸易现状 中国和印度两国领土相接,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近几年,中印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每年的贸易额均保持了两位数字的增长。2007 年11 月底,中印双边贸易额已突破342亿美元,同比增长54%。印度2007—2008 年第一季度统计表明,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而目前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中印贸易额虽然逐年都有较大的增长,并且在两国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一直在增加,但双边贸易额在各自外贸中所占比重不高,同两国的人口、经济总量以及巨大的市场相比较而言,中印贸易规模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两国应该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二)中印贸易互补度 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中印两国有着一定的差距。从国内经济总产值、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指标看来,中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处于优势地位,而印度则处于劣势。中印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阶段.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互补的可能性。 目前中国己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制造业,而总体上看来,印度依然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中国的第二产业相对于印度有着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印度的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两国产业发展的差异说明了中印经济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两国可以通过贸易的形式互相补充彼此的不足之处。 二、目前中印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 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 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 (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 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072.4立方米/人和1130.1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5左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

中印进出口贸易优势比较分析

中印进出口贸易优势比较分析 摘要 中国和印度同属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既是邻国、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又是全球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瞩目,都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成为世界中心。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基础设施、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经济总量、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和印度相比较处于领先地位,但两国的经济结构都必须进一步调整。在宏观经济竞争力上中国优于印度,但微观经济竞争力印度强于中国,信息技术竞争力印度优势明显,通常两国都愿意把对方作为经济发展的参照对象。通过中印进出口贸易优势的比较可以看出印度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对中印的进出口贸易进行比较分析,涉及中印的商品及服务贸易领域,如中印的纺织业、汽车产业、机电工业、软件业等加以比较。主要利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在贸易构成上,商品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部分,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较小。由于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必须调整贸易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发扬纺织品,机电行业等在商品贸易中的原有优势,规避其子贸易中的劣势,从而达到优化进出口贸易的目的。 关键词: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纺织品;软件行业 I

Abstract China and India are both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have many similarities. For instance, they are neighbors and both are large countries mainly in agriculture and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They are also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economy of these two countries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and they are likely to be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in the future. For the time being, compared with India, China i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infrastructure, capital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s, economic volume, and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But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two countries must be further adjusted. China is better than India on macro-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while India is stronger on micro-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dia has the obvious advantage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ually, the two counties are willing to put the other side as a refer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can be see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advanta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at China has much to learn from India, and the imports and exports of China still have larger space to develop. This paper is aim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of China and India involving China and India's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such as the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India's textile industry, automobile industry,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industries, and software industry. It mainly use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comparison of large mounts of data charts. It can be drawn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that, in the trade, the commodity trade is the main par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service trade is small. As service trade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China must adjust the trade structure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service trade i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to promote the original advantages of textiles,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rades in merchandise trade, and to circumvent the disadvantages of sub-trad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optimizing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Key Words: merchandise trade; service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textiles; software industry

中印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中印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十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09%,仅次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一半,其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文对中印现行的经济情况以及未来竞争力进行比较,以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比较 中印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及产业结构 20世纪50-70年代印度经历了低速(年均3%-3.5%)发展,80年代经济增长开始加速,进入90年代后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升。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1999-2008年中印两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见图1)。 以2007年汇率计算,2007年印度的经济总量达到1.1万亿美元,人均GDP为978美元(2006年推算值),是世界第12大经济体,亚洲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为3.28万亿美元,人均GDP为2460.8美元(按现值计算),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印度改革以来十多年的增长速度较快,而且经济规模与人均GDP也迅速上升。 产业结构方面,两国的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都在不断下降(见表1)。如表1所示,印度农业1990年占GDP比重为30%,到2005年,农业占GDP比重下降到19.9%。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27.1%下降到2007年的11.3%。 印度走的是一条服务主导型发展道路,而中国走的是传统的制造业主导型的发展道路。由于中印两国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第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方面差异很大,印度成了“世界办公室”,而中国则成了“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占GDP的比重已经将近一半,从1990年的41.3%上升到2007年的48.6%。而印度同期的数据基本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停留在25%左右的水平上,到2005年反而下降到了19.3%。近年来,中国GDP累计增长的54%是由制造业贡献的,而印度制造业的贡献率只相当于中国的一半。 但是,印度的服务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5%上升到2005年的60.7%,成为最主要的产业。而中国服务业从所占比重来说比印度小,从1990年的31.6%上升到2007年的40.1%。近年服务业在中国GDP 的累计增长中所做的贡献约为33%,而印度则约为62%,中国仅相当于印度的一半。

中印经济形势比较分析

中印对比看改革开放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当代世界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巧的是地理上相邻,人口也相近,近代也同曾面临殖民主义的威胁又同为金砖国家。印度和中国人口加起来占全世界40%左右,所以印度和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着各自国家的崛起,也不仅代表亚洲的崛起,更是对解决贫困人口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另外论了解程度的话,我们对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的了解比对印度的了解多,也许是因为同为或者说同曾为汉字文化圈的原因吧。我们和印度在近 代历史上命运如此相似,也许是出于曾经上的领土纠纷,又或许是国情有些相似且地理相邻的缘故两个国家都在互相比较,既然我们在讨论一件事物是时候,就有必要去了解它,去了解这个陌生的邻居 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新中国诞生,经济起点也相近。印度从英国殖民体系中独立出来,继承英国遗留的工业体系和制度,中国这一边1945结束抗日 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内战,百废待兴。不光我们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印度也是如此,而201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GDP S、量约为印度的5 倍,而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其实除了总所周知的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 放以外,印度1991年也实行了一次某种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图1: 2017年全球GDF前20强(来自世界经济信息网)

1.印度的改革开放两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印度国内100 多个民族,各种语言林立,也不像中国一样有主体民族和统一的文字,不同的邦的官方语言也不尽相同,联邦制度,且各邦的权利过高,宗教矛盾突出。而且种姓制度的余毒的影响残留至今,即便印度政府也想要淡化种性观念。这是内部矛盾,而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优于我国,不过也有印巴分治带来的边境冲突,和与中国的边界纠纷。而在教育方面,1949 年前后两国文盲率大致相当。印度从独立到1 986年为止,文盲率仍高达%63.77,但辍学率也高达31%,毋庸置疑贫穷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其中由于种姓文化的影响,低种姓的人接收到的教育更为落后,还有男女性别歧视,女性的文盲率也于男性。印度在从小学开始推广信息技术教育,曾不幸沦为殖民地,但也因此有了英语的优势,又有人口红利带来的充足的劳动力,软件外包行业做得出色。 印度自独立以后继承了英国留下来的政体,却选择了一条计划经济的道路,和中国一样都接受过苏联的工业化援助。不过在1991 年的时候印度经济改革转型走向市场经济,当时由于货币大幅贬值和严重的经常账目赤字,造成对外支付危机,再加上受海湾战争的影响,原油进口价格提高,危机被进一步被加剧,而出口下降,投资者撤出等复杂事宜导致财政赤字大幅上升,最终导致这场危机危机,当时的印度政府抵押67吨的黄金储备向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不过根据IMF的条件,印度必须进行经济改革,所以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此前的经济战略的失败。这次改革的结果据今观之其实是很成功的,1991 年的这次改革可以作为印度经济的一个分水岭。在时任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和时任印度总理纳拉辛哈?拉奥的主导下印度进行了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改革,打破印度经济增长的束缚,使印度经济高速增长。推行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为特色的、被称之为“四化”的新经济政策。涉及取消许可证制度、降低关税和利率、减少公共部门垄断,对外资开放本国市场和产业等。印度在改革开放前就有很多的私人企业,其走上市场化就只需要放松政府的管制,在曼莫汉?辛格和纳拉辛哈?拉奥之前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就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不过真正的自由化改革在1992年才开始,1991年时印度平均关税为83%,但到了1998年印度平均关税已经降低了30%以上,市场自由便提高了市场竞争,除了国内本土企业的相互竞争以外,还有来自国际社会的竞争,从而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效率。以“外包”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服务业的发展为印度外向型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所以印度以发展软件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在当时除了语言优势外,高素质人才上印度也比起中国占优势,比较当时印度的教育资源集中在了高种姓的少数 人身上,这样就位印度发展软件外包业创造了条件。在1990年时,印度农业占GDP的比重为31 % 工业占GDP勺比重为28% 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17%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则高达41%。到了2003年时,印度的产业结构相应地变化为22% 27% 16唏口51%由此可见,在1990年到2003年间,印度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是服务业,而且与服务业的快速增长相

中印两国经济比较

关于中国经济与印度印度经济的比较 摘要: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常常提起来,并作比较的两个国度,两个国家的体制不同,采取的经济政策也不尽相同。但是两国同时也有相似的发展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把握好自己的节奏,与时俱进的改进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所以,本文立足于各自国度的发展上,争取对于中国和印度做出一个完整的比较。 关键字: 中国印度经济生活对比 一:GDP总量以及人均的比较 在开始阐述两个国度经济上的异同时我觉得有必要对各自的国家性质做一个了解和分析,所以收集了网上的资料,做出了以下的总结:印度是一个西方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由于曾经收到英国的殖民统治,所以其社会体制中包含大部分西方的形式。而今,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影响,经济政策采行贸易保护主义,印度政府过分干预劳工及金融市场并监管商业活动,由于1991年印度经济危机,加上苏联解体,新国大党政府使印度开始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借由外国贸易及直接投资,逐步转型为自由市场,印度的经济规模获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 关于中国部分我就不再罗列了,再以上的基础之上,试着从各个方面说明阐述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状况。

1、由图可以看的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不管是总的GDP还是人均GDP,两者的图相似度是很高的,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差不多,都是人口大国。而这两个图中也很形象的展现出中国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与印度的差距逐渐的拉大。也可以换个角度说,就是印度在这过去的十多年没有很好的利用好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人口居高不下的同时,没有合理的给自身一个合理的定位和思考,所以这一轮的发展没能加快步伐赶上中国。 2、GDP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全部,但是,却是一个国度的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参照物。综合来看,中国的经济指标中的GDP想比较于印度而言确实是有压倒性的优势,尤其是在这几年的飞速发展中,但是很显然的一个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放缓,那么,接下去的经济奇迹又会在哪里绽放呢?印度是否有能力承接中国手中的接力棒呢?中国的未来的去向又是如何,能否及时的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呢?这一些问题,我觉得我是没办法回答了,通过课堂也只是做了一个了解,而更加深层次的问题也只能等到以后有机会去认识了。 二:森林面积占土地百分比 1、总体而言,两国的森林面积占比这些年来是有所提升的,可以看出两国在经济发展的同

中印经济发展的长时段对比

中印经济发展的长时段对比 来源:《人文杂志》2005年第5期 ● 秦晖 去年印度经济提速,增长率超过8%,这立即在中印两国乃至世界上激起讨论。“印度将超过中国”、“21世纪是印度世纪”等言论和认为印度经济积重难返不可能赶上中国的言论形成了一次小论战。今年印度大选,执政以来取得经济高增长的人民党政府却“意外地”败选下台,两国与世界又是一阵议论。( http://www.te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2146438.html, ) 然而以中印这样两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展望前景岂能以一日论短长?漫道印度不能仅以一两年的时段、IT 软件等一两个产业而乐观,就是中国已持续20年的高增长也只是历史之一瞬。比较这样两个大国,不能不“风物长宜放眼量”。 一、中印农业:百年兴衰 如今中国人到了印度,总会对那里的“落后”印象深刻。简陋的基础设施、堵塞的交通、满街低档国产车、大城市的贫民窟、随处可见的乞丐,加上德里大街上悠闲自得的“神牛”,作为孟买一景的多比哈特露天大洗衣场……都给人以一种“穷国”的强烈观感。与文化历史背景差异较大的西方国家和地狭而殊、人稠而不众的东亚龙虎相比,印度作为我们的邻邦,同为第三世界中的大国,人口众多文明古老、当代政统(印度独立与新中国诞生)也几乎同时建立,不是更好的比较对象吗?(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2146438.html, ) 于是国内通行如下说法:1949年时印度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中国,后来由于两国选择了一“资”一“社”的不同发展道路,结果中国很快超过了印度,而且现在已经把印度远远甩在了后面。于是在不少场合人们都看到这样的论战模式:你要与东亚新兴工业化地区相比吗?我就以与印度的对比来反驳你。( http://www.te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2146438.html, ) 无疑,就上述说法而言,有两点的确是事实:1949年时中国的经济状况的确不如印度。而在改革开放时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中,我们现在在经济的基本面上(尽管不是在所有方面)已经明显地超过了印度。但这两个事实如果不加以如下的两个补充,那是很容易导致误解的:第一,1949年时中国十余年战争废墟上的经济不如印度,但这在中印经济比较史上只是个短暂的插曲,而在长时段历史中,不仅农业时代中国经济一般都超过印度,就是在工业化问题上,虽然英国殖民印度要早于中国的洋务运动一个世纪,因此印度的近代工业起步也早,但是从清末到抗战前的中国工业起步后发展就比印度快,民国时期中国工业水平已经一度高于印度,只是后来陷入毁灭性战祸才又垮了下来。第二,中国经济如今的确赶上并超过(确切地说是再次超过)了印度,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改革时代,而不是在改革前达到的成绩。换句话说,民国时代中国经济曾经领先于、至少不亚于印度。而改革前中国经济是否领先于印度,是大可怀疑的。( http://w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2146438.html, ) 1980年代中国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关于民国史上相对和平时期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曾经有过一个估价。当时由杜润生班子中的研究人员完成的这项研究表明:如果把战乱中的生产剧降与战后的恢复性剧升排除不计,以1921-1936年15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76%视为比较正常的状况,则这个增长率要比同期未经战祸的印度高得多。民国时期正常(即相对和平)年份中国农业虽然远远称不上发达,与先进国家无法相比,但多数指标并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不低于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尤其是明显高于印度。1936年中国人均占有标准粮529斤,当年世界平均水平为502斤,而印度仅为309斤,相当于中国水平的58.4%。1934-1938年间中国粮食平均亩产213斤(标准粮,下同),世界平均为163斤,而印度仅为86斤。如果以劳动生产率计,则中国每个农业劳动者产粮在1921-1936年间增长了35.2%,增幅高于总产增长。1936年中国劳均产粮1725斤,比1951年还高出14.3%(尽管1951年的总产已经超过1936年)。这个生产率低于当时的世界平均水平,但位次是趋于上升的:在11个对照的发展中国家中,中国1926年的水平占第九位,1936年第八位,1946年第七位。而且中国这一水平通常高于印度:按每个男性农业劳动者平均年产

中印现代化比较

中印现代化比较 中国和印度在同样贫弱的基础上,走上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印两国的现代化模式哪种更为成功?中印两国同为文明古国,同为发展中的大国,同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些年来有很多不同角度的对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中国的发展的确是一个奇迹,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另外一个世界大国的发展——印度。他们的发展模式跟中国不一样,但是他们也取得了成就。将中国和印度的发展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发展的区别,是否能对我们的发展进行借鉴。具体的我们可以从两国初始现代化的基础条件、经济的现代化、军事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等方面来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两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特点和相同之处,以及现代化进程中是否具有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 一、中印现代化的初始条件的比较 在70年代时,中国和印度的情况很相似。两个国家的居民的收入非常低,国内投资的可能性很小,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很难。而由于工作机会少,又反过来导致了低收入,所以整个国家就陷入这个循环当中。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面积297.47万平方千米,仅为中国面积的30%。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是14亿多,而在2001年3月1日的印度人口普查表明,印度人口已达10.27亿,已为当时中国人口的79%。印度人口的密度是中国人口2.56倍。庞大的人口压力压得印度几乎喘不过气来。如果说,人口是悬在中国头上的一把利剑,那么这把剑对于印度来说,更快、更锋利。可以说,人口问题对印度发展的制约比中国更明显。 印度和南亚绝大多数地区的气候都是热带季风气候,这一点和我国有点相似。我国南方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而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降雨量的季节分配严重不均,而这三种季风气候中,又以热带季风气候的降雨量的季节分配最为不均。印度每年有8个月吹来自亚洲大陆上的东北季风,有4个月吹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地处热带的印度受到东北季风影响,每年10月到第2年5月都十分干旱、土地龟裂,田野一片枯黄,不但农作物不能生长,就连人畜饮水都很困难。另外的时间又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遍地汪洋。印度第二大城市孟买,最大月平均降雨量竟超过600毫米,每到这个时候,孟买的大街小巷的洪水可以行船。南亚是世界上干旱和洪涝最严重的地区,而这种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发生。 中国虽然每年都有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但由于中国是个大国,一般不可能同时发生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可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印度则不同,这两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每次几乎都是全国性的。可以说,干旱和洪涝是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最大自然灾害。 从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方面来说,与中国相比,印度也面临很大的劣势。众所周知,现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尤其是煤、铁和石油三大资源。在世界各国中,以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矿产资源最丰富。这几国不但矿产品种齐全,而且储量大。例如我国的煤炭储量世界第二,铁矿的储量世界第三。我国的矿产储量世界第一的就有十几钟。而印度除铁、锰的储量在世界占一席之地外,其余大多数在世界都微不足道。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大大小小的民族有300多个,在这众多的民族中,有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其中最大的印度斯坦族仅占全国人口的46.3%。与民族相对应的是众多的语言,印度被列为官方语言的就有10种。有人可能会说,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我们不要忘了,中国虽然有56个民族,但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而且内地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和汉族的差异并不是太大,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民族矛盾要比印度小得多。与民族问题相联系的是印度的宗教。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最复杂的国家之一。目前,印度有80%以上的居民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和耆那

中印投资环境对比研究

中印两国投资环境比较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改善本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的发展与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密切相关,中国和印度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FDI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国际视角出发,通过对比中印两国的投资环境,发现两国各自的特点和优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期提高我国投资环境对吸引利用外资的国际竞争力。 投资环境,是指投资者进行投资与生产经营时所面临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国际直接投资环境是指:一国的投资者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时所面对的东道国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产业配套环境等。本文主要从两国硬件基础设施,教育人才和创新能力,法律法规政策及产权保护,经济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为提高我国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做出理论基础铺垫。 一.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影响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东道国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一程度上影响了FDI的走向。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依赖于软件基础设施和硬件基础设施的水平和数量。硬件基础设施指公路,机场,港口等。中国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远远走在了印度与俄罗斯前面。据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评估,中国的高速公路网的里程是印度的7倍。印度在电力、公路铁路、电信、港口、机场、偏远地区交通等方面还远远达不到国外投资者的要求。印度目前还没有一条国际标准的全封闭、全立交的高速公路;铁路设施陈旧,管理落后,效率低下。电力不足是投资印度的一大障碍,即使在首都新德里,停电也是家常便饭,糟糕的电力状况也严重削弱了企业的赢利能力。中国只有27%的制造公司需要自备发电机,印度则高达61%,中国的电力成本也比印度低39%,2002年的数据表明,印度制造业的电力成本是中国的2倍,其铁路运输成本是中国的三倍。总体而言,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中国有些距离,这也从某个角度解释了中国目前比印度在FDI方面更具吸引力的原因。 二.教育人才与创新能力 中国与印度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中国更重视对义务教育的普及,强调教育的公平性。而印度的教育方式是精英教育,其在高等教育上投的钱远远多于在初等教育上,这点跟中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别可以解释为何虽然印度软件业如此发达,而每千人中使用电脑的人数却远远少于中国;也可以解释根据2004年数据中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率是9.08%,而印度是38.99%。虽然印度的高端人才很优秀,但这种整体劳动力素质上的差距,对印度未来无论是争夺价值链高端产业还是产业都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在信息变得愈加重要的今天,印度在获取发达国家信息方面的优势是中国无法比拟的,尽管中国的教育体制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英文水平,但如今中国在这方面还没办法跟其相抗衡,印度的国际人才多于中国。统计显示,印度每千人中有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员7.8人。但印度有一支庞大的讲英语的科技专业人才队伍,人才国际化程度高,劳动力成本低。世界银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工人的成本虽比印度高25%,但效率比印度高50%。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2月发布的“2007年中国创新指数报告”指出,虽然中国拥有“金砖四国”中最高的综合创新指数,但在各个方面并不是很突出。在创新人才实现能力与创新网络方面中国不如印度。印度最大的优势在于创新人才实现能力、创新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网络能力。与中国不同,印度模式是一种类似发达国家的创新模式,即从创新环境和持续能力着手推动创新。但是,印度创新资源、攻关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相对薄弱,也使其创新发展受到影响。印度大学比较重视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较强。某些大学和专业学院已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印度每年毕业的工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