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课本-(华夏文明的诞生)

高中历史课本-(华夏文明的诞生)

高中历史课本-(华夏文明的诞生)
高中历史课本-(华夏文明的诞生)

华夏文明的诞生

第一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思想领域的开拓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多元与注重人文的特性。在临水高地独特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出以小米与稻米为主的农业生活,形成黄河与长江流域多元的文明型态。以夏商为核心的青铜文化,反映出政治与宗教文化的神秘华丽。周代则是逐渐淡褪宗教色彩,朝向以人文理性为主导的文明型态迈进。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面对接踵而来的生存挑战,逐渐形成华夏意识与诸子百家思想,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透过汉字的传播,华夏文明也成为东亚文化发展的基点。

▼周人制礼作乐,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

第一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学习领航

◆分析华夏文明在世界古文明中的独特性

◆认识以三代为主体而融合多元因素的华夏文明◆思考汉字对中国与东亚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一、文明的多元起源

(一)古文明的孕育

人类能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创作工具器物,驯化动植物而发展出农牧业,以维持稳定的食物来源,这是孕育文明最重要的基础。种植人畜食用的作物,需要沃土的助长与水源的灌溉。中国、西亚、埃及与印度四大古文明的诞生,都与大河关系密切,因此被认为是“大河文明”的典型。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約公元前8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中國文明

約公元前8000年臨水高地

種植稻米、小米畜養豬、羊

埃及文明

約公元前7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印度文明

約公元前5000年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畜養牛、羊

?图1-1四大古文明比较。

注1

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在浙江河姆渡与湖南玉蟾岩等遗址,陆续发现约七千年至一万年前的稻谷遗存,后者是目前最早人工栽培稻米的遗迹,显示长江中下游可能为世界稻米培植的起源地。

注2

印纹陶。陶器表面的纹状,是利用绳子等印压而成,故称为印纹陶。台湾大坌坑文化(约4000B.C.E.~2200B.C.E.)所使用之粗绳纹陶器,即属印纹陶文化。(二)华夏文明的诞生

1. 华夏文明起源的特殊性

相对于利用大河泛滥来克服干旱环境的西亚与北非,中国所发现的农业遗址,多是分布于支流的河阶台地,或是湖泊旁的小丘上。这些临水高地既靠近水源,又可免于泛滥之害,使中国古文明的诞生,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大河文明的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造就出不同的作物与农耕型态。黄河中下游地区因气候干冷,粟、黍就成为主要栽种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湿热,适合栽种稻米●。不同于其他古文明以小麦、大麦的作物为主,稻米与小米是中国重要的农作物。

2. 多元的文明起源

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王朝为夏、商、周三代,三代都城均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传统观点认为中原地区所形成的华夏文明,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但这种一元的文明起源论,在黄河流域以外大量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现已被修正,多元文明起源论已成为共识。

例如:红山文化(约4000B.C.E.~3000B.C.E.)玉制动物形祭器的形制,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约2300B.C.E.~1600B.C.E.)陶器的彩绘纹饰,都不同于中原地区。而东南沿海分布甚广的印纹陶●,表面的几何纹饰也迥异于中原陶器。

博学堂大河与古文明的关联

人类古文明的出现,过去认为大河提供水源与泛滥沃土而发展出农业,是古文明出现的必然要素。但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古文明遗迹后,发现事实并非都是如此,如中美洲的马雅文明就不是大河所孕育。

?圖1-3夏家店下層文化彩繪陶罐。此陶罐以紅白相間彩繪出雲紋,用色與紋樣不同於黃河流域之彩陶。

?圖1-4紅山文化蜷體

玉龍。1971年內蒙古出

土的墨綠色玉龍,頭

部有類似豬的特徵,驅

體如蛇身蜷曲,是後世

龍形象的重要淵源。

?圖1-5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約3300B.C.E.~2500B.C.E.)紅陶豬形壺。豬是大汶口文化的主要家畜,約公元前4000年即已成為殉葬牲畜,並出現許多豬形陶器。牛則約在公元前2000年成為主要家畜,時間較晚。

?圖1-6河姆渡文化(約

5000B.C.E.~3300B.C.E.)豬紋陶缽。豬紋前後軀體的比例相等,外形與家豬較接近,而不像野

豬,顯示約公元前5000年時,

豬在長江下游已為人類所馴養。

?圖1-8良渚文化(約3300B.C.E.~2000B.C.E.)江蘇寺墩遺址神人獸面紋玉琮。此玉琮表面所刻製的獸面紋,與商代青銅器之獸面紋非常相似。?圖1-7大坌坑文化。陶器外表排列有序的繩紋陶飾,有利於握持,代表當時人類已具有一定的藝術水準。

?圖1-2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與三代政權分布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雖是以黃河流域最為密集,但是其他地域還是發現有多處遺址,顯示文明多元發展的樣貌。

(三)夏商文化的渊源与特色

1960年代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中,发现大型宫殿的建筑地基,可能是夏代晚期或商代早期的都城遗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已有少量玉与青铜制的祭器,学者推测二里头文化可能是衔接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与青铜器时代的文化类型。

青铜礼器是商人与天地鬼神沟通的媒介,器面的纹饰风格展现商文化的宗教色彩,并融合不同文化。如玉器、青铜器的兽面龙身纹饰,就含有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的风格,并发展出商文化的特色。

(四)商文化的扩张

商人透过优势国力传播青铜文化,如夏家店下层文化、湖北盘龙遗址、江西吴城等地出土的青铜器物,均明显受到商青铜文化的影响。

透过各地青铜文化的比较,可以发现各个原具地方特色的新石器文化,在进入青铜器时代后,受到后期商代强势青铜文化的影响,逐渐出现与中原相近的文化内容。

▲圖1-10二里頭文化鑲嵌綠松石獸紋銅牌飾。銅牌集合青銅鑄造與鑲嵌寶石的工藝,製作精細。牌面形狀像是神獸,應是商代青銅器獸面紋的前身。▲圖1-11二里頭宮殿遺址復原模型。「宮殿」是指都城中專屬帝王使用之建築群,包含宮室與祭祀場所。如果專為宮殿築牆修城,成為城中之城,即稱為「宮城」。「宮城」不但加強了宮殿的安全,更可彰顯統治者的權威,是政權控制強化的象徵。

▲圖1-9二里頭的文化類型。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類型,應屬於從新石器時代發展到青銅器時代的過渡時期。

(五)周代文化的特色

周以小邦而克商,体认到敬人事重于事鬼神的道理,并以人文理性做为治国的准则。例如:商人丧葬常以大量的活人当做牺牲,以求降福;周人则重视宗族群体之参与,利用仪式联系在世的族人,以人殉葬的事例已不常见。可知商、周虽都强调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但商代偏重事鬼神,周代则在敬人事。

周代稳定的统治也促成物质文明的提升,春秋后期牛耕技术的发展使收成增加;铁器也逐渐取代青铜器,

使得春秋战国成为青铜器时代迈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期。 图1-12二里冈文化(约1600B.C.E.~1300B.C.E.)分布区域。1950年代于河南郑州二里冈发现商城遗址,通称为郑州商城。其建造时间早于殷墟,但晚于二里头。

二里冈文化核心区域与影响范围,正显示商代前期青铜文化的分布区域。

▲圖1-14商代青銅獸面紋鼎。▲圖1-15西周竊曲紋簋。圖1-16 戰國魏鐵犁鏵。

青銅器鐵器

▲图1-13器物材质演进图。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冶炼技术的发展,铁器的使用逐渐广泛。

▲图1-17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青铜立人像及

金面具。青铜人像特征

为凸眼、高鼻、大耳,面具则是由外镀金箔

之青铜所制成。

注3

三星堆文化消失之谜。目前有二说最受注意:一说是秦入侵灭蜀所致,另一说是受到地震摧毁。二、中原之外的古文明

三代是当时的强势文明,与周边古文明间存有竞争关系,但是彼此的交流与融合仍不断进行。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与楚文化,即是与中原文化存在此双重关系之重要例。

(一)四川三星堆文化

1986年于广汉三星堆发现青铜文化遗址,包括城址与祭祀遗迹,以及大量的青铜器、玉器与金器,以人物雕像、金质面具最受瞩目,证明曾发展出强大王权,并且与中原地区间互有贸易联系。三星堆文化的金属工艺造型极为进步与特殊,是中原所未见的铸造技术,可见成都平原是青铜器时代重要的文化中心●。

(二)楚文化

楚是在西周成王(1042B.C.E.~1021B.C.E.在位)时接受周朝册封而建国,活动区域约在湖北北部至河南西南部。楚地过去存在与中原不同的地域文化,但因两地比邻,所以在建国前,楚文化即受到中原的影响。春秋时期,楚国逐渐招抚并灭邻近封国,立县统辖,进而北上挑战诸夏霸主之位,形成春秋时代南北对抗的态势,同时促进周、楚文化的交流。

两湖地区气候湿热,生活方式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迥异于周人理性守礼的态度。楚人信巫拜火,崇尚自由,思想奔放,所以楚文化展现出浪漫华丽的特色。物质方面,楚国是战国时期最早普遍使用铁器的区域。

楚为秦所灭后,楚文化并未因楚的亡国而倾颓,反而在汉代以后于文学、思想与科技(如楚辞、道家思想等)等方面表现日益突出,形成汉文化的一条重要支脉。

三、华夏意识的凝聚过程

(一)华夏意识的建立

周人在克商之前,即自认是夏的继承者,表明周代在政治与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周朝诸侯也以“诸夏”做为封建诸国的代称,来区别周人以外的“蛮夷戎狄”。

春秋战国的变局,引发诸夏纷乱与蛮夷侵扰。周人忧惧文化秩序因而沦丧,除以霸政维持封建运

作外,并自称“华夏”来彰显文化的优越意识,后来更以“中国”当做诸夏、华夏的同义词,藉此夸耀华夏是为天下文化中心。

(二)华夏意识的扩展与延续

华夏与蛮夷之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透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扩展华夏意识。

秦汉以降,“华夏”持续做为中国古文明之代称,意指各地古文明特色虽有歧异,终将逐渐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三)汉字的发展与影响

1. 汉字的流变与定型

汉字是以象形做为形体基础的方块字,传说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创制。现存最早体系化的古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的构造兼备六书,显示甲骨文之前已历经相当时间的发展,并非萌芽阶段的文字。

金文(或称铭文)出现于商代晚期,刻铸在青铜器等金属器物上,发展的鼎盛期在周代,内容多为记录或颂扬事功。?图1-18周代天下秩序观。天子直辖王畿,王畿以外分封诸侯治

理;其他在政治、文化

上与周人不同者,则被

视为文化程度较低的

异族“蛮夷戎狄”。

?图1-19大汶口文化刻符陶尊。在新石器时

代器物上所发现具文

字意义的符号,可能是

甲骨文的前身,也是汉

字最早的雏型。

博学堂

汉字“笔谈”沟通了东亚世界

中国幅员广大,族群众多,语言复杂,利用口语交谈阻碍甚多。透过汉字进行笔谈,自然成为方便直接且不易产生误解的沟通方式。即便是东亚各国,亦是利用汉字笔谈与他国人沟通。现存第一部外国人的中国旅行纪录,完成于唐代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作者日本僧人圆仁(794~864)虽然不谙唐语,可是沿途利用笔谈沟通,终于顺利完成在中国的求法旅程。

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相继发展出不同的文字,主要可分秦大篆与六国古文两大系统。秦国的大篆(或称籀咒文)继承金文,字形规矩而繁复;六国为求书写方便而各自简省字体笔画,后世称为古文(或称蝌蚪文)。

秦灭六国后进行文字统一,由李斯(280B.C.E.~208B.C.E.)制定小篆,做为官方“书同文”的标准字体。但小篆书写不便,民间为求速简而通行隶书。隶书相传是由秦狱吏程邈(生卒年不详)所勘定,减省字体笔画以便于书写,使得字形表象的意味转淡,增强汉字的符号属性。到了汉代,隶书反而成为官民通行的文字。现行的汉字楷书,正是由汉隶发展而成。

2.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字独体方正,由字形来演绎字音与字义。即使古今语音不同,直接透过字形,就能得知文字的意义。中国文化能够不受时空的局限,在多语言的环境下绵延不绝,各族群沟通亦未有隔阂,汉字是最重要的关键。

汉字属独字单音,可以利用对仗迭韵来创作诗歌,表现文字声韵的优雅奔放;汉字笔画的篆刻书法,则是形塑了绘画般的形体美感。两者皆体现汉字灵活与雅致兼具的艺术境界,成为中国文化美感的重要来源。

▲图1-20“马”书写字体的演变。

第二节思想领域的开拓

学习领航

◆分析王官学失守流布天下而形成诸子学◆认识为因应变局而学说纷呈的百家争鸣

一、从王官学到诸子百家

(一)封建贵族的王官学

西周时,王官职务通常是父子承袭,世代典守专业知识与典籍。王官不仅拥有政治权力,更要肩负传承王官技能的任务,兼具“官”与“师”的双重身分,形成所谓的“王官学●”。

西周中叶后王室权势大减,王官制度也渐趋崩解。失去职务的王官,或流转至封国任职,或改以传授知识技艺来谋生。其世代典守的知识与藏书,也随之传布各地,使学术重心渐由王室转移至各封国,促成学术的普及。

(二)诸子百家的产生

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封建秩序的崩解,无田禄之士只能以传授知识维生,聚徒讲学与著书立派也蔚为风尚,“士”遂成为春秋以降知识分子的代称。

士人或为拯救时弊,或为图谋利禄而标新立说;国君为求富国强兵而礼贤下士,不拘泥于臣下的出身与德行,结果造成“诸子百家”纷起争鸣的盛况,使春秋战国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黄金时代。注4

王官学。是强调文武合一的贵族教育,典籍藏于官府,知识也在官府中传授。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

博学堂

诸子学皆出于王官

东汉班固(32~92)在汉书?艺文志总结前人之说,提出诸子学说皆出于王官学。如儒家源于司徒之官(掌管教化);道家源于史官;阴阳家源于羲和之官(掌管天文历法);法家源于理官(掌管刑狱);名家源于礼官;墨家源于清庙之守(掌管宗庙)等。虽然历代学者对于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异议不断,不过王官学做为诸子学主要的学术根源,至今仍属共识。

图1-21先师孔子行教像。原图为唐代吴道

子(约685~758)所绘,现已失传,刻石摹本则

存于山东曲阜孔庙圣

迹殿。图右上方有“德侔

天地,道冠古今,删述

六经,垂宪万世”题辞,做为孔子功业之写照。

左下方题“唐吴道子

笔”。二、百家争鸣的时代

百家争鸣的重点,在于重建礼坏乐崩后的政治秩序,以及提供安顿人心的人间秩序。孔子(551B.C.E.~479B.C.E.)是首先针对政治与人间秩序,提供完整论述的春秋士人。

(一)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孔子幼虽孤贫,但勤奋志学,30岁即开始设教授徒。后因仕途不得志,遂离鲁而周游列国,以求实现理想。68岁返回鲁国后,他全力专注在讲学与著述,以阐发未能实现的理念。

1. 正名和德治

秩序方面,孔子主张应由贤能者管理国政。天下名分若能循名责实,即可拨乱反正,建立良善的政治秩序。

2. 仁的观念

孔子认为治理人世的重点不在事奉鬼神,而在教化人心,所以强调亲亲爱人之“仁”。惟有心存仁念,才能安顿人心;而仁的具体表现,就是“忠恕”。以仁做为六艺之精神基础,才能真正展现知识技艺的贡献。

3. 教育理念

孔子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使命,秉持“有教无类”的精神,视学生的能力“因材施教”,并勉励学生“见贤思齐”,以古圣先王为楷模,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后世因而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受到历朝各代的崇敬。

(二)儒家的出现与发展

孔子的学生如子夏、曾子等,集结并阐述孔子言论,使孔学蔚为显学。这也让“儒”字由原来通晓礼仪者之意,变成指称论述孔学之门派。

战国儒家最具代表性者为孟子(372B.C.E.~289B.C.E.)与荀子(313B.C.E.~238B.C.E.),可是二人的学说却存在不小的差异: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在政治秩序上,孟子强调民本与王道,主张为政者必须施行仁义之政以求取民心,否则人民有权革命推翻暴政;荀子则强调圣人划定尊卑名分之礼,只要国君依礼施政,民遵君之治理,即可使人隐恶为善。

荀子另辟蹊径诠释儒学,反倒为法家君主专制政体的理论铺路。汉代儒学的发展,主要是受到荀子的影响,这使汉代儒学带有浓厚的法家色彩。孟子学说在汉代未受重视,直到唐代的韩愈(768~824)建立道统学说,把孟子视为孔子的继承人,南宋的朱熹(1130~1200)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后,孟子在儒学的地位方获肯定。

?表1-1孟子与荀子学说之比较

学说孟子荀子

人性观点性善论性恶论

政治主张民贵君轻

尊君隆礼

施政原则仁义之政依礼施政?图1-22明刊孟子节文残本。明太祖朱元璋

(1368~1398在位)不

满孟子强调民本与革命

的主张,遂编辑孟子节

文一书,删掉孟子原书

中部分文句。被删除的

文句包括“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孟子?梁

惠王下)等。

▼图1-23山东曲阜孔庙。始建于春秋鲁哀公

17年(478B.C.E.),

历代增修扩建,祭祀不

绝,和相邻的孔府、城

北的孔林(孔子墓与孔

家墓园)合称“三孔”。

表1-2儒墨两家学说之比较(三)墨家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约468B.C.E.~376B.C.E.),他反对儒家繁杂的礼制,因而聚徒讲学并建立新说,儒墨论辩就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开端。

墨子认为身分差异是纷争的起源,所以彻底反对封建制度。主张执政者应视人父如己父,怀抱“兼爱”之心对待人民,反对一切侵略战争(非攻),同时不分贵贱来举荐贤才,施行“尚贤”政治,提倡节俭刻苦的生活(节用),如此才能建立完全平等互利的政治秩序。墨子兼爱学说可谓迥异于孔子的人伦原则,但在尚贤部分则有暗合之处。

在人间秩序方面,墨子主张人要顺从天意,因为上天与鬼神都会以奖善惩恶的方式,来管理人间秩序。孔子则是以人为中心,从“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来思考人间秩序,这是儒、墨两家重要的歧见点。

项目儒家墨家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墨子

共通点尚贤

核心主张仁兼爱

对人己关系的看法亲亲,爱人有等差爱人无次序等级之别对礼乐的看法重礼尚乐反礼非乐

对人间秩序的看法敬鬼神而远之信鬼神而明赏罚学说特点忠恕、正名非攻、节用

(四)道家

面对天下大变,道家批评当时各国变法图强的作为,推崇原始生活的美好。代表人物是为老子(生卒年不详)与庄子(369B.C.E.~286B.C.E.)。

政治秩序部分,老子主张回归小国寡民●的世界,统治者应该清静无为,反对一切制度文明,放弃带有成见的智识欲念,方能回复太平。庄子则是追求个人精神上的自由,以超越现实政治的是非。

人间秩序部分,老子把人世变化的自然规律称为“道”,人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反道相争就会招祸。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阐述“道”的精义在于顺随自然,超越身心的束缚,甚至忘记自我的存在,率性自然,以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而自由逍遥的境界。

老庄学说谴责春秋战国的乱世政治,以及富国强兵对民生的危害,并为后世的隐逸思想奠定理论基础。注5

小国寡民。老子眼中小国寡民的生活,其衣食生活是“甘其食,美其服”。居住环境则是“安其居,乐其俗”。国家“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即军备都没有机会使用。也因国境小,人口少,所以交通上“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也就是移动不需要交通工具;同时与邻国间“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博学堂

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中记载「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藉此寓言,表达不论是庄周或是蝴蝶,本质上都属于「道」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并无区别。

重法派商鞅

重術派

申不害

重勢派

慎到

使

商鞅

法家集大成者

图1-24法家派系示意图。

注6

韩非的处世法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韩非认为,时代环境改变,人的对应处理方式也要改变。如上古道德盛者能称王,后来智慧计谋比道德重要;到了战国时期,国力成为最重要的关键。(五)法家

法家是战国普遍获得国君奉行的学说,因为法家亟欲打破周代以血缘宗法所维系的封建秩序,到韩非(约281B.C.E.~233B.C.E.)时集学说之大成,利用法、术、势建立君臣隶属的统治关系,这符合战国列强间富国强兵的需求。如此不但加速封建世袭权力的崩解,也赋予秦汉以后皇帝直接统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在人间秩序上,韩非继承荀子的性恶论,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刑赏论。同时认为从古至今,人们随时都处在不断变动的世界里,所以不能墨守旧规,须按利害关系,不同时代就应制定不同的处世法则●,如此就不会招致灾祸。(六)名家

名家是源于百家争鸣,盛行名实论辩而兴起,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约370B.C.E~310B.C.E.)与公孙龙(320B.C.E~250B.C.E.)。为分析事理,名家将“语言”与“事实”分离,强调各种观念,例如:尊卑、黑白等,都是由人的感官知觉所构成,再透过语言来呈现。所以名家主张不可拘泥于语言表相,直接探索万物的本质,检验名实是否相符才是正道。但因名家学说穷究事理,类似于今日之逻辑学(理则学),无法真正为一般人所运用,所以秦代之后其学衰微。

博学堂

“白马”非“马”

战国名家最具代表的论辩,是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的一则故事:有人问公孙龙白马是不是马?公孙龙遂行诡辩,说“马”是指马的形态,但“白马”兼具马的颜色与形态,而颜色不等于形态,所以“白马”不是“马”。同理可证,其他颜色的马,也都不是马。

(七)阴阳家

阴阳家是利用自然变化,来解释宇宙规律与万物运行的学说,代表人物是战国晚期的邹衍(305B.C.E.~240B.C.E.)。其思想体系是结合阴阳与五行学说,亦即主张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配合阴阳两气之变化所构成。利用循环变化来解释历代王朝之兴衰,并将历史变革归诸于天意,是从政者经常援用的理论。秦始皇即采用阴阳家的学说,合理化秦朝的统一●。

阴阳五行学说还导引出万物生长,必须配合四季节气的运作规律,成为后世天文历法、农业耕作与生活作息等方面的指导原则。注7

秦始皇以水德立秦。秦始皇时有齐人奏呈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其中将周代列做火德。所以秦便以水德做为天命象征,取水克火之意,并以黑色做为象征颜色。

图1-25五德终始说示意图。

问题与讨论

1.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591B.C.E.),在周定王元年(606B.C.E.)时曾经询问周王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得到如下的响应:

天祚明德,有所厎厎止。(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即雒邑),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春秋左传宣公三年条)

翻译:上天福佑明德之人,是有一定的期限。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雒邑,占卜的结果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赋予的天命。现周朝的

国势虽然衰减,但天命并没有改变。所以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请试回答下列问题:

(1) 九鼎与天命在当时的政治意义为何?

(2) 楚庄王做为周之封臣,却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请问楚庄王举动的意图为

何?这又反映了什么样的政治背景?

2. 西汉的司马谈(?~110B.C.E.)曾评论春秋战国时代最重要的六家学说,并列举其优缺点。请试回答下列问题:

(1) 现将司马谈的评论分列成六个选项,请依据各选项学说的内容与属性,正

确配对填至下方的括号中。

甲: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乙: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丙: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徧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丁: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戊: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己: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翻译:

甲:过于注重吉凶预兆且禁忌避讳太多,使人感到束缚并多所畏惧;但其排定一年四季运行的秩序,则是不可或缺的。

乙:知识广博但难以掌握要领,用力多却少有功效,所以其主张难以完全信从;

然而其制定君臣父子间的相处礼仪,区分夫妇长幼间的生活规矩,则是不

能改变的。丙:过于节俭吝啬而难以奉行,故其主张无法完全遵循;但其

加强根本并节约用度的宗旨,则是不可废弃的。

丁:太过严厉却刻薄寡恩;但其明确划定君臣上下的名分,则是不可更改的。戊:使人拘泥于外在名号而容易失去内在真实性;但其确定名与实的关系,则是不能不注意的。

己: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的规律,即可使万物丰足。随着时势的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依据风俗民情管理人事,没有不适当的,意旨简明而容

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大。

()→儒家()→墨家

()→道家()→法家

()→名家()→阴阳家

(2) 从司马谈对六家的评论,请说明各家的思想倾向。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发表时间:2014-09-01T08:57:27.873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宋兆金[导读]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贵州省遵义县鸭溪中学宋兆金 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随着高中课改的步伐,我在教学实践中与课改同步,积极深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尽快适应高中历史课改的要求。但几年来,通过对教材的熟悉和挖掘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我深刻地感到课改后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排和布局结构等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弊端。 一、可读性不太强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增强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增加了图画、材料和思考题,旨在提高能力上的目标要求,其用意是很好的。但是,可以看到:新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叙述过于简化,有些过程的叙述就相当于纲要提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给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离开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规律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单,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便显得枯燥乏味。这种情况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课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违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理解历史理论、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带来了困难。 二、能力要求偏高 与旧课本相比,新课本能力要求高是个明显的特点。在能力上高要求,这对于学科功能的发挥,对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智能的人才,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就青少年的学习生涯来说,他们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主要阶段,有的还要读研究生,因此,能力培养要分阶段,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应当讲究适度。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所涉及的理论之高深、知识之广博、逻辑之严密,是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所无法比拟的。历史科学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要真正做到“究”与“通”,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透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社会上有二十几岁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但却很少有二十几岁的史学家?根源就在这里。高中学生仅仅是一些十六七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但知识还不宽广、不扎实;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还较弱;他们接触过一些理论,但只是一些简单的理论;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但阅历还比较浮浅。严格说来,在历史老人面前,高中生还只不过是个充满好奇而带稚气的孩子。根据高中生的以上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和高中历史的课时安排,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实现新课本中所提出的各种能力目标,这既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教师。谁不希望祖国的青少年早日成才呢?但心急不能喝热汤,欲速则不达。能力要求偏高,会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求高深、不求扎实,囫囵吞枣、拔苗助长,这是教学之大忌。 三、人物形象不太鲜明 人类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杰出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又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活动的讲述,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新课本中,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非常有利的历史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等,内容显得比较单薄,因而,人物形象也就比较苍白。由于材料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或是采用以事带人的方法,教学活动都不便展开,致使人物个性、人物思想、人物形象都不太鲜明,人物评价也难以全面。在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中,他们的经历、思想、行为往往有许多动人之处,课本应予以叙述;有些堪称千古绝唱的情节,课本应当浓笔重墨地描述,因为,青少年从历史人物活动中受到的启发教育,比单纯的理论教育要生动得多、深刻得多。 四、重要的问题缺乏充足的说明材料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缺乏材料,或是材料不充分,分析便深不下去,结论也很难形成,新课本有些地方也有这种情况。比如,在第二章第四节中,对于波及欧洲、影响世界的启蒙运动,新课本却没有专门的材料、独立的段落说明它产生的背景,从而使启蒙运动的出现显得很突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也就不明确。又如,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课本用了较多的篇幅叙述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过程,但有助于形成内阁制概念的材料却不多,而内阁制定义则没有,致使学生掌握这段历史较为费力。再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对奥地利改革收效不大的原因,新课本讲是“由于它限制了封建地主的某些特权,遭到激烈阻挠,收效不大。”这种解释很难使人信服。因为当时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主的特权,为何其他国家的改革没有遭到封建地主的激烈阻挠,偏偏在奥地利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这里,如果充实一些材料,说明奥地利在改革时,由于中央权力较弱,对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打击不力,加上改革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没有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政策等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方便。根据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编写高中历史新课本,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每个参编者都希望把课本编好,同时,无论谁去参编,都难免会有这种那种不足,这是很自然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将会克服教材中的一切缺陷和不足,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书内书外的知识。当然作为教科书,应该是很严谨的,因为教育是严肃的,我们面向的是学生,不应该出现一些教材的弊端。

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人教版)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发达的古代农业 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3古代商业的发展 4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5开辟新航路 6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7第一次工业革命 8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6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8罗斯福新政 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2020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东西方的先哲新人教版选修4

单元综合测评二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温馨提示:1.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书写在试卷上;交卷前请核对班级、姓名、考号。 2.本场考试时间为6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 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小题,40分) 1.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 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解析:选B 孔子强调能行“五者于天下”的前提是实行“仁”,即具有“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拥护,故B项正确。 2.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之一,孔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积极影响涉及( ) ①治学②做人③为政④正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D.C.②③④①②④ 解析:选B 孔子的“正名”思想是为维护周礼服务的,目的是建立“贵贱有序”的社会。这是其思想中的消极方面,排除④。 3.子路说:“假如卫君请您去治理国政,您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正名!”由此可知,孔子在此追求的是( ) A.为政以德B.天下有道 D.敬天保民C.民贵君轻 解析:选B 题干材料中孔子提出“正名”表明主要强调礼治,不是为政以德,故A项错误;“正名”就是维护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故C项错误;敬天保民是西周人们对天的敬畏,故D项错误。 4.有人认为:“在过去两千年中的绝大部分时期,孔子的思想都是中国的灵魂。”此观点意在强调( ) A.孔子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1 B.孔子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利用 C.孔子思想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孔子思想的官学正统地位 解析:选A “孔子的思想都是中国的灵魂”强调了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故A项正确;孔子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利用,但这并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始终”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确立官学正统地位的是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微试题)8.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八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人教新课标) 第3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思维导图】 【微试题】 1.下列德国历史地图的变化体现了() A.国家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B.法德关系由对抗仇视到和解合作 C.政体由专制到立宪再到共和 D.国际格局由“冷战”对峙到多极鼎立 答案:A 2.亨廷顿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现象或举措最符合此观点的是() A.欧盟成为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 B.构建以超级大国为中心的制衡格局 C.多极化趋势下文明的多元并存与竞争 D.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答案:C

3.(2014·重庆高考)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C

4 . “冷战”及其结束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冷战”结束后……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也缺少了目的性。……“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暗示了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在“冷战”结束后面临的发展机遇。 解析:第(1)问,直接从材料三中归纳即可。第(2)问,可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两个视角去回答。 答案:(1)表现:实行马歇尔计划;签订《北大西洋公约》;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动机:主宰资本主义世界,对抗苏联。 (2)造成欧洲分裂和长期对峙;促成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和合作;推动了西欧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3)给世界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4)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发挥大国作用。

高中历史_《知宋回眸两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知宋?回眸两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两宋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和评价,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宋朝的发展概况。 了解古代中国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具体表现,掌握两宋农耕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概括。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两宋时期儒学的发展演变,理解三教合一的内涵和原因。了解两宋诗词、戏剧、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等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唐宋时期成熟的政治制度,繁荣的农耕经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科素养目标】 通过对两宋的时空定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对史料的解读中,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宋朝的变与不变。 【本课难点】了解宋朝发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本课地位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在必修一、二、三当中都有,主要讲述宋朝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讲述宋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方面的演变及相关方法与规律的理论总结,本节课重点交代了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方面的特征,适应社会需求,学以致用。本课还讲述了文化思想多元开放,理学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贯穿一主题线索:宋在10—13世纪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史上的地位:中国

高中历史教材目录表---人教版

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 后记 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发达的古代农业 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3古代商业的发展 4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5开辟新航路 6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7第一次工业革命 8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6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8罗斯福新政 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 后记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看透教材(史实)+理论(理论背景)、认识教材和理解教材 参考书目: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叶小兵《历史教育学》 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 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材料(教师指导学生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分类: 一是:呈现方式或者载体划分(物化材料) 1、文字类: ?教科书(常用的基本的历史教材)、 ?教辅用书(讲义、教师用书、练习册、地图册、绘图册、学 习指导书、习题集)、 ?历史文献资料(官私档案、家谱、方志、正史、日记、报刊、 碑刻)、 ?历史著作及读物(故事、小说、论文、专著、剧本等历史题 材的文学作品)。 2、电子音像类:图片、图表、地图、录像、录音、影视、计算机软件 3、实物类:文物、模型 二是:使用状况/重视程度基本教材(常规教材)、辅助材料 教材的功能与作用: 呈现资料(信息载体)、解释资料、启发刺激思维的工具、帮助学生从历史求证现实,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范围 推荐读物: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 从教学论、课题论的角度: ?是历史课程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凭借、 ?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历史教材的编写 与史学著作的区别:适用对象的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取材标准不同(选材取材依据课程标准)、编著类别不同(编为主)、内容呈现方式不同(教科书对史学专著的转化方式、较为简单易懂,史著为引人新材料、专业知识)

编写的制约因素:符合国家立场、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受制于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发展水平、从传统“教本”转到“学本”、挑选一些基础的,学生需要了解又能掌握的历史知识 编写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取向: 原则: 科学性原则(客观真实、符合事实、真实可靠、非史学家少用、多用 权威大家公认的、图片视频选取要著名出处) 教育性原则(具有教育意义、哲学意义、体现主流意识、符合教育客 观规律(掌握学生思维规律)) 基础性原则(基本史实需要学生掌握了解、面大不是专题知识、建立 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 结构性原则(结构优化、知识结构的讲解、并非专业化展示) 可读性原则(利于学生理解、难度与容量适当,难度适中) 适用性原则(可接受性高、章节之间、课与课之间尽量均衡) 内容取向: ●教师取向:一般选择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勾勒基本的知识框架, 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备课方便,如人教版教材。 ●学生取向:史料与图文并茂,以学生为主(人民版、岳麓版) ●知识灌输取向:选择历史认识的已有成果。 ●能力培养取向:选择典型的历史事实的陈述及原始资料(选择与 学生直接经验比较接近的直现性强的,具体历史细节编入教科书。 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体例是指教科书的编撰架构和组织样式,现今主要有章节 体、课题体、专题体。 1.章节体:把历史划分为各个不同时代为章,再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划分为 几个节来阐述历史既有横向,也有纵向。优点:阶段性与全面性的结合,且主次有别。劣势:割裂了一时段内史实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考察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形式教呆板。如1904,夏曾佑《中学历史教科书》。 2.课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初中历史教科书。以课为单位,按照历史 发展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现象为纲目,每课讲授一课时。优点:每课一主题,内容集中,层次简单,好教好学较为自由,发展空间大。缺点:阶段性不明,历史现象主次不分明。 3.专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在书中设置若干专题进行 编写。优点:为师生教学的创造性留下空间,师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深入探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高一历史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高一历史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为了让全体高一教师深刻领会新教材编写理念,贯彻新教材课标要求, 2020年8月1日至3日对全省高一教师进 行了新教材专题培训。培训虽早已结束,但回顾起来,收获满满。在这三天培训中,我聆听了各位名师的精彩讲座,感受了教学名师的风采,也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各位专家对新教材的精彩讲解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理解了新教材编写的价值导向:一是体现国家 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二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三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新教材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时代性。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使初高中课程相衔接,避免因初高中课文跨度太大而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学的情况出现,新教材继续采用历史时序的编排方式,逐渐铺展历史的脉络。必修课程多为基础知识,又比初中有所提升。新教材既要求贯穿整个通史,也要求全面覆盖各个重要历史节点,这就导致教材存在总体容量偏大、知识点密度大、课文较为浓缩等状况,迫切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 新教材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发展。历史教学 的价值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教材的教学任务就不再是让学生记住繁杂的历史知识,而是要学

会运用历史知识去解决问题。适当地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没有必要再从头讲到尾。 此外,这次培训还让我认识到,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贯 彻新课标,因此,我们教师要钻研和把握课标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内容极其丰富的必修教材,我们可以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一是可以对每节课的内容加以整合,强干弱枝,突出重点。二是对单元内容按朝代按专题等进行整合。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当中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这次培训既解决了我过去的一些困惑,又使我产生了新 的困惑。比如在面对教材内容较多和课时量较少的情况下,教授给出的建议是整合课程资源。我的困惑在于:若是按专题如政治、经济、文化这样来整合,是否违背了通史教材的初衷,回到过去老的专题教学中去?对于这一点,我目前的思考还不够清晰。 最后,对于新教材的教学设计,我以第一单元第二课为例,简要地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第二课的标题为《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段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说是相当地熟悉及感兴趣,许多典故他们都耳熟能详。因此这节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历史具体的知识点,形成更上位的历史认识,通过争霸战争和商鞅变法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大发展、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篇一: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 南京晓庄学院王海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百家争鸣”局面的 形成 2、教材建议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 “抗震救灾”感人图片,让学生指出从国家领导人,人民子弟兵,社会各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全世界人民对灾区帮助的画面,这是什么力量汇聚在四川灾区呢?。这些表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最大特点为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提问::“百家争鸣”中所谓“百家”真是一百家吗?“争鸣”又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所谓“百家争鸣”指诸子百家,形容数量很多。“争鸣”为诸子百家之间相互争辩。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学生回答:思考中?? 教师引导: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第30课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本课内容有三个部分:联合自强的西欧、崛起中的日本和独立自主的 不结盟组织。由于这三种力量的冲击,两极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2)第29课所讲述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冷战’”,是本课的背景,第32课“两极格局的瓦解”是本课内容的延伸,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体现。(3)教材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课文的图片资料也很丰富,要充分地利用图片资料说明教材所反映的问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知道欧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亚非的独立运动”。在与初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区别上,高中教学重在问题的分析。本课第一目“欧洲共同体的形成”、第二目“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这两个部分,除了着重分析原因和影响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在美欧关系、美日关系的演变以及变化的原因上进行延伸。第三目“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其特点上,通过特点得出其历史影响。 学生分析 高中的学生对本课中的相关知识:欧盟、麦克阿瑟、新干线、日本经济的崛 起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分析美欧、美日关系很有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表、历史材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分析国际关系的诸多问题。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了解欧洲共同体形成原因、形成的标志,欧共体的发展和影响;日本崛起 的背景、原因、表现、影响;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倡导人、标志、特点、历史影响。了解美欧关系、美日关系变化的史事。 二、能力与方法 1、归纳欧共体形成的原因、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 因和影响。 2、掌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史实依据。 3、分析美日关系、美欧关系演变的史实及演变的原因。 4、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 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 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 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 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 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 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 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 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 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 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 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 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 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 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

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 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 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 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 提交《大抗议书》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 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 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 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但是,斯图亚特 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 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 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 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

[2018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2018年高中历史新教材

[2018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2018年高中历 史新教材 【导语】在学习高一 __过程中,要掌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点,进行复习和归纳。下面就让大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__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 __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 __中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名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

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 __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最具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 __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 __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产生的时间及地点: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中。注意: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有优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高中历史各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

高中历史各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 省份 山东人教版 临沂、聊城、莱芜、威海人民版 济宁市岳麓版选考方案济南、青岛、淄博、潍坊、日照、菏泽、 1、" 2、3,泰安、枣庄、东营、烟台、德州、滨州广东广州、珠海、梅州、汕尾、东莞、江门、 阳江、(肇庆)、潮州、云浮 宁夏 石嘴山市、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固 原市。两个县级市: 灵武市、青铜峡市 海南海口、文昌、万宁、定安、屯昌、澄迈、 临高、儋州、三亚、五指、琼中、保亭、 陵水、白沙、乐东、昌江、农垦 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淮安、 南京、宿迁、泰州 安徽盐城、扬州、镇江、连 云港、徐州琼海、东方 珠海、湛江、三选一深圳、汕头、韶关、河源、惠州、佛山、

1、"2,必考茂名、清远、揭阳、中山 1—4,四选一1—6,六选二,每个8分 1、" 4、 5、"6,四选二 1、"2,必考宁德、福州、厦门、漳 州、龙岩、南平、三明 浙江必修人民、选修人教: 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嘉兴、湖 州、衢州、丽水、舟山、金华 辽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1—4,四选朝阳、葫芦岛 天津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 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 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 区、宝坻区 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鹤岗、绥化、黑河、大兴安岭、伊春、大庆、鸡西、双鸭山 吉林长春、白山、吉林、白城、松原、通化、 辽源、延边、四平 北京北京1—4,四选一1—4,四选一

1、" 2、4,必考湖南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邵阳、岳阳、 常德、张家界、益阳、永州、怀化、娄底、 湘西州 陕西渭南、商洛、杨凌延安、榆林、安康、汉 中、铜川、咸阳、宝鸡 河南郑州、信阳、平顶山、漯河、安阳、驻马 店、许昌、三门峡、南阳、洛阳、焦作 山西 阳泉、朔州、临汾、吕梁、运城、大同、晋城、忻州、长治、晋中商丘濮阳 西安 1、"3,二选一1—4,四选一 1、"4,二选一 1、" 2、3,一选修 3、"4,必考IA( 3、"4必考)IB( 1、"6,二选一)莆田、泉州 1、" 2、4,三选一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知识结构分析 历史必修2一共有八个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6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8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专题一、三、四、五主要介绍了从古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变迁和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变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专题二、六、七、八主要讲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典型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对于经济危机的应对和典型社会主义的建设,直到最后专题八的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 历史必修2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重点反映的是中外历史经济领域的发展,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作用的刻画,反映出经济制度的创新是贯穿整本教材的主线。 在经济文明史教学中要着重传达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从三次社会大分工,从自然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出现的漫长而快速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在经济文明史教学内容中药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所付出的努力。 【二】专题分析 1.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古代经济政策,包括农业的出现,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商业的发展和经济制度土地制度的演变。 2.世界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包括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东西方的联系但同时也带来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所产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从蒸汽时代又进入了电气时代。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在列强入侵以来导致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和洋务运动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10课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主要讲述了从甲午战争后到日本侵华战争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短暂而曲折的发展。虽然历经社会动荡,但是为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探索和失误为下一课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历史转折做了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