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一、填空题
1、人文主义文学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佛罗伦萨文坛上的“三杰”包括: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3、彼特拉克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歌集》,1341年荣获“桂冠诗人”称号;
4、《歌集》主要表达以个人爱情幸福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形式以“十四行诗”为主;
5、15世纪以后,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代表有阿里奥斯托和塔索,前者的代表作为叙事长诗《疯狂的罗兰》,后者的代表作为叙事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
6、法国的人文主义文学最显著的特点是自始至终存在着贵族与平民两种倾向;
7、以龙沙等七人组成的七星社,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
8、拉伯雷是法国人文主义文学平民倾向的杰出代表,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巨人传》;
9、欧洲近代散文的创始人是蒙田,代表作是《随笔集》;
10、西班牙无名氏的小说名作《小癞子》开创了近代欧洲流浪汉小说的先河;
11、维加的剧作奠定了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基础,他在其最优秀的剧本《羊泉村》中描写了西班牙农民的抗暴斗争;
12、英国最早的人文主义作家是乔叟,其代表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其中故事绝大部分用诗体写成。
13、欧洲最早表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作品是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14、斯宾塞被称为“诗人的诗人”,他的长诗《仙后》对后世英国诗歌创作影响极大;
15、“大学才子派”中以马洛成就最突出,他的著名作品是三部悲剧《帖木儿》、《马尔他岛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16、《菲洛美塔的哀歌》是薄伽丘的传奇小说,描写被恋人抛弃的女子菲亚美塔的遭遇,堪称欧洲最早的心理小说;
17、薄伽丘在他的理论著作中,批判教会对诗歌的诋毁,提出“诗歌即神学”;
18、薄伽丘的代表作是《十日谈》,它开始了欧洲短篇小说的样式;
19、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学黄金时代的作表作家,他被狄更斯、福楼拜等作家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20、《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重要的作品,其矛头指向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
21、塞万提斯的《训诫小说集》是薄伽丘的《十日谈》之后给予西方文坛影响最深的短篇小说集;
22、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意大利,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家是莎士比亚;
23、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展现了从封建割据状态走向中央王权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24、《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25、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高峰作品有:《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
26、莎士比

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27、莎士比亚悲剧代表作是《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矛盾冲突是主要的情节线索;
28、《威尼斯商人》中高利贷者形象是夏洛克,《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喜剧的杰出代表;
29、福斯塔夫这个形象出自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享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
30、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复杂的三大人物典型是:夏洛克、哈姆莱特和福斯塔夫。
二、名词解释
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期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现世思想,来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以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识关系。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科学领域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人文义:文艺复兴运动中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强调以人为本,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思想进行大胆的冲击;抨击蒙昧主义,推崇理性知识,讴歌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巨人”式人物;否定禁欲主义,追求现世享乐,蔑视天国幸福,赞美爱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批判封建割据,拥挤中央集权,渴望结束宗教纷争、地方割据,建立统一强盛的民族国家。人文主义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它强调个性自由和解放,把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发展放在首位,体现了个人主义的思想本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起到了冲击封建枷琐、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3、人文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的中心思想。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教会以神为宇宙中心,而人文主义则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来对抗它。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具备了鲜明的新质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文学品质:第一,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义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的关注成为这一文学文化精神的核心。

它反对中世纪封建教会鼓吹的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第二,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 义,这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题材与主题。第三,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欲望要求等成为人文主义的基本艺术追求。关注现实、关注人生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扩大了传统的文学体裁领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4、彼特拉克:彼特拉克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代表作《歌集》歌颂诗人的爱情,表达作者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观。《歌集》创造性地运用了意大利民歌的十四行诗体,使之成为欧洲诗歌中的一种新诗体。
5、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意译为“商籁体”,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短小诗歌。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人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被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竞相效仿。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AB,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另一种类型被称为“莎士比亚”或“伊利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比得拉克更向前迈进一步,主题更为鲜明丰富,思路曲折多变,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点明题意。后来,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人也曾写过一些优秀的十四行诗。
6、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期法国一个文学团体,由彼埃尔.德.龙沙、卓阿金.杜.贝雷、雷米.贝洛、安东纳.德.巴依夫、朋都士.德.缔亚尔、爱缔安.若岱尔等人文主义作家和他们的老师希腊语文学者若望.多拉共7人组成。他们大都出身上层社会,龙沙和贝雷是他们的领袖,代表贵族的倾向,由杜.贝雷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1549年)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他们主张统一法兰西民族语言,反对用拉丁语和外国语进行创作,但可以用希腊和拉丁语词汇改造旧字、创造新词等方法来丰富和发展法兰西民族语言。艺术上他们提出要创造出可以和希腊、罗马文学媲美的民族文学,摒弃民间诗体,主张采用希腊、罗马文学诗体和意大利十四行诗体,为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做了贡献。
7、巨人传:是法国作家拉伯雷的代表作,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杰作,法国长篇小说的开端。小说共分五卷。第一郑写高康大的出生、受教育、抵御外敌侵略和建立特来美修道

院的故事;第二郑写宠大固埃的出生、巴黎求学和结识巴奴日的经过;第三卷就巴奴日是否应该结婚的问题引出了各种奇谈妙论;四、五卷描写了为探求婚姻问题的答案,庞大固埃和巴奴日、约翰修士一道外出寻找“神瓶”的旅历。这部小说,以神话般的人物形象,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有时不免流于油滑粗俗的独特风格,表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严肃主主题,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巨人”般的力量,描绘了人文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8、蒙田:生于1533年,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著有《蒙田随笔全集》,共107章,百万字左右。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为《为雷蒙.塞蓬德辩护》,充分表达了他的怀疑论的哲学思想。蒙田以博学著称,在全集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书中,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连续是16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书中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在法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
9、框架体结构:叙事体文学中组织情节、安排结构的一种方式,又称封闭式结构。它往往采用鱼贯式的叙述层次,即整篇作品有一个总纲性故事,里面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套小故事,有时小故事中又包含着故事。通过这种形式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每个故事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形成了有机整体,从而把众多体裁各异、内容不同的故事联成一个整体,也把叙事作品的情节和矛盾冲突沿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程序依次展开。这种结构使得故事有关有尾,时空观念十分清晰、明确。最早创造框架结构的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著名的框架体结构的作品还是薄伽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这种结构在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学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10、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以流浪汉等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多采取自传体的形式写成。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流浪生涯,揭露了西班牙社会的腐朽、黑暗、弱肉强食,充满了幽默辛辣的讽刺,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无名氏的《小癞子》是这种

小说的代表作。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在刻画人物、反映现实的构造艺术上对欧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1、英国诗歌之父:指乔叟,他是早期文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无论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都为英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代表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作品以一批从伦敦前往坎特伯雷朝圣的香客旅行为线索,以每个人讲一个故事的形式把24个故事组成了有机的整体,较为全面地反映了14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阶级尤其是教会的腐败无耻,肯定了对世俗爱情的追求。作品也流露出市民阶级对纵欲的欣赏以及宗教劝善思想和容忍处世的哲学观念。
12、乌托邦:意译为“乌有之乡”、“极乐岛”、“乐土”、“仙乡”。指不存在的地方或虚构的国家。16世纪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有又趣的全书》的著作中,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上的理想国,描写了依靠“人类良心”而建立起来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后来,人们就用乌托邦来称呼那些没有现实基础的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学说。
13、“大学才子派”: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将戏剧艺术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代表作家包括马洛、李利、基德等等。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经过“大学才子”们的创作实践,题材不断扩大,技巧也更趋成熟,至莎士比亚而集大成。
14、《十日谈》: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其中的故事分别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东方故事、宫廷传闻乃至人们街头巷尾的闲谈,薄伽丘通过这些故事宣扬幸福在人间的现世理想,反对禁欲主义,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炙手可热的天主教会。作者运用框架结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15、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的主要人物。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正面喜剧形象。堂吉诃德读骑士小说入了迷,外出游侠,干了一系列发疯胡闹的蠢事,但在不接触骑士道的时候,他是一个心胸高尚的人文主义学者。在堂吉诃德的身上存在主观与客观分裂、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矛盾,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带着悲剧意味的喜剧性格。堂吉诃德具有坚持正义、反对邪恶、救世济人、忘我斗争的优秀品德。然而他脱离实际,一心想模仿过时的骑士道,单枪匹马救天下,结果在游侠中给别人造成危害,使

自己成为笑柄。堂吉诃德的典型意义在于,概括了各个时代强调主观动机,忽视客观效果,脱离再被的人们的特征,启迪教育人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做到动机与效果、主观与客观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达到预期的目的。堂吉诃德最重要的优秀品质是理想主义,为了理想、坚持斗争。即使在今天,也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16、《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具有喜剧气氛的爱情悲剧。作品描写了一对出身于两个世代相仇的封建家庭的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的爱情,以两家械斗开场,以主人公殉情换来和解作为结束,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叛逆性格,谴责了封建的家庭给予争和包办婚姻。《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诗意和魅力的作品之一。
17、《哈姆雷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有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它写于17世纪初,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地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该剧塑造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这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表达了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艺术上,《哈姆雷特》也很有特色,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
18、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王子放浪形骸的酒友,既吹牛撒谎又幽默乐观,既无道德荣誉观念又无坏心,是一个成功的喜剧形象。在《亨利四世》中他是一位身体肥胖、本性善良、热爱美酒和食物的骑士。他在某种程度上是个骗子和懦夫,是哈尔亲王寻欢作乐的玩伴。《亨利五世》提到福斯塔夫之死,而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福斯塔夫是一个经常向人求爱、总是被人捉弄的滑稽角色。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落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密切,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曾在1895年5月18日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福斯塔夫式背景”,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19、《暴风雨》:是莎士比亚传奇剧时期非现实手法的代表作。该剧通过主人公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的沉浮

际遇肯定了理性和智慧的力量。作为莎翁最后一部作品,《暴风雨》表现了作者晚年对人类未来的设想,被称为其“诗的遗嘱”,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20、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艺术反映历史本质真实的再被主义美学观。所谓“莎士比亚”,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三、简答题
1、文艺复兴是一场文化复兴运动吗?为什么?
答:文艺复兴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文化复兴运动。它是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思想上的深刻变革,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复兴并非指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人们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得到启发,重新发现了人的崇高价值,认识到人有无限的潜力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这一觉醒使人摆脱了中世纪封建主义和教会的精神桎梏,使文学、意识、宗教、哲学、科学、政治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宣告了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诞生。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力图从古代文化中寻找反对教会专制和腐败的思想武器,开始强调人作为个人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世俗生活”的自由。表现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是人们开始把宗教信仰问题和对教会的服从问题加以区分。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也是人类历史伟大的变革时期。它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简析拉伯雷小说《巨人传》的主题、巨人形象和艺术手法。
答:《巨人传》塑造了巨人卡冈都亚及其子庞大固埃两个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而富于传奇色彩的巨人形象。
首先,作家用象征手法塑造了两个无论在躯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高大雄硕的巨人典型。这是欧洲近代文学 的人的形象首次顶天立地屹立在神的面前的一次成功尝试,通过两个巨人的形象,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作者笔下的巨人,躯体高大,食量惊人,纵情享乐。正是这样的描写中,表现了拉伯雷对人及世俗生活的肯定。作家还通过巨人的成长,强调了人文

主义教育知识的重要。卡冈都亚开始接受的是经院教育,结果越学越蠢,后来学习新知识,才聪明起来了。巨人的成长表明,人只有在肉体和精神两方面都得到解放和满足,才能使体魄健壮、性情美好、能力高强,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人。通过塑造卡冈都亚及庞大固埃两个巨人形象,赞美了从宗教的束缚中走出来的顶天立地的巨人和人的力量。
其次,小说通过两个巨人的见闻,无情地批判了封建国家的黑暗和罪恶,嘲笑和揭露了封建教会的虚伪和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腐朽。
《巨人传》作为法国早期讽刺小说的名作,在讽刺艺术上颇有成就和特色。它继承了法国民间文学的传统,嬉笑怒骂,尖锐泼辣。《巨人传》还运用了夸张手法,夸大批判对象,将丑恶凸显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起到了讽刺批判作用。它有时放大正面形象,对此进行不合比例的描写,加强人们对描写对象的印象,起到褒扬的作用。
3、《乌托邦》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答: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杰作,分为上下两部。用作者和航海家两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上部莫尔以自己亲身的见闻,揭露了当时英国君主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尤其是“圈地运动”所造成的“羊吃人”的惨状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以激起读者的愤慨和同情。下部借航海家之口,畅谈一个为外人所不知的乌托邦海岛上的理想生活。作者所描写的“乌托邦”海岛,是个没有暴政、法律、战争和宗教狂热的社会,这在人类思想史上是第一部描绘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小说。作为文学名著,《乌托邦》语言优美,讽刺深刻,情节奇妙,想象丰富。
4、《十日谈》的基本主题是什么?
答:《十日谈》中的主要人物是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诗人和艺术家,与但丁笔下的帝王、教皇、骑士、圣有者异。其基本主题是:
(1)反教会、提示教会伴侣的虚伪性与欺骗性。第一天故事二“扬诺劝教”有提纲挈领之效,突出了全书主题的基调。巴黎真正的商人扬诺,其有亚伯拉罕,犹太人,同样踏实信诚,信奉犹太教。扬诺唯恐友人之灵魂以后将堕地狱,故力劝弃犹太教,改奉天主教。苦劝之下亚伯拉罕答应访罗马教廷。所见所闻无一利之。教皇、红衣主教、神职人员,均为贪色淫乱之徒。甚者反人道、眈溺男风,外则贪吃贪财,买卖圣位、圣体。至巴黎,亚答:教廷里均一班无恶不作的坏东西,罗马则为容纳罪恶之火炉。然基督教居然不但未被推翻,反而日渐强大。其中定有神灵保佑。故觉得其可能

是真神圣,遂求仪式洗礼。
(2)肯定爱情自由。第四天故事一,美丽可爱的姑娘莉莎贝达与兄弟经营的店铺里一个叫罗伦佐的小伙子暗中相爱。后被发现,三兄弟设计杀之,埋坑里,莉日夜思念。梦见罗,明求。翌日,郊外见尸体,割头,用布包好,埋在花盆中。花得泪水和香水浇灌,长得枝叶茂盛。兄弟们夺花盆,后莉日夜哭泣,哀恸而死。
(3)提倡人欲的天然合理性。第四天开头,叙述一故事。一心信奉天主教的腓力,丧偶后带着不满两岁的幼儿上山修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的儿子除了父亲外,没见过第二个人。18岁时,腓力见他平时侍奉天主十分殷勤,料想带他去浮华世界走一遭,大致也不会迷失其本性。父子俩遂下山来到佛罗伦萨,可巧遇到一位衣着华丽、年轻漂亮的姑娘。儿子颇为好奇,立问:“这是个什么东西?”“我的孩子”,腓力回答:“快低下头,眼睛盯着地面,别去看它们,它们全都是祸水。”又说:“她们是绿鹅。”儿子不留念那众多新鲜事物:皇宫、宅邸、母牛、马匹,却冷不防对父亲说:“亲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一个青年本能地认为,他进城这天所接触的许多新鲜事物中,最美最迷人的就是“绿鹅”。腓力恍然大悟,原来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诲要强大得多,深悔自已不该带儿子进城。作者议论:“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得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枉费心机,到头来还得弄得头破血流。
5、简论《堂吉诃德》的艺术特色
答:(1)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有很多借鉴之处,特别是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用喜剧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
首先,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以讽刺夸张的手法,不断重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喜剧效果。
其次,小说中所写的一个个故事都可以独立万篇,情节的进展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为了在重复之中,突出和加强喜剧效果。
第三,小说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之间的矛盾,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提示悲剧的内涵。
第四,小说采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如堂吉诃德与桑丘,主仆二人构成鲜明的对比: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注重实际...两两对比,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第五,小说广泛运用了戏拟的手法。
(2)全面深刻地提示了不确定性
在《堂吉诃德》中,事物的不确定性随处可见,其蕴涵的深义不言而喻。比如主仆二人对迎面走来

的人头上戴着头盔还是脸盆的议论。堂吉诃德认为那人戴的是曼布利诺的金头盔,而桑丘则认定那是理发师用的铜盆。在以后的章节中他们还多次谈到这件东西。桑丘最后把这件东西称为盆盔。这是个不存在的、但并不是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像很多评论家指出的那样,塞万提斯不仅通过他的作品让人们注意观察外部世界,而且也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眼光。
6、从《堂吉诃德》与骑士文学的关系看其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为西班牙文学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在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文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首先,骑士文学为维护封建领主统治和基督教义的武力阶层,身上所具有的保守性和反动性是显然的。这一点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显得越发明显。虽然骑士和骑士制度已消亡,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骑士精神仍旧存在,特别是宣扬骑士精神的文学作品,骑士制度死而不僵。当时新兴资产阶级代言人之人文主义者以人文精神砸碎封建基督的精神枷琐,骑士精神自然属于被批判的行列。《堂吉诃德》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塞万提斯借用传统的骑士文学形式来表达人文主义思想,抨击所谓的骑士精神。
其次,塞万提斯小说中表达这一种思想:骑士制度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宣告灭亡,而其残存的骑士精神已经脱离了其存在的特定社会政治和历史形态的伦理道德语境 ,因而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与当时人文主义精神相违背。骑士精神或骑士行为这种与时代潮流相违背有逆动显得荒谬可笑。显然,《堂吉诃德》是以骑士文学的形式承载新兴的人文思潮,进而对骑士文学本身发难。有人比喻《堂吉诃德》为最后的骑士文学作品,如果按照形式把《堂吉诃德》勉强归为骑士文学的话,那么,的确,继《堂吉诃德》之后,骑士文学几乎被彻底打败了。由此,拥有智慧的新兴的人文主义者占用了拥有武力的“骑士”,《堂吉诃德》以骑士文学的形式向骑士文学决绝。
7、简述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
答:第一、悲剧的基本主题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及理想的破灭。人文主义的理想与现实社会中邪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的主要冲突;
第二,剧本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严峻的社会批评意义。描写了新旧交替时代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批评的锋芒既指向封建势力,也指向资产阶级的罪恶;
第三,塑造了一批人文主义的思想的正面人物,描写他们所代表的弱小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邪恶势力所进行的悲剧性斗争,以及他们的毁灭和他们道义上的力量;

第四、矛盾冲突激烈,既有悲剧主人公与其对立面的冲突,也有悲剧主人公内心的冲突。
第五、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情调悲愤沉郁,语言优美,凝炼,准确。
9、简述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野心家形象
答:与前期喜剧男女形象与小丑形象相比,悲剧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野心家形象。如克劳狄斯、伊阿古、麦克白夫人、爱德蒙。他们均是极端利已主义者,为了个人私欲,使用任何狠毒卑鄙的手段,践踏人性的美德,他们是过渡时代的产物。伊阿古只是为了私利才离间奥、苔的关系;爱德蒙杀兄、夺父财产,爬入上流社会;麦克白夫人是恶的化身:“只要我想要,我就不说我不敢”。莎翁通过他们深刻揭露了新旧交替时代社会的罪恶。这些野心家是悲剧的重要根源,说明“善人”面对新的社会势力,靠人文主义者显然不能解决。悲剧的结局是悲壮而非悲伤,他赞扬人性的胜利,谴责人性的沦丧,虽然找不到改造社会的方案,但不失改造社会的勇气。
10、通过莎士比亚戏剧,分析福斯塔夫的性格。
答: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著名的喜剧人物,也是世界戏剧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喜剧典型之一,他与堂吉诃德并列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喜剧形象。
福斯塔夫是一个反面喜剧人物,五毒俱全,但是在他身上又体现了完美的喜剧性格。
首先,他出身没落骑士阶层,主导性格是厚颜无耻、乐观诙谐、吹牛说谎;他时常穷困潦倒,却又常常讲究排场,好酒贪杯;他既诡诈多智,又胆怯多情,头上已染苍苍白发,心中却烧着青春之火;他仗着自己和王子的亲密关系,招摇撞骗,甚至还打家劫舍,趁征兵的机会与地方官勾结,公开受贿;他在战场上装死逃生,却还假冒军功;他逗笑取乐,怕别人嘲笑,也嘲笑别人。约翰逊称赞福斯塔夫:“无人模仿、无法模仿的福斯塔夫”、“情理和罪恶的混合物”。
其次,作为一个艺术形象,他并非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他也有优点,即社会底层人物的乐观粗犷、机智幽默等。另外,不论是他的诡诈,还是他的胆怯,人们看到的是开心而非厌恶。他那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学里也未必没有令人思考醒悟之处。他身为骑士,却把名誉弃之如敝履;他从不把成败得失放在心上,也从不自怨自艾,摔倒了就爬起来。因此,他失意之后,在默默无闻中列去的情景使人不能不对他生出一丝同情。
福斯塔夫是封建贵族解体时期无依无靠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形象,也是莎士比亚全部戏剧人物中最著名的喜剧形象之一。
11、《威尼斯商人》的基本主题是什么?
答: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的代表作,其基本主题是通过安东尼奥同夏洛克的冲突以及巴萨尼奥同鲍西娅的爱情纠葛,揭露和谴责了高利贷者夏洛克的贪婪、吝啬、冷酷和惨无人道,歌颂了人文主义者的仁爱原则和青年人为了争取爱情自由而斗争的行为及男女之间真诚的爱情、无私的友谊,展示了慷慨、无私、真诚、仁爱同吝啬、贪婪、嫉妒、仇恨、残酷之间的斗争。由于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形象,因此这部喜剧带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作品还通过冲突双方都利用法律为自己服务的事,客观上暴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
12、谈谈《威尼斯商人》的结构特色
答:约写于1596年前后,正当莎翁的艺术才华日趋成熟的阶段。全剧结构严谨,情节逐步推向高潮,波澜迭起,扣人心弦。
全剧有两条交叉进行的情节线索。第一条是“借债割肉”,展现了以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和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为对立面的民族矛盾,以及早期商业资本家和早期金融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几重矛盾纠结在一起,尖锐激烈,不可调和,使《威尼斯商人》跳出了莎翁的早期的一系列轻松欢乐的喜剧格局,成为第一个较显著的现实主义手法接触到社会阴暗面的喜剧。
第二条线索是“挑匣求婚”。在优雅的贝尔蒙庄园,美丽而富有的少女鲍西亚发出叹息:她的终身大事必须取决于彩匣的挑选。大厅陈列着金、银、铅三个匣子,等待求婚者的挑选,选中彩匣,就是她的丈夫。她被父亲的遗命剥夺了婚姻自主权,为此而感到苦恼。幸而她情意所钟的巴萨尼选中了铅匣,有情人终成眷属。两条情节线索在“法庭诉讼”一场中汇合在一起。装扮成法学博士的鲍西亚出现在威尼斯法庭,运用智谋,挫败了夏洛克,从刀尖下救出了安东尼的性命。
13、简述《奥瑟罗》中的野心家伊阿古的形象
答:伊阿古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极端利已主义的冒险家的典型。他利用奥塞罗轻信的弱点,以极其狡诈的手段使奥塞罗相信凯、苔的奸情。一箭双雕。可以夺取凯之职,又可毁掉奥塞罗的事业前程和幸福生活,是欧洲文学两面派的史祖。伊阿古这种极端利已主义的思想,奸诈欺骗的手段和冒险的精神,正是资产阶级的发展初期掠夺时代的产物。这是一种新的社会罪恶,奥、苔在争取爱情自由、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中能够挺身而出,取得胜利,然而在伊阿古这种新型冒险家的手中却失去了自己的识别能力,遭到毁灭,说明资产阶级极端利已主义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更是一种可怕的力量,更具有破坏性。
14、简述《麦克白》中麦克白的形象特征
答:取材于荷林西

德的《编年史》,写麦克白篡夺王位的故事。是莎翁最阴暗的一部作品,也是谴责人性沦丧的悲剧,是一部“犯罪心理学史”,是莎翁心理描写的杰作。悲剧的主题是谴责统治者个人野心的罪恶。
麦克白的全剧中经历了四个阶段:(1)胜利的麦克白;(2)转变的麦克白;(3)罪恶的麦克白;(4)孤立的麦克白。
一开始,麦克白是一位武艺高强,忠于君言的将领,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英雄,此时,在其精神世界中,正面品德占主导地位。但当他的 夺取最高权位的野心勃发后,便开始走了堕落的道路。莎翁以心理描写巨匠的手笔,深刻地刻画了麦克白内心善与恶的激烈博斗。麦克白并非一天生的恶魔,当他犯下弑君的恶行,他身上原有的道德感便使他处在极度的精神痛苦之中。他不断感到内疚,不断谴责自己。不过他无力自拔:“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如此逐步使去天良,手段越来越残忍,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冷酷,越来越空虚,越来越绝望,全无一点支撑自己的力量。个人野心终于使一个具有英雄品格的人物变成了杀人魔王,最后完全孤立,众叛亲离,受到应有的惩罚。
15、简析《麦克白》中女巫形象的功能意义。
答《麦克白》一直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部。戏剧中三女巫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们在戏中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既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又表达了某种深藏于人们意识深处的感觉,使作品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1)从女巫行动的内容上看,她们几次出场,主要都是在对麦克白的命运进行预言。
(2)女巫的出现是莎士比亚通过神鬼形象曲折地反映了16世纪的混乱的社会状况,象征了社会的黑暗、恐怖,是邪恶力量的拟人化。同时也渲染了戏剧的神秘气氛和宿命论色彩。
(3)女巫代表着命运。莎士比亚是利用了超自然现象说明了命运的不可抗性。
(4)女巫象征着人格的外化。
16、简析哈姆雷特性格的“忧郁”特征
答: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对人类报有美好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哈姆雷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他强调智慧和理性。安排“戏中戏”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哈姆雷特性格特征是犹豫或延宕,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犹豫的同时,哈姆雷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他的犹豫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雷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所吞没。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17、莎士比亚悲剧作品《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
答:(1)《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义首先体现在哈姆雷特对人类的态度上。哈姆雷特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在他知道真相前,他对世界和人类有巨大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剧中他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理性的!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他知道父亲死亡的真相后,他感叹“丹麦是一所牢狱”。他所思所想都是人文主义的体现。
(2)《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还体现在他对人和事物的平等观念上。剧中哈姆雷特对他的仆人霍拉旭说道:“不,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愿意和你以朋友相称。”在哈雷特心中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他相信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3)《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的美也表现在戏剧中人物的善良上。哈姆雷特拥有一颗善良的似,这正与其叔父克劳迪斯的邪恶相对照。而剧中最善良最纯真的人奥菲利亚,她的心容不下世间任何一点污渍,这是人性中最美丽的地方。
(4)《哈姆雷特》中还体现出人文主义的负面。文艺复兴时期过分强调人的力量,造成了个人私欲的膨胀。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迪斯正是由于私欲,才毒杀了他的哥哥,不但如此,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又骗娶了他的嫂子。当他觉察到哈姆雷特知道他秘密时他又设下一个又一个毒计来除掉哈姆雷特。个人的欲望让克劳迪斯变成了一个恶魔,一个十分狡诈的人。
(5)《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更体现在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上。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当他得知父亲的死因后,他便毅然地承担起复仇和重整乾坤的任务;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虽然哈姆雷特有这些优点,但他也是一个人,也有其弱点。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矛盾懦弱的人,他是语言上人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而缺乏实际行动。所以成了一个悲剧英雄。
(6)但是《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也有局限性。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他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他复仇和

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他没有想过依靠大众力量来实现他的愿望。还有他在个性个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给他的人生带来悲剧的重大原因。
18、分析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形象的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
答:(1)哈姆雷特形象的个性特征是犹豫和延宕。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犹豫的同时,哈姆雷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哈姆雷特的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雷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从主观上,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
从客观上看,哈姆雷特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2)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新旧交替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他坚持人文主义思想,对人和人生抱着美好的看法,平等待人,忠于爱情和友谊。父王的猝死和母亲的迅速改嫁,使他陷入精神危机,反对社会罪恶。他开始重新思考,从热情单纯的青年学生转变为严肃深沉的思想家。他认识到他和叔父之间的矛盾,不仅是报个人的杀父之仇,更主要的是改革社会,拯救国家的大事。他感到力不从心,始终不知该怎样行动。报了杀父之仇,却没有完成重整乾坤的任务。他的悲剧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客观上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哈姆雷特的美好理想不能超越现实。主观原因是他脱离人民,孤军奋战。这个形象,对人的价值做了高度的哲学概括,表明人的自我意识和觉醒,也说明在干一件大事前,必须冷静思考。
19、试比较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性格之异同。
答:相同点: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都是具有渊博学识、出色辩才、深邃思想和深刻观察力的人文主义智者,他们对社会的批评,对战争、法律、道德、爱情、人文艺术的看法都具有远见卓识和独特见解,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他们都胸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作者美好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且两个人的人文主义理想在实现的过程中都不被人理解,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挠。
不同点:堂吉诃德是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他脱离现实,耽于幻想,终日沉浸于骑士美梦,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切实感

受,他失掉任何现实感觉的幻想,使他成为普遍的笑柄,具有充分的喜剧性。然而他又惨遭生活的无尽捉弄,是个悲剧人物。另外,他热情冲动,虽然有一种无畏的精神和执着的勇气,在行动上不折不挠,但是缺乏觉着、冷静的思考,不知道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只是一味在盲干,注定失败。
哈姆雷特则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他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上的力量,往往想的多,却行动的少,是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想为父亲报仇,却因为犹豫而失去了好几个良机,最终都以失败告 终。他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20、简述莎士比亚的文艺观
答:莎士比亚的传世名作《哈姆雷特》不仅塑造了经典物形象哈姆雷特,同时也提了了他著名的文艺理论思想。这一文艺理论思想就是通过哈姆雷特之口道出的“举镜子反映自然”。
在《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中,当哈姆雷特与其中一个伶人谈话说:“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你不能逾越自然之常道:“因为任何过火的表演都有背于演剧的初衷,戏剧表演的目的,过去和现在,至今,始终是举镜子模仿自然,显现美德。讥讽丑行,表现时代形态与足迹。”在莎士比亚的思想观念中,艺术就像一面镜子,它可以映照出人心灵世界的美丑善恶,而且还可以映照出周围世界、一个时代的各种景象。因此艺术不仅仅包含自然界的一切,也不仅包含人的本性,而且还包括比这二者更为广阔的社会再被。正是在处理艺术与现实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才提出了“莎士比亚化”这一概念。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而莎士比亚也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社会的秩序的稳定出发,提出了艺术的社会功用。也即是艺术应该“显现美德,讥讽丑行“。美德与丑行也就是社会伦理的道德问题。而这一功用就是艺术的“善”的追求。莎士比亚所生活的英国在经历了繁盛的维多利亚时代之后,整个社会风气开始发生剧变。英国在经历了人文主义思潮的洗礼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占有欲的加强,人们被各种欲望所缠绕,人性的丑陋与阴暗面开始充斥于世。性欲、金

钱欲、名利欲、权力欲开始大行其道。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莎士比亚开始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反思,对英国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揭露。具体到他的创作,莎士比亚由前期的喜剧对人性的美好赞美走向对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揭露。正是社会秩序的紊乱,使得人被各种欲望所驱使。正是在欲望的驱使之下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堕落与黑暗。因此他的剧作不光表现了个体灵魂的堕落,也深刻挖掘造成了这种堕落的社会根源。
21、莎士比亚戏剧与古典主义戏剧在人物刻画和剧情安排方面有什么区别
答:人物刻画:莎士比亚善于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丰富、鲜明,人物形象比较丰满。其具体方法主要有:首先,莎士比亚善于通过对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提示人物的深度;其次,出于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莎士比亚也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段;再次,为了使人物形象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组合,莎士比亚成功地把对比手法用于人物塑造。莎士比亚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丰富的人物形象,比如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等等。
古典主义戏剧强调人物塑造需要符合固定的类型,“凡是英雄都应该保持其本性”,塑造的人物往往类型化、单一化,人物形象比较单薄,或可称为“扁形人物”。他们把人的本质看做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抽象的属性,而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物的性格塑造成凝固不变的嗜癖,忽略环境对人物产生的影响。他们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一。
剧情安排:莎士比亚戏剧具有情节生动性与丰富性的特色。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一般都是多层次多线索的,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或平行发展,或交错推进,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比如《哈姆雷特》一剧除了哈姆雷特复仇的线索外,还有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复仇线索。三条线索以起到互成对比、激化矛盾的作用,使戏剧场面不断转换,造成戏剧高潮,产生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共同表现全剧的主题。
古典主义戏剧十分强调规范化,有一套十分严格的戏剧规范和标准。强调戏剧创作必须遵循“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必须保持“整一”。必须围绕单一的剧情进行,排除一切次要的插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