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二五

十二五

十二五
十二五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共北仑区委《关于制定北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宁波市北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阐明了“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发展背景

1、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北仑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严峻考验,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主动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紧紧围绕省、市对北仑的发展定位与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实施“五大突破”和“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战略,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实现较快增长,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5.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7亿元、规上工业产值1614.1亿元,五年均实现总量翻番。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6亿元,一批事关北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超百亿的“十大交通畅通工程”顺利推进,大疏港高速、集装箱货运第二通道、太河路南延等建成通车,穿山疏港高速、通途路拓宽和江南公路改造等加紧建设,“两高一专一快”的区域交通网络初步成型。台塑一期、宁波钢铁、北电三期、吉利汽车技改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成功投产。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坚持“保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九大产业基地和功能区建设扎实推进,大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明显提升。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逐步由二产为主向二、三产“双轮驱动”转变。农业特色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型城区建设加快实施,2010年专利授权量达1257件。“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COD 和二氧化硫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目标如期完成,城区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全区日污水处理能力达42万吨,居全市第一。循环经济“北仑模式”在省、市宣传推广。

———统筹发展形成新格局。“中提升、南加速、东拓展、西联动”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中提升、门户区改造、宜居城区建设全面展

开,城市功能形象不断提升。东南片区开发建设加速,滨海新城建设全面启动,西部区域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九峰山区域成片连线新农村建设模式成为全省样板,新大同村、梅山梅中片、小港东岗等新农村建设稳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发展活力进一步展现。钟就医圈”基本形成,省级卫生强区成功创建,人口计生深入推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强区建设深入推进,宁波国际港口文化节顺利举办,国家级综合训练基地建设卓有成效。“平安北仑”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进展。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全面完成,机构改革和机关效能建设稳步实施。企业服务不断深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社会管理进一步创新,以大港社区为代表的基层党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梅山保税港区获批并实现首期封关运作,区域对外开放再次实现重大突破。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达136.9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66.6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1.3亿美元,占全市的1/3。(下附“十一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北仑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是北仑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发展环境将更加复杂。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以低碳经济、新能源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加快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更加曲折和复杂。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主旋律,呈现快速发展向包容性协调发展、沿海率先发展向东中西梯度发展、投资和出口为主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协调拉动、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等一系列新特征。

从区域环境看,长三角区域新规划加快实施,上海“两中心”带动效应增强,浙江海洋经济建设全面启动,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迈向新阶段,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功能更加完善。港口功能不断强化、辐射面扩张、增值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这些都为我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但同时也应看到,北仑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港口、产业和城市联动互促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越来越大,转型升级任重道远。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突出,开发建设和维护稳定的矛盾依旧存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压力重重。

第二节指导原则

“十二五”时期北仑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目标,以市委″六个加快″战略为统领,挖掘和扩大深水良港、开放体制、临港产业三大优势,力争在开放门户区、经济贸易港、先进制造业、全域城市化、和谐示范区建设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全区科学发展水平走在省、市前列,区域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先进行列,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区打下坚实基础。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北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坚持率先发展。把率先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发展意识,顺应全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按照省、市对北仑发展的定位与新要求,自我加压,善抓机遇,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实力、城市的建设水平与民生的保障能力,巩固和加强对外开放的龙头地位,使科学发展继续走在省、市前列。

———坚持转型发展。把转型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北仑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区、智慧城区,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水平和效益。

———坚持统筹发展。把统筹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更加注重港口、产业、城市联动,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生态协调,更加注重改革深化、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统筹。以全域城市化为方向,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努力推动区域、港城、海陆统筹发展,切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着力点,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和谐发展把和谐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使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区人民。

第三节发展目标

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经济实力更加雄厚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现代产业集聚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基地和功能区建设成果显现,优势企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临港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双轮驱动的工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三位一体”港航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逐步建立。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800亿元。

2、发展格局更加优化成为现代化的综合功能新城区城区空间布局明显优化,港区、工业区和城区协调发展。东、中、西城市发展框架全面拉开,全域城市化整体推进,城区功能不断增强,“一区三城”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城市建设更具江南特色、滨海风情和现代气息。

3、开发开放更加深入成为长三角的对外开放门户区梅山保税港区主体功能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的引领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释放,和国际接轨的规则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利用内、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27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35亿美元,在省、市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龙头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

4、社会事业更加繁荣成为关爱民生示范区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总额分别达到48600元和26300元。创新型城区、教育强区、文化强区、卫生强区和计生优质服务区建设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

5、发展模式更加科学成为生态文明先导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主要高能耗行业对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市定目标。“森林北仑”建设不断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示范区基本建成,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

6、社会建设更加和谐成为社会管理创新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成效显著,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活力日益增强,创业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平安北仑和法制北仑建设省、市领先,区域社会和谐达到新水平。

第二章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坚持在调整中促发展,在发展中调结构,围绕“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建设,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二、三产融合,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全力打造华东地区重要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

第一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以梅山产业集聚区为龙头,努力完善港航综合服务体系,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使北仑成为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加快梅山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梅山产业集聚区成为省级产业集聚区为契机,加快推进梅山、春晓两个18平方公里启动区块的开发建设。充分发挥梅山保税港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和滨海新城的支撑依托作用,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功能性项目布局,突出各功能区块特色,实现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和集聚发展。努力把梅山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国家沿海对外开放引领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浙江“三位一体”港航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

构建“三位一体”港航服务体系。加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港口集疏运网络和金融信息支撑体系建设。推进穿山港区、梅山港区建设,拓展航运通道,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成集散并重的集疏运网络。统筹规划建设重要资源的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基地,努力建成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强化金融和信息系统支撑,发展航运金融,推进电子口岸和“信息港”建设,加速形成集融资、信息、监管、交易、展示等为一体的专业化服务体系。积极创新口岸管理体制,优化商检、海关、结算等口岸服务环境,推行大通关模式,不断增强口岸综合服务能力。

打造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临港基础原材料工业,致力于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装备、技术和工艺,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海洋工程、海洋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争创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积极发展海洋休闲旅游业,更大程度地满足居民亲海享海的需求。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整合现有岸线码头,调整和完善港口结构与布局,不断提高岸线利用率。谋划推进白峰峙南以及郭巨区块发展,拓展港口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统筹兼顾湿地保护、土地资源、水源地建设对滩涂的综合需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滩涂资源。做好无居住海岛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实施海域专项整治和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促进海洋生态建设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切实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档次,加强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大力发展集散并重的现代物流、大宗商品交易、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现代商贸、休闲旅游、住宿餐饮、房地产、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创意产业、节能环保、服务外包和科技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拓展服

务业发展领域,着力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八大服务业产业,形成北仑现代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的支柱。

大宗商品交易。坚持“三位一体”,依托港口生产拓展增值服务,依托物流发展贸易。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拓展交易品种,全面打造油品、LNG、钢材、矿石、煤炭、石化产品、船舶、粮油、酒类、高档消费品等十个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使北仑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大宗商品仓储集散中心和长三角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力争到2015年,大宗商品总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重点品种争取具有行业定价权。

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梅山保税港区物流园区,建成运行霞浦现代国际物流园区,充分利用物流园区和集疏运网络,大力发展国际国内贸易服务、临港工业生产服务、商品仓储运输服务。建成北仑集卡综合服务基地,推进集装箱场站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航运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推动知名物流企业和大型航运企业集聚,全面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到2015年,全区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15家以上;航运总运力突破100万吨,其中,运力20万吨以上的航运企业达到3家。

现代商贸业。调整和优化商业布局,大力推进“一主二副”商圈构建。加快商业综合体和市场综合体等大型商贸设施的开发建设,加大综合型、专业型、社区型商业街的提升和培育,加强新农村商业网点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发展新型业态,提增功能层级,促进商圈繁华和商贸繁荣。积极推进商贸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经营模式,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到201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优势突出、城乡协调”的现代商贸体系,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0亿元以上。

休闲旅游业。挖掘和整合现有旅游资源,重点培育工业旅游、滨海旅游、生态旅游三大休闲旅游品牌,建成以休闲度假为核心、乡村旅游为亮点、体育商务旅游为热点、精品高端项目为支撑的多元化旅游产品支撑体系。推进梅西国际游艇、梅东国际邮轮等项目建设,打造梅山高端旅游服务集聚区。提高旅游接待档次和能力。加强旅游品牌推广,提高北仑休闲旅游知名度。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15%,高档星级宾馆酒店发展取得较大突破。

房地产业。有效调节住房供应总量和供应结构,适度发展高品质住宅地产、特色住宅、生态休闲低密度住宅,积极推进普通商品房、安置小区、经济适用房等专项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发人才公寓,形成供需平衡、结构合理、标准稳定的房地产业发展格局。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积极调整和优化建筑业格局,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

楼宇经济。以提升现代商务水平为目标,推进城区高端商务基地、梅山国际商贸核心区建设,建成20栋以上高档楼宇,10栋以上商务楼宇产出争取过亿元,成为生产要素集聚、商务功能齐备的现代化商务中心。推进工业企业二、三产分离,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建成一批重点企业总部大楼。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设立综合型总部及各类职能型总部。

金融业。深化改革创新,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等四大体系。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促进各类金融机构集聚。积极推进地方金融创新,组建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小额贷款公司有序开展业务。积极培育发展证券、保险、期货、担保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形成与产业发展相互协调、促进的金融业发展格局。强化金融市场监管,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社区服务业。坚持社会化、网络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医疗健身、环境卫生等社区服务,构建覆盖全区、反应快捷、服务方便的全方位社区服务体系。广泛引入社会投资主体,积极兴办社区服务项目,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诚信度高的家政服务公司,创立服务品牌。

第四章构筑对外开放门户区

顺应对外开放新形势,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推动对外开放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内资和外资并重转变,努力把北仑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区。

第一节建设梅山保税港区

充分发挥梅山保税港区的功能优势,加大在管理体制、监管方式和运行机制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力度,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打造成产业互动、资源交易、资金融通和对外交往的国际性大平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港航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贸易、国际中转和出口加工等主体业务,拓展进口商品交易范围,全面发展进口商品交易市场,构建具有保税港区特性的产业体系。不断创新口岸通关模式,积极推进国际航运综合实验区建设,探索向自由贸易港的方向发展。到2015年,梅山保税港区的开放功能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初见成效,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基础条件基本形成。

第二节深化区域合作交流

坚持扩大交流与合作,充分融入国家、长三角和省、市发展大局,实现区域间联合发展。积极整合梅山保税港区、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大榭开发区对外开放的功能优势,完善区域互动合作机制,推进“五区”联动发展。深化区港联动,开展与宁波港集团

全方位的合作,实现城市与港口协调发展。开展与舟山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对接,积极参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实现与舟山联动发展。积极加强与镇海的战略合作,推动两区产业、城区协同发展,合力打造沿甬江城市发展带。主动对接上海“两中心”建设,充分依托“山海协作”、“宁波周”等开放活动平台,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实现共赢发展。

第三节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主题招商、补链招商、定向招商等形式,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型,不断提升招商的层次和水平。紧盯世界500强、央企和知名民企,积极引进一批有影响、能支撑、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依托产业基地和功能区,引进一批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功能性大项目、补链型大企业。依托港口和政策优势,千方百计引进各类税源型企业。依托现有龙头骨干企业,加大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关联性的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不断拓宽招商领域,注重吸收内资和外资并举,积极引进战略性产业项目和大宗商品交易业务。

进一步整合招商资源,完善招商工作体制机制,深化配套保障,加强对招商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统一指导,形成有利于产业招商的整体合力。强化服务管理和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投资、生产和经营环境。力争五年累计引进国内资金6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35亿美元。

第四节促进内外贸易转型

促进出口转型升级。提高高技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名牌产品的出口比重,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努力提高出口优势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巩固对传统市场的出口,拓展新兴市场,实现外贸市场多元化。“十二五”期间,出口年均增速达到12%。建立健全外贸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增强应对国际经济波动和国际贸易摩擦纠纷的能力。

推动进口快速发展。建立进口产品的内销网络,重点鼓励大宗原材料、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进口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努力拓展内需市场,加快内贸营销网点建设,构筑内外对接的营销网络。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开展跨国并购、跨国经营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培育北仑的跨国公司。引导企业拓展发展新空间,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区外工业园和资源基地,推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城市梯度转移,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总部型企业转变。

第五章提高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构筑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社会体系。

第一节深入实施节能减排

深入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快节能减排工程建设,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产业体系,稳步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按照国家节能技术标准,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力度,确保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动态监测管理和对标考核,实施能源监察、节能诊断、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管理体系认证等节能措施。深入推行全社会节能,全面推进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重点做好建筑、交通、服务业等领域的节能管理。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积极推动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促进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强化污染物排放控制。加大对污染物排放的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扩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范围,对能耗高、污染重、生产使用有害有毒物品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大力实施脱硫脱硝工程建设,降低主要污染物和特殊污染因子的排放量。

严格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考核、问责机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耗能高、污染重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强化对低小散、高耗能产业的整治、淘汰和提升工作,推进电镀、墙体材料等行业专项整治。

第二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从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和区域大循环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具有北仑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构筑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企业小循环”以污染减排、节能降耗、资源再利用、节能环保品牌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产业中循环”以深化钢铁、石化、造纸、建材等临港产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和深加工拓展为主,推动产业链延伸和资源互供互享。“区域大循环”以区域生态建设为目标,全力构建资源综合平衡、能源集中供应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体系。加快建成区域余热利用、中水回用、伴生资源和固废综合利用三大循环网络,

着力构建临港产业“共生体系”。通过提升企业小循环,促进产业中循环,突破区域大循环,将北仑循环经济模式推向更广更深更高层次,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平台。切实把产业基地和功能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继续推进“信息化、能源审核、中介服务”等三大平台建设,实施百家企业资源节约行动计划、百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行动计划两项计划。

2月26日,宁波市第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根据《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宁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年规划,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新跨越的五年规划,主要阐明市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纲要》编制体现科学谋划、凝心聚力、民主决策的过程。2008年6月份,我市全面启动了“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在推进“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的同时,也拉开了新一轮中长期规划编制的序幕。2009年初,经全国公开招标,开展了48个“十二五”重大前期课题研究,历时一年多,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为形成《基本思路》提供了科学支撑。2009年底至2010年6月份,以前期研究为依托,在征求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意见基础上,起草形成了“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为《建议》起草和《纲要》谋划提供了有力参考。2010年9月,正式启动《纲要》编制工作,并以市委《建议》为依据,对《纲要》作了修改完善。2011年2月,完成近30场意见征求会,并经市政府全体会议审议后,报市第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实施。《纲要》突出战略性、富于时代性、体现特色性、具有可操作性,必将对宁波未来五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起到纲领性指导作用。要扎实贯彻、认真实施,尽快把《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准确把握“十二五”发展的时代背景和阶段特征

客观评价当前发展基础,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是中长期规划编制的逻辑起点。“十二五”时期是宁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关键期,也是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立足于这一时代背景,《纲要》客观评价了“十二五”发展的现实基础,认真分析了宏观环境、准确把握了阶段特征。

——从发展基础看。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宁波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克难攻坚保增长,坚定不移抓转型,全力以赴惠民生,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125.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71.7亿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00.4万标箱,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0166元和14261元。同时,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提高,不断拓宽科学发展新路子,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主要是:在发展的理念上,更加突出科学发展;在发展的方法上,更加注重统筹推进;在发展的举措上,更加强调宁波特色。这些宝贵经验,为“十二五”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因而,《纲要》提出,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和平台上。

——从宏观环境看。未来五年,宁波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的困难挑战。全球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产业转移深入推进,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继续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国家战略,这些将为宁波未来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各种形式保护主义抬头,国家宏观政策更为审慎,区域竞争态势愈发激烈,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我市以往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这将给我市未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十二五”时期,必须积极把握发展中的有利机遇,特别是把握住、利用好浙江省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认真应对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再创未来发展新优势,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从阶段特征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实

现了产业由资源小市向经济大市的跨越、港口由区域内河小港向国际深水大港的跨越、城市由浙东商埠小城向现代化国际港城的跨越。未来五年,宁波将处于人均生产总值1万美元向2万美元迈进阶段,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将会日趋显现,粗放型经济发展特征还比较明显,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新一轮发展中存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科技创新支撑动力不足、民生改善任务繁重等问题,传统优势逐渐弱化,后发优势尚未跟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对于阶段性判断,《纲要》用了“经济发展处于较快增长期、结构调整进入加速推进期、城市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期、社会建设进入强力推进期、生态文明进入全面提升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克难期”进行了概括提炼。

综合国内外形势分析和阶段性判断,《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时期,要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必须在发挥优势同时,不断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转型发展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问题,全力以赴推进转型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个结论,是明确“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发展重点、发展目标等的逻辑基础。

二、正确理解“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制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关键所在。《纲要》在深入分析宁波发展优势和面临机遇挑战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确定了宁波未来五年发展的主题主线、根本目的、战略重点和总体目标。

——主题主线。《纲要》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中央在新时期的施政方略,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中央关于“十二五”发展的决策部署和要求,是对我市“十二五”时期发展的要求,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全领域。同时,根据形势分析和阶段性判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也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是破解我市发展难题,在更高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任务。

——根本目的。经过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市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物质基础。从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出发,《纲要》提出要以实现富民强市、文明和谐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并把“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作为8个目标之一加以体现。这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最为鲜明的特征和亮点之一,充分体现了我市未来发展目标导向的战略性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市不仅要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还要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不仅要提高群众的富裕程度,还要提高全民的文明素质,努力实现人民生活从强调“物质”向强调“品质”的战略性转变。

——战略重点。从显著增强我市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纲要》按照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决策部署,明确提出“六个加快”作为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即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六个加快”是“六大联动、六大提升”的继承、深化和创新,是宁波争创新一轮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部署。加快打造国际强港是宁波最大的特色优势,加快构筑现代都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加快创建智慧城市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有力支撑,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布局的必然要求,加快提

升生活品质是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奋力推进“六个加快”,既是应对世情国情市情新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提升宁波城市地位的现实路径,更是破解宁波发展难题、实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新提升的必由之路,必将对宁波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体目标。从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战略意图,着眼于发挥宁波比较优势、致力于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出发,《纲要》提出我市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即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更加牢固。据此,《纲要》提出经济、社会、生态等8个方面的具体目标,重点突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城市化水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研发和教育经费投入增幅高于“十一五”实绩的“一平四高于”目标导向,与发展目标相响应,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民生改善和资源环境五方面设置了40个具体指标,重点对资源环境和民生改善方面设置了13个约束性指标,强化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目标导向,增强规划对实施的硬约束。其中,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0万标箱,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5%,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5%,城市化率达到7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和10.5%。这些目标,既充分考虑宁波发展的现实基础,也充分体现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是一个非常宏伟而又积极有为、可为的美好蓝图。

三、着力突出“十二五”发展的战略任务

《纲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远近结合、体现特色原则,既注重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等影响我市加快发展的眼前问题,又注重解决体制机制活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长远问题;既注重发挥利用宁波在港口经济、民营经济、外向经济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又注重兼顾社会民生、生态文明、文化事业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据此,《纲要》有针对性地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市十方面战略任务和落实举措。

——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方面。一是把加快打造国际强港作为港口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要抢抓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国家战略重大机遇,提升港口综合开发水平,大力培育“三位一体”物流服务体系,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推进海岛分类开发,加快向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战略性转变,努力建设成为浙江省国家级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二是把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提出要择优发展石化、钢铁、造船等临港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巩固提升农业、纺织等传统产业,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把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重点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建设“森林宁波”,倡导低碳发展,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把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重点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载体,以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到2015年,发明专利授权数突破2500件,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0万人,城市创新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方面。一是把加快构筑现代都市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出要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和区域发展战略,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建设都市区南北两翼,培育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筑“一核两翼多节点”网络型都市新格局;二是把加快构建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转型、提升的动力支撑,提出要以全国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建设为重要契机,推进十大应用体系和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融合,宁波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三是把加快提升生活品质、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导

向,重点是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普遍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四是把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竞争软实力的重要任务,提出要大力弘扬宁波精神,传承宁波特色文化,着力推进文化“1235工程”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努力推进“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开放提升和体制改革方面。一是把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战略重点,提出要以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统领,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快形成“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联合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二是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突破口,重点是深化开展进一步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围绕民营企业改革、卫星城市建设、资源要素市场、政府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要求的体制机制。

《纲要》在战略任务的谋划时,强化对战略任务方向、目标、路径、举措甚至实施的整体性考虑,统筹提出了一批需要编制的发展规划、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一批支撑性政策和一批重大改革方案。所有这些,既为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编制提供指导,也加强了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等其它规划的引导,更为重要的是为推进规划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与支撑。

四、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

《纲要》要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落实。要把《纲要》的实施与“六个加快”的推进有机结合起来,与“三思三创”主题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统一思想,进一步认识贯彻实施《纲要》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分析各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应对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下更大的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加强领导,精心筹划,周密部署,稳步推进。

——准确把握精神实质。这是贯彻实施《纲要》的必要前提。要以“三思三创”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通过学习,深刻领会《纲要》提出的主题主线,进一步增强贯彻实施《纲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通过学习,深刻领会《纲要》强调的“六个加快”,进一步增强贯彻实施《纲要》的率先意识和实干意识;要通过学习,深刻领会《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宁波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要通过学习,深刻领会《纲要》确定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宁波在经济转型、社会民生、改革开放等领域的具体要求。只有通过深入系统地研究和学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纲要》上来,才能真正把《纲要》贯彻好、实施好。

——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这是贯彻实施《纲要》的关键环节。当前,各级各部门要把《纲要》实施与地方工作和任务安排结合起来,做好目标、任务和重点等衔接,制订规划分解落实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要积极谋划发展平台,合理布局主导产业,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发展规模企业,确保市级战略意图得到充分体现。要注重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针对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研究具体政策措施,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切实明确实施责任。这是贯彻实施《纲要》的有力保障。要明确实施《纲要》的责任体系,各县(市)区政府是实施《纲要》的第一责任人,要认真细化并分解贯彻实施《纲要》的具体责任,确保政令畅通、协调有力。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对《纲要》确定的重点事项,要明确推进进度和责任主体,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加强协调配合,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纲要》的贯彻实施。

——全面加强监督评估。这是贯彻实施《纲要》的有效手段。要密切关注《纲要》的实施进程,切实加强对贯彻落实工作的督促检查,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组织力量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要健全《纲要》实施的评估机制,适时开展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动态评估,及时提出推进《纲要》目标任务落实的对策举措,确保“十

二五”宏伟蓝图实现。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规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2年7月9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的部署和要求,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

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当前,全国上下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在此过程中,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判断未来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从有利条件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乏,标准体系不健全;投融资体系、市场环境、体制机制政策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强宏观引导和统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改革创新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走势分析 课程100分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走势分析课程100分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从21世纪开始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力是什么? A.低碳经济 B.IT产业 C.金融业 D.高科技产业 2. 世界经济格局面临着什么样的转型? A.由两极向多极化转型 B.由多极向两极化转型 C.由多极向单极化转型 D.由单极向多极化转型 3. 十二五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几个奠基期? A.第一个 B.第二个 C.第三个 D.第四个 4. 我们要以什么为目标,协调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A.产业的生态化 B.产业的人本化 C.产业的文明化 D.产业的智能化 5. 哪次会议明确提出中国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6. 世界经济形态面临着什么样的转型? A.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 B.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 C.从知识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 D.从生态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 7. 最近中央召开了什么会议,对"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规划建议? A.三中全会 B.四中全会 C.五中全会 D.六中全会 8. 转型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A.五种 B.四种 C.三种 D.两种 9. 推进外源增长模式向内生增长模式转型有几个战略着力点? A.二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0. 以现代高速铁路为支撑,在多少半径内,使分散的大中城市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网络城市群? A.在500至200公里半径内 B.在200至100公里半径内 C.在100至50公里半径内 D.在50至20公里半径内 二、多选 ( 共 5 小题,总分: 20 分) 1. 浙江省围绕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出了哪些内容? A.生态文化的建设 B.建立生态经济模式 C.环境保护的模式的问题 D.围绕生态文明的机制体制的建设 2. 在"十二五"期间协调好速度与结构的关系,要处理好哪些问题? A.要防止已经形成巨大惯性力的重化工投资再度扩张 B.要走出投资一定会带动就业的误区 C.要提高对经济增长质量目标强化与调控 D.要提高"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3. 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着哪些战略任务? A.目标导向 B.产业升级

十二五工作简要回顾及十三五工作主要思路

“十二五”工作简要回顾及“十三五”工作主要思路 市水利局 (2015年10月16日) 一、“十二五”主要工作简要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安全水利、生态水利,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充分发挥了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全市水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中,我局先后荣获全省“芙蓉杯”水利建设先进单位、河道管理先进单位、防办能力建设先进单位、应急管理示范单位、水土保持规范管理示范单位及水利建设工作考核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全市水利建设先进单位、全市综合绩效评估先进集体(一等单位)、优秀领导班子、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及水生态文明先进单位。2011年,桂阳水利局荣获“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嘉禾水务局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现将十二五期间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防汛抗旱坚强有力。全市先后战胜洪涝灾害37年次、干旱灾害3年次,没有溃决一库一坝,没有发生群死群伤,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倒塌房屋、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0.37%、1.75%和17.67%,实现了防汛抗旱减灾“五个确保一条底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水库、塘坝、尾砂库安全,确保矿山、景区安全,确保城市防洪安全,确保重要

交通干线安全;坚决防止发生群死群伤)总目标。完成785座“四无”水电站的清理整顿工作,启动桂东县桥头水等11条重点山洪沟治理,完成安仁渡口大型水闸除险加固;投资10.1亿元完成城市防洪堤防107.42km、壅水水闸12座;投资2.1亿元完成四水治理项目22处,新建堤防42.3km;投资12.58亿元完成资兴市东江水库8 个移民避险集中安置点的移民避险搬迁安置工程,新建移民新村75个,搬迁安置6423户2.2万人;投资1.32亿元完成软硬件平台、预警系统、监测系统、群防群测系统建设和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基本实现山洪灾害自动监测预警全覆盖;成立了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涝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组建了6支市级防汛专业队伍和11 支县级服务队伍。 (二)水利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13.7亿元,投入劳动工日3.45亿个、移动土石方4.75亿方,水利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一是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开工新建莽山大型和江源、沤菜、桃源3座中型以及溪头、来洋洞、三百蹬等8座小型水库,江源、沤菜2座中型水库已建成。相比2010年,新增兴利库容1.91亿m3,增加蓄水量2.87亿m3,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46.3万亩,新增防洪库容1.3亿m3,保护下游人口76万人,恢复和新增效益12.6亿元。同时,启动开展雷溪、观山洞、东波、桐柏山等11座中小型水库新建和茶安、黄口堰2座中型水库扩建前期工作。二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文明、盘江2座中型和75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工程投资13.6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高新区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总结

高新区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总结 高新区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X高新区按照“在扩总量中调结构、在调结构中促发展”的思路,围绕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和新能源四大优势产业,坚持“有扶有拉、有保有压、有进有退”原则,实施“引进新建一批、提升改造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结构调整战略,实施重点工业项目XX个,新增产值XX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X%新材料、煤矿机械制造、特种汽车制造和新能源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XX%以上。截至XXXX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XXX亿元,“十二五”末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XXX亿元,比XXXX年增长XX% 从工业总量看:XXXX —XXXX年, X高新区实现产值分别达到XXX XXX XXX和XXX亿元,年均增长达X%规模工业产值占X区的比重从XXXX年的XX.X%提高到XXXX年的XX.X% XX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XXX亿元,实现增加值XX亿元,工业增加值占X区的比重为XX%成为X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工业产业结构看:已经形成了以新材料、煤矿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和新能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其中:新材料、新能源和煤机制造业实现产值XXX 亿元,占工

业经济总量的XX%从企业规模看:XXXX年底入园企业总户数XXX 户,比XXXX年增加XX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XX户,占总量的XX%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总量的XX% 二、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 X、成功获批国家级高新区:X高新区是X区工业的集聚地,也是X市工业转型发展的引领区和示范区,始建于XXXX 年,前身为X经济开发区,XXXX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XXXX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先后被批准为“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园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第一批低碳工业试点园区”。高新区是X自治区政府确定的新 材料、矿山及化工机械制造、汽车制造、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X、产业承载力不断增强:按照建设产城一体化国家级高新区的要求,高新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编制完成了高新区总体规划、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规划环评报告,总规划面积为XX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X.X平方公里,现已形成新材料产业区、矿山机械制造产业区、汽车制造产业区、新能源产业区、现代服务区五个功能区,入驻企业XXX家,其中:机械制造 及配套企业XX家,新材料及配套企业XX家。XXXX年,实现 工贸总收入XXX亿元。

中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回顾

食品工业“十二五”期间行业发展状况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 “十二五”期间,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全国食品工业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的总方针,顺应市场变化,推进结构调整,实现生产平稳增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经济效益持续提高,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区域食品工业协调发展,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多数经济指标提前完成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一、食品工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 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在满足市场需求、转变方式、优化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行业稳定健康增长。 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9万亿元,比2010年的6.3万亿元增长了72.7%,年均递增约14.6%,略低于“十二五规划”中“食品工业年均增长15%”的目标。 2014年,食品工业上缴税金总额9241.55亿元,比2010年增长79.9%,年均增长14.8%;食品工业实现利润总额7581.46亿元,比2010年增长95.1%,年均增长18.2%。 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8.8%提高到2014年的10.0%,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0年的0.88:1提高到2014年的1.05:1,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二、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根据我会统计,2010年超过百亿元的食品工业企业有27家,2014年,全国达到和超过这一规模的食品工业企业有54家,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百亿元食品工业企业超过50家的发展目标。 2014年规模以上大中型食品工业企业共计5789家,占食品工业企业数的15.4%;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的54.0%;实现利润总额占全行业的 62.9%;上缴税金占全行业的83.2%。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国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工业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食品企业更加重视节能环保低碳发展。2011年—2014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73万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43万亿元,增长1.5倍。 2014年全国食品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161.8%,年均增长27.2%;全国食品工业总资产6.58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66.6%,年均增长13.6%。 食品工业是最早开放的竞争性行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食品工业企业已经适应了按市场经济方式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问题。目前,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8%是由企业自筹资金解决的,国家预算内资金、利用外资等其他资金来源只占到全部投资的12%。 四、区域食品工业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在中央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指导下,食品工业区域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 北京市房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在国家和北京市扩大内需政策作用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全区“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2.2亿元,年均增长9.9%,完成规划目标的78%;区域税收达到181.8亿元,年均增长27%,完成规划目标的20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8.6亿元,年均增长65.9%,是规划目标的5.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53亿元,年均250.6亿元,是规划目标的2.78倍;全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94.5万人,比“十五”末增加7.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8平方米。 一、十一五期间房山区住房保障发展成就与现状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在北京市政府和房山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把做好住房保障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目前多个住房保障项目已开工,部分项目已竣工入住,住房保障审核窗口、街道(乡镇)住房保障审核窗口已经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规模在北京市十六区县中处于领先水平,相当数量的中低收入家庭通过保障性住房改善了住房条件。 (一)房山区住房保障建设状况 1.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住房保障稳步发展 房山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就组织建设了大规模的经济适用住房小区,解决了相当数量的中 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北京市各级政府的总体 1

十二五规划总结范文

十二五规划总结范文 孔桥小学学校发展“十二五”规划 实施情况报告(xx年) 三年来,我们坚持以《规划》统领学校工作、以科研引领学校发展的战略。以规划中确立的总课题《教师专业素质成长的规律探索》为抓手,努力推进学校各项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努力完成各项既定的目标。通过全体教职工三年的努力,三年规划的目标已经基本达到,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效。 (1)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均衡,少数教师的职业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中已经产生一批优秀的教师,但也有些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如何引领全体教师共同发展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需要培养一些在区乃至市的骨干教师和名师,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 (2)教研组、备课组管理的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学校始终秉承着校风正,人心齐的氛围,教师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勤于耕耘,同时,学校通过教研组、备课组的推动,通过教研人员、学区领导的指导,推进了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实践,但缺乏不断扩充知识、主动迎接挑战的意识。

(3)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教师苦干、苦教,缺少巧干,优秀教师的经验推广和教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大,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辐射面较小。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因此要大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师资培养方面: 1、针对教师撰写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学校设立了专门的课题进行研究,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体系,启动了人才培养工程,经过三年努力,现已有十多名教师从相关培训基地、工作室结业,并有多名教师走上了领导、管理岗位。 2、青年教师的师徒结对活动正常开展,三年来,相继通过学习、走访名师、评测、研讨等方式进行了教师基本功、专业学养等培训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学校通过岗位培训、校本研修、走出去、请进来、加任务、压担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向培养教师,有力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适度满足了各年龄层次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保证了学校持续发 展的需要。三年来,成绩斐然,教师中计有二十人次获得了各类各级奖项,其中市、区教学竞赛的奖项格外引人瞩目。

十二五时期全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时期全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生产总值(GDP ):由“十一五”末(2010年)的12359.3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2015年)的22005.6亿元,总量增加近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3%提高到3.3%。五年平均增长10.8%,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过2万元、2013年过3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5997元(折合5779美元),相当于全国比例由2010年的68.3%提高到2015年的72.9%。 图1 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 2.粮食:实现“十二连丰”,2015年产量达3538.1万吨,比2010年增长14.9%,五年平均增长2.8%。总量占全国份额由2010年的5.6%提高到5.7%。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量均稳居全国前列。 4000 800012000160002000024000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2000 1000018000 2600034000 42000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3.工业发展: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7969户,实现工业增加值9817.1亿元,比2010年增长93.2%,年均增长14.1%。五年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6%。冰箱、空调、彩电、洗衣机、水泥、汽车等优势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4.经济结构: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4∶52.1∶33.9调整为2015年的11.2∶51.5∶37.3,其中三产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29.8%提高到3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9%提高到36.9%,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8.5%下降到26.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由2011 年的

十二五期间年度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与县人事劳动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就业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今年所取得的成就 今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3798人,城镇净增就业13257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291人,人员再就业77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均为100%;城镇职业培训12298人,其中创业培训95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6389人,其中市内转移1308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929人,其中工业园区定向培训7208人;累计新增担保基金470万元,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795万元,其中扶持个人创业贷款4975万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贷款2820万元,直接扶持就业1942人,带动就业4059人;失业保险参保1.25万人,累计征缴失业保险基金816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值为3.25%,均低于目标的4.5%,就业总体形势稳定。 二、今年的工作回顾 1、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1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094人,完成任务的137.51%,城镇净增就业2823人,完成任务的156.8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

业1070人,完成任务的120.22%,人员再就业308人,完成任务的128.33%,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为100%,城镇就业率为94.5%,完成任务的100%;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981人,完成任务的131.07%,其中市内转移3694人,完成任务的236.79%;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869人,完成任务的132.16%,其中园区定向培训3284人,完成任务的117.28%;举办创业培训班14期,培训学员398人,完成任务的113.71%;失业保险参保1.3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232万元,完成任务的94.69%;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88万元,完成任务的221.55%,到期贷款回收率达99.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就业总体形势稳定。 2、加大小额贷款对创业的扶持力度。 扩大了小额贷款覆盖面和发放额度,将小额贷款对象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创业农村劳动者、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个人创业贷款每笔最高限额由原来的3万元扩大到5万元;农村创业妇女,通过县妇联推荐,不担保仅贴息,可以申请每笔最高额为8万元的创业扶持贷款;对当年新招用失业人员、进城创业农民工和返乡农民达到企业现有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给予200万元以内的融资贷款扶持。11月,新增财政担保基金70万元到位,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18笔,发放金额3988万元,其中发放个人创业贷款613笔、金额2888万元,发放小企业贷款5笔、金额1100万元;直接扶持创业920人,带动就业1830人,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十二五国家科技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信息技术领域2013年度备选 项目征集指南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精神,信息技术领域按照“以网络为基础、以计算为核心、以应用为导向、以安全为保障”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在信息技术前沿领域寻求基础性突破、掌握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加强集成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延拓信息技术应用尝试与广度、支撑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在2011年和2012年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在先进计算、网络与通信、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信息安全、微电子与光电子等主题方向征集备选项目。为做好2013年度信息技术领域备选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南方向与内容 1. 先进计算 1.1 面向大数据的先进存储结构及关键技术 研究基于新型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存储系统体系结构及数据组织、管理及运用等关键技术,形成智能存储系统平台技术和系列存储软硬件产品核心技术,构建相应原型系统及示范性应用系统。下设3个研究方向。 1.1.1 基于新型存储器件的存储系统结构与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针对现有存储性能和处理器能力之间的差距问题,研究基于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件的存储系统结构和相关关键技术,探索其在存储系统与服务中的应用模式,建立相应的验证性原型。 1.1.2 面向大数据的智能存储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研究面向大数据的新型分布式存储架构及数据组织模式,包括大数据归约、元数据高效存储与分布式索引、全局数据共享、异构数据集成与融合;系统随应用环境变化自适应调整的智能存储技术、大数据并行访问优化技术;系统安全架构与方法;系统能耗感知及低能耗方法等,并构建原型系统. 1.1.3 新型存储方法与机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研究溯源存储(Provenance-AwareStorage)、存储虚拟化、自动精简配置、动态分级存储、重复数据删除、瓦记录存储等新型存储方法与机制,研发相关软件,以支持高效存储,建立应用示范系统。

“十二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 发布时间:2011-03-10 内容摘要:过去几年尽管国有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无论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利润增长速度和资产增值速度都远不如私营企业。如果“十二五”期间不主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有可能陷入新一轮困境。“十二五”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国有大型集团性企业的母公司,方向是以股权结构多元化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机制商业化。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有部门发展速度很快,国有经济状况与“九五”期间和“十五”前期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认为国有企业不再需要大力度的改革了。过去几年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停滞不前,与这种思维有一定关系。我们的研究发现,国有经济状况其实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好,“十二五”期间,仍需大力推进以大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和公司治理商业化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否则国有经济若干年后有可能陷入新一轮困境。 一、国有企业的市场表现远不如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中国奉行的是实用主义的改革逻辑,也就是说,改革必须要促进发展,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按照这种逻辑,现在国有企业发展得很好,还“折腾”改革干什么?因此,正确评估国有经济的状况,是推动实用主义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只要对数据进行结构化的分析,就可以发现所谓“国有企业状况很好”其实是一种误判。2003年以来,全国国有资产增值速度达到很高水平,国有部门营业收入和利税大幅度增长,确是实情。这个成绩的取得,与2002年底开始启动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当然有一定的关系,也得益于上世纪末的国有企业改革三年攻坚,但是必须要看到,过去几年里,非国有部门的表现比国有部门要更好。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发现,2003年到2008年,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倍、2.5倍和2.4倍;而外资企业增长2.9倍、3.4倍和3倍;私营企业增长高达5.2倍、6.7倍和9.7倍(见表1)。显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国有企业,其中私营企业发展得最快。最被津津乐道的国有资产增值速度,也远远输于私营企业的资产增值速度。在过去几年资产价格快速膨胀的时期里,谁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以较多地利用财务杠杆,谁就最有机会实现较快的资产增值。国有企业获得的贷款远远

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

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3日】【来源:信息化推进司】【字号:大中小】 前言 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是国家“十二五”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系统各级政务部门政务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政务部门提升履行职责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作为“十二五”期间推动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成绩和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成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已成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地方和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普遍开展,组织体系不断健全,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继续完善,许多地方制定了相关法规。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子政务应用深入推进,富有成效的典型应用不断涌现。中央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电子政务覆盖率已经达到70%。金关、金税、金盾、金审等一批国家电子政务重要业务信息系统应用进一步深化,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宏观经济管理、财政管理、进出口业务管理等宏观调控信息系统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等方面电子政务积极推进,改善和增强了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城市管理、质量监管、人口和法人管理等方面电子政务应用持续普及,加强和提升了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县级以上政务部门普遍建立政府网站,积极开展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等服务。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初步满足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各系统推进业务应用的需要,技术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普遍建立,管理制度规范逐步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二)“十二五”时期电子政务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

十二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及结构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及结构分析 金融G班 2016191G13 付丹丹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1-2014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 ,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分年度看, 2011 年比上年增长 9.5% ,2012 、 2013 年均增长 7.7% , 2014 年增长 7.3% , 2015 年上半年增长7.0% 。“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近 8% ,不仅高于同期世界 2.5% 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1 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突破 10 万亿元大关,2014 年超过 14 万亿元,比 2010 年增长 68.9% ,年均增长 14.0% 。随着国家财政实力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不断加大。 2014 年,我国公共财政支出超过 15 万亿元,比 2010 年增长 68.7% 。重点领域民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2011-2014 年,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均分别增长 21.1% 、 20.4% 、 17.2%。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总量增大,相应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也有所增加,但起伏不大,基本保持稳定。但财政收入增速仍高于GDP增速。 其中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1)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技术水平。十二五期间,我生产技术的进步直接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产品质量,引起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从而导致财政收入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剩余产品的价格比例扩大,从而增加财政收入。3)收入分配政策。一国政府在收入分配中越是追求公平,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力度就越大,政府要求掌握的财力就越多,财政收入的规模就越大。4)价格因素5)税收管理水平和税收政策因素。 2014年税收收入实现11.9万亿元,同比增长7.8%,完成了年初预算的99.2%。中央级税收收入和地方本级税收收入,均距离年初目标有小小差距。2014年全国非税收入实现2.12万亿,占全部公共财政收入比重为15.1%,相较上年决算收入增长13.5%,高过税收收入增长。这2.12万亿的非税收入中,主要来自于地方本级收入。地方非税收入实现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占地方本级公共财政收入比重为22.1%。从2014年数据来看,种类繁多的地方非税收入中,占比最大的为行政事业性收费,其次是包含海域使用金、场地和矿区使用费收入等的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再次为包括排污费、水资源费收入等专项收入。金融企业上缴利润大增,2014年中央非税收入增速较高,实现收入4457亿元,同比增长了25.3%。据21世纪宏观经济院获取的预算报告显示,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实现收入2030亿元,相较去年决算数增长了90%,为预算的158.6%,比预算超收约750亿元,这主要是金融机构上缴利润增加较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