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放射治疗高能光子束吸收剂量不同测定规程的比较

放射治疗高能光子束吸收剂量不同测定规程的比较

放射治疗高能光子束吸收剂量不同测定规程的比较
放射治疗高能光子束吸收剂量不同测定规程的比较

 第14卷 第4期医学研究生学报V o l.14 N o.4 2001年8月Jou rnal of M edical Po stgraduates A ug.2001

放射治疗高能光子束吸收剂量

不同测定规程的比较

李 兵, 熊晓斌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放射治疗科,江苏南京210002)

摘要: 目的:介绍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A P M)最新颁布的高能光子束吸收剂量的测定规程。 方法:以我院实际使用的剂量仪和电离室按照第3代规程中推荐的方法测定医用直线加速器6M V高能光子束的吸收剂量。 

结果:新规程与第1代规程比较的差异在3%左右,与第2代规程相比,差异<1%。 结论:新一代规程理论严谨,表达简明,具有更好的精度和最大程度上的应用方便性。

关键词: 吸收剂量; 测定规程; 光子束

中图分类号: R81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8199(2001)0420331203Ξ

Comparison of protocols for the determ i n ation of absorbed dose

for high-energy photon beam s i n radiotherapy

L I B ing,X I ON G X iao2b in

(D ep a rt m en t of R ad ia tion O ncology,J in ling H osp ita l,N anj ing210002,J iang su,Ch ina)

Abstract: O bj ectives:To in troduce the new p ro toco l fo r clin ical reference do si m etry of h igh2 energy beam s p ub lished by R adiati on T herap y T ask Group51,Am erican A ssociati on of Physicists in M edicine. M ethods:A cco rding to the new p ro toco l,m easu ring the ab so rbed do se of6M V X2ray p roduced by the Siem en s M6740accelerato r of ou r ho sp ital w ith the help of the Cap in tec2192electrom eter and PR206C cham ber. R esu lts:T here is a3%o r so discrep ancy betw een T G251and I CRU14,and no m o re than1%betw een T G251and T G221o r JJG1026291.

 Conclusions:T he new p ro toco l has advan tages of m o re accu racy and the m o st conven ience to be app lied becau se of its p recise rati onale and concise fo rm u lae.

Key words: A b so rbed do se; Do si m etry; Pho ton beam

0 引 言

自60年代末期起,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不断对高能光子束吸收剂量测定规程进行制订和修正。这些规程基本可分为三代,第1代主要由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I CRU)第14号报告(1969年)提出,即CΚ法;为了修正不同电离室和射线束对吸收剂量测量的影响,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A PM)于1983年制订了T G221号协议,提出N gas法1;国际原子能协会(I A EA)于1987年制订了第277号报告,提出N D法,这两份报告形成了高能光子束吸收剂量测量的第2代规程;为了简化第2代规程中计算的复杂性,AA PM于1999年9月T G251号协议中提出了N60Co

D,w法2,开始了第3代规程的建立。我

·

1

3

3

·

Ξ收稿日期: 2000212221

作者简介: 李 兵(19712),男,江苏阜宁人,物理工程师,工学硕士,从事放射物理专业。

院于1994年完成了从第1代规程到第2代规程的过渡,在2000年6月,又完成了第3代规程替换第2代规程。本文以我院实际使用的剂量仪和电离室

运用第3代规程测定加速器高能光子束吸收剂量为例,论述这三代规程在具体测定和计算方法方面的演变和进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1 资料和方法

AA PM 于1999年9月颁布的《高能光子和电

子束临床参考剂量学》

(即AA PM T G 251号协议)提出的吸收剂量测定规程与原有规程的主要区别为:①引入了特定电离室的水模吸收剂量校准因子

N 60

Co

D ,w ,该值替代了第1代规程中的照射量校准因子

N X 和第2代规程中的空腔气体校准因子N gas ;②省

去了第2代中所有的阻止本领比和质能吸收系数比的数据列表;③不允许使用水模的等效替换材料(如塑料和聚苯乙烯等),而仅采用水模。按照T G 251号协议所推荐的方法,高能光子束吸收剂量测定基本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电离室的校准。由国家计量实验室测定用户电离室在参考条件下的水模吸收剂量校准因子N 60

Co

D ,w 。

目前,我国最高级别计量实验室——中国计量科学院辐射计量实验室仍仅能提供照射量校准因子N X ,N 60

Co D ,w 只能通过一系列计算而得

3,4

:

N 60Co

D ,w =N g P rep l P w all 〔L Θ

w ater air =N

X

?(W e )A ion Βw all (L Θ)w all gas (Λen Θ

)air w all P rep l

〔L Θ〕w ater

air (1)………式中,P rep l :置换因子,P w all :电离室壁修正因子,(L P )w ater air :水对空气60

Co Χ射线的阻止本领比,?:单位质量空气单位照射量所产生的电量,为一常数,2.58×10-4Ckg -1R -1;W e :空气中每形成一个离子对所消耗的平均能量,现值为33.97J C ;A

ion

:校准时

的电离收集效率;Βw all :比释动能转换成吸收剂量的

修正因子,对于60Co Χ射线,一般取值1.003;(Λen

Θ

)air w all :空气对室壁60Co Χ射线的质能吸收系数比。第二步,确定高能光子束的质。确定高能光子束的质Q 就是要确定其在标准条件下(源皮距SSD =

100c m ,照射野FSZ =10×10c m 2),水下10c m 处

的光子份额的百分深度剂量%dd (10)X 。对于10

M V 能量以上的高能光子束〔

%dd (10)≥75%〕,由于加速器机头产生的电子污染增大了最大剂量深度

d m ax 处的剂量导致测量值%dd (10)≥%dd (10)X ,准确的%dd (10)X 可通过在水面上方30~50c m 处

放置1mm 厚的铅箔来消除电子污染而得5。?d d (10)X =〔0.8905+0.00150?d d (10)p b 〕?

d d (10)p b (2)…………………………〔fo il at 50c m ,%dd (10)pb ≥73%〕?d d (10)X =〔

0.8116+0.00264?d d (10)p b 〕?d d (10)p b (3)

…………………………〔fo il at 30c m ,%dd (10)pb ≥71%〕

式中,?d d (10)p b :标准条件下,水下10c m 处

的光子份额的百分深度剂量;?d d (10):标准条件下,水下10c m 处的百分深度剂量,可能包含电子污染;?d d (10)p b :标准条件下,水面上方一定距离处放置1mm 厚铅箔时,水下10c m 处的百分深度剂量;fo il :1mm 厚铅箔。

对于10M V 能量以下的高能光子束(%dd (10)<75%),电子污染很小,可以认为:

?d d (10)X =?d d (10)(4)

…………………第三步,现场水模校准深度处测定上述已确定质的高能光子束的吸收剂量。

D Q

W =?Q M raw

N

60

Co D ,W

P ion P T P P elec P p ol (5)

…………式中,?Q :辐射质转换因子;M raw :无修正的电离室读数;P ion :复合修正因子;P T P :温度气压修正因子;

P elec :剂量仪修正因子,如其与电离室作为一整体校

准,则取值为1;P p ol :电离室电压极性修正因子。 我院目前放射治疗装置为Siem en s 公司生产的M 6740型医用直线驻波加速器,6M V 能量单光子;

所用的剂量仪为美国Cap in tec 公司生产的Cap in tec

-192型;电离室为Cap in tec PR -06C (A E 帽)Farm er 型石墨电离室,其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Cap in tec PR 206C 石墨电离室技术参数表

T albe 1 Specificati on s of the Cap in tec PR 206C i on cham ber 室壁

材料灵敏

体积(c m 3)外径(mm )内径(mm )长度(mm )收集极

材料

收集极半径(mm )

石墨0.657.06.422

0.8

2 结 果

按照T G 251号的测定方法,现场水模校准深度

为5c m 或10c m ,比较不同规程在标准条件下校准深度处吸收剂量的差异。我国现行颁布的测定规程(JJG 1026-91,1992年)主要依据I A EA 第277号报告制订,属第2代规程。表2给出我院所用电离室测定6M V 高能光子束的吸收剂量时,新一代规程与前两代规程之间的差异。考虑到60Co 治疗机的普遍性,亦给出其比较。

·233·医学研究生学报2001年8月 第14卷 

表2 新一代规程与前两代规程比较的差异(%) T ab le 2 Comparison betw een T G 251and tw o p revi ou s

generati on s (%)

能 量

第1代C Κ法

第2代法N g

第2代JJG 1026291法

6M V

3.10.4-0.360

Co

2.9

0.8

<0.1

3 讨 论

新一代规程是以水模吸收剂量校准因子为基础的,而第1代规程中的照射量校准因子和第2代规程中的基于空气比释动能的空腔气体校准因子,都与临床所需的吸收剂量相距甚远,新规程则与临床剂量学直接联系起来,减少了转换过程中的误差。第1代规程中关于电离室材料假设的自相矛盾之处已

在第2代中得到较好的修正,而新规程在保留第2代准确性的同时,引入的辐射质转换因子巧妙地将60Co 射线和不同能量的光子束联系起来,从而略去了大量的图表数据的查寻,也无需大量复杂的理论计算,避免了人为的误差。而强调仅采用水模测量,也消除了体模转换过程中的误差。

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高能光子束和60Co 射线,新规程与第2代规程N gas 法相比,差异在1%以内,与Cho 6的结果一致,主要原因是W e 值的重新认识(33.7J C →33.97J C ,引起0.8%的误差);与JJG 1026291法相比,差异在±0.3%以内。而与第1

代规程相比的差异较大,在3%左右。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国在1992年1月颁布了相应的第2代规

程JJG 1021291,但由于其理论的烦琐和实际应用的复杂性,一直没有得到很好推广,甚至有省级防疫部门目前仍在使用第1代规程,而发达国家早在80年代中期就淘汰了第1代规程。新一代规程理论严谨,表达简明,计算量少,有助于改善目前的状况。综上所述,与原有规程相比,新一代规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有很大意义上的提高,具有更好的精度和最大程度上的应用方便性。

参考文献:

1 AA PM T G 221.A p ro toco l fo r determ inati on of abso rbed do se

from h igh 2energy pho ton and electron beam s [J .M ed Phys ,1983,10(6):7412771.2

 AA PM T G 251.C linical reference do si m etry of h igh 2energy

pho ton and electron beam s [J.M ed Phys,1999,26(9):

184721871.

3 Rogers DWO.Fundam entals of do si m etry based on abso rbed 2

do se standards :In :JR Palta ,TR M ack ie (eds ).T eletherapy Physics ,P resent and Future [M .W ash ington DC :AA PM ,1996.3192356.

4 胡逸民.肿瘤放射物理学[M .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

71279.5

 Rogers DWO .Co rrecting fo r electron contam inati on at do se

m axi m um in pho ton beam s [J .M ed Phys ,1999,26(2):5332537.

6 Cho SH ,L ow enstein JR ,Balter PA ,et al .Comparison

betw een T G 251and T G 221:Calibrati on of pho ton and electron beam s in w ater using cylindrical cham bers [J .

Journal of

A pp lied C linicalM edical Physics ,2000,1(3):1082115.

(本文责任编辑 石 东)

更 正

由于我们的编辑工作疏忽,2001年第3期265页的图1有误,应改为下图,特此更正

本刊编辑部

·

333· 第4期 李 兵,等 放射治疗高能光子束吸收剂量不同测定规程的比较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 一、曝射量(Exposure Dose ) 指距放射源某一距离下,放射源对该点的照射量。在测定曝射时时,用于测量的电离室 周围不允许有任何产生散射线的物体。曝射量的剂量单位是伦( R),即在0.001293g的空 气中,每产生2.04 X 109对离子,所需的放射量就是1R. 二、吸收量(Asorbed dose ) 被放射线照射的物体从射线中吸收的能量称吸收剂量。吸收剂量单位是拉德( rad )。1dar为1g受照射物质吸收100尔格的辐射能量。即1rad = 100尔格/ g = O.O1kg.现在吸收剂量单位改为戈端(Gray , Gy),是由国际放射单位测定委员会 (ICRU)规定的,1Gy= 100rad. 三、放射强度(Radioactivity ) 放射强度又称为放射活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放射物质锐变(衰变)的多少,不表示具体剂量。放射活度单位为贝克勒尔( Becquerel )符号Bq,表示每秒钟有一个原子蜕变。过去 放射强度单位曾用居里Ci表示,1B9= 2.703 X 10-11Ci. 四、剂量率(Doserate ) 距放射源某一距离处,单位时间的剂量,常以Gy/min为单位。 五、放射性能量(En ergy of radiatio n ) 指电离辐射贯穿物质的能力,用能量表示。能量单位为MV ( Megavoltage )或MeV (Megaelectron-Volt )。2MeV以下X线勉强用管电压表示贯穿物质的能力,但这类射线的 能谱是连续的,单一用管电压说明线质并不全面,通常是用半价层(HVL)来表示平均能量。 六、体内各部位剂量名称 (一)空气量(Air dose , Da) 治疗计划常以空气量做为每次治疗剂量单位设计。 (二)皮肤量(Skin dose )或称表面量(Surface dose ) 被放射线照射物体表面所测得的剂量,此剂量包括原射线和组织向该测量点的反向散射 线。 (三)深度量(Depth dose )和肿瘤量(Tumor dose ) 指放射线经过皮肤射入身体,在中心线束上某一深度处的剂量,该点的剂量包括被浅层 组织吸收以外射线和周围组织对该点的散射线。若该点恰为肿瘤中心则该点剂量称为肿瘤量。 (四)射出量(Exit dose )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 一、曝射量(Exposure Dose) 指距放射源某一距离下,放射源对该点的照射量。在测定曝射时时,用于测量的电离室周围不允许有任何产生散射线的物体。曝射量的剂量单位是伦(R),即在0.001293g的空气中,每产生2.04×109对离子,所需的放射量就是1R. 二、吸收量(Asorbed dose) 被放射线照射的物体从射线中吸收的能量称吸收剂量。吸收剂量单位是拉德(rad)。1dar为1g受照射物质吸收100尔格的辐射能量。即1rad=100尔格/g=0.01kg.现在吸收剂量单位改为戈端(Gray,Gy),是由国际放射单位测定委员会(ICRU)规定的,1Gy=100rad. 三、放射强度(Radioactivity) 放射强度又称为放射活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放射物质锐变(衰变)的多少,不表示具体剂量。放射活度单位为贝克勒尔(Becquerel)符号Bq,表示每秒钟有一个原子蜕变。过去放射强度单位曾用居里Ci表示,1B9=2.703×10-11Ci. 四、剂量率(Doserate) 距放射源某一距离处,单位时间的剂量,常以Gy/min为单位。 五、放射性能量(Energy of radiation) 指电离辐射贯穿物质的能力,用能量表示。能量单位为MV(Megavoltage)或MeV (Megaelectron-Volt)。2MeV以下X线勉强用管电压表示贯穿物质的能力,但这类射线的能谱是连续的,单一用管电压说明线质并不全面,通常是用半价层(HVL)来表示平均能量。 六、体内各部位剂量名称 (一)空气量(Air dose,Da) 治疗计划常以空气量做为每次治疗剂量单位设计。 (二)皮肤量(Skin dose)或称表面量(Surface dose) 被放射线照射物体表面所测得的剂量,此剂量包括原射线和组织向该测量点的反向散射线。 (三)深度量(Depth dose)和肿瘤量(Tumor dose) 指放射线经过皮肤射入身体,在中心线束上某一深度处的剂量,该点的剂量包括被浅层组织吸收以外射线和周围组织对该点的散射线。若该点恰为肿瘤中心则该点剂量称为肿瘤量。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射频消融(RFA)、冷冻消融术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射频消融(RFA)、冷冻消融术(Cryo)和其他技术 James D Luketich, MD Slide 1 这里有一点争议,而且在大多数诊疗中心都存在……这是除手术之外的其他形式消融术。我认为,这里的争议之处是哪些患者接受手术——不是谁应当参与病例研讨会,而是哪些患者应当接受Ⅰ期肺癌治疗。 Slide 2 除了我是Accuray试验的负责人,资金均通过匹兹堡大学CME办公室运作以外,我没有特别利益声明。 Slide 3 谈谈背景。我认为在座的各位并不需要什么背景知识。我认为这里的关键是,随着老龄人群的增加,现在我们从CT结果中筛查出越来越多的小型肿瘤。我认为从我的微创手术经验来看,很明显,患者们正在寻求复发率更低的手术方式——无论是VATS肺叶切除术、还是接下来不进行传统手术而只是进行消融术。我认为假如手术效果被证实合理、或许可能并不等效,我们也应寻找出这种手术。 Slide 4 我认为,这只是高级诊断技术的一个实例。例如,CT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已经成为了永久替代疗法。心导管室,关于这个,还需要多说什么吗?食管镜检查以及现在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正有望成为很多诊疗中心高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的标准治疗。但是,相关数据却相当匮乏,

更是没有随机研究的数据。支架、光动力疗法(PDT)和姑息治疗已被内镜治疗所替代。血管造影和现在的经皮支架植入治疗主动脉疾病,之前是由介入科医师负责的,但是现在却由血管外科医师施行,而从我自己的偏好来说,一定程度上,上述手术应当由擅长主动脉的心胸外科医师来施行。超声引导下活检目前主要由肿瘤外科医师施行,因为他们配备有移动超声设备,他们可以带着该设备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比如到手术间。 Slide 5 在匹兹堡,我们采纳了很多革新技术,而且这些技术在过去18年间给我们带来了病例量的显著变化。第一年我们利用新技术进行了300台手术,到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18名专业外科医师,每年可以开展15 000台手术。 Slide 6 有多少是革新疗法?——相对而言,还是较少的,但是我们推荐这些技术,当然需由各位自行判断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你当然可以浅尝辄止。Hiran已经涉及这些,这里的关键点是除手术之外,迄今为止,还没有很多选择。 Slide 7 外部照射--肿瘤边界得以改善,但是手术的效果更为显著。 Slide 8 现在,肺癌治疗有些新选择,包括射频消融术(RFA)——在座的各位可能有肝病科同事已经在手术间使用过这种技术了。在我们医院,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已经成为很多肝转移性肿瘤乃至肺叶深部小型肿瘤的标准疗法,我们的医生可能会选择该技术作为一线治疗。这正是我感兴趣的。当肿瘤外科医师进入我的办公室,并说“伙计,对于把RFA探针放到肿瘤里面去,你是怎么看的?”,随后我们开始探查这一开放性手术,将其作为CT引导下淋巴结切除术的辅助手段。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手术结果相当不错,并在CT引导下开展了该项手术,随后我们将其推广到其他手术。 Slide 9

【ELCC2016】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进展掠影

【ELCC2016】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进展掠影 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宫友陵 2016年4月13~16日,欧洲肺癌大会(ELCC)在著名的时间之城——瑞士日内瓦顺利召开,约4000名全球肺癌诊疗专业人士参加此次盛会。在本次会议上,放射治疗尽管没有出现类似小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那般如火如荼的进展,但是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领域的部分摘要仍然成功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在目前临床实践中,SBRT 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不能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标准治疗方式,也成为肺部转移瘤的局部治疗策略之一。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专家组不仅明确指出了不同部位肺部肿瘤的推荐放射剂量以及分割方式,同时也建议了部分危及器官的剂量限制参数。但是,不同于局部晚期肺癌的常规根治性放疗技术,SBRT 尚有许多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和总结。 探索放射性损伤新的评价参数 早期NSCLC不能手术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心肺功能较差。既往的研究表明,患者基础肺功能状况可能与SBRT 治疗后症状性放射性肺损伤(或放射性肺炎)相关。本次大会上,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多个放疗中心共同发表了一项回顾性研究,通过分析505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响学资料,试图建

立肺功能指标和放射治疗剂量与放疗前后患者肺密度之间 的关联模型。 除了肺功能常规应用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其预测值(FEV1%和DLCO%)之外,研究者同时设定了另外2个新的评价参数:2Gy等效平均肺剂量(MLDEQD2)和肺密度权重后的平均肺剂量(MLDDWD)。(见下图1)。记录患者治疗前、短期随访(0~6个月)和长期随访(6~24个月)的相关评价参数,通过斯皮尔曼关联建立数学模型。两两配对的Wilcoxon检验发现,患者在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的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FEV1%为63.9%±23.8%、59.6%±20.8%对65.7%±24.7%(P<0.05);DLCO%为49.9%±19.2%、47.4%±18.5%对52.7%±19.1%(P<0.05)]。尽管指标FEV1%变化明显,但是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值0.8%±22.4%也是变异度最大的,很难就此得出可靠的结论。图1:左侧为放射治疗射野示意图,右侧为短期随访中的肺密度权重下的平均肺剂量示意图。 遗憾的是,研究者设定的2个新的评价参数MLDEQD2和MLDDWD,在患者治疗前后没有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因此并未建立出有效的数学模型。研究者之一的Roesch博士表示:“正如不能以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的生物学效应(DNA断裂)来解释SBRT的生物学效应一样,SBRT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物理学基础_张红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物理学基础张红志 ……………………………………………………………………… 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放射生物学问题和机遇杨伟志………………………………………………… 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的临床应用惠周光 徐国镇…………………………………………………………… 腹、盆部肿瘤的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余子豪 …………………………………………………………………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研究新进展 收稿日期:2004-02-16 作者简介:张红志(1948-),男,贵州兴义人,中国医学科 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从事肿瘤放射治疗物理学研究.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物理学基础 张红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100021) 关键词:立体定位技术;放射治疗;放射治疗计划,计算机辅助 中图分类号:R 454;R 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692(2004)02-0095-06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一种照射技术,它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瑞典神经外科学家La rs Leksell 的 设计,即利用类似神经外科立体定向定位的方法,对欲治疗的病变准确定位,然后使用放射线。主要是γ射线或X 射线,给以多个非共面小照射野三维集束照射。根据照射的不同分次模式,又可分为立体定向放射手术(stereotactic radio surg ery ,SRS ),即早期Lars Leksell 单次大剂量照射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 tactic radio therapy,SRT),即20世纪80年代逐渐开展的分次照射。目前立体定向照射的设备主要是利用γ射线照射的Leksell γ刀装置,和利用直线加速器实施照射的X 射线立体定向照射系统(亦称X 刀)。以下将SRS 和SRT 统称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本文将对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实施、剂量学特点和质量保证等内容给予简要论述。 1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实施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实施过程,是获取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治疗计划设计和实施治疗的一个复杂过程。图1为示意图。首先患者应带有在诊断装置,如CT 、M RI 等,可显像的Z 形标记(或V 形)定位框架,行扫描获取影像学资料。将这些资料经网络(或磁盘、光盘等)传输给治疗计划系统。计划系统完成治疗方案的设计,靶体积的定位等,然后在立体定向照射装置(如Leksell γ刀装置或直线加速器立体 定向照射系统)实施治疗。 F 定位框架;P 支撑系统;Z 显像标记;C 诊断设备;T 治疗设备 图1 立体定向照射示意图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立体定向照射装置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治疗实施系统,立体定向系统和计划系统。Leksell γ刀装置和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照射系统的主要区别是治疗实施的方式不同,而立体定向系统和计划系统基本相同或相近。1.1 治疗实施系统 1.1.1 Leksell γ刀装置 Leksell γ刀装置主要部件是辐射单元,盔形准直器系统,治疗床,液压系统和控制部分。如图2所示,辐射单元包括有201颗 60 Co 放射源,按半球形排列。中心源射线束中心轴与 水平线呈55°,其余放射源沿治疗床长轴方向±48°,和沿治疗床横向±80°分布。所有放射源射线束中心 · 95·实用肿瘤杂志2004年 第19卷 第2期 DOI:10.13267/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19164725.html, k i .syzl zz.2004.02.003

放射治疗学考题.docx

单选题 1 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不包括(C) A 手术治疗 B 化学治疗 C 激素治疗 D 放射治疗 2、( B)制造了钴 -60 远距离治疗机,放射治疗逐渐形成了独立学科。 A 20 世纪 30 年代 B20 世纪 50 年代 C20 世纪 70 年代 D20 世纪 90 年代 3 循证放射肿瘤学与传统医学的差别错误的是(A) A循证医学以死亡 / 生存作为判断疗效的最终指标 B循证医学以可得到的最佳研究证据作为治疗方法依据 C循证医学中病人参与治疗选择 D传统医学以基础研究、理论推导、个人经验作为治疗方法依据 4 对放射治疗中等敏感的肿瘤(A) A 子宫颈癌 B 小细胞肺癌 C 淋巴瘤 D 骨肉瘤 5 亚临床病灶放射治疗剂量(C)时肿瘤控制率可达90%以上 A 50-55Gy B60-65Gy C45-50Gy D75-80Gy 6、二次方程式取代NSD,TDF的重要原因是( C) A 减少放疗早期反应 B 增加照射总剂量 C 降低放放射晚期损伤 D 增加肿瘤控制概率 7、( A)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而不增加正常组织合并征。 A 超分割 B 加速超分割 C 后程加速超分割 D 分段照射 8、下列哪种治疗不属于近距离治疗(B) A 腔内治疗 B 外照射治疗 C手术中治疗 D 组织间治疗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近距离照射特点(A) A、照射时间短 B 后装照射 C放射源微型化 D 剂量分布由计算机进行计算 10、下列( A)不是现代近距离照料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A 铯-137 B 钴-60C铱 Ir-192D 碘-125 11、放射治疗在初始阶段经过了艰难的历程, 20 世纪 30 年代建立了物理剂量——(A) A伦琴(γ)B X线管 C 深部 X 线机 D 电子直线加速器 12、患者,女, 46 岁,阴道不规则流血 3 月来诊,腹部、盆腔强化CT示宫颈占位,活检病理示鳞癌,宫颈鳞癌对放射治疗敏感性属于(C) A 低度敏感 B 中等敏感 C 放射敏感 D 放射抗拒 13、高能 X(γ)射线能量表面剂量比较(),随着深度(),深度剂量逐 渐增加,直至达到( A)A 低增加最大剂量点 B 低减少剂量建成区 C 高减少最大 剂量点 D 高增加剂量建成区 14、加拿大物理学家提出的( A),解决了钴 -60 和中低剂量等光子射线束 旋转治疗的剂量计算问题。 A Tissue air ratio B Beam quality C calibration point Dinverse square law 15 对钴 -60γ射线,影响组织空气比的因素不包括以下哪项(C) A 射线束的能量 B 照射野的大小 C 源皮距离 D 水模体中深度 16、中低能 X 射线的百分深度剂量随照射野变化较高能 X 线(γ)显著的原 因是( A) A 高能 X(γ)射线散射方向更多延其入射方向 B 受照射野尺寸的影响大 C 受射线束的影响大

放射治疗中常规剂量的测算_之二_临床处方剂量的计算_张绍刚

放射治疗中常规剂量的测算(之二) ———临床处方剂量的计算 张绍刚 (北京医院,北京100730) 〔中图分类号〕TH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76(2009)05-0001-10 〔摘 要〕目的:正确理解和应用放疗中一维点剂量的处方剂量计算及其过程。方法:(1)根据肿瘤内参考点的组织剂量及其在人体内的深度和PDD(或TM R),计算出人体内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的剂量。 (2)对实际射野相对于参考射野的不同而引起的散射线改变的校正。(3)对等中心和非标称SSD照射时的 SAD、SSD因子的校正。(4)使用楔形板对楔形照射野的剂量计算。(5)对射野内离轴点的处方剂量的计算。 结果:本文对放疗中常规的处方剂量从理论到实例上都给出了较为详尽的一维点剂量的计算结果。结论:一维点剂量的处方剂量计算对于规则野或简单的不规则野十分快捷,它是复杂的二维、三维剂量计算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准直器、体模及总散射因子;SAD与SSD因子;楔形板;离轴比 对于放射治疗中的常规剂量测算,通常把人体看成一个完全均匀的整体而不做曲面校正和剂量分布的计算,但必要时做骨、肺等不同组织密度的校正,即通过点剂量计算得到治疗机的开剂量,这种做法不仅精度差,而且不能得到剂量分布,但在规则野、简单的不规则野的剂量计算中十分快捷,尤其是在没有或不使用治疗计划系统的条件下,通常采用这种计算方法。诚然,这种计算方法是各种复杂、严谨的剂量计算的理论基础,也是笔者在本文下面章节中介绍的主要内容。 医生的处方剂量计算是建立在两个特定的辐射条件下,一是在水模体中校准点处吸收剂量的测算;二是在水模体中参考点(最大剂量点)处对加速器输出量的刻度。 对于每个患者接受照射的规则野或简单的不规则野,在确定的肿瘤深度、射野大小、照射方法及治疗技术的条件下,要想获得一定的靶区(或肿瘤)剂量D T,通过对一维的点剂量,即射野中心轴上参考点的计算获得机器的开机量,即处方剂量MU的数值,都要:(1)根据医生确定的肿瘤内参考点在病人体内的深度、百分深度剂量PDD或组织最大剂量比TMR计算出人体内射野中心轴上参考点,即最大剂量点的剂量;(2)对改变散射条件的校正,即进行对实际照射野相对于参考射野(10c m×10c m)大小的不同而引起的参考点输出剂量的改变的计算;(3)对固定源皮距(SSD= 100cm)改变为等中心照射(SAD=100cm)或非标称源皮距离照射时的校正,即SAD因子、SSD因子的校正;(4)使用楔形滤过板对楔形照射野的计算,即通过楔形因子F W对平野(或称开野)的处方剂量的计算;(5)对射野内离轴点的处方剂量的计算,即通过离轴比OAR的计算。 1 射野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PDD与组织最大剂量比TMR 深度剂量计算属于一维剂量计算,而二维与三维剂量计算是在深度剂量的基础上加入各种因子进行二重或三重积分而获得的,所以深度剂量的计算至关重要。深度剂量通常用百分深度剂量PDD与组织最大剂量比TMR来表示。 由于射束在加速器上的剂量刻度都是在水模中参考点处,所以病人体内某一深度处的肿瘤的处方剂量都要通过PDD或TMR而换算到最大剂量点,即参考点。PDD的测算方法是加速器的靶点至模体表面的距离不变(SSD=100c m),束轴垂直于模体表面,电离室有效测量点沿束轴在模体内移动,测算出模体内任意深度与参考深度(最大剂量点所在深度)的计量率的比值;TMR的测算方法是加速器的靶点至电离室有效测量点的距离(SCD)不变,在电离室上方加不同深度水的测量剂量与参考 收稿日期:2009-03-10

NSCL—放射治疗原则

NSCL-C#1 - 放射治疗原则 I.一般原则 (见表1.放射治疗常用缩写) ?应该由通过职业认证、临床实践中主要从事肺癌放疗的放射肿瘤学家确定合理的放疗(RT)。 ?作为根治性或姑息性治疗,在所有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中放疗均有潜在的作用。作为多学科评估或讨论的一部分,对于所有III期NSCLC、因内科因素不能手术的早期疾病、拒绝手术或高危手术候选者,以及可能受益于局部治疗的IV期疾病患者,均应让放射肿瘤学参与。 ?现代放疗的关键目的是肿瘤控制最大化,同时使治疗毒性最小化。最低技术标准是根据CT设计的三维适形放疗。 ?当需要安全的根治性放疗时,可合理使用更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4D-CT和/或PET/CT模拟、IMRT(调强放疗)/VMAT(旋转容积调强放疗)、IGRT(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运动管理及质子治。采用先进技术与老旧技术 的非随机对照证明,降低毒性并改善生存。在一项根治性化/放疗治疗III期NSCLC的前瞻性试验(RTOG 0617)中,与三维适形放疗相比,尽管调强放疗组IIIB期比例较高且治疗体积较大,但是,调强放疗降低高级别放射性肺炎近 60%(从7.9%降低到3.5%)而生存和肿瘤控制结果相似;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适 形调强放疗优于三维适形放疗。 ?使用先进技术的中心应实施并记录具体的质量保证措施。治疗计划与交付两者均外部认证是理想的,就像RTOG临床试验采用先进技术所要求的那样。 II.放射治疗模拟、计划和交付 ?应使用适当固定设备在放疗位置获得的CT扫描进行模拟,在中心型肿瘤或淋 巴结病变的患者中,为更好地勾画靶/器官,推荐静脉造影±口服对比剂。由于静脉造影可以影响组织的非均匀性校正计算,因此,当进行强烈增强时,可能需要密度蒙罩或使用增强前扫描。 ? PET/CT明显提高靶标精度[6],尤其是对于显著肺不张和有静脉造影CT禁忌 症的患者。一项对比PET/CT与单纯CT制定放疗计划的随机试验证明,PET/CT 放疗计划可增加排除徒劳无效的根治性放疗、减少复发并且有改善总生存的趋势。考虑到NSCLC的快速发展潜力,应最好在治疗前4周内获得PET/CT。理想情况下,获得治疗位置的PET/CT。

放射治疗试题(带答案)

2008 LA物理师模拟试卷(三) 一单选题(共1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 下列哪种射线不是放射性核素发出的: A α射线 B β射线 C X射线 D 正电子 E 中子 2 镭-226是典型的α衰变核素,它或通过发射4.78 MeV α粒子直接到氡-222基态,或是 发 射4.60 MeV α粒子到氡-222的激发态,再通过发射γ射线跃迁到基态。问发射的γ射线能量是多少? A 4.78 MeV B 4.60 MeV C 4.78 MeV 和4.60 MeV D 0.18 MeV E 9.38 MeV 3 放射性核素钴-60的射线平均能量(Mev)和半衰期分别是: A 0.83 1590a B 1.25 5.27a C 0.662 33.0a D 0.36 74.2d E 0.028 59d 4 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哪一种相互作用X射线仅损失部分能量: A.光电效应 B.电子对效应 C.相干效应 D.康普顿散射 E.光核反应 5 如下哪种粒子或射线可引起原子间接电离: A 电子 B 质子 C α粒子 D 重离子 E X(γ)光子 6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单位长度的电离损失用下述哪个物理量表示: A 线性碰撞阻止本领 B质量碰撞阻止本领 C 线性辐射阻止本领 D 质量辐射阻止本领 E 传能线密度 7 如下哪一种射线(或粒子)的射线质是用射程表示: A 200KV X射线 B 400KV X射线 C 6MV X射线 D 10MV X射线 E 电子线 8 质能吸收系数是用来描述 A X(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单位长度的能量损失份额 B X(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单位质量厚度的能量损失 C X(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单位质量厚度被物质吸收的能量份额 D X(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单位长度被物质吸收的能量份额 E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单位质量被物质吸收的能量份额 9 医用直线加速器与电子感应加速器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A 输出剂量率高 B剂量输出稳定性好,射野范围大 C输出剂量率高,剂量输出稳定性好 D射野范围大,体积小 E输出剂量率高,剂量输出稳定性好,射野范围大,体积小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在早期不能手术切除的NSCLCl中运用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期公布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许多发达国家包括我国已经列为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是女性发病率第四,死亡为第二位的肿瘤,2008年肺癌分别占总癌症发病率和病死率的13%和18%(1)。目前吸烟依然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原因,然后依次废气(如PM2.5)、油烟和感染因素(2)。 肺癌组织学分类75%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l)(3),大约10-15%的NSCLCl 患者为局部(Ⅰ期)肿瘤(4)。Ⅰ期NSCLCl标准化治疗方案是肺叶或全肺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5年生存率达60-80%(5)。但是大多数患者诊断明确时常合并各种并发症,因此失去手术机会,以往应用常规放疗技术替代手术治疗NSCLCl疗效差且毒副作用大。过去十年里,立体定向全身放疗技术已成为一种广泛性应用于早期难治性肺癌患者的新技术,SBRT的实现方式包括:3D-CRT,IMRT,VMAT,X-刀,R-刀,Cyber-刀。大量国际性回顾性和前瞻性报告充分证实:采用不同剂量分割方式和技术的SBRT治疗肺癌有可行性强,安全性和疗效好等优点。 早期NSCLCl放疗和SBRT的发展 常规放疗杀灭肿瘤细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肿瘤靶区的总处方剂量、每日分割剂量和瘤器官照射剂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肺构造和呼吸动度大等原因,肺耐受性有限,每日分割越大晚期副反应越大,肿瘤体积越大正常组织照射体积越大,而且常规放疗靶区不仅包括可定义的肿瘤体积,还要考虑到肿瘤的运动、微观变化、患者体位和摆位误差等因素对靶区的影响。所以临床试验证实总剂量60-70GY,每次2GY的肺癌标准剂量分割方式是安全的,尽管(RTOG)#7301的研究(6)结果提示这种剂量下肿瘤的疗效甚微。 在SBRT出现之前,不能手术的早期NSCLCl通常单独采用常规外照射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其疗效始终不如经报道的手术切除的患者的疗效。下面研究结果分别为常规放射治疗Ⅰ期NSCLC的疗效、常规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疗效比较。

乳腺癌放疗切线野处方剂量点的选择对剂量分布的影响

乳腺癌放疗切线野处方剂量点的选择对剂量分布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6-01-21T16:00:50.4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1期供稿作者:沈文同金冶宁[导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疗科对保乳术后放疗乳腺切线野运用治疗计划系统设计不同的处方剂量点,通过剂量分布的比较,得到哪一个处方剂量点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为国内外乳腺切线野处方剂量点的选择提供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疗科上海 200025 摘要:目的对保乳术后放疗乳腺切线野运用治疗计划系统设计不同的处方剂量点,通过剂量分布的比较,得到哪一个处方剂量点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为国内外乳腺切线野处方剂量点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0例病人,采用传统的乳腺切线野加楔形板的半野照射技术,首先行CT模拟定位,然后利用PLATO计划系统设计切线野计划,添加15°楔形板作为组织补偿。在中心层面上设置四种剂量参考点:1、两切线野间距(S)的中点;2、S垂直等分线上胸壁-肺交界处;3、S垂直等分线上h/2处(h-乳房高度);4、PTV中心即S垂直等分线上w/2处(w-射野宽度)。分别给予各参考点处方剂量5000cGy,分割次数25次,经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剂量分布后评估。对PTV,比较Dmean、标准差SD、V105%、V110%;对肺,比较患侧肺的V20、V30、V40。对于总体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组间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剂量参考点设在PTV的中心,最接近处方剂量5000cGy,靶区的剂量变化最小;靶区的V105%、V110%最低,剂量热点最小,靶区的剂量均匀性最好。同时剂量参考点设在PTV的中心,患侧肺的V20、V30、V40最低,对患侧肺损伤最小。结论保乳术后放疗乳腺切线野处方剂量点应选择在PTV的中心,本研究结论可作为保乳术后放疗乳腺切线野剂量参考点的选择依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关键词:保乳术后放疗;乳腺切线野;处方剂量点;剂量分布;剂量均匀性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高发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乳腺癌的比例已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且发病率还在不断的提升。近年来保乳术比较流行,而更关键的是术后根治性放射治疗,它作为保乳术后不可或缺的辅助治疗,是预防局部复发的主要手段。有些学者[1]对保乳术后的放疗进行了探索,保乳术后全乳根治性放射治疗一般采用全乳腺切线野对穿照射技术,有的时候附加一定角度的楔形板使靶区剂量分布均匀。乳腺切线野常规采用源轴距方式照射,它的剂量分布应乳房大小、射线能量、剂量参考点的不同、射束调节方式(楔形板、补偿材料)和射束权重的不同而变化[2]。这些变化会对治疗效果(如局控率、生存率、美容效果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肿瘤局控率和乳房美容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总剂量、分次剂量、照射体积、化疗次序和手术过程[3]等。但是放疗的剂量很重要,尤其是超过50Gy的那部分剂量对乳房的美容效果有直接影响,剂量热点可能导致较差的美容效果,而剂量冷点则可能导致较低的肿瘤控制率,即使剂量的微小变化(+5%~-5%)也可以改变治疗效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保乳术后患者进行计划设计,设置不同的剂量参考点模式,经过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剂量后,在保证靶区达到处方剂量的前提下,对计划靶区PTV,比较靶区平均剂量Dmean、105%等剂量线的体积V105%、110%等剂量线的体积V110%、标准差SD;对肺,比较患侧肺接受20、30、40Gy剂量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20、V30、V40等指标来分析不同剂量参考点对靶区剂量分布的影响,进而要选择哪一个处方剂量点才是最佳的治疗模式,得出可信的结论,为规范国内外保乳术后乳腺切线野剂量参考点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材料:英国医科达公司PLATO计划系统、Oncetra医生工作站、visir放疗网络、Precise直线加速器、飞利浦philiphsCT模拟机。随机选择30例接受乳癌保乳术后放疗的患者进行比较,年龄29~57岁,中位年龄41岁,其中左乳癌患者17例,右乳癌患者13例。以上设备、材料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疗科。 1.2研究方法: 1. 2.1 CT模拟定位患者取治疗体位:仰卧位,用真空袋固定,在CT机下平静呼吸行扫描,扫描范围包括整个乳腺并在上下界至少外放3cm,以完整包括全部邻近正常组织器官如肺、心脏、对侧乳腺等。 1.2.2 靶区勾画全乳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定义为完整乳腺组织、胸肌间淋巴结和乳房下的胸壁淋巴引流区,前界取在皮肤表面下0.5cm;PTV在CTV基础上内界和外后界各扩大7mm,前界仍在皮肤表面下0.5cm,上下界各扩大2cm,后界扩大7mm,但除外肺组织。 1.2.3计划设计采用传统上的乳腺切线野加楔形板的等中心半野照射技术。乳腺切线野的上界为患侧锁骨头下缘,下界乳房皱襞下2cm,内侧缘取体正中线,外侧缘取患侧腋中线。使用PLATO计划系统进行设计,根据上下界可以确定切线野的中心层面,在中心层面上、射野方向观下设置乳腺切线野,调整机架角及机头角大小,找到最优化的内、外切线野入射角度,完整包括靶区;使射野中心轴通过内、外侧缘;射野中心轴前方切过的肺组织不超过2cm;射野中心轴走向与胸壁平行。同时调整射野大小,使射野前界在乳腺皮肤表面外再露空1.5cm。利用准直器将下半野挡去。内、外切线野均添加15°楔形板作为组织补偿,使射野中心层面的剂量分布尽量均匀。射线选用6MVX线,内、外切线野等剂量权重照射。在中心层面上选取四种乳腺切线野处方剂量参考点:1、两切线野间距(S)的中点;2、S垂直等分线上胸壁-肺交界处;3、S垂直等分线上h/2处(h-乳房高度);4、PTV中心即S垂直等分线上w/2处(w-射野宽度)。四种处方剂量参考点(dose reference point,DRP)分别简称为DRP1、DRP2、DRP3和DRP4,分别给予各剂量参考点处方剂量50Gy,分割次数25次。 1.2.4 计划比较各计划完成之后,分别进行比较。对PTV,比较靶区平均剂量Dmean、105%处方剂量的体积V105%、110%处方剂量的体积V110%、标准差SD。对肺,比较患侧肺接受20、30、40Gy剂量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20、V30、V40。 1.2.5 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于总体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组间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2结果 .1 研究数据由于数据量庞大,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列举出实验数据。本研究设置乳腺切线野的四种处方剂量参考点,同时进行组织密度不均匀性校正,经过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剂量计算采用适应性卷积算法。

放疗名词解释

放疗名词解释: 1、放射生物学:临床放射生物学是在放射生物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肿瘤及其正常组织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放射生物学效应问题的一门科学,是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2、相对生物效应:是指要达到同样生物效应时的标准射线(250KV X 射线)所用剂量和某种射线所用剂量的比值。 3、直接作用:指放射线直接作用于生物组织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使其产生电离和激发,并最终导致其发生放射性损伤称之为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高LET射线以直接作用为主。 4、间接作用:指在放射线与生物组织作用、尤其是与生物组织内水分子作用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再与生物大分子作用使其损伤。这种放射性损伤称之为电离辐射的间接作用。 5、核衰变:放射性核素自发地发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称为核衰变。核衰变是放射性核素的一种属性。衰变必然伴随有放射。 6、放射性活度:指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目,其单位为1/秒。专用名:贝可Bq 7、放射性同位素:不稳定的同位素具有放射性。这种不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不平衡性造成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一种元素的同位素越来越多。元素周期表后面的重元素都具有天然放射性。 8、放射源: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规定为放射源前表面的

中心,或产生辐射的靶面中心。 9、照射野中心轴:射线束的中心对称轴线,临床上一般用放射源S 与穿过照射野中心的连线作为照射野的中心轴。 10、等中心:是准直器旋转轴(假定为照射野中心)和机架旋转轴的相交点,与机房中所有激光灯出射平面的焦点 相重合。此点到放射源的距离称源轴距 11、肿瘤的致死剂量:通过放射治疗使绝大部分的肿瘤细胞死亡而达到控制肿瘤,局部治愈的放射剂量即为肿瘤 的放射剂量。 12、正常组织耐受量:各种不同组织接受射线照射后能够耐受而不致造成不可逆性损伤所需要的最大剂量为该组 织的耐受量。 13、组织量:所谓组织量是指患者受照射组织在一定深度的射线吸收剂量。 14、皮肤量:射线束照射野内皮肤表面所吸收的剂量称作皮肤量。此剂量既来源于原发射线也来源于散射线,其 值为原发射线量和散射线量之和。 15、远距离放射治疗:放射源位于人体外部一定距离,集中照射人体某一部位,这种射方式叫远距离照射,简称 外照射 16、源皮距放射治疗技术:固定源皮距照射,是将放射源到皮肤的距离固定,不论机头在任何位置,在标准源皮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 试重点笔记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 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 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恶性淋巴瘤、睾丸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尤 文肉瘤、小细胞肺癌 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鳞状细胞癌、宫颈癌、宫体癌、乳腺癌、皮肤 癌、肾移行细胞癌 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胃肠道的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 4、放射敏感性较差的肿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 维组织细胞瘤 放射治疗的禁忌症 1、全身情况 (1)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时; (2)严重的全身感染、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未控制者; (3)治疗前血红蛋白<80g/L或白细胞<3.0×109/L未得到纠正者;(4)癌症晚期合并贫血、消瘦或处于恶病质状态,评估生存期不足3至6月者。 2、肿瘤情况 (1)肿瘤情况已出现广泛转移,而且该肿瘤对射线敏感性差,放射治疗不能改善症状者;(2)肿瘤所在脏器有穿孔可能或已穿孔时;(3)凡属于放射不敏感的肿瘤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3、放射治疗情况

(1)近期曾做过放射治疗;(2)皮肤或局部组织纤维化;(3)皮肤溃疡经病理证实阴性;(4)不允许再行放射治疗者。 根治性放射治疗:是指通过给予肿瘤致死剂量的照射,使肿瘤在治疗区域内缩小、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要符合以下条件:1、一般状况好2、局部肿瘤较大并无远处转移;3、病理类型属于对射线敏感或中度敏感的肿瘤。术前放射治疗的目的是:1.通过一定剂量照射使肿瘤细胞的活性降低,防止手术中引起肿瘤细胞的种植转移和播散;2.使肿瘤缩小、降低临床分期,便于手术切除;3.控制肿瘤周围的亚临床病灶和区域的淋巴结,提高手术的切除率;4.使原本不能切除的病灶通过放射治疗也能够进行根治性切除。 在放射治疗结束后10天或放射治疗后2-4周手术,可以使组织有充分的修复时间,此时急性放射反应已经消失,慢性放射反应还未发生,这期间既不会给手术造成困难,也不会影响术后切口愈合。 术后放射治疗,一般在手术后2至4周内尽早开始。 远距离放射治疗:亦称外照射,是指放射源发出的射线通过体外某一固定距离的空间,并经过人体正常组织及邻近器官照射到人体某一病变部位的放射治疗方式。可分为等中心放射治疗技术(源轴距照射技术,SAD)和源皮距治疗技术(SSD)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与辐射损伤 放射治疗(放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放射线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杀灭肿瘤细胞. 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造或正常组织的损伤。因此在肿瘤的放疗中。认识和掌握放射线对正常组织的 损伤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从理论上讲,只要给予足够的剂量,放疗是能够完全控制肿瘤的:但在临床实际中,肿瘤周 围的正常组织对放射线的耐受能力限制了照射剂量。也就是说,我们在肿瘤放疗中给予的照射 剂量往往是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所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而不是完全杀灭肿瘤所需的剂量,即在控制肿瘤(治疗益处)和正常组织损伤(危害)之间寻找平衡点。忽视了任何一方,不但可能达不到放疗所应达到的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因治疗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损害。为了在尽量提高放疗疗效的同时,使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少受损伤,当前临床上普遍采取以下手段: 1.利用先进的放疗设备和新的治疗手段实施精确放疗,包括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投照主要方法有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LMRT),影像引导放疗(IGRT)。螺旋断层放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X刀、γ刀)等。 2.使用放射增敏剂,提高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提高疗效。 3.使用放射保护剂: 降低正常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提高正常组织对放射剂量的耐受性,如部分外用护肤品。使用治疗辐射损饬的药物(如目前国家唯一正式批准可用于辐射损伤的安多霖胶囊),促进正常组织的修复,提高放疗疗效,减轻近期放射损伤的程度.降低晚期放射损伤的发生率。4.改变常规放疗分割方式:如采用超分割放疗以降低晚期放疗反应的发生率总之,在放疗期间,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并配合服用可以用于辐射损伤的药物,对增加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保证放疗的正常进行,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放疗与手术或化疗间想和配合治疗 恶性肿瘤常规治疗手段有手术、放料及化疗。与其他治疗手段一样,肿瘤放疗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由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手段来早期发现肿瘤。因此目前肿瘤的治疗需要多种手段相结合。 放疗联合外科手术的综合治疗模式 放疗作为局部无创性治疗手段,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要求不高,即使患者合并有交严重的其他脏器疾病或肿瘤侵犯到大血管和重要脏器,手术可能成为禁忌,多数仍可以耐受治疗。另外,放疗对正常组织的保护较手术为好。两者综合治疗的模式有: ⑴术前放疗:其优点是放疗可使肿瘤缩小,减少手术野内肿瘤细胞的污染,缩小手术切除 范围,降低肿瘤细胞的活力,减少手术所致的医源性播散。 ⑵术中放疗:术中切除大块肿瘤后,在直视下对瘤床及(或)周边的淋巴引流区域进行一次大剂量照射,可使照射野外的正常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给与肿瘤靶区较高照射剂量。多数情况下仍需加用术后外照射放射。 ⑶术后放疗:可消灭手术野内外的残留病灶及亚临床病灶,可根据术后肿瘤的病理学诊断,设计合理的放疗方案。 ⑷术前放疗联合术中及术后放疗。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简介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简介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或放射外科, 这一概念是1951年由瑞典神经外科医生Leksell提出并最早使之得以实施,是指应用立体定向原理和技术, 对人体内肿瘤(称为靶点)施行精确定位,将窄束放射线聚集于靶点, 一次性给与致死性大剂量放射, 使靶点区域产生局灶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学科。这有一点类似于用透镜聚焦阳光,在一张纸上烤穿一点而又不损坏纸张的其余部份。由于这种照射区边缘锐利如刀割, 故被称为“刀”。这一技术的诞生,彻底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种种风险和痛苦,是人类医学史上深受医生和病人欢迎的又一最新发明。它使医生和病人都梦寐以求的“开刀不出血、无创伤、不感染,突破手术禁区”,从神话变成了现实。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和传统的放射治疗有着根本的区别,传统的放射治疗是利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差异来治疗疾病,而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则采用给予致死性大剂量放射使靶点产生局灶性坏死达到治疗目。由于采用的射线源不同,从放射物理学角度又分有γ-刀(伽玛刀)、X-刀及离子射线放射外科技术, 以γ-射线为能源的放射外科的称为γ-刀,而以产生X-射线为放射源的被称为X-刀, 此外尚有中子射线刀和离子射线刀等。起初, 放射外科的伽玛刀和X-刀只能用于治疗脑部疾病, 如脑肿瘤和脑血管畸形, 随着立体定向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工作范围不断拓宽,现在的X-刀亦可以对颌面、颈部、脊髓和

胸、腹腔实质性脏器的一些疾病(肿瘤和血管畸形)实施放射外科治疗。由于伽玛刀本身的缺点, 如设备成本高, 治疗费用高, 60钴源需要定期更换以保证剂量率不至太低,更换一次60钴源的费用即高达50万美元, 60钴源的放射物理特性方面的局限性,存在放射污染等, 只能治疗头部小肿瘤,目前已有人提出淘汰伽玛刀。X-刀到目前已得到很大发展, 同时X-刀可以治疗全身各个部位的肿瘤, 已有取代伽玛刀的趋势。 X-刀治疗时,病人只需安静地躺在治疗床上,在数十分钟内,不知不觉中便能完成手术。术后病人也不必卧床,住几天医院即可。治疗精确, 无痛苦, 效果好, 费用低是X-刀治疗的最大优势。 X-刀的治疗范围包括:全身各个部位的肿瘤、血管畸形, 此外尚能治疗帕金森氏病、癫痫、某些精神分裂症等功能性疾病,以及晚期癌症的顽固性疼痛、三又神经痛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