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封建科举、职官中的——从杨守敬的举人朱卷谈起

封建科举、职官中的——从杨守敬的举人朱卷谈起

封建科举、职官中的——从杨守敬的举人朱卷谈起
封建科举、职官中的——从杨守敬的举人朱卷谈起

封建科举、职官中的——从杨守敬的举人硃卷谈起

---------------------------------------------------------------------------------------------------------------------- 编辑整理:www.sodu.so 编辑:王力来源:sodu小说排行榜新浪杨守敬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湖北宜都县(今宜都市)陆城镇人。他谱名开科,字云朋,号心物。榜名恺,后更名守敬,字鹏云,号惺吾,晚年因在湖北黄州东坡雪堂旁筑书楼“邻苏园”,故又别署邻苏老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其自订《邻苏老人年谱》(以下简称《年谱》)及杨氏后裔编撰的《和州杨氏三修家谱》(以下简称《家谱》)记述颇详,近现代学者撰写的有关他的传记文章介绍亦较全面。惟其生年则有两种说法,虽说这种差异尚不至对研究工作带来多么严重的影响,但从中却可使我们了解到封建科举、职官中的“官年”现象。

据杨守敬自订《年谱》曰:“道光十九年四月十五日丑时,吾以生。”按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杨氏《家谱》亦持此说。这个年代和日期由于出自杨氏本人所说,因而得到普遍的认同,绝大多数论著在记载杨守敬生年时都采纳了这一说法。然而,《邻苏老人乡试硃卷》(以下简称《硃卷》)前“履历”中,杨守敬填写的出生年月日却为“道光庚子年四月十五日吉时”。此处之“庚子年”为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该《硃卷》是杨守敬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举人的试卷,后经杨家刊刻传世。与《年谱》相比,生年有一岁之差。

《年谱》与《硃卷》皆源于杨守敬本人之手,白纸黑字,言之凿凿,似乎不容质疑,但又确有一年之差,这不免有些匪夷所思。针对于此,已有文章进行了探讨,不过,似乎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根据《年谱》、《家谱》和《硃卷》的记载,杨守敬在家排行居长。他还有一个弟弟叫杨开甲(号先三),杨氏自订《年谱》“二岁”条明确记载:“九月初一日丑时,弟先三生。”《家谱》卷十四也记载:“开甲,字占元,号先三,生道光庚子九月初一丑时。”二书所记杨开甲的出生年月日完全一致,即道光二十年(庚子)九月初一日,公历为1840年9月26日。而若依据《硃卷》的记载,杨守敬出生于“道光庚子年四月十五日”(1840年5月16日),则兄弟二人出生年月日只相差四个月零十天,显然,这是不合常理的。另据《家谱》卷十三记载,杨守敬的父亲名有纯,字粹然,他初娶王氏为妻,无子。续娶黎氏,“子二,开科、开甲,俱黎出”。既然生母均为黎氏,因此作为哥哥的杨守敬早出生一年,即如《年谱》所载出生于道光十九年四月十五日(1839年5月27日)才是可信的。

那么,为何杨守敬当年参加举人考试填写“履历”时会写为“道光庚子年四月十五日”呢?究其缘故,当与封建科举、职官中的“官年”现象有关。

“官年”现象由来已久。南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三“实年官年”条记载:

士大夫叙官阀,有所谓实年、官年两说,前此未尝见于官文书。大抵布衣应举,必减岁数,盖少壮者欲籍此为求昏地;不幸潦倒场屋,勉从特恩,则年未六十始许入仕,不得不豫为之图。至公卿任子,欲其早列仕籍,或正在童孺,故率增抬庚甲有至数岁者。然守义之士,犹曰儿曹甫策名委质,而父祖先导之以挟诈欺君,不可也。……于是实年、官年之字,形于制书,播告中外,是君臣上下公相为欺也。

洪迈这段话反映出五点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一,官年现象在南宋初期已非常普遍,其起源当起码上溯至北宋;其二,官年有减岁和增岁之别,减岁之人多为以平民身份应试者,增岁之人则多为官宦子弟;其三,官年的出现主要是封建知识分子为在科举进仕的道路上争取更多、更好的机会而虚报年龄造成的;其四,官年只是在应试举子中通行的一种约定成俗的俗例,而且在当时也并非被所有应试举子所认同;其五,对于这种虚报年龄的作法,当时的统治者是默认的,并且在官府的公文中也不刻意地隐讳。

宋代之后这种惯例似乎一直在延续,至少尚未见历朝对此严加取缔过。事实上,直到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为止,这一俗例始终绵延不绝。近人朱彭寿所著《安乐康平室随笔》记载的一件事足以引为佐证,其文曰:

文人为士大夫撰墓志传状,于生卒年岁最宜详考,稍不经意,即易传讹。犹忆光绪壬辰八月间,寿阳祁文恪师世长,卒于工部尚书任内,时年六十有九,实生于道光甲申。然旧时所刻乡、会试硃卷,则皆作乙酉生,盖循俗例,应试时少填一岁耳。迨接讣告,乃云生乙酉,卒壬辰,享寿六十有九。以生卒干支与年岁计之,殊不相应。……后读王益吾祭酒《虚受堂文集》,其所撰《文恪神道碑》则云生乙酉,卒壬辰,年六十有八。殆仍据讣告所载,而以年岁推算不合,遂减去一岁,俾与生卒干支相符。然文恪实年,则竟遭改削矣。

朱彭寿所谓“应试时少填一岁”的说法与洪迈“官年”之说可谓一脉相承,这无疑说明“官年”俗例直至清末仍在流行,而且从朱氏用“俗例”一词表述来看,清时官年可能仍未成为科举、职官制度中的正式则例。

此外,朱氏这段话中还涉及到一个更值得重视的问题,即由于许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虚报年龄,他们一旦中举,往往按惯例将硃卷刊刻传世,硃卷“履历”上填写的官年与其实际生年就会出现差异,很容易造成生年、享年记载上的错误。与此相类,封建科举的“登科录”中也应该存在着官年问题。因为“登科录”所记载的中式者姓名、籍贯、年岁、家庭等情况,都是主要依据登第者应试时填报的“履历”的。

事实上,这种记载的歧异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南宋以“负王赴海死”而彪炳青史的陆秀夫,其生年、享年早有不同说法。《宋史·陆秀夫传》载:“至元十六年二月,……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陆氏宗谱》中有一篇《宋丞相长子繇叙事谱源》,文中记述其父陆秀夫的卒年:“时祥兴二年二月,先君生年已四十四矣。”南宋祥兴二年即元至元十六年,公历为1279年,若据此上推四十四年,则陆秀夫生年当在南宋端平三年(1236)。

与上面这两条史料记载不同的是,无名氏编《宋宝祐四年登科录》第二甲第二十七人“陆秀夫”名下曰:“字君实,……年十九,十月初八寅时生。”南宋宝祐四年为公历1256年,据此上推十九年,陆秀夫生年当在南宋嘉熙二年(1238),则其终年为四十二岁。另外,与陆秀夫同时代的淮阴人龚开所撰《宋陆君实传》也记载其终年“四十二”。

针对上述不同记载,已有学者作出研究,认定《宋史》有误,甚至认为《陆氏宗谱》是“伪作”。而其主要论据就是“《登科录》应为确定陆秀夫生年的第一手资料”。显然作者这里没有把“官年”现象考虑进去。

为了进一步印证“官年”现象的存在及其演变,笔者查阅了顾廷龙主编的《清代硃卷集成》,从中选出30位既有硃卷“履历”,又有年谱的清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有17位硃卷“履历”上所填的官年与年谱所记生年是不同的。兹先列表如下:

姓名

硃卷履历所记生年

年谱所记生年

相差年数

崇实

道光元年(1821)

嘉庆二十五年(1820)

1

李钟珏

咸丰四年(1854)

咸丰三年(1853)

1

唐文治

同治五年(1866)

同治四年(1865)

钱世铭

嘉庆二十二年(1817)

嘉庆二十年(1815)

2

孙家鼐

道光九年(1829)

道光七年(1827)

2

吴大澂

道光十七年(1837)

道光十五年(1835)

2

许景澄

道光二十七年(1847)

道光二十五年(1845)

2

王仁堪

咸丰元年(1851)

道光二十九年(1849)

2

沈曾植

咸丰二年(1852)

道光三十年(1850)

2

陈虬

咸丰三年(1853)

咸丰元年(1851)

2

高觐昌

咸丰八年(1858)

咸丰六年(1856)

2

王祖畬

道光二十五年(1845)

道光二十二年(1842)

3

江仁徵

(乡试卷)咸丰五年(1855)(会试卷)咸丰七年(1857)咸丰二年(1852)

咸丰二年(1852)

3

曾朴

光绪元年(1875)

同治十年(1871)

4

蒋萼

道光二十年(1840)

道光十五年(1835)

5

史恩培

咸丰二年(1852)

道光二十七年(1847)

5

缪荃孙

道光三十年(1850)

道光二十四年(1844)

6

按:上表“年谱所记生年”一栏资料主要来源王云五主编《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1990)、《中国历代名人年谱汇编》第一辑(台北广文书局,1972)、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三书的相关记载。

需要说明的是,上表中崇实、李钟珏、唐文治、钱世铭、吴大徵、高觐昌、王祖畬、缪荃孙等八人的年谱均为自订,而其与硃卷“履历”所记官年竟有一至六年差异,足见杨守敬自订《年谱》与乡试《硃卷》“履历”相差一年并非特例。

另外,更为有意思的是江仁徵的两份硃卷,一份是他光绪五年参加乡试的硃卷,“履历”所填生日为“咸丰乙卯岁八月二十三日”,即公历1855年10月3日;另一份是他光绪十六年参加会试的硃卷,“履历”所填生日却改为“咸丰丁巳八月二十三日”,即公历1857年10月10日。两份硃卷所填农历的生日尽管都是“八月二十三日”,但年份却整整相差了两年,更与其年谱所载咸丰二年(1852)的生年分别相差了三年和五年。这足以说明硃卷“履历”所填官年的不确定性,而江氏等人想通过减岁达到铨选上的某种优势的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上表中还可以看出,年谱与硃卷“履历”所记生年相差年数尽管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硃卷“履历”所填官年都比年谱所记生年要小,而没有出现洪迈所说的“增岁”现象。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仍有增岁官年现象,但从朱彭寿只强调“应试时少填”岁数的作法,至少说明官年发展到清代时减岁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即以朱彭寿本人为例也是如此,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朱氏出生于同治八年(1869),而他参加的光绪乙未(二十一年、1895)科会试硃卷“履历”中所填的生年却是“同治十年(1871)”,比他的实际生年整整少填了两岁。可见,应试时少填岁数是当时通行的官年俗例,至于少填几岁,则因人而异,并不固定,一般以一至二岁为多。

如上所论,硃卷“履历”上所填的往往是应试者虚报的一个生年,而一旦他通过科举考试最终进仕的话,这个生年也就往往成为他今后官员履历表上官年(履历表称为“现年”)的起算之年,官年的作用由此从科举延伸到职官之中。由于硃卷上的官年是虚报的生年,也就必然导致官员履历表上的官年是一个不真实的现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清代官员的履历表中清楚地看出来。

还以江仁徵为例,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被铨选为江西吉安府永新县知县,其上报的履历上明确写道:“臣江仁徵,浙江进士,年五十岁。”五十岁是他当时的现年,从光绪三

十二年上推五十年,正好是咸丰七年(1857),即他光绪十六年会试硃卷“履历”上所填的生年。而实际上1906年他已经五十五岁了。

可见,不论是科举试卷上的生年,还是官员履历表上的现年都属于官年的一种,鉴于其产生及发展的特殊背景,其中不真实的成分明显大于按编年写成的年谱。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做出一个明确地结论:杨守敬在乡试《硃卷》上填报的“道光庚子年四月十五日吉时”生,正是按照官年俗例少填了一岁,从而造成了《硃卷》与《年谱》所载出生年不同的后果。

由于“官年”一直未成为封建科举、职官制度中的正式则例,加之这种虚报年龄的作法及用心也的确并不光明正大。因此,尽管起码自宋代以来,官年俗例就长期流传,但在官、私文献中却少有记载,也未见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虽然官年现象对于科举、职官制度的整体而言并无大碍,但鉴于唐宋以来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几乎走的是都这条科举进仕的道路,因而在涉及到这一时期历史人物生年、享年等问题的研究上,官年现象应该得到重视。

学生会学术部工作总结(最新篇)

学生会学术部工作总结 学生会学术部工作总结 学生会部门工作总结 学生会学术部工作总结 (一) 一、部门内部建设 学术部工作在10月8日正式开展,从部门招新完成到现在,整整一个月过去了,在部门内部管理方面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制度建设不完善 虽然已经有一个初步的部门制度,但并没有实施下去,使部门没有真正形成一个运作的系统。影响了对部门人员的考核和部门的纪律性 2、分工不明确 10月份的工作都只是针对某个活动进行分工,没有一个完整的确定性的整体分工,经常调用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或者是相同的人一直做同一件事,导致大家并没有形成集体意识,只是被动的被支配去工作。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会明确部门人员的分工,培养团队意识和自我责任感。 二、部门活动建设 1、学术新星院辩论赛 、成功之处: 赛前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在新生楼栋下张贴了字报,及时更新了比赛的信息。

赛前通过表演赛以及宣讲会等方式对各队选手从辩题前期如何破题、搜集资料到现场礼仪、着装等方面做了培训,使得今年比赛水平较去年有了提升。 把今年院辩论赛时间提前,给大一参与者有充分的准备时间。避免造成大家过累的情况。 、不足之处: 辩论赛初赛由于自己工作上的失误使得比赛时间上受到影响。在场地以及邀请评委上出现了一些小意外,以后要做好工作应急预案。 2、学术新星中英文演讲比赛 目前中英文演讲报名已结束。初赛定于10月27号上午和下午分别举行中文及英文演讲比赛。 3、学院院辩论队招新 目前招新工作已经完成,约吸纳30名大一新生。招新全程采用最佳辩手一对一面试的方式,保证了院队成员的质量。之后马上会采取定时训练的方式组织训练。力争在下学期新生杯辩论赛中取得佳绩。 4、校学术节 目前校学术节处在前期宣传以及报名阶段。就目前模拟公司报名情况来看: 本届学术节仍将以学院大二为主,大三积极性不高,公司总数有望超过去年数量。 同时,学院三大模拟板块筹划也在进行中。各版块展示环节方案以及开幕式方案基本确定。 三、总结

孔乙己重点练习题复习题汇总

《孔乙己》 阅读1-3段,回答问题 1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介绍了咸亨酒店的格局及“我”在酒店的情况,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2文中对短衣帮和长衫客进行了哪些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对比:衣着,短和长;姿势,站和坐;地点,里和外;菜肴,荤和无。 对比的目的:突出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为孔乙己的出场做铺垫。 3长衫客踱进里面喝酒的“踱”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传神地表达出长衫客们的养尊处优,悠闲自在的神态,和短衣帮构成鲜明的对比。 4作者为什么对“我”的职务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介绍“我”的职务变化,实际是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势利冷酷的现实,掌柜对富人是唯恐照顾不周,对穷人是能欺则欺,揭露了孔乙己的悲剧性结局的社会基础。 6①作者渲染了咸亨酒店怎样的气氛?②对掌柜的脸孔和主顾态度的交代有什么作用? ①气氛压抑,人情冷淡,揭示了当时的社会世态炎凉的冷酷现实。 ②进一步描写了孔乙己的生活环境,更突出了孔乙己被当作笑料的可悲的社会地位,为孔乙己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作了铺垫。 7解释“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中的“笑”的确切含义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笑,是玩笑;其他人的笑则是取笑、哄笑.阅读第4段,回答问题 1应怎样理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描写? 揭示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刻画了他穷困潦倒却又想保住读书人的自尊,虚荣心十足的性格特点.(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已经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说明他不忘标榜自己是读书人,死要面子。) 2小说往往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指出下面的语句是哪一种描写,试分析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 蓬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 有补,也没有洗。

古代科举考试简介

科举制 ...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科举制由隋代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1905年,开始推行学校教育,科 举制度彻底被废除。 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为“察举制”。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后又下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亲信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公元220年,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曹芳时,司马懿当国,在各州加置大中正,因此有大小中正的分别。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因此开始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提名,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地方一级的征聘制度)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由此,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 2主要内容 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因此开始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唐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制度,并使科举制逐渐完善,使我国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唐朝科举制度分制科和常科两种取士方法。制科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以待“非常之才”。应试者可以是现任官吏,也可以是常科及第者,还可以是庶民百姓。唐太宗时扩大国学的规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进士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武则天时亲自进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在唐朝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

学术部工作设想和部门认识

对你所竞选部门与职务的认识 首先是我对部门的部门认识:学术部作为团委学生会的学术中心。以在电气工程学院内营造浓郁的学术气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带动长大学生整体钻研能力和学术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目的,负责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电工电子创意大赛、班际辩论赛、“专家大讲堂”系列讲座;协助电气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各部门策划书的书面优化工作以及宣传单的书面处理;并协助其他兄弟部门的活动顺利进行;为同学们创建一个以学为中心、发挥学的能力的求学环境。 职务认识:作为学术部部长,所包涵的职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部门:致力部门内、外部建设,而部门内部建设的关键在于干事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和谐团队;外部建设则在于坚持做出去、引进来,深化合作层次,整合优势资源; 二、信息桥梁:部长作为沟通指导老师、主席团与干事的桥梁,首先要及时传达主席团方针政策到干事层,还必须将团委学生会的文化理念传承到干事层中去(凝聚每一个人的力量); 三、处理关系:应该处理好干事与干事之间、干事与部长之间以及部长与主席团之间关系,创建一个和谐、团结的学术部,多做交流,共同培养出优秀的团学坚固的后备力量。

工作设想 学术部属于团委学生会活动版块其中的一个部门,是团委学生会的学术中心。以在电气工程学院内营造浓郁的学术气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带动长大学生整体钻研能力和学术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目的,负责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和管理学生学术、科技、和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求知学习的需求,规划和组织学习竞赛、知识讲座等各种学术科技活动,如演讲比赛、电工电子创意大赛、班际辩论赛、“专家大讲堂”系列讲座;并协助电气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各部门策划书的书面优化工作以及宣传单的书面处理;并协助其他兄弟部门的活动顺利进行;为同学们创建一个以学为中心、发挥学的能力的求学环境。 一、回顾过去,理性看待问题 在这一个学年以来,作为一名学术部的干事,了解学术部是围绕了学术、科技、文化等主题,来开展了一系列文化、科技活动,我参与了第一学期:“电工电子创意设计大赛”的宣传和执行工作,第二学期:参与第四届“班际争鸣,论道电气”班际辩论赛的组织、策划、执行等一些学术性强的大型活动,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我们成功举办了魅力团支部系列活动中的“部门风采展示”和协助了魅力团支部的其他子活动,使其顺利的进行,圆满的结束,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和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此外,站在部门内部的角度看,虽然每一次活动都很顺利的举办完成,但其中很多环节存在细节问题,如前期宣传不力,缺少创新意识、资金不足等;现场工作时人员的不协调,个别不服从分配,团队合作意识欠缺,团结程度不够,服务精神不高,导致工作效率不高、现场混乱等现象。干事态度上,缺乏的工作激情,服务态度存在一定的偏差,更重要的是干事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孔乙己》导学案及答案

5 《孔乙己》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课型:讲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3.理解小说主题,通过人物活动的典型社会环境,了解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知识链接】 1.小说常识 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附:四大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②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A.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 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 侧面烘托。 B.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C.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 家庭,幼年丧父,家道衰落。为探索救国道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之路。他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全部作品结成《鲁迅全集》。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 初发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不少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醉心功名,好 喝懒做,不会营生。鲁迅先生对此深恶痛绝。他说:“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 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 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 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先生以清朝末年的鲁镇咸亨酒店作为黑暗社会的缩影,作为人物的活动场景,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 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预习导学】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给下面的字注音。 唠叨( ) 砚( )台打折( ) 阔绰( ) 羼( )

高考必背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高考必背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txt我都舍不得欺负的人,哪能让别人欺负?一辈子那么长,等你几年算什么我爱的人我要亲手给她幸福别人我不放心 我想你的时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许你们欺负他!全世界只有我才可以!放弃你,下辈子吧!!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具有进步意义。 第一,综观中国古代的历史,主要实行过三种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科举制既不问家世,也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显然是中国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科举制的实行,在制度上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状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使相当多的士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其二,科举出身的官员,一般具有比较多的文化知识,同恩荫补官、进纳买官等出身的官员相比,在素质上显然要好得多。事实上,通过科举也的确选拔出了一批经世致用的杰出人材,这在唐、宋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北宋名臣王禹偁、寇准、范仲淹、包拯、韩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章敦、宗泽、李纲,都是进士出身。其中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等出身寒微,完全是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 第二,科举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考试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勤奋读书的热情,读书人数急剧上升,对经、史、子、集各类书籍的需求量大为增加,造纸业、印刷术也都大大发展了。中央官学、州县学、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空前发展。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第三,中国的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对於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在中国当代,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如在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中,还保留试卷密封制度,按号入座制度,禁止怀挟、传义、代笔制度,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去取高下制度等。我们在高度评价科举的进步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看到,它也有很多弊病,这一点在清代后期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是,考试内容的陈腐和考试方式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唐及北宋前期,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诗赋,讲究格律、对偶,不利於造就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王安石变法时废除了诗赋,但清代却又恢复了考试五言八韵诗一首。唐和北宋前期,考试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帖经、墨义。主要是考试背诵经书,内容和方法都极为简单。王安石变法时,废帖经、墨义,改试大义,规定不必死记硬背经书,可以陈述自己的见解。这显然是考试形式的一大进步。

《孔乙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孔乙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安徽省蒙城县第六中学:董中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揭示的主题; 2、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和精巧含蓄的布局; 2、加深对小说有关知识的掌握。 情感价值观 l、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无情; 2、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难点 l、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以及精巧含蓄的布局,对小说初步欣赏。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我们又提出了: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读书,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可见,读书是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人是为了报效祖国,那么在封建社会末期,读书人的命运如何呢?周围的人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起走进他最喜爱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摄取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主要着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1)让学生自由发言; (2)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总结:这是一篇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以“笑”为线索,勾勒了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在不动声色中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三、师生共同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孔乙己“咸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来反映主题。 (2)让学生找出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生活片段,并拟小标题。①酒店揭短;②酒客奚落;③教我认字;④分茴香豆 (3)多媒体展示四个生活片段:让学生讨论通过酒客与孔乙己的对话以及孔乙己自己的表现所展示的人物性格。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分析总结展示出四个生活片段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 (孤芳自赏)

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积极影响: 1.科举制度为国家选官用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他 打破了贵族世袭和门阀的现象,改善了用人制度,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考选人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因此科举制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科举制度人才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寒门士人能 够有机会有入到参政治国的行列。从宋代开始,科举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封建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有利于天下士人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调整,自然也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也是科举制得以延续千年的根本原因。 3科举制度确实为历代的封建王朝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科举考试产生的进士、举人、秀才中,有很多有识之士成为国家的栋梁。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总体来讲,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读书人,有的入仕参政,通过科场走向官场,成为维持和支撑国家机器的栋梁,更多的则仍滞留于社会中下层,成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这些人都可称得上是国家通过科考选拔出来的人才。 4、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 然不是对知识的真正渴望,但是客观上对功名的追求是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儒家思想得到了管饭的传播,增强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5、科举制度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越南仿照中国的科举制度 进行科考。欧美各国在近代推行的学士、硕士、博士这一学位等级体系,恰是中国科举制中所实行的秀才、举人、进士那套三级科考取士的做法。消极影响: 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八股取士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固定的格式,陈腐的内容和的僵化方法,压抑了学子们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2、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 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当然这也是跟个人的道德问题有关,但是科举制度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的政治化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他们互相拉帮结派,官官相护。还有的利用科举考试收受贿赂,这样不利于考试的公平性,还造成了官场更加混乱和黑暗。 4、科举制度阻碍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 国传统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导致了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

关于学术部述职报告4篇

关于学术部述职报告4篇 关于学术部述职报告1 汇报人: 尊敬的化工学院学生会委员会: 我于20xx年9月就任学生会学习副部长,至今已经一个学期。几个月来,在学习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习部认真贯彻落实学院有关学生工作的各项指导思想,部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面,我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有关的工作汇报: 一、部门队伍建设 现部门成员共有81名,其中部长1名,副部长2名。部长统筹本部门所有工作,我作为副部长主要负责教学日志及教学信息的反馈。 对于干事的培养我通过理论学习和寓学习于活动中的手段,培养学习部成员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 二、部门活动 半年来,学习部依据学院教学和学生工作要求、举办了“学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辩论赛”、和“英语等级模拟考”等一系列活动,任务繁多且艰难。但在学习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1.部门纳新:学期初部门开始招收干事,为部门注入新的血液,经过选拔我们挑选出81名新干事,在此期间我制定了招新策划书的初

稿并且参与了招新工作。 2. 学业生涯规划: 为了推广和普及新时代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帮助大学生学习与掌握学业生涯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优化学业进程,增强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竞争力,特举办化学工程技术学院第一届学业规划设计大赛。 3.大学生辩论赛:为了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弘扬辩论文化艺术,普及辩论知识,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活跃校园学习氛围,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和交流的广阔舞台,学习部在团委老师的领导下开展了大学生辩论赛,比赛从10月份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11月初各系选出本系辩手、主持人以及电脑操作人员由院学习部统一安排进行专业培训,经过共20场的激烈战斗,最终工分111班获得冠军,同时也落下了第一届辩论赛的帷幕。本次活动中学习部所有成员共同努力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最终使比赛完美结束。 辩论赛是在学习部活动无品牌的背景下策划开展的,活动克服了同学质疑、经验不足等诸多困难,最终取得了空前的效果,比赛的成功实现了活动的文化性和学术性的完美对接。这次活动在形式和理念上的改革刺激了文化活力,完成了学习部在文化活动中的自身定位,同时奠定了学习部在文化活动中的地位! 经过这一系列活动的组织开展,回答了学习部做什么、为何做、如何做的问题,基本完成了学习部活动定位和自身定位!而我在举办

《孔乙己》答案

《孔乙己》复习学案 读1---3节完成下面习题 1、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1)介绍了咸亨酒店的格局及“我”在酒店的情况,(2)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2、长衫客踱进里面喝酒的“踱”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1)传神地表达出长衫客们的养尊处优,悠闲自在的神态,(2)和短衣帮构成鲜明的对比。 3、作者为什么对“我”的职务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介绍“我”的职务变化,实际是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势利冷酷的现实,揭露了孔乙己的悲剧性结局的社会基础。 4、作者渲染了咸亨酒店怎样的气氛? 气氛压抑,人情冷淡,揭示了当时的社会世态炎凉的冷酷现实 5.从掌柜对待不同人的各自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掌柜是怎样的人? 虚伪势利、欺贫爱富、唯利是图 6、解释“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中的“笑”的确切含义掌柜-----冷酷自私的笑;小伙计----解脱的笑;众酒客----嘲笑、哄笑;小孩----天真无邪的笑 读4—11节完成下列习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乙己的生活片段。 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酒客取笑孔乙己未进学;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

2.孔乙己形象探讨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1)点明了孔乙己不伦不类的特殊身份,显示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2)表现了他贫困潦倒而硬摆读书人的架子。 (2)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外貌描写。写出孔乙己年纪苍老、穷困潦倒、懒惰,又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 (3)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语言描写。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不堪,受封建教育毒害深重,已经达到了麻木不仁,自欺欺人的程度了。 (4)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神态和语言描写。死要面子,不肯承认自己的劣行,力图维持自己是读书人的清高。 (5)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脸上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神态描写,表现孔乙己的自命清高,看不起短衣帮 (6)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肖像和语言描写。内心已经感到羞耻,但表面上却表现得更为激烈,说明他仍然热衷功名,追求科举,自命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7)”他脸上黑而且瘦··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穷困潦倒,丧失劳动能力,遭遇极悲惨。

评价科举考试制度及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温海明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学而优则仕的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中国特有的发明对中国古代各个领域都有很大影响,当今仍引发人们思考.无论古代和当今时代对科举制度的评价众说纷纭,曾经一度遭到抨击,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出现过偏激现象[1],许多学者对科举制度做了研究,对科举制度的评价逐渐趋于多角度和客观,但大多学者是根据整个科举制度的发展脉络而进行阐述或评价的,对整个科举制度的发展叙述更多,或者单纯就某些方面展开[2],而系统性的评价科举制度的文献不很多见,因为研究科举制度不仅能深入了解我国古代考试制度而且能够古为今用,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分析研究,试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根据科举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影响系统性客观地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1 科举制度发展过程简述 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五经博士并以儒术取仕,以察举为主,考廉科,明经科,但由于徇私现象不能避免,不能保证地方官吏所向上推荐的人都是德才兼备的人,如“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 别居” ,不利于巩固统治,另外,察举是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贤士,使中央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被这种制度所削弱,而且为了使被察举推荐上来的贤士能更好的适应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政府必须完善或者改变原有的察举制度,于是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中央开始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度是以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选仕的基本依据.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固定的一项教育制度且最为兴盛,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后来逐渐衰落,尤其是在清朝时期由于封建统治制度弊病百出,使科举制度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而走向衰落,最终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2科举考试制度在古代的积极作用 2.1 科举对政治的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稳定社会 汉朝时期选仕采用察举制度,魏晋时期采用九 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科举制度顺应时代背景在隋朝产生.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选仕制度,使各阶层的人们无论出身如何只要能通过统一的考试标准,就能走向仕途,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思想来说是很大的创新,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因为有了统一的标准,学而优则仕,而不是靠出身才能取仕,这 Vol.28No.9 Sep.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9期(下) 2012年9月评价科举考试制度及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温海明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摘要:科举考试制度是我国封建时期的重要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历史时期延续了1300多年,不但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仍不容小视.本文从多个角度评价科举考试制度,同时分析科举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得出结论:科举制度同任何制度或者事物一样,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影响,除此之外,科举考试制度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影响极其深远, 在教育及文化思想方面尤其凸显,所以应该对科举有个正确的评价,使其服务于现代社会.关键词:科举考试制度;评价;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9-0213-03 213--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隋朝起到清朝为止共经历了1300多年,对于科举制度的功过是非,后人评价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先生说:“(科举考试)虽然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明。”他这番话正是因为科举考试有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这一现代性的特点而言的。先生肯定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但同样也有人形容科举是“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间炼狱”。对于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我觉得是利弊共存,利大于弊。从制度最初创立的初衷来看,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科举制度是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因此颇有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感觉,且为了防止考官偏见以及受托、作弊等,各朝又有复试、誊录、糊名、磨堪等规定,以确保选官不受干扰。这样的一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体现出了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形式上给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而且确实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科举选官制度与封建社会其他选官制度相比,要进步得多,合理得多。科举作为社会上入仕为官的唯一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作为考试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可以说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

学术部工作总结

学术部工作总结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本学期我院学术部的工作也暂告段落,经过全体学术部成员的共同努力,积极进取,锐意开拓,我部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我院领导及广大师生的认可。下面就学术部在本学期开展的工作,做总结性回顾: 一、英语比赛 为了激发广大同学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同学们对英语口语的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为更多的同学提供一个尽情挥洒创意,展现英语风采的舞台,同时也为了检测英语学习水平,在学校倡导下,教导处的指导下,由学术部承办的英语比赛成功举办。此次英语比赛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比赛给选手们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机会,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比赛原则,经过激烈角逐,由曲新同学夺得桂冠,孙晓宁等多名同学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这次比赛大家表现得非常精彩,有的选手拥有出色的语音、语调;有的选手拥有激情和说服力;有的选手展示了自信的力量。大家都很好地传达了本次比赛的主题思想。本次英语比赛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事先周密的安排,筹备组成员的齐心协力,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以及我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这是一次成功的比赛,是一次圆满的比赛!不仅让同学们从中学到了确实有用的东西,而且也为我院营造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出了一份力,使我院呈现出更高的学习英语的浪潮。 二、辩论赛 伶俐的口才和敏捷的思辨潜力是当代研究生所务必具备的两大才能,为锻炼和提高我院同学的口才和思辨潜力,同时为丰富研究生课余生活,活跃我院文化,培养我院学生的团结、竞争、进取的素质,体现我院学生的精神面貌,由我院学生会学术部承办的辩论赛在同学们的好评声与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其中,会计(非全)班经过几轮比赛最终夺得冠军,马靖宇和范家兴两位同学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此次比赛的辩题涉及的资料相当广泛,但又贴近日常生活,艰巨生活情趣和时代气息。此次辩题涉及生活问题,学业问题,善心与善行问题等等,一方面辩题的生活化给予了广大同学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辩题紧扣时代发展的需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这使得整个辩论场面显得精彩纷呈,热闹好看,而赛后又能引发大家的思考。能够说,精当的辩题设计,为这次辩论赛的成功举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辩题资料的广泛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从另一方面也要求辩手要有渊博的知识沉淀和广泛的社会接触。

小说《孔乙己》读后感心得5篇

《孔乙己》读后感心得1 今日我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这篇小说展现了一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并经过对这个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叙述展现了当时社会和人群对不幸者的冷漠和迫害。 孔乙己经常来店里喝酒,读了半辈子的书,但因为贫困不得以偷东西,最终还是可怜的死了。孔乙己性格当中具有迂腐、懒惰、清高的特点。他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却连一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他出身贫贱,却养成了满脑子的上层士大夫的恶习;他穷苦潦倒,接近行气,却又自命不凡,好吃懒做。当时的生活环境是压抑的:“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主人公孔乙己出场了:“仅有孔乙己到店,才能够笑几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一个人物,难怪他走到哪里都要受人嘲笑。鲁迅先生把孔乙己塑造成一个可怜又可笑的模样,但同时又赋予他真诚、善良的品质,比如写他喜欢孩子。 孔乙己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并没有引起人们对他的同情,反而成为他们嘲弄的对象,他在社会和人们的心目中得不到作为一个人本应当得到的尊严。这样一个人却被同时读书人的丁举人打死,死得这样无声无息,没有人明白他是怎样死的。除了他因欠酒钱而被酒店老板记起之外,再也没有一个人提起过他,难道孔乙己的生命还不值十九文钱?作者经过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穷困潦倒而招引无休止的嘲笑以至最终惨死的结局,揭示了下层群众愚昧麻木的精神。 《孔乙己》读后感心得2 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经过对外形的整体描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述,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 肖像描述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

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出现和演变的历史,并对其进行评述 科举制的定义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特点 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 目的 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的世袭现象,以整顿史制。让更多的人才为政府所用,崇尚文学的风气,既选拔了人才,也巩固了统治者的地位。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制的出现和演变历史 总体概括 隋唐时期开始发展成科举制,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具体分析 隋唐时期 科举制在隋朝时期渐露萌芽,一些人认为它起源于隋朝,但是也受到很多人争议。 唐朝正式出现了科举制,但是每次选拔的人较少。通常分为常科和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在唐代在武则天时期还产生了武举。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代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学术部工作总结,学生会学术部工作总结范文

学术部工作总结,学生会学术部工作总结范 文 学术部工作总结(一)大一新生学术部工作总结 今年是大一,我加入学生会的学术部,到现在我一直都认为这是一个无愧的选择,或许在工作期间花费了自己的一点时间,但是我认为很值得。 上半年我们学术部的跟着院学生会的查晚自习,虽然都是些简单的事,但是我觉得收获还是蛮大的。学会怎样与老师打交道。在工作中礼貌待人,学会守时的观念,这对我们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些来之不易的收获会坚持我在未来会在继续努力。以下便是我对下一年的计划书 一:辩论赛为进一步增进大家的相互了解,丰富大家的课外生活,提高同学们思维的缜密性,锻炼大家口才与语言能力、思维反应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进而提高同学们的自身文化素质,增强同学

们的团体意识 二:学习部宣传栏更新,本学期将重点对学习部宣传栏进行更新,增加其内容的丰富度,包括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系各专业介绍,考研等问题,并根据广大同学们的要求及时更新宣传栏内容。 在毕业后,我经过积极的参加面试,终于收到了现在的这家公司的面试通过通知,经过了几个月的试用期工作后,我已经能够顺利的完成公司的采购任务,不辜负我的带教xxx的名誉,成为了独当一面的 2019-05-13 细细算来,我在学术部也已经快一年半了。实际上在我正式接任的这一年里,感触很多。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虽然学术部是一个需要严谨治学的地方,但是绝对不枯燥,不可以敷衍了事的地方。或许学术部现在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现在的我,有决心,希望能和各位一起,一步一步坚定的走下去。

在10-11年这一学年中,学术部的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这几部分。 (1)翻译专业文献 作为muner,除了必备的英语能力,还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有人曾经指出模联越来越像一场作秀,忽略了本身的学术性。因此,我们在暑期的时候翻译了【联合国宪章】与【联合国千年文献】并做出了相应的注释与简化。阅读这些文献,能加深之于联合国的理解,这样你的模联才能更接近专业,而不是一场作秀。 (2)为校内大会做好学术支持 想办好一届高水平的会议,不仅需要一个良好团结的团队,更需要合适的议题和强大的学术支持。第一届校内大会的议题选取了兼具时代性和讨论性的城市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并编写了相应的学术指导。同样在会前也为选择优秀立场文件,选择优秀代表提供客观选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孔乙己》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揭示的主题; 2、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和精巧含蓄的布局; 2、加深对小说有关知识的掌握。 情感价值观 l、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无情; 2、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难点 l、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以及精巧含蓄的布局,对小说初步欣赏。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我们又提出了: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读书,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可见,读书是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人是为了报效祖国,那么在封建社会末期,读书人的命运如何呢?周围的人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起走进他最喜爱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摄取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主要着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1)让学生自由发言; (2)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总结:这是一篇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以“笑”为线索,勾勒了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在不动声色中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三、师生共同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