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考研经验南开大学考研经验分享

考研经验南开大学考研经验分享

考研经验南开大学考研经验分享
考研经验南开大学考研经验分享

考研经验南开大学考研经验分享

在去南开大学读研之前,紫色与赤橙黄绿青蓝等颜色一样,于我并无特殊意义。在成为南开人以后,不经意间,南开大学紫色的校

徽就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个注脚。而我的研院生活,就是一段与南

开结缘的紫色年华。

不得不说的研里秘密

讲到学界权威,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福态睿智的谦谦长者,或是仙风道骨的耄耋老人,其实不然。在南开的校园里与你擦肩而过的那

个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也许就是当今叱咤风云的学界泰斗;

抑或是那些标致的帅哥美女,也在学界站一座山头、坐一把交椅。

有这些凡人似的名人为导师,除了可敬还可亲,因而我们私下对导

师的称呼格外亲昵:往往取其名中一字,或双声叠韵,称XX;或加

一亲情身份,称为Y哥、称为Z姐。当然,这只是在课下称呼,老

师上起课来一点也不马虎。

研究生课程不多,一学期3~4门课,每门课都是两周才上一次,但因此以为研究生好混那就太低估“研究”这个名号了,这一点我

在Z姐的课上体会颇深。Z姐在第一次课介绍了本课程的研究方法后,就开了近十本书的书目要求我们回去研读,待我到图书馆借书

才发觉每本都是晦涩难懂的大部头。好不容易啃完这些书目,做好

读书笔记,自信地准备上课,可到了第二节下课,Z姐又给出一个

新的研究方向,又开列一堆书目,突然间感觉自己从天上陨落到人间,立马奔向图书馆。同一种书馆内也就存有三四本同类书,虽然

Z姐并不要求两周内看完所有书目,但倘若去晚一步,心仪的那本

书也许就落入他人囊中,那只有乖乖等着别人看完再借阅。也许文

人有时就真有那么点臭脾气,就像《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理发师和

公爵斗智斗勇所争夺的“初夜权”,还是第一时间拿到手,心里才

舒坦。所以,我后来寻到小窍门,先借上届学姐的笔记,再按图索

骥借好相关书目。倘若老师在课上开列新书目,就立马发短信让朋

友帮去借阅,这样我就坐拥一份泰山崩于前不改色的镇定。

名家都是学术涵养之人,这种涵养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而且浸润着师者的为人,从而惠及学生。我是班上唯一一名跨黄河渡长江到

北方求学的学生,入学没多久赶上中秋节,无论性格如何独立的人,在这团圆的节日中总有几分落寞。然而我回到宿舍,室友提着一篮

月饼给我,说是老师自掏腰包买的,还特意问候身为南方人的我是

否适应北方生活。从小到大,我见惯中秋给老师送礼,且没见过老

师给学生送礼,手捧着老师专门为我挑选的家乡风味月饼,并没为

思乡而落泪的我,却为师者的一片苦心所感动。

大师云集的研院讲座

南开大学不仅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学术氛围好,而且课外讲座也大师云集,令人神往。研院的讲坛上不仅校内如范曾、

叶嘉莹这样的大师云集,校外的名家也纷至沓来,其中有王蒙、盛宁、麦永雄、王一川、程光炜等学界翘楚,还有影视界的李咏、陆

川等;外籍的有荷兰莱顿大学柯雷(MaghielvanCrevel)教授,英国著名戏剧导演、埃塞克斯大学东十五戏剧学院院长里昂?鲁宾(LeonRubin)教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院长BashirMakhoul教授等各路神仙。

其实听讲座颇有学问,不是人去就行了。众所周知,一般讲座都设有提问环节,这个环节需要好好把握,不和名师交流一番,那就

错失良机。我的经验是先了解讲座内容,再到网上搜索相关资料,

最好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作好这些充足的准备再早早赶到会场占

个靠前的位置,抓住提问的机会和名师交流。但是有时时间有限,

今天晚上才通知讲座,第二天就要早起去占位置,这时就要靠平时

的阅读积累了:看书的时候将大脑自动调成电脑模式,把吸收的知

识分门别类放在专属文件夹中,到讲座时就用“关键词”搜索。一

次临时通知以色列驻华使馆的公使要来演讲,我没有过多时间准备,幸好我是英语专业出身,一直保持着听VOA的习惯,在现场用手机

上网查了一些中以两国建交的历史资料,厘清了提问思路,在提问

时间就提出了一直困扰我的民族信仰问题,这不仅轻松解决了我的

多年之惑,那份能及人所不及的骄傲也是一份大收获。因此,在去

听每一次讲座之前,准备好必要材料会令自己的收获更大,这也许

就是听一场讲座“受益匪浅”的真理所在。

犹记得一次一名学界核心刊物的前主编来讲座,并有幸和他共进晚餐。席间这位主编和几位大师侃侃而谈,历数学界新闻,我在旁

边好不容易插了个空挡,她停下神侃,慈爱地看了我一眼,停了三

秒钟,又缓缓地转头继续聊天。在大师们注视小辈的那宝贵一眼中,我分明看到了“眼”外之意:那可不是咋的。

学校讲座颇多,有时两个讲座在时间安排上会有冲突,这时就要结合考虑专业和兴趣而有所取舍。在面对自己难以抉择的讲座时,

我一般选择和自己学科比较贴近的讲座,这对以后的研究学习帮助

很大。

不可或缺的沙龙论坛

除了领域名师的课堂和大师的讲座外,沙龙论坛也是我研院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笔。

我所学的专业每个月都有读书会,由老师选定一本书,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读完,读书会当天指定几个同学做主题发言,随后的讨论

就由大家各抒己见。老师对于书目的选择相当慎重,有时还能拿到

内地尚未发行的书。让我尤为深刻的是关于龙应台女士《大江大海》一书的读书会,这场读书会的争论可谓白热化,我们分成两派唇枪

舌剑,连在场老师都被感染了。最后讨论到晚上11点,双方仍僵持

不下,老师只能让讨论双方各做总结陈词,一位同学可能急了,说道:“我姥姥是个老革命,她认为……”,结果第二天,这位同学

的姥姥在文学院出名了,大家动辄就说“这个问题嘛……某同学的

姥姥是怎么认为的呢?”

每月的读书会尚属官方活动,我们觉得不过瘾,几个不同专业的志趣相投的人组织了一个小型沙龙,成员中有美、韩留学生,有曾

在《大公报》工作现读研的记者,还有叶嘉莹先生的研究生。我们

每周末到学校附近的咖啡馆聚会,聚会前先由一位同学拟定一个大

方向式的主题,大家就在茶的清香、咖啡的醇厚中各抒己见。当主

题是“海子”时,大家都手捧一本《海子的诗集》,朗读自己心仪

的段落,分享读诗的心情和体会;当主题是“女性主义”时,大家又

引经数典,申发阐释,甚至以此为切入点讨论当时“教授换妻”事

件这样的热点新闻;当主题是“中国文学与诺贝尔奖”时,我们听取

外籍同学对中国文学的看法,跳出窠臼看自己的民族文学,又有一番新的领悟……在这个没有老师主持的沙龙里,少了权威的严肃,多了同龄人的畅所欲言,说到兴起时,四五个钟头都不察觉。我曾悄悄的问过朋友:“我们这么一大帮人到人家店里只点些饮料,然后一坐就一上午,店家不会恨得牙痒痒吗?”朋友大手一挥,大言不惭道:“没准伟大的思想还从这小小的咖啡店诞生了呢!”

在同龄人都迈向职场的时候,我选择了读研生涯,比本科多了一份学术的厚重,比工作少了一份职场如战场的轻松;相对地,我的学校也选择了我,让我这一介无名书生能继续叩问学术殿堂。无论将来如何,这一段读研生涯都是我生命中弥足珍贵的紫色年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